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学法语的时候,兴致来了想找法语片,结果找到就找到这个德语片当法语片看。
席勒作为维也纳分离派的代表之一,其第一位女模特是自己的亲妹妹,充满少女气息的画作,一丝不挂的少女,让还不是很开明的法国民众对席勒和其画作充满争议。
席勒的第二位对其画作有影响力的女模特是一名妓女,张扬的个性、光芒四射的性格让席勒在该时期的画作更为狂放。
后期使得席勒绘画风格发生转变的缪斯是瓦莉,这个时期的席勒不再如少年时期的贪玩放纵画作的线条也日趋柔和。
但在艺术家眼里,当画画与爱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的眼里只有画作。
而这幅TOD und Mädchen画的就是瓦莉。
最后席勒娶了艾迪丝,瓦莉在部队死于猩红热。
看完整部电影以后,我的内心是崩溃且混乱的,电影中我感受到席勒的不羁、放荡和急迫想要安放的爱情,但是好像哪里都不家,哪里都是过客。
最后把自己送给了上帝…哎…
无法理解为了黑人女冷落自己的妹妹……到最后死前照顾他的人不还是妹妹吗……可惜疯子的眼里只有画 。
爱上一个痴迷于绘画的男人是悲惨的……可是据说痴迷于某项事物的人有独特的魅力 ……难道哥哥和妹妹不能永远在一起吗……对红发女主没什么感觉……她对男主的爱很令我感动,但是总觉得他俩不配
《死神与少女》因为上图这幅画,我去看了这部电影。
这幅《死神与少女》笔法扭曲,人物的手臂如同昆虫一般细长。
死神拥着少女,彼此却又即将分离。
原作的色彩更加浓烈,那种情感与质感的冲击仿佛要攫住你的灵魂。
然后又被男主角的颜值折服,因为他比片中所有的女人都好看!
这双卡姿兰大眼睛可谓是扑灵扑灵。
好的,让我们回归正题(咳咳咳!
)这部传记电影是以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为原型拍摄,拍得不咸不淡,可是镜头美、画面美、人也美(咳咳咳!
)席勒这个人呢,从小就痴迷艺术,放荡不羁。
16岁的时候就成为了维也纳艺术学院最年轻的学生,可是他觉得学院老师太古板,没人能指导他的艺术。
然后伙同自己的狐朋狗友(一起离开学院的朋友)成立了一个新艺术组织。
真是一个高傲的小子!
这要放到中国家庭还不啪啪给他两巴掌,然后对他吼道:“快点给我滚回去读书!
”这里还必须cue一下希特勒,当时席勒考上维也纳艺术学院的时候,希特勒也去了,可是两次都名落孙山,最后只得去了一个公立学校。
可谓是造物弄人,一个成为了学院最年轻的学生,一个到了公立学校被人欺负,从此留下人生阴影,报复社会。
回归正题!
回归正题!
(咳咳咳!
)
成立了新艺术组织之后,这群艺术青年开始了他们的绘画之旅,在绘画中享受生活,在享受生活的时候绘画。
由于绘画需要模特,这部电影里有很多裸体模特,对于外国电影来说,这已经成了稀松平常的一件事,更何况是在一个以艺术题材为主的传记电影里。
而且这个主角还是在当时还被冠以各种私生活混乱,甚至还被诬告猥亵少女罪。
这个我们稍后再提。
由于席勒与女模特走得越来越近,这让我们的小可爱格蒂觉得受到了冷落,悄悄写信给舅舅问好,并附上所有人的名字。
这让席勒的舅舅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因为他认为自己没有义务给不认识的模特支付生活费用。
从而撤销了对席勒兄妹的监护权,席勒变成了格蒂的监护人。
这部电影里的风景和摄影都很美,丝毫不输法国的一些田园电影。
席勒为了自己的创作独自搬到了上图那栋房子里,由于失去了家庭的资助,席勒生活拮据,只能靠卖点画作挣钱,可是他当时的画作不被主流艺术界承认,人们看不懂他那扭曲、变态甚至带着色情意味的画作。
可是这位年轻的艺术家还是对自己的偶像说:
真是太棒了!
