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弗兰西丝·哈

Frances Ha,纽约哈哈哈(台),凡事哈(港),纽约娃哈哈(港),弗兰西丝·夏,弗兰西斯·哈,芭蕾女汉子

主演:格蕾塔·葛韦格,米奇·萨姆纳,迈克尔·埃斯佩尔,亚当·德赖弗,迈克尔·泽根,夏洛特·丹布瓦兹,格蕾丝·古默,贾斯汀·卢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弗兰西丝·哈》剧照

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2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3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4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5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6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3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4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5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6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7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8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19弗兰西丝·哈 剧照 NO.20

《弗兰西丝·哈》剧情介绍

弗兰西丝·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索菲(米凯·萨姆纳 Mickey Sumner 饰)是弗朗西斯(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最要好的朋友兼室友,两人整日里出双入对,关系俨然比情侣要亲密的多。然而某日,索菲忽然告诉弗朗西斯,自己要搬到城中和另一个女孩同住。虽然索菲万般保证两人还是朋友,但弗朗西斯的内心依旧十分失落。 无法独自负担房租的弗朗西斯只得另觅住处,索菲的朋友列夫(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 饰)在关键时刻助了弗朗西斯一臂之力,就这样,弗朗西斯开始了和列夫以及列夫的室友本吉(迈克尔·泽根 Michael Zegen 饰)一起的同居生活,并承诺会在圣诞节的舞蹈演出后付齐房租。糟糕的是,没过多久,弗朗西斯便丢掉了工作。一时之间,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骑当千ExtravaganzaEpoch陆昭昭的刺客笔记花木兰之大漠营救和味浓情拳击少女和爆疯大叔花谢花飞花满天金枪手徐宁清算日魔法大逃亡安吉丽娜熟女镇第三季凤舞香罗舞台剧第二季保卫养老院汤姆·赛古拉:喜剧之锤亲爱的首席官南方女王第三季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十六季等待戈多黑帆第三季我爱你莫里斯李白之御剑长安7500航班海克星不能没有你法医缉凶我们毕业啦别惹流氓兔马修第二季北极雪安乐死医师的遗产

《弗兰西丝·哈》长篇影评

 1 ) 那些珍视友谊大于性缘关系的人

喜欢这个片子好几年了,现在想来最喜欢的一点就是真的在电影里见到了珍视友谊大于性缘关系的女孩——Frances Ha。

她的那种状态很少有电影能够捕捉到,对朋友的占有欲,对朋友抛弃自己表现的和失恋一样的难受。

描述友谊的电影并不少,但是要么就是友谊最后还是上升到了爱情,比如经典的男女纯友谊迷思,直人导演们既否认友谊又否认酷儿的存在。

要么就是友谊是性缘关系的铺垫或者陪衬,比如描述女性友谊的时候一定有给对方性缘关系支招的桥段,男的都那么不堪了还是不能想象一下不要男人让她俩好好过吧。

要么就是友谊恋爱两手抓但是友谊总是表现的肤浅平淡。

友谊,似乎总是和深刻沾不上边,为对方牺牲,不顾一切为了和对方在一起,占有欲和确认自己最特殊的位置,这些表现甚至不会和友谊这个词联系起来。

我想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想过或者尝试过,当你真的和最好的朋友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的时候,你能体会到的情感也是人类最深入最细微的情感,你能拥有的生活体验也会跌宕起伏,也会不断认识自我不断成长,所经历的成长绝对不会比一段感情差。

友缘还是性缘,主要取决的是人,和其中的人对两者的态度。

很多时候,一个看重友缘的人意识到朋友靠不住,注定维持不久,有可能是没遇到对的人,就像Frances对Sophie那样。

在Sophie决定要好好安定下来过日子之前,她们的同居生活就跟普通情侣一样。

除了不靠激素分泌维持一些浪漫瞬间,一起嬉戏打闹,逛街买菜,一起看书分享读书感受,有精神共鸣,睡在一张床上,有时候各做各的事情也总是很和谐。

她俩都有各自的性缘关系,但是Frances显然是对恋爱这种事没有什么未来想象空间的人。

嗯我是恋爱谈着呢,所以能说明什么?

前男友提出一起养猫住在一起吧,一般人听到会觉得很感动,住一起说明有承诺,是关系升级的最高境界。

而我们的Frances听到第一反应是愣住,表情变得凝重,让我先和Sophie打个电话,开头开心地大笑打招呼,对两个人的态度差异立现。

打完电话说分手,男友都觉得震惊,当然不是这个意思,Frances说我得和Sophie住在一起,还是分手好。

接着就去找Sophie开心玩耍,顶多吐槽几句,然后该干啥干啥,失恋伤心这件事,不存在的,也没啥感觉。

在友缘和性缘的选择上,Frances从来没有啥纠结。

后面遇到Ben和新女友在一起,脑子里没有雌竞态度的Frances看见了,也完全不会想为什么选她不选我,我哪里比不上她?

Frances可能唯一纠结的,是Sophie为什么选那个纳粹后裔的男的不选我?

