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哈姆雷特

National Theatre Live: Hamlet,英国国家剧院现场:哈姆雷特,Hamlet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珊·布鲁克,里奥·比尔,塞伦·希德,吉姆·诺顿,卡尔·约翰逊,寇布勒·霍尔德布鲁克-史密斯,马修·斯蒂尔,迪雯·亨利,巴里·艾尔德,鲁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哈姆雷特》剧照

哈姆雷特 剧照 NO.1哈姆雷特 剧照 NO.2哈姆雷特 剧照 NO.3哈姆雷特 剧照 NO.4哈姆雷特 剧照 NO.5哈姆雷特 剧照 NO.6哈姆雷特 剧照 NO.13哈姆雷特 剧照 NO.14哈姆雷特 剧照 NO.15哈姆雷特 剧照 NO.16哈姆雷特 剧照 NO.17哈姆雷特 剧照 NO.18哈姆雷特 剧照 NO.19哈姆雷特 剧照 NO.20

《哈姆雷特》剧情介绍

哈姆雷特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被传召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以及自己母亲和叔父克劳迪斯的婚礼。父亲的突然离世,加上母亲的改嫁,使哈姆雷特终日郁郁寡欢。一次哈姆雷特在半夜里来到城堡高台上,与父亲的鬼魂相会,得知父王被叔父克劳迪斯毒死。鬼魂要求哈姆雷特向那个篡夺王位、霸占王妃的凶手复仇。背负了复仇任务的哈姆雷特决定用假装发疯的办法来掩饰自己,以窥探克劳迪斯的一举一动。随后他安排了一场宫廷戏,将国王被害一幕以戏剧形式表演出来。叔父看后原形毕露,而哈姆雷特却误杀了恋人(珊·布鲁克 Sian Brooke 饰)的父亲,导致恋人发疯死去。随后哈姆雷特的母亲也饮毒酒死亡,最终哈姆雷特愤怒杀死叔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看见味道的你云的彼端,约定的地方嗜血本性盲水美国泡菜侦探已死埃菲尔铁塔幽霊vs宇宙人GREAT剑桥风云悲伤恋歌便携门希望永不止息鸟!鸟!鸟!解剖室灵异事件之男生宿舍间谍迷城漫漫回家路破碎的瞬间断魂小丑穿越太子殿下之小淘气离境之山2:深渊之下瓦兰:天使之谷向前看廉政英雄爱情能用钱买吗FantasistaDoll痛苦与荣耀岁月自珍被劫持的爱情蓝蝶之谜

《哈姆雷特》长篇影评

 1 ) 最差版本哈姆雷特

看见分这么高怀疑我看了场假话剧……改得这么差,最大的锅肯定甩给导演。

首先服装道具都偏现代化,包括奥菲利亚的相机,后来霍拉旭递给哈姆雷特的枪,都感觉年代设定应该是近50年内的事……如果导演想把剧本时间线拉近,让观众觉得更亲近,直接设定成现代故事不行吗,弄个上世纪这样的大背景感觉很迷……另外,很多细节都被删掉,导致剧情bug和人设平面化。

记忆最深的就是最后一幕,皇后莫名其妙喝下毒酒……完全!

没有!

铺垫!

作为观众只看见就在儿子和雷欧提斯战况激烈的时候,皇后三步并作两步,莫名其妙跑到侍女面前把酒喝了?

作为一个皇后,难道不是坐在凳子上,优雅地等着侍女把酒递过来?

再说她是有多无聊,悄悄地自个儿把皇帝对哈姆雷特的奖赏给喝了?

说说主角吧,虽然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本尼这版全程愤怒的哈姆雷特也是刷新我的认知了。

作为一个受百姓爱戴的王子,他的聪慧和优雅,我反正一点都没看出来。

他装傻和正常的时候,有区别吗?

都是疯疯癫癫的样子。

再说哈姆雷特最核心的to be or not to be,有表现?

我只看见了愤怒。

本来很期待的他和母亲深夜会面的那幕戏,结果呈现出来的只有,哈姆雷特:你不配当我妈+全程怒吼。

皇后:我错了+全程嚎啕大哭。

哈姆雷特本来那么那么那么复杂的内心世界,被本尼诠释得像个智障中二青少年。

哦对了,还有他误杀了奥菲利亚老爸的时候,拜托,你杀了的是你情人和你好友的爸爸啊!

哈姆雷特居然冷漠得像只是死了只蚂蚁。

哇,想吐槽的简直太多了!

奥菲利亚,虽然演员演技其实还不错,但是,一开始选角就有大问题啊!

原著里美丽纯洁善良天真可爱的少女,到这里就变成了一个有鱼尾纹和眼袋整张脸都写满故事的女人,再加上演员脖前倾问题严重,小腿粗壮……这让观众怎么有代入感?