我也想不在乎钱!
人人都想不在乎钱!
其实席勒之所以说出这番画,一来他是个艺术家,对于钱来说他更在乎的是艺术。
二来,是因为他已经过了物质那一关。
你别看他现在穷困潦倒,请个模特都要冒风险请不花钱的小女孩,其实他小时候家庭生活很富裕。
父亲是是铁路的站长,家里有大量的资产和股票。
可是就在某一天,父亲梅毒发作,将家里所有的股票和资产证明一把火烧个精光,然后自杀。
其实父亲的阴影一直停留在他的记忆里,他会跳着跳着舞就想到自杀前疯狂的父亲,会因为想到他而头痛不已。
这也不免让人猜想,他画作中那些扭曲的线条,狰狞的人脸,是否是因为童年的缺失与伤痛。
影片进行到中段,席勒的缪斯终于出现了。
她本来是席勒的偶像克林姆的模特,但是由于席勒总是画小女孩,风险太大,所以克林姆就把威利介绍给了他。
威利来自乡下,身上带着一股粗粝的天真,她是懂席勒的人,与席勒相伴的那几年,她不仅是他的模特和伴侣,更是为他打点画作出售的相关事宜。
《威利肖像画》
《席勒肖像画》席勒的画作里多是扭曲着身体,用色带着一股枯萎的气息。
可是他给威利画了一幅肖像画,为了与之作配,他也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画。
这可能是最硬核的情侣头像了!
也可能是最昂贵的情侣头像了!
这两幅画现在挂在利奥波德博物馆里,没人可以动他们。
他们互相凝望着彼此,再也无法分开。
你们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吗?
王子和公主就这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吗?
NO!NO!NO!你们要记住,席勒不是王子,威利也不是公主。
1912年发生了一件事情,就是之前说过的席勒猥亵少女案。
由于席勒画很多的裸体画,由于他的生活太过张扬,引起了当地人的不满,结果收到了法院的传票。
而席勒被定的罪就是猥亵少女罪。
人们口中的受害者就是上图这个小女孩,你们看她的眼神就不怀好意(只是角色,不上升到个人哈)席勒这小子也是,你有威利这个模特了了,为啥还要画人家小女孩呢?
结果遭暗算了吧!
但是结局还不算糟糕透顶,法院查出这次的案件为诬告,席勒是没有罪滴!
可是他画的那些画却被全部销毁,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一件事,于是席勒就在法庭上高声呵斥。
可是这并没什么用(无奈摊手),法官还是当着他的面烧毁了画作,因为他画了这些所谓的色情图片,还被判入狱三天。
心灰意冷的席勒和威利离开了捷克克鲁姆洛夫的那栋乡村小别墅来到了维也纳西边的小镇纽伦巴赫,并在那里租下了一个工作室。
可是我们帅气的席勒即使穷困,也能招来桃花!
在他租住的工作室对面住着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这个家庭里有一对姐妹,纷纷对席勒倾心。
可是席勒是什么人?
他可是艺术家呀!
姐妹之中的姐姐想要当他的模特,他回答说:
真是一个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男人!
之前不是还说自己不在乎钱吗?
其实这个也是理解的,他不喜欢这个女人,钱货两清最好不过。
一个人可以拮据度日,可是现在威利在他身边,两人的花销很大,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艺术家也要面对现实。
威利知道席勒是什么样的人,她坚信他最爱的人是她,所以当席勒跟两姐妹眉来眼去的时候她并不嫉妒,因为没人能从她身边夺走席勒。
她是席勒的左膀右臂,她是席勒的缪斯,是他画作里带着无花果树叶头环的柏加索斯。
可是她错了,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确实没人从她的身边夺走席勒,夺走席勒的,是战争。
(咳咳咳!
