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个电影特意注册的账号,看了一点,太生气不愿意看下去了,不发泄出来得憋死。
片子很好,打三星的原因是太压抑。
这种老师太多了。。。
真的,电影里还算好的,老师背景强大而且已经算得上公平了。。。
每个同学的家长物尽其用,不会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而有什么差别待遇。
透题确实过分了但是也给了班级里所有同学机会,我只想说现实要更糟糕。
我的高中老师没有任何背景,就普通农村出来的,天天耀武扬威,对于有钱人家的同学各种跪舔,没钱还不给她送礼就各种挖苦,办了补习班以后更加厚颜无耻,直接挨个找谈话,本人直接说她收费太贵,从此以后各种挨骂,本人迟到过一次后来其他同学迟到也不忘挖苦我。
父母想过要送礼被我一口回绝并放言你们要好意思送我就好意思去办公室直接要回来,最后只好作罢。
好在本人脸皮厚活到了今天,但是无意提起来那个贱人还是咬牙切齿。
哦,对了,还有我们班级一个家境普通的女生跟一个家里很有势力的男生谈恋爱,男生没事,班主任直接找女生谈话并说她是要攀高枝。。。
还有太多太多了,骂她都能写本辞典了。
当然我也当过受益者,小学和初中老师都相当照顾我,但是这只是得益于本人小学成绩很好而且家长一直送礼。
初中跟家里跟校长有关系老师也有很多事情要麻烦我的父母,所以这个电影描述的是普遍事件。。。
最后我只想说如果你的老师是一个超级公平的人,我只想说恭喜你,你真的很幸运。
1、「他們說我有罪,因為我看見他們犯罪。
」意味著,指責國王沒穿衣的孩童,終被國王羅織入罪。
故事中最後的這則詩歌美妙並譏諷了稍早的劇情,說明這名在教學機關中的教職人員行事及獎懲唯一準則,不過是自己的利益好惡:當女教師口沫橫飛回憶捷克游擊隊抵抗德軍侵略時,台下學生暗指其師與納粹心理並無二致,她怒不可遏。
是,皇后的貞操不容質疑;機關的權威不同於良心的權威,一如偶像不同於神,後者,才是人心悅誠服,自然拳拳服膺之表現。
2、女教師(Učiteľka,2016)故事中主角名實不符,這不僅針對她的教務上評量的方式而言,更是針對她共產黨的頭銜來說。
共產主義之於她,不過是掩蓋其貪婪掠奪心態的外袍和托詞。
這一現象其實具有普遍性,舉凡民主制度、自由市場、平等原則、中產階級⋯⋯不過是中性事件之名詞注解,隨著使用者與巧言善辯名家的主觀解釋不同,而有不同的內涵和分別。
3、一般人之所以妥協,可以說,是為了生存。
生存是一個現象上的詞彙,如果哲學性的去描繪,則是指一種對於「確定性」的人性需求。
佛洛姆人類新希望(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1968)3我們現在身處何處:人沒有生而具備一套本能,可以半自動的控御自身的行為。
他總是面對著選擇,而這意謂在所有重要的事情上,如果他的選擇是錯誤的,他就將遭到嚴重的生命危險。
當他必須做決定的時候,那襲擊著他的疑慮會導致痛苦的緊張,甚至嚴重危害他迅速做決定的能力。
而結果,是人對於確定性有一種強烈的需要:他要求相信用以做決定的方法是無需懷疑的。
事實上,人寧可做出「錯」的決定而獲得確實性,也不願做出「對」的決定而受不確定性的折磨。
人信仰偶像或政治上領導者,這乃是心理原因之一,因為他們使信從者免除了做決定時的疑慮與冒險。
這並不意味著在做了決定之後,人不會有喪失生命或自由的危險,而是意味著在他們做決定的方法上不再有錯誤的危險。
4、學生年齡層的設定合於劇情發展。
一、问题:1、女教师的这种做法源自何处?
片头黑板上出现了1983和1984,这是老大哥时代,虽然勃列日涅夫死了,但贪污腐败盛行,被揭发出来的人也很少丢官,因为最高领袖本人就是一个腐败分子——这是叶利钦说的。
人们已经不相信制度,而更相信各种社会关系,有关系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小到买菜,大到政变。
所以女教心安理得、得心应手的利用所能接触到的各种关系——和当下有点像啊。
2、你帮我我帮你这种做法正确吗?