还有,她和哈姆雷特的感情戏也是……非常神奇。

导演对他们感情的描绘和对哈姆雷特受百姓爱戴这点描绘的处理方式一模一样,观众如何得知他们二人相爱?

全靠听其他演员的台词。

明明几句对手戏就能体现的东西,导演偏不让他们演。

我们只看见她哥哥雷欧提斯劝她不要陷入王子的爱情,她父亲波洛涅斯也让她拒绝王子的情书。

然而奥菲利亚自己,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没有一丝羞涩,没有一丝爱而不得的难过。

所以观众完全get不到奥菲利亚对王子的情感。

另外我还想吐槽雷欧提斯。

不是我对肤色本身有什么意见,只不过波洛涅斯和奥菲利亚都是白人,而一家人里的哥哥,是个黑人……我可能能脑补一万个青青草原的故事……再说雷欧提斯身为一个翩翩贵族少年,演员能不能有点贵族气质?

那双眼睛瞪得溜溜圆我以为是非洲王宝强,简直憨态可掬。

最后点名批评的主角是皇后。

同行一起的妹子一直给我吐槽这导演可能对皇后有什么意见,我深以为然……皇后戏份不算少,但看到结尾我也不知道这个皇后有什么特点……人物塑造得宛如一个群演,更不要说展现她可恨又可怜的一面。

配乐打光这些专业问题我不懂就不说了,反正这部剧,作为一个业余观众,就觉得,除了布景不错,好像就没优点了……

 2 ) 纯粹因为卷福演绎经典话剧觉得很难得

为了卷福才去看的!

为了卷福买了套票因为单张票没位置了,买套票的时候其实是有点纠结的,但是看在都是经典话剧的份上,还是割肉买了~提前了一个多月买的票,满满的期待!

结果要看的那周工作忙到天昏地暗每天感觉睡眠不足,看的那天碰上了今年唯一一次周末加班,那天周六,从早上8:30加班到7:00,然后匆匆忙忙赶去旁边的剧院~晚上华丽丽地打起了瞌睡。

我真的很想哭(┯_┯)挣扎着让自己清醒过来,也只是断断续续地看。

打瞌睡除了本身很困很累之外,莎士比亚的华丽台词也是很催眠的(๑•́ ₃ •̀๑)To be or not to be怎么会出现得那么早,没有一点点防备<(`^´)> 大概这句话在我们心中太过神圣,总觉得这么腻害的句子该在某个高潮出现,结果(///ˊㅿˋ///)虽然这一次的是放映版,还是被它的效果震撼到!

整个舞台、背景、道具让你感受到了满满的用心,每个场景都让你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英式宫廷宴会的华美华丽,守卫时出现鬼魂时的阴森气氛、装疯卖傻时周围变成了玩具场、惨剧发生时的凄凉,这么小的舞台场景居然可以变化如此丰满,真的很厉害。

原来并不是所有舞台都是一个大背景,仅仅这么一对比,之前看的话剧就马上显得很小家子气了~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紧奏的剧情,情绪变化,各种发疯咆哮,一口气说完大串大串用华丽辞藻堆积的台词,有些时候我连字幕都来不及看完演员已经blabla说了好几句了~跟着这么激烈的情绪走,在旁边观看的我们都觉得很累,更何况是表演者本身~演员们真的很厉害!

打瞌睡没有全身心投入地看让我觉得好遗憾( •̥́ ˍ •̀ू )但还是对这场剧很满意,觉得票买的很值!

看到卷福很开心(*'▽'*)♪同时也见识到话剧原来可以做到这个程度,感受着它的给人带来的情感的冲击和享受。

满足!

 3 ) 我和主创团队之间可能隔了998个哈姆雷特

现代元素加得莫名其妙。

Hamlet开场的唱机,Ophelia的相机,Horatio的纹身,守卫的猎枪,亮红鲜绿的电话……感觉似乎想展示现代的什么,但符号底下是空的。

古典的美感却白白流失了。

Ophelia带崩Hamlet。

前者不够纯美高洁,后者就显得傻缺古怪甚至虚浮。

名场面纯靠演员发疯顶上去,Hamlet行动的延宕变得像是因为他精神不正常,而非源于真挚的痛苦纠结和深沉的思索追问。

本尼仰天长啸时我看着白光照亮他粗壮如橡树的头颈,心想:thou art too strong for Hamlet…mentally and physically. Hamlet思想举棋不定,习性受到王公贵族社会规范的约束,他有Humanist的忧郁和柔弱,本质上还是一个人群中的人,一个担负了伟大事业却不能胜任的人(歌德语)。

