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奇幻人生

Stranger than Fiction,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笔下求生,天马行空

主演:威尔·法瑞尔,艾玛·汤普森,达斯汀·霍夫曼,玛吉·吉伦哈尔,奎恩·拉提法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奇幻人生》剧照

奇幻人生 剧照 NO.1奇幻人生 剧照 NO.2奇幻人生 剧照 NO.3奇幻人生 剧照 NO.4奇幻人生 剧照 NO.5奇幻人生 剧照 NO.6奇幻人生 剧照 NO.13奇幻人生 剧照 NO.14奇幻人生 剧照 NO.15奇幻人生 剧照 NO.16奇幻人生 剧照 NO.17奇幻人生 剧照 NO.18奇幻人生 剧照 NO.19奇幻人生 剧照 NO.20

《奇幻人生》剧情介绍

奇幻人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Harold Crick(威尔·法瑞尔 Will Ferrell 饰)是一个国税局的审计员,每天过着极具规律性的单调生活,一把旁白的声音却打破了这一切——他发现耳边常常响起某个人的说话,她能洞悉自己每日的生活规律,甚至能预测他不久将来的死去,他深深惶恐。 她——Karen Eiffel(艾玛·汤普森 Emma Thompson 饰)是一个作家,性格悲观颓唐,从来不让笔下的主角逃过死去命运,正为如何安排主人公死得伟大而烦恼。她不知道,笔下的那个男主角,和现实生活的他完全重合,而男主角死去的剧情,将一一在他身上应验。 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人生被他人设计,但可以死得其所获得生命的价值时,他再也没有惊恐和反抗,而是坦然接受这一切。他的选择让作家开始了新的顿悟,故事也随之峰回路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失去贝拉特斯的波利斯苦役列车玩命剧组解放萌学园六复活之战黄金时代爱无对立邪恶力量第二季我与机器妹我们都要好好的蔓延黑色星期一第二季后继有人兄弟大作战之我的女友叫静香第一茶庄瓦舍江湖天上天下曼谷之夜老七非常使命尸油降原则问题候补男友死亡谷第一季信者无敌灰姑娘的故事:明星之恋整容季命运交叉点七月物语总裁在上9:生死恋

《奇幻人生》长篇影评

 1 ) 好电影!

难得一见的好电影!

编的好,导的好,强烈推荐。

是目前为止(12月10日)今年圣诞档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影。

 2 ) 活出你想要的版本

其实看完整部影片的感受是,我极喜欢影片前四分之一的部分,从影片妙趣横生充满漫画感的开头到Emma Thompson 站在桌上想象自己从高楼坠落为止。

不是说我不喜欢电影之后呈现的版本,而是那不是我最喜欢的而已。

而前四分之一完全符合甚至超出我的想象和期待。

开头从超高空直拉到一个生活一丝不苟充满数字的税务员房间,围绕着主角Harold Crick数字、标注和节奏刚刚好的音乐都完美无缺。

到音乐戛然而止,主角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在叙述他的人生。

他的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之后最喜欢的部分就是这位小说家Emma Thompson 把自己所置身的环境想象成剧情的发生地点,构思怎么样让主角死亡的部分,导演拍摄方法很巧妙,让人的思绪很自然的在想象与现实中切换。

而之后之所以说不是我最喜欢的版本是因为如果我是一个编剧,我还是希望虚拟是虚拟,现实是现实,意思是最后虚拟与现实重叠的时候,会让人不喜欢这种非逻辑,同时也失去了虚拟之所以虚拟的美感。

让观众失去了自己可能是某位伟大作家笔下主人公的幻想。

忽然一下泼你冷水,告诉你你只是正好和主人公一样罢了。

这样你失去了成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期待,失去了成为村上村树的直子的幻想,你还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你唯一能做的奇迹就是为了这个巨作牺牲。

