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2017年11月25日,赫尔辛基Tennispalatsi影院五号厅,同友人Tomi T观看了英文字幕版。
这部电影时长三个多小时,可以说节奏很“慢”很“闷”,但正是这样近似于写实的冷静手法,很好地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性。
电影主要描述了1941-1944继续战争时期几名芬军战士的故事。
在历史上继续战争,所谓Continuation War, 或者是Jatkosota的必要性与战争带来的影响,早已功过论评说。
芬兰作为军事弱国(是的芬兰军事现在仍然很弱,然而欧洲谁不弱┐(゚~゚)┌)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非常令人钦佩。
电影中圣诞节(1小时44分)的时候,战壕里的战士、Rönkka的家人在家里唱的那一段是《Maa on niin kaunis》,大意是人世间多么美丽。
当年,2017年12月24日,我在赫尔辛基中央火车站候车时,车站大屏幕上播放的就是《无名战士》的片段,背景音乐即为《Maa on niin kaunis》。
和平,是人类追寻的永恒主题。
然而,我依然想引用另外一首诗作为评价:"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
长久以来,芬兰给大多数人的表情是诺基亚,再稍微深入了解一点的人或许还知道那里是圣诞老人的故乡。
芬兰是欧洲国家中与俄国边界最长的,这也是芬兰历史的悲剧,数度被俄国占领,又一次次争取独立。
在二战之处,苏联为了自身利益,构建缓冲区,再次入侵芬兰,以寡敌众的芬兰人在那场白色战争中打的可圈可点,苏联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后调集了150万军队才征服芬兰。
《无名战士》用清冷的北欧画风,描述了二战期间芬兰5年对苏抗战的历程。
老兵的自由和怪癖,少尉的尽忠职守,还有神似好兵帅克乐呵的大头兵,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苏芬战争中芬兰先赢后输,最后还被迫放弃了光复的领土给苏联,但是在所有的电影战斗场景中,身着灰色军装的芬兰士兵总是热血蓬勃,高喊“前进、前进”。
苏芬战争中,除了德国的有限帮助,芬兰在战争中没有任何其他官方的盟友,可以说是相当孤立了。
无名战士在芬兰广阔的雪山绿地、丛林河流中浴血奋战,也是年轻的芬兰共和国的青春大反抗。
谁也没有想到,苏芬战争半个世纪以后,以诺基亚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人们忽然发现,芬兰,不仅已经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领头羊,而且也成为了世界高度清廉、极低基尼系数、高幸福指数的国家。
芬兰创造的北欧模式,其底色也是不朽的苏芬战争无名战士精神。
有无名战士的国家,是幸福的。
苏芬战争,不多人知,早期的苏联也是野蛮的拓疆之国,或许也像曾经成吉思汗;而芬兰不过是英伦三岛的苏格兰,以小博大,为民族而战,世界如果没有如此精神,美国也不可能从英国的笼罩下独立;早先芬兰与希特勒的关系不一般,但是苏芬战争后芬兰又跟德国开展,混乱的欧洲;再小的国家也不愿失去土地,国与国之间,才是寸土必争;和很多战争影片可能无二,关键在于一个可恶的北欧严寒的天气环境下的进行;各个国家都不乏「董存瑞」,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或许这一点上有点像时下热议的「八佰」,极端环境下信仰与背后的家庭是男人们坚持的意旨;老兵还是老兵,战场上的经验智慧,军官学校或许这辈子都学习和体味不到的智慧,老兵下士罗卡对于战争的从容和对于此战役不过是收腹某地而回家的感觉而已,一定要领导把邻居苏西和自己分在一队,战争中