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件相干又不想干的事情,大约五年前,我乘坐火车回家看望父母,在火车上阅读贺拉斯的《诗艺》。
当时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着实让人头皮发紧,我竟然无法读完。
不想我的对面坐着一位老先生,对这本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他看着窗外,对我说,读不懂很正常,也没有必要读懂,应该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年纪大了就会懂。
再说一件相干又不想干的事情,五年后的前几天,我渡完暑假,离开家乡回到大学返校。
回来后就是吃喝不断,杂事满身,完全忘记了上车前母亲叮嘱到了要挂个电话报平安。
后来母亲打电话过来我立刻哑口无言,连道歉也不好出口。
所以,今天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不能仅仅说是共鸣了。
在这个电影的开头,当父亲年少时,他乘坐拥挤的火车去家乡看望父母,手上是一本果戈里的《外套》,对面的老先生对他说,要走出去看看啊。
如果说和我相比情节有所误差,那么只有之后的惨祸了,老先生一定是死于火车里,而年轻的父亲把生还后的每一天都当作恩赐,之后他去了美国,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叫果戈里,然后在五十岁因心肌梗塞猝死于他乡的医院。
那一天前他的儿子果戈里带着美国女友见过了父母,然后去海滨别墅玩乐,把母亲叮嘱的平安电话忘到九霄云外。
关于“移民电影”这个标签,总是过分地把电影内涵划得过窄,以至于让人兴味索然。
事实上,对于每一个离开故乡的人来说,对于每一个身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冲击下的人来说,内心里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民。
一代又一代人迅速老去,我们沉默的拥抱新世界,身不由己。
当我们摆脱了移民两个字来看这部电影里一个普通家庭的三十年,就可以很平静、很淡然的去体会细微的情感细节。
Mira Nair的前两部作品我并没有看过,但是可以想见,她并不会像李安一样,在电影笔触里承载那么厚重和深沉的文人气。
虽然她想表达一些特殊文化氛围里的矛盾和冲突,但是这并非她所擅长。
比如电影中段有一场儿子带美国女友见父母的场景,母亲对恋人牵手依然特别在意,但是镜头一笔带过,情节火速回归父子主题。
似乎这只是为了应和一下移民家庭的背景。
存在与否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母亲与父亲初识时父亲穿的那双鞋子,是儿子忘记打给母亲的平安电话,是毕业礼物——印度版的《外套》。
Mira Nair的编剧精力,主要用在了亲情和爱情两条线上,不管是不是她本意,这或许是一个女性导演电影语言的必然所终。
以至于,这部电影的所有闪光之处,都让我忘记了移民之类的狗屁,而专心致志于家庭里温馨复杂的感情流露。
镜头干净整洁,剪辑有序,配乐也别出心裁,非常自然。
不过可惜的是,如果我是Mira Nair,我就不会浪费一半胶片去讲她不擅长的画外音,当电影有了这种女人肌肤般温暖的节奏和质感,你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去讲那些“文化冲突”。
这是一部与名字有关的电影。
一对印度夫妇阿索科和阿诗玛新婚后旋即来到遥远而陌生的美国谋生。
丈夫阿索科用他最喜爱的作家的名字为在美国诞生的儿子命名——果戈理。
当果戈理长大之后,他却因同学们的嘲笑而厌恶自己这个怪异的名字,他甚至自己改了名字。
在他成家立业之前,父亲说出了名字背后的故事。
当阿索科还在印度读书时,有一次坐火车旅行。
坐在他对面的一位老者对他说的一句话让他无法忘怀:“你应该打点行李,去看看这个世界,这样你才会一生无悔。
”这句话以及随后发生的火车出轨事故深深地影响并改变了年轻的阿科索的人生。
因为阿索科手中颤抖的几页书页,他才被人发现,从火车残骸中救了出来。
果戈理的书让阿科索获得了新生。
他把此后的人生看作是一份额外的礼物,分外珍惜,包括新婚的妻子,来到美国的全新的生活,以及随后降生的两个儿女。
正当生活变得美满幸福时,阿索科却突然因病去世,令家人悲痛万分。
妻子阿诗玛最终克服了伤痛,回到想念已久的印度。
儿子又重新改回自己的名字,并从破裂的婚姻阴影中走了出来。
这不仅仅是一个与名字有关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家庭,婚姻、爱情、成长、死亡和文化冲突的故事,包含了每个人在人生各个阶段所可能遇到的经历和需要面对的问题。
这更是一个关于珍惜生命和追求幸福的故事。
正如约瑟夫·坎贝尔所言:“当你追随你的赐福……你原以为不会有门的地方也会为你开门,这扇门只为你而开。
”
有一种爱细小而永恒没有伤害 没有背叛做一个勇敢的果戈里因为爸爸妈妈的爱 我们糟糕的生活变得没那么烂``
我看完之后是另一种感觉,我觉得全篇不仅是在描述人在异乡为异客的生活,也是在描述主要人物们早就被名字所“定义”的命运。
gogol从出生开始一被子都在尝试打破自己命运的限制,但是从来都逃不出命运的囚笼。
他一被子都在尝试做一个美国像Maxine一样的美国人,但是生活的种种总会把他拉回现实。
而这一切都如小说标题一样跟名字有关。
他小时候曾经有机会丢弃gogol这个名字,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错失。
