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惩罚

El Castigo,The Punishment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雅伊尔·尤里,卡塔利娜·萨韦德拉,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2

《惩罚》剧照

《惩罚》长篇影评

 1 ) 就冲妻子最后说的那段话,就值得五星

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

本以为是通过一个悬疑性质的孩子走失案,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没想到影片是有更深远的主题表达。

剧情大概是,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

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

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

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敌对。

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

她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跟其他妈妈社交,会在“多动症”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去学校道歉,会频繁带孩子看医院看病……所以,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

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

并且,丈夫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

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没有care妻子的感受。

他认为刚才妻子的倾诉,只是一时情急的胡说八道,想敷衍过去。

至于归来的孩子有没有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到底他是走失的,还是逃走的,都是影片的留白。

我当然希望孩子听见了母亲的剖白,能稍微理解一点母亲的难处……但如果这样,他也许会因此发现母亲并不想生下他……总的来说,片子对“母职”议题的关注,让人眼前一亮,很具社会意义。

北影节评选其为最佳影片,让人深感欣慰。

最后,影片最出彩之处:一镜到底。

真的非常牛逼,全程85分钟,没有剪接,需要团队紧密的配合,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也很高。

女主角的演技催人泪下,神经质演得极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被评为影后当之无愧。

 2 ) 《惩罚》:女性主义与一镜到底

本片关注的话题很有意义,在女性主义越来越火热的现在,家庭关系、夫妻分工、对孩子的教育以及婚姻和生育给女性带来了什么等等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片通过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直戳戳地把这个问题挑了出来。

我们可以看到,女主角在这个家庭中成为了所谓的“好妻子”(其实也就是她自己说的“好妈妈”,之所以这里说是“好妻子”,是说她负责照顾孩子的一切,而丈夫则是甩手掌柜)但却不是一个所谓的“好妈妈”(这里指的是心理层面上她并不爱孩子,并且也并不希望孩子出生,这与一直限制住女性的所谓“伟大的母爱”“背道而驰”),而男主角则是一个所谓的“好爸爸”(因为在孩子眼里,压力和限制来源于妈妈,而爸爸更像是一个“英雄”,带自己玩,满足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个“好丈夫”(他并没有关注到妻子的压力、妻子被迫失去了自我的状况,而是自以为是,且认为妻子所作所为理所当然)。

在这种矛盾中,真正尖锐的话题被激发出来。

虽然片中没有给出结论,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的倾向。

不足之处在于,片中矛盾的推动、主题的揭露等,基本上是靠台词来完成的,影像的表达有所缺乏。

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本片拍摄了七遍,最终敲定使用的是第六遍。

虽然拍摄中留有一些以防万一的剪辑点,但最终并没有用上,所以本片是实打实百分百的完全一镜到底。

然而,一镜到底在本片中到底意义有多大,我个人是持有保留态度的。

制片人说这是为了塑造“真实感”,但我觉得在本片这个内容的展现上,一镜到底能否塑造“真实感”、能增加多少“真实感”、这一部分“真实感”到底有多大意义,恐怕不甚明晰。

反而,这使得片子节奏缓慢且拖沓。

不过,这倒是客观上掩盖了一部分故事情节本身内容的简略(对于长片来说略显不足)以及大量依靠台词表达主题所造成的单薄,而使得主题本身更加凸显了。

 3 ) 孩子,不应该成为婚姻的压舱石

这部电影和《坠落的审判》一样,都是因为婚姻的无效沟通被孩子放大了。

大部分评论觉得这部电影是从女性的角度来控诉生育对女性的剥削,但几个细节让这种立论有商酌的余地。

Ana知道自己不想要孩子,但又怕失去Mateo,所以从怀孕的一刻起,就觉得委屈了自己。

之后的7年,她放弃了自己喜欢的事业,带着怨气来扮演一个好母亲。

从和她母亲的两次对话,可以看出她更倾向掩饰问题,而不是直面。

最后一幕,她说也许孩子的问题是因为他感知了自己对他的真实想法。

反叛,只不过是孩子为了博取关注的途径。

她终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有机会重来,她会选择生孩子之前就和Mateo分开。

生育,对Ana来说,是错误的。

但她也说其他母亲都认为值得。

所以,于其说这部电影是女权主义的伸张,其实更像是在探讨婚姻的本质,即两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否有足够的共同点而生活在一起。