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与保护苏西,也是一个男人的担当,这都是他嘴里所谓的职责,战争在罗卡嘴里就好像是下地干农活一般;半个小时的影片进程已经经历了四五场真枪实弹的交锋,而且每组场面都在诠释一个战争意义或者某个特殊人物,英雄们与懦夫们都在诠释,足够精彩的构思与视觉语言,战争场面虽无航拍大场面但是也足够高分;战争片总是战前的青春无知,一颗混沌爱国心,战中难舍爱情,总是一夜的难舍后回归战场,战后的安宁家庭;罗卡这么优秀的老兵为什么一直是个下士呢,是因为桀骜不驯的脾气吗,相信将军的脾气更加桀骜不驯才是,因为无论是战场分析布局,还是一线作战都是挑不出毛病的战争人才,反倒是在部队中苟且着,还是上级军官不会用人,庸帅太多;有点像「1944」的爱沙尼亚,影片的调性也很像,自主主动性被牵着的国度;罗卡就像「大兵小将」里的成龙饰演的角色,他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家里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个性不羁的农夫,但战争抢走了他的农场,他是想夺回自己的农场,如果芬兰军队里再多几个罗卡,可能结局会不一样;和「1944」一样,芬兰不过是给后代们一个历史,告诉孩子们面对任何情形你都要做一个芬兰人该做的,看看父辈们,寡不敌众仍在坚持;上尉的死很自然,处理很好,他其实早点结束一切回去拥抱新婚妻子,但是这是战争,子弹不会在乎你的心情,他脑子里再也没有自己妻子性感酮体了;被坦克压死可怜的的芬兰军官,可怜的芬兰士兵,可怜的芬兰,这绝对是国家的悲哀,这部片子是自己在嘲讽自己吗;一些新兵蛋子组成突击队效仿着老兵罗卡开篇那熟练的清扫散兵壕赶走苏联兵,可惜罗卡没有等到这一幕,我相信他会执行的更好;芬兰,谁让你挨着这个邻居;整片还是比较平,战争与情感好像都差那么一点点,90%均是点到为止,就差一个或者场面或者情感的炸点;
芬兰电影《无名战士》,一部描写芬兰与苏联的1941年到1944年“继续战争”的电影,一群芬兰人参加战争,从进攻到败退的历程。
先说背景: 苏联曾在1939年进攻芬兰,目的是夺取卡累利阿地峡,很多跟团俄罗斯旅游的人去过一个拉多加湖,我也去过,吃了条烤鱼。
这个地峡就是波罗的海和拉多加湖之间的地峡。
这场战争苏联打的很肉,但人多势众还是赢了。
说起苏联为啥进攻芬兰,也不是无缘无故,因为芬兰在1808年到1918年,本来就是俄国领土,派的总督统辖的。
本世纪芬兰“最伟大的人”,1940年代的总统,曼纳海姆元帅,早年就是沙皇俄国军官,还被俄国派到中国“旅行”,写了一本“马达汉旅行日记”,对,他在中国就叫马达汉,喀什的大臣给他起的名字,书里重点写新疆,我有一本。
回到1941年,芬兰看到德国进攻苏联,也出兵北方夹击苏联,大家知道列宁格勒围城战吧,列宁格勒死亡一百多万人,围在列宁格勒北边的就是芬兰人。
1944年,随着德国战败,芬兰也退了,但是苏联放了芬兰一马,没有攻入国内。
电影里没太引入明显的政治与民族价值观,只点描了一点点人性元素,因为芬兰本来就是趁火打劫,并非义战。
当然,芬兰军人必须英勇无比,一个单兵一把索米冲锋枪,可以干掉20多个苏联士兵,反正贬低苏军的战斗力是欧洲电影的共同爱好。
我最看不惯的,是芬兰军队一色的德国鬼子军装和钢盔,穿这一身鬼子服还是正面形象,接受不了。
当然,淞沪会战的中国军人的德国钢盔,八百壮士的头盔,我是完全接受的。
希望乌鲁木齐早一点解封,能去电影院花钱看《八佰》。
敬重的历史,不能用爱奇艺,必须有仪式感。
**《无名战士》片名Tuntematon sotilas / The Unknown Soldier (2017)。
芬兰战争题材电影,影片根据1954年同名畅销小说《无名战士》改编,用群像的方式讲述苏芬继续战争的故事。
芬兰人有多喜欢这个题材,这么说,这部《无名战士》是第三次翻拍搬上大荧幕。
影片发生时间正是二战期间,苏芬继续战争从1941年6月开始到1944年7月结束,整个战斗过程和苏德两方战争形势保持一致。
要理解《无名战士》,就一定要了解故事发生背景。
