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角斗士

Gladiator,帝国骄雄(港),神鬼战士(台),鬼神战士

主演:罗素·克劳,华金·菲尼克斯,康妮·尼尔森,奥列佛·里德,理查德·哈里斯,德里克·雅各比,杰曼·翰苏,大卫·斯科菲尔德,约翰·斯拉普内尔,托马斯·阿拉纳,拉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马耳他,摩洛哥语言:英语年份:2000

《角斗士》剧照

角斗士 剧照 NO.1角斗士 剧照 NO.2角斗士 剧照 NO.3角斗士 剧照 NO.4角斗士 剧照 NO.5角斗士 剧照 NO.6角斗士 剧照 NO.13角斗士 剧照 NO.14角斗士 剧照 NO.15角斗士 剧照 NO.16角斗士 剧照 NO.17角斗士 剧照 NO.18角斗士 剧照 NO.19角斗士 剧照 NO.20

《角斗士》剧情介绍

角斗士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克西蒙斯(罗素·克劳 饰)是罗马帝国战功显赫,受人拥戴的大将军。老国王马库斯·奥利利乌斯(理查德·哈里斯 饰)对大将军赏识有加,有意加冕于他。老国王对将军这种超越亲情的宠爱自然招来太子康莫迪乌斯(华金·菲尼克斯 饰)的妒忌与不安,太子伺机杀害父亲,抢先登上王位,并马上下令诛杀大将军一家。 马克西蒙斯死里逃生躲过暴君的魔爪,可是他所有的家人都未能幸免于难,返回家园,他只看到满目疮痍的破败景象。走投无路的马克西蒙斯只能投身为奴,从昔日的大将军沦为一名角斗士,在血腥厮杀中苟且求生。 凭借英勇的气魄和高超的武艺,马克西蒙斯渐渐脱颖而出,晋级到罗马的大角斗场。这一次,他的剑直指暴君康莫迪乌斯,失去亲人的痛苦,沦为奴隶的屈辱,在马克西蒙斯的内心燃起了熊熊怒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天地无用!GXP乐园始动篇我以为我丈夫的妻子死了超人王朝逆境突袭吉吉和内特异教徒模型姐妹舌尖上的冲动水星领航员第2季境界之轮回第三季小原不哭憨豆特工3少林寺传奇之东归英雄太阳、月亮、飓风摩登岳父逃跑计划扑通扑通的水球少年荒唐周五夜桃花扇传奇日历女郎外星精神病本地人腹黑少女贴身男佣潘银莲监控事件我们的生活奈何寨主不好当老人长津湖过界呼吸

《角斗士》长篇影评

 1 ) now,we are free.

第一次看角斗士,实在记不清是在什么时候了。

那时候还小,无法忍受太过血腥的画面。

但其中的暴力与其他片子不同,即便是血腥,但同时也会让人热血沸腾。

对于神经脆弱的我,也只有两处有些不适,一处是撒牛血,一处是最后将匕首慢慢刺入王子的脖子。

这不是一部百分之一百完美的电影,不同的人看,能找出不同的毛病。

而对于我,唯一的败笔,便是最后皇后发言之前走路的时候摇了两下脑袋,实在让人觉得有些装腔作势的感觉。

然而这点瑕疵,对于喜欢此片的人来说,也算不上是瑕疵。

它不是一部小资的电影,不反映个人情调,生活习惯,零零总总。

它是一部讲述英雄的电影,看完之后总能让人有写一点东西的冲动。

这部电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莫过于“大气”两个字。

不管是战争中的冲锋,决斗场中的厮杀,还是主人公阳刚的性格。

除去这部电影之外,还没找到能产生类似感觉的其他电影。

它和其他英雄主义的影片,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部影片的重点并不是表现主人公的战斗能力。

当人们回想起它的时候,第一想到的,并不是主人公的功夫有多强,而是主人公为了实现共和,为了最求自由而死去。

在影片的开头,导演花了十几分钟的浓墨重彩,细致地表现了一场经典的古代战役。

而另一个影片重点表现的战斗是帕西缪斯被送到罗马后第一场角斗。

第一场以强胜弱,没有什么悬念,主要目的在于画面的表现,不过足以看出导演对于宏大战争场面的把握能力。

第二场战斗以弱胜强,在战斗的开始,实在为主人公捏一把汗,除了认为他是电影的主角,肯定不会死的圣斗士原则而坚信他肯定不会死(不排除会有人这样看电影,因为关于英雄的电影,半路就把主角给弄死的,实在少见),如果情绪融入影片情节,那是一场非常激动人心的战斗。

也正是那场战斗,为帕西缪斯赢得了罗马人民的心,从而走上了抗衡王子之路。

影片的亮点,除了情节和画面的宏大,以及赢得了五座奥斯卡小金人的荣誉之外,我想最令人关注的便是它的音乐了。

当然这音乐,也为此片夺得了一座小金人(如果没有记错的话)。

不敢说其他影片中没有超过它的音乐,但就其配乐水平来说,绝对不会让它排到二流的队列之中。

而旋律和画面结合能如此完美,令人印象如此深刻的,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影片,估计都用不着动脚指头。

如果非要指出其他同等水平的电影音乐,以我所看的电影之中,能想到的只有《无间道》《雨人》这两部能相提并论了。

(不排除我所看电影太少的缘故)影片中有两大主旋律。

一个节奏较快,主要用于战斗的高潮。

这个节奏非常有名,就算没看过角斗士,听到这个旋律也不会陌生。

因为它经常被引用在国内的各种纪录片、影视插曲之中。

另一个节奏比较慢,而且有女声吟唱。

一般出现在影片需要抒情的时候。

印象深刻的是在影片最后,帕西缪斯死去,皇后摇头晃脑地说完一段“他为共和而死”的演讲之后,一句“荣耀他”,音乐响起。

我想不少人和我一样,在此刻控制不住自己的泪腺吧。

影片结束之前,帕西缪斯的战友将代表它妻子的小木人埋在角斗场中。

“now,we are free. i will see you again. but not yet,not yet.” 然后走出夕阳照耀下昏暗的角斗场,让人思绪无限。

他们自由了。

当他老死之后,他们最终会再见面的吧。

他们再见的时候,会谈论什么?

会再次并肩战斗吗?

在他剩下人身岁月中,会怀念这段让人激情澎湃血光四溅的岁月吗?

或者,客观的说,他们死了就死了~ 化成一缕尘土,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流传下一段故事,让后人传说。

 2 ) 肃穆的心情,生命的意义

在经久不息的片尾音乐声中,我的心情也像角斗士最后的胜利时刻,整个罗马斗兽场鸦雀无声,久久地停留在肃穆之中...生命转瞬即逝,我们却活得如此被动,如此无奈,如此挣扎,缺乏意义感!

