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虽然主题给人感觉不够明确,但却抛下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所追求的和所坚持的是不是正确的,又是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这个很关键,因为很多时候,你从头到尾所坚持的东西很可能到头来是没必要的。
这个,我只能说当时的你想要,就必须努力完成,回头对与错已不重要,你当时努力的成果(无论成功与否)它都是有价值的。
而且,越大,你对结果的价值越看重,这对吗?
很多时候事物是有矛盾的,但你又必须要在这从中找出一个肯定值,应为这是对你的价值观的一种肯定。
坦然面对一切,不管以前你有多坚持,很多时候结果没出来,可能是应为你还没有努力到那个点,也很有可能是那个阶段还没到来。
相信自己,你所坚持的事物,迟早会出现的。
回头想想,你当时所追求的结果,其实也只是个过程,没有什么是有结果的。
只是相对的,所以,说到这,你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做,不枉于心,就行了。
其他已经都一不重要了。
但,你又要必须给自己一个交代,就像电影最后那样,至于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在有目标并快乐的走完自己的人生。
还有就是,你坚持的,到最后其实也是人生一个正常的结果,而你不坚持,随波逐流呢,也很正常,但这个前提你有一种,这都是人生常态的心态,就会不一样。
所以,最后你是该坚持还是随波,这一切都不重要。
但你还是要坚持,应为这是一种progress!一种power!
有人说过,看电影的乐趣在于窥探别人人生的时候,却不经意间看到了内心深处的自己。
于是思索再三下,我决定写下这篇不是影评的影评,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根植内心深处的恐惧。
-我是“偶尔也要矫情一下”的分割线本斯蒂勒演的是何许人也?
一个以拍最真实的纪录片为原则的男人一个愿意用十几年的时间采访一个无趣教条甚至半只脚已经踏进坟墓的老头子以探寻其相信的人生真理的男人。
光是纪录片和十几年等词便能让人看出他是一个坚持到几乎顽固的人。
然而生活中的他却又拥有许多老实本分之人都有的缺点闭塞,在认识那个“命中注定的朋友”之前,他的人生是三点一线的,家-小圈子(还是老婆的闺蜜圈)-拍摄,享受生活对他们夫妻俩仿佛成了一个奢侈品,上一次出游竟是“好几年前”,而这一切都被他归因于“中年危机”,于是他走上了“重拾青春”的路子。
缺变通,先不论他的作品深度如何,一部六个小时的纪录片本身对正常人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做为一个影迷,纪录片一直是我的巨大软肋),然而不论是剪辑师(兼摄影师),亦或是他那个“高傲”的岳父提出的建议,他都未曾采纳(甚至将岳父的建议归咎于其岳父对自己的偏见,这个下一段会细说),而诸多惨烈的面试经历更是他变通无能的缩影---酒香也怕巷子深这个道理他一直不懂。
更糟糕的是,他还有着电影人特有的脆弱的骄傲和单纯也是这个骄傲让他在受骗之后的幻灭更加刺痛人心。
许多人都在抨击讽刺男主的作和轻信,而做为一个长期存在感稀薄的人,我却十分理解他,一个长期不被人认可的人在得到了别人对其的认可(尤其是片中的男孩“看过”男主电影这样简直称得上知遇之恩的认可)很容易让其对那个人产生信任直至依赖。
男主被认可时的神采飞扬,融入新集体的“脱胎换骨”,看的我不禁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只是缺一个放肆年轻的机会。
然而我和男主都错了变年轻,变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变成可以掌握自己生活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年轻只是向年轻人学习的形式,肉体仍然在不停的走向衰老;变成真正的纪录片的电影人,他依然无人问津,他的“崇拜者”却已经走向世界;而自始至终,他都是被生活掌握的那个人。
骄傲之所以脆弱,归根结底在于自身的不强大与患得患失大部分时候都不得不伪装起来,一旦有露头的机会便如同赤身裸体一样暴露在大众眼中。
而没有露头机会的人便终日沉浸在自我怀疑和对别人的怨恨中。
男主对岳父的不满与顽固正是由于其内心深处对岳父的轻视的恐惧和不自信。
而这份骄傲在大部分人眼中都如同儿戏一般,男主对理论的通透在投资人眼里并不比菜市场的菜的价格重要,这也让男主注定只能成为投资人眼里那个“nice to meet you”之后正眼也不看的路人。
我和他一样,也是一个苦于得不到尊重和认可的人,对于一个男人,人们的认可太重要了,做为一个在群体活动中永远被人压过头并无视的人,我也曾试着用坦诚,用“适当的”发怒抑或是各种方式来换取别人的认可,却发现自己看重的东西却总是得到别人一句“没事,你这样这样不就行了吗干嘛这么生气”的答复。
这也让我的心在看到男主“正义地”与骗他的人对峙之后被宴会所有人当傻瓜的那一幕时跌落了谷底。
这部电影,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有的人看到的是导演对生活的敏锐洞察,有的人看到的是中年危机下的小情调,而我们这些与纽约相距甚远的人却读出了内心最初的恐惧—无法接受自己变成一个平庸,或是违背原则欺骗别人以取得期望结果的混蛋。