而我满心期待Harold Crick最开始会为了那个女人的声音说他会死而开始完成多么巨大宏伟的梦想和改变,而电影的平淡诉述让我失望了,但是这何尝不是避免了狗血和廉价的励志,只是想要告诉人们任何小梦想都值得你停下脚步实现它,从而温暖你的人生。

像男主人公,他只是想学吉他,学成了他抱得美人归,而不是说他想拯救地球,他想改变世界这么英雄主义的论调。

或许编剧导演就是想告诉我们,平凡人也可以活出你想要的版本,你想要的一切都不平凡。

只要是你想要的,就值得你为它努力一次。

 3 ) 关于逻辑bug以及此片无关乎创作

影片存在不少逻辑bug,比如,当男主从阅读女作家的小说中得知自己将为了救小男孩而被车撞死之后,他完全可以提前和小男孩商量,让他明天不要骑自行车或出现在那个公交站台前。

这样既保护了小男孩,也保护了自己免于车祸。

如果仅仅是因为被作品感染而认为有必要为作品有一个伟大的悲剧性结局而献上自己的生命,我觉得说不通。

还有一处不能算是逻辑bug,可以说是解开电影性质的钥匙,即当女作家写到the phone rang时,自己工作室的电话响起。

这一点说明,在女作家创作的小说中,她自己也是一个角色,而且,她可能也写到了男主来找女作家。

由此可以推断,小说内容就是这部电影。

也就是说,女作家和男主在同一个representation world,由此才能解释,为什么女作家创作的内容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于是,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部小说的内容:男主发现自己被一个omnipresent narrator叙述着自己无聊单调的生活,以及自己马上将要到来的死亡。

在寻找女作家的过程中发现这位女作家总是写悲剧,也就是意味着自己必死无疑。

于是男主找到了女作家,也知道了自己将会怎样结局。

最后,知道自己结局的他决定从容赴死,女作家被其精神打动,最终修改了结局,通过一块表神奇地让他活了下来。

End。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内容,不是以Harold活了下来结束,而是以女作家修改了结局让Harold活了下来,并且去见了那位文学教授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修改结束。

也就是说,小说内容也就是这整部电影的内容。

所以,这部电影讲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创作相关的东西,而是一个更大的哲学命题:我们要如何度过这一生。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Little did we know…我们毫不知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到。

但我们确定无疑地知晓,我们一定会死。

我们每一天都离死亡更近一步,我们都走在一条通向死亡的道路上。

既然你知道自己就要死了,而且可能就在下个转角,你还会照原样生活吗?

理论上,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说——不会。

但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行尸走肉、过着一眼看得到头的必死剧本的人还是大多数呢?

片中文学教授Hilbert和Harold的一段对话象征性地解释了这一点。

Hilbert: Hell Harold, you could just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f you wanted.见鬼,Harold, 如果你想的话,你可以只吃煎饼。

Harold: What is wrong with you? Hey, I don't want to eat nothing but pancakes, I want to live! I mean, who in their right mind in a choice between pancakes and living chooses pancakes?你怎么回事?

我不想只吃煎饼,我想活着!

谁会在煎饼和活着之间选择煎饼?

Hilbert: Harold, if you pause to think, you'd realize that that answer is inextricably contingent upon the type of life being led... and, of course, the quality of the pancakes. ”Harold,如果你停下来想一想,我相信你能明白,答案不可避免地取决于你想要过的生活的类型,当然,还有你正在吃的煎饼的质量。

在我们梦想的生活和煎饼的质量之间,我们常常选择了后者。

有时候是出于无奈,有时候是出于无知。

片中Harold爱上的那个女人就是一个对照。

她在哈佛法学院和做饼干之间选择了后者。

而Harold本以为自己过着稳定、自主的人生,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精细到分秒,但直到听到narrator的叙述,拥有了第三者视角,才惊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既不稳定,也不自主,而且无聊透顶。

影片通过Harold听到narrator这个奇妙的设定,告诉我们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毕竟“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可能会有从每日的惯性、无知无觉的梦寐中醒来的契机。

我们会发现,继续吃煎饼的我们是一具行尸走肉。

提前知道自己命运的悲剧结局是好事还是坏事?