假如这个基础不稳,孩子的到来,短期也许会转移注意力,但一旦有机会,爆发起来只会更严重。

这样的婚姻,孩子不是压舱石,而更像堵在火山口的石头。

 4 ) 你让让全职带娃的男人情何以憾

对片中的母亲无感,一点都不同情。

我是男的,我们家两套房子是我买的,家中主要开支是我支付,从小孩6岁开始我自由职业,电影里说的什么带小孩看病、送小孩去补习班、辅导小孩功课、亲历亲为陪小孩游泳、乒乓球、围棋、象棋、PS4、台球等除了钢琴(本人不会,只能兴趣班,小孩也不喜欢,学了个大概就放弃了)之外的各种兴趣爱好都是本人亲历亲为,除了做饭,我只做早饭,正餐手艺不行,作为一个父亲我对影片中的母亲感觉就是有病~!

如果非要对养小孩这件事情加一个附加条件,那就是:不能在各方面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要小孩。

如果一直没准备好,那就一直准备,一直准备不好,要么别要小孩,要么,电影里的各种糟心事儿就是必然。

再说到底:问问自己,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己的能力匹配不匹配?

把残酷的现实归咎与性别,除了无病声吟一番能解决现实问题?

 5 ) 进入围城的人

一镜到底的电影,讲述了夫妇俩寻找失踪的孩子。

从夫妇俩对孩子不同的态度上,能感到两人教育理念的差别。

父亲纵容,母亲严苛。

父母通过抛弃来惩罚孩子,孩子却通过失踪来惩罚父母。

一个7岁的孩子就能把父母逼向疯狂的边缘,这是爱的惩罚。

这种长镜头的拍摄,最能讲述人物长时间的心理变化,从惩罚儿子开始的不以为然,到儿子失踪的紧张,到久寻不见时的自责和疯狂,影片缓慢地将由弱到强的情绪变化反应出来。

由于一镜到底,所以故事就局限在公路上和丛林里,狭小的空间限制了和强化了戏剧冲突,使得这部电影更像是一出独幕剧。

警察不慌不忙的询问,带着些许官僚做派,开始了第二次寻找。

在警方和父母的对话中,开始勾勒小男孩卢卡斯顽劣的形象,以及他和父母的紧张关系。

而通过车辙的线索,父母开始向警方讲述了男孩失踪前那次惊心动魄的事故。

他也许被美洲狮掳走,也许上了别人的车。

孩子的失踪,还会牵涉到这个家庭的社会关系的损害,人们会质疑这对父母有虐待儿童的嫌疑。

总之影片的情节一直围绕在家庭和亲子关系这一主题展开。

然而,在父母最后的对话中,影片告诉我们,爱和怨恨其实是一体两面。

母亲爱着孩子,却也在心理怨恨着孩子。

因为孩子夺走了她的人生。

她的工作,她的人际关系,她存在的价值。

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婚姻家庭和个人价值之间如何抉择和取舍的电影。

如果回到最初,女子宁愿追求自己的价值的实现,也不要这个烦人的家庭,这的确是许多困于婚姻围城中人的真实想法,许多人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太多,却几乎没有回报。

这部影片的出彩之处就在于,通篇看似讨论了家庭矛盾和亲子冲突,实际上却在揭露出婚姻家庭伪善的一面,以及这座围城对个体的磨灭和摧残,可以说这是一部女权电影。

父母惩罚了孩子,孩子惩罚了父母,而婚姻家庭也惩罚了每一个进入围城的人。

 6 ) 被惩罚的是孩子,受罚的却是母亲

一镜到底,一片森林一台车,一对中年夫妻,一个走失的难搞的男孩。

警察,电话中的母亲,丈夫和孩子,在这片森林里这位母亲终于大哭着讲出了内心深处一直藏起的想法,我恨我的孩子,从而也引出了整个影片最重要的议题,关于“母亲”这个职位的思考和苦痛。

影片里出现了两个母亲,一位是镜头下的女主,一位是电话中的妈妈走丢孩子的姥姥,不难看出的是这位姥姥是一个给她人压力很大的人。

到家要准时,饭要提前确定好,女主说自己不爱吃的过敏的她会固执的要做并不在乎她,后面还要因为他们的迟到持续的责怪,这些单从女主的回复里就能得到答案的压力感是女主的人物丰满:她被严厉的要求,被不够在乎,所以她的概念里或许就没有足够付出的爱,她也会成为一个压力大严格的母亲,也会是一个更在乎自我感受的人。

另一位母亲自然就是女主本人,她从生气,到冷静的找,到无力,到最后的崩溃,情绪的转折非常精彩,节奏也很好。

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她的困境,为了丈夫的爱选择的生育,为了生活和陪伴选择放弃事业,在陪伴的过程中男孩的难搞和她的付出无法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回馈,积攒下来的就只有怨气。