患得患失,这便是男主,是我,亦或是许多能力不足又自尊过高之人最大的心魔,男主最后选择了回到生活,领养孩子,而我,能不能面对恐惧,真正善待自己……我也不知道。
这个故事要从这讲起,当男女主角在对自己的婚姻迷茫时,当他们周围的朋友都为了刚出生的孩子失去自我时,他们在寻找到底哪一种是他们需要的生活,于是他们遇到了一对年轻夫妇,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他们体会到了活力,年轻,自由,疯狂,他们自以为很快乐,结果这一切只不过是个圈套,那对年轻夫妇只不过是为了刻意接触他们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有时候我们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但这个社会就是个残酷的社会,让我们对过程麻木,而把结果放得太大太大。
关于电影中拍摄纪录片,男主角Josh花了八年拍了一部纪录片,拿给自己伟大的纪录片导演岳父大人看的时候,不只是他,连我都感觉boring,Josh追求纯粹,追求至高无上的真实,他单干从不会用什么手段,当他发现那个年轻人欺骗他的时候,他就在所有人面前揭穿这一切,但大家都欣然接受这一切,说只要片子拍的好没人注重是怎么拍的,连他的岳父,他最尊重的纪录片导演都说时代变了,只要吸引人就无所谓拍摄手段了。
这个社会已经远远偏离了真实,大家都带了点虚假,都揣着一个面具随时伪装,大家喜欢看有带着戏剧性舆论的东西,就类似芒果台永远能从它的那些真人秀节目中制造出噱头,抓住观众的心理,我们自以为我们所看的真实,只不过是它使用各种剪辑引领我们走向那个误区,纪录片本该记录真实所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能比纪录片更真实的了吧?
结果告诉你,不是!小学的时候就在《时文选粹》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真实和谎言去河边洗澡,结果谎言穿着真实的衣服走了,但真实不肯穿谎言的衣服,结果大家都能接受穿真实衣服的谎言,却接受不了赤裸裸的真实。
时代变得复杂,现在一代人比一代人没那么天真纯洁了,当那个年轻人通过自己的手段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取得成功的时候,男主已然顿悟,在机场他对自己的妻子说:He's not a devil,he's just young.但他们看见一个坐在对面不会说话的婴儿在摆弄手机那么娴熟的时候,他们惊呆了,时代已经变得太快,快得我们压根跟不上它的步伐。
回到婚姻的话题,还记得那对年轻夫妇阿曼达演的那个女孩说:当我们在想,我们要怎么一起变老的时候,答案就是和其他人一样。
有时候我们特想追求与众不同,但最终难免落入俗套,就如男女主角最终还是要去领养孩子过着跟其他人一样的生活,生活不就是那么回事嘛?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要保持自己独有的心境,周末快乐。
“他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看《年轻时候》之前,我是准备把这部电影当成文艺小品来消遣的。
看完之后才发现我错得离谱。
这是一部真诚、深刻而严肃的电影,它真正探讨的,是欲望。
主演本·斯蒂勒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喜剧演员,但他最近主演的几部电影都让我笑不出来,相反,我被他作品里的真诚所深深感染。
《白日梦想家》讲述的是一个中年男人勇敢做自己和追求梦想的故事,而这部《年轻时候》讲述的则是一个中年男人被现实伤得体无完肤的故事。
影片的定位是喜剧,却看得我浑身发冷。
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中年男人的故事。
影片中,纪录片导演Josh(本·斯蒂勒饰演)在一场演讲中引用了让·吕克·戈达尔的一句名言,“纪录片拍的是别人,剧情片说的则是自己。
”有过编剧和影视制作经验的人就能理解这句话是多么深刻和一语中的。
看电影,看似是看别人的故事,感受别人的感受,事实上,从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感受到的永远都是自己。
(本影评涉及剧透,介意请绕行)影片一开始,Josh和妻子Cornelia(娜奥米·沃茨饰演)正在照顾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这让我们误以为这是他们的孩子,事实上,他们并没有孩子。
人近中年,他们身边的朋友大都有了孩子。
哄宝宝睡觉、给宝宝喂食、为宝宝换尿片、带宝宝玩耍、陪宝宝上早教班……宝宝几乎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一旦宝宝降临,夫妻生活的重心都将不可避免地倾斜到了孩子身上,不管你是否喜欢。
表面上看,有孩子的父母们都显得无比的快乐和幸福,他们陶醉在全新的生活里,他们脸上洋溢着甜蜜和满足。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或者说这就是事实的全部吗?