本尼诠释出彩的角色通常有“非人”元素(智力超群/才华盖世/特异功能/人格障碍/不是人的怪物/龙…)让他演普通好人,感觉跳过了“在我的心里有一种战争”这个步骤,直接把“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国家瞩目的一朵娇花”抬上了愚人船。

Polonius挺出彩,喜剧元素一肩挑。

Diversity没有问题,但Laertes为什么和父亲和妹妹肤色截然不同,实在突兀。

Laertes和Hamlet的对照感也弱化了,加上剧本改编,重头戏纯靠演员爆发力,总觉得结构上有些毛毛刺刺的凌乱感。

王后寝宫和奥菲莉亚之死这两场尤其明显,觉得断裂了,江河该奔涌的地方没接上。

To be or not to be那段是好的。

采访中记者说Hamlet是每一个成名演员都要钻的火圈,看过这一段,觉得本尼以他独特的风格顺利钻过去了。

要是他这一段穿结尾场Fortinbras的衣服我会更喜欢。

衣服很怪。

上半场丹麦王子装滑稽多于肃穆,像丹麦曲奇附赠的Jack in the box。

Hamlet的卡通T恤,Ophelia的姜黄上衣+皮带+灰长裤,Horatio的黑框眼镜+优衣库格子衫+登山包,这三套最奇怪,和其他格格不入的现代元素共同制造了一种古怪悬浮的氛围。

散场路上琢磨所谓现代化演绎(其实是期待落空有点失望努力找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 莫非哈姆雷特也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4 )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个人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取决于这个人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全部人生经历。

印第安人看到鸡的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意识中的世界就是我们自己思想的外化。

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 ) 一个好舞指和舞美简直太重要

对B·C的认识仅限于《神夏》和《黑色弥撒》 当朋友力荐看了之后,发现B·C真的一直是一个很努力的人 记得之前的《神夏》电影版,B·C为了演出维多利亚年代的英国绅士的味道,在荧屏上表现出的那种努力都让人不舍得差评 而戏剧上,况且是莎翁的经典剧目,这次B·C也真的是将自己完全融入这部戏剧中,除了一些情感的表现形式,一些浮夸表现人物的动作表情,他的努力在于痕迹,什么痕迹?

举手投足间自然的将人物性格表现出来,同时也不忘记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台词的诠释;我们看过很多戏剧,演技浮夸的不在少数,更有甚者是临场改词或是临场更改场景动作的,当然这不会出现在莎翁的剧目中,除非那个演员不想混了......... 作为对一个世界公认的著名剧目的表达,演绎一个极富争议或是之前很多成功案例的角色是一件把自己推向火坑的事情,大部分歪果仁的鉴赏水平和务实精神告诉他们,无论是谁,胆敢卖弄风骚矫揉造作骗其金钱买票进场结果一塌糊涂,他们不会放过他,口诛笔伐到老鼠过街人人皆知,最终其人消失。

B·C有无数女性粉丝,脑残粉大把,敢去与能去接演Hamlet王子的人本就不多,况且还是戏剧表演,没有电影中的镜头烘托情绪,影化叙事来衬托气氛,围绕主题,吸引观众的眼球;戏剧演出在舞台上,你必须毫无保留地诠释对这个角色的理解,酝酿情感,因为没有摄影机去帮你带动观众的情绪,有的只是你自己这个主体,尤其是复杂人格以及悲剧角色的诠释,过于悲痛的表达令人心生厌恶,粉饰着你流于表面的演技;不够悲伤却又被人评论没有正确认识角色;Hamlet这种复杂型人格的演绎也是个极大的问题,将一个身躯演绎成两个,一颗心脏跳出两个截然相反的声音,如此就必须有种冲突和疑惑在其动作、行为和语言中,况且莎翁的剧目中,完美朗诵出原版台词就是个考较修行的事,更别提去背诵出味道 所以,B·C这版Hamlet不是我看过最好的,却是我感觉到最努力的Hamlet

 6 ) 2025.01.18 重庆施光南《哈姆雷特》高清放映

从演技上来讲,部分主演演技时好时坏,或许是我欣赏无能,就奥菲利亚而言,她未疯癫前大段的独白以及与哈梅雷特的对戏没有感染力,本人也没有过去欧洲贵族女人的脆弱与疯癫。

她不像欧洲高耸城堡里被困的女人,没有那种似蝴蝶般轻盈易逝的美,倒像是美国爆米花片里健康满满的小妞。

叔父倒是演出了坏得生蛆质感。

从戏本身而言,半新半旧的改编有时令人困惑,无论是冲锋衣或是挖坟人突然掏出的保暖水杯都和宫廷内阁人士格格不入,雷恩肖更是像从美国到丹麦的背包旅游客。

但文戏总体是和原著贴合的,排除一些奇怪的现代化道具,舞美打光尽可能在剧场中展现出了场景变换,相当震撼。

自毕业以来已不再阅读书籍许久,再看此戏,发现以前最爱的奥菲利娅好似一个NPC,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前期的存在仿佛只是想要展现哈姆雷特复仇前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王储,死亡也只是为哈姆雷特复仇推动。

