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因为舒淇给这个分 诶 其实很老套但又现实的剧情 好朋友 男女之间可能真的不大会有纯友谊吧 那么久的相处 那么了解对方 可是 他喜欢的时候她没心动 终于 他要结婚了 她不能等了 争取 可是 爱上别人了怎么能转头呢 她也是纠结的吧 觉得自己坏 但是又不甘心 其实未婚妻把她当朋友 她应该也很难过吧很矛盾 只是 还是想要争取 男生要是回头反悔其实也渣
这部电影冯绍峰很好的示范了该如何对待绿茶婊。
在一起时白送你不要是吗?
我们只能做朋友是吗?
那我给别人。
给了别人你又后悔了是吗?
又想来抢是吗?
我还拿你当朋友,我反正是看不懂你的各种暗示,继续认真而又暧昧跟你做朋友,在你面前秀恩爱,不气死你也恶心死你。
对这种卑鄙和阴险的手段,我只能说:干得漂亮!
她和他是好朋友,她爱他,而他却找到了让他疯狂的另一个她,她的爱深沉而无奈,没来得及表白,就要永远地错过了。
深深地爱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这种感觉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有相似的感同身受。
但是,上天是公平的,在转角处让她遇到了另一个同样高大帅气的他。
愿我们都能在遇到爱时大胆地说出来,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值得被爱的女孩,愿我们都能遇到那个愿意宠你爱你疼你的他。
文/水吉这部电影,从始至终卖的都是情怀。
打电话的时候,顾佳上一刻还在喜笑颜开,可下一秒却在听到林然说自己要结婚了的时候,变成了一个失魂落魄的人。
我很庆幸这样一个让人心疼的镜头,舒淇没有处理失败。
她眼里在闪烁着难以言说的情绪和痛楚。
抛开逻辑的硬伤不提,青梅竹马的朋友临到了才通知你自己快结婚了,这本身就足够造成伤害。
一切的行动都在轻佻的告诉你:哦,by the way,这都是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发生的,我没告诉你。
只有普通的朋友,才会一通电话打来:嘿,我要结婚了,在下个星期。
而最好的朋友,从动心的那一天,就会兴致冲冲的告诉你:嘿,我今天遇到一个人。
就算不用share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但最起码,也会在某个时间告诉你,我有女朋友了。
我一直以为顾佳见到林然时会生气的质问他,为什么我要到你快结婚的时候,才知道你要结婚了。
我算什么?
你这么做,就连最好的朋友,我都不是。
可是这一幕并没有发生。
暮然抬头,才发现你有了好多我并不了解的时刻。
而默默不语的顾佳,把这一切都悄然无息的按了下来,丝毫未提。
假男友出现的时候,林然的眼神确实变得不一样了,可那份关心到底来自何处,不知是冯绍峰没有演清楚演到位,还是就是不清楚的。
单纯的对好朋友的担忧,或是混合着对她的爱和嫉妒,我没有看明白。
也许是因为这么多年,有些事早已不能分得那么清楚。
毕竟他们一起长大;毕竟林然自父母双亡后就只有顾佳这么一个亲人;毕竟林然曾经爱过顾佳;毕竟他们已经亲密的不分你我;毕竟他俩之间的爱,早已不是那么简单。
而顾佳眼里突然亮起的雀跃和万般华彩出卖了她:“你嫉妒啊?
”好朋友之间是不会嫉妒的,好朋友只会祝福。
这句话问的太妙,林然没办法装傻子。
就算他的回答是没有嫉妒,他也会想起,是顾佳在问他:你嫉妒了吗?
被尼克打断而没有好好回答这个问题的林然,究竟想怎样回答呢?
而他的话梗在喉咙的那一瞬间,心里想的又是什么呢?
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他们彼此不可能不在心里偷偷去审视两个人的关系的。
船行驶到桥底下的时候,背景是夕阳残红,暗影打在顾佳的脸上是那么楚楚动人又饱含深情,当林然看到顾佳那全是话语的眼神时,他不可能什么都想不到。
可惜电影的镜头并没有给林然,我们无法得知林然所想。
而下一个镜头处理的太糙,本来可以给观众留足了遗憾和深沉,却又一次转向了肤浅的表现,林然的那张脸实在与此时的深情和过往种种的回忆搭不起来。
林然抱着顾佳说“别这样,都过去”了的时候,顾佳没有嚎啕痛哭,可悄然无声划过面颊的泪,才说了她有多累。
可有一个细节是,林然并没有在听到了顾佳的告白后愣住,他只是抱住了顾佳,说别这样。
什么最好的朋友,你们两个谁都不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你们俩分明是一直懂得,却没有分的太清楚。
朋友好到了一定的程度,要怎么弄明白?