被好朋友抛弃后的Frances,开启了一段自暴自弃的旅途,但是都自己扛下来了。

中途也意识到很多朋友都不靠谱,但是内心足够强大的她是不会在这个时候靠性缘关系解决困境的。

端茶送水可以做,宿管也可以当,找个新男友在纽约有地方住,不行。

这不是用一个undatable就能形容的,而是一种选择。

经过了一系列的自我反思之后,她也能意识到Sophie和她的本质区别,一个不符合常规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精英人生,即使知道自己没法安定过日子也要做好一个妻子去参加纳粹爷爷葬礼的,可以抛弃自己原则的Sophie。

当餐桌上大家问Sophie时,她会毫不犹豫地说我read,Sophie不read,她知道Sophie的那种精英气质是包装出来的。

但是最后的最后,Sophie来找她求助的时候,她还是立马收留了她安慰她,直到早上醒来发现桌上的信,鞋都不穿就光脚跑出去找Sophie。

这种对关系的期待和在心里的重要程度,不用多说了吧,生命中有几个人会让你不顾一切地奋力跑出去追,即使内心也知道永远追不上了?

潜意识里,Sophie一定是Frances最爱的人。

女导演才真正地懂女性友谊,格蕾塔又是上女校的,与女性的情谊不可能不是生命中重要的部分。

感谢导演能把这样的人生经历拍出来,即使对女性友谊的最高想象不一定会成功,但是Frances ha这样的人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知道她对爱情有最高的精神上的想象(餐桌的对话),她对朋友更有除了精神依恋之外的对生活日常维系的追求,她不会为了性缘对友谊做任何的妥协。

也许是生活中见到太多性缘大于友缘的朋友了,说好去旅行因为要跟男朋友回家去不了,在一起的聊天话题总是避免不了恋爱关系,谈了恋爱就消失的朋友,把朋友给自己的帮助当成理所应当恋人的一点点付出就感动的不行的朋友,觉得谈恋爱就是无条件牺牲而朋友就是只需要平等,不知不觉让人对自身对他人都不会有把友谊放在更高位置的想象,甚至习惯作为朋友就是会被放在次要位置。

如果生活中你有Frances这样的朋友,请一定要珍惜,如果生活中你也遇到值得一辈子交往的朋友,请一定要告诉ta ta在你心目中的位置。

 2 ) 致居无定所的你

尝试pull myself together的早晨从这部两次错过在现场观看的电影开始!

一次是在Libertango一次是在资料馆。

看完感觉像照镜子一样,全程不由自主或者说恬不知耻地对号入座,心想这就是我呀!

“朋友”对我来说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

初次见面时加好友对我来说不算难,但如何后续进行维护一直不得要领,发展成为称得上好朋友的人也越来越少。

曾经在QQ里郑重其事地专门建了个分组,也有过微信置顶的人,现在的我大概勤勉了一些,用打字搜索来找到想联系的朋友。

影片中很多片段对我来说都有既视感,像是和朋友合租在分担房费时三言两语决定分摊比例,从别人口中获得“好朋友”的近况一时哽住,还有厚着脸皮在朋友的地方借住(这个我有发言权hhh)和女主的舞蹈专业相比,我学的似乎也没什么很快变现的前途,福报也只能浅尝辄止。

还好电影的结尾弗兰西斯用自己的创作开始了一段新生活,就像我被真正激活也是做了一段非常对胃口的工作,以至于被拖欠工资至今我都可以忍一手暂不计较——因为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者仅仅是触碰到那种感觉,对我来说就像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正如今天早上的这部电影,一个完美的call back。

电影里时不时会用一个新住址作为小标题开始下一段故事,这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我也很熟悉,购物软件里的各种地址记录着我一路上大张旗鼓地落荒而逃。

晚餐上聊到工作时弹幕里都是觉得很难受,我想到的则是周五晚脱口秀演员讲的段子:全职脱口秀演员=没工作。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吧?

回到大学宿舍里同睡一张床的宿醉醒来后苏菲还是和弗兰西斯根本不熟悉的男人结了婚,一段亲密关系的无疾而终只要有一个人就够了。

最后的最后弗兰西斯把写有姓名的纸条折叠,把自己的姓氏只露出两个字母“Ha”,可以理解为向生活的妥协,同时也是她不曾背离的随性态度。

读过的书,跳过的舞,喝过的酒——哦现在我有病不能喝酒,点点滴滴皆成文章。

 3 ) 笨拙的我 是透明的存在。

“我们就像是同一个人”。

大约体内会分裂出不止两个人,假定有两个吧。

她们会在满是人的party上,各自和不同的人交谈,笑得闪亮,然后在某个瞬间看见对方,看见对方。

就像是平行世界里的自己。

Frances和sophie就像是《Vicky Cristina Barcelona》的vicky和cristina,不过是更像同一个人。

我们潜在着另外的自己。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和Frances一样,找到理想生活的瞬间。

Frances或许就是另一个地方存在的我。

她幸运有着亲密的朋友,有着喜好的事物、坚持的理想,这些东西不是每个人都能持有到最后。

就像影片开头不久,我们看到Frances不愿放弃的稳定生活,能够在一次谈话间就坍塌。

Sophie要搬去一直喜爱的环境和不比Frances亲近的人生活,即使后者却宁愿和男友分手也不愿意背叛内心的喜好。

分开了却不能责怪分离。

Frances会努力争取演出的机会,会收到退税就很开心,听到被想念就自豪…简单得很。

即使这些事情让她看起来笨拙且失败。

一个人的时候,她认识了新朋友,和他们一起吃喝聊天,但是却感觉她不在这里。

总是说一些冷掉气氛的话,看起来就像是不该出现在这里的元素,无法融入一切正常。

但是她说的一切都是真诚。

世界倾听她却不用说话回应她。

正因如此,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太过孤身一人,要是连亲密之人的消息都要经由别人的口。

