看了百分之七十,就开始刷豆瓣。
戛然而止在女编辑砸她丈夫脑门前一分钟。
(要是看动态,我估计被吓死)太难受了,实在看不下去。。。
恶心于不为人知的龌龊。
观后感是:我们被保护的太好了,周边阳光普照,所接触的文字画面经过精心处理。
所认知范围的恶,仅限于对文字画面的最大想象,然而现实比想象还要残绝。
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谁先到来。
本影评可能存在很多漏洞,那是因为我仅仅是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部影片最直接的一些感受,而可能忽略很多细节。
希望各位勿喷。
关于电影情节,我就不重复了。。
相信各位已经看过本片,其他影评里也有不少细致的描述,大概就是我给你讲个故事吧,故事里面的人遇到的另一个人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人又讲了一个故事。。。。
但在这么多故事中,我个人觉得只有女主的那一个故事是真实的,全片之中只有她一个人精分,其他故事都是她想象的。
以下是我推理的故事线索顺序:线索1:在现实生活中,女主和很多其他女生一样,相信爱情,相信浪漫,相信那个左翼浪漫主义小说家书里描述的爱情故事,所以她爱上了他,义无反顾得跟他上床了。
结果她发现这位作家只不过是个披着浪漫主义骗女生的狩猎者而已,她不过是他的猎物。
女主的爱情观第一次崩塌了,不相信爱情,不相信男人,辞职,逃离现实。
线索2:女主在三观崩塌的边缘,通过养狗找回一些自己,又因此邂逅了人生中的第二个男人,女主再次陷入爱河,选择相信爱情和浪漫,为对方献身。
可惜这次比上次还惨,遇到了一个用爱狗人士掩盖自己变态欲望的狩猎者,女主再次沦为猎物,被对方蹂躏,最终爱情观终于崩塌。
在几番思想斗争后,女主给狗男下药,不料对方没死,反而精神异常。
女主将男主送到精神病院。
线索3:此时的女主三观崩塌。
为了让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她踏上了一趟自己的思想旅程,也就是这辆火车。
在这趟旅途中,她编出来的一位心理治疗师出现了,这个心理治疗师编造了不同的人物尝试用各种故事让她从阴霾中走出来。
这些故事看似很乱,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里面的男人都在不断说谎,甚至为了隐藏一个谎言而创造出慌中慌。
但我看来,这都符合女主此时的心情:男人没有一个可以相信。
这些故事里面也流露出一些和现实的联系,比如假心理医生家里的屎和狗男最后拿冰棍研究的屎。
线索4:关于蜗牛男故事的突然插入。
这个故事和其他几个故事的人物没有什么关联,我觉得是女主在“自愈”过程中自己插入了一段小插曲,她想说的是:无论一个男人看上去多么软弱无力,他依然可以意想不到得伤害到你。
这个故事以蜗牛男的视角来讲,他说 “对我来说,性与爱一样重要。
” 翻译过来就是,男人觉得爱就是性。
而男人对爱的理解,可能只是从AV里面学的。
线索5:到这里,女主内心的那些男人已经快编不下去了。
女主已经无限接近男人的真相,男人的内心就像埋藏在地下室的垃圾一样又脏又臭。
在这里,我个人理解女主对想象中的假医生提议把这些故事都发表出去的意思是把这些事情曝光出去,让全世界都看看这些男人其实是什么样的。
但假医生给出了一个女主不太愿意听到的回答,我的理解是:那种看上去像童话故事一样美好的爱情本身就是假的,你为什么非要希望他们看上去很真呢?
这个解释让女主真正意识到爱情的虚伪,她不喜欢这个解释,但她意识到了真相,所以那一瞬间,故事爆炸了。
线索6:意识到真相的女主在现实生活中不再为狗男这种人心软。
医生递过来的治疗方案看上去和她yy的报复画面相似,她毫不犹豫地就签字了。
但这个残酷的现实女主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她再次踏上疗愈之旅,另一个男人(之前故事里的垃圾男)这次担任她的心理治疗师,用不同的谎言为她疗伤。
以上理解纯属个人看法,或许电影根本就不是想表达这么个意思。
当然,我的理解如果在你看来看上去很假,你何苦非要让它看上去很真呢?
在《误杀》中,肖央说“如果你看过一千部以上电影,就会发现世界上根本没什么离奇的事”。
而每部西班牙悬疑电影,似乎就是那一千零一部以上电影的存在,总刷新人们以往认知。
《看不见的客人》《女尸谜案》《黑暗面》《孤堡惊情》《酒吧》《当你熟睡》《活埋》《谜一样的双眼》《海市蜃楼》……西班牙悬疑电影足矣撑起相关题材电影半壁江山,如《看不见的客人》有多达43次反转。
提及西班牙悬疑电影,无法避开1996年的《死亡论文》,那一代西班牙导演正是发现悬疑片还可以这样拍摄,受到很多启发,于是纷纷开挂。
这部《坐火车旅行》并不算烧脑,只是稍微打乱线性叙事,不妨将其看作一部李碧华式的都市怪谈。
电影多处有全景式摄影,挺惊艳。
已经有豆友串讲故事,以下只提几点吧。
在“第一章 骗人的婚礼”中,情节展开比较有意思,典型“戏中戏”:每个角色带出下一个角色,由下一个角色继续讲述,层层递进。
开篇画外音讲述,之后在火车上由“精神病医生安格尔”讲述:姐姐阿米莉亚讲述-弟弟马丁讲述-医护女讲述-嫖客讲述-阿米莉亚讲述-假姐姐讲述-马丁讲述。
全片很多场景都有神秘、诡异的绿色。
悬疑惊悚片导演往往会擅用建筑等场景,而打造迷幻氛围。
这处楼梯场景,与《饥饿站台》的监狱坑有一拼。
而且这两部电影的配音有相通之处。
当嫖客看到杀童视频时,演员的讶异表现非常到位:眉毛、眼睛、嘴及手部动作表现,尤其是那几下眼皮的颤动,相当考验演员功底。
我试着对镜子练了一下,电影中看似不难,但其实想要做到一气呵成并且自然流畅,并不容易。
我给自己的评价就是100%原榨尬演。
悬疑惊悚类电影,如果情节前后呼应、丝丝入扣自然是到位,但即使故事普通,如果情节推进、摄影、场景氛围、配乐、演技等基本到位,也OK啦。
就像我们去高级餐厅,究竟是为了环境、服务,还是美食,哪一点才是痛点?