弄不明白了。
如果要弄明白,也许就会付出代价。
顾佳说:“因为我没想到他会离开我。
”其实这是许多一直相伴的好朋友的写照,我们从小一起长大,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以为对方会永远陪着自己,我们忘记了,也许有一天,彼此的身边会有另一个人的出现。
而这一刻永远会来的那么突兀,不管你之前有没有想过。
最后两个人没有在一起,才更现实。
但林然和顾佳一起去追萱萱的场景,又一次落入了国产电影的俗套里。
原版不可超越的原因,就是因为林然去追了萱萱的脚步,而顾佳去追了林然的脚步,才不可超越。
从这一点上来看,差异就十分明显了。
其实,本来可以是一个好故事,可惜电影呈现的太肤浅。
所有演员里可以看到戏的,只有舒淇的片刻。
电影《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翻拍自美国的同名电影,电影主要讲述了男主和女主是青梅竹马,女主忽然接到男主的电话,得知男主就要结婚了,女主这才发现自己深爱着男主。
原版中男女主本来就是情侣,之后两人分手,约定每隔一段时间两人见一次面。
这期间,两人之间可能还有爱慕之心,但是两人都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直到男主结婚,女主才发现自己还喜欢男主。
在中国版中,男主曾经向女主表白过,女主不接受,才有后来男主结婚的事情。
如果当时女主接受,可能新娘就是新娘了。
人家跟你表白,你不接受,最后又来破坏人家的婚礼,这又算什么呢?
在原版中,有一段场景,女二在前面跑,男主在后面追,女主在后面追男主,这段场景可以完全表现出当时三个人的心理活动,也表现出了在当时的场景下三个人的关系。
但是在中国版中,变成了女主追女二,男主在最后。
原版中的女二,单纯、敢爱敢恨、为了爱情做什么事情都可以。
女二为了男主可以放弃学业,也可以跟着男主到处跑,放弃优渥的生活,即使自己五音不全,也可以在众人中唱歌,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女二对于男主的爱,而这些事情,是女主不可能对男主做的事情,这也有可能是男主爱上女二的一点。
但是在中国版中,女二没有原版中的那种感觉,反而有点傻,一开始的时候感觉还有点小心机。
原版中的男二,我感觉还是很好的,在女主需要的时候,总会陪伴在女主身边,帮女主出主意。
可能是长时间的同事关系,使得男二还是比较了解女主的。
在飞机场,男二告诉女主,你的想法要告诉男主,好好的参加婚礼,然后回家。
至始至终,男二只是让女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没有让女主去破坏男主的婚礼。
但是在中国版中,男二让女主说出自己想法的同时,自己也参与到了破坏男主婚礼的事情中。
在原版中,感觉男主有些渣,女主有些作,但是男二和女二还是挺好的,一个单纯、敢爱敢恨,一个可以看清事情,帮助女主。
但是在中国版中,感觉完全就是女主自己作的,如果当时男主表白,女主接受的话,可能就不会有之后的事情了。
还有一点,女主的设定应该是事业有成的职场女性,而且在时尚圈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这样的女性会为了去追求那不确定的爱情而放弃事业上如此重要的事情。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原版也并不是完美的电影,也会有瑕疵,但是说实话还是原版的好看。
翻拍,那就请好好的翻拍。
1、富家女萱萱为何不肯好好穿外套,双臂到底有什么缺陷?
2、神秘男Nick能动用私人关系取消别人要在教堂举办的婚礼却在酒吧偷偷当酒保!
到底有什么阴谋?
3、自称球迷却中二到在看球赛前忘记买门票的林然不辞而别后摇身一变成为伦敦BBC副主编,到底发生了什么?
4、经常健身的林然竟追不上穿着婚纱高跟鞋的逃跑新娘萱萱,真正想破坏婚礼的人到底是谁?
5、明明在米兰看秀,却打开电脑并在“北京时间10点,在唯品会上抢购”的主编助理马丽(是的,你没有看错,不是Mary,不是玛丽),真是谜之惊悚!
6、还有女主角顾佳,360度无死角呈现了她皮肤差又老,那么她到底怎么得罪了摄影师?
7、女主角一喝酒就说疯话到底是怎么坐上时尚杂志主编位子的?