当他上高中和大学,他意识到了自己名字给自己带来的与众不同,所以把自己介绍称Nickhil,并且还正式改了名字,但是当他父亲在他生日与他谈话时,他意识到了自己名字的分量,再一次产生了犹豫。
他后来和Maxine Retliffs(我认为作者在这里是故意在玩一个文字游戏,retliffs读起来像reckless,意味着他们家不像gogol一家这样有着这样那样的culture barrier和identity issues)的恋情也是在逃离自己在家庭中受限制的生活,逃离“被定义”的人生,但是由于父亲的突然去世,他又再一次体会到自己对父亲应尽的责任,选择了陪着亡父的空宅而疏远了Maxine,从而再次回到Bengali life-style中。
后来Gogol认识了moushumi,一个受西方教育的印度女人,这似乎不仅满足了家族的期待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但是最后结果证明这只是一段错误的婚姻(有一点有趣的是在以moushumi为第一人称做叙述的那一章里,moushumi在提到Gogol的时候用的都是“Nikhil”这个名字,也就是说,但是在她第一次遇见Gogol的时候,她却是以Gogol的身份认识的他。
名称的变化,亲疏的变迁)(还有一点有趣的是,Gogol自己也曾经跟一个已婚人士发生过婚外情,这是上天的安排?
)。
总而言之,Gogol一被子都想跳出Bengali的生活方式,跳出Ganguli的家庭牢笼,让自己成为像Maxine一样的reckless的美国人,但是现实一次次提醒他,你是Gogol,你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来自于你父亲的名字,你应该以Gogol的生活方式生活,而不是nikhil那样(跟女人一夜情,融入美国家庭的生活,与一个在巴黎学文学的女子的婚姻,这都是他以nikhil的身份出现时的表现)。
你只是一个Bengali,你的命运如此,并且不可逃避。
顺带一提,另一个角色Ashima,也是个被名字“定义”的角色,她的名字Ashima,就想楼主所说,代表“无拘无束,没有疆界”。
尽管Ashima一生都在追寻家庭的意义,把家庭的永远放在第一位。
她想念Bengali的家庭,但是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去,自己也远离生活了19年的地方千里之外;他想在美国建立自己的家庭,可是丈夫的突然死亡让他的家庭不可能完美。
于是最后她也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当她终于离开丈夫呵护,要独自做决定时,她毅然决定一年中半年在美国生活,半年在印度生活。
因为她不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家,他只能把自己劈成两半,各分一半,而这样看起来她有两个家,实际上她一个也没有,只是一种“无拘无束,没有疆界”,这是她的名字给她的命运的定义。
首先感谢Tasimina的multi-culture club举办的movie night,我可以一边吃Indian Food 一边看namesake. Ashima跟随读pHD的丈夫远离家乡亲戚朋友来到纽约以后周围的一切都是新奇陌生,最大的障碍自然是孤单. 我从Ashima寂寞而无助的眼神中仿佛又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四年前刚来纽约时候,那种歇斯底里孤单绝望的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体会到. Ashoke是一个好丈夫,典型的心地善良的知识分子类型. 当Ashima躲在卫生间里偷偷哭泣,Ashoke哄她开门的那一幕很温馨,没有什么甜言蜜语,只是傻傻的轻轻的重复喊着:Ashima,Ashima,Crazy Ashima, my Ashima, My baby,Crazy girl..最后Ashima终于破涕而笑. 伴随着Gogol的出生,Ashima也越来越适应了美国的生活,一家人搬进了house.Gogol长大以后变成英俊帅气的小伙子,真应了以前邻居说的"ladies-killer".美国出生美国长大的Gogol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跟其他的美国孩子一模一样,除了拥有一张印度裔的面孔.他的妹妹也如其他美国女孩子一样打扮怪异前卫.这与传统保守的Ashima,Ashoke产生了强烈的反差.Gogol在yale的sweetheart是个漂亮的白人女孩, 虽然Ashima和Ashoke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娶一个Bengali做妻子,但是他们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 几年前一次全家重归故乡的经历让Gogol看到了Taj-ul-Masajid, 过去一位印度国王为爱妻所建的豪华mosque, Gogol被建筑深深吸引,从此决定major in architecture.Gogol带女朋友回家见父母,然后又去女友的父母家过周末, Ashima叮嘱儿子到了给她电话,但是Gogol只顾与女友享受爱情,早把电话的事抛在脑后.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Ashoke在外州授课的时候心脏病突发死去了.正和女友逍遥在外的Gogol接到妹妹的电话后,后悔不已.