)席勒没被夺走生命哈!
他只不过是去当兵了!
虽然他是艺术家,可是当时战况紧急,他没有选择,只有入伍。
可是一旦入伍就表明没有模特,没有让他作画的环境,因为他是一个不画画就会si的人(这是他自己说的)。
为了画画,他决定娶两姐妹之中的妹妹艾迪斯为妻,因为她家里有钱,即使不用工作也能支付得起房租和生活,只有成为妻子,艾迪斯才会跟着他,他才能让她心甘情愿地成为他的模特。
所以他抛弃了威利,因为威利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跟随他的军旅绘画生活。
看到这里,小何觉得席勒真的是一个zha男,他以艺术的名义伤害别人的感情(虽然他确实有才华)。
他是一个自私的人,他只对自己的艺术宽容。
在分别的前夕,他拥着威利。
这个动作就是画作《死神与少女》的原型。
可是在那时,这幅画的名字叫《男人与少女》。
画作中的男人和女人紧紧相拥却即将分离,描绘的就是他和威利。
这该死的深情!
这该死的渣男!
可是如果没有分别,也就无法成就一幅伟大的画作。
每幅触动人心的作品背后,或多或少都有一个难以言说的故事。
画作本身是不感人的,因其背后的故事才触动人心。
他们是相爱过的,可是席勒更爱他的艺术。
后来战争结束,战后人们仿佛理解了席勒画作里扭曲的动作,病态的神情。
席勒因此成为知名的艺术家。
可是在《男人与少女》的初展上,席勒得知了威利死去的消息。
原来,席勒离开之后,悲痛的威利去做了战地护士,每天都渴望遇见席勒。
可是她不知道的是,由于军官欣赏席勒的艺术才华,并没有让他上前线,而是派了一个管粮仓的闲职给他,这也让他有了充足的时间画画。
造化再一次弄了人,威利在战争中死于猩红热。
为了纪念威利,席勒把《男人与少女》改成了《死神与少女》。
这幅画本是为威利所画,却在初展的那一天得到了她死去的消息。
他是威利的死神。
这该死的深情!
可终究是他抛弃了威利。
1918年底,西班牙流感席卷整个欧洲,500多万人因此丧命。
席勒的妻子艾迪斯即使身怀六甲也没能逃过这次厄运。
三天后,席勒也因感染流感去世,年仅28岁。
他在去世前的梦魇里,依旧叫着威利的名字。
在他生命中经过了那么多女人,或许他最爱的,是威利吧。
电影从埃贡·席勒去世的1918年开始,穿插回忆。
如果以一个渣男的身份来定义天才画家埃贡·席勒,那历史上大多数的男画家都是渣男了,这个评论非常片面。
《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最后的肖像》《洛瑞太太和他的儿子》《maudie》,四部记录四位伟大画家的电影,埃贡·席勒,阿尔贝托·贾科梅蒂,洛瑞,莫娣,四位性格迥异的画家,后三位之前已经说过,埃贡席勒之所以被冠以渣男的帽子是因为他的灵感来自与不同的女人的性接触,我反而觉得这是反映画家真实生活的,尽管有些裸露画面,但不色情。
豆瓣7.1分说明电影拍的一般,但我觉得它不失为一部好电影,值得二刷。
我们只能在唯美的电影画面中获取一点对那个年代的只言片语的了解,真实的历史或许很残酷,不如活在美好的电影梦里!
我们也只能从他传世的画作里了解到他的自恋,挣扎,扭曲和外放的性格!