自然是希望样样好,但如果有那么几点颇对自己的路子,并不妨碍欣然买单。
观众对于这些情节已产生疑问:1.开篇中,安格尔医生的新家为何有成山的垃圾需要清理,与之后提到的马丁家地下室8年未清的垃圾有什么联系?
2.如果是五大三粗的马丁扮作姐姐,安格尔为何没察觉?
甚至会暧昧一番与“她”Kiss?
3.“姐姐”说玻璃罩中的东西是她爸爸撞到屋顶时撞到她弟弟头上的包。
令人搞不明白她爸、她弟还有房顶是咋撞的,也不明白那玻璃罩里是个啥,正视图与侧视图中,并不像是同一个东西,而侧视图中的倒像Croquette炸丸子。
PS:评论中有人提出“翻译有问题,玻璃罩里的是弟弟回家讲完故事爸爸敲桌子时弹到弟弟头上的炸丸子”。
玻璃罩中侧视像丸子,而正视比较怪,像一个泛黑色带红色的黑板擦。
马丁应该是曾做脑部手术,或是幻想做手术,或是他能感知到脑中的某个“出问题”位置(当然他自己并不觉得是问题),而那个丸子也许正是在幻想情节中击中他头部那一处。
那段情节是由马丁(或某一分裂人格)幻想出的,也是混乱的,因此侧视是丸子,而正视中的,则寓意马丁的头部某处,也呼应医生办公室中的大脑解剖模型缺失的那一块。
4.安格尔医生偏头望了一下,但视角颇不正常。
5.谁见到“姐姐”拿来的这香肠的造型,会有胃口吃呢。
(这个造型呼吁女主赫尔加的男友摆弄的“那一坨”东西。
)
在开篇的火车上,女主里面的衣服露出一大截红色袖子,颜色突兀,而外套袖子明显过短。
由全片来看,女主的穿着打扮都挺得体,并不应该在坐火车出门时出现这种着装“纰漏”。
而那个所谓的安格尔医生,同样是由西服外套袖子露出一段里面的红色袖子,暗示他们都是同一人的不同人格,是由同一个人演绎出全片所有情节,就像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游戏参与者假装紧张,但知道结局。
(人格分裂者随时自嗨。
)
而电影海报也暗示了这一点:人格分裂。
那么问题来了:“女主”赫尔加,第一章中的姐姐阿米莉亚、马丁、安格尔医生,第三章中的姐姐、马丁、安格尔,甚至第二章中的变态男埃米利奥、软骨病男,他们谁才是精神病患的第一人格?
是哪个角色分裂出多重人格串讲述整个故事?
全片有女主,但并不能说明她就是第一人格。
或者,片中有两个角色都是多重人格,甚至更多角色……有趣之处就在于无解吧。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第一章中,马丁将自己想象为安格尔医生,然后这位“安格尔医生”与马丁自己有对手戏,这正是人格分裂的典型症状:多重人格互相穿插。
于是,杀童、人兽啪啪啪、挖脑喂狗……重口味全冠以人格分裂妄想,一切都变为正确存在。
片尾,“女主”在火车上放置与片头同样的提包,自己前后可以用同一款提包,但手部动作、旁边的包完全相同,自然代表所有的故事都是脑中臆想。
而对面坐下“假马丁”搭讪,看似形成完美闭环,其实又是悬疑电影惯于提交的开放结局。
悬疑电影讲究前后呼应,如《寄生虫》,稍微一想就有20多处前后呼应。
第一章中玻璃罩里的东西(正视图),应该就是呼应第一章中马丁那个话痨儿部队同事提及脑叶切开术;第二章中变态男被开颅;以及第三章中医生讲解开颅手术如何进入前额叶。
而医生办公室的那个人脑解剖模型少了一块,是暗示第一章中玻璃罩里那个东西是脑组织,只是玻璃罩里的东西(正视图)怪了吧唧没有具像化。
而另一处呼应比较令人动容:“女主”第二次与变态男见面,虽然她淋着雨,但内心欣喜。
而最后在雨中望向屋中的旧爱时,想起戴狗圈、吃狗粮、被狗X……心中只有屈辱激发的仇恨怒火,任凭雨打不灭。
前路漫漫,唯有长夜伴君。
PS:电影插曲是西班牙歌手Massiel的《EL amor》(爱),由轻缓念唱逐渐变为激情呐喊,歌词与电影中该桥段很应景。
另外,马丁向“安格尔医生”讲述国家情报机构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民间垃圾,场景挺震撼。
2007年有部香港电影《跟踪》,主演任达华、梁家辉、徐子珊,就有任达华教“猪女”如何分析嫌疑人的生活垃圾。
信息时代令人细思恐极。
最后,记得无论坐啥公共交通工具旅行都要戴口罩。
只根据电影通篇逻辑联系,细节来解读下这部电影,不做过多且故弄玄虚的阐释。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那么难懂。
几篇影评中都提到得火车男和断臂男都是狗女分裂出来的人格这种说法个人并不赞同,是不符合逻辑的。
电影中真实存在的人:狗女,狗男,火车男,火车男的姐姐和姐夫那个心理医师,狗男的手术医生及其他路人甲乙丙丁,,,患有精神分裂的人:火车男和狗女。
火车男患有精神分裂,而且分裂出了不止一个人格,这个毋庸置疑了。
但是,狗女并不是一开始就患上了精神分裂症的,这个后面会细说。
被分裂出的人格:火车男分裂出的人格:断臂男,断臂男他姐,医生(在火车上的人格)。
狗女分裂出的人格:断臂男。
通篇细思最经典之细节-火车男正是通过和狗女在电影中火车上的那一场交谈,把断臂男送到垃圾车里搅成了碎渣,杀死了这个人格。
但是最后竟然在电影结尾狗女的精神又再次分裂出了这个人格:马丁·乌莱斯·德贝达。
而这也刚好契合了这张海报的揭示,狗女和火车男都分裂出了同一个人格:马丁。
一开始我看完电影,也误入了狗女分裂出所有人格的思维歧途,但是看了海报觉得不对啊?