本片七大未解之谜,评分低主要是我没法把自己的智商放到和导演、编剧那样的low准,所以没看懂。
既然是拍商业片,满足上帝的消费欲求无可厚非,让我不解的是,中国众多所谓拍给女人看的爱情电影、小妞电影,其实质都在贬抑女性的心理欲求。
女性观众掏了几十大洋浪费两个小时,末了电影却当头棒喝:“别老大不小还抱着天真无聊的肥皂泡不放了,找个差不多的男人(因为大多数男人都差不多)结婚生娃、洗衣做饭去吧。
”且不说这个道理成不成立,消费者掏钱找乐你跟人说这个,服务意识何存?
既然男人对暴力、对高于生活的艳遇的欲求可以在商业片里堂而皇之地被满足、被张扬,那么女人想做女王、做公主,一辈子宠自己或被人宠的欲求为什么在商业片里要一再地被否定、被修正?
动机正确对女性观众至关重要《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国版)由在好莱坞学习电影的导演陈飞宏(据说是陈凯歌的另一个外甥)严格地根据美国原版改编而成,片中所用的一些音乐甚至镜头设计都跟原版相同,但1997年的美国原版与2016年的中国版情节设计上两处看似细微的不同,却将美版和中国版导向两个完全不同的归处,两种完全不同的精神内核。
美版中德莫特扮演的迈克尔对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朱莉安的态度复杂而暧昧,正是这种犹疑的态度,给了茱莉亚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些错误的暗示——他也是爱着茱莉亚的,所以才会促发女主角抢在婚礼前挽回所爱的动机——给可能错失的爱一次表白的机会。
而中国版中,冯绍峰扮演的男主几乎全程都在表达他对将娶新娘的爱意,虽然影片直接呈现出多年前冯绍峰向舒淇求爱被拒的情景,但这种过去时仍无法支持女主角现在时婚前夺爱的动机,舒淇的勇敢追爱便沦为对弃她而去的前备胎的死缠烂打。
这看似细微的不同,对于影片的定调至关重要。
因为戏剧冲突的需要,女主角往往会被设定成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但女性观众对于故事及人物的道德要求远远高于男性观众,很少有男性观众在观看影片中杀人越货之举时会追究其行为的正义性,女性观众却往往能在观影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故事、人物的正义性、合道德性的评判。
所以在针对女性观众的电影中,如果希望主角尤其是女主角获得观众的认同、接受、喜爱,必须完成其行为动机的合理性,更准确的说是合道德性(至少是可原谅的)设置,缺失、绕开这一小步,往往会导致全盘皆输。
请了解女性观众,不要主观臆测美版与中版的另一个设置差异就是女主的异性损友跟女主的关系,美版中鲁伯特扮演的乔治是一名坚定的同性恋,也就是说他与女主之间是纯洁的友谊;而中版凤小岳只是以同性恋为噱头开玩笑,这里且不讨论这个时代还以同性恋做噱头的行为本身了,显然凤小岳是喜欢舒淇的,舒淇也不讨厌凤小岳,影片最后落单的舒淇回首看见正等着她的凤小岳,两人相视而笑。
多么温馨,实则烂俗的结尾!
这不是个例,而是中国众多拍给女性观众的电影的通病,总是觉得对于女主角最仁慈的安排就是在男性之间无缝交接,让她有个着落,仿佛让她有片刻“闲置”都是对社会的犯罪。
1997年美版放映前,哥伦比亚公司还拍摄了另一个结尾,朱莉安成功抢到了新郎,但是在公映前的观众试映时,试映观众(当然主要是女性观众)表示不喜欢这个结尾,女主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幸福伤害他人。
另外,影片还拍摄了结尾时落单的朱莉安遇到了另一个男人,但试映观众也不喜欢这种安排,她们并不觉得女主的幸福就是草率地进入下一段恋爱关系,反而觉得让鲁伯特扮演的乔治安慰女主,接受失去,勇敢面对未来更好。
幸亏哥伦比亚公司对目标观众做了测试,显然女性观众远比他们开始臆测的要理智而成熟得多。
遗憾的是美版1997年就做过的事,20年后的中版还从未想过去做。
中版沿用了一些美版的台词,当然也自我创造很多,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冯绍峰对舒淇掏心窝子的对白——“像你这种高智商的女人很难嫁出去的,你就别挑了,趁现在年轻貌美,哪哪还没下垂的时候,赶紧找个人嫁了吧。