当初喜欢她,或许更多也是为过去世界里女人的可有可无而借镜自窥的叹息吧。

 7 ) 生与死的致命游戏

初读《哈姆雷特》的剧本时,一个人便很难不被莎士比亚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所深深吸引。

而如今在观看戏剧之后,这部剧的魅力,早已不再局限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也超越了“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种广为传颂的观念。

这部剧留给世人的思考意义和文学、社会价值,已然远远超越了我贫瘠语言所能表达的一切。

一、光影下戏剧文学的“舞台”世界初赏话剧,首先被它的戏景所惊艳。

优质的演出排场、具有冲击力的舞台场景,总是能更好地为表现剧情而服务,因此,这场话剧中的舞美光影,非常成功地在一初始便带领我迅速进入了莎士比亚构筑的文学世界。

无论是哈姆雷特初遇亡灵时那束垂直映照出亡灵深邃恐怖五官的锥形光,还是哈姆雷特站在楼上对着克劳迪斯独白时投射在墙上的放大的黑影,亦或是奥菲利亚走向幕后的象征死亡的那一圈白亮的光晕…虽然戏剧的整体环境偏向阴暗沉重的基调,但是这些光影的巧妙点缀,却越发凸显出人物或惶恐或愤懑或悲戚的内心世界。

此外,在全剧中,光影的闪动几乎贯穿全剧,发挥着各异的作用。

第一幕中哈姆雷特会见亡父灵魂时惨淡蓝光营造出电闪雷鸣感,表现主角内心的挣扎痛苦;第二幕哈姆雷特装疯卖傻将波洛涅斯吓走之后的光影的明灭,象征人物由外在言语到内心独白的转变;第三幕场景更迭时伴随巨响的闪动光线,期间夹杂人物的狂奔脚步声,则预示着局面的突变与转折…在诡秘的、变幻莫测的光影的交迭中,戏剧的双重性也得以体现: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奥菲利亚…赋予表现力的行动和语言,辅以如此独特的光影效果,一个个人物即刻被赋予灵魂,真正地随着剧本情节的缓缓铺展,“立”在了舞台上。

演员精湛纯熟的表演技艺、剧本台词的精巧设定、富有无限延展感的空间舞台设计,这一切使得哈姆雷特巧妙处理了文学性与舞台性二者的融合,也让观众的思维驰骋在更为广阔无垠的艺术天地。

相比全然古典化的舞台布景,主演的服化道却时常令观者感到出戏。

可以看到,哈姆雷特、霍拉旭、奥菲利亚的服装扮相几乎无一不呈现较为显著的当代风格(汗衫、运动裤、便服等),这在清一色的以古典造型出现的其他角色之中,也显得颇为突兀。

虽然根据《京华时报》的评论,“现代与古典的交错融合”是这版《哈姆雷特》最为显著的构思之一,然而这样的“创新”是否产生舍本逐末、适得其反的效果以至影响了观众的观感,或许各人持有的意见也大相径庭。

但是即便如此,这场话剧的演绎依然完美体现了史诗的客观性原则与抒情诗主体性原则的统一,我依然自始至终地,深深沉浸在哈姆雷特与一干王室贵胄的情仇爱恨纠葛之中。

二、戏剧的情节和结构谈到戏剧的情节和结构,哈姆雷特的“情节核”相当分明——那就是“复仇”。

正如第一幕第五场结束时哈姆雷特所感叹的一样:“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身为丹麦前王之子,哈姆雷特见证了自己父亲被兄长谋杀、母亲迅速改嫁等一系列变故,而这一切也早早在他心底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全剧围绕这一悲壮的复仇主题展开,从哈姆雷特决意装疯复仇、设计排演戏剧试探克劳迪斯的心理,到同母亲亢奋对质、被迫放逐至英国,到数月后的回国、与雷欧提斯决斗,一系列事件虽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即搭建在发散的铺展型结构框架之下,并产生相对频繁的地点场景变更,但是叙事的紧凑性在一定程度上让观众忽略了时间的推移,由此保持了哈姆雷特等主要角色人格的鲜明和复仇悲剧性主题的突出,使得戏剧在精彩绝伦的层层递进过程中,攥紧观众的心。

而从戏剧的情节构成来看,其作为一部多幕剧,虽然由五幕组成,但总体上或更倾向于四段法叙事,即结局紧接高潮而至:剧中,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二人决斗和哈姆雷特与仇敌同归于尽,二者似乎同时发生在一片喧嚣混乱、电光火石之间,看似猝不及防,仔细品味,却是前四幕铺垫的自然合理结果。

