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的少年从保加利亚集中营出逃,一路向北到达哥本哈根,没有钱,没有同伴,甚至没有生活的经验…约翰告诉他不能信任任何人,他的脸上有着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忧郁,确切地说是死寂。
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坚持走完这一路的,除了心疼,只想祈祷,神啊请保佑这个不幸的孩子!
最后与母亲重逢既意外又惊喜,泪目。
这一次,从集中营里逃亡的是一个年仅12岁的孩子。
他的逃亡路线,竟然是从保加利亚前往丹麦。
一路逃亡,一路成长。
学会信任,学会微笑。
沿途诗画般的风景,却始终无法安抚一颗充满阴霾的心灵。
能够挽救人心的,终究还是人心。
这是一个充满救赎意义的童话。
http://bbs6.netease.com/ent/readthread.php?forumcode=18&postid=114955&pageid=1 极品影评《我是大卫,成也单纯,败也单纯》 看过《我是大卫》及影虫的评论,不过,总体来说,虫哥的这篇评论和周黎明先生在《人工智能》的评论中所表现出来的偏差是异曲同工的,而且更为巧合的是,两人所受的影响也都来自于斯皮尔伯格。
如果说周先生在《人》是不自觉中,受到老斯以往的科幻作品困扰的话,那影虫就更坦白了,“必须承认,《我是大卫》这部作品的故事脉络立刻就让我回忆起斯皮尔伯格的《太阳帝国》。
还是在读它故事简介的时候,小杰米(《太阳帝国》的主人公)那颠沛流离的凄楚画面就慢慢浮现于脑际。
等到欣赏影片时,这种时不时蹿出来的对比就始终没有消失过。
…………就如同《辛德勒名单》,最后那个结尾戏煽情煽到了姥姥家,但请别忘了导演为了赢得这短短的几分钟,花了三个多小时来铺垫。
” 当然,还不能忘了影虫最后得出的结论“《我是大卫》是我今年继《放牛班的春天》后所看到的第二部“无可挑剔的平庸之作”,这类作品单纯的让人怜惜,也单纯的让人莫名其妙。
我知道很多朋友会喜欢这种矿泉水似的情感小品,不幸的是我口味偏重,我宁可将目光投向整体70分,但部分段落90分的《太阳帝国》,也不愿去欣赏这类从头到尾全都是80分的《我是大卫》。
《太阳帝国》虽然有一些令我极为不爽的细节,可我欣赏导演那种敢于表达的勇气。
有时候对一部影片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它的思想有问题,而是它压根儿就没有思想。
” 这一切,不免让人觉得很遗憾。
原因在于虫哥还是将思维过多的停留在历史堆中,认为这部电影同样是单纯的情感怀旧和复古,并从影片中类似于马克吐温笔下儿童历险记的场景处理中,“明显的感觉出导演在回避那段特殊的历史。
并且,我不认为这么做是为了给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路,因为在所有回忆戏里,人物的情感表达连带历史事件被一同虚化掉了,仅剩下几个为数不多的惊恐眼神在镜头里晃动。
……影片就从他的视角来切入事件,所有大卫不能理解或不完全能理解的现实基本被屏蔽掉,故事单纯的象是童话。
影片完全以儿童片的拍摄模式来制作,一切不适合12岁孩子理解的细节统统拿下,同时,那些真正有可能震慑心灵的素材也被一并清洗了。
” 然而虫哥似乎还是忽视了当下现实中的因素。
2004年3月29日,保加利亚等7国领导人在美国华盛顿参加正式加入北约的仪式。