如果是狗女分裂出了所有人格,那为什么狗女和火车男是平行关系呢?
后来反复琢磨,才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样,马丁这个人格虽然被火车男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杀死了,但是却通过狗女精神分裂而得以继承。
至于狗女为什么会精神分裂?
这个应该不用我说,电影交待得明明白白。
只是需要确认的是,狗女的精神状态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的呢?
首先,狗女在被恋狗癖男友狗男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下,精神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尤其是在被狗男的狗狗qj之后,狗女甚至梦中挖脑杀死了狗男,这个时候已经是狗女精神分裂的萌芽阶段,但是没有爆发。
爆发的导火索恰恰是火车男家地下室气体爆炸烧毁了火车男的精神分裂患者案例,个人猜测导演是想告诉观众狗女原本是想通过出版这个红色案例来实现个人精神上的救赎的,但是一场爆炸砰的一下全没了,以至于狗女坐在救护车上默念着马丁·乌莱斯·德贝达的名字,这个时候狗女已经精神分裂出了马丁这个人格,最后电影结局,当狗女再次坐在火车上时,马丁的人格显现,准备和狗女进行一场交谈,这种处理更多是为了电影结构上的呼应,呼应电影开端火车男搭讪狗女开始谈话来为自己治疗。
关于被切除的脑额叶的解读 脑额叶这个线索贯穿了整部电影,第一次出现是在断臂男的军需官的口中,
因为这个场景完全是火车男人格分裂的臆想(ps.这也是为什么断臂男第二次去医院场景会大变样),所以导演通过火车男的潜意识制造出了个npc来点出额叶切除手术这个信息,最关键的一次是火车男去断臂男姐姐家(虽然也是他自己臆想出来得),玻璃罩中的异物应该就是暗示脑额叶,以至于火车男惊讶地看着这个异物,总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他的自己的前脑额叶被切除了!
证据就在于电影开篇火车男装作医生搭讪狗女,说是在国际医院见过狗女和她男朋友,
显然,火车男在国际医院肯定不是当医生,更多的可能性是做了电影结尾手术医生让狗女签字得那个手术,
然后第二天火车男离开医院,在火车上与狗女相遇,才有了电影开篇。
为什么电影中会塞入一段两个残疾人做爱的情节?
其实乘火车旅行的好处 改编自西班牙作家Antonio Orejudo 的同名小说。
这个部分是小说中情节的一部分,经常看小说的人都知道,作者为了凑字数经常会插入一些段子或者故事。
只能说导演完全忠于了小说作者的叙述,把这段情节也拍了出来,当然正像很多豆友说得,把这段情节剔除,完全不影响这个外部故事的连贯性。
这段剧情里修女给男残疾人上课一段的叙述也正好呼应了电影第一个故事“骗人的婚礼”的俄罗斯套娃叙事结构。
垃圾山 关于垃圾山的象征意味,这个就仁者见仁了,片中狗女是通过垃圾山找到心理医师的住址的,说明在电影现实中,这个垃圾山是真实存在的,这么大的垃圾山看似荒唐不羁,但是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荒唐不羁的场景又何尝不是多不胜数。
火车男的心理病人案例的来源 如果你仔细看了全篇电影并且有耐心看这篇影评看到这里,一下就能猜到,这本红色案例很可能是他从国际医院顺走的,因为他在地下室和狗女说他已经7年零2个月没有看过文字了,显然,这本红色案例肯定不是他的。
想给的是7.4分,可看性是有的,用了几个不舒服但是有趣的大畸变广角切入和随着主角视角颠倒、变形、倾斜的视角。
配乐上也有点意思,演员演技也可以。
那么说回到电影剧情本身:剧情各有各的解读,因为本身电影没有直接表达剧情,而是选择了不仅开放结局结尾,甚至过程都开放了,但是每个故事中都有很多让你思考和找出自己思路的线索: 从精神病都是拼凑他人故事到套娃等等,但是我个人的解读倾向于女主本身也是个精神病人(或者也是其中一个臆想人格故事),所以她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不合常理的行为并且都有自己的故事,加上自己无论真假(我更倾向于也是臆想)的遭遇,细品这其中所有的故事前前后后10多个似乎都有一个点是极其不合理的,从堆那么高的垃圾堆,到男女分不清的接吻后才发现是断臂的弟弟,然后一个人能生存又是好多年不出门把垃圾堆满地下室,到把你当人的你都早早就分手结果遇到把你当狗的你还能忍那么久,而且明明能离开去母亲家住却在家遭受不被当人的待遇,再到一个脊柱都没了带着各种钢板的人在做爱高潮能突然快速抓起她的女友XX,再到最后女主能跟着一个人格分裂的人到他的家里发现真的有这个好多年没出门堆满垃圾的屋子,那么你认为这个屋子本身包括这个女主都是正常的人和物吗?