倘若没有前期蕴藉蛰伏的开端、曲折迂回的递进,哈姆雷特的情感爆发便会显得虚浮无力,故哈姆雷特装疯卖傻、上演戏中戏等看似累赘冗长的片段,却是充分兼顾话剧情节结构和精神内涵的表现,也使整部剧逾越了表面的热闹喧嚣,而在有机的生命中、在矛盾的合理推进中,一步步攀向爆发的顶峰。

三、戏剧的人物和语言作为话剧的核心人物,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状态,是作者最希望向世人所披露展示的。

以悲剧注重对个性而非共性的刻画、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这样的特征观之,戏剧勾勒出一个典型的人文主义形象,表现出淡薄的新兴阶级与传统封建抗争的决心和勇气。

在此基础上,莎士比亚还赋予了哈姆雷特以思考型的人格,即时常陷入内心的斗争和无休无止的思维风暴,以至于他时常沉浸在精神的世界中而对现实的复仇行为有所延宕正如哈姆雷特在剧中自我剖析的那般,“父亲被惨杀,母亲被玷污,我的理智和情感被这种不共戴天的大仇所激动,我却因循隐忍,一切听其自然。

”歌德也认为哈姆雷特“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重担他不能掮起,也不能放下”——或许这种善感多虑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他最终的悲剧结局。

而正是这种内向思考式的人物形象,也在无形中促进了舞台语言形式比重的调整。

话剧以多元的独白、潜台词来呈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在空旷的舞台上,哈姆雷特一人来回徘徊、激动时手舞足蹈,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落,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独自经历着飞快交替的复杂情感,这样的场面或许怪异,但在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同时,又像一个旋涡将人深深吸引。

此外,莎士比亚对台词的拿捏使得舞台效果在呈现上更具有艺术美感。

虽然话剧相较原作在语言风格上已经进行了简化,但是很多韵脚一致到令人震撼的诗化语言,在演员全情投入的诠释之下,竟有着意料之外的酣畅淋漓之感。

“为了博取一个空虚的名声,视死如归地走下他们的坟墓里去。

”“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地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

”由此,莎士比亚在剧本中鲜少使用行为动作之外的“提示语言”的原因似乎也有了答案。

具有感染力的台词本身便传递出一种情绪和能量,而演员的体会、对强弱语气、疾缓节奏的把握,已经能够完整而全面地塑造出他小心谨慎又有些许分裂的人物形象、他感到有责任去整治这个社会却无能为力的矛盾心理。

在语言、表演和环境的多方作用下,哈姆雷特和众多角色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呈现。

在结尾,哈姆雷特预见自己结局却依然奔赴之的决绝,也同样在人心中激起荡气回肠巨响。

正如他本人所说:“一只雀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

”在时代与命运的洪流中,或许他浓缩了千万个人的原型,而最终也不过是被裹挟着踉跄奔走又悄然陨落的千万颗石子之一。

站在戏剧文学的角度上,现实性与史诗性的高度调和,使得这部剧达到至高的成就地位;而站在人文道德的角度上,纵然冥冥中的判决无法预见,意外的屠戮难以避免,纵然借刀杀人的狡计层出不穷,陷入自害的结局令人扼腕,然而追逐真相的脚步从不会停止,在反常悖理的奸淫残杀中,总有人愿意执一捧火苗,在冷酷的人间传播美善。

 8 ) 论莎翁迷的初步修养

去年就想看,今年碰上了万达莎士比亚影像展,终于可以看NT Live版的《哈姆雷特》了。

小时候知道的第一个莎翁作品就是《哈姆雷特》,最脍炙人口的作品。

看这个版本是为了卷福,为了他那如暴风骤雨般的表演;为了听他纯正的伦敦音,念着莎翁气势磅礴、抑扬顿挫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 It's the question .” NT的舞美、音效和场景切换是让人惊艳的,时常让人忘记了这是一出话剧,尤其是第一幕结束前,满场的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整个舞台被黑色的碎片覆盖,暗示着第二幕的血雨腥风,渲染着悲剧的氛围。

导演最大的创意是把故事放到了现代,衣着、道具中的现代元素和背景设计中的经典完美融合。

演员们的表演毋庸置疑,装疯的哈姆雷特、真疯的奥菲莉亚、阴险的克劳狄斯……还有还原度最高的台词和剧本,莎翁的那些无比华丽的比喻,繁复的对偶,都被演员们以饱满的感情演绎出来。

为什么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是因为人们有不同的理解,而是每个人放佛都能从这个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人生深深的无力感。