Josh的死党,一个正在给孩子喂奶的父亲对他敞开了心扉,“我爱我的孩子,但我仍旧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孩子给我带来了快乐,但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快乐。
”这部电影之所以触动人心,秘诀之一就在于诚实和勇敢。
《年轻时候》揭示了隐藏在平凡生活背后的真相。
那些真相也许我们还不懂得,又或许我们只是不愿意去面对。
影片着重刻画了三组人物,一组是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他们代表的中年人,一组是Jamie和Darby,他们代表的是年轻人,还有一组是由Josh的岳父和一位老教授组成,他们代表的是老年人。
不同年龄的人对人生有不同的理解,对欲望、成功、价值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正是这些不同的视角拓宽了这部电影主题的厚度。
Josh已经44岁了,家庭还算幸福,事业却毫无起色。
作为中年人,Josh和他的妻子Cornelia传达出的是不甘心。
是的,不甘心。
他们不甘心得不到认同和成功,不甘心逐渐老去,不甘心被时代抛弃。
所以,当医生告知Josh已经患有关节炎的时候,他才会显得那么震惊。
这种病可是老年人才会得的,他知道自己迟早也会得这种病,只是没有想到发生得竟然这么快。
Josh的死党也是一样,早早地就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壮志未酬而身先老,这是一种痛入骨髓的悲哀,特别是对人生还有所追求的人而言更是这样。
Josh是一个纪录片导演,他想制作一部震惊世界的纪录片。
为此他已经耗费了近十年的时间,结果却是毫无进展。
一个困境是,资助他拍摄的金主们先后都退出了,他甚至没有钱支付给剪辑师,另一个困境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部长达7个小时的片子是枯燥和乏味的。
理想很丰满,无奈现实却是赤裸裸地悲凉。
Josh想成为一个像他岳父那样的人,一个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他极度渴望能获得大家的赞许和认同。
出于可怜的自尊和骄傲,在过去的岁月里,Josh从不接受他岳父的任何帮助,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打出一片天空。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地挫折后,Josh终于放下身段,他为岳父放映了自己的纪录片并征求对方的意见。
坚持了7个小时后,岳父终于看完了影片,他表示这部纪录片里的好多片段都苍白而无聊,应该毫不犹豫地剪掉,但Josh却认为这些耗费了无数心血的片段才是纪录片的核心。
为此两人大吵了一架,Josh认为他不应该来请岳父提意见,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是他自取其辱。
一个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却得不到认同,是愤怒,更是悲凉。
“不知疲倦地翻越每一个山丘,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越过山丘 才发现无人等候……”李宗盛的歌真正唱出了人生的滋味,你耐人生何?
怀才不遇,知音难求。
所以,当Jamie出现在Josh的生命里,当这位年轻人对Josh说很喜欢他的纪录片时,我们就能理解Josh的受宠若惊和喜极而泣了。
对于现在的Josh而言,真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洪水就泛滥。
Josh和妻子与这对年轻夫妇越走越近,他们震惊于这对年轻人复古的生活方式,更惊喜于他们年轻而自由的心态。
他们用卡带和黑胶唱片来听音乐、用录像带看电影、推崇DIY、讨厌Google、FaceBook……他们的身体和心态都是如此的年轻,简直美好得一塌糊涂,让人嫉妒。
年轻真好!