最终结尾类似一个莫比乌斯环一样的发生让我觉得这整个电影的故事本身就是那个精神病故事中的哥哥说过的不要信的火车事件,并且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每个故事一个套一个。
你信这些或许你也疯了。
相比于中国电影的隐晦,西班牙这部电影更加直白,更有甚者是癫狂,讲故事时神态下的欲望,一览无余,一部批判社会高层题材的电影 ,涉及到底层群众,中产阶级,高层政客,社会制度是安定的,至少是表面上,背后的是军事部分的疲软,政治舞台的肮脏,群众扭曲甚至极度变态的心理,幼童献祭给高层,通过小小是屏幕展现在电影某个人物眼中,给到了更多的是观察者面部失控的表情,第二个片段涉及到犬女,顺从到觉醒在一场大雨中将故事推到了高潮,电影那一段大雨淋漓中的配音及其震撼人心,锤子撬开丈夫的脑子,挖出脑子喂食犬,场面尤为血腥,但是犬女又是理智的,一切是臆想,理性,保留着,说明社会并不是完全荒诞。
套娃的模式尤其耐人寻味,值得一看。
一、 医生开始对我们讲述他和女主的故事。
此时医生是叙述者,我们是倾听者,女主是故事主角。
二、 虽说女主是故事主角,但他先交代了一堆与女主无关、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
他带着自己的经验去社交,在和女主发生联系后,自己的故事也融入女主的故事了。
1、医生与女主同车,告诉了她患者马丁的妹妹的故事。
2、妹妹写了封信告诉医生,关于马丁的情况。
3、马丁当兵多年回到家后对父母和妹妹,讲述了与福利院女孩的故事。
4、福利院女孩告诉了马丁,与某男的交易——为了不让福利院倒闭,她卖淫且隔时间段献出一个孩子。
5、某男告诉了福利院女孩,从高官那得知的孩子的去向以及交易真相。
随着一个个人物的叙述,挖掘出了更多的人物和更久远的事情。
如果故事还要前后延伸也是可以的。
每个人都会经历三种身份,叙述者(作者)、被叙述者(主角)、倾听者(观众)。
叙述的内容也在这种身份交替中一点点地改变,一方面可能因转述的误差,愈发偏离具体的人经历的真相,一方面可能因转述的扩展,愈发壮大真相(比如人很难不夹带私货,任何方式的输出都隐藏了观点,还有很难不受经验所限,接收和理解信息凭借了经验)。
点下片子第一章的题目,“欺骗性的结合”,欺骗是什么意思,是用谎言隐瞒真相的意思,故事、人、爱都有欺骗性,除了让文本叙事套娃、通过一个个故事列举,片子还用马丁变换的长相(后面会说到)鲜明地表现了欺骗性无处不在,人的认识在“欺骗性的结合”中构架,真相由谎言的碎片拼凑而来。
继续梳理。
从故事5回到1后,医生继续扩展故事。
他告诉女主自己根据信里的线索找到了马丁和他妹妹的居所。
在这妹妹坦白,马丁欺骗了一家人,他从没当过兵,被军校拒绝后当起了垃圾工。
故事3、4、5的真实性扑朔迷离。
然后医生意外地发现妹妹断了只手,和她描述的马丁一样。
妹妹再次坦白,自己就是所谓的马丁,同时她的脸已经变成马丁的脸。
看到这我瞬间从陷入片子到抽离片子,想导演作为讲述者大概就想敲观众一下吧,把片子主角之一已绑定的名字和脸随意解绑了,敲得谎言的碎片四散,让我意识到医生的脸也可以变成导演的脸。
在电影之外,导演是讲述者,医生是故事主角,我们是倾听者。
而面对这篇影评,我是讲述者,上述的人是主角,看影评的人是倾听者。
我们的故事已经互相交融和代言。
原来故事1的真相是: 医生与女主同车,告诉了她患者马丁的故事。
故事2的真相是:马丁写了封信告诉医生自己的情况。
医生将马丁重塑的当垃圾工版本的更荒诞的故事全部转述给女主,然后下车买三明治,没赶回来,留下了那本患者病例资料。
真相的浮现让我们警醒,够真了吗?
还有什么是假的?
片子第二章也从这里开始,题目是“人们”。
三、医生终于对我们讲述女主的往事。
关于女主作为编辑和作家在一起然后分手的事。
我也开始怀疑,这个话外音是医生吗?
他没赶上火车,片子也没表现女主对他交代了什么,他为什么像在全知视角?
(尽管这时候我知道不管画外音是谁,都在为导演代言,就是种艺术表现手法,全知挺正常的没必要深究,但还是先“搁置怀疑”,搁置对电影真实性的怀疑,继续深入剧情跟着走吧..)
四、女主的恋情从作家转到报亭男时,讲述者也非常顺滑地从“医生”变成她自己。
她回忆自己的故事,对我们讲述着,让我开始混淆讲述者和被讲述者,混淆作者和主角了。
如果画外音的男声和女主的性别外貌只是种特征,方便人构架认识,如果从不同角度描述和想象一个人可以得到不同形象,那“医生”可能就是女主,女主可能是上述故事里的任何形象。
继续女主和报亭男的故事。
他们的爱也是欺骗性的结合,受不了被驯化的女主砍死了报亭男,拿他的脑花喂狗。
然后女主清醒过来,我们才知道杀人情节是幻想。
但很快得她又用镇静剂实行了谋杀。
女主去娘家几天后回来,见到的不是尸体,而是捣鼓便便的报亭男(可能没死但是傻了),总之她将报亭男送去偏远的医院,也正是在第二天坐火车的回程,遇到了“医生”,衔接片子开头,画外音的男声说“我们的故事就是从第二天上午开始的”,可以确认画外音“医生”的存在源自女主的篡述。
医生消失了。
女主的目光转向病历资料,可能本意是找联系方式,但翻到一个有躯体妄想症的人的故事,看完了,片子终于进入第三章,“坐火车旅行的好处”。
火车旅行结束,女主到家喂狗。
可以看到装狗粮的盆子里有血红色,那不是女主幻想砍报亭男时,把脑花扔进盆里留下的吗?
