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了两次才看完。
所以,槽点有点多。
很多电影,要么直接就是大烂片,根本就不会打开看,或者是坚持五分钟都会异常困难的那种,反而是极其容易处置的。
丢弃它,心里不会有任何波澜。
然而,处于不好不坏位置的电影,总是容易让人心生遗憾。
吐槽也不能尽兴,因为它有自己的亮点,但是要说好吧,不过就在及格边缘。
所以要写這篇影评,还是蛮纠结的。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都集中在片头半小时内。
第一幕,片头几分钟,画面和画面所描述的生活都美到爆。
经营着一所动物园,里面有各种稀奇的动物品种。
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是完美的夫妻档。
每天早上,杨先起床,清理动物们的宿便。
安东尼娜会在床边静静的坐一会儿,注视着熟睡中的孩子和两只奶气的小豹子,发一会儿呆。
之后会起床帮杨一起清理,打扫园区卫生。
一切准备就绪,夫妻两人一左一右的站在大门边,欢迎新的一天入园观赏玩耍的大人和小孩。
如果生活星级评分最高是5颗星的话,我想很多人都会忍不住在这些场景如诗如画徐徐展开的时候怒刷个5颗星。
可惜,并不是酱紫。
意外平静的美好,总是在大战和杀戮突然爆发的那一刻形成极强的戏剧张力。
在情绪铺陈上,并没有什么错。
《珍珠港》、《战马》等战争题材的电影无外乎都是这样的操作手法。
惹人吐槽的是,编剧大大强行把一个记录性质的题材变成了一个玛丽苏画风的奇怪东西。
在原著(《动物园长的夫人》)与原型人物中,安东尼娜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并且在家庭关系中,札家占绝对权威主导地位的是杨。
杨是个科学家、自然学家、动物学家,经营一个动物园,他是完全专业的。
而在电影中,却把杨的戏份和角色都弱化掉了,扎家的顶梁柱变成了安东尼娜。
以至于全片两个多小时看完我都没确切搞明白杨的职业。
存在感弱的还不如被编剧拉来和安东尼娜组CP的罗茨。
刚出生的小象,差点窒息而死,在安东尼娜的抢救下和杨远远的观看下,这个电影的主角易位了。
战争爆发,德国军队大肆屠杀犹太人,本来应该大放异彩的杨,会在枪林弹雨中揭开自己的另一重隐秘的身份——特工。
可是剧情的走向,却是狗血八点档。
作为动物研究专家的罗茨,摇身一变成了德国军队新宠,手握华沙犹太人生死。
安东尼娜以保护犹太人为名,委屈的半推半就的和罗茨搞起了暧昧,什么一前一后体式共同拉野牛啊,蹲在水盆边一起洗手哇,应急状况下还搂搂抱抱外送亲亲呐。
花样戏码,玩的那叫一个666。
一边是面对地下室藏着的百十来号犹太人,苦情又励志,彼此取暖鼓励;一边是在杨的醋味下表示无辜,在罗茨的步步紧逼下婉转拒绝。
所以,电影从前面半小时的美好场景到人物出场,到炮弹来袭,一片恐慌。
场景不同、桥段不同,解决方式基本都是围绕着安东尼娜和罗茨,一个小绵羊式的求救,一个实权大佬式的护佑。
扎家成为这场血洗屠杀中的幸存,且用微弱的力量拯救了两百多名犹太人。
就酱,平凡人用平凡的力量,在民族危难面前,拯救了自己的同胞。
虽然电影解读的异常让人愤慨,把一个女性的角色抬上了神圣的高位,忽略现实事件中的脉络,这样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让人无法接受。
但是因为这个电影,让很多人找来原著寻求真相,倒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杰西卡·查斯坦演技很棒,从发型到说话语气,分分钟的小雀斑即视感。
从《星际穿越》中库伯的女儿墨菲到《火星救援》中的梅丽莎,杰西卡一直扮演着线条硬朗在性别指向上偏中性的角色。
这次的动物园长夫人,虽然角色改编被诟病,但是她释放出了女人的柔美和坚毅。
p.s.有多少人是因为这个开场画面打开的,请默默举手
很好的角度:human zoo. 以动物写人性,写兽性,写神性。
战争对人的扭曲,关系的扭曲。
颠簸流离后安土重迁,在人中不知所终于是归于其它物种。
壁画上兽头的人,现实中人头的兽。
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被不断放大,人回归自我挖掘性善的力量便被缩小,对自己的物种没有怜悯,对自己无法认知的人,才会对他人妄自菲薄,无知的人才无敬畏,不把自己当人也无法给予他人及其它物种生的尊严。
关于结局:我本想是理想化了,后来意识到是真实事件改编,那么欣慰他们获得了这样好的结果。
关于真实:我正在疑惑情感戏的俗套,才知道是有真实事件、真实日记以及整理改编的原著。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要过度改编消费原型?
