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剧情不咋地,但是画面很牛B的电影。
摄影一定会红的。
王卤蛋会让我想起我的某位同学,常常幻想自己是苦情戏的女主角,有事没事要闹上一闹哭上一哭,哭的时候捡最漂亮的表情,还要照照镜子看哭的美不美。
她在车前莫名其妙套上帽子的用意挺让人不解的,造型和角度都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当然就是水果硬糖的那位姑娘啦。。。
王卤蛋同学还是不能让我太欢喜,鼻孔和嘴角太做作,无论什么时候都嘴角含春,这实在让人有点受不了。。。
很多电影都会标榜上几乎无旁白,通常是前半段保持沉默,到中途实在忍不住了还是出对白了。
再后来发现对白出多了,又不好意思开始立切旁白,导致电影看着看着前戏太多,高潮没几个。
《车逝》做的挺好的,从头到尾都没有对白。
我想这么终于无声的电影,必定就会在音效和配音上大下功夫。
可惜也没有很出彩的地方,算是无功无过。
王卤蛋在大马路上和车调情那段钢琴声让人觉得摸不着脑袋,如若是不能体现剧情的配乐,不如就不配了,更何况,这还是部不能说话的电影。
这是部很诡异的电影,前面看的像文艺片,中间看的像伦理片,后面看的像恐怖片,这么多情节,也算是对的起观众了。
虽然很乱,我还是觉得很好看。
我最受不了人老泪纵横,在这大段时间看的片子里但凡是有老泪纵横的我统统都给了好评。
我想还是有很多观众和我一样的,所以导演一旦抓住我们这样人的心理,老泪纵横个几次,大概就可以获奖了。
忽然想起最近戴立忍也拍了部黑白片。
什么名字不记得了,小S开玩笑说拍这样的片子就是为了拿奖的吧。
真的,这样色调诡异又没旁白的片子,不拿奖,都对不起改革开放了。
所以,如果这部电影能拿奖的话,天经地义,不拿奖,都天理难容。。。
书亚导演,我看好你哦
这是对于容易忘记人类生命易逝人的一种提示:一方面欲望推动人类进步,另一方面当人在车的漩涡也就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所谓的现代科技与文明中,无法转嫁的痛苦命运,自我压抑,爱情也逃脱不了这种现实命运。
占有,依赖,都只不过是短暂的相互取暖罢了。
这也预示,人类从本质上无论如何都是痛苦的,而对于自由权利、个人身体的抗争将贯穿于生命始终。
世界因为人,而永远是个矛盾场。
统治与被统治,反抗与被反抗。
伤害与被伤害。
唯独对于死亡的可选择是人类通往自由的一步。
文艺电影的定义太狭隘,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
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启发和死亡的思考。
王珞丹太好看。
比任何一部电影里都要好看。
黑发黑眼,瘦高,素雅。
最近看的最过瘾的片子。
电影以这样跳脱人类世界的眼睛存在,观察,记录,预言,见证。
荒野与废墟,破坏与重建,人类的生命秩序有无限可能,自由的新世界一直会在混乱中诞生。
从外在的和平与内心的宁静,人们一直在用各种形式探索着,孜孜不倦。
不停歇。
主要观点:1、电影本来是一个交通事故教育片,但导演点石成金,让它变成了文艺片。
2、导演的姿态是一种悲情的姿态——所有小众艺术共同的悲情姿态。
3、这个片子会吸引很多文青到电影院观看——就是因为太多人说看不懂。
所以很可能今年冬天,车市不火,《车逝》却很火。
文艺电影《车逝》讲述了一起普通的交通事故连环夺5命的惨痛故事,深刻展现了汽车工业对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戕害。
它告诉我们,车祸的发生不仅可以在当时就夺去生命,把动物人变成植物人,还可以给和事故相关人员造成严重心理伤害,甚至在若干年后,也走向死亡。
因此极力推荐交通部门,将此片作为交通违规司机必看教育片。
电影在开头用一个长镜头真实地展示了一起超长连环车祸的惨烈。
然后主角们先后登场。
人物全部人物涉及到两个家庭:中年男子A和他的妻子B;修车老汉达叔C、其养女D和儿子E。
几年前,B在一场车祸中丧生,E也在一场车祸中变成了植物人。
丈夫A认为是自己的过失造成了妻子殒命,所以一直开着房车守望在公路上,寻求救赎。