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7国当天在华盛顿正式递交了他们各自国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法律文本,从而成为北约的新成员。
即使是翻拍经典电影,二度创作者也会毫不犹豫的加入时代的印记,更何况此片根据丹麦著名小说家安妮·霍姆1963年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近年在美国重新以《北方自由》(North To Freedom)命名出版。
所以,如果以这样的视角切入,你就会发现一个相对古老的故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大卫的寻母之旅,其结果似乎已毫无悬念,“影片为观众奉上了早已备好的感动瞬间。
我一点也不奇怪这样的场景会出现在影片结尾,我甚至还猜到了大卫一定会用片名来作为自己的结束语。
然而当那可预见的一切都按部就班地依次展现在眼前时,我仍难掩内心的失落。
” 但我要说,关键还在于过程,其中隐射了东欧国家与原北约成员国在历史,政治,艺术,宗教,风俗等等各方面的不同。
以宗教为例,影片中多次提到圣母玛丽亚,其背后的原因在于东正教否认童贞女马利亚贞洁受孕及其肉体升天的教理,而天主教则承认此教理。
当然,类似的例子在影片中随处可见。
而之所以重拾儿童题材,相信意图也很明显,正如约翰对大卫说,大卫从小接触到不同的语言,应该能够不影响交流,也象征着新生力量更易于民族之间的融合。
而提到交流,就不能不提苏菲为大卫画的印象派风格的画像,大卫开始认为不像他,不能接受这种艺术形式,接着,苏菲说这是她印象中的大卫,并引导他从画中领悟,其实也就是意味着一种换位思考和互相理解的尝试。
而无常在给虫哥的帖子中,提到关于大卫的身世,为何被关以及约翰和军官的问题。
那我想身世和被关的原因,在影片中已算有很明确的交待,《旅途与哀愁》,也就是大卫母亲的作品,苏菲提到大卫的父亲是英国人,到保加利亚搞政治活动,被捕,而母亲由于军官的朋友关系逃脱。
当然,这本身并不是太重要,而约翰与军官这两个角色的设置,相信还是代表原来东欧国家两种主导的政治势力,约翰的反抗,虽然具备革命的热情,但在内心与实力上,与西方的交流还是脆弱与仿徨的,而那个军官,应该是代表着国家统治阶层中一部分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势力,虽有倾向,但碍于环境,不可能有过分的作为。
其实这种矛盾的心态在大卫的身上也有体现,影片中不少现实与回忆的场景,都是以两个不同时空中对于大卫的伤害来衔接的,也就是说,封闭的意识形态和开放陌生的外部世界,对于特定时期的东欧民族来说,都意味着一种不可排挤的伤害。
不过,最后,正如影片中约翰的牺牲与军官的帮助,两种势力在互相对抗,融合之间,促成现实中东欧国家(大卫)向北约(母亲居住地)的投怀送抱,当然,这样的团聚,要处理成极其煽情的画面,我个人觉得也是不太合适的。
所以虫哥认为影片必须立足于历史,“这个故事背后可能蕴含了较广的社会寓意。
一段真实的历史事件往往是一代人心头共同的烙印,任何依附在上面的故事都可能引发“共振”。
我相信大卫寻亲的故事本身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但让多数人的心灵贴近这个故事的诱因恐怕还是他那不堪回首的往事。
本片将这段历史虚化处理犹如釜底抽薪,因为一切故事都是因果循环的,“因”若不足而“果”又如何存活呢?