人物的部分美化添加为视觉效果可以理解,但是情节选择上是不是有偏颇?
期待看看原著。
而我最想知道的是,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这种描述二战期间的电影,向来都是展现战争与和平,军队与家庭,残酷与温情背景设定在1939年被纳粹入侵的波兰影片中有两处令人十分感动:犹太医生从华沙动物园园长从华沙贫民窟救至家中,自觉会对主角的平静生活带来危机,正巧女主弹钢琴,提醒早就藏匿在家的多个犹太人慢慢挤满整个客厅,医生这才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被保护的。
战事结束,在老城区与德军打游击颈部中弹的院长,奇迹般幸存。
院长夫人丢下正在摆设的餐具,飞奔向丈夫。
1939年9月1日德军向波兰打响法西斯的第一炮。
1940年10月华沙城犹太人被赶至贫民窟。
1942.8.5,多么善良可爱的小孩子们 在上火车前 向院长索要拥抱 笑的那么天真 与将要前往的集中营形成强烈对比1945.1德军撤离 回柏林1945.9华沙解放 重新建造一个人类的动物园关于动物的拍摄也是一条主线贯穿全片。
它们与人类一样受到战争的迫害。
不得不说萌萌的兔子和幼年期的小狮子在女主怀里的拍摄定格在了每一个观众心中。
我是属于碰到榨眼泪的戏一定会哭的。
不是我自己想哭,条件反射的刻奇行为。
这部电影描写的真实事件真的非常动人。
但是电影里的三角恋,电影里女主完整的妆容华美的首饰等跟如动物般藏匿的犹太人形成的对比真的让人觉得不舒服。
不仅如此the zookeeper’s wife, where the zookeeper? 丈夫去哪了。
1.占领军的大佬,有什么是在属地内得不到的呢?
非得要跟动物园长的夫人玩纯爱游戏麽?
就好像嫖客对妓女的自信麽?!
2.没啥对事件的深挖,白瞎这么多演员。
最后还是大团圆结局了?
影片整体也没有委曲求全、刻不容缓、如临深渊、刀架在你脖子上并且还在慢慢滴+一下下滴+摩擦滴赶脚……4.把波兰被四次灭国拍出来才好看吧,老搞这些剩饭,你们的对标可能永远是无法超越的《辛德勒的名单》
壹姐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位黑人司机载了一对白人母子,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司机伯伯的皮肤和我们不一样?
”母亲微笑着回答说:“上帝为了让世界缤纷,创造了不同颜色的人。
”到了目的地,黑人司机坚决不收钱,他说:“小时候,我也曾问过母亲同样的问题,但是母亲却说我们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
”
看完这个故事后,壹姐感慨良多。
更让壹姐感慨良多的还有壹姐最近观看的电影《动物园长的夫人》,与上文中的故事相似,影片讲述的也是种族与生命之间的价值问题。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华沙被纳粹组织所占领,德国军队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变得如同恶魔般,视犹太人的生命如草芥。
他们可以随心随欲的终结这些人的宝贵生命,似乎,在他们看来,这些犹太人注定就低人一等。
就是在这样一种混乱不堪的社会环境中,华沙动物园的园长杨和其夫人安东尼娜担起了保护犹太人的责任和使命。
因为纳粹分子卢茨·赫克对稀有动物的热忱,所以华沙动物园暂时成了这乱世中最为安稳的一隅。
在这里,动物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对犹太人照顾的无微不至;在这里,动物园长杨和夫人安东尼娜与动物们相处的温馨和谐。
看着这些本性残暴的动物们能够温顺柔和的与人们相处,我们甚至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那就是,野蛮残暴的野兽尚且能够被驯化,为何接受高等文明的人类,反而越发血腥与扭曲呢?