我们得庆幸老天把我们安排在这个时代,所以我们的生命才不会那么轻易地被人夺取,男人们有生命张力的勇敢至多也就体现在流汗或流泪的竞技场或情场,再没有什么了吧?

感谢这个电影照亮了2005我的瞬间,如果生命是花,就让她尽情地绽放!

如果生命是火,就将他点亮,炽热地燃烧!

不为别的,只因为生命本身需要舒展,因为我们需要感知我们正鲜活地存在着,活得尊严,活出力量,还能自由地去爱和被爱。

 3 ) 观《角斗士》有感

一向都不喜欢看战争片,尤其是古代的战争片。

模式化的剧情加战火连天的场面,让我对战争片一向都带有微微的厌恶。

但这部角斗士完全超乎我的意料,其奇妙的剧情深深地吸引了我。

与《芝加哥》一样,《角斗士》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领略了好莱坞大片的魅力。

似乎早已过了英雄崇拜的年纪,但《角斗士》里男主角的英雄形象又燃起了我对英雄崇拜的热情。

其实英雄也是有类别之分的。

每个人心理都有一个崇拜的英雄形象。

而男主角的英雄形象恰恰给我心里的英雄形象相吻合。

男主角的英雄气概,嚣张跋扈的气势仅留在他的战斗事业上,而在战场外,却是一个充满了人性温情的男人。

这又让我想起了电影《蝙蝠侠之黑暗骑士》的一篇影评所说的:女主角爱上一个英雄却要把他变为凡人。

英雄至高的魅力所在应该体现在其凡人的一面。

在战场外,男主角内敛而谦逊。

他并没有因为自己不凡的战绩而减低对凯撒皇帝的尊崇,也没有自行邀功。

战场,往往是造就英雄的天堂,也是成就男人事业的宝地。

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一个战绩不凡的将军,却只想过凡人的生活。

一个对大帝国做出不凡贡献的人,将功利看得无比的轻。

对于拱手相让的大帝国,他也婉言拒绝。

这像极了古代的大侠,劫富济贫却隐姓埋名。

最让我动容的是男主角对家的那份深情。

说到家,我想都会触动到绝大部分人心里最柔软的部位。

英雄也如此。

或许英雄都大义凛然,天南地北,四海为家。

但作为每天在战场上厮杀的战士,男主角似乎比一般人更能明白家的意义。

他的战斗不是为开拓帝国疆土而战,是为回家而战,这也包括他后来的复仇。

用中国古话来说就是衣老还乡。

其实他也深知开拓疆土,并不能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幸福生活。

战争破坏了那么多的家庭,人们如何幸福。

这部电影叫《角斗士》,英雄与战斗是电影必不可少的主题。

这也是我重新审视的。

由叱咤风云、万人爱戴的英雄成为被关在笼子里的奴隶角斗士,但抗争的勇气和决心从未改变,英雄本色未改,后来依然成为能和皇帝相抗衡的奴隶英雄。

在西方帝国,皇帝的权威远比不上我们古代中国。

西方帝国是个崇拜英雄的国家,英雄的号召力有时并不输给帝王。

在影片中,男主角在观众中的声望甚至超过了皇帝,这也是让我非常震惊的一面。

这就是英雄的魅力。

相比之前在战场上的战斗,男主角在斗兽场上更多了一份无所畏惧。

任何一场在斗兽场的战斗,男主角所表现出的勇气近乎本能,而又带着几分不屑和深深的绝望。

那份勇气是冷色调的。

来自妻儿被杀的悲痛,已经远远超过复仇的热情。

复仇只是他在人间垂死挣扎的最后一股力量。

而这股力量足以激发他所有的勇气。

爱,是这部影片的另一个重要叙述主题。

这主要体现在康莫迪乌斯身上。

康莫迪乌斯,生为一个娇贵的王子,后来用尽几乎丧尽人性的手段成为皇帝。

他迷恋权利,但从最心底里,他是一个极度渴望被爱的人。

甚至把权力当成一个实现被爱的工具。

在他杀死他父亲凯撒大帝的时候,他发自肺腑地说他爱他的父亲,也渴望被父亲爱与重视。

我相信他父亲是爱他的,但爱并不等于失去理智,凯撒大帝深知自己的儿子并不能完成兴国大业,于是觉得把大权交给男主角,一位真正的有才之士。

康莫迪乌斯充满了愤怒与嫉妒。

他杀死自己的父亲以谋位,最后还派人杀害男主角,并追杀男主角家人。

康莫迪乌斯如此痛恨男主角,还因为他深爱的姐姐也爱着男主角角 康莫迪乌斯把爱看成了占有,他渴望被爱,包括他所有的国民。

他渴望通过振兴国家来得到民众的爱戴。

而只有通过获取权力才能实现这一切。

在康莫迪乌斯眼中,爱变得如此自私与狭隘。

其实他的父亲,他的姐姐,包括他的侄子都是爱他的。

但他们同时又爱着男主角。

康莫迪乌斯无法忍受这样的爱被别人分享,于是对男主角的恨更深一层。

后来他知道男主角未死,还大大的威胁着他的统治,不惜不择手段地要将男主角赶尽杀绝。

其实那样的不择手段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生为帝王,他已经不屑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了,他需要的是拥有呼风唤雨、万人遵从的权力的快感。

只要有勇气去抗争,一切皆有希望。

影片可能传达给观众这样的意念。

但我不愿意用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概括了影片主题。

影片的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比我们看到的更多,也复杂得多。

 4 ) 这一路上

光荣之路--矛盾的将军烽烟四起的沙场上,在雾气弥漫的丛林中,马克西蒙斯将军从容地指挥作战,战士们敬他,敌人们畏他,年迈的国王在远处观战,像儿子般地赞许他,爱他。

说不清这到底是哪一战,罗马帝国的版图一再被扩大,邻邦小国早已臣服,丛林中的野蛮人也在这一仗中降伏,偌大的世界已经占据了三分之一,该结束了吧?

马克西蒙斯是万人敬仰的大将军,罗马帝国如今的天下是他打下来的,他已经完成了大将军的光荣使命,效忠罗马,效忠国王,任何荣耀他都当之无愧,但是他只想回归自己农民的生活,每晚他都要在神的面前为他的妻儿祈祷,对着他妻儿的泥像说话。

他和国王说他已经2年265天没有回家,妻儿正在翘首企盼他的归来,他渴望着与他们团聚,渴望着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割草拾麦,渴望着家的温馨与平静。

可是国王垂垂老矣,罗马帝国虽然强盛但是无法全面实行民主,得不到民心岌岌可危,只有伟大的马克西蒙斯将军可以让她真正的辉煌下去,国王爱他,士兵爱他,人民亦爱他,罗马帝国需要他!

王位非他莫属!