以前我觉得是坏事,因为主角只能无助地等待那个悲剧发生,并且看到自己所做的所有挣扎都不过是向那个悲剧性的结局更近一步。

但是这部片子却用Harold在知道自己的悲剧性结局之后,依然从容赴死,来体现他的自由意志,并告诉我们——我们没法改变自己的结局和临到我们身上的苦难,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何种态度来面对它。

这让我想到了《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书中说过:“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取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如果误以为通过行善就一定会有好结局,就一定能进天堂,就是另一种误读了。

行善不一定会让我们迎来好结局,它不过是我们行使自由意志之后的一种选择。

进而言之,我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去死,也指向我们想要如何度过这一生,也就塑造了我们的人生剧本,也就等于掌控了自己的人生。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是我们人生的主人公,也是创作者。

这让我想到了M. C. Escher的那幅画,两只手互画着彼此。

表面上看,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能存在的。

但若置于创造过程和我们的人生选择中来看,这完全说得通——我们创造的事物反过来也形塑了我们自身。

我们选择如何度过这一生构成了我们的人生剧本,这个剧本又反过来形塑了我们。

最后,当女作家为了让Harold活下来而修改了“伟大”的结局,让作品变得俗套,也正是回答了“理念与现实,谁更重要?

”的问题。

是idea/ideology更重要,还是鲜活的生命、现实的生活更重要?

男主选择了前者,为一个伟大高尚的idea而死,这却启发了女作家,选择了后者,让男主重新拥有真实的生命,拥抱生活。

也许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重要的是,我们发自真心地认同并认真地活过。

女作家也发生了改变,最后变成了一位更接地气的女作家(从她去见教授时的穿着、神情和修改作品结局的行为来看)。

当然,这可能很大程度上跟她写完了小说有关(笑,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是咋回事)。

最后的最后,希望我们都能常常转换视角,从一个narrator的角度审视自己的生活,选择真正地活着,而不是继续吃着我们的煎饼,尽管它的质量看上去好像也不怎么样。

 4 ) save

As Harold took a bite of Bavarian sugar cookie   哈罗德咬了一口巴伐利亚糖曲奇   he finally felt as if everything was going to OK   他最终感到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   Sometimes, when we lose ourselves in fear and despair   有时,当我们在恐惧,在绝望   in routine and constancy   在日常琐事,在一成不变   in hopelessness and tragedy   在无望,在悲剧面前迷失自我时   We can thank God for Bavarian sugar cookies.   我们可以感谢上帝的巴伐利亚糖曲奇   And fortunately, when there aren't any cookies   很幸运,当没有曲奇的时候   we can still find reassurance in a familiar hand on our skin   我们仍能在我们身上那只熟悉的手上   or a kind of loving gesture   或是一种爱的手势上   or a subtle encouragement   或是细心的鼓励上   or a loving embrace   或是一个爱的拥抱上   or an offer of comfort   或是温暖的安慰上安下心来   Not to mention hospital gurneys   更别提医院的担架   and nose plugs   还有鼻贴   and uneaten Danish   还有吃不饱的丹麦人   and soft-spoken secrets   还有窃窃私语   and Fender Stratocasters   还有芬达崔特卡斯特吉他   and maybe the occasional piece of fiction   也许还有偶尔一篇小说   And we m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se things   我们必须记住所有这一切   the nuances, the anomalies, the subtleties   这些我们认为仅仅是平时生活中点缀的   which we assume only accessorize our days are,   微妙、奇异、算计   in fact, here for a much larger and nobler cause:   它们的存在有着伟大高尚的原因:   They are here to save our lives.   它们是来救我们的命的   I know the idea seems strange,   我知道这想法看上去很古怪   But I also know that it just so happens to be true.   但我也知道这恰好就是真实的   And so it was:   这就是:   A wristwatch saved Harold Crick   一只手表救了哈罗德·克里克