后来遇到了年轻女孩D,女孩让A想起了妻子。
于是他们相爱了。
他们的相爱让老汉很痛苦。
因为老汉对养女有特殊的感情,而且后来发现,撞死中年男子的妻子的正是老汉的儿子。
于是中年男子更加痛苦,精神恍惚,遇车祸身亡。
女孩也因此陷入了悲痛。
老汉心怀负罪感,自杀。
女孩接连失去爱人和亲人,承受不了打击也走向了死亡。
当然,没人照料的E也没有了生路。
我之所以,如此刻板地把故事脉络呈现一遍,并非画蛇添足。
因为这个看起来很简单,但通过新锐先锋导演书亚剪辑创作之后,很多人就看不懂了。
以至于虽然影片主要人物只有三个,但大家依然搞不清楚他们的关系。
但我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在聆听了导演阐述和广泛同其他观影者交流之后,终于弄明白了这部电影的故事脉络。
特此呈现给想去看又怕看不懂的观众。
但我知道我这样描述这个电影,会让导演崩溃。
因为导演是本着“反叙述”的创作立场拍这部电影的。
我却抛开了他所运用的电影理念、电影技巧和艺术手法,只谈故事情节。
要知道,这部电影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靠画面和音乐来展现。
这对谁都是一个挑战,何况对一个初执导演筒的80代青年呢。
在文艺片市场惨淡的背景下,他依然决然地做了这个选择,我觉得他是值得尊敬的。
他在竭力地做一个纯粹的电影,让大家知道他的姿态,知道他的立场。
他人为地为电影设置了过多的障碍。
每个人看完之后,脑子里都会产生十万个为什么。
这些为什么汇聚成一个,那就是:一个本身简单的故事,非要让大家看不懂,为什么?
导演肯定有他的道理。
这个道理肯定不是因为“让大家看不懂的才叫文艺片”。
导演对电影素材的舍弃使故事残缺,重新拼接又使得其混乱,是根据他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和对艺术的领悟能力来操作,完全没有照顾普通的观众——这就是截然不同于商业片的姿态和思维。
但无疑,这种姿态是一种悲情的姿态——所有小众艺术共同的悲情姿态。
这种姿态对大家的吸引力,超过了电影本身。
因此,到底导演的艺术造诣如何,反倒成了其次。
一般人也不敢评价,因为没看懂。
但因为很多人没看懂,这反而成了一个让文青兴奋的消息。
去看一部凡人看不懂的文艺片,是文青的嗜好。
这次也不例外。
所以,尽管今年车市不火。
但《车逝》,也许马上就火起来了。
文/yes电影 时敬国
OK,又是一部所谓的文艺片。
可是MS也太超现实了一点。
正如王络丹自己说点评的,这本来就是本小众电影。
如果在迅雷看看上没有写出全裸,没有写出王络丹,如果王络丹没有演过奋斗,我想至少80%的观众绝不会去点击。
OK,就算被吸引了去看了,60%的观众在20分钟后会选择放弃了惊呼,我靠!
哑剧?
where is the naked?剩下的观众分两派,一半在的等传说中的全裸,一本好奇心驱使。
我稀里糊涂的看完了,期间看了两份报纸,还算有收获,我指的的报纸。
我看电影不算少了,但这样的一般人还真吃不消,我也吃不消。
文艺的思路是对的,但MS太极端了,好似某个学生的毕业作品,如果这样的话,那恭喜你了,你的导师会夸你到天昏地暗,但是作为电影,群众电影,我个人认为很失败,欢迎拍砖。
悲剧不是悲剧,整个就是一个哑剧里的恶作剧!
大家看了一定后悔,应为你的心情从你看了这部电影以后再也好不起来了!
大家的看法都挺有道理的,但对于《车逝》这部电影,在我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是完全没看明白的。
虽然很想去弄明白,但终究还是困倦战胜了意志...我不知道,一部电影完全不用语言去表达对不对,但我知道画面是用来传达信息的,没有语言的画面也是可以叙述的,古人也有云: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这方面,动画跟漫画是很有发言权的!
虽然我不是很同意导演彻底放弃语言的这一形态表述,但对于导演的大胆尝试,还是挺佩服的!
似乎导演是个心理学专家,画面的内容似乎与心理学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这样看来,观众看不懂,也就可以理解了...