将军说他视名利为粪土,他誓死效忠帝国,他要为自己的妻儿着想,也要为人民着想,为了更多的人可以割麦种田,他放弃了他所向往的自由。

我们现在还没有自由,我们终会相见,只是还不是时候.....自由之路--愤怒的奴隶权力可以将信奉它的人的心灵涂黑,耳朵震聋,眼睛抹红,因此而不择手段。

国王的儿子,这个资质平庸,心胸狭隘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自己的父亲宁愿将王位传给一个外人也不传给他,这不是一个器物,而是整个天下,三分之一个世界,包含了信任,器重,敬仰,爱戴,当然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而这一切的拥有者竟然是在他眼里只会打仗心里想着回家种田的农民!

他亲手将自己的父亲勒死,害死将军的妻儿,暗杀将军(未遂),欺骗元老会,登基称王!

他要的不是民主,要得是独裁,这才是真正至高的权力!

一个显赫半世的将军可以忍受他敬爱的国王暗遭毒手,可以忍受本属于他的王位被别人不择手段地夺去,可以忍受部下对他的背叛,可以忍受陷害险些被杀的命运,可以忍受沦为奴隶的耻辱,他一无所有,应该结束自己此时微不足道的生命,要知道生要比死难,留下来的人往往是痛苦的,但是他绝对不能忍受手无寸铁的挚爱凌辱惨死,他要报仇,苟活着也是一种希望。

他曾在战场上为罗马争,为国王争,为士兵争。

如今在同样血淋淋的角斗场上他终于可以为自己争,争得了自由他就可以报仇。

杀戮始终没有停息,只是这一次有了观众。

他没有成为角斗场上供人消遣的玩偶,他不是如奴隶般地屈服,无知,胆怯,而是如同当年四处征战时世人爱戴的将军,不,国王般地充满智慧,勇气及力量,他在角斗场上依然可以获得民心,他是一时的奴隶,万世的英雄。

即使现在的国王在面对他时,都会禁不住打一个寒颤。

我们现在还没有自由,我们终会相见,只是还不是时候......回家之路--快乐的农民世人知晓了那位在角斗场上魅力四射的角斗士是当初的马克西蒙斯将军,国王的姐姐愿意支持他,元老们愿意支持他,奴隶主愿意支持他,奴隶们愿意追随他,他似乎代表了某种信仰,大家相信只有他自由了,他们才能自由。

但是这一切让国王知道了,那个心中极度愤怒极度恐惧的国王软禁了姐姐,逮捕了元老,杀死了奴隶主,镇压了奴隶,用刀子从背后刺进进了马克西蒙斯的心脏,这个没有征战过的胆小卑鄙的人,他要在角斗场上打赢马克西蒙斯来骗取民心,证明自己。

再一次的站到角斗场,马克西蒙斯面对着他不共戴天的仇人,没有人可以想象他受致命伤是如何站立,如何挥动手中的兵器。

他的身体越来越沉重,神志越来越恍惚,视线越来越模糊,他不知此时自己身处何地,听不见角斗场上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只觉得自己在往某个方向飘去,越飘越远,是一个他很向往的地方,飘着飘着他的眼前出现了一道半掩着的门,他想伸手去推,却有个力量在阻止着他,他听到门那边仿佛有女人孩子亲切开心地叫喊声,闻到风吹过麦田带来的清香,看来真的快要到了,真的想停下休息了。

他再一次尝试推门,突然伤口一阵剧痛,不行,还不是时候,他眼前的敌人,那个残害他的王,他的妻,他的儿的那个人还没有倒下,他要他必需还债,即使他无法还清。

他在瞬间恢复了理智回到了战场,将剑果断准确地刺进了对方的心脏。

太累了,该结束了,他的手终于没有阻碍地推向那扇门,跨过悲与喜,穿过生与死,门终于被推开,与他的挚爱们相拥,奔跑在一望无际的田野上,做一位真正的农民,割草拾麦,自由自在......我们现在自由了,我们终于可以相见......后记:这一路上,马克西蒙斯因为责任,他失去自由;因为信仰,他追逐自由;因为爱,他最终获得自由。

 5 ) 受控制的角斗

与征服日耳曼战争的情况不同,罗马斗兽场上发生的是受控制的角斗。

日耳曼人拒绝妥协,把罗马人的使者斩首,双方军队展开激斗。

这种战争中的各方,都有一套控制战争资源的方式,再将其纳入筹划与判断。

但就战争本身而言,双方的角力并没有一个明确受控的边界。

就像20世纪初期的现代战争那样,没人能绝对掌控战争参与者的残忍程度,和战场的空间范围,除了静默不语的天神。

但斗兽场本质上是一个表演的所在。

就像《色·戒》那部电影的情况,身份、人性、认知都被纳入了表演。

而表演本身是有边界的。

《角斗士》中,表演的物理边界是“舞台”,那个由长墙圈起来的搏斗空间。

人对战人,或者人对抗野兽。

这种表演无形中使坐席上的观众上升到天神的位置了。

斗兽场上的战斗是被更严格地部署和安排的。

一场毁灭腓尼基人的战争,被压缩为数十人的火并。

两拨参与者身穿两国服装,就连军械的强弱关系也是预先设定好的。

他们的牺牲是用来取悦观众的,戏剧的虚拟性仅仅存在于场景、情节的设定上。

这类似于情色作品的设定了——一个凶悍的角色最终需要在受控制的框架下,服从于戏剧观看快感的需要。

因此,斗兽场上的战斗越残忍,现场观众就越兴奋。

直到马克西莫斯把斗兽场的功能逆转为一个真正的抵抗空间。

角斗士开口说话,他颠覆了设置好的剧本,非议了皇帝的权威,甚至把皇帝变为小丑。

(后来,华金也确实饰演过一个名为“小丑”的角色。

)这是一所三层嵌套的剧场。

第一层,角斗士。

第二层,现场观众。

第三层,我们。

 6 ) 【转载】忘川边的但丁:《角斗士》想讲的,究竟是什么

古罗马的“贤君”幻影是怎样破灭的各位好,这两天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的新片《角斗士2》上映了,不知大家去看了没有。

应当说老雷这个人,不算是什么合格的历史片导演,他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过于充沛的主观表达意愿,其实更适合到《异形》《银翼杀手》这样的科幻片里去放飞自我,用来拍历史片则容易把历史学者气的脑梗。

这一点,去年上映的《拿破仑》大约大家已经见识过了,英国版的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之前文章笑骂过了,这里不赘述。

但比较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第一次对罗马历史感兴趣,还真就是24年前他拍摄的那部《角斗士1》。

但这部电影中国观众初看,可能会比较有疑惑。

比如,在这部电影中,凤凰叔(华金·菲尼克斯)所扮演的那个大反派、罗马皇帝康茂德虽然怪虐残暴,但对童年时代的我还是有一点新奇和震慑感。

理由无他,因为就是真么一个老雷头极力去黑(老雷这人对所有称帝的人,无论拿破仑还是康茂德似乎都有一种刻骨仇恨)、而且历史上也确实很昏庸、可笑的“角斗士皇帝”,你把他放到同时代东方君主体系下去进行评价,会发现他弄不好还是个“明君”哩。

你看电影里,康茂德甫一杀父篡位,元老院就来找他,问他“能给罗马人民带来什么好处”,康茂德一想自己武不能定国安邦、文又比较焚书坑儒,说这样吧,我自掏腰包,请大家看角斗士表演、罗马全国老百姓都乐呵乐呵好不好啊?