事业受挫,约会无能,朋友的远离,就算是出游散心到异国街头,却还是无去无从,四处游荡或是睡一整天,都像是一个孤独患者。

所以感激,有家可回。

可以正大光明的躲起来。

有些人就是放不开执著,像Frances。

拒绝公司的文员工作,就是为了不放弃舞蹈梦想。

回到学校兼职,也是为了葆有曾经熟悉的热情和被关爱。

其实很多人也像Sophie这般放不开很多喜爱,却只能藏在酒后的昏迷里。

Frances在异国街头给Sophie说自己很好。

Sophie博客的照片说着自己的满足。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选择有一种适时的悲悯和宽容,对曾放弃的选择的有欺骗性宽慰和不认输的骄傲:不用担心阿,我很好。

在学校舞会上,两个亲密的人重逢。

原来各自都有着烦扰没有倾诉,都放不开没有分岔之前的完美结合的现实和理想。

Sophie说,希望留下来和Frances一起,重筑美好无忧。

但是清晨醒来的Frances却只得一张不记得说过什么的留言和呼喊不到停留的离去。

不管真假,事实是开了头的现实是很难回头的。

Frances光着脚丫的奔跑追不上现实之车。

无论曾经有多少次同步的愉快的奔跑。

但是这是关于Frances Ha的故事,在不如意中总能找到安身之处的故事。

终于她编排的舞蹈上演,并得到赞赏,朋友们到场并满足,和同样的”约会无能”有着潜在的未来,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

得到一直想要的居身之所(大概在为Sophie的生活感到幸福的同时,她也还在等待Sophie有需要自己时候,说一声“我们回家吧”)。

算是一种是给喜欢看上去是错误的人的励志片。

当然也是给理智面的宽慰片。

Frances说:“我喜欢那些看上来像错误一样的事情。

”看上去像错误一样的事情,就像是她一直坚持的理想,在服从现实的人生轨迹下的模样。

有些分岔追赶不到,有些愉快都会跌倒。

但是那也不是错误。

我们的孤寂像是“错误”后遗症。

影片里,Frances编排的舞蹈,让大家动容。

人与人间可能的组合排列里,哪里才是适当位置,谁才是最佳拍档?

上一段路我们可能携手一起,但是有人走开,有人目光离不去。

有人和你热情相拥,却要保持着拥抱的姿势后退。

有人曾坚定走向过你,却绝决转身走开…大约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起舞,有幸同步做过搭档,但是曲子都会结束。

被Frances打动,是我看到笨拙的自己,也希望获得好的收尾。

 4 ) 有点mean的强烈主观的瞎扯

讲生活态度的话痨式电影,仅仅是欣赏对话就生机盎然。

女主角狂奔时配乐是David Bowie 的《Modern Love》,而几年后的美剧《Modern Love》恰好是以单元剧的形式讲述了许多生活在纽约的“弗兰西斯”,形成了互文。

老默片式的滑稽浮夸配乐很有喜剧效果。

有人评价女主角“笨拙而真诚”,我相信在她身上可以反射出许多面对生活不知所措的人,但从我个人的生活原则出发,可能觉得她有些“拎不清”,也不太认可她某些无秩序的生活计划以及做出不合时宜的行为可以被称赞为“松弛感”或者“率真”。

不过,还是想让充满崇拜之情和想要效仿的文章笔者和影迷观众稍微停下来慎重考虑一下,究竟是自己真的在追求完美浪漫体验的爱情和纯粹理想的事业,还是因为没有认清楚爱情中的自我需求,对想要的生活状态缺乏真实可触碰的解读,而把那一团模糊的朦胧美归结为“理想主义”?

有句话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识到生活的本色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大概我很平庸,我支持有建设性的英雄主义,一味对抗现实并不能发挥出潜能,与生活“在刀尖上戴着镣铐共舞”,抛开对理想的自恋式沉溺,驾驶它但不服从不被吞噬。

就像国标舞步,一方前进时另一方自然后撤,优雅转圈之后,又是另一方主动推进出击。

也许免不了互相踩脚和搞错左右方向。

这样的镜像平衡是很难达到的,也是一种理中客式的理想主义。

但这个与生活三拍子“蹦擦擦 蹦擦擦”的过程本身就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当人生将尽、回顾此生的时候,可以拍着胸口说自己大部分时间都与生活斗智斗勇 有进有退地跳过了,就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我所认同的人类作为个体的使命和生命的意义。

 5 ) how i relate to frances ha

饭桌上的谈话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琐碎而成年人的对话,自己忍不住说一些非常「幼稚」但负气又解气又为了证明自己不同or whatever的话,然后独自一人散场后回想起这些社交尴尬的冷场暗自憎恨自我难以消解。

又像Frances那样,几乎破产,金钱上缺乏安全感。

还被别人说oh come on你根本不算穷人。

用信用卡飞去巴黎,以为旅行或带来什么不同。

其实只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孤独地闷闷不乐。

朋友又一次不在same page上。

根本不知道惯性的失望是出于对周遭还是对自己。

还有派对上的eye contact,我是如此认同和代入Frances,说到底relationship就是宇宙的平行维度让你不觉得alone而已。

可是电影里那些不快和尴尬,在像新浪潮致敬的黑白镜头下又变得是如此可爱时髦,so hipster。

电影结尾,Frances姓太长塞不进信箱,于是就截取了个Ha,哈!