《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看名字就知道是讲述大画家席勒的一生。
看了这许多名人的传记电影,尤其是艺术家的,画家也好诗人也好歌星也好,电影拍得再好也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复刻出来人物本身的力量。
就拿这个电影来说,画面美得像油画,人物衣着打扮也非常贴近自画像非常美,男主的颜值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配乐也是古典美钢琴小提琴恰到好处。
故事基本上就是百度百科上能看到的故事,疑似和妹妹的乱伦、和灵感缪斯的灵肉互融、被迫另娶,都很大程度上美化了甚至诗化了席勒的形象。
但也是因为忠于事实吧,整个故事缺少了一点戏剧冲突,传记故事的平淡基本上是所有这类故事的通病。
最重要的一点是,画面穿插了很多席勒的作品,即使是这样也没有办法带来作品本身的魅力和画家本人的灵性。
这不是电影的错,这大概是无解的难题。
或者只能从画家内心的故事去挖掘,但哪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即使有,能不能拍出来也未可知。
同样的感受,在看《明亮的星》、《王尔德》、《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些电影的时候也是一样。
即使是很喜欢席勒的我,也忍不住要说句公道话,这部电影确实美化他不少。
席勒是自由的,就像Adele对他的描述,他完全以自己为中心,他只爱他自己。
他也是不自由的,为了生活抛弃情人投靠中产,创作生活也被参军入伍限制,就连自己的艺术风格也是被不同阶段的女人所影响。
而Wally是自由且通透的,那张“我不爱世上任何人”的契约叫人惊艳,对席勒的“妥协”没有作出让步,离开之后毅然踏上战线。
这样看来,席勒是配不上Wally的。
电影主要着墨在席勒的感情生活,而对他的艺术天赋、美学造诣几乎只字未提,称不上传记片倒像是部爱情片。
但稍稍琢磨一下,Gerti对席勒的照顾更多是源于亲情,Moa找上席勒却只是为了名声,Edith和席勒结婚后大失所望,她想要安稳的生活和伴侣,只有Wally是付出了真爱。
而席勒对于这些女人,都只有出于灵感来源或生活便利这样的目的。
也算是有趣,一部没什么爱情的爱情片。
很久没有看过画面这么漂亮的电影,上一次也许还是《悬崖上的野餐》,还挺巧,那里也有个Edith。
说起来,上一部看完的还是《沉静如海》,欧洲的片子和它自己一样精致,然后德语系的男孩儿真的是宝藏,吹爆Noah的脸。
影片从1918年流感爆发席勒和妻子感染流感,妹妹格蒂照顾席勒生命中最后几天开始。
穿插了1910-1918年的倒叙回忆。
主要讲述了画家与四个女人(如果把妻子的姐姐也算上那就五个)的纠葛。
这种题材的电影应该受众很小,不了解席勒的人来看,估计也像是在看渣男情史一样。
特别了解席勒的人,可能又会觉得影片美化太多,不真实。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比较适合对席勒有一些了解与兴趣人观看。
《死神与少女》也是席勒一副代表画作的名字。
由于席勒画风的原因,除了他本人和他周围的人之外,没人能确定他究竟画的究竟是谁。
不过,多数研究席勒的人都认为画中的两人是席勒和沃利。
影片中,席勒原将此画取名为《男人与少女》,当沃利1917年死去之后,席勒将男人改为了死神。
应该是为了表现懊悔与思念吧。
画中描绘了一个少女与一个黑衣男子拥抱的场景。
从眼神来看,似乎是少女想要抱住男子而眼神空洞似乎是想将少女推开。
像是表现力席勒与沃利难舍难分的情感。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如果就讲席勒与沃利的故事会更好一些并且也与片名的画作更为贴切。
或者直接将前30分钟直接删去也可以。
话说,一开始看的是优酷正版,将所有裸露镜头都删去了,一个胸都不准露,显得非常违和,这样的话席勒那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我不得不又下载了一版无删减的,发现整整删去了15分钟,真是佩服中国的审查制度。
《死神和少女》画家的传记。
偏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28岁的死神和一生遇到的四位少女。。
死神说等我老了wei了可以考虑画画别的。。
一直好奇画家们执着着自己描画的题材。
男主的颜可以撑全场,然而我却只在意图四里捕捉到的那一瞬间的火热。
沉浸在画画中的心流不得了。
之前看《透纳先生》略猥琐的鼹鼠先生描述云彩微妙色调认真的表情也是如此让我感动。
.。
(并不是只爱qing色片好么)最后,敬:瓦莉自由的灵魂。。
然而并不是,她在信里写着:我做了随军护士,盼望着可以在某个时刻和你相遇,我去了明信片里的咖啡馆,可惜那里不接纳女人。
画家知道她病死的一刻,把自己画作标题的的“男人”改成了“死神”。
感慨羁绊本身。
披着巨大的悲剧外衣的颂歌。
作为一个旁观者去看这些艺术家的人生,总会释然于褒贬。
我有足够的阅历和经验去评价他们吗?