真的,你用东方视角衡量,皇上愿意自掏腰包,“发内帑”请老百姓看表演,这在哪朝哪代都非仁君圣主不能有的“圣德”了,够史官在帝王本纪吹上好几段的,这分明是个好皇上么!

你看看号称“朕非亡国之君”的崇祯皇帝,李闯都快进京了,都死活不肯动内帑来为自己搞个“南狩”计划,人康茂德至少在这一点上,甩出崇祯皇帝……至少两亿个晋惠帝的差距吧?

至于什么弑父篡位、杀功臣全家之类的行为,这你要看怎么说了,玄武门之变、烛影斧声、靖难之役,就算是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这样明君,哪个没点这种事,只要不折腾老百姓,不失为明君圣主么。

可是这么一个在真实历史上不仅自掏腰包请老百姓看角斗士表演、而且亲自上场担任角斗士七百多次的康茂德皇帝,在古罗马历史上却成了继尼禄和图密善之后最有名的暴君。

他在公元192年遇刺之后,罗马元老院还通过了一个古典西方世界对人最狠的惩罚:记忆诅咒——所有关于康茂德记载、论述统统销毁,今后咱罗马就当没有他这么个人过!

这也导致了关于康茂德的很多记载都是富有争议的。

但你可以看出罗马人对此人有多么恨之入骨了,他办的那数百场决斗比赛,真的算是白办了。

为什么一个极力讨好民众的皇帝,最终落得如此招人恨呢?

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弄明白另一个概念:罗马皇帝的合法性到底来自哪里。

很多人看到罗马皇帝这个词,再看到古罗马帝国时代的诸多王朝,会本能的觉得古罗马和同时代的大汉一样,应该也是一个化国为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帝国。

但事实上,在从奥古斯都一世(屋大维)创建所谓“罗马帝制”一直到康茂德继位的这整整两百年中,真正有血缘传承的、亲爹传给亲儿子的“父死子继”,在罗马历史上只发生了两次,第二次就是康茂德他老爹、著名的“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位给他康茂德。

为什么明明帝制都已经建立了,罗马皇帝的父死子继还这么稀少呢?

这是因为此时罗马帝国的“皇帝”本质上还不算是真皇帝,帝国不是皇帝的私产,反倒是皇帝,却更接近只是一个“为(罗马)公民服务”的公职。

屋大维的“义父”凯撒在用武力扫平群雄后,的确曾经就任过“终身独裁官”,但很快,他就被罗马共和派元老刺杀了。

古罗马作为古典地中海公民社会的杰出代表,本来有着非常优秀的反专制传统,从驱逐国王之后,罗马的主权在法理上就必须归属于其公民,“罗马人不需要国王”,哪怕你有一点“在(罗马)共和国里当国王”的倾向,都会落得凯撒的下场。

那么屋大维到底又是怎么当上“罗马皇帝”的呢?

他其实是这么玩的——在“平定天下”后不久,屋大维就跑到元老院里高声宣布,自己无比热爱罗马的共和传统,要帮助罗马恢复共和制。

而且他本人,坚决不再继续连任罗马的执政官了。

但在这个特别“华盛顿”的提案之后,屋大维顺带给元老院提了一点小要求——执政官我不做了,但我想做一下保民官,而且在元老院没有找到更合适的人员接任此职之前,我可以一直代劳。

这里要说一下,保民官这个职位在罗马是个非常特殊的存在,它最初来源于罗马平民与贵族之间的斗争——平民觉得贵族的权力实在太大,要求推举几个自己的代表来牵制贵族聚集的元老院,于是保民官应运而生。

他的职权严格来说只有一项,就是可以以损害平民利益为由无条件否决元老院作出的任何决定。

这看似平淡,但实则非常厉害——理论上讲,只要保民官不配合,罗马元老院什么有效的决议都做不出来。

那么现在,屋大维要做这个“终身保民官”,你再掂量一下这个意义,他当然就成了罗马不是皇帝的皇帝。

所以屋大维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公民,与其他罗马公民一样是平等的,只是因为我是保民官,所以是“第一公民”吧。

拉丁文“Princeps”(元首)这个词的原意,也就由来于此,Princeps就是头一个的意思,元老院首席公民。

这里要多说一句,今天的美国,之所以管总统的妻子叫“第一夫人”、总统的家人叫“第一家庭”,其实都由来于此,总统是“第一公民”,他的家庭当然是就是“第一家庭”、老婆是“第一夫人”。

甚至不仅是美国,西方所有有总统的国家,哪怕是像德国那样执行内阁负责制,总统理论上都还拥有一项权力,就是对议会和内阁议案的否决权。

这个否决权的雏形,就肇始于古罗马的保民官。

所以罗马皇帝的权力来源于他是终身保民官,保民官有(至少在理论上)必须代表平民阶层利益,于是所有罗马皇帝在上台时就都面临了一个问题——他当这个皇帝,能给罗马平民带来什么好处,如果失去了罗马平民的支持,皇帝是很容易被元老院宣布为非法的。

合法性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挂在每一个罗马皇帝的头上。

历史上真实的康茂德并没有弑父篡位,他也没那么想当这个皇帝,皇位是过分喜欢他的老爹马可·奥勒留硬留给他的。

而在马可·奥勒留搞父死子继之前,罗马已经执行了将近百年、历经五代的非血缘传位。

从涅尔瓦(Nerva,96年—98年)、图拉真(Trajan,98年—117年)、哈德良(Hadrian,117年—138年)、安东尼·庇护(Antoninus Pius,138年—161年)、到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161年—180年)。

这些皇帝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其权力交替的方法,是皇帝在其在位的时期选择其继承人,然后收为养子,立为储君,如果有女儿的话最好再把女儿嫁给继任者。

这个继承法,听上去是不是特别像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而这五位皇帝也确实都非常宽厚谦虚,施行仁政,深受罗马公民的爱戴。

他们执政的近一百年也是罗马自奥古斯都一世之后最和平稳定的时期,又被称作“五贤君”。

但罗马五贤君留下的很多故事,放到其他帝制王朝中,可能是神话都不敢这么编的。

那“贤”的真的是……把卖盐的打死了。

举几个例子吧。

比如著名的“图拉真和寡妇”的故事——

不好意思,放错了,不是曹老板这张……

《图拉真的正义》、德拉科洛瓦画于1858年、现藏于鲁昂美术馆。

这个故事是讲,著名劳模皇帝图拉真在位时宵衣旰食、十分勤政,有一次要远征达契亚,有个寡妇突然从欢送人群里冲出来,拦在图拉真的战马前面,说要鸣冤——求皇上为自己不幸被害的儿子伸张正义。

“拦御马”这种事吧,如果放在乾隆或者汉文帝这些仁君那里,都是判斩立决还不过瘾的。

不过图拉真倒是好脾气,听完寡妇的叙述后,表示你这个案子我会给你办,但你等我远征回来好不好再处理此时好不好啊?