我想到三种解释,一:幻想砍报亭男前,她已经见过有血的盆,正好让她幻想到扔脑花进去的情节。
不合理处:只见过他们喂速食狗粮,没见过喂带血的生肉。
解释二:女主送报亭男去医院是假,砍死报亭男是真。
不合理处:到这种犯罪程度不进监狱也该被关起来了吧。
解释三:报亭男的真实性存疑。
那么,女主去精神病院,无疑为了自己的病情,关于报亭男的事多是幻想。
不过报亭男占了挺多情节,用“多是幻想”带过可能有点抽象,我们可以想象女主作为编辑真的注意到路边报亭和报亭工作者了,或许还消费过,或许报亭男的特征就是挪用了内个报亭工作者的特征,给他加上夸张化的自己对狗的爱好,再想象施加到自己身上,想象自己如何反抗导致对方傻了,合理化自己去精神病院的行为。
我们还可以想象,模仿狗的习性、交狗、捣鼓便便的就是女主,不过她对这些的判断和感受是分裂的,当她做这些时觉得自己是报亭男,一个结合了报亭工作者还有公园遛弯的爱狗人士的形象的人。
而后,女主联系到“医生”住处,见到了一对陌生夫妻,才知“医生”是所谓的马丁,夫妻正是马丁的妹妹和妹夫,而医生这个职业是马丁挪用了妹夫的,患者病历资料是马丁根据经历或者听说纂写的。
妹妹还告诉女主,马丁在进行开放式治疗,谈话对他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有效,这不是第一次了,他没有杀人不会伤害人。
在女主看来,明晰可信的故事只剩1:马丁与她同车,告诉了她关于自己的故事。
在我们看来,谜底回到谜面,马丁和女主是一体的,火车旅行其实是女主的治愈之旅,好处之一是有那么多人可以交谈,那么多故事在更迭,再想她的职业被设定成编辑,或者说她给了自己一个编辑的身份,都是耐人寻味的。
想要出版病历资料里的故事也是女主找马丁的主要原因,她拨开云雾直冲马丁的宅子,果真见到他,但只在地下室说了几句话,就发生了意外爆炸,事后我们看到女主没怎么受伤,马丁不见所踪。
我们替女主设想一:马丁的真实性存疑。
设想二:女主在此的场景存疑。
不管哪种设想,马丁的存在都变得不确定。
女主坐在救援车里坚定地念了马丁的全名,恰反映她的怀疑和动摇。
后续,在精神病院,医生边摆弄桌上的人脑模型,边告诉女主,需要做手术在额头切口。
女主签名默许。
那人脑模型很像女主幻想砍报亭男,锯开他脑袋后的形状,暗示了看病和需要做手术的是她自己。
虽然马丁和报亭男还有其他七七八八的是虚构人物,但可以看出女主在现实中和精神病医生还有精神病患接触频繁。
所有的虚构都无法凭空,该有一定的依据。
在女主幻想的故事里,真实真相被打乱和重组了。
女主又坐上火车。
她对面的人,穿着“医生”(马丁)出场时的芥末黄格子西装,脸却是“医生”(马丁)故事里“马丁”的脸,让我完全不确定马丁长什么样、或者故事可以落脚的真实处了,但着装样貌对上了甚至他也叫马丁就是我们上述寻寻觅觅的马丁吗?
陌生人把手搭在薄薄的资料簿上,问了句:“您想聊聊吗?
”是旅途的始音。
看这部时挺不耐烦的,看完后时不时想起来,还是内种三百六十五度翻滚式地想,越想越喜欢。
我大概就喜欢这种重语言逻辑,拆拆补补的游戏吧。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名的西班牙“套娃”电影,套到最后叫人想哭……为什么呢?
先得解释解释“套娃”。
常见的俄罗斯套娃,一个五颜六色的空心大娃娃,掀开盖子是二娃,再掀是三娃……直到最后,出现了一个比拇指还小的家伙。
别大意,这娃腹中可能还有一娃!
网上的“套娃”梗也十分常见,简单来说就是不断重复,环环相扣。
假如我说禁止“套娃”,隔壁二丫说禁止禁止“套娃”,就变成了可以套娃,三顺说禁止禁止禁止“套娃”,那么又绕了回来……套娃困境可以无限循环下去,直至你死我活。
再来说说这部套娃电影究竟有多疯癫?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改编自西班牙作家安东尼奥·奥莱胡多同名小说。
集合了各种猎奇重口味,食粪、杀人录像、暗网、恋童、狗奴、施虐……容易引起生理不适,请小心服用。
(呕)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怪诞物语一大堆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艾尔嘉搭上了摇晃的绿皮火车。
屁股还没坐热,对面坐下个男人,自我介绍叫安赫尔,是名精神病医生。
他声称曾在医院遇见艾尔嘉,以及她不幸患上食粪症的老公。
安赫尔喋喋不休讲起自己的从业经历,更是分享了一段他被绑架的遭遇:那要从一封信说起。
安赫尔和妻子入住新家,没想到院子被堆成一座垃圾山。
垃圾工们坚称他们只收个人垃圾,这么多垃圾不可能是安赫尔家的,所以拒收。
正当这时,苦恼的安赫尔收到一封信。
寄信人是阿梅利亚,马丁的妹妹。
她这封信都是在讲述她哥哥马丁的故事。
父亲一直对马丁抱有莫大期望,希望他当一名军官。
马丁确实也当上了空军。
正值20世纪末,科索沃战争期间,马丁被派往前线后方,驻守一所军队医院。
战场上硝烟弥漫,医院里更是水深火热。
没水没粮,物资短缺,病人接连死去。
尽管如此,女医生还是专门开辟了孤儿院,照顾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
马丁十分佩服她,两人渐渐熟悉起来。
直到有一天,女医生十分紧张地和他分享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关于孤儿院的孩子为什么越来越少了,她怎么突然有钱救治孩子们。
因为,她开始卖淫,向北约的高官政要、商人秘书出卖身体。
动荡时代,谋求生存无可厚非。
可那点钱只够给孩子们换些食物,根本没法改善医疗条件。
后来,她遇到一位客人,只要她肯答应一个简单的要求,就能得到一大笔钱。
眼看着孩子一个个悲惨死去,女医生昧着良心同意了。
只是她,还有那位客人都没想到,所谓的贩卖孤儿的生意,会变成——那些人把孤儿装扮成可口的“礼物”,任由有权有势的恋童癖玩弄。
这一幕还被摄影机记录下来,将作为珍贵影片供人“欣赏”……
更可怕的是,孤儿们随时活不到明天。
他们的身体被虐待,器官被摘取,连死亡都要被复刻成录像带。
被从头到尾,彻彻底底地榨干。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战争才是最大灾难时,惨绝人寰的事就在人眼皮子底下发生。
而当局在某种程度上,也参与到了这些生意中……客人告诉女医生真相后消失了,女医生又告诉了马丁。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马丁向上级报告,反倒被开除,送进精神病院。
他逃出来之后,就只剩下一条胳膊。
父亲对疯疯癫癫的马丁彻底失望,雨夜,他又逃出家门。
他坚信情报组织在监视他,一直东躲西藏。
他们要剥夺他的公民权利,还对外称他是个疯子,会劝人往垃圾车里跳。
这封信是想让安赫尔对马丁感兴趣,实际上,它确实做到了。
安赫尔通过信上的描写找到了马丁的地址,在斗牛场附近,满是爬山虎的小公寓楼。
房门打开,是阿梅利亚。
她说父母去世后,马丁和她一起住,但现在出门了。
阿梅利亚是个和善的女人,她拿出自制的酒和香肠招待安赫尔。
他们坐在沙发上,突然,话锋一转。
阿梅利亚坦白,她骗了他。
那封信上的所有都是假的,除了马丁只有一条胳膊这件事。
马丁被军官学校拒绝录取了,为了留在那里,他找了一份垃圾工工作,继续考军官,但都没考上。
马丁的胳膊,也是不小心被垃圾车轧断的。
安赫尔表示无比同情马丁的遭遇,说着说着和阿梅利亚吻了起来。
吻着吻着……发现对方居然是个男人,而且,就是马丁!