不论从艺术角度、还是道德层面,都无法全面的认识他们。
最好的立场,就是旁观者,既脱离于追捧,也无所谓指责。
虽然看这样体裁的电影,人们总免不了感性思考。
可我每次看完,等片尾的音乐响起,我又会回到历史唯物主义上来。
对这些各方面都充满争议的艺术家,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客观叙事。
因此,我认为最恰当的点评,就是网上的生平简介。
那就说说电影本身吧。
“每一帧都美得如同油画”,大概说的就是以《埃贡席勒》为代表的一系列带有隐喻性质的传记体文艺电影。
电影采用的插叙手法,让人像在爬一段螺旋上升的台阶,时不时探出头看看屋顶,又能随时低头看到下面的螺旋形。
最让我着迷的是恰到好处的留白和令人意外的光影,人和环境的明暗交界线像刻刀一样精确的塑造了画面构图,我看的时候一度觉得自己在学习摄影晚安,小云雀和她的死神。
我必須要承認一開始打算看這部電影是爲了男主的顏值。
我不是說我對他有多了解或是之前就知道他很帥怎樣,真的只是因為在瀏覽網頁時剛好看到一張劇照而已。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370599186/(我當時看到劇照的時候就在想:這應該是席勒本人吧)我經常有疑問覺得不知道現代人的審美究竟落在什麽區間里。
畢竟現在俘獲少女們芳心那些小鮮肉和流量明星我是真的很難苟同。
我覺得女生全部都長得和姐妹一樣,男生們各有各的丑和彆扭(請原諒我自己長相醜陋還在對別人說三道四,畢竟他們就是吃這碗飯的,我小小的抒發一下自己的想法也是OK的吧)都說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是隨著一批批工業化流水線網紅的誕生,大眾的審美也日趨接近,女生要白幼瘦,胸大屁股圓,男生最少都要1米8,高富帥最重要的就是高了。
伴隨著外表審美的趨同,人們對藝術的審美和創作也漸漸難有創新。
席勒的畫在當時也是很難被接受的存在,當然我們現在可以說他是表現主義,但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他挑戰的除了畫派應該還有世俗的環境吧。
出演席勒的Noah Saavedra確實也是很英俊,不過你要說他多麼多麼帥氣我覺得也還好,更多加分項是他演出了席勒作為藝術家的氣質和個性。
片中的席勒一直在畫畫,不停的畫畫,和別人爭吵是爲了畫畫,接受徒有其表的婚姻也是爲了畫畫,模特換了一個又一個,永遠吃著鍋裡的看著碗裡的。
他是個渣男沒錯,但是也一個太能捕捉美的渣男。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是藝術家們好像真的多少都會有點與衆不同的地方,有好也有壞。
從感情角度來說如果我在現實生活中碰到席勒大概會上去甩巴掌,但是從藝術角度來看,我又會升起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算了吧,藝術家都有點不正常的。
劇中的Valerie Wally Neuzil也不是絕對意義上的美女。
不過席勒一直把她當成自己的繆斯,他也一再強調不是好看就能做模特的。
要有獨特的氣質。
我記得自己看過一個專門寫人體模特的貼文,大概也是說這麼一個意思,就是要美的有特點,不要美的千篇一律(網紅臉拜拜)