” 那这样的理解,只会使本片产生和虫哥对于《我爱哈克比》一样的观感,即无力和费解,当然还有失望。
但如果立足于现实,你就会发现世界上很多事件,当然也包括电影的成败,并不取决,依赖于单纯……
刚开始看影片的时候,真的以为是集中营里面的一个很重要的秘密文件需要被送到哥本哈根去,因为电影的气氛和音乐营造了一种紧张害怕的氛围。
集中营里面的戴眼镜的大人是唯一对大卫好的人,他是那群麻木冷漠残忍的人中唯一温暖的存在,先入为主的以为是他竭尽全力帮助大卫逃离魔掌般的集中营,所以我先入为主的以为一直是他在背后帮助大卫制定逃离训练营的计划那个人对大卫说:“我知道你不想就这样在训练营里度过余生,如果你想逃走,就必须按我说的做,你必须保护好这封信,任何时候都不能给任何人看,包括你自己。
外面的社会是个更可怕的世界,你不能相信任何人。
”就这样大卫带着这个人的嘱托惊险的逃出了训练营,他来到了外面的世界。
大卫并不能自由的呼吸新鲜空气,他在训练营里长期长期担惊受怕提心吊胆的生活方式以及那句“你不能相信任何人”一直深深的刻在心底禁锢着他幼小的心灵,让他表现出一个12岁没有的忧郁和成熟。
他的梦里总是有两股很矛盾的力量在斗争,一边是训练营里的长官拿着枪指着他说来杀他,这让他害怕自己身边的警察,恐惧别人问他的身世和家庭,小心翼翼的在人群中活动;另一边是梦中妈妈温暖慈祥的微笑,他渴望得到关爱和照顾,渴望一个幸福正常的家庭,可是每次面对的是妈妈离开的背影以及醒来一切不复存在的现实。
我觉得导演用两种截然相反的梦来处理大卫这两种对立的感情是很有智慧的,不突兀又很自然向观影着传达着思想。
再来说说大卫一路上遇到的挫折。
可能是电影的缘故,大卫从集中营成功的逃离出来表面看起来是他敏锐的反应能力以及一点点运气的加持,其实现实中可能是很残酷的,很少能有人从防守严密的集中营里逃离出来。
再就是大卫从船上下来需要从大海游到岸上的那一幕,也被导演轻描淡写的带过了,所以我对这一路上大卫遇到的艰辛和磨难是没有太多印象的。
反倒是对大卫在进入到“这个更可怕社会”对人性的认识以及态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体会。
刚开始大卫对每一个人都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总感觉被人想杀他,想害他,在现在人看来像是有被迫害妄想症。
不敢在面包店工作来换取食物填饱肚子;不敢接受小女孩对他的爱慕,只能偷偷的离开并祝愿她幸福快乐;不敢轻易搭陌生人的顺风车;不敢相信别人对他表达出来的善意慢慢的,他开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别人的行动慢慢的重新思考,并不是人人都像集中营里的人一样麻木不仁,这个外面的世界也不是“一个更可怕的世界”,真的有人是真心诚意想帮助他的,人间真的有温暖和温情存在的。
我记忆很深刻的一个场景是,大卫被歌声吸引到一个教堂,他进去以后,来了一个警察,大卫和以前一样心惊了一下,但他回想自己这一路经历的一切,开始去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和担忧,鼓起勇气向旁边的警察微笑着问候,当然这位警察也露出来温暖的微笑。
很多时候我们不相信爱和温暖,不是因为没有,而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不去用心感受,用心体会,用心生活了。
也许你曾经过人生中很多灰暗和恐惧的时刻,让你对世界失去了希望和信心,你开始选择冷漠,麻木,自私,不去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了。
可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面镜子,你微信它就回报你微笑,你愤怒它也对你大发雷霆,你哭泣它就对你流下眼泪,你悲伤它也对你哀叹。
所以,选择权全在你自己,你的人生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要怎么过也是你自己说了算的,你随时准备好了微笑,时间也随时回报你善意。
我想这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电影中也有出乎我意料的地方。
就是帮助大卫逃跑的并不是开头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而是一直以来大卫梦中拿着枪指着他的那个可怕凶狠的长官,可以说导演隐藏的很好了。
