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是打给美术和音乐的,剧情真的配不起这样美好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女主的沟通能力为0⃣️,不如狼女孩,男权的父亲看的人有点窒息,不听话的孩子和大人,让人感觉很无力很烦,这样的剧情怎么对得起美术和音乐啊……女主全程no.no父亲全程no no。
全片被不会说人话还有不会听人话的爹气的够呛,这两个但凡有一个人讲人话,这剧情都不至于这样拉垮没想到2021年了还能遇见“你听我说...”“我不听我不听...”“好吧那我不说了...反正你就是不能这么干”“我都不知道你啥意思,我咋就不能干了?
”的经典小白文桥段。
女主真是该怂的时候不怂(她爸让她回城不回,看见狼不跑还射杀自己的鸟),该刚的时候不刚(看见狼行者妈不能动作快点听完她讲完话,或者狼女儿来找她的时候告诉她妈被关起来了我们想个计策再救你妈出来,或者他爹杀狼前跟他爹讲个明明白白或者当场就变狼证明)看到后面甚至我恨不得护国公一刀把这父女俩砍死。
护国公错了吗?
他不也是照章办事吗?
狼行者这家更没啥错了。
女主这家鼻子下面长的出气孔建议不会说话直接设定成哑巴,或者跟狼行者语言不通行不行?
支支吾吾半天连个P都冒不出来,导致护国公和狼行者两方信息不对等,简单就能合作完成的事被整的一个森林烧了,一个落入悬崖生死未卜。
就可恨的就是这两买办中介不会说人话的父女俩了。
竟然没死成我真是太气了。
警惕垃圾编剧败坏精美动画作品,警惕买办中介故意制造信息不对等破坏正常合作。
狼行者 (2020)7.72020 / 爱尔兰 英国 卢森堡 法国 / 动画 奇幻 冒险 / 汤姆·摩尔 罗斯·斯图尔特 / 霍纳·妮芙茜 伊娃·惠塔克垃圾
《狼行者》主要被呈现为两个空间:狼的栖息地森林、人的居住地城市,并围绕着这两个空间所展开的一系列争夺探讨了殖民、环境、神话传说等议题,本文主要讨论其中的酷儿表达。
电影开场就以人与狼的表面“冲突”引出自然环境和城市化的此消彼长态势,但恐怖画风一转,狼行者治愈了受伤的人类,也为这位被拯救的大爷后来被当权者关押示众埋下伏笔。
紧接着,镜头进入城市的封闭空间,一个似乎雌雄同体的青少年正在屋内苦练箭术、为刺狼时刻准备着,直到父亲称其为“女儿”才可令人判断其性别。
实际上,在电影剧本创作之初,罗宾是作为男孩形象存在,后来编导因“哪哪都不对”而改成女孩后变成“啥啥都对”,这一关键改动造成的结果是让影片从传统乏味的异性主角患难真情故事蜕变为女性力量一拍即合英雄相惜的酷儿叙事探索。
反映在电影中,对于未知的恐惧,绝大多数人是盲目的。
没有人见过狼行者,但大多数人都自信地抱着一种“得而诛之而后快”的正确情绪活在白日梦中,少数见过狼行者真面目的人说几句货真价实的经验之谈却都被噤声且囚禁。
平日里的人狼纷争可以被视作一种被统治阶级下放的“骂战”自由,毕竟,人与狼在各自早期城市化和保卫栖息地的心态对立上存在着天然的沟通乏力,但是当人类罗宾遇上狼行者梅芙时,这一道天然的屏障被她们的灵魂交流完全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由的共同向往。
人与狼的命运,往往是殊途同归,电影之外的意义,更是可以囊括地球物种共同体,这无疑远高于人类自身命运。
梅芙的母亲被关在笼子里,爱尔兰人又被英格兰侵略者限制在围城中,浑浑噩噩度日,他们有何资格看扁笼中野兽?
罗宾和梅芙的初次见面是重头戏,为之后罗宾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出柜”提供了强大的情感支撑。
乍看下只是臭味相投的小伙伴一见如故,实质是灵魂相通的命中注定。
一个丝毫不惧怕狼群并每天想着实战演练的女孩和一个有着令人闻风丧胆气质的狼行者相遇时改变了对方的固有认知,在重要事件上交换意见、达成一致,从敌意满满到爱意满满,不过是梳了一场头发的时间。
但真要是用初版剧本异性主角的思路发展,怕是既没了人狼的冲突张力,又没了女性灵魂契合的细腻魔力。
当然,这些都无法直接证明她们的恋爱关系,但需要指出的是,“友情”通常是个过于虚幻的词汇,“朋友”更是个虚幻到无边的词汇,《老友记》六人行最终四个变成男女朋友,《打开心世界》好朋友才是好爱人,按本文作者的看法,《狼行者》目前只是她俩心路历程的一小步,如果之后续集到位,真爱流露无可避免。
I’m no girl! I’m a wolfwalker!最后提一句,梅芙说自己不是女孩,而是“狼行者”!