正如这全片淡淡的诙谐,痛苦好像可以吞下去咬碎,留下自嘲的回味。

其实根本不对!

但也对,这样才好不那么难过。

感同身受就在于,周围人都在向前而自己却被困在青春期。

从小看着这些后青春期文艺青年作死的电影/小说,我以为自己打好了预防针,我以为自己走上了康庄大道。

其实从内心深处这种无法摆脱的对fit in的抗拒和对rejection的恐惧…矛盾而尴尬。

True Detective里Rust说I know who I am. And after all these years, there's a victory in that. 我也希望我在中年的时候有这份豁达和胜利。

而现在,越老一天对这个世界的困惑又多一点。

无解。

所以我要给自己一个42的纹身,不是赶时髦,是给自己一个cheer up, don't panic, you will figure it out sooner or later.

 6 ) 她跑起来也好像在跳舞

看《弗兰西丝•哈》的时候,脑子里总是想起毛姆的《刀锋》,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听谁说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毛姆是个非常仁慈的作家,在《刀锋》的结尾,他让每个人都各得其所,想死的成功死了、想爱的找到爱了、想钱的发财了。

他兢兢业业给每个人铺陈因果善终,毫无主角光环配角偏见。

所以我一直钟爱毛姆,爱他没有善恶是非感,并且在对人性不抱希望的前提下,总是予以最诚恳的祝福。

创作者很难不manipulative,拍摄角度、后期色彩,是隐晦的暗喻;主角台词、故事发展,是直白的描述。

实际上观众情绪和判断特别容易被把控,技巧高明、深谙人性的导演,总能完美掌握观众的泪点和笑穴。

因此那些放弃利用人性特点广设泪点与笑点的惯用模式、追求尽可能真实的导演,总是教人特别佩服。

他们通常辨识度都挺高的,台词在你的皮肤表面轻轻刮过,带来微不可触的反应,但后知后觉形成的情感风暴,却一阵强于一阵。

《弗兰西丝•哈》就是这样一件作品。

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故事,女主角弗兰西丝是跳舞的,还算不上正式编制的合同工,走路像男篮运动员,与最好的朋友苏菲住在布鲁克林。

她是纽约随处可见的二十几岁年轻人,大部分时候穿球鞋,双肩包随时随地可以往咖啡馆或者地铁地上扔,有一份dream job和好几份money job, 永远为下一个月的房租发愁。

她作为文艺女青年太高大,作为舞蹈家太笨重。

如果她有Tinder,个人档案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事无成的失败者。

勉强可以算得成就的,只有她和苏菲的"拉拉"般的友情,她们是“几乎长着不同头发的同一个人”。

她们是白日梦搭档,一个要成为厉害的出版商,一个要成为知名当代舞蹈演员,她们要在巴黎买一个公寓。

苏菲长了文艺女青年标配模样,看上去书卷气十足,但是不读书,她明白自己要什么并且为此计划安排。

先搬去好的社区,遇到质量高的对象,出席体面的派对,过上无后顾之忧的生活。

于是她离开了弗兰西丝,搬去邮编号码更接近目标的翠柏卡。

苏菲走后的布鲁克林公寓,房间空旷,留下弗兰西丝的书堆在地板上。

弗兰西丝后来搬去了中国城,与两个男孩合租。

在一个喝多了的party上,看上去神经大条的弗兰西丝略带伤感,她说:“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的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或者爱。

”在圣诞节的时候被舞蹈公司辞退,与家人度过“报喜不报忧”的圣诞节,流浪巴黎,拒绝舞蹈公司OL的工作,渴望与别人建立“类苏菲”友情遭到不理解等等,合租男孩总结性的"You are undateable"更是时不时伤口上撒盐。

整部电影都在以一种可笑荒诞的基调消费着弗兰西丝的失败人生,索性全片用情绪十足的黑白色彩拍摄,但是你从弗兰西丝身上,根本感受不到一丝阴郁,她强调自己不是messy只是busy;她在和男人约会时主动付账,卡被拒后,跑出餐馆去ATM取款,摔破了手肘也不自知;她浏览辞了工作跟随男友去东京的苏菲的网络日志,看到苏菲发的美食照片,脸上露出的是放心与宽慰。

后来穷困潦倒的弗兰西丝与苏菲重逢,她们像以前一样躺着有一搭没一搭聊天,苏菲袒露生活并不如预期,东京的生活不如网上晒得那么开心,抗拒参加男友家人的葬礼。

她们在黑暗中对话:“我爱你,弗兰西丝。

”“我爱你,苏菲。

”“我一直在和你竞争。

”第二天早上,苏菲梳妆完毕,重新进入预设的人生,坐上计程车去参加男友家人的葬礼。

弗兰西丝赤脚追着计程车跑,直到计程车消失。

后来,弗兰西丝成为一名办公室白领,从事舞蹈行政工作。

午休的时候,她穿着大人样的工作制服,旁若无人地在喷泉边起舞。

还有一个情节,她为舞蹈演出查看场地,提前到了目的地,四下无人,她脱掉鞋子,又开始跳舞。

现实主义的镜头并不都是残酷,弗兰西丝的脸依旧饱满充溢,有一股明亮的生命力。

影片最后,弗兰西丝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行政人员模样,一个活动结束的after party上,她与主管在聊天,不经意在人群中瞥见苏菲,她们并无对话,却相视而笑。