可那妇人一句话就顶回来了:“那你要是回不来了呢?

”好么,冲撞御驾还不算,临阵前还诅咒皇帝要战死,这斩立决不为过了吧?

可图拉真依然好脾气,很肯定的回答说:如果他回不来,继承他职位的人也会为她做这件事的。

可是那个妇人依然不依不饶,说了一番道理:你作为保民官,看到老百姓收到了危害、看到了正义却不执行,你自己都没有执行的正义,怎么能指望他人去执行呢?

“皇上(第一公民,Princeps),正义如果存在,我要你立刻就执行它,否则那就只是你对我的欺骗!

”图拉真一听觉得言之有理,就停下行军,帮这个寡妇处理了这案子。

怎么说呢?

我听这个故事的时候,总觉得这寡妇有太多机会因为“忤逆”被皇上拖出去千刀万剐了,可她居然活了下来。

再比如“哈德良逛澡堂子”的故事。

说一天,哈德良皇帝到公共浴室去洗澡。

(第一句就挺脱戏的,皇上,去公共澡堂洗澡)迎面撞见一个老战友,正靠在墙根上,用墙搓背。

哈德良皇帝立马上去打招呼,说:你不是那谁么?

怎么不雇个人给你搓背呢?

老兵一听,立马酸溜溜的说:我怎么不雇人给我搓?

我又老、又穷、又单身呗!

哪像您啊……哈德良听了以后哈哈大笑,立马送了老兵一笔钱,让他买个奴隶、成个家。

没多久,哈德良再去该澡堂洗澡,一进门就看到沿着墙根排排站的光臂子老汉,一起背靠在墙壁上给自己搓背……通过这两个故事,你大约能感觉得到,古罗马五贤君时代的皇帝,大约是个什么样。

中文翻译有的时候是很有欺骗性的,拉丁文Imperator(英白拉多、英雄)和Princeps(第一公民)虽然都被翻译成了“皇帝”,但此皇帝,并非彼皇帝。

明了这一点你再去看康茂德这哥们处境,你就会发现他也真是倒霉,相比于同期东方皇帝的Easy模式,他这皇帝当的难度绝对是地狱级的。

历史上真实的康茂德其实没有凤凰叔演的那么开场就自带神经病气质。

人家好歹也算是个中人之姿,据说小时候为人还挺幽默的。

要不然奥勒留皇帝也不会硬赶鸭子上架把皇位传给他。

但他是真没有五贤君那么大的能力,军事上无力开疆拓土让军队得到军功,内政上又没有办法使民众更加富裕来讨好平民。

身无长物的康茂德深感自己这样下去会失去民众的支持,那还当个屁的“终身保民官”啊。

于是他只能选择散尽家财,大搞角斗表演以讨好罗马老百姓。

甚至不惜自己上场角斗,表演给罗马民众看——当然皇上亲自上场,永远得他赢,康茂德一生角斗七百多次,也就神奇的赢了七百多场,真的倒霉了那些跟他对打的角斗士了。

用今天的话讲,他试图通过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体育明星,靠吸粉来获得民众的支持。

这个道理,大约跟今天美国总统们喜欢去玫瑰碗开球是一样的。

美国人是真“精罗”。

本来故事到了这里,还是一个“只有角斗士受伤的世界”,康茂德虽然不比五贤君,好歹算是个守成之主。

但偏巧这个时候他又遭遇了刺杀。

这场刺杀来自他的亲姐姐鲁琪拉(也就是电影里和主角谈恋爱那位),刺杀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这位“长公主”觉得五贤君时代明明搞的都是“婿养子继承制”,老皇帝选择个贤能后生当女婿,长公主铁定应该是王后啊,怎么偏到我这里大位就传给我弟弟了呢?

这个必须刀一下。

但坏消息是刺杀没有成功,更大坏消息则是刺客在刺杀时最炮说了一句“元老院要你死”,然后就被皇帝近卫杀掉了。

侥幸逃脱一死的康茂德于是就彻底黑化了——我这天天又花钱又玩命的讨好老百姓,我真尽力了啊!

怎么还有元老院的人要刺杀我呢?

到底是谁!

于是他搞了一个很武则天的制度——告密有赏,怀疑就是证据,审判即是定罪。

短时间内,大量元老院议员遭遇了杀害。

而罗马人对皇帝的评分态度是这样的——你的统治建立在有效工作,给他人带来利益上,你就是贤君。

你一旦利用恐怖手段试图维持统治,那就暴君评级没商量。

虽然在这样的评分标准下,像司马懿、武则天、朱棣乃至唐太宗、成吉思汗、康雍乾等等一干我国古代的明君圣主,也未必表现的更好,但谁让康茂德生在罗马呢,自己选的地狱模式,跪着也得走完。

公元192年,康茂德最终死在了他的情妇和近卫长官的手里,两人有私情,又惧怕已经“杀伐果断”的康茂德得知后要了他们的性命,于是先下手为强。

据说勒死康茂德的,还真就是一个角斗士。

这应该就是电影《角斗士》的灵感来源。

巧合的是,同样也是在公元192年,东方大汉帝国也有一位权臣死于一场意外的刺杀,此人名叫董卓。

如果《三国演义》里吕布戏貂蝉的故事不算瞎编,那董卓和康茂德遇刺的原因居然都是一样的。

董卓这个人我们之前也讲过,正史中的他其实也不是一上场就想当个祸乱天下、酒池肉林的反派恶魔的,他也曾想当个“大汉贤相”,正如康茂德真想做个“罗马贤君”。

可惜,正如董卓之死标志着三国乱世正式替代稳定的汉王朝一样。

康茂德的死,也成为了罗马“五贤君”时代的终结,三世纪危机最终登场了。

爱德华·吉本在他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总结说“(五贤君之后的)历代皇帝不论有无建树,命运都同样悲惨,在世时有的纵情逸乐或是高风亮节,有的严肃苛刻或是温和忠厚,有的怠渎职或是百战荣归,最后下场都不得善终”……权力总带有着相应的责任,而罗马帝制在五贤君时代的君权已经达到了极盛,如果不做回调,无论康茂德是否成才,都无法承载那顶公民冠的重担。

