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又温馨。
两个主人公仍然是不愿意长大的孩子,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却又有着强烈的责任感。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女主角坐在橘子树下缓缓地讲出童年往事,那个将菠萝、香蕉、草莓挂在橘子树上让父亲大笑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
片尾打开女主角老家后门,面对的是一片大海,绿草小树,心里不住地感叹,要是我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在宝宝出生一个多月以后看这部片子更加有感悟。
想起安安刚出生的那几天,动不动就泪流满面。
看着这个稚嫩的小家伙,我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上,但是又不能陪她走完整个生命,甚至怀疑自己不能给她美好的成长环境。
孩子的出现彻底粉碎了对青春的幻想,沉重的责任感开始扎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这边,下载的片子名叫《房事告急》。
其实,故事跟房子一点蛋关系也没有。
看完才知道,片名,肯定是哪个天朝房奴取的,人生的任何事都往房子上扯,似乎没有房子,就没有了生存的权力一样。
这片影评的名字,起得太大了,一个主义,往往是让多少人死,让多少人生的事情。
但想来想起,还真是不知道该取什么样的名字。
在中国,媳妇有了娃,那还不是太后一样供着,这种事,不用说,电视剧里已经演烂了。
别说长辈会离开身边,我看中国的长辈很多都不知道国门怎么出,更别提旅游这种事情。
无论是老婆还是老公,在怀胎六月的时候,提出环游一圈,一方肯定以为另一方脑子秀逗了。
晚生,狂妄。
总结一下中国的家庭文化。
讲好听了,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血脉关系。
讲难听了,是小圈子小群体的封闭抱团关系。
中国的家庭文化,自来有不成文却又严苛的互连关系。
他有清晰地分工,谁谁谁该做什么,都有不容置疑的规定。
古老的有,三从四德,不孝有三,母慈子孝,子不教父之过。
现代的有,长辈有义务给子女筹钱结婚,带孩子。
子女赡养老人。
虽然不成文,但如果做不到,不仅血亲关系会横眉冷对,整个社会也会群起攻之。
这就留下一个问题,一种程序,一种行为,由不得你思考判断,而机械似地去完成,完全不给个精神自由。
而且制衡个人的是强大的社会文化力量,个人很难反抗。
然而,这在奉行自由主义的美国,却是罕见。
父母无义务照顾第三代,甚至陪孕的义务也没有。
无论子女多么有怨言甚至是要求。
怀孕完全成了夫妻个人的事,甚至有些情况下,妇女独立完成妊娠。
婚姻,虽然是社会准则,但已经毫无约束力,它不再是组成家庭的充要条件。
父母无义务捐献资产给子女,在子女必须自己解决生存条件的境况下,大部分美国的青年男女似乎还是最后考虑对方的硬件条件。
自己按自己理解的方式生活,结合,养育,只要不违反法律。
这里没有条条框框地知道,对生活的态度,完全依靠自己的经历去理解,去感悟。
社会的非议,不对你构成绝对威胁,自己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这是两种完全背道而驰的文化。
前一种,一切事物被定义,似乎他避免了混乱,给人以方向,却是禁锢了人的思想,不给人以独立思考。
社会的繁衍毫无生气,纯机械化。
后一种,似乎给人之初,带来迷茫和混乱,让人自生自灭,却激发了人最多的情感,思考,给予灵魂绝对自由度,可以朝任何方向发展。
而可能是由于人性的正面效应,整个社会,不仅没有沦落,反而蓬勃发展。
前一种社会,容易产生所谓圣人和领袖,因为公共准则的制定需要。
而后一种社会,人人都平凡,人人为圣人,因为他们自己制定自己的准则。