而且电影中最温情的一幕——大卫终于到达哥本哈根完成了那封信的使命,与自己心心念念的母亲拥抱在了一起。
大卫的母亲也是那位长官帮助她逃离出集中营的。
我感觉最后的这个也是一个很触动的点,集中营里的一个长官完成了一个母子的先后逃离和重逢,这在二战残酷而血腥这个背景下,还是在集中营这个二战缩影的地方,这个伟大的壮举也是给二战中人们的一种慰藉,导演以小见大的手法表现的恰到好处。
最后,愿每个善良的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我是大卫》其实有一点意识形态在里面 但不深入讨论这个方面影片在阴冷的气氛中展开的 大卫从集中营出逃 经过了旅途慢慢 见到了很多人 最终在瑞士老奶奶的帮助下 找到了他的母亲 个人觉得他在瑞士的旅途中 使得他慢慢地接受他人的帮助 开始学着融入“外面的世界” 影片最令我感到深刻的是帮助大卫逃出集中营的却是个集中营军官 令人深思 不错的片子 推荐给大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根据世界经典儿童励志小说《送信到哥本哈根》改编的电影《I Am David》重新解释了这句中文经典成语。
谋事在人,论心不论智,没有万无一失的谋,只有突然勇敢的心。
成事在天,天不助人,天只负责看,看地上有没有肯爱你的陌生人。
12岁的小男孩David,能够逃出集中营,跨越4个国家,行程万里,找到自己失散10年母亲。
替他设计逃跑路线的人,是个陌生人。
这个陌生人,无论在小说原著中,还是电影里,都没有名字。
他突然勇敢了,他悲悯这个孩子,还没有尝过自由的滋味,就要死了。
他,很不负责地,指了一条向北的路,告诉David:北方自由。
12岁的小男孩David敢于越狱。
勇气来自另一个陌生人的死亡。
为一块肥皂,被一枪爆头。
那个叫John的狱友,是自愿替他死的。
David不明白为什么?
就想,也许,这就是天意。
那就,向着北方,向着自由,跑吧。
12岁的小男孩David终于见到了自己的母亲,重逢的那一刻,他还是不敢叫:妈妈。
他生怕这一切,都是善良的谎言。
他只敢轻轻地说:I am David。
等待命运的仲裁。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一部揭露美苏对抗、全球冷战、政治恐怖的丹麦小说,在中国,变成了,《把信送给加西亚》的少年版。
给儿童励志了。
在上周六的午后,鬼混在草草家的我俩,翻出了存积已久的盗版DVD并从中挑出了一部《送信到哥本哈根》,虽然给我的感觉很熟悉,但是已经忘记了是否曾经看过。
一开始以为是二战时期的集中营,翻查了资料才知道,发生的年代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冷战时保加利亚的某劳动营,这是故事开始的地方,也是12岁的David(本•蒂伯饰)从小成长的地方,在这个冰冷残酷的地方,同为改造犯人的约翰尼斯(詹姆斯•卡维泽饰)叔叔传授给他生活的所有认知,然而呆在这里是绝望的没有未来的。
在一个看守军官的帮助下(故事的开头只是有个声音指导着David逃跑,起初都会以为是约翰叔叔,实际上是亲眼目睹David与丹麦国籍母亲被强行分离的士兵,他有着非常痛心疾首的眼神和人文情怀。
使人过目难忘。
)David逃出劳动营,开始带着将一封信送到哥本哈根的任务走进了未知的世界……一路上他遇到了很多人,开始接触到这个真实的世界,被帮助、被嫌弃、被使唤、被感激、被需要、被同情、被驱赶、被喜欢、被疼爱……David在旅途中开始认知开始感受开始微笑,可是那些约翰叔叔因他而死的噩梦一直铭刻在脑海里,让他无法真正放弃敏感、防备和警惕,直到他来到了瑞士,遇见了一位深陷在失去儿子悲伤中的画家老奶奶苏菲(琼•普洛莱特饰),David在苏菲奶奶的鼓励和疼爱中真正走出了阴影与悲伤。
当David第一次跟人述说起自己的内心感受开始流泪开始无所顾忌地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哭泣的时候,我和草草已经达到了泪奔的状态。
最后的结局是在小镇的书店,David发现了一本讲述失去丈夫和儿子的畅销书的作者正是自己的母亲,在苏菲奶奶和当地警察的帮助下,David终于抵达哥本哈根找到了在梦中出现的充满关爱的美丽的母亲。
故事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情怀,既现实又感性,更隐含了对战争的批判和战争对儿童身体和心灵的双重伤害。
看到最后的结局我才发现早前已经看过了,但是第二次观赏反而更投入也体会得更深刻,是不可多得的值得收藏的好片子。