她已经足够冷静分析自己的处境,她说“我爱我的孩子,我只是恨我是他的妈妈”是我听过对这种心情最直观也最客观的分析了,她成为了妻子但丈夫是因为孩子爱她,她成为了母亲却无法获得母亲这个角色的快乐,她的冷静她的恨都来的有理有据,却也无法让她背负一个“坏妈妈”的责怪。

母亲这两个字对很多女性都太过沉重了,说生育权在女性手里,实则社会长辈和伴侣的压力常会左右和裹挟一个不够坚定的女性。

拒绝成为母亲需要足够多的坚定和强大的自己,成为母亲有需要足够大的能量和精力去承担这个未知的生命的一切,天平的两端没有一个相对简单的选项时,进退两难。

看到最后她的哭诉时我莫名的泪流满面,大约是因为作为女性从成年后就常陷入这类的思考和纠结,而看到一位母亲从淡定到崩溃的过程和她最后讲出的一切时,我感觉到了很多共性也为自己某个可能的未来感到难过。

母亲明明是一个神圣的称呼,最后却好像成为了女性的惩罚,故事开始惩罚的是孩子,最后受罚的还是妈妈。

 7 ) 互相惩罚的家庭不幸得特立独行

2025.4.26卢米埃侨福芳草地 2025北影节第二部前期铺垫很长,漫长反复的情绪发酵,那些残酷伤人的话终于说出了口,开始真实面对自我的时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结局很灵,值得一个最佳影片。

惩罚这个片名确实抓住了故事的灵魂,在这个特殊情境下,惩罚是双方的,一是父母故意把小孩抛下,用丢弃的惩罚让小孩学会乖顺,算是一种不够完善的教育方式;二是孩子的失踪对父母丢弃的反惩罚,用失去引起父母的愧疚,愧疚可以操控,甚至可以通过舆论让父母社会性死亡。

随着剧情的推进,当母亲从强硬-委屈-脆弱-歇斯底里的情绪一路走来,撕下母亲的面具,一个真实的女人浮出水面,孩子对母亲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惩罚?

是对母亲身心健康的损害,是对母亲个人时间的侵占,是对母亲职业发展的挤压,在一个家庭里,总是会有付出者、享用者,但是在社会、传统、习惯对母职的全面要求下,母亲不得不成为付出得更多的那个。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对冲辛苦劳作和放弃自己的痛苦,但是母亲作为一个职业已经被送上神坛,所以一代又一代的女性献祭自己的全部去托举下一代,殊不知这些母亲本身也是被上一代女性托举起来的,在她能选择的时候,最安全的,顺应社会潮流的选择就是继续托举下去,那么多人的辛苦培育造就的女性,为什么不去享用世界,为世界创造新的高峰,而是回归家庭,寄希望于下一代享用世界?

这种“本该如此”的规训已经内化为一种自驱力,成为了刻在女性DNA里的魔咒。

当然,也有女性喜欢成为母亲,乐于养育下一代,但是也一定有不乐于此,有被“爱”和“责任”困家庭中的女性,但是她们不敢说自己不爱孩子,从来没有在养育这件事上获得过快乐,她们羞于承认自己在其中经历的身体和精神的痛苦,仿佛那是对母亲这个名词的亵渎,让一个女人说出这些看似残酷又无比真实的话:她根本不想找到失踪的孩子!!!

这一段简直是这部电影伟大的成就,但是就在真实赤裸裸地展示其杀伤力的时候,消失的孩子突然出现了,失控的情绪瞬间冷却,一切仿佛还要回到轨道上,但是母亲没有凑上前去关心孩子,她只是苦笑着,冷漠地看着孩子,或许她也没想好要怎么继续这来之不易的真我,大概率这份母职惩罚即将继续…每个人都应该面对真实的自己,因为只有真实的表达才能让人感受到真正的关心,当然有的孩子天生就是不服管教,但是孩子也一定能感受到不爱,也会用自己的方式争取关注,或许一切就这样一步步走向了另一种极端,所以一切问题还是回到源头,无论是婚姻还是生育,爱和甘愿都必不可少,不要让惯性成为人生中环环相扣的惩罚的开始。