在小范围比如家庭、好友圈,当然是正确的,但扩展到社会上就是错误的。
因为帮助别人是需要资源的,社会资源不是平均分配的,总有些人没法帮助你,就会造成不平等。
片中的会计想帮也帮不了,最后只能委屈又气愤的吃掉了蛋糕。
3、律师和医生等为何站在女教师一边?
资源占有不同。
手里有十个苹果的人给别人一个根本不在乎,而且社会上层的人知道资源互相利用的重要性,结成共同体才能更牢固的守住自己的利益。
他们其实很高兴看到别人的孩子不如自己的孩子,比如那个律师就说体操女孩笨。
4、家长们为何最后悄悄回来?
从众心理。
当时反对的人太少,而且都是社会底层的人,占大多数的中产不想站在上层的对立面,于是违心的走掉,但想到自己孩子的前途——副校长用数据证实了这是个绝对烂班——又偷偷回来了。
所以群体会常常做蠢事,个体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集体智慧大多数时候是个伪命题。
5、女教师究竟做错了什么?
滥用职权,用权力去交换一切自己需要的东西,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其实凡是能自己做的事情都该自己做,不要滥用权力或者人情,真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也该考虑别人是否有困难。
轻易开口求人的是小人,开了口就觉得别人一定要帮你不帮就打击报复的是坏人。
6、面对这种老师,家长该怎么做?
如果不想孩子也变成趋炎附势的小人,可以在家校群里发个倡议——所有家长孩子老师一起去看这个电影——不过要做好被踢出群的准备。
二、隐喻:1、鞋子:代表立场,衣服、发型都可以换,鞋子不换。
片尾的1991的1992,正是苏联解体,捷克和斯洛伐克和平分离的时间,新时代到来,但女教师换个讲台,依然问出同样的话,做着同样的事。
2、女教师:苏联老大哥,有枪杆子撑腰,做什么都底气十足,甚至是坏事。
3、校长和副校长:被老大哥颐指气使的傀儡政府,想赶走老大哥,却又担心地位不保。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导致了苏联入侵,把杜布切克抓到苏联去审问,把米兰昆德拉等人驱逐。
4、家长:广大群众。
没有群众的支持,执政者就没有反对老大哥的勇气和资本,其中群众又分上中下三层阶级,上层结盟压迫中下层,下层不堪忍受反抗,走掉又回来的全是中产。
5、学生反抗老师,校方联合家长赶走女教师:捷克斯洛伐克反抗苏联压迫,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分明就是当代啊。
从一开始点名并询问家长的职业就猜到了电影的主题,因为那是如此熟悉的味道。
1、某些教育工作者视自己为神,在学生及家长面前趾高气扬;2、某些家长奉其为神,从不关心自己的孩子是怎么想的一味让步;3、充分发挥阿Q精神,自认为吃亏是福,还奉劝那些不愿意的人低头;4、胆小如鼠,只敢在背后偷偷捅一刀;5、发现问题,表现重视,风声过后换汤不换药重新上岗。
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请中小学每个班级在家长会的时候集体观影吧。
明天就是9月1号。
又到了学生开学报道、家长与宝贝们“斗智斗勇”,每天接送上下学、监督检查学习作业,开启“超人”模式的时候了。
你以为“小祖宗”不在家,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吗?
你以为把孩子交给老师就可以放宽心了吗?