 5 ) 幸福的反面不是受苦,而是不去生活

打破或砸烂自己旧世界的类型电影,欢脱版有《白日梦想家》、《触不可及》,躁郁复仇版有《曾经安静的男人》、《城市英雄》。

富有人文气的《口白人生》在两者之间。

在给单位卖命的日子,多少有主人公的影子,作为大系统中的一环,做事必须标准化,不断地根据新规校准自己,自主权极少,轻易活成磨灭自性的工具人。

当钟表出错,工作会随之出错。

国税局的审计员Harold过着钟表般精确刻板的生活(土星),用数字丈量一切。

一个权力机构里容错率极低的零件,面目模糊。

他以为日子就此机械重复如死水一潭,忽然听见女声在同步叙述他的生活。

“Little did he know……”的旁白令他恐慌,猛然发觉原来生活并不由他掌控,悲剧小说家(更高的意志)正在书写他暴毙的命运。

发现不可控、不可知的变数存在无异于天王星对土星的撞击。

为了不推进情节发展,某天他尝试什么都不做,结果家轰然被起重机推倒,起码的安全架构散了。

这契合天王星的铁律:当逃避内在所需的成长,强压住改变的冲动,会引来破坏性事件倒逼改变。

站在他对立面的,是个热腾腾的散发着肉桂味的金牛美人。

随本心从哈佛法学院退学,在活色生香的面包店,逼他品尝刚出炉的香甜。

小饼干纵使不是必需品,也撩拨起感官的愉悦,有时为人的乐趣就靠这些续命的恩宠。

为了改写必死的结局,Harold从why me的愤懑聚焦到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点什么。

因为危机,他变得自爱,愿意主动示爱,积极地为生命的品质负责。

枯萎的工具人活出了真我的创造性而骤然有了血肉,焕发神采。

但当他读到自己这部小说的结尾,为海王星式的献身所动,决意从容赴死。

放弃跟命运讨价还价,不再挣扎,又一次天王星式的顿悟。

当隐士作家四处寻求赴死的灵感,活生生的主人公如起重机推翻了她的世界。

那些表面上的意外、松动是命运/高我伸出的善意的手。

她遭遇写作瓶颈的小说,从书名《死亡与税》预计,行文如剃刀般冷静、克制,人再有快乐的涟漪,也免不了死亡和交税。

亲眼见到笔下的人物,撼动了神经质小说家的悲情世界。

碰撞之下,最后一刻命运改写,她让他活,放弃天蝎的深刻悲壮,成全金牛“平庸”的喜剧。

一个土星人在天王星的袭击里觉醒,最终被海王星的臣服拯救,打破控制的幻象。

时间的隐喻贯穿全片,钟表时间框定他的作息,最后又因为手表得救。

土星掌管时间,这世间最大的限制。

当试着与土星法则游戏,转变当下的态度,就相当于改写了未来。

年轻时我也想当上帝,跟年长的过来人交往,读老气横秋的书。

自以为看得通透就能抄近道,直接跳到人生虚无的结论。

结果该跳的坑,一个不少,越躲,起重机就越可能来推我的房子,塌房只是早晚的问题。

我们既是创作者,也是主人公。

为了鲜活地活着,我可以列遗愿清单,站在人生传记的角度看自己这个故事还缺哪些拼图,去及时庆祝那些细碎却能救命的小事。

离理想的版本有多远?

是否非得具备一些条件我才会觉得幸福?