再后来弗兰西丝有了好公寓,她想起自己应该写个名牌号,于是落笔写下了Frances,但故意隐去了姓后面的单词,只留下Ha. Frances Ha. 读起来好像在自嘲:Frances? Haha, undateable. 影片最喜欢的一段是她刚刚搬到中国城的时候,在街上奔跑,背景音乐是David Bowie的Modern Love,弗兰西丝的内心似乎没有阴郁过,于是黑白被她踩出火花。

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就好想哭啊。

这部电影肯定不是一个罗曼蒂克爱情故事,也不是励志自强鸡汤电影,弗兰西丝没有梦想成真,苏菲也不必因贪慕虚荣而受到惩罚,在经历不同价值观的分流后,她们依旧可以在party上相视而笑,并对彼此给予祝福。

友情从来不是烘托人性美的最佳题材,它不如爱情汹涌壮烈,不比亲情羁绊溶血,它像是成本最低的暂时消耗品,喂以秘密即可启动,疏于距离便会过期,放进嫉妒、比较、占有欲的佐料,还能炸出人性最可怕的阴暗面。

但友情啊,也是活着的刚需。

想起Lena Dunham对于友情的理解,与我颇为相似,她说:"What I want from my life and what you want from your life are very close but not identical, and the job is to support your vision, not my vision of your vision, and vice versa. Loving without judgment or fear of abandonment is the toughest activity known to mankind and I think with best friend that can be even more pronounced." 我可能还要再苛刻地增加一条:不要比较。

在人来人往的纽约,身边的朋友以季节为单位更替,大概都明白萍水相逢无需寄情。

人会快速学会一个场域发射的生存信号,继而调整行为指南。

好些时候,过了秋季,再见夏季时认识的朋友,会觉得疏离和茫然,内心不知所措。

有一次约一个故人相见,坐在店里等待,透过玻璃窗子,看到对方像我走来,那一刻我觉得我认不出TA,下意识想撤离。

想对每一段撤退的关系说:“在我心里,永远像毛姆一样,给你留了我能想象得到的最好结局。

”四季循环,烦恼像摔破的膝盖,随着时间愈合脱落。

真幸运可以看到《弗兰西丝•哈》这部电影,认认真真讲了两个女孩之间的友情。

真诚而笨拙的人越来越少了,所以遇见的每一个都要珍惜。

 7 ) 每个内心是loser的人都会从《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

开头是熟悉的纽约街景,两个27岁的女孩子Frances和Sophie,相亲相爱地生活在布鲁克林的一套合租公寓里。

工作和男朋友都不好不坏,小心翼翼地分担着房租,天气好的时候到户外餐厅吃晚餐,睡觉前躺在一起讨论性生活和理想。

看着看着,发现画风并不这么岁月静好,导演铁了心要用电影还原生活。

两个女孩子搬家,吵架,一个单身一个订婚,西海岸-纽约-巴黎-纽约,Frances在生活里浮浮沉沉,最后和最好的朋友重逢。

所以,这可能并不是一部讲述友情的电影,也不是励志片,它是一部关于Frances一个人的生活的电影,关于一个凡人如何找到自己,如何与生活三局两胜的故事。

我觉得,每个内心是loser的人都会从《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

Frances,用她男闺蜜Benji的话来说,totally undateble(约会无能)。

总之,在她和前男友分手之后,就再也没有date了,连艳遇都没有。

而她最好的朋友Sophie,有一个前途闪闪的男朋友,更富有的父母,收入更稳定的工作和更理智的性格。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Frances就是个大写的,加粗的,LOSER.她热爱跳舞,但也仅限于当个老师演个演出糊口而已,并无野心成为著名舞蹈家。

在纽约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并非无家可归身无分文,但为了足够舒适的住处和不至于太糟的生活水平,她每个月都在透支,银行存款摇摇欲坠。

和最好的朋友大吵了一架,结果成为最后一个知道对方要搬去日本的人。

在舞蹈公司的圣诞演出里当替补,最后被临时撤下。

回家过完圣诞节再回纽约,已经付不起房租,只好去关系不怎么样的同事家蹭住。

用新办的信用卡透支机票,去巴黎呆了一个周末,大部分时间在昏睡,没有任何美好的邂逅,唯一指望见面的大学好友迟迟不回电话。

27岁,夏天,回大学宿舍做志愿者换免费的住宿,满场跟着客人转,负责倒酒。

半夜被与未婚夫吵架的闺蜜敲门叫醒,两个人谋划回纽约重新生活,第二天一早又眼睁睁看着闺蜜坐在未婚夫的车里离去。

并不是养不活自己,只是赚钱总赶不上花钱而纽大城市又太贵而已。

并不是被好友背叛,只是那个“去便利店路上看到好笑的事情只会分享给一个人”的对象不再是自己而已。

并不是毫无才华,只是这点儿才华位于人群均值稍微偏上,只够支撑一份正常的工作而已。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但每天醒来都有理由抑郁上一刻钟。