导演是叫书亚,原名叫王怡。
据说书亚取自他儿子的名字。
最早活跃在网络论坛写些影评。
主演王璐丹应该都很熟悉。
奋斗里面的米莱。
不过这次出演算是不同的尝试。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对白,通过肢体与情感进行交流。
电影一开始显示一段黑底白字的叙述: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 才具有无限可能人类沟通的欲望 暗含人与人之间永恒的障碍就像爱的由来 注定像那次车祸一样是场“赎罪游戏”所谓的另类文艺片上来就是让人一头雾水。
先说电影的画面,颜色的低饱和度是我喜欢的,乍一看有日本电影的感觉,然后就想到岩井俊二。
之后是音乐,钢琴声总是不失时机的冒出来,让你绝查不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从什么时候音乐结束了。
关于电影情节。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一些影评,真还不知道这电影到底讲些什么。
看了大量的影评,和导演演员的介绍。
觉得平价大部分都是褒少贬多。
有人说导演是为了文艺而文艺。
许多人不能看懂此片。
导演的解释是,这样的片子需要看第二遍的。
不过如果对片子本身失去信心,怎会有第二遍呢。
说说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首先有王璐丹的全裸,这绝对不是什么卑劣丑恶的事情,人的欲望可以理解,当然因为这个理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观看此片的也不少。
然后还是因为王路丹,因为奋斗里面的米莱实在招人喜欢,本片里也不例外,影片31分钟时有段她和红色车子在街上舞蹈的戏,对你没听错,是车子。
音乐不错,画面感很强,颜色控制也不错。
然后就是喜欢文艺片的一定会感兴趣,据说本片在上海看过,有人中途退场,有人看完连呼好好。
这样褒贬不一的片子往往很受关注,即便糟粕也值得一看。
我已经打算看第二遍了,我看的原因很简单,电影画面我喜欢,王路丹我喜欢,还有那辆车子我最喜欢。
在此 转一篇东西 写得不错 致敬作者这个文章虽然长了点还是比较深刻。
因为经典怕以后在分享里翻老久都翻不到,所以转来了。
爸爸曾经对我说过 没有任何一个男人可以让你依赖一辈子。
妈妈曾经对我说过 如果一个男人在他什么都有的情况下喜欢你,才是真的喜欢你,变数不大,如果他一开始一无所有,后来有了很多,那一般会抛弃你。
妈妈还说 以后不要找比我家差的,不行,如果家里比我们好太多,绝对不行。
胖阿姨说 男人要顾家,如果不顾家,再好再风光,也是别人的老公,不是你的。
还有别人对我说的那句话,女人失去自己的那一天,就是男人离开你的那一天。
有些东西是骨子里的,留着自己慢慢体会了。
《天生购物狂》里面何穷富有两个爸爸,一个穷爸爸一个富爸爸。
一个花钱如流水,一个抠门到极致。
在饭桌上,人人自我剖析自己的都市压力病,穷富的爸爸说, 穷富像他两个爸爸,有爱花钱又很抠。
陆涛骨子里是徐志森的不服输,功力,却从小耳濡目染陆亚迅的大隐于市。
是,他曾蔑视陆亚迅,他曾对这个明知道不是自己的孩子也抚养二十多年,并且没有自己的子嗣的男人没有丝毫的尊重。
但是在故事的最后,他叫陆亚迅爸,并且他说他会一直这样叫。
他,只叫徐志森老徐。
如果徐志森早出现一点,也许陆涛就不会爱上夏琳,骨子里陆涛在米莱面前是自卑的,他不了解米莱,他觉得富家女就活该被他们坑骗,他也不爱米莱,因为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杨晓云和向南租房子的时候,说起俩人小时候都有过的四合院生活,说槐树和枣树。
可是陆涛和米莱,从来就不可能有共同的相似经历。
在陆涛越来越像徐涛的时候,夏琳开始茫然失措了,她发现这个男人对她说,买车别忘了驾驶本写你的名字,她愤怒了,因为他变得和那些夜总会的男人再也没有什么不同,她发现他慢慢地远离了他们的世界,不再是一起的时候相互抱怨工作不顺心,而是他功成名就,而我只是个一无所成的业务员,他买了独栋别墅,我却还一无所有。