相信很多人只知道二战期间德军和苏军的惨烈战斗,对苏联侵略其他国家知之甚少,毕竟历史课上不会对苏联的黑历史有过多介绍。
《无名战士》讲述的是“苏芬继续战争”,既然是继续战争,那肯定有第一次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也称冬季战争,是苏联侵略战争,也是芬兰保家卫国的保卫战。
1939年8月23日,苏俄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秘密签署协议,在欧洲划分各自势力范围,涉及德国对苏俄的战机、坦克等当时尖端武器的技术支援等等内容。
为回报德国,苏俄勒紧裤腰带,在乌克兰等地搜刮粮食,卖力对德国出口石油、粮食、钢铁等资源。
这些苏俄出口的资源,即是后来纳粹德国发起二战时,最早积累的战争资源。
俄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前后,俄德两国以牺牲中国,换取诺门坎会战的停战,重建二战时期的日俄关系。
这样苏俄得以迅速调整国策转移到西方。
因为地缘政治缘故,苏联把邻国芬兰划入自己势力范围。
苏德瓜分波兰后,炮制卡廷森林屠杀,野心勃勃。
当时芬兰临近苏俄的版图连接拉多加湖和芬兰湾,扼制波罗的海,又离苏俄列宁格勒很近,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苏联胁迫以国家安全为由,胁迫芬兰同意领土交换提议,用西北荒芜贫瘠的国土交换芬兰毗邻列宁格勒的南部肥沃国土,并且苏俄还要在芬兰的军事要地租借领土,设置军事基地。
芬兰很有骨气的拒绝了苏俄威胁,恼怒的苏俄在1939年11月26日制造“曼尼拉炮击事件”,谎称芬兰炮击苏联曼尼拉村造成苏俄人员伤亡,并要求芬兰政府道歉。
贼喊捉贼后,11月30日,苏俄投入23个师45万军队入侵芬兰。
芬兰奋起反抗保卫家园,第一次苏芬战争开始。
苏芬战争中,苏联动员了54万人军队、死伤20万人,勉强击败举国只有12万军队的芬兰。
按照苏联一贯谎报伤员的习惯,也有数据说死伤上百万人,因为芬兰那边报出的伤亡比是1比10。
苏芬战争中,苏军不能适应芬兰山林地形,苏联44师、163师等精锐师被芬兰全歼,表现极差,指挥战斗的朱可夫元帅也因此丢官。
1940年3月12日,苏联惨胜战争结束。
苏芬战争影响深远,苏联单方面撕毁互不侵犯条约,恃强凌弱,国际名声自此一落千丈,芬兰也彻底倒向西方意识形态。
同时苏联集中大量优势兵力,依靠人海战术才勉强拿下芬兰,也让希特勒对击败苏联开始充满了信心。
德国一年后就开始展开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对苏联发动战争。
苏芬战争之后,芬兰将其东南部,包括芬兰第三大城市、重要工业中心和塞马运河出海口维堡,卡累利阿地峡、萨拉地区和芬兰湾的大部岛屿割让给苏联,并把汉科港租给苏30年。
面对苏联侵略和不平等条约,芬兰人始终耿耿于怀,他们在森林中建立新兵营地,士兵刻苦训练等待时机夺回失去的领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芬兰随即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
“苏芬继续战争”开始了。
《无名战士》时间长达3小时,用极其详细平实的语言描写这段战争。
全片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年6月,芬兰向苏联宣战,一脸稚气的新兵蛋子直接从新兵营开赴前线。
第二阶段1941年8月,芬兰进攻取得不俗效果。
此刻正是德军进攻苏联初期,苏联在德国的强大攻势之下士气全无。
第三阶段1941年10月21日,芬兰军队趁机快速向着冬季战争之前的苏芬边境推进。
仅用半年时间,芬兰就收复所有冬季战争失去的土地。
第四阶段1942年1月,芬兰方面进攻受挫,开始撤退,满满又撤回原来的领土范围。
第五阶段1944年7月,芬兰在苏联钢铁洪流下节节败退,退守最后的防线。
随着德国战败,芬兰无条件求和。
苏芬继续战争虽然结果还是苏联胜利,但依旧是一次惨胜。