 6 ) 独白

harold咬了一口巴格利亚甜曲奇,他终于意识到一切都会好的。

有时当我们在绝望中迷失...在规律与不变中迷失...在无望与悲剧中迷失...我们可以感谢上帝赐予了我们巴格利亚甜曲奇,很庆幸在没有曲奇的时候,我们可以在那双熟悉的手上,找到平静,或者一个善意的手势,或是一个暗暗的鼓励,或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或是给予安慰,更不要提医院的病床,鼻夹,没吃过的丹麦面包,娓娓道来的秘密,Fander的Stratcaster吉他,或者是偶尔的一个虚构,我们必须记得所有的一切,这些细微的差别,异常的事物,难以捉摸的小事,我们一直视为理所当然,但事实上他们却扮演着更大的作用,他们是来拯救我们的生命的,我知道这个想法有些怪异,但我同样知道这一切千真万确,就是这样:一块腕表拯救了 harold

 7 ) 《奇幻人生》,悲剧和悲剧和喜剧

当《奇幻人生》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发现自己是一部小说的主人公时,他最关新的是,这部小说是悲剧还是喜剧?

这将决定他的生死。

而我关心的是,这部电影是悲剧还是喜剧,将决定这部电影的价值。

小说是悲剧,电影也就是悲剧,反之亦然。

一个真正的作家的写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自己的写作,也就是说写作不能受到写作以外的影响。

当你的写作必须让主人公死去,这本来很正常,但如果这个主人公在现实中出现求你不要杀了他,面对真实的生命和写作的价值,作家该作何选择?

那么这部电影又该如何处理呢?

达斯汀·霍夫曼在片中说,我很抱歉,但这是所有悲剧的本性,主人公死去,而故事留下。

但是最后这部电影还是不得不选择了善意。

小说作家放弃了小说的价值,电影放弃了彻底的悲剧。

这成了另一个悲剧。

尤其对一个既是小说作者又是电影作者的人,比如我。

威尔·法瑞尔和艾玛·汤普森在本片的表演十分出色。

http://wuqing.org/

 8 ) 比虚构更诡异

影片开头是清晨,一个中年男人的房间。

看得出,他规律生活,乏善可陈:每一天,在固定时间被闹钟叫醒,心中默念着1,2,3,4,将32颗牙齿上下左右刷动72下;打一个更简洁的的领带花样,只因那样会节省出42秒的时间,恰好用来赶上7点18分,而非21分的公车;而在那之前,他会精确的默数从家门到车站的步数,分毫不差。