这样的感觉,何曾不是陆涛有过的,米莱可以一下子花掉一个大学男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开跑车上学,可以一下子玩一样的租下一套房子,这对于陆涛,太陌生。
米莱开A3,陆涛开A4,那个时候他们开始可以举案齐眉。
然而,人的性格一般取决于基因,另一半是最初的记忆。
心理老师告诉我,一岁看大,三岁看老。
后来我终于明白,基因来自上一辈的阅历生活组合,最初的记忆便是他们奋斗来的环境。
鸟类是有印随的,他出生的第一眼看到谁,就把谁当做妈妈。
陆涛越来越像徐涛,但是他始终还是陆涛。
他不是生意人,他像陆亚迅多过徐志森,徐志森是商人,陆亚迅只是做自己的本职工作,建筑。
陆涛只是想做建筑,只是他更希望距离成功近一些。
最终陆涛还是陆涛,他选的不是灵仙儿,也不是米莱,因为他本质上不是有钱人,他又一无所有了。
他永远不是徐志森希望的徐涛,尽管曾经多相似。
奋斗讲的是许多人,看似一样,实际上他们不在同一平面上,好似华子和露露,华子不了解露露,是因为他生下来就是北京人,不了解北漂的孤苦和没有安全感,但是猪头懂。
记得夏琳第一次到梦幻乌托邦的时候,露露的话说,现在海归也找不到工作。
她羡慕夏琳,就好像夏琳也曾经卑微的羡慕过米莱。
杨晓云也学夏琳独立,各自打掉孩子离开男人,她们对着灯火绚烂的北京发出两个女人的呼喊,可是没有多久,他们都妥协于生活。
杨晓芸没找到比向南更合适的,夏琳的倔强的妈妈开始劝她不要太执着,最后她妈妈也还是和爸爸复婚,不做一个独身女人。
又是一个两个女人卧谈的深夜,夏琳说,别忘了你就是因为什么都想要才落到今天的下场的,杨晓云反诘道,不然我就更惨!
镜头切换,夏琳在郊外和陆涛牵手缠绵,不再执意之前的倔强。
女人不能靠男人,却也不能完全孤立。
男人不能靠别人,却也需要别人拉一把。
曾经有一组图片,讲的是许多人看似在同一平面,实际上那只是视觉而已,现实是他们在不同的平面,有些对某些人轻而易举的事情另一些却觉得遥不可及。
就好像看似大家都一样的奋斗中的各人,向南华子杨晓云最相近,米莱小灵仙儿都是富家女,夏琳和陆涛都出身穷家小户,却一样壮志昂扬。
露露和猪头都是北漂。
对米莱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触及。
门当户对四个字很老,却真的有道理。
有四个字对于婚姻来说最重要,那就是求同存异。
爱你等于爱自己,因为我们很相似 被你和我迥然不同的生活所吸引,只是一时而已,人永远不可能爱别人超过自己。
比如遥遥和向南,终究是两个世界的人。
故事的最初,陆涛的妈妈在茶室约陆涛见面。
陆涛第一句话是什么?你怎么选了这么个地方啊,这地儿还不如麦当劳呢 几十块钱的茶我都喝了,我还有什么不敢啊?
没有多久,他和徐志森接触久了,他有了两千万的时候,买东西付钱不眨眼不要找零。
他已经变了。
徐志森分析陆涛身边的女人的时候,他说灵珊和米莱都很好,夏琳却让你无法刹车。
这就是徐式看法,和陆涛有本质的不同。
因为陆涛不是富人出身,他不了解那些遥远的富家女生活和内心。
他了解夏琳,因为他们生长环境很相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因为陆涛生在陆家,所以他爱的是相似的夏琳。
陆涛爱的是夏琳而不是米莱,因为他不是徐涛。
就算他曾经向徐志森靠拢,就算他曾经和夏琳分开。
最后他叫陆亚迅爸,娶了夏琳。
向南的闪婚在于他以为娶了媳妇儿,一切就不同了,就会都由一个全新开始。
就好像开学的小学生,准备好崭新文具,以为生活从此可以不同。
就好像千禧年,只不过也是个寻常的日子,却被太多人赋予太多的期许。
向南总觉得结婚之后一切就都会好了,好似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做出来的饭就一定好吃。
实际上他却不努力,真正在为整个家努力的是杨晓芸不是向南。
整个片子最喜欢杨晓芸的妈妈,苏小明扮演,她表面市侩,第一次看我不喜欢她,然而她很务实,她赚了钱都是为这个家,晓云的奶奶只是她婆婆,她却计划为她买一个助听器。
因为她的市侩,她用旧房换了一套128平米的新房子 而夏琳倔强的妈妈又为夏琳争取到了什么呢?