至此,这部电影的故事已经过半。
如果主题只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将毫无疑问地流于肤浅和平庸。
幸好不是这样。
受Jamie的感染,Josh决定敞开心扉地去帮助这个年轻人,与他一起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Jamie决定做一个纪录片,为此Josh将自己的各种人脉无私地分享给Jamie。
正当Josh感觉自己正重新活过来的时候,真相却悄悄地浮出了水面。
相遇、相识、仰慕、合作……原来一切都是Jamie早就设好的局。
作为一个年轻人,Jamie同样渴望着成功。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Josh被他当成了通往成名大道上的一块踏板,一颗棋子,一个筹码。
年轻却老辣的Jamie利用了年老而单纯Josh,就是这么简单。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灵魂!
”,而Jamie竟然用虚假的方式来拍纪录片。
发现这一真相的Josh怒不可遏,他决心在岳父的表彰会上揭露Jamie的真正面目。
无奈Josh遭遇了现实再一次的啪啪打脸。
在Josh踢爆的这个惊天真相面前,所有人甚至是她的妻子全都毫无反应——没人真正在乎Jamie是不是采用了欺骗的方式来制作这部纪录片。
“也许Jamie是个混蛋,但是他的片子我很喜欢,谁在乎呢?
”聚会上,Josh出尽了洋相,还因袖子着火被Jamie用水泼了个透心凉。
现实就是这样,你以为你已经跌入了悲惨的谷底,其实还有更大的深渊等着你。
没人会真正在乎你,你只能自己在乎自己,没人会真正理解你,你只能自己理解自己。
理解不了这一点,就永远不能脱离痛苦。
有得到就要有付出,凡事都有代价,只看你是否敢于去付出。
Josh功成名就的岳父就曾一针见血地女儿说,“回顾我的电影生涯,我反思自己是如何取得如今的地位和成就的?
如果我对自己说实话,我会说我的成功是以牺牲你和你妈妈作为代价的,我的成功是因为我是一个自私而无畏的混蛋。
但是对外我不会这样说,我会说我成功的原因是我的天赋,我的努力和运气……”对女婿的失败,岳父也毫不留情,“他至今浑浑噩噩一无所成,只是因为他还没有意识到成功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他依旧相信着那些虚假的演说和心灵鸡汤……我知道他想成为像我一样的人,但他不够冷酷,所以他永远成不了我。
”这让我想起一个知乎上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懂了那么多道理,了解了那么多真相之后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在我看来,了解真相虽然不能改变你的生活,但当你真正面对它们的时候,你的心里会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坦然。
追逐着理想,向往着成功,渴望着被认同,这是每个人的心魔。
不能驾驭它,平静快乐的人生就无从谈起。
我们追求的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结果真的比过程中要吗?
他人的评价真的比自我认同更重要吗?
什么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
影片的最后,Josh的妻子在翻看杂志时发现,Jamie如今已是影视行业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这个年轻人获得了Josh渴望已久的成功。
妻子说,“看,这个魔鬼已经被放出来了。
”Josh淡淡地笑了,他说,“他并不是魔鬼,他只是还年轻。
”最终,Josh做到了与他人和解,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虽然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还有很多的痛苦和磨难等着他,但他已经理解了别人,理解了自己,也理解了人生。
不甘心就不甘心吧,不迷失自己,不放弃努力,不改变自己的原则,不突破自己做人的底线,做自己就好。
别人不认同你,就自己认同自己吧。
我们生来就是孤独的,真正的快乐,只有自己能给自己。
本文为作者原创,图片源自网络,首发自公众号 2j的花果山,欢迎留言及转发。
谢绝未经授权的转载。
<图片1>
据说此片评价极端两极化,还有有人说看不懂。
不过我看完也就理解为什么有这种反映了。
这片子的视角太窄了,窄到要30岁以上,工作超过10年的人,才差不多能理解这片子的基本逻辑——“如何看到年龄危机。
”这个话题——对于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毛还没长全的人来说,根本不存在——所以更别说对这个片子有任何体会了。
如同我在得肠胃炎上吐下泻以前,觉得所有有胃病,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的人都是贱人就是矫情一样——大多数的事,你没经历过,就真的理解不了——不懂装懂的那批人除外。
什么关于生孩子啦,关于纪录片的真实问题啦——这两个差点把本片一分为二的情节安排,也都是在为主题服务——这两个问题始终存在,只是编剧让主角们在走向衰老以后,表现一下对待事物的心态是否会和年轻时候一样?