苏联58万人伤亡,芬兰德国共伤亡21万人。
《无名战士》的风格很像芬兰这个国家,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不会被冲动蒙蔽视线,随时对没有信誉的国家保持戒备。
我们也能看到芬兰在全球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现时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清廉指数排名、世界经济论坛年度竞争力排名均在前列,很多都是第一。
《无名战士》没有采用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故事反映战争,而是用冷酷的镜头展示战争中芸芸众生各自状态。
全片中出现的苏联军人数量和次数都极少,既不丑化矮化敌人,也不拔高自己,只是将全部精力放在描写芬兰军人身上。
从中级军官到底层士兵,《无名战士》用群像的方式向观众展现战争中的无名战士。
《无名战士》的战斗场面也采用详实的方式表现,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特效镜头,有的是跟随普通士兵一同浴血奋战。
真实战争永远冷酷无情,并不会让人热血沸腾,亲历者只会想活下去。
《无名战士》的角色众多,他们每人都是主角,每人也都是配角。
在战争洪流中,所有人都像蝼蚁一般,运气好的不会被历史车轮碾死,运气不好的一上战场就被打死。
他们有的人能够活到最后,比如参加过冬季战争的老兵洛卡Rokka。
他不在乎那些繁文缛节,不喜欢被军队里的条条框框约束。
但他也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只有国家存在,小家才能生存。
战斗中他总是不放弃战友,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能打击敌人。
他知道,只有杀人才能阻止杀人,只有活到最后才能终结战争。
只解沙场为国死,马革裹尸无名冢。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国家赢了,可以把自己赢的故事,拍成电影。
1955年,拍一次。
1985年,再拍一次。
2017年,拍第三次。
一模一样的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内容结构,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
再过30年,还可以再拍一次,目的跟前3次一样:让每一代新出生的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明白、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赢的?
别忘本,别忘了为此牺牲的《无名战士》有一天,当国家需要你的时候,别犯傻。
“祖国输了我赢了”,这种鬼话,禁不起历史的审判。
“苏芬战争”这四个字,历史会把它永远地记录下去,作为一场国战的缩写。
“苏联”这个词,也会被历史铭记,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简称。
但,苏联,这个国家,没有了。
芬兰还在。
还能把“苏芬战争”的故事,拍成电影《无名战士》,每30年翻拍一次,作为每一代芬兰人的国民记忆和爱国教育。
我从不在微信群里,跟朋友争论“中美脱钩”的问题。
因为,我知道,退个群都是多么难。
明明知道这是一个别人为了自己扬名、立腕、赚钱建的群,我也舍不得退。
万一,将来我也需要发一条自己的广告呢?
比退群,更难一点儿的是辞退老员工。
那种,鸡肋一样,总是挑战权威,又总是能立功的老员工,那个公司都有,但没有一个理智的老板会开了他。
劳动法不是问题,问题是钱。
赚不到足够多的钱,大换血的结果一定是,公司垮了。
老员工成了敏感词,咱们假装看不见就行了。
分公司成了草头王,你整顿不整顿?