2009年7月15日星期三
山雨欲来风满楼,台风来临前,看了《送信到哥本哈根》(I AM DAVID), 拍的非常优美的一部电影,意大利和瑞士的乡间风光,四十年代的风土人情,安详宁静,如世外桃源般,很温暖,在这个台风把人心搞得惶惶不安的日子里,给了我一丝的安慰和暖意。
电影讲述了一个二战时期的故事,大卫是一个在集中营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和父母失散,也不懂自己父母的身份。
有一天,他在神秘人的帮助下,逃出集中营,要送一封很重要的信去哥本哈根。
神秘人告诉他,不要相信任何人,大卫牢记着这句话上路了。
他一路历经艰辛,途经意大利,瑞士,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陌生人,他一直深怀戒心,直到遇到一个瑞士的老太太,把他当孙子一样,告诉他,其实世界上好人居多,他们都有家庭和朋友,当然世界上也有坏人,他们一般都会被你辨认出来,也许你会辨认不出来,但是不能因为如此,你就不相信任何人。
你可以有防备之心,但是你不能阻止别人进入你的世界。
这段话该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关于信任的主题。
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很认可那个瑞士老太太说的话,世界上好人还是多的。
我喜欢信任别人,相信别人是真心实意的对待你,相信别人对你的好意不是别有用心,相信世界其实还是美好的。
可是总是有人告诉我,你不能这样轻信别人,世上的坏人,其实很多。
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帮助你,他们帮助你,都是别有目的。
我不懂是不是该听他们的话,时刻竖起自己的警惕心,怀疑一切好意的动机。
我很不愿意这样做,我愿意在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也能相视一笑,然后路过,我愿意在商场里看到别人提着大包小包,我可以很自然的帮她一把,我也希望在我身处异地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陌生人不会用怀疑的眼光打量我。
曾经在南京机场,因为接机者的车况出了问题,迟到了一个小时,我的手机当时又出了状况,没法使用。
无可奈何,只要向机场里的陌生人借手机一用,我非常难以启齿,因为国人的相互信任度我是知道的,我找了一对情侣,向他们借手机,他们非常怀疑的看了我几眼,犹豫着还是借给我手机。
虽然,那样的眼神让我当时觉得很难为情,但是我还是很感谢他们,我知道他们没有恶意,只是一直以来的习惯,一直以来的思维让他们本能的不相信陌生人。
现在,国人对人的信任度是越来越低,不但对陌生人,就连身边的朋友,许多人也是十分有保留的,大家都害怕,害怕会被人骗,所以每个人都不自觉的心理自卫,不管听到什么,都在心里冷笑一声,暗自说一句,鬼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看到前一阵网络上流传的文章,说二十岁和三十岁的区别,二十岁的时候听到什么都相信是真的,但却要装作不相信,三十岁的时候听到什么都不相信是真的,但却要装作相信。
这种进步我一直认为是悲哀的,我也一直在拒绝这种进步,有很亲密的朋友说过我,你怎么老吃堑可老不长智。
可是我却始终相信,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只是我们的环境,把人的信任变成了一件奢侈品,一种幼稚的表现。
很多人都会对别人的信任冷冷笑着,心里说,真幼稚,这年头还相信人,我却觉得,这些人也许保护了自己,当他们也失去了许多东西,许多比物质利益更重要的东西,这种东西是温暖而美好的,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宁静,而不是猜忌和怀疑。
电影最后,大卫放开了自己的心胸,他终于可以主动的跟陌生人说话,他释放了自己,他得到了自己的幸福,电影最后,当damien rice的歌声想起,我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相信,其实是一件很简单很美好的事情,为什么,我们要把它变的如此困难?
很疗愈的一部作品,刚接触社会断断续续两年,我现在对人性充满了不信任。
片尾不由自主地哭了,眼泪来得措不及防但也理所因当,从奶奶到妈妈,真好。
试着去相信他人吧2004年的剧!