以下这部电影真是如一盆冷水,给家长兜头浇个透心凉。
唔也算是给秋日的暑气降降温。
这部捷克斯洛伐克的新电影,片名叫做《女教师》。
看片名就知道了,它讲述的是发生在学校,一个女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故事。
尽管影片主题并没有聚焦体罚、校园性侵这类高话题性恶性事件,反而女教师的行为,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常规事件。
然而,导演就是有拍出“平地起惊雷”的本事。
故事发生在1983年,影片开场就是双故事线并行。
配上安静的音乐,节奏优美舒缓。
一所学校,相同的衣帽间里,一边是一群初中生孩子们在这里换衣衫;另一边是挂上外套帽子的家长们。
家长们坐在了一间教室里,看样子像是开家长会。
(看来开家长会是多国通用的教育传统)学生这边,开学新来的女班主任达玛莉,专门负责教学生们俄语、斯洛伐克语和历史。
达玛莉老师有个惯例:她点名,要求孩子们站起来介绍自己父母的职业,并拿出本子记下来。
随着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电影画面同时切入参加家长会相对应的家长。
一番介绍后,女教师将学生们的情况摸得门清,对学生家长们,也掂量了个七七八八。
有机灵的孩子早早发现了新老师的需求,从善如流地告知自己家长职业能给老师提供的好处。
班里有一名甜美的女孩,古丹卡的妈妈是助教兼体操教练,爸爸在机场工作。
原来,家长们参加的是一次特别的家长会。
这次会议是由一名家长古太太发起的,她就是古丹卡的妈妈。
会议由校长主持,班主任并没有到场。
家长会上,古家父母对巴太太家女儿的学习成绩表示怀疑。
家长的怀疑不是没有道理。
女教师达玛莉去海伦家里,让海伦的妈妈巴太太帮自己烫了新发型。
收钱肯定是不能的,所以作为回报,女老师就提前告诉巴太太下节课的测验题作为交换。
两个女人聊天中,女老师说起自己姐姐在莫斯科,想要给她寄药却求助无门。
巴太太无意说起,古丹卡的爸爸在机场工作,可以帮忙。
这话正中下怀,女教师达玛莉记在了心里。
女教师达玛莉会在夜间拨通家长的电话,要求家长安先生帮自己修灯。
还会打电话给家长哈先生,要求他送面和炸肉排、牛奶还有大骨。
家长太次不能帮忙的学生们也没有闲着。
达玛莉老师本着人尽其用的原则,让这些孩子留下来帮助自己干活。
办公室的、家里的、教室的,总之一句话,没有闲置资源。
很快的,女老师找上了古丹卡的爸爸,要求他爸爸帮自己将蛋糕通过飞机,偷运去给自己远在莫斯科的姐姐。
这个要求对古先生来说,有点强人所难。
因为他只是机场的会计,和机组人员完全没交情,而且偷运食品出国也是犯法的。
因此他拒绝了达玛莉老师的请求。
被拒绝后,女老师就开始报复古丹卡。
故意考她书本外的知识,并挑错,打分为不及格。
由于妈妈兼职体操教练,所以古丹卡也在一边学习一边练习体操。
古丹卡的成绩已经影响正常升学。
但其实,妈妈每天都有监督和检查古丹卡的学习。
女儿并没有落下功课。
同时,锲而不舍的女教师并没有放弃,再次送来了蛋糕,要求古先生帮忙。
老实巴交的古先生在机场几次三番,实在拉不下脸去送蛋糕。
只好自己悄悄吃掉。
古先生找到女老师,跟她解释了自己实在帮不上忙的种种原因。
女老师表面原谅了他,甚至还对自己添麻烦的行为表示歉意。
结果女老师后来给古丹卡的妈妈打来电话,告诉她自己的事情,别的家长已经帮忙解决了。
并再次通知她,古丹卡的成绩越来越差,是班上最后一名。
女孩古丹卡一直渴望向老师证明自己是努力学习的。
但是,女老师在课堂上一直忽视她。
终于有一次,古丹卡一直举手要回答,老师却点名另一位女同学。
古丹卡说出女孩提前知道题目的事情,在课堂引发争端。
女老师当众狠狠批评了她,并说她不是读书的料。
这以后,古丹卡就不愿去学校上学了。
在学校里,古丹卡因为成绩差,受到同学们的欺负和嘲笑。
她还将面临被送去特殊学校。
当天晚上,古丹卡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出来。
等到父母发现,她竟然自杀了。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要问了,为什么这名女教师这样嚣张跋扈呢?