雷德利·斯科特在《角斗士》的开场时,虚构了马可·奥勒留想在其死后拜托主角彻底恢复罗马的共和制的遗愿。

所以电影中的奥勒留其实也不是要传位给主角,而是要让他“还政于民”。

当看完电影之后,你会发现,这其实正是避免整个故事的悲剧、以及真实历史上罗马崩溃悲剧的答案——把罗马还给罗马人。

这是一种历史的后见之明吧,归根结底,绝对的权力将有害于任何人,并首先是它的持有者,皇帝。

与中国古人热切的期盼明君、贤君一样,古罗马人也曾痴迷于那个幻梦。

但《角斗士》所反映的那段历史,终究警告了人们,那个迷梦是难以为继的。

全文完本文5000字,电影《角斗士》随笔一篇,《角斗士2》我还没看,近期多休息,也许明天会去一看吧,观影后再做笔记。

养病期间,文字难以用力,但这一篇写成如此确实已经尽力,望大家体谅,愿您喜欢,也期待您的支持。

多谢。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vtTOanT8uR0vPqgRxu1N7Q

 7 ) 一个史诗式的英雄电影与一些政治哲理

老皇帝马可·奥勒留,赢得最后一场战争,知道人之将死,开始反思自己一生。

20年,只有4年没有战争,认为自己只是给他们战争,但他也知道这战争的胜利是罗马想要的。

他想恢复共和,但他又深知共和十分脆弱,罗马政治腐败,所以他希望未被政治腐蚀的在军队具有绝对号召力的将军马克西姆斯来接替他,并替他保护罗马,保护共和制。

他是一个哲学家,他深知罗马的政治现实,明白人民大众的感性与无知,他无奈只能顺从他们,但他又爱戴他们,所以他想重建共和制。

这是一个属于君主的无奈。

马可·奥勒留康茂德 ,老皇帝马可·奥勒留的儿子,因为性格心狠手辣无德,而不被马可·奥勒留而器重,没被选为皇位继承人。

但正是因为他心狠手辣,在得知自己没有被选为皇帝时,杀死老皇帝,弑君篡位。

他野心勃勃,残暴,恢复了老皇帝在位取消的角斗,并在罗马举办角斗以纪念老皇帝,呵呵,真是好笑。

但这也是他意识到罗马人喜欢胜利,喜欢战斗,喜欢英雄,而举办这个想借此赢得罗马人民爱戴,建立君主专制。

或许因为从小没受老皇帝赏识,又或许因为老皇帝过于赏识马克西姆斯,亦或许马克西姆斯过于勇猛,所以康茂德又有些自卑怯懦,尤其是在斗兽场再次遇到马克西姆斯。

在马克西姆斯得到罗马人民拥戴后,他一心想处死马克西姆斯;在知道自己深爱的姐姐背叛自己之后,他更加愤怒,最后他在马克西姆斯背后插入毒箭后,与马克西姆斯在斗兽场角斗,但最后战败。

康茂德,一个典型的暴君形象。

心狠手辣,可以亲手杀父弑君篡位;缺乏伦理,喜欢自己姐姐;深谙人民人性,用角斗取悦百姓,麻痹百姓;掠夺经济,不顾经济发展,为角斗庆典兜售贮藏的食物;掌握禁卫军大权,掌握生杀大权,视人命如草芥。

康茂德 马克西姆斯 ,罗马帝国的大将军,骠悍勇武、战功赫赫,深得军队拥护。

他为罗马和马可·奥勒留而战,同时他也为在回家而战。

在打完最后一战后,他决定回家种田。

但马可·奥勒留决定把帝国交到他手中,然而康莫度斯在篡位后下令杀死了他的妻儿。

他虽然免于一死,但还是被贬为奴,进而被训练成一名角斗士,并进入罗马角斗盛典,胜利得到人民的爱戴。

他也借此去反抗康茂德,最后在潜逃举兵谋反暴露失败后,在背后被插进毒箭后,在角斗场杀死了康茂德。

马克西姆斯,一个史诗式的罗马英雄。

英勇善战,战功赫赫,拥护皇帝,为罗马而战;同时有富有爱心,爱护属下,在战胜后巡视伤兵,爱家爱妻爱儿子,在最后一站胜利后,想卸甲归田,回去去见家人。

在老皇帝被谋杀后,在自己被判处死刑逃离后,在妻儿被杀后,在被贬为奴后,在潜逃举兵反抗失败后,在被刺进毒箭后,在角斗场上杀死了新皇帝康茂德。

最后光荣地倒下了。

马克西姆斯

马克西姆斯电影中关于人民的对话多次出现。

以下截图的对话是整个电影关于人民最具代表性的话了。

关于马克西姆斯的老板他曾经也是角斗士,因为战胜他人,获得观众支持而获得自由,他教马克西姆斯去娱乐观众,得到他们的拥戴。

老板被处死时关于露西亚关于朱巴关于昆塔斯还有很多要讲,在此就不一一叙述 最后以一张截图结尾

 8 ) 模糊的宏大

(课程糊弄作业,不知所云)《角斗士》的史诗感不在于其人物和故事,而在于其场景的史诗感。

即使这种史诗感很多是现代的构造,但依旧可以于罅隙中窥见一点隐秘,那模糊的宏大。

主角Maximus的多个角度都被刻意塑造着,他的不公的命运,对外他的正义复仇、坚强隐忍,对内他的关怀体贴、爱情坚贞,时代对他的烙印只在于命运,这是个理想的人,尽管我们无法判断是现代英美人的理想还是古代罗马人的理想。

电影将先帝Marcus Aurelius美化了,史书中的他,即使被尊崇为“五贤王”之一,但依旧因为“偏爱一个一钱不值的孩子而牺牲千百万人的幸福”[1]而备受后人诘责。

但此处他欲传位于“完人”Maximus,为了剧情的流畅而被儿子Commodus亲手所戮,于是Marcus就更加地向“圣人”迈进了。

至于故事,也就是豆瓣简介中的那样直白。

这就是为什么,观看时课堂上有人沉沉睡去吧。

不过至少电影营造了帝国的几个切片。

成百上千的军队方阵,摩肩接踵的各色人种,Maximus家园的辽野与麦地,红色沙尘之中的奴隶之所,元老院的纯白世界,东方式豪华的官邸,以及一切大路的目的地——罗马。