最后她一样劝夏琳女人不能太倔强,还是要找个依靠,而她自己还是选择与那个曾经蔑视的男人复婚了。
孙燕姿有首歌叫做同类,也许异类可以有瞬间的相互吸引,但能够相守的还是同类。
爱你等于爱自己,性相近,习相远。
心理学老师说,青梅竹马的感情离婚率与一见钟情一样高达1/5,媒妁之言最靠谱。
有个福建的同学父母结婚当晚是第一次见面,却也过来了二十年,育有四个子女。
她的幸福溢于言表。
记得猪头和露露谁都不明白乌托邦的含义,这就是他们的共通之处。
心碎乌托邦里,向南华子灵珊陆涛米莱都住在等分的空间里,拥有一样大的空间,这确实是乌托邦。
这样的乌托邦终有一天在大家生活都归入正轨之后解散了,华子买了160的大房子,向南和杨晓芸仍然在青年家园,陆涛去了法国。
太平天国的口号是什么来着?
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均田,但是最后太平天国只是一种幻灭的理想主义。
我们曾经都像是乌托邦里平等的个体,在不同的环境和基因作用下有了不同的人生。
同人不同命,有人开奥拓,有人开奥迪,有人住house,有人无家可归。
这就是人进步的动力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识何必曾相逢。
高山流水遇知音 曲高和寡 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我们都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在寻找自己的同类,找到之后才发现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怪物,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这就是夏琳之余陆涛无法取代的意义。
在他越来越徐涛的过程中,徐涛和陆涛始终在斗争,夏琳就是陆涛的本来状态。
他看到夏琳就会安心,知道自己还是陆涛。
当夏琳不在了,他为什么会茫然,因为他找不到自己了。
陆涛和徐涛势均力敌,让他迷茫。
记得向南最后说什么?
杨晓芸你老想跟夏琳学,其实你和夏琳不一样!
是,她们不一样,就好像杨晓芸的妈妈和夏琳的妈妈不一样。
夏琳的妈妈倔强独身没有钱,杨晓芸的妈妈很会赚钱。
而米莱她是富家女,记得徐志森的那些生意伙伴甚至是陆亚迅带着陆涛去找的老朱说什么?
我的儿子要是能有你儿子一半的出息就好了。
大家都在培养同类,找寻同类,结婚是寻找同类,酝酿同类的过程。
位高权重的人们的孩子是米莱的同类,可惜她都不喜欢。
每个人都像秦始皇想要多活几千年,做不到于是就想把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延续。
这部片子,我最喜欢杨晓芸的妈妈,何翠凤,还有陆亚迅。
还有灵珊,她还小,成人世界背后的总有残缺还没有向她展开。
她就像是曾经受伤之前的米莱,爱一个人就用自己的方式对她好。
她却不要求任何,对露露的弟弟好,自己回台湾,只留下一个美好的笑容。
不然呢?
她一个富家女可以和露露弟弟这样的农家小子在一起吗?
说什么呢?
我爸爸问我买奥迪还是奔驰,别墅买在北京还是上海,过几天有个珠宝展你陪我去看吧。
陆亚迅是真正的无愧于心,他活着每一天都是靠自己,不忿自己的不得志。
于是他是真正的强者,他不需要谁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他可以不要自己的孩子,对陆涛视如己出。
陆涛和夏琳爱的是自己,因为他们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夏琳曾经甘愿卑微爱着陆涛,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陆涛成功了,她就觉得自己也成功了。
只是后来成功的陆涛变得徐涛,不再夏琳。
而陆涛所奋斗的是为自己也是为夏琳,因为他们本来就有相似的目标。
这部片子最大的loser是徐志森,他处心积虑的成功,却在最后悔恨万分,他终于知道自己所亲手放弃的是他最想得到的,爱,包括爱情和亲情。
他独自奋斗了几十年,很想为自己找回一个同类,把陆涛变成徐涛。
只是他终究失败了。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养不教,父之过。
陆亚迅和徐志森终究还是陆亚迅赢了。
若是有续集,就拍拍陆涛们如何培养出新的00后,陆亚迅和徐志森以及何翠凤何尝不是曾经的陆涛夏琳杨晓芸呢?
