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言
The Testament,Haedut
导演:阿米查伊·格伦伯格
主演:Ori Pfeffer,Rivka Gur,Hagit Dasberg,Orna Rotenberg,Emanuel Cohn,奥里·雅尼夫
类型:电影地区:以色列,奥地利语言:希伯来语年份:2017
简介:45岁的约埃尔是大屠杀研究方面的国际专家,他花了超过15年的时间努力研究纳粹在奥地利和匈牙利消灭犹太人的方法。在他的研究过程中,他偶然间发现了一些机密文件,这些文件暗示他的母亲生活在假身份之下。他确信这是一个错误,但他越深入研究,就越怀疑他母亲的犹太身份。这是关于一个人愿意冒一切风险去寻找真相的故事。详细 >
premise那么灵 拍得什么鬼样子
致敬失去一切仍拥有继续生活的勇气的人们。
很佩服男主的认真和坚定,以及对真相的态度!
德国犯下了滔天罪行,道歉忏悔赔偿,还动不动被拉出来鞭尸。日本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死不悔改。——根源出在美国的双标对待。美国如此不讲公义,怎能服众?凭什么做世界的共主?
致敬那些奉献一切 无论自己怎么看自己 别人怎么看自己 都尽自己全力去活的人
导演可能没学好剧作 那么好的题材 导演竟然把它搞得乱七八糟
看的时候想起两三部类似题材的电影 竟然连叙事的处理都多少相近 一切都在表面 包括最后的正义 没有触及更深的感受。
7
活着的另一种意义
挖不到的坟,找不到的魂终于是认清自己的来处,放下苦寻的认同,踏踏实实为200位亡灵觅得遗骨,算是不枉安身立命的教授之职有点以色列老塔的味道?
可能不是上影节我无法看完这部当中几度让我感觉难熬的电影,那我就也无法感受到后半段男主的痛苦及结尾的感动#2018SIFF#
故事性太差了,又不甘心作纪录片,还以为挖出一个什么大瓜
可以算作一些战争相关创伤的求解之路,或者说,战争以外的附带影响远比想象的还要大一些,比较沉静而且近乎刻板的人物塑造,但不可否认,民族矛盾叠加战争创伤附带国际关系,故事里有太多的故事了。
一个笃定的人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偏差,母亲的死既是迷茫的结束也是更加坚定的开始。不是犹太人的母亲愿意被认可为犹太人并为此付出生命。她说“我想在死之前成为新娘,可我不是犹太人”,而他说“来吧,我们是天作之合”
正好之前花时间了解了一个犹太家庭 可能现代犹太人或犹太教徒的子女对自己身份的认知并没有那么细究
感觉看了半部好片。前半部分很讲究,对真相的执念和对身世的怀疑次第铺开,生活中的矛盾逐个激化。然而即便如此,镜头和节奏依然井然有序,保持着相当的克制,比较难得。后半部分从生活的冲突转向了更大的真相和普世价值,似乎有点跑题。男主一出来还以为是本金斯利。
嗯,确实。战争远未结束…
〖北影节第十二部〗对身份的迷惑推着他寻找历史的真相,过程中遇到一批即使失去一切也要选择生活的人们。不管电影拍成什么样,至少有这种核心推动,就让人可以看下去,何况片子因为“寻找”的推进天然有节奏。(想了想,如果把我放在那样的事件中,或许已经提早寻死去了,也就没有后来的事。)
大屠杀犹太权威学者,经研究发现自己并不是犹太人,这个真炸……
敬失去所有,仍旧选择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