看的时候以为是二战前后,一直感叹他们以前就生活得那么好了吗……我再去多了解一下,真的好奇我们与发达世界的生活差距到底多大。
当然我知道现在的祖国很强大!
最初,是被那个在探照灯下不停躲藏的小男孩惊恐的样子吸引。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个仅仅12岁的孩子四处逃窜?影片的开头就有介绍,二战后的中东因为有很多人和他们的新政府发生抵触,被送往了保加利亚劳工集中营,许多家庭被迫分散,大卫也因此和母亲分开。
集中营的生活艰苦,甚至可以用残酷来形容。
鞭打,凶杀,各种残暴的事情发生在大卫眼中,人们变得麻木,这种阴影笼罩着他,因此对自由的渴望越发强烈,他的朋友也告诉他:“只要活着就还有希望,但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了。
”于是,大卫决定出逃。
我不知道,是一股什么样的信念和勇气让这个12岁的小男孩穿过严密的电网,和躲过戒备森严哨兵。
或许,是对自由的渴望吧!
影片中,始终会出现一位年轻男人的声音,帮助大卫进行逃跑计划,他说:“你一定要按照我的去做,将信件送去丹麦,途中不要拆开信封来看,也不要相信任何人,一直向北走。
” 一直,一直向北走,一路向北。
有人说,这是关于信任的一次较量;也有人在影评中这样说道:成长就是一次逃亡。
大卫的这场经历就像我喜欢那本书《小王子》里面的主角,他们共同有一段长远的旅程,只不过,小王子总是带着智慧的眼睛看世界,而大卫的眼中闪烁的是,沉重。
逃亡路上,大卫脑海里总是回旋着朋友对他说的那件话:“不要相信任何人。
”恰恰相反的是,如若不是途中所遇之人的帮助,大卫几乎很难去哥本哈根的吧!
就像画家老太太的说的,世界上还是好人多的。
在轮船的仓库里被发现的时候,他给了那个船员一个指甲剪,我想这并不算是多贵重的东西,总之在船员的帮助下他抵达了意大利。
那里是四十年意大利的乡间田野风光,好像一下子之前的阴暗消失殆尽,安静祥和的风土,令人无比很温暖惬意。
面包店的老板答应,只有他能帮忙工作,可以给他一些吃的,告诉他遇到苦难伊丽莎白可以帮助他,可是当他看到店外的和老板交谈警员时,他逃走了,这一刻,他似乎有些坚信,嗯,不要相信任何人了。
此时,他的指南针摔坏了。
从面包房出来到辗转流浪至农场的小屋旁就下了大火中的玛丽安,他一直用怀疑,不信任,警惕的眼神看周围的人。
当玛丽安告诉他,她身边的人都是有着完整的家庭,她也很喜欢自己的家庭时,大卫告诉他,他有讨厌的人。
我看得心有些微微的疼,这个孩子的眼里已经没有爱了吗?
和玛丽安的优雅的谈吐博览群书的气质相比,大卫似乎显得有些无知,有些和世界脱节了,这与他多年的引种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吧!
他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微笑,直至在米兰遇到了画家老太太。
她给他画像,带他去她家做客。
看着面前那张柔和的脸,摸着猫咪柔软的毛,他想起来和自己分离的母亲,那一刻,他的眼里氤氲着细小的水汽。
老太太给他讲自己死去的儿子,告诉他如何去信任,如何微笑。
在这个安宁的小镇,大卫抱这老太太哭了,他太累了。
那是他睡得最安稳的一个夜晚。
第二天,他踏步在碎石铺着的地步上,看在长凳上和休息的老人,在书店看到他记忆中很熟悉的书,听画家老太太讲书的作者是一位母亲和儿子分离,军官帮助母亲逃离灾难。
他终于放下一切武装与包袱,在老太太的帮助下,他把信件中的证件交给警局,从而结束了一切困难。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也大大松了口气,结束了,他终于回到了哥本哈根,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影片最后,大卫下飞机场对母亲说:“我叫大卫。
”这也是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我叫大卫。
穿过淙淙溪水,茂密森林,大卫遇到了可爱的玛丽安,善良慈祥的老太太,还有给过途中遇见的那些人,他找到了哥本哈根,得到了成长,也学会了信任和微笑。
我反而觉得这不算是一次逃亡了,虽然途中有委屈,伤心,绝望。
但是也有温暖的人,大片热烈盛开的金色向日葵,风轻轻拂过脸庞的感动。
亲爱的朋友们,请相信,在这个所谓的光怪陆离,声色犬马的世界里,只要勇敢,你就会到达你的哥本哈根。
JC怎么又舍生取义了(ಥ﹏ಥ)
这是在逗我玩嘛?还是在拍儿童电影?