因为她的身份是一名共产党员,去世的亡夫又是一名高级军官,姐姐在莫斯科。
理解这些身份和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的时代背景有关。
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还未解体,苏联对他们国家来说,也是和我国一样的“亲切老大哥”,地位空前。
因此,就连校长都要对她忌惮几分。
甚至搞不好,自己就要先走人了。
正是因为发生了严重的学生自杀事件,所以古太太才发起了这场家长会。
她要求家长们联名签署一份声明,对女老师的行为进行检举。
在家长会上,各类家长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精彩好戏。
家长们自动自发地分为两派:支持古先生的零星弱势家长VS坚决捍卫老师立场的有权有势的家长们。
还有一些家长在会上采取了沉默观望的中立姿态。
两个派系的家长们进行了一场激烈辩驳。
首先, 有家长对古先生将女儿成绩不好归结于自己无法帮忙的说法提出质疑。
然后,还有一些职位高、提供帮助多的家长们坚决捍卫女老师的做法,对古先生进行了批判。
支持古先生的家长和支持老师的家长互相撕逼。
在激烈的争执中,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矛盾,学生和同学之间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女教师的所有丑陋行径也都被完全揭发了出来。
恣意羞辱学生、逼迫学生家长,利用自己的教师身份,对学生家长予取予求、压榨变本加厉。
而古丹卡的自杀,就是由她一连串的不挠不休造成的。
她还诬陷,将莫须有的罪名强加在父母不帮忙的孩子身上。
除了让退役的拳击手家长帮自己修理洗衣机,她甚至对一位单身男家长调情。
男家长以前是一名天体物理老师李先生,受老婆去国外牵连,背上叛国罪名沦为一名擦玻璃工。
丧夫的女教师一厢情愿的认为他们同病相怜,应该喜结连理。
李先生不胜其扰。
家长会上,校长公布了达玛莉欺骗学生,古丹卡的智商测验成绩并不是班级最后一名的事实,以及达玛莉班级的升学考试成绩过关率只有不到15%,而全校的平均过关率是50%。
但最终,家长会的努力成效不大。
只有4人签署了检举达玛莉不胜任教师资格的文书。
没想到,会后,很多家长鱼贯走进校长办公室,默默进行了联名签署。
而经过抢救的古丹卡也醒了过来。
结果,达玛莉老师被暂停代课,同学们欢欣鼓舞。
最后,片中被达玛莉教师批评最多的三个孩子,长大后反而都很优秀,在各自的领域有所建树。
影片的而结尾是,新学期又开始了,坏教师达玛莉依然活跃在讲台上。
电影看完了,整部影片明明没有任何血腥残暴等恐怖镜头,却令人深深地感到不寒而栗。
说实话,我不知道现在捷克的教育情况。
但我所在的一线城市上海,学生入学前需要填写一份长长的家长履历表。
薪水多少,职位几何,事无巨细。
在上海,拼爹现象屡见不鲜,没有学区房、家长无背景,就连孩子上学都成问题。
开学已经几个月,焦心报不上名的家长也是大有人在。
送礼哪里是问题,就怕送礼无门。
在学校里,老师代表着最高权威,是代表正义的裁判。
而孩子是人类的未来,承载着家长的所有希望和美好的心愿。
一个不称职的老师的出现,足以毁灭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
由衷希望孩子的起跑线,不再被“拼爹”。
(文/杨时旸)中国观众看到这部《女教师》的时候,总会产生一种奇妙的感受,一点亲切和熟稔的回忆,搅拌着挥之不去、难以名状的悲凉。
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不是在观看这部电影,而是在凝视某个自己都曾历过的片段。
我们观看他们,我们想起自己。
《女教师》有着独特的风格,怪异又幽默,而轻巧又松弛的表达背后都是不堪言说的沉重主题。
有关无处逃脱的压抑,弥散性的恶,当全部私人生活都被权力掌握之后,权力的傲慢和个人层面的弱小与无助。
这一切全都被浓缩在一间教室,几个家庭,一场投票之中。
它见微知著,让人窥一斑而知全豹。
这是1983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女教师达玛丽来到这所小学任教,点名的时候,要求同学们报告自己父母的职业。
这个绝妙又轻盈的开场,只有经历过这一切的人们才会瞬间洞悉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
这是毫不掩饰的“索贿”的前戏,一种见怪不怪,稀松平常的微小腐败。
老师达玛丽的表情和举止都被演绎得极其精确,表演性的一身正气,面容糅杂着严肃和亲切,仿佛她让孩子们所做的这一切都理所应当。