被小伙子欺骗的主线其实设计的挺好,而且最终的结果也不流俗,小伙子还是追求到他想要的东西,男主角也释然——这种事看起来戏剧化,可是对于每一个中年人来说,都会经历如过山车一般的波峰波谷,俯冲的那个过程——就是你必须面对的,可能是办公室里顶替你的小崽子,也可以是新技术,总之人大多数人的感觉和男主角一样,惶恐,不知所措。
一旦发现对方品质还不行——就更抓狂了,开始莫莫叨叨地抱怨,我们要追求事物的本真,我要揭露他的虚伪,等等等,总之都是无济于事。
折腾的再热闹,也无非是给自己出了一口恶气。
而这种随着衰老而带来的各种糟心事,明天还会遇到。
面对这种趋势,能做的——以不变应万变,接受它——面对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止疼药——从容的继续活下去。
看了很多电影讲期望,讲被英雄改变的生活,被别人丰富的人生。
但是这部电影讲自己的生活。
冷暖自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
而主角夫妇已到中年,更是在很多苦恼之中。
男主的事业毫无起色,还在成功的丈人的阴影下;和妻子的婚姻开始就没那么浪漫,现在更是已无激情;同龄人都有了孩子,但两人无法要孩子。
生活很惨淡,却还得撑下去。
我们总是期望有别人来做生命的贵人,改变自己的生活。
导演给他们安排了贵人——一对年轻的夫妇,他们相处的自然,他们年轻的生活方式,他们新鲜的婚姻,他们对自我的坚持,都吸引着这对已经深陷中年危机的夫妇,一切好像都有了活力。
他们渐渐疏远了同龄的朋友,开始学年轻夫妇的生活方式,一切变得好似相当不错了。
但是梦总会醒。
终于,男主发现自己的人脉开始变成男二的人脉,而这小子原来一开始就是在利用自己。
其他的事情也很糟糕,他们之前的朋友开趴没有叫他们,和年轻夫妇的关系也有点扯不清了。
由于他自己的固执加上年轻人精明能干有竞争力,很快他失去了所有人的支持,而男二拍成了自己的电影,代替了他的梦想。
想挽回的男主终于找到男二不厚道的证据,但是,只是在道德上胜了一筹,好吧,他确实用了手段,所以呢?
但他确实拍出了你几年都拍不出的电影。
这种失意的感觉一点不会错,年轻的时候以为活力永驻爱情长存,但当辉煌成为过去,自己终被超越的时候,那份不甘和无力似乎是在嘲笑着自己。
于是不得已想着,人生就是这么无奈的,消极,悲观下去。
但谁不是经历着渐渐独立,渐渐被替代的过程呢。
与其期待别人的扶持,期待自己不可替代,不如做自己的选择,享受自己的成长。
这是生活最终给予的礼物。
Ben Stiller最近貌似老演这种人生哲理片。
Adam Driver最近老看到,高的竹竿儿似得又总是吊儿郎当演一hipster,爱不起来。
俩人对峙和岳父演讲交叉那段音乐太赞。
STILLER和NAOMI夫妇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那段参加啥CULT组织的经历真心让人觉得纽约生活丰富多彩。
在北京呆了仨礼拜终于回到香港,下飞机的一分钟刷出一封邮件一项目死了。
呵呵呵,也好终于下周不用回北京了。
其实年轻时我们总是装着不care,小清新,文艺复古,其实内心比谁都渴望成功又不择手段。
直到中年时看似拥有一切的中产生活,apple TV, kindle和每天准时去健身房,11点睡觉,其实内心却总感觉郁郁不得志,打心眼儿里嫉妒年轻人的活力和live in the moment,惆怅又患得患失。
岳父作为一人生赢家则轻松一笑,年纪大了也终于看开了,该装傻时装傻,该不CARE时才能真的不CARE.这类电影最后总是主角找到了自我。
STILLER终于放下纪录片和妻子休假。
等飞机时看到DRIVER终于也是成功了,STILLER也终于释怀了。
”HE'S NOT AN ASSHOLE. HE'S JUST YOUNG.“也许这是我们全都必将经过的过程,谁都无法逃出这个魔咒。
在想自己现在处于哪里,貌似也是在两者间挣扎呢。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那我们是不要跟年轻人太过亲近的来往吗,后来想好像不是,片中的他是年轻人没错,但他也是个为了自己想做的而去故意接近别人,把别人都当做筹码的年轻人!