我知道,会有人说我偏向自由主义,的确,我是偏向,这是我的观点。
我一直认为那是美国强大的原因。
BTW,在中国不可能产生类似美国那样的社会体制,旧有文化太根深蒂固了。
不打破中国人固有的家庭保守观念,这个国家永不可能如美国般强大。
只会一遍遍周期性地朝灭朝兴。
以家为单位,三四个人为公,但亿万人,却是私中之私。
没想到萨姆•门德斯的新片这么清新适意,全无《美国美人》或《革命之路》中的沉郁气息。
恍然间,我甚至以为自己在看韦斯•安德森或者卡梅隆•克罗的片子呢。
自然,情节仍然是萨姆•门德斯式的家庭故事,只不过没有了中产阶级的苦闷。
男女主角变成了两位不算富有的普通人,女孩怀孕了,本打算住在男方父母家附近,以利将来孩子成长,没想到人家老两口居然卖掉房子跑去法国逍遥了。
为了给将来的孩子找一处适合的居所,两人开始了全美大漫游。
影片基本是公路片的底子,两人一路飞机火车,从菲尼克斯到亚利桑那州的土桑,再从威斯康辛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最后是迈阿密,见到了唠叨如唐僧,面对孩子大谈性问题的亲戚;坚决不要婴儿车,和孩子睡在一张床上的“先锋”同学夫妇;收养了一堆肤色各异的孤儿,自己却始终无法有孩子的家庭……两人的心路也随着旅程起起伏伏:缺乏安全感的维罗纳坚决不接受伯特的求婚,但却满心希望永远和他在一起。
在看到了形形色色稀奇古怪的家庭之后,维罗纳终于明白了想在什么地方抚育自己的孩子,她带着伯特回到父母留下的大屋,带着他在破败的房子里找寻自己童年的记忆。
她坐在院子里,向伯特诉说当年母亲和她们姊妹怎样在小树上挂起各种水果,令早晨开门出来的父亲大吃一惊的故事。
其实你早能想到这个结局,因为整部影片就像小孩在外游玩了整天后回到家里的感觉:青草的气息、有趣以及荒唐的记忆,纷繁的世界最终归结于疲惫后想回家的渴望。
从《美国美人》一路看下来,本片既可以看作是萨姆•门德斯的一次休憩,也可以看作是某种回归。
《为子搬迁》已经不仅仅是对爱情、家庭的一种描绘了,它甚至可以看作是美国人(虽然导演本人来自英国)对传统的某种强烈渴望。
也许他们厌倦了最近十数年的恐怖袭击、战争、金融风暴,想回到过去那所气派但破旧的房子中去——影片本身可能没有承载这么明显的意象,但那种自由选择,回归传统气息是充斥在近年很多的美国电影中的。
即使不理会这些,《为子搬迁》仍然非常好看,风趣温馨的情调非常适合冬季去细细体会,如同一壶温暖甜蜜的香茶。
上周在香港,实在不知道看什么影片了,于是选择了一部从来没听说过的电影,在香港也只有几家院线上映,比较冷门的片子。
也是,在IFC看的时候,整场只有四个人。
怎么说呢,刚看完的时候觉得一般般,但在地铁上再回想电影中的情节,突然觉得好感动。
那些小细节和争执,好简单好真实,其实也就是自己或身边朋友发生的事啊。
影片讲了一对恋人怀了BB,以为男朋友的父母会帮他们带小孩,没想到酷爸酷妈决定在他们的孙子(孙女)准备出生时搬去比利时旅行!
当他们回到车库似的家中,女主角说“我们也可以去搬走!
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于是,他们联系了各个地方的朋友,决定一个个拜访,感觉哪个最好就搬去哪里。
就这样,一个怀孕6月的大肚婆和她的男朋友踏上了旅程。
他们横穿美国,前往不同的城市,见到朋友、家人、同学、曾经的老板......在这之中,他们经历了种种温情和荒谬的事,最终,还是决定回到女主角已逝的父母家,那个女主角几多年不敢回去的房子,装满了她的回忆,而那所靠海的老房子,却是他们的“快乐窝”。
对于爱情、家庭、亲情、友情,影片从他们拜访的每一座城市中一不小心的流露出来。
那对嬉皮士的夫妇,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法则去教育孩子,毫不顾忌宝宝的感受,对于一个婴儿来说,是何等的难耐。
而那对如此相爱的夫妇,他们收养了那么多孤儿,待他们如自己孩子一样,但他们,却从未能有过一个自己的亲生骨肉。
女主角是不婚主义者,当男主角问:“你能嫁给我吗?