跟女朋友分了手,把头发都剔光,从那时候起,Gogol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慢慢的理解了自己的父亲...写到这里,忽然写不下去了.看看周围的朋友,有中国人,韩国人,越南人,缅甸人,印度人,他们大部分出生在美国,有些是小时候跟随父母移民过来, 相信他们在经历着双重文化的生活同时, 都有过对自己identity的困惑.其实他们都是幸运的, 因为真正不容易的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只有第一代移民才能真正才体验到其中辛酸苦辣...看完电影我打了电话给妈妈,告诉她我一切都好.要知道真正关心你的人也许只有你的父母.就像Ashima最后所说的一直想跟Ashoke过的生活"6 months in America, 6 months in India" 希望我的爸爸妈妈可以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大连度过,另外半年在美国帮我看孩子(如果我会有的话...)呵呵.其实看到Ashoke跟Ashima一直不离不弃相依相守到生命最后一刻,心里有种莫名的感动,这么多年以后,丈夫还是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当激情褪去的时候,有多少人又能够恪守一生的承诺? 没有风雨躲的过没有坎坷不必走所以安心的牵你的手不去想该不该回头也许牵了手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许有了伴的路今生还要更忙碌所以牵了手得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This is a review that I wrote a long time ago. I was checking and recycling the trash from my old blogs when I found this article. So here we go again: It has been a long time since I felt touched in U.S. until I watched this film tonight. I was kept in the mood of being in the cinema and I could not stop myself from talking to two Bengali-like strangers on the Cambus about the film. Unlike "Slumdog Millionaire", which inserts flashbacks of the ghetto memories into a pastiche of TV quiz show clues with perfect beats and well-shaped structures, "The Namesake" drags its audiences into the story without a hint of formalism. Setups are non-detectable until they are reinforced aga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film. The story flows naturally, starting with the Father's encounter of a train wreck, the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 to see the world that he got from the old man who is not lucky enough to survive, and his complex of Nikolai Gogol. "Everything after that is a gift." The father says to his confusing son, whose name, rather than identity, seems to be more bothersome to himself. The film develops as the son gradually finds his Asia Americanness of being in a second generation of an immigrant family. Racism is merely mentioned. Xenophobia is overwhelmed by nostalgia. The filmmaker attempts to deal with life in the context of an immigration family in New York city, and it is successful in shunning from the conventional Asian American films that are politically and ideologically stressed. The film achieves the epistemological level of finding freeness as its final resolution - Ashima's going back to her homeland and learning singing from the master again.