影片中更为讽刺的是,对待犹太人野蛮凶暴的纳粹分子,却对动物亲切友好,比如,生物学家在给蚯蚓做实验时,忘记给其施行麻醉,结果便遭到了惩罚。
可是,他们在用犹太人做活体实验时,从来不会为对方实施麻醉或镇痛。
在他们眼中,似乎,只因犹太人与自己的种族不同,他们便是最最低等下贱的物种,甚至连蛇鼠虫蚁这些物种都不如。
但如此恶行满满的电影,其实还是有让我们感到温暖的画面的。
即便生于乱世,杨和安东尼娜夫妻俩也依然会为儿子营造出良好的生活氛围,他们会用自己的拥抱、爱心,和温言软语,让儿子远离战争的恐惧和伤害。
最最让壹姐感到惊艳的,是此片中两位主角的演技。
饰演动物园长杨的演员是约翰·汉尔登贝格,他将一位严肃又有爱的动物园长刻画的入木三分。
他沉默,他古板,但同时他又细腻,又坚强。
即便是一位粗线条的汉子,壹姐依然被他演绎的杨触动非常。
而饰演园长夫人的则是杰西卡·查斯坦,壹姐犹记得她饰演的电影《斯隆女士》曾入围第74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虽然《斯隆女士》最终未能斩获此奖,但在壹姐心里,杰西卡·查斯坦却是当之无愧的最佳女主角。
而在《动物园长的夫人》这部电影中,杰西卡·查斯坦也去除了她身上曾有的强硬、独立,和干练,化身为一位婉约、自然,又慈爱的家庭妇女。
除却对待自己的儿子慈祥和蔼,她在对待躲避于动物园中的犹太人时,也是耐心非常,照顾有加。
她不仅会对他们的衣食住行照顾的无微不至,就连他们在遭遇纳粹分子的残暴对待后,她也会积极的给予他们心理疏导。
她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做勇敢,什么叫做大义。
在此之前,壹姐说过无数次关于战争的可怕,可壹姐始终没有说过,战争之所以可怕,是因为人性泯灭,是因为嗜血疯狂,是因为在恶魔的领导下,人们全部变成了没有自己思想的杀人工具。
或许,对于社会而言,这才是战争真正可怕的地方。
如果,现在你问壹姐,壹姐的愿望是什么?
壹姐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你——我的愿望,是世界和平!
下图绝壁不是壹姐夫哈
我不是很明白夫妻主角讨论是否要大量帮助犹太人的时候,她朋友摔叉子走人的点。
犹太区迁去别的地方的时候,老者用缓慢而安定的声音给孩童们编织的故事,孩子举起双手要被抱抱,抱上那趟永无归途的火车,男人该是用什么样的心情把孩子一个个抱上火车的啊?
女主为了救自己的先生而觉得出卖肉体,拆蝴蝶结的镜头让我感受到了电影中那个男军官好似拆礼物的心情,激动而兴奋,仿若小孩子收到了期盼很久的礼物。
最后的奔跑相拥,潸然泪下。
作为原著粉一直都很期待这部电影,而且恰巧扮演札家夫妇的两位演员都是很喜欢的。
从立项就开始盼,等了很多年,但终于看了这部片之后,感觉特别失望,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生气了。
当然,喜欢的两位演员chastain与heldenbergh的表现还是很出色,尤其佩服heldenbergh在剧本严重underwritten和瞎胡改老杨的情况下他还是最大限度地把书里那个严肃又粗线条地爱着妻子的老杨的一些特质呈现在了银幕上,他的身高、身材和面庞太古典了,跟老杨一样有点沉默、古板但又能够依靠,演得很细腻,看得我非常触动;chastain终于回归了生命之树风格的戏路(短评那些说出戏的你确定你没带着偏见去看吗?