至少。
”她回答:“不会。
但我永远不会离开你。
我保证。
” 或许,爱情就是这样两人在一起就好吧。
http://allyming.blogbus.com/logs/73776839.htmlSam Mendes(萨姆·门德斯),因为《Away we go》我才记住这位导演的名字,尽管在稍早前我就那么喜欢他的另一部口碑之作《Revolutionary Road》(革命之路)。
对于现阶段的我,这类电影要打动我是极其轻易之事:一对彼此相爱的夫妻,他们行走在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现实的迷茫之间,共同思考与追寻人生是什么。
只是《Revolutionary Road》终究成为悲剧,而《Away we go》在幽默与惊诧中漂亮地完成了答案。
在《R》中,Frank和Apile的“特别”让他们成为了受注目的一方、他人的观照;而在《A》中,轮到 Burt和Verona去观察别人。
对于该片被归类为温情公路电影,我不敢提出质疑,只是总感觉它的“在路上”成分不多。
但我怀疑公路片是否大多与“回归”无关。
(突然意识到事实似乎正好相反,《德州巴黎》和《爱丽丝漫游城市》都能为我的疏忽举证。
)而这部片子的主题无疑是回归。
Verona担心即将诞生的孩子身边没有亲人与挚友相伴,于是走遍同事、妹妹、大学同学等相熟的人所在的城市以寻找最适合定居的地方。
在这过程中,他们目睹了受社会疾病侵蚀的生活与反社会的生活,见证了爱的坚守与不爱的逃离。
但这终究是一场寻根之旅,根怎会扎在异乡呢?
于是乎,Verona和Burt回归到那棵终年不结果却会长出塑胶菠萝的橘子树,回归到那栋背朝大海的白色房子——“我竟忘记它有多漂亮。
”Verona感叹道。
这部电影的其中一个中文译名是“为子搬迁”,可它真的是关于孩子的吗?
不是的。
只是因为孩子,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变得急迫。
只是有了孩子的目光,生活方式的恰当与否多了一个评断标准。
P.S.:Sam Mendes的电影中,貌似除了上述两部就没有其他同类题材的作品了?
比较了解Sam Mendes电影的人请回复P.S.2:我认为看电影的时候老是在中途打断真是一种罪过,因为这样我就没办法准确评价电影节奏是否合适以及剪辑的功力了。
这部电影的主线是什么?贯穿整部的情节是什么?如果,我是一个悲观世界里的抱怨狂,我会说,一对儿吹毛求疵的中产阶级,带着不属于他们的小资情节,去寻找这个世上根本不存在的paradise.很明显,我没这么苛刻.这也不是我的感觉.如果,我是一个喜欢电影,只看情节的小电影迷,我会说:除了Maggie Gyllenhaal很打眼外,演员阵容一般.Sam Mendes像个热恋中的人,导出这样一部温馨,美丽的电影.当然,Maggie Gyllenhaal还是一如既往的美丽,Sam Mendes也的确不同于以往.但是画面和音乐绝不输给这个"美国式"的情节!其实,很简单,这个主线就是感觉和爱.你看,Burt和Verona满美国的跑是为了什么?他们说自己fuck-ups,于是希望生活的地方能够有认识的朋友.但是最后呢?他们回到Verona小时候的家,那座海边的的房子.也许是因为打开门,面对大海,感受海风拂在脸上的感觉吧!也许是因为,他们经过这一趟经历认识到不管在哪儿,有爱有希望的地方就是他们要的!电影里出现的5对夫妇或情人:搬到Antwerp,自私的,爱生活的父母.住在Phoenix,一家都是神经病的女同事.住在Tucson,不懂得知足的妹妹.住在Madison,坚持当着孩子面做爱的"Continuum Home".住在Montreal,因为六次流产,一对儿悲伤的夫妇. 这是一个多么稀奇古怪的世界!!!其实,这是一个既有爱又虚伪的世界..