很快,家长们都按照特长和分工为己所用,有人为自己跑腿,有人帮助修理电器,有人为自己多买一点棒骨,她假模假式地请求,装腔作势地感谢,然后,默默地记下那些拒绝为自己服务的父母的名字,最后,把一切清算到他们的孩子头上。
让那些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全方位羞辱他们的自尊,以一种决绝的语气宣判他们晦暗的未来。
显然,《女教师》并不只是想去单独呈现某个个体素养的低下,它不动声色地描摹出了激发和加剧人性之恶分泌的大环境。
整体上的匮乏以及生存境遇的逼仄,让权力变得嚣张,这个小小的学校环境已经足以象征出更广阔的一切,人们无法撼动的时候,只能选择匍匐。
这故事有趣的一点在于,老师让家长去做的一切都是“小事”,你用力反抗觉得不值,不去反抗又心有不甘的那一种,相较于具体的“事情”,更让人难受的其实是对于尊严的剥夺。
她看似示弱,实则颐指气使。
一边,家长们教育孩子要诚实,公平,守信——那是一种普遍人性中达成共识的,人类道德本能中的准则,但是,与此相对,在这个小小的现实环境中,一切都背离了那些宣教,行贿者,服从者获取利益;清白的,反抗者被贬损人格。
在懵懂的、纯粹的的孩子眼前,这分裂的景象,让尊严尚存的家长们心怀愧疚。
那些成年人混迹于污浊,姑且认命也就罢了,但眼看着自己的孩子仍然无法逃脱于这样的宿命染缸,那无意于目睹一场精神意义上的绞杀。
从一开场,《女教师》就一次次转场于家长们的那场投票罢免老师的聚会和日常的课堂之间。
家长会的戏,其实是故事的高潮,但由于它被一次次剪裁,切断,回溯和衔接,高潮也被有意识地延后和迟滞。
成年人坐在孩子们的座位上,成为了一次精神意义上的影像重叠,那些孩子,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直走下去,终将成为这群父母的样子,有的人西装革履,但道德沦丧,贪婪无耻,他们认可那一套潜规则,服从,执行,加固,融入其中;而另一群人,贫穷,固执,懦弱,对于一切不公更加毫无办法。
对于要不要罢免老师,家长们分成了两个阵营,有人认为自己是既得利益者,而有些人认为自己是被剥夺者,但从总体上看,他们所有人都是这个体系的受害者?
可是,谁又能大声地说,自己从没有参与并且纵容了这个体系呢?
人们默默走回来在联署信上签下名字的时候,是最令人动容的一幕,即便所有人曾经都屈从于恐惧,但最终仍然选择了反抗。
导演并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也并不愿意给人们一个畅快的完美结局,他让在此地溃败的老师换了一个地方重新操持起熟悉的一切。
当然,体系本身不被改变,具体的依附其上的个人怎么会有所改观。
毒素是弥散性的,长久又深入。
但是无论恐惧,压抑,威胁和绝望有多么深重,人心中对于纯良,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从不曾缺席,它或许会被压制,或许无从表达,或许也被稀释,但它永远都不会消失。
前苏联共和国的国家总会给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惊喜,先推荐另外两部作品:匈牙利,校合唱团的秘密: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921952/罗马尼亚,毕业会考: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340305/相信你会会心一笑,看,那不就是我吗?
鄙人私下写过一篇未完待续的日记,可供额外玩味:https://www.douban.com/note/617792437/言归正传,作为一个曾经在学生时期顽皮捣乱后来鬼使神差登上讲台并作为班主任的老师,此片并没有过多的振聋发聩之感,但是处处勾起了刚刚入职和此后的思考。
1.不用害怕家长,记住,你是班主任,家长应该怕你。
2.对于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就孤立他,久而久之,他也就安生了。
对于那些找事的家长,你不用出面,联合几个学习好或者听话的的学生家长,让他们出面,效果更明显。
3.原来一直以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后来才发现,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以上为我入职前,家中教育界前辈的“教导”以及此后自己的思考,其实还有很多,不过多罗列,在此片中,其实无时不刻不在反映着这些问题。
影片中的女老师,看起来已经在此领域长袖善舞,颇得其中门道,开学伊始就是一次学生背景调查,说白了就是你爸你妈干什么的?