成长的故事总是相似的,无论古今中外。
因为人类都一样。
华子的父母很知足常乐,知道他要钱租房什么都没说给他钱,所以华子也很知足常乐。
向南的妈妈知道向南闪婚的时候哭着说了什么呢?
你这孩子,以后你在外面谁给你做饭谁给你洗衣服?
向南像他妈妈吧?
一样的对杨晓芸说过类似的话。
夏琳的妈妈倔强的离开她爸爸最后又复婚,夏琳走的也是一样的路。
杨晓芸的妈妈务实却最明白一切,杨晓芸和华子差点出事之后对着镜子说,杨晓芸你要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了,没有人会可怜你,你只会更可怜!
她真像她妈妈,什么都明白,什么不能做,什么可以做,好似赚陆涛的钱是一回事,但是把陆涛的找零坚持塞给他。
米粒熊同志和徐志森相比多么不像个专业的生意人,他是厨师出身,呵呵,米莱随他,斗不过徐志森这样的在商言商。
米莱的爸爸可以把生意交付给米莱,为了她的一个爱情幻想损失几亿。
露露其实没那么可恨,她其实最不贪心,她在祷告的时候说,我还爱着华子,但是我明白我不能太贪心,我不能什么都要。
她那农民爸爸的临终遗愿和米粒熊以及徐志森说的话竟然一摸一样。
最重要的是,一家人永远在一起。
我就说虽然学历门第生长环境让人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人性使然,最本质的最重要的还是一样。
一家人永远在一起是为什么呢?
为了不孤独的奋斗,为了同类。
陆陆续续加了这么多话上去,最后总结我想说什么呢?
奋斗让我知道最大的道理,人和人是不同的,别人一天花一万,你盲目跟风,却忽略了人家一天赚十万而你一天赚一百。
不要帮别人实现梦想,别人始终是别人,父子也好,夫妻也罢,朋友更如此。
徐志森帮陆涛实现梦想,米莱也帮陆涛但是不是自己奋斗来的永远不知道珍惜。
陆涛帮夏琳实现梦想,夏琳只觉得人格受到侮辱,真正爱一个人就要尊重她希望的方式。
金钱很重要,朋友更重要,但是自己最重要。
不要为了金钱失去朋友,不要为了朋友爱人失去自我。
有个富爸爸很沾光,嫁给有钱人很风光。
可是你要懂得,与失去自我相比,这一切不足一提。
而,没有人会因为别人而真正实现自我。
不要骂这片子,《国富论》说,即使一枚钉子也包含技术含量,何况一部作品。
以陆涛为主线,铺陈开了老一代的价值观,以及华子向南露露杨晓芸米莱的不同生活。
也许你是华子,所以你不愤陆涛的生活。
也许你是露露,所以你不理解米莱的随性。
也许你是夏琳,所以你不理解露露的变心。
但是,身边总会有华子米莱露露杨晓芸向南,只是他们的生活你并不了解。
也总会有陆涛和夏琳。
你只了解你自己的,所以你也一样在寻找同类,期待共鸣。
这就好像曾经陆涛不理解陆亚迅,也不屑过他。
你骂着陆涛,和当时的陆涛又有什么分别?
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接受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杂,个体的多样性。
并且在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之后,一样的坚持自我。
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琴瑟合鸣的伴侣,都是为了坚持自我而努力。
而成功也不过是为了更好的坚持自我。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无论你是80后90后00后还是博士后太后。
这是一个五零六零后的故事续集,陆亚迅和徐志森,看似徐志森胜出,可是因为陆涛的选择,就代表了这个新的时代的选择,他敬重陆亚迅,只是同情徐志森。
陆亚迅是真正的强者本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同和支持,但是最后他意外得到这个一直不把他放在眼里的养子的一声“爸”那一刻,他很感动也很错愕,他这一生终于圆满。
陆涛是双鱼座,陆亚迅是典型的金牛座,踏实肯干,勤勤恳恳一辈子。
这个世界有华子露露杨晓芸,有向南遥遥米莱,有夏琳和陆涛,有陆亚迅和徐志森。
你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成为的模式,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物竟天择,总有几种人会被淘汰,也总有人竞争胜利继续繁衍。
好似歌坛有王菲有陈奕迅,有梁咏琪有孙燕姿,有赵传有张惠妹。
文坛有琼瑶也有张爱玲,有韩寒也有郭敬明,有余秋雨也有鲁迅。
他们百家争鸣,丰富了所有人的视野。
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去接受 每个人都坚持自我,并且尊重他人。
相安无事,世界太平最后祝米莱一样的女孩 幸福
看到这个名字觉得很好听。
它有一个英文名字,叫Twilight Dancing。
黎明之舞。
像片中血红的车子跟随着美美优雅徐行一样,唯美的MV式镜头,让人感动,让人想走过去抱一抱这个患有全身疼痛的女孩。
网上说那是美美在与车做爱,可我更喜欢说是她们在跳舞。
直到电影结束,我也不知道这个女孩叫美美。
我也不太清楚她,他,他和他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凌乱的镜头,断断续续的回忆,破碎的画面,恰到好处的音乐,让这部独立电影极富宿命寓意以及梦幻的感觉。
我在想是不是导演的一个梦编织了这些镜头,每次对故事稍有头绪时,一个无关的、无逻辑的镜头又打破了我的认知。
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和台词的纯影像好像把我拉进了一种轮回之中。
那个挂满钟表的老树像是时间的尽头,是否是在向我们表明谁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制裁?