我们曾经的一个又一个的选择,坚定或懦弱,堆砌成了现在的人生。

当时的我们在每个选择面前,无法预估选择的正确与否,那是一个令人畏惧的未知。

莎翁不光在讲一个悲剧故事,也在探讨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无奈。

PS.最后要说一下,卷福在谢幕时为叙利亚难民募捐,现场朗诵《家园》,令人感动。

开场时,哈姆雷特坐在地上听的唱片是大卫鲍伊的《Nature Boy》。

 9 ) 和原剧本以及劳伦斯奥利弗电影版的少量比较

我认真看了莎翁剧本的英文版和中文版,还看了1948年劳伦斯奥利弗的电影版。

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我没看过,所以也就无法比较了(中学的时候看过伊桑霍克电影版,不过我实在不记得了)。

对BC版的感想如下:1.舞美很不错。

比如王子装疯的时候化身丹麦士兵很有趣,悲剧升级时漫天的黑色纸片和之后废墟般的布景也很有冲击力。

2.BC演得挺好。

虽然一开头我很担心,这个哈姆雷特还没疯就几乎比其他版本的哈姆雷特疯了以后还要疯,后面到底要怎么办。

但是毕竟此哈姆雷特疯了以后BC用暴风骤雨式地的表演解决了上述问题。

劳伦斯奥利弗版的哈姆雷特是比较冷静忧郁的,BC这版是个躁动不安、情绪比较强烈的哈姆雷特,似乎也没啥不好。

3.这一版弱化了哈姆雷特和母亲之间的感情,估计导演并不想把重点放在俄狄浦斯情节上。

质问王后的那场,劳伦斯奥利弗那版十分sexual,哈姆雷特一直把王后往床上推,然后各种拧手腕、抚摸、吻嘴;BC这版克制多了,王后只是坐在凳子上而已。

BC版的王后也没有在死前喊出那句“O my dear Hamlet”。

4.这一版也弱化了哈姆雷特和霍拉旭的基情。

哈姆雷特的大段表白被霍拉旭打断而没有说完,霍拉旭也化身为一个毫不美型的Nerd形象。

大概也是不希望这条线喧宾夺主吧,毕竟如今观众都很腐。

5.有人吐槽这版看不出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感情,我觉得其实这版基本按原著处理了,原著就是看不出。

我看原剧本的时候一直在想哈姆雷特究竟爱不爱奥菲利亚。

整个剧本里唯一能看出爱的段落就是哈姆雷特突然去找奥菲利亚,但是盯着她半天没说话又走了那段。

之后,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见面,说了一番极度残忍的话(叫她进修道院等等),原剧本并没有明确交代哈姆雷特是否知道此时国王在偷听,因此这段到底是策略性装疯还是厌女症真实发作,这个问题不甚明确。

劳伦斯奥利弗版改为:哈姆雷特明确知道自己在被监听,并且他在对奥菲利亚恶言相向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痛苦和不忍。

BC版基本按原著处理,哈姆雷特好像知道国王在偷听(他说已婚的人除了一个都可以活下去时挥手指了一下国王躲藏的那个方向),又好像不知道。

奥菲利亚下葬时,哈姆雷特虽然跳出来大声表白“I loved Ophelia”但是最后这段话居然是以“你会吹,我就不会吹吗”结尾,我感觉整段话不是为了表白爱意,而是为了跟雷欧提斯较劲。

后来哈姆雷特对霍拉旭承认,自己对雷欧提斯失态一是因为在雷欧提斯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二是因为雷欧提斯过度夸大的悲伤表现激得他火性顿起。

所以这段“I loved Ophelia”根本不是表达失去奥菲利亚的悲痛。

我很难理解如果爱一个人,在得知她被自己间接害死以后,居然不是悲痛欲绝自责不已,而是觉得她哥哥悲痛得太浮夸了所以忍不住要发脾气。

事实上奥菲利亚死后哈姆雷特根本一次也没想起过她、一次也没提起过她。

BC版的处理和原著没什么区别。

很多版本都强化了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大概是因为这样处理观众比较好接受吧。

6.因为以上3点,我觉得这版的重点很突出,重点不是感情,而是哈姆雷特对人生的思考。

7.有人吐槽说哈姆雷特杀了波洛涅斯之后非常冷漠。

我想说原剧本中他好像就是这么冷漠,他只说了句倒霉的、爱管闲事的傻瓜再见吧,就继续去骂他母亲去了。

8.我觉得所有演员里演得最差的是奥菲利亚。

这版的奥菲利亚全程非常神经质,说话时身体晃来晃去,夹杂无数小动作,令人看得非常痛苦。

奥菲利亚脖子上挂着照相机被好多人吐槽,我倒是觉得奥菲利亚最后留下一箱照片(回忆),然后影子稍作停留,翩然走入黑暗的处理还挺感人的。

 10 ) NT Live 哈姆雷特——此外仅余沉默而已。

本该看完的时候就把影片写出来,但最近乱七八糟的事情太多实在没有什么心情。

总的来说我对这部戏剧整体呈现的效果是满意的,除却服饰太过出戏以及奥菲利娅的表演过于疯癫以外,基本上无可指摘。

演员们的戏剧表现力很强,卷福的表现又一次惊艳了我,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台词功力依旧让我折服,但还是觉得本尼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还可以更加出色,实话实说,尽管本尼已经很优秀了,却还是和我心中的哈姆雷特有些差距,毕竟《哈姆雷特》是我最喜欢的莎翁悲剧之一。