其实这对于如今的学生而言已经是家常便饭,家长也是习以为常。
一方面,了解家长的职业可以大致确定学生的教育背景,毕竟大家都知道这几年各省市的高考状元好多都是出自教师和公务员家庭,这当然是正向的调查,帮助老师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也可以更名正言顺。
另一方面,其实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就是老师和学校可以适时的利用这些家长,小到替老师办点私事,大到可以替学校出面解决一些问题。
毕竟,你的孩子在我“手里”。
如果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和学校工作,学习好的学生我们更加照顾,爱找事的学生我们也可以“息事宁人”,这也是为什么前一段时间爆料出来学生欺凌事件,总会有传言说某某学生的家长是干什么什么的。
毕竟我国在总体上以公办学校为主,即使是私立学校,pta(家长教师协会)的建立和完善也还路漫漫。
但是总体上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有利有弊,这里不展开叙谈。
而影片中的女教师,更多的是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并将这种欲望游离和发挥在整部影片。
而影片中的家长反映也在佐证着这种分裂,大部分家长自始至终忌惮着这种“威权”,不得不低下头替老师办事,即使偶尔有几位敢于站起来,也会被其他的家长孤立,针对。
这也就涉及到上面所说的第二条。
看过《乌合之众》或者其他大众心理学的朋友应该能明白,在一个群体之中,对一个人最大的伤害以及最有效的惩治措施就是孤立,特别是心智年龄还不健全的青少年,这种伤害更强烈。
即使是成年人,大家看看过往的各种历史政治时间,也会明白。
除此之外,就是借他人之手解决问题,毕竟有时候当事双方不在一个维度,普通的“降维打击”效果不会太明显,就像我上学期间,针对老师的讽刺挖苦,完全不care。
直到周遭的同学有意无意的远离我,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更有甚者,就是让我所谓的好朋友来威逼利诱,这种打击更是切肤之痛。
大致说完了以上两点,扯开话题再说说第三点,这也是我入职以后最颠覆的思考。
包括影片之中也在透漏着这种信息。
其实更想表达的是,家长在孩子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充当着最关键的角色,
有些跑题,请见谅。
面对这个女教师,有些家长被气昏了头,连孩子都精神崩溃;可是有些家长觉得女教师还不赖——善良,负责——而这些褒奖应该还是出自真心的。
可是,达玛莉有一点可说得没错,她并没有强迫家长和学生为她服务。
无论是选择屈从,还是选择反抗,家长和学长作出选择的过程是自由的,而他们也理所应当承担相应的后果。
所以,到底是谁的错?
当女教师在讲台前,在家里刷小伎俩的时候,大伙儿很容易聚在一块开个会把她批判一番。
可是如果女教师不再是原来的女教师,而是一个懂得藏起来的聪明人,也不再直接地暗示每个人应该做什么——她从不出现,只透露出一条信息:伙计们,你们得自己努力,找出合适的法子来让我开心。
这时候,人们该批判谁,反抗谁呢?
而无论是那种情形,您都得作出“正确的选择”,尽管您有作出任何选择的权利。
表面上,政治上的支配被经济上的自由所取代,但是经济上的支配往往被人遗忘,而政治上的支配归根结底依然是通过经济上的支配实现的。
两个时代,权力的逻辑是不变的。
所以,批判女教师的时候,我们批判的究竟是什么,因为她难看的吃相,还是剥夺了我们选择的自由?
还是说,女教师真的只是在影射那条“通往奴役之路”而已?
这几天刚好在微博上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山西一名小学生写了一篇文章《老师我想对您说》,这位小姑娘用2000多字记录了自己的心历路程。
很多老师都是如此了,认为是孩子,小学嘛懂什么。
老师没心思也没有精力走进孩子的内心,家长也是如此小孩嘛要听老师的,很多事情等长大了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
先说家长,这让我想到前不久看的一部克里斯·埃文斯演的《天才少女》他在片中虽然不是小姑娘的亲生父亲,但是他的教育方式以及和女儿(其实是姐姐的女儿)相处的方式都是很值得学习的(相处而言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天才少女的早熟),小姑娘的生父从来没有见过她一面,第一次见面竟然是在法庭,在舅舅(克里斯·埃文斯)和外婆(想利用小姑娘的天赋完成自己女儿没有达到的数学高度)争夺自己的抚养权的时候。
小姑娘很伤心,认为自己的亲生父亲不喜欢子自己,舅舅则带她去了一家医院,一直等到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看到婴儿落地的瞬间所有亲属在产房外开心的样子,舅舅说你当时出生时也是这样的。
试问又有多少家长能做到如此呢?