這個世界上,好像很多事情都很難兩全,比如你要一個藝術家成就很高,但是做人方面也要是個道德楷模,再比如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事少錢多離家近,但事實上能達到一兩個點已經很不容易,很多人是任何一個都沒法get到。
偉大如席勒也是英年早逝,留下洋洋灑灑幾百張手稿,每次想到這些藝術家們都這麼早早就離開了人世真的是讓人扼腕歎息,不知道他們還有多少數不清的想法沒來得及表達。
男主挺帅的
现在艺术家的传记影片讲来讲去只能在情史和性上面不断挖掘了。其实更想看到的是他们内心的挣扎,精神的苦楚。当然要表达这些是很难的,要表达出来而不做作就更难了。所以大概也只有继续在性上面不断挖掘。以至于以“自画像”闻名的挨贡·席勒被表现成一个痴迷裸女的早亡者。
找了几部画家的传记片观赏,许多是过去不了解的。这部奥地利电影描写110年前的画家埃贡席勒,他只活了28岁,在穷困和一战动乱中,以自身与模特们的纠葛,创作完成了流传至今的“情色绘画”,代表作即是“死神与少女”。影片制作精良。
传记
太花瓶,重点为了突出席勒是个漂亮渣男
看了不少艺术家传记,梵高的遭遇,莫迪里阿尼的遭遇,甚至席勒的一些遭遇。跟当代艺术在某些国家,当下的遭遇没区别。科技发展了有用吗?现在是21世纪了有用吗?依然是不了解,不关注,不学习,无知当光荣。一边缅怀着梵高们,一边做着跟梵高时代鄙视和嘲笑梵高的人一样的事。
摄影和音乐都好,男主是空心美貌,看剧照是一见倾心,在片子里乏味得很,给我的感觉特别像《不成问题的问题》里的张超……
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
真没想到他比毕加索更渣,刚好不是我能欣赏的作品了
无聊。一眼望到底的结构。演员选的过于好看了,气质不对。
一个真正视艺术为生命的艺术家是这样的: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停下来作画,是的,任何事情;生命中不能没有模特,任何时期都需要练笔;按自己的意愿描绘模特,包括他的妻子;对自己心爱的女人说,别走,我需要你,用来作画!好吧,除了佛洛依德,又多了一个去维也纳的理由。CK小镇的席勒艺术馆真有点水。
艺术家自己都是献身艺术的,更何况是爱上他的你呢。可以爱上艺术,但是不要爱上艺术家。当然也可以爱,爱像灵感,是瞬间光芒,但求绽放,不求恒久。#男主太好看了,好看得出戏,好看得超越了所有女演员,甚至超越了艺术家……只能是明星,或者牛郎。#
作为艺术家的传记电影,目光只聚焦在他的花边八卦,他的性格缺陷,而他的艺术创作看起来却像一场走火入魔(还令他变得更讨人厌了)——这大概真的是大众对艺术家的刻板印象。但事实上,每一个踏上顶峰的艺术家都是十分理性的。演员长得太偶像派,一点也不像席勒本尊,看着就出戏。
很为Wally感到不值。时刻提醒自己,永远不要丧失自身主体性,永远不能沦为另一个性别的附庸或他人的垫脚石。
Wally在咖啡馆失声痛哭那段太心碎了
昨日的世界
CK小镇入镜。竟然和克林姆特有这么深的交集。艺术的极端也是自我的极端。
席勒的綫條和色彩簡直讓人嘆爲觀止。私生活上,相比渣男這樣的稱號,愛而不得的命運所具有的悲情浪漫倒是讓我覺得感動呢。
男主滥交
埃贡·席勒死于1918年10月31日 享年2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