我对于影片中罗马城的感动,不在于1:02:00处的鸟瞰,也不在于曙光与地平线的景物过度之后,像无人机推进一样的录像;有了现代的技术,我们看惯了这样的图景,以至于对这种一览无余的宏大或许缺少了感官上的刺激。

而是在1:17:40左右,小孩、壮年人、老人、大象都置于四周的高大的建筑之间,显得如此渺小,所有的建筑都只是一部分,看不真切,又像是随时要垮塌,掩埋一切。

这构成了面目模糊的奇观,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对巨物的崇拜与畏惧。

或许在曼哈顿街头也能拍出相似的画面,只是现代人对于摩天大楼已经司空见惯,并且那些开出的窗口或是玻璃幕墙,都在暗示着大厦组成单位的尺寸适宜。

而影片中的古代建筑,对于人来说空漠异常的空间,却与我们之间有着隔阂。

部分的呈现以及样貌的陌生,使得此处罗马有一种模糊感,一种模糊的宏大。

历史,那庞大的罗马帝国的历史,横亘在我们心头时,也是如此模糊的宏大。

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的作为“崇高感”的美,宏大、纯朴的,直击人心的,不需要后天与文化的辅助,对于崇高感之美的感受源于血脉与天然。

我们这个时代太容易看见或被迫看见各式各样的“崇高”了。

尤其是《角斗士》这样的“史诗级”电影,画面、配乐、人物、剧情,都想着向“大”与“高”靠拢,以至于观众们天然的感受力被麻痹、被削弱。

在这时,不多见的模糊的宏大,像是一种挑逗,拨动那块翳障。

因为模糊,所以部分的丑恶被遮盖、被剔除。

就像Maximus出逃的晚上,仆人Cicero所在的城墙脚下雾气弥漫、阴森可怖。

空间高而纵深,一束光在幽蓝的氛围中散漫,丑陋的阴谋掩藏在模糊之中,但没人会因此唾弃现时的美。

由此,模糊的宏大造就了毁灭的美。

这里的毁灭,已经剔除了恶的因素,而纯粹化为一种美的形式,供人欣赏。

真正的毁灭来自自然,而非人为,即使是军队摧毁Maximus的家园,真正壮丽的也是翠色的草地延申远处,庞然的涌动的烟柱,遮挡了底下破碎的建筑和横陈的尸骨。

虽然是人为的施放,火依旧是自然,毁灭的怪物。

近年的影片《庞贝末日》中,当庞贝城的末日“真正”以视觉的形式展现的时候,我们反倒不会哀悼化为配角的庞贝,而去赞美惊叹维苏威火山的毁天灭地。

裹挟在烟尘、灰烬之中,模糊的毁灭,与模糊的宏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梁遇春在《观火》中对于尼禄纵火的评价那么高,远远高过虽也附带宏大属性的、丑和美一同呈现的酒池肉林。

因为模糊,所以留有广袤的想象的处女地。

影片中鸟瞰的、仿佛无人机拍摄的罗马城之所以无法吸引人,正在于所有的地方都被展示。

模糊的宏大,就像初读《冰与火之歌》时,对着奎尔斯城的描述热泪盈眶,文字只是微不足道的引子,那是一座经由想象平地而起的宏伟之城。

相比之下,电视剧中的奎尔斯是多么乏善可陈。

这并非是因为电视剧在特效上的投入还不够,只是历史崇高感的美或许无法真正重现,而全盘托出的过于清晰的城墙与高塔,远没有当伫立在城门之前而只能看到城门时,用想象加上一层轻纱来得宏大。

宏大愈是清晰,而美感愈是降低;史料愈是详实,而历史愈加失真。

后人无论怎样考据想要还原过去,都无法具体而真实,我们植根于自己的时代,我们有嬗变或是隔断而来的新的定义与理解,于是有了《角斗士》中的Maximus和Marcus。

人们于是在残旧而宏伟的废墟上开始新的时代。

斗兽场骨架的阴影,依然投射在罗马的七丘。

对于罗马,我们应当葆有遮掩和想象。

我们在追忆,我们在敬仰,我们在失去,我们永远无法再次建造罗马的美。

因为一种新的宏大的美诞生了。

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无比清晰的美。

即使仅有后人才能在模糊中,评判这种美的意味。

[1]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97,81页。

 9 ) 为罗马共和,留给死亡一个微笑——《角斗士》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没有和英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我们的不幸。

在电影中,我们还能重温一个英雄的梦想。

看一个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为崇高的价值而献身,悲壮的气概,浩气长存。

总有一种气概,让你去面对,一切险阻,如同马西莫斯所说的:“死亡对每个人微笑,而你也报之以微笑。

”在平庸的生活中,会有那么一刻,让你超越一下,感动一次。

无情未必真豪杰,所有的大英雄都是心中珍藏着的大爱。

电影开始是马西莫斯将军手抚过金黄的麦浪,将军百战十年归,鼎盛的罗马帝国将迎来和平前的最后一站,将军也要重见自己的妻儿,老国王将帝国的责任交给了这位将军,却激发了亲生儿子的嫉恨。

康莫迪乌斯是一位内心复杂的奸王,得不到父亲的肯定,缺乏母爱,唯一爱的人确实自己的亲姐姐,可姐姐爱的是马西莫斯,自己王位被给了别人,连小侄子都崇拜自己的这位仇人。

野心在嫉恨中更加旺盛的燃烧,他弑父夺位,杀死了马西莫斯的妻儿,战功显赫的将军成为了奴隶,又从奴隶沦为角斗士,在血腥残酷的斗兽场上厮杀,为复仇,还有一个罗马共和,人民自由的梦想。

他回到了罗马的竞技场上,“赢得民心的人将赢得自由。

”奸王也只有在竞技场上想要证明自己,英雄在完成复仇的一刻,也倒地,悲怆音乐响起,我们目送英雄远去······好像就是这样,不是所有的牺牲都有价值,唯有一种,为崇高有价值的,电影选择了罗马由专制帝国向共和制转变的一刻,捍卫罗马共和制度的英雄能够激发起人们今天对普世价值的认同。

有着当代人能理解的视角。

为崇高而死的悲壮是英雄的光荣宿命,有这样一种人,注定要成为一种精神造福苍生、激励后人,我们尊称他们为“英雄”。

汉斯·齐默为这部电影制作了一首非常优秀的主题曲,《Now We Are Free》,像是送给牺牲英雄的挽歌,天国里面他终于可以和妻儿重逢,再见。

共和的理想得到彰显,庇佑人民的幸福安康。

我在电影的镜头中,见证了罗马帝国的辉煌。

喜欢这部《角斗士》,喜欢这些史诗中的伟大英雄,那丰功伟绩为世人所缅怀,沉淀在心中,是荣誉、勇气与崇高的渴慕,在经久不息的口耳相传中,直到永远······

 10 ) 那个文明的时代

看完二十多年后再续前缘的第二集 没有什么惊喜 也没有太大的感慨 却又吸引我重温了这第一集 同样的小屏幕上观影 却又品尝到了酒还是陈的香重温之前 回想剧情还是停留在影片开头的那场成功的屠杀战斗 片尾的结局悲壮好在终于出了一口恶气 喜欢一个人可能是因为自己就是那个人 但是这种人确实只能在当代文明社会中生存 尔虞我诈才能存活的世界里他只能痛快的死去 而且不留一丝痕迹 导演老爷子时隔二十多年再续此片 展示的是他的江郎才尽?