还有一个电影名字记不清了,当时孩子想要一只狗,妈妈觉得可以,爸爸却觉得孩子现在还小等他十几岁的时候可能承受不了狗狗离开的伤痛。
我这一段是写给家长看的,真的永远不要想着把孩子交给学校、交给老师就算完事了,家庭的教育远大于老师,毕竟老师更多的是负责知识(尤其是应试教育)而你孩子以后的行事准则方式更多是源于家庭。
很悲哀,作为一名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只有童年的阴影,真的很想骂人。
教育是一个特别大的责任,一不小心就容易误人子弟,如果因为你老师而使一人的一生都受到了巨大的改变(指不好的影响)你的良心如何能安。
当时在大学的时候有很多同学都喜欢带艺考生(我也是艺术生),一轻松、二来钱快,我从来不觉得自己的专业不如他们,也不认为自己教的会比他们差,但是我从来都不去带艺考生。
毕竟是要考大学,而我们的能力也就只能应付一般的学校,那种程度的教学极其有限。
你tm为了那几万块钱就昧着良心做你力所不能及之事,你拿着钱去开心去潇洒,可别人的一生可能就毁在了你的手上了。
真的艺考这条路太多的心酸史了,很难碰到用心的老师,我见过太多老师(一般是你要考的院校的专业老师)说你可以,家里不停地在给老师塞钱,你自己也很用心去努力去学习,结果却是落榜了,哈哈开心了老铁!亲眼看着一个好哥们哭的跟个傻逼似的说妈我订机票回深圳了,就是那么伤心。
而我还不如他,因为想着北京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就和父母说去北京学,通过一个我们本地的老师(她在北京工作)找到了一个研究生当我的老师。
总共也就待了三个月花了有个小十万吧,后来才发现那些钱大部分被中间人,也就是我找的那个当地的老师(去北京前我还在她那学过一段时间)给拿了,老师只有极少的一点。
真的是深刻的一节课,父母的钱都是正真的血汗钱,我不在乎我吃的苦我真的是心疼父母的钱。
半个月前见我那个好哥们,上次一别已经五年了第一次见面,他现在是研究生想考博准备骑行去西藏,而我还在讨生活,和他聊到之前落榜的痛哭他说那时候真尼玛傻逼,为了一个学校哭成了傻逼。
初中的时候转过一次校,从老家来到了父母的身边。
为了进当时还可以的一所初中,为了不进最差的班级,我和弟弟整个假期在努力苦读。
考试通过了,父母想让班主任杨老师(女老师)照顾一下我们日后的学习塞了超市的购物卡,我和弟弟一个班(我留级了)。
我清楚的记得刚到12班时,看到杨老师在训斥我弟弟,没有理由cnm就是没理由,我弟弟在那里哭,本来就是一个新环境,你心里为什么不能有点爱呢?
这个老师也是一个喜欢打人的老师,用书用柳条贼jb变态,明明自己也有孩子,为什么就能如此呢!
高中也有一个英语老师,说我们是艺考生文化课要求低,每天上课就给你我们讲一些有的没的不好好讲课。
我小学的时候英语老师是个特别好看的姑娘,但是对学生也是动则打骂,每次听写不过就罚抄多少遍,使我很不喜欢学英语。
高中的英语老师在我生日的时候邀请我去她们家,给我做了一碗鸡蛋面(我从小学到大学都是住校),我真的很感谢那位老师,可惜她就教了一学期因为怀孕,我们换了一个以前开游戏厅、网吧的英语老师。
因为我的这些经历,所以我对片中老师行为极其厌恶。
本身应为教书育人的师表,却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顾学生那幼小的心灵, 将孩子的升学作为自己利用家长、孩子的资本。
学生都已经自杀了,老师却依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
家长会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好心酸啊!
好吧,反正自己和老师打好关系,自己的孩子可以顺利升入初中,别人家的事情又关乎自己什么事情。
但好在导演是善良的,家长会结束后又有很多家长去请签名,最后那个老师只能离开,没有祸害这一帮孩子。
可导演也是那么的不善良,结尾那个老师又去到了一个新的学校、新的班级。
不敢想象这群孩子又要遭受怎样的苦难。
这样的老师, 你在这里好不容易抑制了她,可是她还有别的去处 ,永无休止 !
如果有老师、学生、家长看到了这篇文章希望你们用心考虑一下,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在哪里。
教书育人、家庭教育,童年、青年对一个人的影响真是不可逆的,多花一点心思,如果你真的那么不用心、那么没有信心,那就别生了。
老师啊,我亲爱的老师,你不像古代一生只教那两三代人,你一届又一届送走的是千千万万的学子,希望您能拿出一些敬业的精神(也有很多尽心尽责的老师)不多求只求无愧于良心。
兔兔那么可爱,怎么可以吃兔兔呢!