chastain出道的生命之树和存身都是温柔女性角色,比帮助、斯隆之类演得好多了[抠鼻]),我想象不到由其他人来扮演antonina,除了外貌上的些许相像(短评还有说女主线条硬不像贤妻良母的,去搜下antonina本人照片,脸部线条比chastain硬多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一个温柔慈祥的家庭妇女,以貌取人不好)之外,作为animal lover的她和动物对戏时的那种温婉和自然流露的慈爱很难不让我想起way of grace的母亲。
虽然剪辑有点毁,强行波兰口音也不太对付(但是努力模仿antonina细声细气的人妻语气还是很可爱的惹,做得也比较好),但多年后再次看到她诠释贤妻/母亲角色,十分感慨,也喜欢这个表演。
很感谢他俩把这两位英雄、也是我个人非常喜爱的角色诠释出来。
然而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演员也无法拯救的,就是这个可怕的改编剧本。
antonina在原著与原型人物中,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妇女。
并且在家庭关系中,札家占绝对权威主导地位的是老杨。
首先老杨是个科学家、自然学家、动物学家,因此动物园的事务,老杨当然是全权参与的,因为他比antonina懂太多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开场的救小象戏中,站在围栏外面抱着孩子干瞪眼看着antonina救?
还把heck放进去?
编剧你在搞笑?
老杨性格比较强势和严厉,老婆方面更是管得很严(那个年代比较传统地被称为妇道,但现在看起来确实有点problematic了),他坚持无神论、不许曾信仰宗教的antonina去教堂,认死理、吵架时访客们帮她说句话都要炸毛,札家小女儿特蕾莎还曾透露父亲禁止母亲化妆。
一个这样的老杨,在拉着妻子一起去找同是动物学家和动物园管理者的前好友heck那场戏里唯唯诺诺地看着妻子,听命于妻子发出的信号,在整个对话中处于弱势的地位?
编剧你在搞笑?
还有什么吃heck飞醋,我靠,什么玩意啊- -|||| 此类的颠倒在影片中还有很多。
我理解编剧可能是为了突出女性角色,也可能有heldenbergh在贵国不是很有名的原因,才把antonina和老杨的性格做了点改动,这样虽然看上去antonina戏份更多了,但实则完全削弱了antonina这个角色最让人觉得伟大的地方:她完全不是一个强势的人,只是普通的母亲/妻子,也更是不懂政治和战争,但却在老杨离家参与起义后撑起重担,在拯救犹太人的过程中体现出了坚决的勇气以及对人和动物一同的大爱。
这样的对比明显更为震撼。
编剧简单粗暴的switch gear,一方面是让可爱的老杨的戏份遭受重创(并且在救人与起义中的作用被削弱了,英雄不答应!
),一方面也让antonina的角色深度与层次打了折扣。
切了老杨的戏份之后玛丽苏编剧终于藏不住自己kink的马脚了——快快让我给heck加上130页戏!!!!!!!!!
于是,好端端的一本札家夫妇救人记,就这样变成了琼瑶狗血三角恋。
原型人物中heck确有其人,柏林动物园的管理者,狩猎爱好者,动物学家,老杨的同行及好友。
并且他也确实对antonina有好感(原著中说是heck曾向antonina表白过说她像自己的初恋╮(╯▽╰)╭),否则她也不会如此信任地把动物都寄养到heck的动物园,酿成了新年狩猎之夜的惨剧。
但是戏也不带这么加的吧…有点什么事就去找heck(原著heck也就一头一尾三章戏份港真,虽然理解电影改编需要整合紧凑人物,但这么个合法还有加的那些戏真是够了),还带有奇怪的暗示,仿佛antonina是宇宙最巨绿茶婊,用美色勾引全世界最无辜最好的纳粹备胎heck,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heck不得已最终黑化了。
什么tm鬼玩意啊?
你想整合角色可以,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是什么恶心的kink啊?!
antonina如此伟大的平民英雄被你一颗狗血玛丽苏的心改写成这样,你也真有脸!!