姑娘推荐的电影含着泪也要看完,跪着也要打高分,而且你们不觉得小男孩演得好累吗,鼓励一下。
我知道你们很卖力地想煽足气氛。但还是显得很平庸好吧?
如果死了,啥都没了
3.5。本有意思,拍得实在一般,衔接生硬节奏欠佳表演也不算上乘,不过导演把一个好故事讲明白了,一片赤胆值得肯定,大卫的静态挺耐看。果然卡维佐加起来也就出现了一两分钟.....
明明是个讲孩子从集中营逃跑的故事,但却特别治愈,尤其是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建立与外界信任的过程,情感描写特别细腻…四叔戏份几乎没啥,但他的人物很重要…随手淘到的一部老片,豆瓣竟然只有6000多人看过…
先看了极地重生,相比之下这部片子就显得单薄了很多,一路有好心人的帮助,最终也得益于有个有名气的作家妈妈,可不管怎样大卫毕竟是个孩子,小演员选的非常到位
好棒的片子啊,相见恨晚
在营中唯一给他慰藉的,是一名叫约翰的大人。但即使这样,大卫的脸上还是写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
叠加了很多元素,战争,儿童,追寻父母,但是不知为何拍出来很平淡。
改编的很多,但仍是一部好电影。
每当光束扫过大卫的时候,那种紧张感无法比拟。虽然很类型片但是,紧张氛围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跑出劳改营之后听到freeze,被吓破胆突然发现不是叫他,然后又碰见了被惊吓到的鸟。这个段落简直一气呵成,太完美了。看完导演请指教,再看这些电影,发现这些拍的是真好。整部影片的影调是偏硬的,整个画面的质感呈现一种煤炭,矿石,沙砾混合的质感,我特别喜欢。意大利的阳光真的非常洗涤人的心灵!!瑞士一整个就是恬静小镇也好美。整部电影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家洪阳的人盗取精神,使每一个看电影的人都觉得生命又有了更丰富的意义。
看到一半大概能猜到结局,算是旅游宣传片?
送信到哥本哈根,东南欧旅游宣传片
无字幕版 一场特别的冒险
看完以为会爬出片尾字幕: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结果没有。那就太过于传奇了。
送信到哥本哈根。
记得反映前苏联阵营强迫劳动营的片子有看过《旋风中央》,大清洗期间1800万人被送去西伯利亚劳改营,500万人再也没回来。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亦是如此,强迫劳动营在保加利亚各地的许多地方运作。这些营地建在建设中的水坝、煤矿和某些农业区附近,与纳粹的集中营同样恐怖,也在大卫的童年造成无法抹去的阴影与创伤。大卫一路逃亡,所见所遇无不冲击着大卫的世界观。他的内心有着对劳改营的恐惧,也有着只身面对世界的不安与向往,对约翰因自己而死的愧疚,对放他一条生路的狱警的感激,对帮助他的卡洛一家的惊慌失措……他不知道人究竟是好是坏。直到大卫遇到苏菲,一个失去儿子的慈爱妇人,告诉大卫这个世界应有的模样,并在苏菲的帮助下回到丹麦,与母亲相拥。约翰和苏菲是片中非常出挑的配角,在情感升华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为一首歌我看了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我爱上了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