难怪。

他是一名国税局统计员。

终日面对整齐划一的报表和数字,如机器般日复一日精确运转。

谈不上一丁点新意。

他的房间,缺乏哪怕一样生动的物品,就算看上去多余也好。

一件丢在地上的臭袜子,没有;一件略带色彩的装饰品,没有;一个女人,一条狗,没有,没有。

有人,终于忍不住。

一副置身事外般默然的女生旁白开始间歇响起。

而听到旁白的人,不止你我,还有这个男的。

于观者而言,这旁白,恰好解释了男人的心理活动,适时推动故事前进。

如所有影片的旁白功能一样。

而于男主人公而言,这简直像是精神分裂,是噩梦。

在每一个细微事件发生的下一秒,这声音便被听到。

她在对他所有的生命迹象作着补充说明,她甚至准确预测出他的下一刻。

好像,这是她的小说,他只是其中被人主宰命运的男主人公而已。

这念头让他发疯。

而真正带来恐惧的,是他听到她提起他即将的死亡。

在有限的生命里,探寻存在的意义显得迫不及待。

那所谓的永恒真理。

他买了那把水蓝色fender,开始学弹小时候妈妈讲给他的歌谣。

他不再细数每一级爬过的楼梯,不再在特定的时间做特定的事。

当然,这里该有一段爱情出现。

终究是爱,才能拯救一副沉睡的灵魂。

看上去更明了生命意义的女人,让漠然的生命得到了重生。

导演,并没有在此叫停。

他在等那位发出间歇性旁白的女作家,赐这男人死的结局。

这恰好圆润了故事的开头,她那喋喋不休的追问,甚至是对死亡场面的模拟。

似乎,只有死亡和悲剧,才能一部文学作品(和影片)够得上经典永恒。

作为影片和小说的双重主角,他英勇地挡住了冲向小孩儿的公车,顺利完成从讨厌统计员到公众英雄的蜕变。

而女作家,也终于良心发现,给了他肉体的赦免,给了观众一个更顺理成章的出口,从虚构的虚构中坦然走开,回到现实。

影片编剧叫Zach Helm。

我猜,他一定有很深的文学倾向,很可能超越对电影语言本身的热爱。

他赋予女作家对生命的绝对控制力,并在同一时空构建出两则故事,环环相套。

是她给他死,恕他生,在影片里,更是小说里。

最末,他笔下的她依旧端着那幅不偏不倚,置身事外的腔调,对在场的所有人宣布:生命轨迹的改变很微妙,一个善意的微笑,一阵温柔的抚摸,一个欢乐的拥抱,一番安慰的话语,会让一切看上去不同。

我猜,他更想表达的是,面前的你我,也该被这虚构的虚构,触动到什么而变得不同寻常了。

不是么?

 9 ) 没人觉得这个故事有点怪么?

"This is a story about a man named Harold Crick and his wristwatch.”电影开始既给观众一种小说式的开端,当然这就是电影中女作家作品的开端,这却不像《指环王》的开端那样,电影开始并伴随着旁白的类似“很久很久以前。。。

”,我想这种构思是巧妙的,独特的。

但观看完这部作品,还是会有奇怪的感觉,以下略作记录,期待其他人的解答。

当女作家在打字机上打上“The phone rang”时,她的电话响起来。

当她打上“The phone rang again”时,电话再次响起。

当打上“The phone rang a third time”时,电话响起了第三次。

是否女作家的新作品中自己也在其中担当了某个角色,所以“the phone”是她家的电话,否则为何作品的文字会指向她的电话。

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男教师”要求男主角赴死,因为这是女作家最好的作品,结尾只有他去死才会完美。

难道没人觉得这是一种很自私的想法么?

男教师还讲了一大堆大义凌然的说话,大意是“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看到男主角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却要他欣然赴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男主角看了作品,最后还是做出了赴死的决定,实在感觉突兀,难道因为作品实在是太好了,所以自己要牺牲自己去应景么?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说,这本来就是一本充满奇幻色彩的电影,既然真实的人都能成为作品中的角色,为什么电影中的角色不能做出那些事情来?

我倒是觉得不能这样认为,有些不存在的东西当然可以去幻想,去设计,因为那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但是人是真实的,情节应该自然而然的产生,应该有因果逻辑关系。

比如一个好人突然变成杀人魔王,那必定是由于某些原因引起,可能是年少时的经历,亦或是心理压抑的爆发,但绝不会是莫名其妙的突然转换。

男主角依然赴死的决定,抛弃一切的决定就给人这种突兀的感觉,不像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再有为了作品完美而去让人赴死,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啊,一部经典作品和一条人命,孰轻孰重还不明显么?

对于死亡这么重要的事情,难道这一大批当事人就没有想办法解决么?

男主角已经看到了作品的结局,难道不能提前去阻止小孩子避免车祸么?

也就是说,男主角难道必须死这部作品才是经典么,如果男主角不死,这部作品就不能那么写了么?

好吧,可能又有人要说我太认真,太理性了,不过,我觉得对于热爱生活的人,生命绝对是最重要的事情,怎么会那么儿戏的做出赴死的决定,就为了成全某个不认识的作家的经典作品,而很有可能仅仅是应景且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作家最后没有把男主角写死,不是因为他是“真实的”,而因为“他知道可以不死却还要赴死”。

突然发现人命在他们眼中就那么不值钱么,不让他死不是因为那是一条活生生的人命,而是因为他的做法感动了她。

是不是我会错了意,这其实是讲人性的复杂与丑陋的?

最后要吐槽一下病房那场戏,男主角的女朋友进入病房看男主角时,作为正常的人,怎么也不会那么表现吧,完全没有焦急、心痛等等感觉,反而异常的平静。

 10 ) 一支笔,奇幻人生谁成全了谁?