抛开宏大叙事和社会现实,就说说个体,我猜,每个内心自认是loser的人都会从《Frances Ha》中看到自己。

维持一种看起来还不坏的并非loser的生活,好像并不是那么容易。

没错,现在令人焦虑的事情太多了。

生活没什么大挫折,然而每件小事都需要费力维护。

打开朋友圈:A实习得风生水起,B信心满满地准备申请,C专心创业,D的旅行照越来越好看,E看了很多书,F学了法语又学日语,而你独自站在原地,为了希望渺茫的人和事心烦意乱,倘若不逼迫自己承认自己是最停滞、最无所事事、最迷茫的那一个,好像都说不过去。

反正,漫不经心或者痛定思痛地反思了一下目前的生活,结果就是每次不顺都足以引起几个夜晚的失眠和自我怀疑。

「绝望」就此产生。

这种「绝望」幼稚难解,又真实得近乎不可分享。

哪怕是如今年轻人中流行的“丧”、“颓废”和“抑郁”,也没人会和你拥有同样的情绪。

从人生存在的维度来说,人生如果有意义而追求不得,比人生没有意义的虚无主义还要痛苦嘛。

你或许并无雄心壮志,但你也希望事业有成,经济稳定,生活舒适。

更进一步,你或许还希望:最好的朋友就和你在同一座城市,每个周末都能见面;有自由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一点小才华和与之匹配的野心;有个和自己半斤八两的伴侣,性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至于过分空虚。

可是,每个内心自认是loser的人也还会从Frances身上看到另外一个自己。

面对那些看上去即将击垮我们的无望时分,每次也总能比想象中坚韧一点儿。

就像Frances,迷迷糊糊丢掉了剧团的替补位置,好不容易去了趟巴黎却啥也没做,可是,这姑娘怎么就一点儿都不着急呢,怎么就能够那么平心静气呢。

然后,又不出意外地「振作」起来,接替了之前拒绝的办公室文员的工作,编了一台现代舞演出。

转念一想,这好像才是正常的态度嘛,该悲伤时痛痛快快地悲伤,但未必需要把每个问题都用自我怜悯的情绪粉饰一通。

退一万步说,坦然承认自己一事无成,至少比一边拼命否认一边为此焦虑,或者为了获得“成就”而累得半死要好。

生活那么长,总有三局两胜的机会。

27岁才租得起自己的公寓并不算晚,27岁才第一次有正式的编舞作品在剧院里演出,也不算晚。

我们可能并不需要在25岁之前订婚、环游世界、创业成功、成为大V,不是说这些成就不重要,而是这个世界容量有限,只需要那么一小撮这样的人就够了。

剩下的绝大多数,除了要学会平心静气地和那一小撮人共同生活在这世界上,还要学会“凡人必须以凡人的方式找到自己”。

让自己陷入一种世事无望的消极情绪里相当容易,只需要随便想几个名字,要好好生活却困难得多。

早点睡觉,晚上跑个步,不失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情感冲动,把丢在一边的书捡起来看完,任何微小的开始都可能是一场美好的革命。

你说呢

 8 ) 《Frances Ha》

《Frances Ha》好莱坞流行黑白,复古?

《艺术家》、《内布拉斯加》,还有这个《弗兰西丝·哈》。

导演: 诺亚·鲍姆巴赫擅长描写中产阶层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困境而著称。

本剧女主人公弗兰西丝是一名舞者,靠着给人上舞蹈教学课赚些生活费。

就像她差不多年纪的人一样,弗兰西丝努力朝着自己的梦想却一事无成。

她是纽漂,放在中国是北漂!

活在理想与单纯中的人总是会受挫的,毕竟成人世界没有童话。

 9 ) 看电影的缘分哈哈哈

看电影需要缘分。

比如说因为喜欢简奥斯汀,所以十三年前看了05版的《傲慢与偏见》。

因为看了《傲慢与偏见》,才对凯拉奈特莉有好感。

而对凯拉有好感,所以她的电影总会看,也因此看了《赎罪》。

看了《赎罪》,因为人设所以非常讨厌小姑娘的角色,进而讨厌小演员西尔莎罗南。

讨厌演员所以自然的避开她的电影,却又偶然看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完全没有其他角色影子的少女西尔莎又征服了我,进而开始寻找长大的她主演的片子。

凑巧《伯德小姐》上映,还各种提名,把它加进了观影单,找了机会看。

看完后又很失望,虽然还不错很流畅,但是工业化痕迹那么重,自然没有兴趣关注有关这部电影的相关信息。

看完《伯德小姐》没多久,某位很喜欢的影评人的一篇影评让我有兴趣找来《弗兰西斯哈》看,看完很喜欢这个主演&编剧的大姑娘。

查了一下叫格雷塔葛韦格。

蹦出来的信息显示她同时也是《伯德小姐》的导演&编剧。

获得了各种提名。

这些原本毫无关联的事情好像又兜转再了一起。

当然,我硬拗的。

这部《哈哈哈》估计也会成为以后某件事的蛛丝马迹。

看电影的缘分啊,真不知道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在什么样的时间到来。

 10 ) 我情愿你跳舞

When you get the choice to sit it out or dance,I hope you dance,I hope you dance.当你遇到逆境,你可以坐困愁城,但是我情愿你跳舞。