佩服特蕾莎,在波兰首映看片竟然没有甩脸子走人…在读书时,最震撼我的,也是这本书的核心,是动物和人类的一条对比线。
必须被阻止的猴子adolf,凶猛食肉的北极兔wicek,爬烟囱的仓鼠(名字太长不记得,很多z和k),最后回到灌木丛的老猫balbina,象征着老杨的爱的大象jas……这些动物在书中并不是简单的动物,而是战争的进程对生物/也是对人类的影响的映射。
知道要改编之后我就在担心剧本的这个方面,担心改不出这个奇妙的parallel,结果果真这样的担心变成了现实。
片中的动物大都只是动物而已,任务即是可爱地出现在电影中吸引观众,“望向它们的眼睛就能看穿它们的心”可能算有一点吧,但没有更多的扩展。
可能编剧心疼副导演,实在不想让其太累,所以直接扔掉了这本书的核心线,转而疯狂扩充上面所吐槽的玛丽苏三角恋,我也是服了。
如果本身就是只想写玛丽苏,那干嘛要披上原型人物的外壳消费人家啊。
除了动物住家/人住笼子里用动物的名字当代号和上面说到的小兔兔告白戏之外,我没看到任何这种parallel的明显的体现,包括后段最高潮的段落之一——antonina对纳粹士兵(非heck)和苏联士兵的感化(像她救活小象一般)那么震撼的几幕也被编剧直接砍掉,无语凝噎。
编剧的玛丽苏似乎也影响了导演。
这是我第一次看niki caro的片,不知道之前两次有奥提的戏是不也这样,真是不行啊好野鸡各种胡剪,好几场大戏眼看着情绪马上要起来,咔嚓就剪了,好多次。
导演虽然有女性的温柔,但太想表现自己的视角,而忘记了怎么串故事,讲事儿没有重点,白天救人晚上夫妻滚床单白天再找heck完后再晚上夫妻滚床单吃饭照顾访客搞艺术琴棋书画聊天啊突然生了一个孩子又突然老杨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了?!
什么鬼?
老娘的明信片和jas跑哪去了????
苏联士兵和老鹰的戒指又在哪里??????
后面20分钟处的剧情本该是电影的大戏肉,也是园长夫人的英雄之举。
可实际上导演在这这段时间里一直在赶,不知道急什么,还删除了很多比黑化复仇的heck好得多的、antonina最大的戏肉。
然后其中零星的不怎么流水账的部分就是antonina去勾搭heck的戏哎我去你大爷,不知道说什么好。
港实话删除的情节哪个不比勾引heck有意义更震撼啊?!
老杨的好些事情也不给说清楚(但是有一个裤衩和大腿的镜头给得特别清楚还停留了好几秒简直辣眼睛这是什么剪辑),各种流水账以及突然大跃进,也是醉了。
还有儿子Ryz的两位演员很难相信演的是同一个人(木讷大概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lol)。
为什么这些问题试映的时候没人提出呢,都光顾着哭了吗?
看完真的是很窝火啊,当你满怀期待脑内的是一个有着高大上人类/动物parallel的平民英雄的感人二战故事,拿到手里时却发现是玛丽苏狗血三角恋流水账,这落差,真是杀人的心都有了。
札家夫妇伟大无私营救犹太人反抗纳粹的传奇故事是非常重要的,值得讲述并代代流传。
尤其是放在当下的环境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但是这部电影却显然不是他们故事的最好载体。
罪魁祸首便是编剧——如果你还有机会再次改编这样的故事,安琪拉·沃克曼女士,请收起你的一颗玛丽苏心,尊重一下人物原型,不要用过度改编、狗血三角恋这样乱七八糟的东西来抹杀、亵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伟大的平民英雄。
最后推荐大家读一下原著THE ZOOKEEPER'S WIFE, 作者是从antonina的日记提取出的这部书,基本是纪实的。
而且也能从书中了解到很多历史、宗教、艺术与生物自然学科的知识。
好像也有中文译本了?