每个人总是在某个阶段盼望未来,总以为未来的那一天总好过今天,若真当到了憧憬的那一天,才发现···原来当初的那天,阳光是那么灿烂。
在我看来,好电影分两种。
1.平铺直叙、掷地有声、悄无声息。
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过度亢奋的矛盾点,但却细思极恐。
2.跌宕起伏、大起大落。
《女教师》属于第一种。
教师“擅长”运用自己的权利,理所应当的把一些“小事”交给自己学生的父母,暗暗记住没有帮到自己父母的孩子,让这些孩子成绩垫底,一落千丈,甚至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孩子的心灵,让孩子拒绝去上学,甚至被送到医院。
看到很多评论说,看电影的时候就像看自己上学时一样。
但是为什么只有斯洛伐克拍出了所有人的现实呢?
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老师突然把你的作为调到了前三排。
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老师对你和颜悦色,并且主动问起你不会的题。
不知道为什么某一天你和别的同学做了一样的错事,老师却并没有指责你。
不知道为什么你担任班级里的某个职位。
你以为一切都是因为老师喜欢自己,注意到了自己而内心雀跃不已。
其实你根本不知道,是你的父母用不同的方式“贿赂”了老师。
哦!
当然不能这么说,因为这是家长自愿的呢,老师一点都没有暗示。
你的孩子在我手里,希望你自己看着办。
开头的交叉蒙太奇,极好的让孩子和家长不断重叠,一方面是希望,一方面是现实。
如何抉择?
两派因为是否联名争执不下。
坚持不联名的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并没有收到影响,他们选择了服从。
服从的不是这个老师,是服从了这个社会制度,即便换一个老师,他们也不会反抗,这便是你我。
坚持联名的家长,寥寥无几,不愿屈服却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是你我。
《后会无期》里有一句: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分利弊。
我们是越长大越胆小的生物,孩童时代敢于和错的那一面对峙,长大后却不得不因为各个方面放下自己的戾气,学者忍受。
沉默不是妥协,是一种无声的接受,接受这个社会,接受这个制度,反抗会有,心里反抗,笑着面对操蛋的世界
看到了很多同事的影子
人人都能找到与电影匹配的回忆……
如果你当作喜剧,这的确是苏维埃口味的笑话;不过我觉得这老师更像是个杯具
借老师一人在讽刺整个社会。老师的嚣张不是她一人能达成的,她的失败也不是几家人能做到的,这个世界的搅屎棍,永远是那些无原则无立场的墙头草
主题不错,不过剧情看起来没什么吸引力,坏老师啊,一辈子的阴影
隐喻到这份儿上的电影真的让人觉得太功利或者目的性太强 现在我居然都会这么说话了 打这一行字看完自己都吃了一惊 有意思 早点记录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吧 要不真就忘了 这损失就大了 校园是个好地方 所谓的社会缩影不是白叫的 关乎于制度之类的都可以拉进来找喻体 夸张不是不行 只是感觉镜头语言不配套
一个生命逝去之后的审判,高压强权的女教师,高压控制学生,从家乡处攫取利益,家长们也从审判,争论,撇清自己,到站队,置身事外,处于风暴中心,也处于权力中心的女教师,依旧可以进入下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评分:8.0/10。
拍得没有多黑暗压抑,但仍然让这位女教师在故事中有如恐怖分子一样地存在着。
感谢这部电影,治好了我好几年的入睡困难症。
觉得家长们的群戏比老师更精彩。
共产猪这句台词成功笑哭我,剧场电影,人物饱满,剧作清晰,调度明快。充分反映了事业单位国企内部党委书记和最高领导之间的内部争斗。另剧场一个平庸的教师可能对学生帮助不大,但是一个唯利是图巧言令色的老师可能会毁掉学生,这样的奇葩绝对是少见的,但是老师真的是一个要求比较的高的职业。
捷克 斯洛伐克被苏联社会主义浸染后,一个学校女教师可以把权力用到极致,不服不行!好在那段可怕岁月89年后终于划上了句号~
抖音版
9分。不知道豆瓣和imdb的喜剧标签哪来的,简直胸口压大石!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遇到被班主任或其他老师要求帮忙办事的,我到是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利用职务之便要求学生或家长办这办那,否则就不给予“照顾”!这样的老师能教出什么样的人?而那些委曲求全甚至主动上门服务的家长更是助长不正之风
戏剧影像的一种表达。
?????结局看得我一脸懵逼
现实就是如此
看重利益的教师
这个老师有毒!但是我国这样的老师也数不胜数吧?
讲了一个女老师收受贿赂,并且威胁学生的故事。一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