安赫尔一手抓着薅下来的假肢,吓得要死。
马丁似乎对自己的玩笑十分得意。
但没过一会儿,他掏出纸团塞住了鼻子,还带上了头盔。
举止十分怪异。
在堆满垃圾的地下室里,他对安赫尔叙述了他所记得的真相:做垃圾工的日子,他意外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ZF会专门往垃圾桶喷一些未知喷雾,让垃圾桶变得臭不可闻,垃圾工人沾染了气味也会受到其他人排挤。
于是他们就甘心地为其卖命,而一切都是为了掩盖——ZF光明正大地整理清除垃圾,实际上从未把垃圾销毁填埋。
情报总署通过每袋垃圾了解它的国民,喜好,反感的东西,财务状况,投票意见,性生活,情绪状态,甚至一切!
这是一场历时多年,欺骗所有人的监视!
他们什么都知道。
发现真相的马丁藏了起来,再也没有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因为他知道,只要他出门,就会被秘密机构带走消灭掉。
他伪装成妹妹,生活在这栋房子里,不生产任何生活垃圾,尽量以自己的屎和尿为食。
(所以那个自制香肠……你品,你细品)
这次他选中安赫尔,是想让这个心理医生帮他证明,他没病!
都是那些人的罪过。
然而,他们奔向垃圾车,核实所谓的秘密情况,马丁摔了一跤,然后,被垃圾车碾碎了。
结局就是安赫尔活了下来,正在火车上和对面的女人讲故事。
按照安赫尔所说,马丁本该被永远地关起来。
那是妄想症患者的“归属”。
可马丁彻底消失,让故事留下了无数的问号。
艾尔嘉听得痴了,直到安赫尔提出到站台为她买三明治。
谁成想,火车开走了,只留下了一本红色档案……
狗奴若有所失的艾尔嘉,陷入了回忆中。
她本是个平凡的女人,可她的经历远比马丁的还要离奇。
她是一个出版社编辑,但她却有一个毛病,分不清故事的叙述者和真实经历者。
以至于把书稿的演说者当成了真正的作家,坠入爱河,同居了几年才发现事实。
她心灰意冷地选择分手,辞职,领养了一只狗作伴。
再不打算理会男人。
某天遛狗的早晨,两只狗的相遇,让她遇见了那个男人。
男人没有打断狗狗的性爱,说自己正好想要一窝小狗崽。
这让艾尔嘉对他产生些微的好感。
更在雨天造访了男人的家——广场中心的报亭。
没过多久,他们就在一起了,男人搬到她家里住,白天一起经营报亭。
生活得很和谐。
过了一段时间,艾尔嘉渐渐发现异常。
他们很久不做爱了。
男人白天不再到报亭工作,而是每天带着狗去城市公园。
直到一次,他突然示好,她选择了让步。
只是没想到,那会是一切痛苦的开始。
男人不由分说地强迫她“像狗一样”,如果不同意就离家出走。
艾尔嘉不得不一再退让,放弃自己的尊严。
那天,他送了她一样礼物,她满心欢喜地打开盒子,看到的却是狗项圈。
他要求她随时随地像狗一样服从他。
哪怕在外面也要戴着项圈。
肆无忌惮地折磨她,给她吃狗罐头;
将她赶出房门住狗窝;
要求她在家扮演一只狗……
甚至提出了惨无人道要求,让她和狗做爱。
那个暴雨夜,他将她扒光了丢到院子里。
那是她人生最最耻辱的一晚上。
也是那个夜晚,她在脑中为男人奏响了丧曲。
她爱他,包容他,他却把她当狗,让她的人生被PUA绑架。
她凭什么,要活得这么卑微?
她走到男人面前。
挥起了锤子,拉动锯子。
鲜血喷得她满脸都是。
她亲手掏出了他的脑子,那令人作呕的东西,喂给了他最珍爱的狗。
狗屎不如的东西!
这或许是他最值得的死法,那实际上,过程没有那么血腥。
她只是在他的酒里加了一些强效镇定剂。
几天之后再回家,就看到男人正在吃自己的屎,饶有兴味的。
将他送去精神病院后,她彻底解放了。
于是她踏上火车,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只是没想到,会遇见安赫尔……第三个套娃艾尔嘉还是没能按捺住好奇心,翻开了那本红色档案。
发现了一个特殊的词,“躯体妄想症”。
在患病或生理缺陷上产生的谵妄性想法。
主要表现为幻觉、错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实际上这些并不足以影响“他”的生活,他的麻烦是生来就没有脊柱。
他形容自己像一条后现代鼻涕虫,几乎是流质的。
从小在疗养院长大的他已经习惯了。
没上过学,没谈过恋爱。
一切经验都是从电影和书籍中得来的,是别人的。
直到他装上矫正器,来到巴黎旅行,却被偷走了相机。
旅行团的另一个女人,则被抢走了拐杖。
他们互相搀扶着,在巴黎街头找寻卖拐杖的地方。
女人觉得她是个好人,决定留下来照顾生病的他。
她明显对他有意思,他看出来了。
但他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喜欢她。
毕竟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他们的女主角都是完美的,圣母一样,没有缺点,没有丝毫的生理缺陷。
可眼前的女人,一只腿长,一只腿短。
这不符合常识啊。
他们还是做了,这就是更可悲的事情了。
他模仿人生唯一一部看过的A片,然后就,彻彻底底不幸了。
女人惊恐嫌弃地逃离,留下不明真相的他。
为一段还未萌生的爱情画上句号。
长短脚女人和无脊柱男人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毕竟这只是一个案例而已。
不是某一个人的人生。
他说自己叫安赫尔,但他其实是马丁艾尔嘉太惊喜了。
她想把档案交还给安赫尔,并把这些案例出版成书。
只是她怎么也想不到,此“安赫尔”非彼“安赫尔”。
堆满垃圾的联排公寓,住着的才是真正的安赫尔,精神病医生。
而她在火车上遇到的男人,是马丁,是一个双重人格患者。
也是安赫尔的“大舅哥”。
医生发现,开放式疗法能有效帮助他的病情。
于是马丁不必强制住院,而是经常与人交流。
他会在火车上跟人讲故事,但都是谎话连篇。
因为马丁信以为真,所以有时别人也会跟着信了。
譬如,艾尔嘉。
马丁“伪装”的安赫尔太逼真了,可实际上那本红色档案,都是精神分裂患者编出来的故事,纯属胡扯。
艾尔嘉最后还是找到了他。
那个以安赫尔身份生活的马丁。
他又变成了故事里的“马丁”,在臭气熏天的地下室里生活。
此刻他冷静地讲述着遭遇的困境:他不再阅读了,因为他不知道何为真何为假。
人们明知书和电影都是假的,为什么还要使劲把它弄得像真的?