整顿,就是给竞争对手机会;不整顿,早晚从内伤变成癌症。
所以,从来没有完美的管理手段,只有最佳的整顿窗口,如果竞争对手突然垮了,赶紧收拾手下的刺头。
So,中美脱钩,根本不是问题。
问题是,脱不了钩的日子,漫长到以10年为一天,你熬得过3天吗?
你熬得过,别人吗?
以苏芬战争为主线的电影《无名战士》拍了3次。
无论你看那个版本,导演都没有回避这个事实:“每一个从战场上活着回家的男人,手上都沾满了别人的鲜血。
”无名战士,不是无辜的。
国家要赢,没有不牺牲的。
中美脱钩,谁知道“钩”的数量是1,是10,是100万,是1000万,还是13亿?
没脱到你的钩,你就享受呗。
脱到你的钩,你就战斗呗。
备注: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2017)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85)芬兰电影《无名战士》 Tuntematon sotilas (1955)
这部电影从平民、士兵的角度出发,感受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
电影大都是阴暗的冷色调场景,这种阴暗即烘托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出导演的克制。
只有表现家的地方才是暖色调的场景,我想这也是导演想要表达,家才是最温暖的地方吧!
电影中展现了几种不同生活状况的人因战争而改变生活轨迹。
年轻恋人因战争分离;在战争中爱上敌国女子;因战争暂离妻儿的老兵;抽空结婚的军官最后战死等等,战争没给他们带来一丁点好的,所有的人都在受难。
稍微吹一下这部片子。
价值观上,标准北欧风,老虚无主义了,合我胃口。
镜头上,战场上战场外,冷暖对比还整挺好。
战斗场面上,战术动作到位,战场描写给力。
爆炸用药量足,不加汽油表现火光。
胜利、停滞、溃败都得到真实展现。
这些难能可贵的真实刻画,是我推荐这部影片的最重要理由。
战场以外,对人性的讨论和描摹都入木三分。
男人们在战场上是无名战士,在战场外,是父亲、丈夫、儿子、兄弟,是普通的工人、农民。
他们在战场上胜利、溃退、坚守、成长、受伤、阵亡,每一个战士对这场战争都无足轻重,但对于他们的家庭,他们就是天。
除了男人,女人、孩童,也都被裹挟在战争的泥石流中,浩浩荡荡,向历史的下游奔去,挣扎无力且无用。
剧情确实属于流水账,从头到尾的历史片叙事,平淡如水,但合我胃口。
欧洲左派,骂它偏袒纳粹,宣扬民族主义,但就冲溃散的士兵看着上校被T-34/85碾碎这一个片段来说,芬兰人毕竟还是芬兰人。
(这片里还讨论共产主义和人类起源呢,当今左派讨论吗?
都开始放弃工人运动了,也有脸骂1940年代的民族主义?
)这部芬兰建国纪念片已经是第三次被翻拍了,这次翻拍效果拔群。
就是苏联没了,毛子看着当年的卫星国拍反苏片也只能干瞪眼。
也算是看了许许多多战争片了,越来越喜欢这类冷门佳片。
虽然三个小时之久,故事也十分平淡,但有着十足的代入感。
电影中,没有军国主义般对战争的颂扬,也没有上帝视角中对大战役的刻画。
有的更多是战士们在前进时脸上的惊恐,休战时插科打诨等战争细节。
无论是丛林中的一场场遭遇战,还是堑壕中一天天的等待,一个又一个的人挺身而出,为了各种事情流血流汗。
回想来他们似乎不是为了勋章和荣耀,只是在饱受煎熬的环境中,面前唯有被杀或者消灭敌人这两条路。
战争从不是庞大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种现实的痛苦,施加给每个人的痛苦。