小说文字里能体会到的零碎情感,在电影里不见了踪影。
在Ashima深夜接到家乡打来的父亲病逝电话的那个镜头,丈夫所应做的动作完全错了顺序。
小说里,丈夫在决定告诉Ashima父亲去世消息前,先是搂抱住她,将膝盖靠在她膝盖的弧度中,然后说出了消息。
而电影里,丈夫却先说出了消息,再去抱妻子。
——这完全就是两回事。
“他还是摇头不语。
少顷,他摸到床上她这一边,紧紧抓住她的手;他握得那么紧,都有点令人生痛了。
他把她摁在床上,趴到她身上去,他的脸扭向一边,身体突然颤抖起来。
他就这样抱着她,好一阵子。
她以为他要关灯,爱抚她。
然而他却告诉她拉纳几分钟前所说的事情,拉纳不忍心亲口在电话上对姐姐讲:昨天晚上,她父亲在床上玩翻牌游戏时,心脏病突发而去世了。
”电影缺了很多在小说里能反映情感的细节。
看了小说再看被改编成的电影————是种极大的风险。
本人于2008年底出差广州时在宾馆里看到的印度片。
那是本人看的最认真最投入的第一部印度片。
这也是一部让人很触动的影片。
看完之后,深受中毒之害,影片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场景等内容时不时的会从我脑海里跳出来让我不自禁回味。
想起以前偶尔瞥过的印度片,说句实在话,似乎只有千篇一律的大大的双眼皮眼睛和带有严重民族特色的印度舞曲,还有印度女孩鼻子上那亮晶晶的鼻叮。
影片的主题是美丽的乡愁。
因为是在看电视时无意中换台翻到,看到的时候估计已经放了一小段,内容就是从一个叫果戈里因为在学校的课堂上被大家取笑其和俄国作家一样古怪名字而对给自己取名的父亲不满开始:移民的父辈和第二代移民果戈里同样生活在美国,但因果戈里自出生开始就生活在美国这样一个所谓自由民主的大环境里,他和父亲所代表的印度文化发生了观念上的碰撞。
生活中他一直想着改掉自己不喜欢的名字、和白人女孩恋爱、很少回家来和自己的家庭相抗争。
直到一天他的父亲突然毫无征兆的客死异地。
对自己没能在父亲母亲身边陪伴的果戈里悔恨不已并幡然醒悟,就此开始反省自己的叛逆行为,并自觉自愿按照父亲生前对他的愿望接受很多印度传统文化,并和印度女孩结婚、逐渐成长。
呵呵,个人看得津津有味,颇有点认同这种不管走到哪里都要认祖归宗的文化观念。
影片对人物的刻画个人也非常喜欢。
果戈里的妈妈:其在丈夫突然去世之后,所经历的那种渗入心脾的孤单无助到强忍悲痛的面对现实,再到慢慢变得坚强并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寄托的心理历程,看了让人不无动容、不无欣慰......不得不说,导演是成功的。
通过google搜索, 才知道影片的导演和作者。
因为喜欢,一一记下:旅居美国的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根据旅美印度女作家Jhumpa Lahiri的同名小说改编。
2012年4月18日上午8点到10点,我们文化课老师放给我们欣赏这部电影。
真的是不很温情的印度电影,让我想起了土耳其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和《大鱼》他们都有讲父爱的部分,从儿子对父亲的不理解,到最后儿子彻底理解父亲,这需要漫长的过程,但别担心,男孩终究会长大!