”这种以关心之名明晃晃的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在生活中听街坊大爷大妈说说也就算了,居然在主打女性观众的商业片里由女主爱慕的男主角亲口说出来,简直跟一个女人走进一家时装店,服务生说——小姐你太胖了,肤色又黑,如果你不减肥美白,你穿我们家的衣服肯定很难看——一样荒谬诡异。
如果不能领先时代,至少别落后太多《我最好朋友的婚礼》这类影片,赢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女主角,美版里其实有两个——茱莉亚.罗伯茨和卡梅隆.迪亚兹,非常赏心悦目,(包括美国人最喜欢的梅格.瑞恩、詹妮弗.安妮斯顿等),她们美丽、善良、乐观、自信,渴望爱情,同时善待自己,代表了现代美国女性最希望成为的模样。
舒淇对应茱莉亚罗伯茨的角色是上佳之选,她身上难得一见地兼具了演员和明星的双重特质,很得女性观众的喜爱。
悲催的是在微博里、在采访中不勉强、不迁就、自在而舒展地活着的舒淇,在爱情电影里总是被憋屈地塑造成一个老之将至,满心惶惶恨嫁的剩女,《剩者为王》里如是,《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也如是。
电影里的舒淇与生活里的舒淇呈现出完全撕裂的状态,她扮演的人物面对工作和面对爱情的状态也完全撕裂,工作中她是独当一面的白骨精,爱情中她是饥不择食的弱智儿。
美版《我最好朋友的婚礼》中茱莉亚.罗伯茨只是用一个不加班的周末来阻止这场婚礼,但是中国版中职场白骨精级的舒淇作为赴米兰报道时装周的主编,居然置工作任务与整个团队不顾,独自飞到伦敦抢婚,而且从此都不见她再关心、过问自己的工作。
真的怀疑这类电影的编导接触过、了解过这类白骨精吗,如果她们真如电影中描述的这样对待爱情和婚姻如此慌不择路、方寸全无的话,她们早在十年前就嫁了,不会剩到恨嫁的年纪,也不会熬到白骨精的级别。
说深了,这种描绘简直就是对职场女性的恶意抹黑,潜藏着对女性职业操守、能力的质疑与否定,潜移默化地传递着对于女性而言职场地位远低于婚姻实现的陈旧价值观。
在生活中欣赏过舒淇、徐静蕾、范冰冰、王菲、周迅、白百何……肆意生长出现代都市成熟女人的各种姿态样貌之后,再反观中国电影为她们打造的角色,深以为憾,电影理应高于生活、领先于时代,而不是被时代远远甩在后面。
走进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动机主要是对舒淇的喜欢,以及对迷人英伦风光的喜爱。
但看完本篇,才发现这只不过是一部披着翻拍外衣的三流言情剧而已。
首先就是人物设定。
舒淇是时尚女主编,冯绍峰是 BBC副主编(看到这里我就想笑了,BBC什么时候愿意把副主编给中国人,这编剧意淫的可以),宋茜是某企业大亨的女儿。
这群不接地气,飘在云端的人物,有着大把的金钱挥霍,却在这边纠结着有些无趣的儿女情长真是让身为平民的我们没办法找到带入点。
其次就是人物台词的雷人,宋茜的富家小姐所说的台词真的已经被台湾偶像剧和大陆家庭剧都用滥了好吗?
可以不要那么雷人、装傻白甜,在男友是该继承我们家业还是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这种烂俗的玛丽苏问题里纠结了好吗?
再次,就是对男女主友谊与爱情的刻画。
哎,我想说,电影主题就真的没有什么别的可拍了吗,“男女主由纯友谊升级为爱情”的这个梗,已经被拍到烂了,已经没有新意了。
再加上,原作的珠玉在前和近几年如《我可能不会爱你》、《爱你,罗茜》类似题材的大火,类似好剧的出现对这部纯靠改编和意淫而翻拍经典的这部电影而言。。。
真的只能让它相形见绌。
看了时光置顶的几个影评都是一片叫好之声,也是让笔者真的寒心,不知道是真水军,还是真有人觉得拍的好。。
也许都有吧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我也只能 “呵呵”了。
本剧冯绍峰的人物bug真的让我耿耿于怀。
他既然父母早逝,是如何凑足30万+存款过了英国签证的?
他的这笔留学费用是哪来的??
如果我没记错,他读的是本科??
本科3年至少100万他从哪来的钱??
还有BBC记者各个忙的半死,他却还有闲情逸致说着SB的对白?