原谅我此时此刻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这是我第一次看戏剧,而且还是NT-Live的戏剧!

之前看《揭秘莎士比亚》的时候,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去英国的环球剧院看一场莎翁的戏剧,哪怕听不懂也没关系,只看表演就足够了。

毋庸置疑,现场看得效果一定比荧幕上更好,因此我们通过资源和翻译后的语言来评价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然而,戏剧的神奇之处也就此显现出来——它的感染力突破了语言的限制和文化的差异。

我们的情绪能够受到其中人物的带动,或笑得人仰马翻,或悲伤得不能自已。

我对莎翁的作品本就有着极深的感情,搬到舞台上之后这份热爱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很多文字上不能理解的地方也渐渐开始领悟了,很多颇具哲理的台词更加震撼着我的心灵。

莎翁的作品真是太有魅力了,戏剧真是太有魅力了。

关于《哈姆雷特》原作的具体分析我不想在此处呈现,一来是现在仍未理解得透彻,还需要看更多的演绎以及反复研读剧本本身,二来是我想在莎翁的条目下写下这篇感受和领悟以表达对莎翁的喜爱与尊重,因此,这里我只点出这出戏带给我的不同理解以及一些想法的更新。

最主要的是波洛涅斯这个角色,之前我是把他当作一个讨人厌的反面角色来看待的,但在这部作品中他更类似于一个喜剧人物,一个絮絮叨叨的话痨形象,如果他不这么多管闲事的话(其实也不算闲事)也不至于被哈姆雷特误杀,没错,是误杀(仅代表我此刻的观点),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加强了悲剧的效果——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本可以避免死亡,至少其中一人可以免于陨落的命运。

(我仍不喜欢雷欧提斯)这里我还要指出一点莎翁的伟大之处,你会发现他的悲剧直到最后一幕出现以前基本上洋溢着欢乐的旋律,幽默得宛如一部喜剧;而他的喜剧直到最后一幕出现以前都充满着误会,悲惨得让人唏嘘。

一部戏剧中的这种情感冲突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

我对王后的忏悔这一部分有了全新的理解,从表演中体会到了她那一刻的真心,但对这个人物我还是拿捏得不是很准。

同时,我对经典独白以及坟墓前有关死亡的见解这两部分,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哈姆雷特》之所以伟大绝不单单是因为它讲了一个好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涉及到了人类的根本问题——存在的意义以及生命的虚无。

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无时不在引起你的反思——我始终认为莎翁是一位哲学家。

这次的观演绝对是一场完美的体验,想必今年要在戏剧上花费更多的心思了。

最后,感谢慷慨分享资源的朋友,你让我生命的一部分趋于完整了。

《哈姆雷特》短评

比我预期低太多了… 特别是剧情交代上,完全没觉得哈姆雷特的悲剧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有关,也没觉得他与奥菲利亚有多相爱… 更没觉得最后贵族们一锅端都死了有多么悲剧… 绝对是导演的锅!服化道以及场景特技都很棒!但剧情… 你如果不了解哈姆雷特,没看过书,八成会觉得大名鼎鼎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就这???

7分钟前
  • 走丢的番茄
  • 还行

这个改编的意义是啥?穿着现代的服装,说着匪夷所思的迂腐言语。说到底哈姆雷特的愤怒是父亲的所有物的剥夺,而将母亲视为自己父亲所有物这样的价值观也只能在文艺复兴时期略显合理吧。

9分钟前
  • 埃 爾 克
  • 较差

舞美布景太豪华。结束之后,卷福号召大家为孩子捐款的时候最好看了☺

13分钟前
  • 苦茶
  • 还行

对于我来说 无可挑剔

16分钟前
  • RUI。先生
  • 力荐

最后为什么会有心机圣母的演说

21分钟前
  • 喵驼酱°
  • 推荐

2020英国舞台影像展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话是不错,一千个导演也可以拍出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用现代的服饰和布景来拍,甚至融入当代的风格,怎么看都违和。转场也挺生硬。其实在大陆展映这种经典,应该用正宗一点的版本,毕竟中国的观众对莎士比亚的理解普遍太浅(我自己也是)。