在这里,原本寂静的山林和宁静的雪原不再凸显美丽的一面,转而释放出自己的冷酷。
一场场让人提心的战斗中,士兵们无声的死去,没有壮美的音乐,也没有撕心的痛苦,只是死去。
当你扣下扳机,灵魂就此消亡。
片子拍成了流水账,剧情也是各种套路,除了老兵之外没有一个能让人记住的角色,3个小时的电影实在冗长乏味。和波兰电影相比,还是差太远了。
二战中少有的战败者的一线士兵的视角。芬兰,争取自由。前段脸盲,分不清谁是谁。但真心喜欢能打硬仗的老农民,硬气又睿智,看得通透,去他妈的权力和sb命令。后段,看着一个个必死,又无奈又绝望,已经是穷途末路大势已去了,都知道,又能怎么样呢。死在冲锋的路上,死在炸坦克,死在掩护队友过河,死在把散兵坑外的拉回去。啥时候有时间得再重新看一遍,认一认这些人。
之前看过的,2022.2.24看到乌克兰新闻想起来了。
北欧主旋律题材对非历史/军事迷极度不友好基本没有对战争形势的介绍几幅全景画面不错全片没有看到几次苏军出镜,沦为工具人运气不好下到了糟糕的翻译版本(还特么180分钟)关键国内爱优B都只有120分钟的一边打仗还能一边回农村种田养孩子也是欧洲国家地小战多的特色了,哪里像天朝可以千里调兵一张战少小离家老大回角色太多太碎,脸盲加糟糕的剪辑让人就算补课了冬季战争和苏芬战争后也无法完整理解
一部史诗,带你了解二战不一样的一面,
看了1小时,想着后面还有2小时,实在坚持不下去了,节奏太平淡,虽然全程都在“铛铛铛、轰轰轰”
可以简短些的。
太长了。
丛林战
有点流水账
长达三个小时的表现苏芬战争的电影。分几次看完,但不觉冗长。也正如片名,看完没有记住任何一个士兵的名字。这里没有英雄主义,没有火爆的战争特效,没有将军运筹帷幄,只有士兵,一个个鲜活生命。真实到令人心颤。听了三个小时叽里呱啦的芬兰语,忽然间觉得好莱坞拍的那些战争片好虚假。
这芬兰语咱们也听不懂,这字幕写成这样嘛我也真不知道到底说了个啥。不过好像也不用在乎他们到底说了个啥。这是一群普通战士所经历的战争,出发去战斗去死,胜利了好像也没什么力气高兴。休息就唱歌喝酒,闯了祸也没什么好追究的。撤退时绝望害怕,那怎么可能不绝望害怕嘛命都保不住了的嘛。你可以感受到这些主创是真的对战争这个东西是无感的,但是呢他们又挺能炫技的。
又平又长,剧组穷得敌方坦克主炮都不开了吗?
最近在读苏联战争期间历史,所以很难吸收进去
无名一战成名,不好看
我其实不明白结尾什么意思,什么叫芬兰唯一没有被外国侵略?你们直接投降了法西斯啊大哥……主动投降当然没被侵略……看的是B站的阉割版本,很多故事情节人物都一头雾水,很影响观影体验。不过有一点值得确定的是,打一场必输的战争,让士兵去送死,没有任何荣誉可言。
看不下去系列
很真实但有点乏味
如果用FPS来类比的话,很多战争电影就是使命召唤或者战地,而这部让人想起的是人间地狱。我觉得电影大大提升了环境在战斗中的地位,而非一贯聚焦在亢奋且英雄主义的“大兵”身上,不同于用大吼大叫填补枪声外的空间,哪怕在战斗过程中也有大面积平静的自然景象对比。其外,几乎所有战斗都发生在中长距离上,而在拍摄过程中很好地与前面的方法照应,共同营造了影片整体克制和真实的气氛。
一小时密集的战争节奏画面+一小时日常琐碎的非战斗情节+半小时密集的战争节奏画面+半小时日常琐碎的非战斗情况。从一个个参与战争的“无名士兵”反映出战争的无意义,没什么新意。唯一吸引我的是很少能看到芬军战争的影像,跟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军队、纪律、组织和战斗真的大相径庭啊,甚至难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