——Lee Ann Womack《I Hope You Dance》她高大威猛,走起路来威武雄壮,是个百分之百的女汉子。

她喝多了会在地铁站小便,粗枝大叶,生活得犹如一个纯爷们儿。

她邋里邋遢,衣服和书堆在屋子里到处都是,却还要硬撑说自己不是messy而是busy。

她没有收入稳定的工作,在大城市里居无定所,永远在为房租发愁。

她看很多书,甚至能发现《瓦尔登湖》里,梭罗的木屋离他老妈家只有五分钟车程。

她对梦想坚定而执拗,即使穷得就要揭不开锅了仍是一口回绝office lady的工作。

她也有严于律己的一面,坚持锻炼,保持身材,并且勤于练舞。

她独立坚强,穷困潦倒之际回到家里依然谈笑风生,绝对的报喜不报忧。

谁管那个苗条的姑娘是不是69之后神志不清,总之她说得没有错,Frances看上去比27岁还要老,每天忙忙碌碌、风风火火,怎么能不像个饱经风霜的“老人”。

Benji嘴更黑——“27岁已经是老了”。

是啊,貌似25就是一个分水岭,她早已不再年轻了。

她总是那样一身行头,碎花的连身裙,宽松的皮夹克,一个大大的双肩包。

人虽然高挑,却并不出众,扎在人堆里根本择不出来。

她在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城市里大步流星,时而奔跑、时而起舞,却总是一个人。

在巴黎,她失眠、长痘、约不到朋友,甚至想抽烟时连打火机都和她作对。

在纽约,她找不到合适的住处,为工作和钱发愁,也不能好好地跳舞。

她的脸上会浮现那种“Damn it”“Fuck”“What the hell”之类的表情,但你却未曾看到她绝望、怨怼、迷失。

她永远向前看,也许正因为一直为生活所迫,所以才更勇往直前。

她在中国城一边奔跑一边跳舞,初到两个男生的公寓时为一群素不相识的人跳舞,做OL时休息片刻在喷泉池边起舞……张悬说得好啊:真正想做的事,无论隔多久,都会是心里最新鲜的念头。

或许是这样的念头一直支撑着她,推动着她,纵使容貌几多苍老,却仍旧闪烁着年轻的光芒。

好吧,说到这里,好像遗漏了什么。

Frances是不完整的,如果没有Sophie。

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她们几乎是长着不同头发的同一个人。

电影以她们两人感情转折点的形式演绎,然而不难推算,此前她们大概“相好”了将近十年。

她们玩只有彼此能忍受的“play fight”这种互殴游戏,她们一起抽烟、一起睡觉、一起烂醉。

她们有一个专属的“一起征服世界”的故事,她会成为泼辣成功的出版商,而她会成为著名的现代舞蹈家,她会为她出版一本超贵的书,她们还要在巴黎买一间度假公寓。

她在她哭的时候抱着她的脑袋,她给她买她要的牛奶,她知道她的药片藏在哪里,她说“如果你爱他,我会去爱他”……能成为密友大概总带着爱,这是“一对不做爱的拉拉”之间的故事。

Sophie是那个一眼望上去除了胸平一点之外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女孩,瘦瘦的,戴着眼镜,有点文艺气质。

然而她却是那个不怎么爱看书,但是极度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

找一个有钱的男朋友,然后跟随他人生的脚步,体面地出席Party,过没有后顾之忧的生活。

看上去,她真的是甩Frances好几条街出去。

或许那是违背真心的选择。

重逢的夜里,在狭窄的小木床上,她终于坦诚,那并不是她期许的人生,她所热爱的与她所拥有的并无关系。

酒醉微酣,重温着两个人曾经的亲密无间,想要的未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然而当清晨解散黑夜,也带走了那些真诚的觊觎,她又回到了她的生活里。

她说:“我总觉得我们俩是在竞争。

”深夜里,Frances听到这句话觉得莫名其妙。

但是这种细微而敏感,尖锐又模糊的体会,或许每个女孩都能感同身受。

对Frances来说,她可以做到和男朋友和平分手,却永远无法跟Sophie好好地告别。

结局或许过于美好了。

做了OL的Frances,终于指导了一场舞蹈演出。

当Frances和Sophie隔着人群四目交汇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忽然又浮现出她那段精彩的对白。

“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有这样的瞬间,他们知道你爱他们,你也知道他们爱着你。

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这话,都在开心地笑着。

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光交汇了,并不是那种占有欲的意思,也不是那种色眯眯的眼神,只是因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

这很好笑也很伤感,因为生命总会结束,但你眼前这个神秘的世界就在你面前出现着,这么多人在场,毫无征兆就出现了,而其他任何人都不了解,就像人们说过的宇宙中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它就在我们身边,但我们觉察不到。

这就是我想要的二人世界,或者说是生活吧,爱情吧。

” 我猜,在她说出这番话之前,或许已经在心底拥有了这种感受。

I know when to go outI know when to stay inGet things doneI catch a paper boyBut things don't really changeI'm standing in the windBut I never wave bye-byeBut I try, I tryThere's no sign of lifeIt's just the power to charmI'm lying in the rainBut I never wave bye-bye随着Frances的舞步,David Bowie的歌在纽约街头,突然变得那么欢快温暖、积极向上。

电影里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艰难的抉择,一切发生都自然而然。

虽然整部戏好像都是Frances的种种失意,透过情绪化的黑白影像,我却吸收不到丝毫负面情绪,反而被她的真实而纯粹所感染。

她时常将自己置身于一种尴尬的气氛之下都不自知,那么可爱而古怪,想什么就说什么,说什么就做什么。

我认定她是真正内心强大的姑娘,永远活在自己小宇宙,永远那么专注,永远热情饱满,永远年轻!