25分钟前
  • 懸蛛
  • 还行

还是觉得古典版会更合适~看着一身现代打扮的哈姆雷特,拿着一把手枪,说着“国王”“王子”“复仇”之类的话,就让我非常出戏~

26分钟前
  • 一一
  • 还行

啊,太糟糕了,最差的一部。

27分钟前
  • 鱼肉鱼肉
  • 较差

卷毛超可爱

32分钟前
  • Diane
  • 还行

总觉得是去年没看上的剧,一晃也已经快六年过去了。

37分钟前
  • 八点十分
  • 还行

2017.02.18@中间影院,NT话剧的现场舞美每次都加分很多,这次下半场的荒凉感让人印象深刻,故事的3小时30分有些冗长,可是有些关键剧情却有跳脱的感受,几个配角塑造的都一般,只有叔叔还比较抢眼,BC的表演还是有点浮在表面了,看过的接近10场里最一般的一部啊

41分钟前
  • Lyons
  • 还行

5/10 虽然我很喜欢卷福,也觉得他的形象很适合哈姆雷特,但演员基本都演得不好,故事衔接也很生硬。剪裁很奇怪,尤其是奥菲莉亚那条线。感情太杂糅了,没必要那么强调奥菲莉亚一家的情感。

43分钟前
  • 鹿慢慢
  • 较差

服装是硬伤 3.5

48分钟前
  • feather
  • 还行

剧本差不能怪演员

52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推荐

不是很喜欢的一个版本,其实NT的现代改编的戏也看过一部分但我觉得这版哈姆雷特不是一个特别成功的改动,没有真正的把形式和内容融进去(第十二夜算是正面典型吧)。而且我理解的哈姆雷特是一种善恶分明的少年在难以面对的灰色地带的自毁情绪,但他之所以产生这种情绪是因为在过去十几年的象牙塔内的教育中道德的高贵让位于虚伪的纹饰的现实,所以哈姆雷特的疯狂不是一种冷酷的高智商钓鱼执法而是未涉世事的人对欲望和权力的无法理解的痛苦,这版就不那么让人满意了。顺带吐槽一句这版本的奥菲莉娅实在是= =【要我说什么是合适的现代版呢,晚上独自前往阿灵顿对着兄长墓前的长明火出神的RFK非常的哈姆雷特和他的Ghost之间的故事。

55分钟前
  • Vasiliev
  • 还行

服装的现代化做的不是很好,不过哈姆雷特的故事本身还是十分优秀的。

57分钟前
  • 推荐

赞美NTLive!赞美本尼!上半场结束的时候那个舞台效果非常非常震撼了。这场的改编非常对我胃口了!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什么的,都太喜欢了!周围灯光暗下来,周围人的动作慢下来,灯光照着Hamlet的内心独白很棒了!再一次赞美NTLive,赞美莎士比亚!20171125. 时隔一年的二刷!可以不用紧脏的看台词就可以愉快的直勾勾地盯着本尼!依旧很喜欢心理小剧场。隔着屏幕都被摇滚风的表演炸裂。奥菲利亚挺可怜的。依旧超喜欢上半场最后几分钟,魔鬼在人间。转场的方式挺电影化的,转场BGM很精彩。实在太喜欢莎士比亚这种华丽又悲惨的结局了!20181201 再刷一次,这一次体会到的尽是他的疯癫。这个版的哈姆雷特带着很强的本尼的属性了。然后突然想看其他人演绎的版本,比如DTT那个版~ 20181208

1小时前
  • 瑾羲Qing
  • 力荐

简直混乱尴尬无数尿点,最让人生气的是很多冲突的调度上有一种模仿电影特效的谄媚不是电影化处理,戏剧的现代性不是这样搞的...还有服装也是,你穿现代衣服没事,你得在结构上有作用,达不到NT的平均水平。像是中国年轻导演才会排出来的那种新旧都不舍弃。声色犬马都用上还没有主题的戏。

1小时前
  • 白鱼Fiasili
  • 较差

奥菲莉亚奇差无比,疯癫是精神状态不是肢体抽搐OK?卷福的hamlet根本没有触及到本质…软弱和犹疑呢?靠嘶吼有卵用,怀疑也根本没看过hamlet🤦🏻♀️莫名其妙的现代化设计(枪、摄像机)没有任何作用…其他角色也没什么神韵,所以我为什么跨越14.4公里花110元去看这个狗屎🙈因为高考hamlet也是长在脑子里面的东西了

1小时前
  • 波子汽水调味家
  • 很差

坐在我左边的大姐睡觉打鼾==反正没有让我惊艳的表演,不过舞台还是蛮漂亮。

1小时前
  • 七里bal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