 8 ) 对女性困境的一次重新理解和定义

以这样题材的形式让女性敢于在那样的,已然陷入在一个危机关头的时分说出,一个势必会成为一个颇富社会争议的观点,这真的需要勇气。

而这样的勇气是具有时代性的。

因为这样的声音从来都仅限于在私密空间。

因为这是一种不会被承认和认可的发声。

因为谁如此公开发声谁就会被道德讨伐。

但凡看过剧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有发声过的,只是从未被公开地进入过公众视线。

说结尾结的不好,结的很弱的,在我看来却不尽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尾才能更好的诠释,女性长期以来所遭遇的一个共同困境。

即即便是爆发,它也只是一次在沉默中的爆发,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而剧中的女性也犹如生活的某些女性一样,只能在这样的一次危机失控中才能将自己爆发出来,过了这个时机,连她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so,有时事件的失控并非全是危机和绝境。

我们都可以通过这部短剧(一个困境中的绝境)去重新理解,这样的困境对于每个女性的而言,是不是可以是非统一性的唯一标准?

 9 ) 看不见的绝望

有幸看了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就是压抑、绝望。

妻子向丈夫求救,被毫无同理心的指责丢孩子是妈妈的错,妻子向母亲求救,被指责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忽视妻子过敏事实,妻子向警官求救,被指责不是个好母亲(这里的求救是指人在崩溃前发出的各种信号暗示)。

而事实呢,在家庭中长久的被无视的付出,在面对adhd儿子背后无数的牺牲,都在被配偶、家人、社会是为理所当然后由这个事件引起绝望的爆发,妻子向丈夫长达十几分钟的控诉,是千千万万女性内心的剖白。

影片卡在孩子找到了为终点,但实际上,整个故事并没有结束,丈夫依旧并没有多理解妻子,后续的压力和指责依然压向这个母亲。

 10 ) 惩罚 El Castigo (2022)

惩罚 El Castigo (2022)#13thBJIFF 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影院)。

9/10 北影节最佳影片,也是本次影节的闭幕影片。

电影聚焦特定空间特殊境遇下人物的情绪感受和心理变化,以一镜到底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了高度沉浸的观影氛围,使得影像中的时间流速与现实世界完全同步,进一步缩短了角色和观者的距离,对电影创作者们来说也是一次巨大考验。

而长镜头的原生属性赋予影像的纯粹真实让电影极具现实意义,镜头焦点的转换推移聚焦人物的行为动线,引导观者被动跟随人物视角,增进对角色的理解和共情,在此过程中逐步走进人物内心,经历困境、挣扎、压抑和绝望,发出对“女性与母亲”身份的物化规训及不公遭遇的控诉、质问和讨伐,以及对父权制下“男性”愚昧暴戾的愤怒憎恶,和同为男性的羞赧抱歉,太难过了...

《惩罚》短评

就冲母亲最后说的那段话,就值得五星。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也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他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不care妻子的感受。

6分钟前
  • 琼子
  • 力荐

生他干嘛使

10分钟前
  • 大洁
  • 还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候“坏”起来,确实会让父母产生厌弃的念头,但这个时候考验的更应该是家长。惩罚没有错,但女主的方式有问题。

13分钟前
  • 麻子
  • 还行

“惩罚”原来是母职惩罚

16分钟前
  • MoodyAllen
  • 还行

致郁 说起来 父母亲都不是不讲理的人 情绪也挺稳定的 怎么就能教出那么一个不知轻重的儿子 不仅是他妈 我也不想让他被找到 真的很烦人 挺好的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并不是做了母亲就一定要有母爱 并不是有母爱就一定要舍弃全部的自己 道理很简单 只有做了的人才知道有多难 七年带孩子去过两次医院的父亲 每个周末陪孩子玩一玩的父亲 自然是好做的 但是一周五天时时刻刻都得顾着孩子的母亲 是真的不好做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在生孩子之前能考虑清楚 到底有没有那个耐心和足够的牺牲精神 去为人父母 不行的话就快算了 毕竟人类这个物种 也并没有什么必须要延续下去的理由 拍摄是一镜到底 挺流畅的 很考验演技 男女主很OK

20分钟前
  • Silence_Gun
  • 还行

吉祥航空回程观影。“有那么一瞬间我希望找不到他”,但不是不爱他,而是重来我不愿意放弃热爱的工作,放弃自己的时间。惩罚降临在家庭,每个人都只是热衷扮演生活中不同的角色。

24分钟前
  • 抛掉奶盖上街去
  • 还行

W:“我内心深处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不想。自从他出生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开心过,你一定觉得我是个怪物吧”M:“不会,我什么都没想过。你是说你不爱我们的儿子吗?”W:“不,我爱他,我讨厌的只是当他的妈妈”M:“那你讨厌做我的妻子吗?”W:“我很久没做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M:“不,我在我看来不是那样的”W:“如果八年前我告诉你我不想当妈妈,我永远不会怀孕,你还会爱我吗?就只是爱我而已?告诉我实话,如果我不想当妈妈,你还会和我在一起吗?”M:“不会”

26分钟前
  • 南之禾
  • 推荐

普通人当母亲就是一个巨大深渊的开始。

30分钟前
  • 梁梁丘🦋
  • 推荐

又老又丑又自私又缺乏母性的烂女人!全程1.5倍速看完,实在看不下去这烂电影。可惜只能打一星!