而电影最后的孤岛以及水下之舞,美丽得让人不忍回想那条车祸频发的公路。
那些躺在路边等待救赎的死去的活着的生命。
谁都是善良的。
而谁都是自私的。
剧中另外的人都像是在表演行为艺术,巨大的孤独,苍白的呆滞的,某些时刻让我觉得乏味。
“语言,正因为混沌无形,才具有无限可能。
”然而导演却用无声探索了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
片中黑底白字的叙述让我们能够触摸到一些导演的寓意。
那句“角色声嘶力竭,世界鸦雀无声”精妙地概括了整部影片。
粗糙地观看,让我觉得迷惘。
仿佛吃了一盘混乱的沙拉,需要久久地消化。
或许下一次重看时,会有一些更加深刻的发现吧。
不会写对白,写剧本,就后期处理成无声。
装逼啊?
看了几部文艺片,就全放自己电影了。
没干过电影,就胡编一堆履历。
你之前看过几部电影啊。
上北广偷同学东西,被开除,进局子,然后花钱捞出来怎么没写?
到时间开过,赖床不拍戏,跟王珞丹天天乱搞,搞得女朋友带人砸剧组。
这样还想拍好戏?
自己掏钱投资就可以乱搞啊。
家里负债几百万。
不要还啊?
自己一毛钱不会赚,还把家里房子卖了,父母住哪啊?贪慕虚荣。
自己拿着钱潇洒,住大房子,摆阔气,买名车,泡美女。。
不怕被债主追杀么?
还能自欺欺人到什么时候。。。
还书亚呢。。。。
你信耶稣的话,就有点人性吧。
装逼主动注明参考文献 山寨得很厚道 三星勉励
片子怎么样,反正铺天盖地的骂声一片,我只知道,美美绕着红客车起舞的片段,轻易把我俘获了。没错,我是为了她而看的
扯淡 就是姑娘漂亮
以为是部文艺片结果像部鬼片,完全看不懂说的是什么。
我喜欢没有语言的电影。
感觉色彩有点~~~
我没认真看。给中评吧。没台词看起来挺累。主要是没好气氛和状态看。
很久以前看的。导演是个文艺青年。王珞丹出演的一部闷骚文艺片。
这才是艺术片该有的模样
满好看的,角色声嘶力竭,世界鸦雀无声
念大一的时候在五毛钱一小时的预科学院网吧,硬着头皮看完的,那时候还是王珞丹的粉,恩.
鸦雀无声
导演说:“我拍这部片子逝为了搞明白电影到底是什么。”可是看完后,大家更加不明白电影是什么了|||
为了导演能放弃99%的观众而鼓掌,就让语言像死亡一样名声狼藉! 但我真的没太看懂···
一边看一遍剧透~有一种十诫的感觉~还是不能完全搞懂。。但是没理由的很喜欢~在知道他没台词的时候~当时我就震惊了
看不懂。。睡着了
应该是看完了
看没懂
文艺片只有拍到姜文那样才能叫好?!
一句台词都没有,拍摄手法很神秘很特别,不多看几遍根本看不懂,是中国内地首部无对白电影,看了看影评,有点招骂的感觉,反正我看的也是很糊涂,评不出来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