现实生活中这种人很多,但我也说不上来具体他们哪错了?!
片中的年轻人似乎最后也成功了,这就是真正的生活,并不是你讨厌他,讨厌他的做事方式,最后剧情就会按照你想要的去发展。
接受人生的无常,接受生活的多元化,接受自己各种的可能性可能就是中年大叔的看透!
蛮喜欢这部电影 看到很多个点都有触动 【关于世界的谎言真假与成功定义 】妻子的爸爸对她说 如果说我为什么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 很大的原因是我牺牲了你和你妈妈 做了一个自私的混蛋 但我不会这么说 我会对外界说 是因为天赋 努力 运气 而你的丈夫始终不明白这一点 他不明白要付出什么代价 他仍在相信他听到的演说 然后另一个画面是 这个资深的电影人在举办他的晚宴 他在发表他关于真假的演说 但是下台后 他说他并不Care真假 这个纪录片拍出来好就可以了 所以你看 这个世界上的一些角落 或者说大部分角落里 说出来是一个规则 做事情是另一个规则 言行合一 这可以是你的行为准则 但是存在着另一个言行不合一的规则的世界 也许真正做点什么的人都知道事实到底是怎样的 但是在公共场合 要给公众一个期待和一个美好假象 告诉他们可以通过什么得到什么 却没有告诉他们会因此失去什么 但是没关系 在慢慢成人的过程中 都会懂得 如果愿意去懂得的话这个中年男人想要成功么 是的 但是这句话不完整 他想要的是以他的方式成功 所以衍生出一个问题 到底什么是成功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 想要世俗意义的成功 就要按照世俗成功的规则 所以那个年轻人成功了 想要自己的成功 就多问问自己想要什么 【吸引与兴奋过后-可以信任才叫朋友】这对中年夫妻 被这对年轻情侣吸引 觉得和他们一起才找到生活的乐趣 不想理之前的老朋友 但是事实证明 其实生活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看到某个人 觉得只看到有趣的一面 那可能是因为你看到的是生活的假象 或者说只是生活的一面而已 如果你觉得自己被一个人完全的吸引 但审视一下自己 好像对方并没有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可能是因为你没有发现他想从你身上得到什么 那种一味感觉自己从对方身上得到的愉悦不会长久 需要双方都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愉悦才可以长久 友情爱情都是这样 最后他们还是和他们以前的好朋友在一起了 因为朋友最基本的东西 其实是信任 而不是吸引 但是没有一丁点的吸引也不会是朋友 至少不会是好朋友 而信任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也是安全感的由来 所谓的感情 其实不就是这么个东西么 【感情最美好的是经历】这对夫妻一起经历的一起 才是他们感情的根基 还有很理解中年女人二次吻那个年轻人 她想尝尝新鲜的滋味
电影时间来到了2014年,主角说不敢相信离06年已经8年过去了,是啊,我也不敢相信。
看过本片之后,我立刻想到了2010年的《鲶鱼》纪录片事件。
本片提起的25岁年轻人从facebook上找寻老友,然后发现他是阿富汗老兵的事件,和纪录片《鲶鱼》非常相似。
《鲶鱼》是有3个纽约的年轻人,他在facebook上和一个网友少女相恋,他太爱这个女孩于是想和她见一面,结果却发现女孩在facebook上的所有信息都是假的,一切的相互支持的照片、朋友、合影、关系都是编造的,从一个facebook的一个平常故事跌宕起伏的打假故事。
自《鲶鱼》在圣丹斯电影节一炮打响以后,对本片的质疑就开始了,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剧中过于戏剧化的人是导演找人安排的,整部纪录片是伪纪录片类似《女巫布莱尔》。
后来据说制作人已经出来承认是假造的,但是又有人说没有。
反复争夺到今天依然没有结果。
而一部描写打假的纪录片本身造假,这真是巨大的讽刺,而这种讽刺恰恰是我们千禧一代人的时代特征。
这就像我们中国的韩寒事件,韩寒自少年得志以后就在互联网的环境中如鱼得水,在各种话语之中游移腾挪打运动战。
从他被质疑造假至今也已经过去了3年,韩寒到底是不是造假,还是没有结果。
而自韩寒被指造假以来,挺韩寒恰恰是被称为“中国唯一敢说真话”的媒体,南方系。
包括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网易、新京报、财新甚至很有气节的名人比如陈丹青也不惜说“我不管韩寒的文章是不是他写的,文章好就是好。
”韩寒后来发了新三篇,立刻招致左派人士抵制,然而又因为左派人士的抵制却让方舟子成了众矢之的,自由派人士骂他是诋毁自由偶像的小人,左派人士又因为韩寒挺他,因为转基因议题而骂他,而”韩寒有没有代笔“呢?