35分钟前
  • 雪豹
  • 很差

我在惩罚孩子,孩子也在用消失惩罚我。我对孩子有第六感,孩子也有我不爱他的第六感。我早就不是你的妻子了,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成为母亲让我失去了渴望,一同消失的还有我自己。成为七年只陪孩子去过两次医院的父亲很容易,成为孩子失踪却不希望他被找到的母亲却很难,失去自我是社会对父母的惩罚。

3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恐育片!精髓在最后十分钟。妈妈们为当好妈妈无欲无自我,基本放弃一切,全球各地的妈妈都受同一套教条的规训洗脑。

40分钟前
  • s720357
  • 推荐

不知道导演想起什么“范儿”,还是想“惩罚”观众。故事、表演的设定充满戏剧冲突,却活生生塞进写实纪录片的瓶子里。很深刻的故事,讲述的就是一个“平”和“晕”写实的手法运镜,取景地在【下午的森林中】自然天成的光线,忽略了使用高清的镜头,大量晃动,观众会【晕镜】,中途难受多次闭眼,而且破坏了天赐的布光美感;演员是有能力的,但过份晃动的镜头,打碎了演员的表演;镜头的【安静】和【运动】的表达,偶尔出现不恰当感。最后20分钟,明明故事在向【高潮核心冲突】推,表演的节奏型却依旧平平。恍忽的结束虽然是电影节作品,但是无论什么“艺术节”主打的都只是【量】和【面】,随时“祛魅”#那些你始终get不到的导演和高分电影#

45分钟前
  • 猫哥
  • 很差

坐在前排被晃晕;主题先行的片子,一切只为女主的爆发服务;逻辑层面,从各种人物动机到具体情节细节都有待商榷。比如,我坚决无法理解男主作为唱白脸的父亲本身,会同意女主把孩子丢在四下无人的森林道路上独自开车走。男主纯粹工具人,这不符合戏剧标准。

47分钟前
  • April
  • 较差

太适合当下了。这就是我看到身边的妈妈一边不停抱怨家庭生活一边又转头劝你当妈妈很快乐那种矛盾的情景。但我很笃定妈妈们不会快乐!

48分钟前
  • Apple|每天都在纠结
  • 推荐

婚姻是埋葬女性的坟墓 但你完全可以选择不结婚 不生孩子 而不是生出一个孩子又这样对待他

53分钟前
  • Au Revoir
  • 还行

难得的真实且深刻

54分钟前
  • Apotos Joy
  • 力荐

短小精悍的一镜到底,表面上是对孩子的惩罚,其实是对父母的自我惩罚。当母亲说“内心真的希望孩子就此消失,自己真的不想当母亲”的时候,是对父亲的惩罚,而父亲回复母亲质问“如果当初不会生孩子还会喜欢我吗”的否定,是对母亲的惩罚,女性可能太多时候还是无法所心所欲的去活,但能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哪怕是含着泪的自我惩罚,其实也是一种进步吧。最后儿子出现,女主的那个表情真的值一个影后。

58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反转的不错,但是我最近对于女性话题太过关注了吗,感觉这片对于女性的书写有点限于形式化……本来以为是想讨论这个女人的性格形成历史,没想到……也不是说不能探讨吧,就是太程式了

59分钟前
  • 豆瓣在逃江湖骗子
  • 推荐

还是吃惊于这种母亲对自我意识开发的程度,这些欧洲人的体面人用一整部片子告诉你人应该是什么样,以及爱情,家庭,孩子之间的各种关系失衡时到底是什么样,没有说教,没有上价值,就是自然而然表达出来的,而我们能有这种,或者敢于这么表达的又有几个呢?这同样也是这部电影优秀的地方,用影像告诉了你所有的情绪,并让你相信,而不是踩着你脖子说,你哭,你笑,你打个滚!

60分钟前
  • 冲出来的鬼
  • 力荐

滚呐

1小时前
  • 随意看看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