不知道应该如何描述对这电影的喜爱,从片头精准的计数搭配着巧妙的卡通“注释”开始,我就知道这是符合我胃口的。

音乐、俏皮的闷不住找乐子的数字们,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都是我中意很久的了。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这当然是皆大欢喜。

可是无厘头的发现作者与圆形开始共同创造着故事,哈罗德提供最井井有条、毫无新意的素材,也就提供了一万个惊喜登场的空洞。

而伊芙,则在这样规整的白板上,狠狠地、卖力的、淘空自己灵魂的花费笔墨打下一个又一个痕迹,让这条笔直的线开始变得曲折有趣、凹凸有致。

Little did he know,他毫不知晓。

心里在说,Oh, my god, son of bitch这不是以前学英语最讨厌的倒装句么?

现在却显得那么的曼妙有趣。

哈罗德毫不知晓,有人在一笔一划的书写他的人生,决定他的生死,伊芙也毫不知晓,她书写的是真实的人生,并要决定他的生死。

上帝的wristwatch拨错了,让哈罗德听见那充满修辞的他本人的人生注解。

感叹的是编剧,可以让原本令人纳闷的骑单车的小孩、巴士司机,合乎时宜的出现,又能顺其自然的完成伊芙要哈罗德,这个男主人公死去的结局里。

伊芙的所有小说主人公都得死,她对死亡是如此着迷,千方百计的此岸沿着,对前面生活细节冗长、细微但甜美的描述,就是为了让他死去。

也许,就是因为她没发现自己对生活的畏惧、对真实的畏惧、以及对无畏的畏惧。

无畏的哈罗德在看完“他”的小说之后(伊芙最后描述他死去的章节是草稿)平静的接收着,告诉她应该这样写完,主人公只有这样死去才是一部杰作。

然后第二天“以身赴死”。

这样才令伊芙发现,写作并非是那么的无关痛痒。

没错,你描述他人的人生,别总是说得很轻松。

最终哈罗德没死,不然就不称其为喜剧了,伊芙终于换了一件女人味的衣服,终于有点女人味的开始和人打交道,并且心存感激了。

哈罗的成全了伊芙让她变得鲜活,伊芙成全了哈罗德让他still alive,编剧成全了我们的慈悲,这个故事成全了这部影片,故事中的故事成全了这个故事,生活本身是谁成全了谁?

最后一如既往的温馨提示 :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琐碎,这样那样的关爱,这样那样的缘分会拯救我们的性命,要做就做那种连上帝都不忍心他死去的人。

每个演员都那么精准,包括最后那个麻木的医生……如果颁发最佳演员奖,我会颁给那个可爱的、不说话却暗自抱怨着的、用自己的方式顽抗着烦闷的生活的,最后却在紧要关头牺牲自己堵住主人的动脉而救了哈罗德一命的手表,它是那样的有人情味,并且勇敢甚至胜过人类,它教唆哈罗德去挣脱规矩的铁链,促成了这一系列美好。

硬要说遗憾,就说最后霍夫曼跳入泳池时的一身赘肉,让我唏嘘扼腕——他真的老了。

《奇幻人生》短评

一开始还以为是在不同的时空,有意思的小故事,有意思的视角,艾玛汤普森的女作家很形象很喜欢。

3分钟前
  • linh
  • 推荐

……你他妈在逗我?

4分钟前
  • Dr.Innocuous
  • 很差

我喜欢的故事,那个女作家实在演得太好了~~

7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nnd,看到哈罗德·克里克被公车撞到貌似死去,还伤心地流泪两行老泪,谁知.......