有还是没有?
转基因到底安全不安全?
安全或不安全?
没有结果。
就像本片最后,老岳父对主角说的:”为什么一定要非黑即白,情况变了,价值观变了。
“如今,《鲶鱼》被mtv转拍成了个捣乱、低幼真人秀,而韩寒开始成为赛车手偶像,用最近报道的话说”喜欢的人都是喜欢看他赛车的人“。
让我想起了谭震林老先生的话:”我不应该活这么大岁数……“。
世界总是在变化……ps。
这不是一篇合格的影评,因为对本片我没有谈什么,以下谈一些看法:电影不太恰当的描写了年轻人的生活,作为千禧一代人,我们有自己的困惑、痛苦和枷锁,而不是如电影所说的,就是一天的犯二。
而当今社会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问题是价值真空,爱情、亲情、家庭、国家都在变化,在重新定义,旧有父权社会崩塌,没有新的价值观顶上来。
这个问题,电影有谈但是把这一切归为”时代变了“过于简单化。
其实还是以中产艺术中年男的角度来谈中年危机,过于表面、过于形式。
naomi watts表演很好。
矛盾
i dont get it, mf
🖕🏻
Ben Stiller 出生星 South Node 南交點 前生發展今生留有發展可繼續發展、今生 2星 射手星 吃胖增大 膨脹ㄧ直笑 長旅行 朝目標發展 執著自己1人認為正確事情不管事情正確或不正確 6房處女 分析 清楚
色调还是可以的,全片焦黄焦黄的,比较衬伤感又轻忽的气质。但是鲍姆巴赫为什么要找本斯蒂勒来演?是为了强化人物设置里的天真混杂着傻逼么?斯蒂勒那种营养不良的伊朗北非混血的傻逼样子演这种天真小可爱的角色太讨人嫌了。本片的正面意义在于讽刺了独立/文艺电影圈
句句刺中要害
是有多没智商和自我才会被踩着上位,被别人的生活牵着鼻子走,简直是loser。
还是有一点讽刺 both of them 其实是开放的命题 并不只有一种绝对的选择 年轻时候我们千姿百态 年老时或许相同 或者things change 都很正常
拍的不错也有趣。就是骨子里的讨人厌。
fuck you
我只是不喜欢这个片子的立意 完全被前半段剪成的预告片欺骗的 原本以为是《白日梦想家》续 结果完全是个阴谋 没看过我不推荐看
剧情好拖好无聊 Adam Driver从里到外一身Hipster的气质完全不需要演啊!一个现代Dean Moriarty式的人物 虽然不择手段但是却让人讨厌不起来实在是因为Adam本人举手投足就连甩着腿走路的姿势都太过性感撩人了 简直是out of this world
本以为就是个纽约轻松喜剧,没想到竟然如此有深度。感触最深的并不是婚姻问题和年龄问题,而是鲍姆巴赫对电影制作的见解以及对攀龙附凤现象的嘲讽。自我揶揄和幽默桥段更衬出真诚干事者的落寞,喜剧外壳下的思考还是让人感到心酸。
本质上是中年危机吧 有点流于表面了
去年的“白日梦想家”让本斯蒂勒美美的做了一把文艺梦,这次被这部电影狠狠的摔到了现实。导演用一些波澜不惊的小段子做成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小品,也串起了一对中年夫妻不疼不痒的囧境,看罢只是感慨本斯蒂勒还是端住这种角色的饭碗好了。
无法理解的美国文艺青年和文艺中年的生活?但还挺有趣的… Adam Driver真的很可爱,虽然角色实在招人烦哈哈哈
对本斯蒂勒相当无感了。
2015291 有趣的地方或许在于抛出“电影”命题的辩论,它的精彩是来自于故事本身还是作者创造,是过程还是结果,不过两者哪一个都无关紧要,精彩就好。
好尴尬,不舒服。。男女主又恰好是我不太愿意看见的蛤蛤。。
不够深刻 尽管Adam演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