不知道翻译如何。
这两天,总在想小时候看过的一本书。
《动物园里的趣闻》,前苏联时期莫斯科动物园的故事,就是这本书,让我萌生了长大后要做一名饲养员的理想。
书中讲述后来二战爆发,有一部分动物被运上了救援船送往后方避难,结果中途被敌军飞机轰炸,大部分动物被炸死了,没有人知道,是不是还有一些逃逸活下来了。
这种漂渺无望的希望,更让人心碎。
去年去了上野动物园。
在那里的展板上,第一次知道了“战时处置”的故事。
回来后查了资料,知道了被活活饿死的大象,被毒死的熊,被处死的老虎。
战后,已年过古稀的饲养员说,永远都不会原谅自己,看到这一段,作为饲养员的我,也掩面而泣感同身受。
最近有时也在想,如果,万一,我的动物们会经历什么呢。
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大家族的黑猩猩们,会被分别送走吗,像那些孩子们一样?
开玩笑跟同事说,我们一人一只领回家吧,说笑的时候,它们还在草地上玩耍追逐,乌黑的毛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早上好:我的狮子王!
……你们好:大象家族!
……哦,可爱的小骆驼:巡查时间到了,快跟上!
”我叫安东尼娜,是这个动物园长简的夫人。
我喜欢每天例行骑着自行车在阳光的沐浴下,和动物园的每位动物打招呼:问候它们、关心它们、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孩子!
动物们很通人性,能听懂人话比如我特别喜欢的大象:当我摇一摇它们的长鼻子,他们就会不停地摇摆起来,四肢左右有节奏地扭摆起来就像在跳舞。
那天象妈妈在晚上分娩了,但小象生出来后却没了呼吸一动不动躺在地上!
正在酒会应酬中的我闻讯赶到了现场,那个德国军官鲁特兹(动物学家)也跟了过来。
当我准备蹲下身子去看看小象时,象妈妈警惕地用象鼻子卷住我的右手,此时此刻十万火急不是讲道理的时候,我急得都快哭出来了,我恳求它让我试试……它听懂了!
我把小象的鼻子仔细检查发现里面有异物取出后,鲁特兹紧接着在其腹部挤压做心率复苏,小象顿时有感应鼻子通气了!
肚子也有了起伏,它复活了!
太棒了!
人们连连欢呼!
我很感谢鲁特兹没有他的帮助不会这么顺利。
这种印象1939年华沙被德军占领后就被打破了!
鲁特兹成为了上校,权力大了野心也大了!
抓了很多犹太人、杀了很多犹太人、现在连动物园里的动物也不放过!
之前说好的保护珍惜动物也是幌子,现在连普通的动物也都一一击毙:大象惨死后轰然倒下、小骆驼被爆头、就连那只老鹰飞到屋檐上时也被鲁特兹当成了靶子!
我躲在窗帘后看得清清楚楚、看得浑身发抖、我真想有把枪把他们全杀了!
可我必须冷静、必须克制自己、从长计议。
当丈夫简向我诉说要帮助几位犹太人逃离波兰的事,我没有犹豫全力支持,并计划用养猪作为耳目来帮助他们,当我们向鲁特兹申请的时候,他也有私心与我们不谋而合。
他要完成梦想培养野牛品种而动物园是最佳理想之地,所以我们需要特别提防鲁特兹,他经常会到动物园来,有时候简不在还会对我特别关心亲近我,我是不乐意的,可是为了救出更多的人,我得稳住他啊!
白天一有动静我就弹钢琴作为通知地下室里犹太人的暗号,晚上弹钢琴则表示安全:他们听到后可以放心上来参加聚会!
就这样10人、20人、100人、200人、救援人数达到300人时,丈夫简并不满足现状,他参加了反抗军打击德国人,在一场战斗中受伤了失去了联系。
我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找鲁特兹帮忙,他直接问我拿什么回报他?
看着他那贪婪的眼神、我脱下了外套、解下了连衣裙的扣子,他质疑了我的献身并粗鲁地把我按在了床上,他嫉妒我爱简愿意为他做一切!
他要我坦白此时的感受,我告诉他感觉很恶心!
他听后愤怒不已去报复我儿子:他拿着枪对着儿子时我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我的苦苦哀求让他保留住了一丝人性。
后来很快德军战败撤离波兰,我们将动物园重建起来,简也如愿回来使我们全家团圆!
小女儿也特别喜欢听我和简讲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总爱问:“你们当时把地下室这么多犹太人一一乔装打扮送出去,不害怕吗?
”“宝贝,当然害怕!
我们爱动物但更爱人,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都是无辜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