让我深陷影片氛围的是Verona不结婚的理由和我的一样,而Burt也会很善解她意。
两个人在一起,无障碍的沟通最重要,住处偏僻、朋友圈子不在周围仿佛都不是问题了。
“All You Need Is Love.” 但是有爱不一定长久,长久不一定有希望,有希望不一定珍惜,珍惜不一定再有爱。
Go home吧,至少有家等着我们哪怕有些蹒跚的脚步。
不要期望太多,喜欢孩子不要期望能给孩子许多。
只要两个人互相信任,各自promise过,结婚重要吗。
John Krasinski这里面的扮相还真是性感。
而我不得不佩服Kate Winslet她老公对于生活和家庭的各种见地,难怪Kate总可以那么肆无忌惮地表达着自己的真正想法:“别想PS我!
” 嫁人一定要嫁懂你的。
山姆门德斯终于没再让我郁闷,却也没能令我感动。
这部《为子搬迁》简直就是《革命之路》的前篇,就像《革命之路》很像《美国美人》的前篇一样,但三部影片一部比一部刻意,《为》更是把想说的都摆到了台面上,说教气氛太浓,况且都不是啥多么深奥的道理,何必呢?
话说这对小夫妻在世界各地遇到的朋友也都太神经了,一个比一个极端,尤其是玛姬演的那个不用婴儿车的母亲,当然还有Allison饰演的那个口无遮拦的母亲,完全不具有代表性嘛。
如果说导演选择相貌平平的两位主演是为了带给观众更多普通人故事的感觉,那些神经病朋友则正好把这种感觉削弱,使整部影片看起来平平淡淡,朴实、尖刻,哪一头都不沾。
看本片之前本觉得是个很有潜质的故事,看后才发现怪不得不似门德斯之前作品那样具有影响力。
难道自己和老婆都得了奥斯卡,门德斯就没了拍好片的动力?
呵呵,应该只是短暂的放松吧。
如果把爱狭隘的定义,那么我就是个没有过爱的人。
尽管我不曾被爱,但是我总是希望加入各种与爱有关的活动中去。
从juno之后,我迅速的迷恋上这种清新的电影,总觉得她们中有着对生活本真的探索与追求,电影中的人可能穷困潦倒,家庭状况混乱,失业,失恋,灾难和不幸时常发生在左右,他们可能经常会抱怨,嘴里说着fuck you,愤怒的敲敲墙,开着破破烂烂的小汽车一骑绝尘,然后在一个阳光洒满的午后重回生活的怀抱,我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否就是我们的写照,最起码我是希望这样的生活,编剧一般也会给我一个幸福的结局。
可能两个人要一直爱下去真的是件很难的事,不是爱情本身,是因为我们,因为残酷的生活,它非要对我们施加压力,让我们无法喘息,然后连爱的机会也互动放弃。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我想找个又、有担当的男子,勇于面对一切风浪,不管发生什么都会站在我前面,我想要个宽容大度的人当我的伴侣,不会嫉妒我的成功,也允许我的走神。
这样的人很难找,我的经验这么对我说。
可是总应该相信爱吧,我把这条作为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我喜欢这部片子,这样说太直白了吧,可是我一直都是个很直的人。
所以原谅我不文艺。
不记得是谁说的,人在旅行中认识的并不是一个又一个目的地,其实是发现了真实的自我。
我想每一对想要成为对方终身伴侣的人一定要计划一次长途旅行,因为在旅行中我们能认识自己与对方,认识到幸福与不幸的生活各是怎样的,然后选择一种能让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
祝我幸福,祝所有人幸福,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使自己幸福的生活方式。
清新的电影没有什么野心,在我看来她们想揭示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残酷,然后给我们好好生活的勇气。
orange sky