《弗兰西丝·哈》短评

我不是文艺青年,代入感并不强烈。把电影拍成黑白真是非常聪明的一种讨巧行为,黑白影像总是有一束难以名状的光,就像我们都找不到茫茫人海里与自己对视的无需多言的爱情,但最后总能找到自己的life。(上一次看到高得这么不和谐的女主角是《朱莉与朱莉娅》里的梅姨吧。。)

8分钟前
  • 凉水
  • 还行

3.5 stars

11分钟前
  • meowmeowmeow
  • 还行

也许可以再紧凑一些

12分钟前
  • 麻木斯基
  • 还行

电影真的不错,确实有Woody Allen风范,可是为什么又是黑白的!!!

16分钟前
  • 荆棘
  • 还行

文艺青年是一种奇怪的物种,她的好很奇妙,她的缺点也显得那么刺眼。但在一个如此现实的时代,她们的缺点反倒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19分钟前
  • 曾于里
  • 力荐

打败纽约的是房费,打败巴黎的是时差,打败友谊的是闺蜜的男友,打败梦想的是平凡的邀约。我们约定要征服世界,却输给了水池里的碗碟和床上穿的袜子。我许诺自己要出人头地,却输给了无法进入的教室和无法参与的巡演。不想她知道自己过得不好,却在另一维度与她心灵交汇,想赤脚在舞台,却赤脚在街边。

2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倒像<阿黛尔生活>的姊妹篇。一直觉得友情爱情本质上并无大不同,许多时候感情投入抽离的方式都差不多。F与S岂止发色不同,她们注定在人生某个岔路口分道扬镳去往自己分属的阶层,前者是格格不入于世俗生活的文青,后者是优裕的中产一员。最后的注视,观众因代入F的视角颇觉荡气回肠,可S怎么想谁知道呢?

2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之前听人复述了一遍在人群中对视的那种状态,这次真实地听到了,看着她们互相凝视对方微微笑着的时候,内心就有种非常强烈的冲动,觉得又甜又酸涩。很爱她,爱她飞跑着旋转跳跃的样子。

26分钟前
  • 罗宋汤之味
  • 力荐

试图拍出《祖与占》《筋疲力尽》那种法国人的松弛忧郁,结果还是透着那股美国人特有的呆板无聊,不是拍点黑白片小公寓混乱的朋友圈和去一趟巴黎就能模仿新浪潮的阿…

27分钟前
  • 氿木
  • 较差

虽然但是对视的时候还是流泪了undatable吧undatable吧叠穿衣服不脱袜子徒手抓饭赤脚行走没火点烟平腹细腿这谁顶得住🥲

30分钟前
  • Frances
  • 力荐

唉。这就是我吧……

34分钟前
  • 一只充眠宝
  • 推荐

这片和科恩的醉乡民谣是龙凤胎,男文青必看醉乡民谣,女文青必看弗兰西斯哈,主旨都是共通的:屌丝追求艺术,死路一条。但只要被电影打动了,骨子里都是真文青。

35分钟前
  • 粟熙
  • 推荐

假新浪潮。虚张声势毫无意义的黑白画面

40分钟前
  • 醒着夢遊
  • 很差

电影本身也许值5颗星,不过鉴于我一直带着自身体验去看,so f**k it,我不想看第二遍,或许我就是那类最cheap的观众群,要看的是梦不是生活。

44分钟前
  • TJ
  • 还行

对这样的散点人物片无大爱

47分钟前
  • Wednesday
  • 还行

不惊不扰,不悲不喜。ps:弗朗西斯一颦一笑都像极了断背山里惊艳的让人窒息的。。。。吉伦哈尔。

50分钟前
  • 豆友77032868
  • 还行

不能Get,从人物到主题到感情到配乐到表现手法,完全不能Get。明明是个彩色肥皂片,却要用黑白来脱俗。无法理解的高分片。这届文艺青年不行啊。 赞同热评,这电影就是“我觉得自己很重要别人都该懂我”的奇怪思路,这也是我烦文青的部分。

51分钟前
  • Yixin ZHANG
  • 很差

就像Frances Haladay要变成Ha才能塞进信箱姓名栏一样,弗兰西丝也要在知道哪些方面该与这个世界和解,才能够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反过来,正如乔伊斯所言:优美而并不干练的做梦人,遇到严酷的现实就只有惨败。

52分钟前
  • 陆钓雪de飘飘
  • 推荐

不喜欢“新浪潮”电影,因为我他喵的就不知道什么事新浪潮电影。。。。。。

55分钟前
  • 巴别塔的光芒
  • 较差

一个女屌丝的孤独史

59分钟前
  • 光环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