这类电影只会给年轻的孩子们制造一种假象,好像世界最高学府很容易进,出国留学也很简单,进BBC当副主编开着法拉利娶了白富美就真成人生赢家了。
对于这种如白日梦般的虚幻现实,它也就只能送给充满幻想的孩子们,也挺好的,毕竟世界还是需要充满爱的。
反观这一年的电影市场,IP电影、翻拍层出不穷,这正是说明了,我们当下好的电影剧本和优秀电影编剧的匮乏。
电影市场的火热,吸引了大批的投资人参与了这场市场蛋糕的争夺战。
靠着明星、大IP来恶意圈钱的行为真是屡见不鲜。
虽然我们回不到张艺谋的《英雄》前的那片低迷的以文艺片为主的电影时代,但至少要对得起“电影艺术”这个名词。
不要过度消费艺术,不要过度消费观众的耐心。
我记得李立群老师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现在是观众想看电影了,而不是真的是某些电影拍的好”。
希望中国电影的烂片越来越少吧。
《我最好朋友的婚礼》(1997年)与《我最好朋友的婚礼》(2016年)是同一个故事的原版和翻拍版,外国版和中国版。
在没有观看这两部电影之前,以为这是一个红颜知己会怒抢新郎最后在一起的故事,到了结尾发觉这样牵强的剧情就算是在爱情电影里面也不会出现。
同样的高潮和结局因为中国版的主人公叫顾佳,外国版的主人公叫朱莉安,以下将两部电影简称为顾佳版和朱莉安版。
两部电影相同的悬疑聚焦在当主人公向即将结婚的男性朋友表白时,对方会是一个怎样反应,以及相关联的二人结局会是怎样。
好朋友和主人公单独相处的那个下午,一段对话暗示了二人已经错过彼此,在这一场戏中,两个版本的对白都是一样的。
相信顾佳版的导演也认为这样的台词最能表达二人的“错过”关系,所以没有进行改编。
情势一片不好下,主人公依然要向好朋友剖白心声,从而被未婚妻撞破到后来婚礼照常进行,一连串高潮戏码里面,顾佳版基本没有作太大的改动。
巧合的设置、和好的时机,如出一辙。
不同的导向和价值从表面来看,两部电影都将男性朋友的未婚妻塑造成“傻白甜”的角色,但是在顾佳版里面,“富家千金”是个贬义词,而在朱莉安版里面,是个褒义词。
排除演技的偏差,假设角色设计如此。
顾佳版里面的白富美相对于朱莉安版白富美的天真、善良、直率,更表现出一种心机、矫情、无礼。
从头到尾仿佛暗示着观众,这个未婚妻肯定有猫腻,肯定不是真心爱他,顾佳最后一定能大翻盘。
顾佳版里面,加入了与好朋友旧时游历欧洲的闪回片段,无时不刻向观众灌输着主人公跟好朋友才是最匹配的一对,白富美只是个任性的小姑娘。
而在朱莉安版本里面的白富美,为了能顺利结婚,放弃了自己的学业、持续优越的生活。
观众收到明确的信息——这个白富美比朱莉安更爱她的好朋友,也更适合她的好朋友。
再从另外一个男性角色的设置上也能看出价值观的不同,顾佳版里面的尼克作为智囊团,一开始是好军师,出谋划策之余还亲自上场,到最后变成他的下一任情人。
朱莉安版里面的乔治作为自己的蓝颜知己,首先他的确是个同性恋,顾佳版里面这个情节改成了假扮;再者虽然他也鼓励朱莉安讲出自己的真心话,但是他也明确地指出白富美才是更适合的人选,硬抢也是无补于事。
结尾部分,主人公一人落单的时候,尼克作为她下一段感情的主角出现;而乔治则继续以知己的身份出现——“这个时候可以没有性别,但是可以起舞。
”可以看出,在改编的过程中,导演强行给顾佳安排了一个也有好归宿的结局。
也许是考虑到国情才作如此改编,但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之为一个高明的做法。
大概友谊都带着爱我希望你得到真正的幸福,但是求婚的场面,我没有为你欢呼,知道这只是我开始失去你的一场仪式。
可能我也爱你,但是我也爱别人。
你婚后,不再单独见面,虽然那在你认识你妻子之前是最平常不过的日程。
这就是朋友的缘分,少一分不少,多一分太多。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43日期:2016年1月14日影评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感情这个事吧,真的很有意思。
有时候你会想,你不说,我不说,暧昧着可远可近,可你不知道的是,你以为捅破这层窗户纸,就是爱情,对方却以为没了朋友的外壳,你们就什么也不是了。
残酷吗?
这就是现实。
当你一次次的把那些情啊爱啊,在心里辗转反侧的时候,或许你也该想一想,你最好的朋友,是否真的只是你最好的朋友。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