印象最深的还是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爱,也许他们的结合最初不是因为爱情,而只是双方条件适合而已,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爱逐渐加深,是一家人也是恋人,爸爸是爱妈妈的,从最初第一次见面的羞涩,到第一次冲妈妈发火然后哄她笑,到他们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到最后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选择离开,为了妈妈帮家里装保安系统,教会妈妈一个人在他乡生活,自己独自一人在他乡打来电话告别,到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离世身边没有人陪伴,爸爸对妈妈的爱是深沉的,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不是自由恋爱而是相亲结婚,年轻的时候时常吵架,可是风风雨雨已过去24年,现在他们感情很好,相互陪伴。
最大的幸福就是平淡相守一生,你爱我就不要先我而去,留我一人在这世上。
最美的建筑就是印度的泰姬陵。
一个男人该有多爱他的女人,愿意为她修建这么一座美轮美奂的陵墓啊,这样的女人是让世人羡慕的,可是爸爸说的对,平凡人也有那样深沉的爱,只是他没钱,无法实现而已。
是的,我相信,如果有能力,爸爸会给妈妈世上最好的。
是不是儿子和爸爸之间永远无法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知道爸爸过世,或是有一天儿子也成了爸爸。
原来人来到世上就是为了还债的,为了还自己上辈子欠下父母的感情债。
不管文化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每个人否会经历生老病死有当孩子的时光 也会有当父母的日子看过这部电影 你就会明白 在文化的冲突下亲情的伟大就会显露出来你会有两个最大的感触1 给你的妈妈打电话2 去印度旅游
又是移民二代的彷徨
细节描写太差了,大多数都浮于表面,一旦要细说一些具体情境的时候,又没有细节了。
这类型的片几乎全亚洲都差不多没什么新意。而关于移二代的视角基本拍法跟我国同事发展中国家一样样,特别用力特别站在美国的角度去拍,总之它还是歌舞了这让我气急败坏的减掉一个星!
记得给妈妈打电话 工作和家庭 父母给了你一切。果戈里劝说我们出去走走。 对过去的每一天都感到是恩赐。我爱我家,我爱爸爸妈妈。
这个马上让我想到华人家庭的生活现实就是现实,毋庸置疑。对于我心里所想的问题给了一个很好的解释,虽然不是全部。国家体制,一直以来的痛斥的,这部影片真的给了我很好的答案,我们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家园,因为很多东西已经 融入了自己的血液里,改变接受只是其次。我要多爱爸爸妈妈
很美丽的一部电影
还不错的印度电影!
因为做案例而看,却引起蛮多案例外的思考
alienation and exile
小说更好些!
名字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其实来自于不同层面,异域和本土文化的交汇、时代的变迁、生长的环境,即使是同族的婚姻,也不是万能良药。Mira Nair的电影让我想到李安。想来如果印度人看李安的电影,也会很有感触吧。
2016.8.25二刷
“Put yourself into his shoes”,送给每一个试图走进别人心里的“异乡客”。
印度的婚礼和葬礼
和书比,很多地方没交代清楚 ashima的角色塑造的很好
一般
我很喜欢女主角的歌声
港片
不同种族移民都会感同身受的一部佳片。出于个人原因,我是被感动得不行。10 out of 10
这部影片极其流畅,像诗歌一般美丽。加上印度音乐,简直不可思议,我真的误解了传统印度音乐,被歌舞片给骗了。把歌声放慢,直达人心,还以为是神传来的话语。从果戈里父母的身上看到了我爸妈的影子,爱无法用语言表达,与父辈的代沟,我们用冷漠来面对,他们束手无策,我们更不思进取。不知道怎么说,总之这是我最近看到最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