逼真性被高估了……
话音刚落,突然一阵热流涌出,地下室里爆炸了。
艾尔嘉被救了出来,但马丁没能活下来。
质疑这一切的马丁,最终也死在了自己的疑问中。
但,马丁真的有妄想症或双重人格吗?
他明明一早就暗示了我们:故事是假的,故事下面并没有具象的人。
他虽然放弃了阅读,但却还在写作。
他一直都知道,红色档案里的病例根本不存在。
也许他只是在扮演某个人,向艾尔嘉、向我们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如果假的,可以愚弄世人。
那么比真的还像真的的假象,是不是所有人都会信以为真?
那么,相信了他的你我,到底谁有病呢?
不妨告诉你结局,艾尔嘉再次踏上火车,见到了与“安赫尔”形容的一模一样的“马丁”。
真不知道,他又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任何角度来看,《坐火车旅行的好处》都是一个无法被定义的精神分裂套娃故事。
不成章法,逻辑混乱,甚至没有完整的结局。
但它的调色、伴奏,还有一些台词都无可挑剔。
而且留给我们的一些关于“真”的思考。
如果连精神病人的话都相信,那还有什么不可信的呢?
同理,每个人都可能生活在自己的幻觉中,认知失调。
事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是怎样逻辑自洽的。
如果你愿意相信马丁是安赫尔,那你就能翻出一百个理由论据来支撑他,丰满他的人生。
就像艾尔嘉所做的。
脑补一万遍,就变成了多数人信以为真的“真”。
让真假成为一条“莫比乌斯环”。
无处不在的垃圾清理工以及垃圾本身是这一系列故事的一个注脚,在火车站的候车厅外面,在街道上,都能看到垃圾清理工,以及在家外边那个巨大的垃圾堆,第一眼看到那个垃圾堆的时候,我觉得这个道具做的真的有点儿大。
真相=垃圾,世界虚无,所以我们扯那些蛋都是因为实在无聊,之所以在火车上扯淡,更是因为无聊。
剧中人物的所做所为都有反社会的态度,对抗社会,对抗规矩。
坐火车的人却是无法对抗自由行的线路,所以只能用精神分裂的幻想暂时得到虚幻的自由。
电影实在是近代艺术最伟大的发明。
短短两个多小时里,放松观众的戒备,吞噬人们思考的理性,打乱日常生活的节奏,引诱人进去它的世界。
有时候也像盗梦空间,里面光怪陆离,一层又一层。
没看多久呢,猛然回头,已经跌入了第五层。
《坐火车旅行的好处》就是这样的电影。
看似平平无奇的电影名字背后是一盘导演精心布置的棋局。
或者说,这个调皮的导演把电影做成了有观众参与的一个游戏。
简直是在把观众当作玩物一样每隔五分钟问一次: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猜你猜不到。
01火车上男人的自述 电影的开始,画外音:“想象一下,一个女人在回家时 撞见她丈夫正在用一根小木棍 检查自己的屎”刺激的故事开始了。
画外音中这个女人坐在火车上,她衣着光鲜体面,看起来是一个在社会上如鱼得水的职场女性。
接着女人对面坐下一个同样看起来光鲜的男性,草绿色细格子西服,看起来颇有品味。
他自称是一位精神病医生,研究方向是书面话语在人格障碍诊断中的应用,翻译成白话就是通过病人自述故事来判断精神病病情。
这男人放下手上的红色文件夹,开始与女人搭讪。
很可疑对吧,这个男人主动靠近,主动搭讪,主动讲自己的故事,仿佛是这个故事的主角。
与衣着光鲜的女人相比,这个精神病医生莫名的神秘。
医生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画面切换到医生的住所,旁边是成堆的如同《飞天环游记》中气球那样壮观的“垃圾”。
医生试图说服清扫工清理他的垃圾时,他收到一封信。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随后电影展开了“衣着光鲜的女人在火车上遇到话痨医生讲述自己读到的信件里的故事”这个嵌套结构里的第三层故事。
这个陌生女人讲述的故事关于她的哥哥,一个疑似精神病患者。
哥哥去参军了,有段时间与家里失去了联系,有一天非常狼狈的回到家里,哥哥自述自己失踪的原因。
对,电影此时以哥哥为主角,开始了第四个视角的故事。
哥哥参军期间认识一个美丽的女子。
这个女人十分像《女儿国的杰基》里面的女将军,阴柔中有阳刚的美色,上图。
这个女子不但美丽而且心善,在战争中建立了孤儿院,有一天哥哥突然发现平时经济窘迫的孤儿院居然设备焕然一新,在询问下这个女子开始向哥哥讲述她的遭遇。
至此,第五个视角的故事开启。
害,这套中套中套。
原来为了维持孤儿院的支出,这位美丽的女子去做了高级妓女,在一个嫖客的牵线搭桥下,她与一个不知名的集团达成长期合同,只要每月为这个集团提供一位孤儿,她就能得到稳定的大笔资金。
不过嫖客发现这个集团在对这些男孩女孩做着不可描述的事情之后还把他们分尸。
嫖客十分担心自己被暗杀于是把所见所闻告诉了女子之后失踪了,于是女子十分担心自己被暗杀便把所见所闻告诉了参军的哥哥之后失踪了,于是哥哥也十分担心自己被暗杀便逃走了并把所见所闻告诉了自己的家人。
这封信写的就是哥哥的故事,其实到这里,整个故事虽然离奇,但是情理之中。
精神科医生读完这封信,非常的感兴趣,并根据信中的描述找到写信人的家里。
接下来的故事更加离奇,不过我就不说了。
02光鲜女人的经历 即使你从旁白知道了这个女人有一个食屎症的丈夫。
但你眼里的这个女人,还是有些稀松平常。
她在几年前失恋后养了一条狗。
这只狗让她遇到了一个同样养狗的男朋友,一个看似温情的相遇。
不过这个男朋友有一点点不对。
比如大雨的时候,男朋友因为工作的地方是私密空间不让女人进去。
(心疼女人一秒)
在一起之后,一旦女人不从他的意,这个男友更是常常离家出走。
一开始是后入式的性癖,然后是在双人鼓掌过程中要求女方发出狗的呻吟,再然后男人给女人送项圈,男人让女人和狗狗吃一样的饭,男人让女人和狗狗一起吃饭,男人让女人住院子里的狗窝。
荒诞吗?