10分钟前
  • Lena
  • 推荐

“本来是关于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要死的情况下死去。但现在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死亡,坦然接受,这不是那种应该要让他活下去的人吗?”nice idea勉强扳回伤逝一程,而已

15分钟前
  • 两头烧蜡烛🌕
  • 还行

Perfect idea of plot. Wrong pick of male character

20分钟前
  • 石敢当
  • 还行

构思太过天马行空而让我无法感受到结局的力量……

25分钟前
  • Conan
  • 还行

结尾吊足了瘾,但实际有点让人失望,当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夺去他人姓名时,绝大部分人其实都下不了手,什么“无论如何人都会经历一死,你再也不能遇到更诗意更伟大的死亡”这是狗屁言论,死的又不是你,这跟ISIS鼓动民众做人肉炸弹没区别,人家还是为信仰而死呢,你能比人家诗意?如果觉得不够伟大的话,那他应该好好活着,两周捐一次血,一个月捐一次骨髓,半年捐一次肝,在正式死之前把眼角膜、肾脏、心脏、皮肤一次性全部捐出来,相信我,可以救活的远不止一个小男孩

27分钟前
  • 可绿丝毛
  • 较差

书写命运的人,请给我写个峰回路转,或者直接让我意外挂,我没有勇气在知道真相后坦然面对死去。又是部狂彪演技的戏。

31分钟前
  • vritti
  • 推荐

-说这些你可能不明白 我可能是在悲剧里 无聊的悲剧里 -但是哈罗德 答案不可避免的取决于你所过生活的类型和你吃的曲奇饼的质量 很幸运的是当没有曲奇饼的时候 我们还拥有别的

32分钟前
  • 猫令
  • 力荐

继续神笔马良,比《恋恋书中人》少了意淫,多了人生思辨,魔幻现实主义也更多落脚在“现实”上。人生本来就有许多旁白君干涉者,有许多无意中主宰我们命运的人,我们知晓一个必将到来的死亡结局,努力活着,不过想成就人生这本长书的伟大和无悔。

34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女作家是HP里面那个神婆占卜老师特里劳妮啊啊啊啊啊!

36分钟前
  • 熊阿猫猫猫猫
  • 推荐

I'm her brother. Her brother in law! She has a sister? No, I'm married her brother!

37分钟前
  • xjxiidjsns
  • 推荐

在酒店的凤凰台看的,看了开头觉得挺有意思。怎么说呢,剧本立意很好,励志,如何告别一成不变,也很简单直白,怎么改变人生,有点白日梦想家的味道,书写人生这个设定也很独创,前段一度是很吸引人的,作家的臆想段落有点艺术片味道,但是男主的跨式和作家明知她会写到他的走向还要那样写结局就很别扭,后半段有点牵强,没有了悬疑,不过那个年代的爱情真那么单纯吗,喜欢90到2000初期的美国电影,喜欢男作家雨人的老来洒脱(还贪吃:)和他办公室的石头玻璃窗口,下雨景色很美舒服,以及白家具暖色调灯光的家居布置

40分钟前
  • Η²
  • 还行

经常性想找一些穿越性质、奇幻色彩的电影来看着~~~不过这部让我失望。

44分钟前
  • Poker Face
  • 较差

一个好到一定要让主人公死去的结尾,讲出来就成为败笔

49分钟前
  • R.
  • 较差

作家竟然与男主角见面了!因为他的努力,改变了作家笔下早已设计好的人生。

50分钟前
  • 紫松
  • 还行

太一般。不仅是从电影的角度,还是从故事的角度,都太一般。

52分钟前
  • 王鋆
  • 较差

Groundhog Day + Trueman Show

54分钟前
  • Couch Potato
  • 推荐

故事和结构都很新颖,在某些情节方面虽然与“登堂入室”有雷同,不及“登堂入室”剧情甘饱满,但结局噶缺憾美却令人觉得剧情还蛮顺噶,痴癫的艾玛•汤普生,谨小慎微的法瑞尔,老道的达斯汀, 生活原本就索然无味,小说家基本的职责就是制造惊喜,读者也许可以循着作家已成签字的笔墨去改造生活

57分钟前
  • 阿蚊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