沿着相同的轨迹成功两次看来被验证的确很难 回到电影本身 第二部的故事没有了新鲜感觉 剧情也有些简练 相比之下第一部反倒是曲折反转 身为一个恶皇帝也不容易 身处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也得臣服于“盲流”的意志 结果就是搭上了自己的前途和性命 两千多年前的文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相比这俩月新罗马帝国的搞笑 感慨文明谁说不会倒退?

《角斗士》短评

麥西穆斯是主角、是英雄,但是康莫德斯才是掌控電影方向的舵,將一個莎翁式奧德賽悲劇更進一步,是Ridley Scott對世界、對慾望解構的手術刀。作為一部史詩,場面的恢弘磅礴自不必說,更難得是刻畫一個時代,一群不上戰場的人對戰爭狂熱,一群不登角斗場的人因殺戮興奮,無知是整部電影的最大反派,對一千八百年後的現實也一樣!Russell Crowe的稱帝之作,但是明明次年的《美麗心靈》演得更好,卻無緣蟬聯,永遠的意難平之一;Joaquin Phoenix的表演其實更討我的喜歡,他從此不再只是River Phoenix的弟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8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推荐

一出畅汗淋漓的王子复仇记,算是在动作爽片和文艺故事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看的加长版感觉节奏稍微有点拖沓,核心剧情其实还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制作上可以看出来下了功夫,整体上很有那个年代的大片质感。当时壮年的罗素克劳确实是足够有魅力,文戏武戏都完成的非常好。然而我实在是对这些打打杀杀血光四溅没太大兴趣,倒是对年轻时的华金叔的几段文戏抓住了,那种阴郁王子的气质拿捏的真是到位啊。整个故事独立完整,实在想不到后面还能怎么接,希望今年的续作不会太让人失望吧。

13分钟前
  • Andres_C
  • 推荐

五星全是RC的,剧夲身没甚出奇。(P.S.《精神错乱》的访谈里RC提到这个剧,说拍摄过程中总笑场,对白太假正经,仔细再看一遍发现他的表情确实有点强忍着不乐。可惜罗宾汉拍完RC和斯科特绝交了,否则可能还会再拍历史剧。

17分钟前
  • DuoDuo🐿️
  • 力荐

反正我讨厌这种人类极恶与极善之间的悬殊之斗

19分钟前
  • Anaïs
  • 较差

事隔多年……还是不感冒……

20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还行

史诗是一种意淫,很来劲。欢迎收看勇敢的心2.0——为啥是2.0呢,我认为还有另外的一个主角:邪恶皇帝,这人演的很出彩。

24分钟前
  • 推荐

烂片,充满美国人的意淫。真正的罗马人,不会那么小家子气。BTW,结尾的高潮更奇葩更猥琐

27分钟前
  • 软柔暖
  • 较差

当他轻拂麦浪的时候,此刻他终于见到了他想的人。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实在是太精彩了。

31分钟前
  • HarperYug
  • 力荐

两星半;《角斗士》之于雷德利斯科特,有点《斯巴达克斯》之于库布里克的意思,都是缺乏个人风格、同质化严重的好莱坞史诗大片。本片翻拍自60年代的《罗马帝国沦亡录》,还有《斯巴达克斯》《宾虚》等大片的影子,剧情非常拉胯,男女主角的恋爱更是狗血。电影场面尚可,但是服化道都太过现代,毫无质感

36分钟前
  • 二马究竟是啥马
  • 较差

7/10。重温,华丽无味,投石器与行军整齐划一的森林交锋,角斗场上战车、箭雨、猛兽和兵器撞击的快感,搭配短小繁多但整体丝毫不乱的镜头转换,象征恨爱父王的祖先半身像和手抚过麦田这一怀乡意象的运用,都具有大师风范,但出身平凡的英雄经历死亡考验被民众高高抬起,这种老掉牙的圣经题材审美疲劳。 @2017-03-18 23:44:07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惨不忍睹的剧情和演技,白白浪费了这么多难得一见的大场面

44分钟前
  • 微积天
  • 较差

演员都演得挺好的,OST太耳熟了,总觉得史诗大片都这种。总怀疑公主的儿子其实是她跟将军生的啊,是我想多了吗?

47分钟前
  • 决明子
  • 力荐

9分,经典史诗级电影,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实至名归。雷德利斯科特不愧为大师级导演,各种电影类型信手拈来。罗马帝国和斯巴达真是经久不衰的电影题材,完美还原了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景象。大规模打斗大场面略显不足,是唯一不完美的地方,有点意犹未尽,少了一点酣畅淋漓的感觉,整部电影就好像一个美女挑逗了我将近三个小时,但就是差了那么一点点东西让我高潮。这就是我没有打满分💯的原因。😂

50分钟前
  • 文森猫
  • 力荐

罗马帝国的独裁也不行啊,要是在中国早就诛灭九族了,谁管老百姓想啥?

51分钟前
  • 小四不象
  • 还行

Make Rome Great Again!(?……剧情有点天真,就算杀了一个英雄角斗士又如何呢,mob很快就会转向下一个娱乐。场景好真啊!巨物爱好得到满足!动作场景也很吸引人,男主美人,菲尼克斯气质合适但当时的演技还很稚嫩呢。

53分钟前
  • 小椿山
  • 推荐

华金身穿白盔甲染血这设计实在太妙了👌👌开头Lucilla那句“Maximus, stop”好磕得我还以为是入股成功了结果最后的kiss和演说🙄fine

57分钟前
  • 尚卢洛夫斯基
  • 还行

第二部即将上映,重温171分钟加长版,高潮音乐的迭起,像极了几年后的加勒比海盗。荣耀是一个神圣的词语,但,荣耀究竟是什么呢?

1小时前
  • 私房歌
  • 还行

完美的人生一定要有一次跌入谷底被人踩在泥底失去一切的经历 然后待到一日虎归山 定将血染半边天!

1小时前
  • 吃不下了
  • 力荐

片尾曲《Now we are free》,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Now%20we%20are%20free

1小时前
  • 艾达与英曼
  • 力荐

这就是好莱坞,拍了三个小时一个点都没有深挖。

1小时前
  • 低度开发的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