离奇吗?
这是一个人类驯养出狗类的实际案例吗?
你一定不相信真实世界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但是这种事情在电影里看起来是自然而且熟悉的。
每次男朋友离家出走后,女人过了一两天之后忍受不了男人的冷暴力而答应了男人的要求。
一次又一次。
甚至男朋友听到答应的时候也是开心的像个孩子,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坏心眼。
可是回过神来,已经住在狗窝。
女人在冰冷的狗窝里瑟瑟发抖。
是的,她被pua了,还是重度的那种。
最后她是怎么复仇的,也留给你自己去看。
温馨提示:不要在吃饭时看复仇片段。
03谁是精神病人 电影的前两个部分如同两条河流,最后在第三部分汇聚起来。
一条河流是流在火车上的当下,第二条河流是流在女人脑海中的过去,第三条河流则流向了不定向的未来。
第一部分的精神科医生到底是谁,为何要主动靠近女人,医生故事里的哥哥是真是假,这些谜团都有了解答。
这部电影在包裹着《布拉佩斯大饭店》这样艳丽镜头的糖衣里,说了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
为什么看完之后觉得这么荒诞的故事自己在观影中还会相信,其实涉及到一个专业名词:“搁置怀疑”。
我们的翻译小姐姐还在电影里贴心的加了备注(配图)。
搁置怀疑:由科耶律治提出,指读者/观众在面对虚构作品时,尽管明知故事情情节时假的,却主动选择暂时相信这个虚假事实,以浸入其中。
也许这个词正是电影让人着迷的魅力所在吧。
这个电影在豆瓣上的分类是惊悚,但是我愿称之为“惊悚且细思极恐的喜剧”对了,我们的资源除了电影外还贴心的给大家准备了原著小说,不惧重口味的你,尽管来看。
(关注我获取观看资源)翻译:葵葵 一久 ESQUIZOIDE时间轴:Aida Leticia JANE法语校对:武伍五5总校:ESQUIZOIDE压制&特效:路人养成法弯弯字幕组&弯弯西语组出品撰文:通灵
残障人士的那个故事有点凑数了。
PUA那段,在这部告诉你“虚构到你当真”的电影中,可能已经算最靠近真的部分了,也确实成了最有意思的一段。其余的,尤其是大篇幅搞戏中戏的第一部分,就只是失控的自嗨了。
看的我精神不好了,剧情有吃大bian的
几个故事都非常精彩,一个人的生活可能比你讲的故事还不可思议,惊悚悬疑类型已经成为西班牙的招牌了
3星半,非常吊诡的一部片,好像变态又好像合理的剧情,,,还有一点很奇特,这片几乎没什么配乐,但片尾的配乐好好听噢(没有找到叫啥名字)
太重口了……但是嵌套真的有意思。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
编剧居然是《宿敌》的编剧,看来没有结构限制的想法最终会成为毫无节制的故事情节,且没有任何逻辑和正常的人物关系,这种毫无节制的叙事狂魔让人想到前几年的《苏博拉》但后者有的优点却都没有。你不理解,很正常,因为这就是一群精神分裂者在讲故事。
就很恶心 别的 故作玄虚吧
看不下去啊....看了一个小时左右,前半段只有一个亮点,男二妹妹变身的那两分钟
这部叫消失的垃圾工
俄罗斯套娃式的故事情节很精彩,虽为精神分裂也写实。第一个故事没太看明白但觉得很残忍,第二个故事讲了亲密关系中的控制,重口味的情节令人警醒。第三个故事讲了自身经历和虚无经验的差别,认识的水平决定了经验的质量。三个故事环环相扣,循环往复,有《罗生门》之感,与其说是惊悚片,不如说是哲理片,让我们惊悚的不是神经病而是生活的真相,险恶、残忍、控制、吞噬、教条、虚无。
敘事結構上說花活倒也不算什麼花活。倒是覺得似乎可以看做是一種拼盤電影的變種結構。口吻比較動人,這是難能可貴的。
我说男主似曾相识,看了评论想起来,《当你熟睡》和《囚室211》男主。乱七八糟的,剧情看不懂,就知道女主把男的头给锯下来,脑子拿出来给狗吃。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爱情的对象可以有生理缺陷,一只腿长一只腿短;没人告诉我,我感受到的朦胧的东西,是货真价实的爱情,一种亲昵,一种模糊的柔情;她也没有丰满的乳房和夸张的叫声——我所有的性知识,是从录影带上学到照做的;我所有的爱知识,是从媒体上看到的。这就是我最大的不幸。
西班牙电影真的越来越敢拍了、演员们也都好敢演...其实还蛮喜欢这种重口味的片子,但是实在没看懂这片子要表达什么...
一部比较诡异的片子,很难评价。不是很对我胃口
作者,叙述者,角色人物,套娃式的语言结构,这部怪鸡电影比表面上看上去有意思
看完有点懵。。。
1西班牙片果然从未让人失望。一鸭三吃,拍电影,然后内脏高价卖了,尸体洗干净卖给艺术家,节能又环保。2爱的驯养汪汪汪。3别学动作片里面doi,容易没朋友。4真假不重要,我只是个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