"Away We Go"也是今年Summer IFF看的電影, 來自美國. 也是沒有細看簡介便訂票. 導演原來是大家熟悉的Sam Mendes(Kate Winslet的丈夫), 前作有"American Beauty"(1999)及"Revolutionary Road"(2008). 來自英國的他, 怎麼拍有關美國的電影都那麼到肉, 那麼出色?此片很美國, 很地道, 尤其一對戀人每到一個城市找著不同的朋友, 都有點獨特的笑料及色彩. 個人更感共鳴, 因為曾居住過當中一個城市, 不過百份百相信不是在那裡拍攝的(上網找尋過, 一眾當地人都說不是在那裡取景, 騙不了我們啦 不過那裡的人不是都像電影中描寫的那麼瘋!).香港九月會上映, 可以說是今年佳作之一, 非常喜歡.當家人都搬走了, 哪裡才是家呢? 電影中男女主角Burt和剛懷孕的Verona在想, 不如四出找尋, 就到有朋友的地方去吧. 於是他們便起行前往美國多個城市, 還有加拿大的滿地可(Montreal)(一共五個地方).對, 就是"尋找快樂窩". 三十多的一對戀人, 人生好像還未正式開始一樣, 相信許多觀眾都會有同感. "Are we fuck-ups?" 看著他們, 一點都不覺得他倆fuck-ups, 怎及得我?! hahaha!對白精闢抵死, 笑聲連連. 當中又不乏感人細膩.每個地方的朋友都有他們"惡頂"之處, 又或表面開開心心, 其實也有悲傷的一面. 一個安樂窩, 又或一對好的榜樣, 是否就是幸福美滿的保證?二人兜了個大圈, 回來家時, 才明白家是怎麼一回事.唯一想批評的是海報不吸引, 所以沒有放上來, 還有女主角更不吸引. 不過, 此片可以再看多遍. :)
不咸不淡。
3
对白很棒,每段戏的最后一句肯定是个包袱。
轻松愉快中还有荒诞,挺不错的;只是门德斯拍这个实在是太大材小用了。
17年看完的片,标记一下。
感动的连看2遍,又找出革命之路看了2遍,萨姆门德斯前途无量
曼妙的温馨之旅。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只是在不断的探寻过程中,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那份简单,那份纯净。ps:1配乐2流产女的钢管独舞
摆明了卖的是小品,想寻求震撼接受洗礼你去看大师,人家店里只出售温婉的故事、平实的人物、好听的民谣、恰恰好的人生观和小小的清新的feel~于是主人公旅途上遇到的那些人和与他们的交谈就变得脸谱化到极致,俨然现代美国疗伤版《西游记》,对了,影片的结局是悟空和孕期的唐僧坐在台阶上看流星雨
很多久违的配角熟面孔! Jim留胡子怪怪的
我对这部剧一般。对于剧中人说的一句话挺感慨:为什么不称职的父母那么容易就有了孩子,而那些称职的父母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孩子。是呀,这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合理解释。就像有的时候我们看见的好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未有我们看见的好报一样。彼岸的世界是怎样,我没法确定,所以就这样困惑地继续吧。
男主角的设定就是我的理想型啊!!!!!!又好玩又可爱又性感又简单又暖又勇敢,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喜欢!!!
兜个圈 回家
OST简直太棒了
整个影片太平
为了让自己即将出生的孩子有个好的出生地,他们到处找地方。
温情门德斯多少有点不习惯,我对这种主题向来没抵抗力
配乐很棒。
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尤其是最后的Home,家是承载着所有美好回忆的地方,是带给人对未来希冀的地方。
为子搬迁公路片,平淡无奇,配乐倒是很舒心。
音乐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