当然,童言无忌,但往往小孩的话才是最真实的话。
在如今性别流动时代,非二元性别逐渐进入主流视野,狼行者梅芙的非二元性别暗示和罗宾的跨性别可能让电影有了更多的解读空间,这也是为什么在两位丰富的情感流露之外,电影仍可作为一部酷儿叙事范本来看待研究。
1650的《狼行者》与1856的《打开心世界》
参考文献1. Non-binary gend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n-binary_gender2. Call Of The Wild: Inside 'Wolfwalkers', The Game-Changing Irish Animation https://thequietus.com/articles/29116-film-wolfwalkers-interview3. On Apple TV+: 'Wolfwalkers' Spins Irish Folklore And Queer Romance Into Sheer Magic https://www.pajiba.com/film_reviews/review-wolfwalkers-spins-irish-folklore-and-queer-romance-into-sheer-magic.php4. ‘The wolf is always the bad character in stories and movies so it's great that in Wolfwalkers wolves are the heroes’ https://www.independent.ie/entertainment/movies/the-wolf-is-always-the-bad-character-in-stories-and-movies-so-its-great-that-in-wolfwalkers-wolves-are-the-heroes-39890220.html5. 某个世界,某种女人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227826/6. mebyn https://mebyn.tumblr.com
前半段我还感慨,哇这部的人物性格更丰满更立体了耶,比凯尔经的秘密要精彩。
结果巅峰即结束,后面人设人均崩坏大暴走,后面半小时像是为了水时长而拉了坨()。
和凯尔经的脱俗虔诚的剧情对比,这次的剧情戾气很重,对此编剧承担绝对主要责任。
明明剧情中金毛和狼女经历的每一次困境都是可以通过沟通合作来解决问题的,非要单打独斗。
不知道吧?
其实女孩子也是会互相合作的,这真是一个冷知识呢。
如果真是单打独斗打不过我都接受了,当你是战力设定吧。
可这个走向明显是为了表达编剧那点自以为很特别、实际上根本不值一提的自我主张而强行拖长,前面打不过的人只要一开窍就无敌了,耶稣看了都说这主你来当吧。
既然狼女的潜行能力是不用化狼身都能进城的水平,但凡金毛把这件事告诉她两个人一起策划,不说百分百,但成功率总比刚学会化狼的金毛去solo强吧?
后面被围剿,人家前线狼群打到一半,后方狼女为了救狼妈就直接把全部狼群撤走了,虽说救母心切但编剧你是不是太自私了呢我请问?
角色是小孩子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
不知道前线打不过后方也要跟着一起遭殃吗?
再一次不懂得利用狼女和狼群的能力去和金毛合作来解围。
如果编剧懂得话,那么我只能说你是为了水时长故意的。
这代表着人物性格和剧情合理性都能够为你那不值一提的思想主旨而让步,而且我看完了也不知道你个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赤裸裸的情绪宣泄,很强烈,但是不好意思,无人在意。
这部动画片蕴含对强权的反抗,17世纪的爱尔兰被英格兰人统治,护国公自认为秉承上帝的意志来驯服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野兽——狼。
城市市民惧怕护国公的淫威,全都顺从,只有生活在森林中的狼行者和狼不怕护国公。
即便护国公拥有先进的枪炮,在最后侵占森林时,也遭到狼行者和狼的猛烈抵抗。
从护国公的立场上看,为了保护市民们安居乐业,他要消灭所有的狼,似乎也没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人类误以为狼是吃人的,这在电影里是一种误解!
狼行者是善良的人,拥有治愈能力,曾治愈市民,也拥有与狼交流的能力,使狼听他们的话,不去害人。
城市小女孩罗宾的父亲是猎人,专门捕狼,她受到影响,一开始也认为狼都是坏的。
这种误解直到她遇到狼行者女孩梅芙才改变,被梅芙不小心咬了一口,然后治愈,意识到狼行者是好的。
更重要的是,罗宾发现自己的本质居然也是狼行者。
醒着的时候是人类女孩,睡着时灵魂跑出身体变为狼体。
人们捕杀她,而她知道自己不会伤害人类。
出于对狼行者的了解,罗宾才答应梅芙帮她找妈妈,以及后来帮助从护国公手中救出妈妈。
护国公带领士兵踏平森林时,要消灭罗宾的狼体,这时罗宾的爸爸居然觉醒了,变为大狼,他竟然也是狼行者!
大狼将护国公逼下悬崖。
然后和罗宾、梅芙一起用法术救活重伤的梅芙妈妈。
他们四人带着群狼离开了破败的森林,寻觅新的栖息地。
私信+++qun:
漫游者:哦,是分手的时候了吗?
而我最后不得不还要让你伤心;我已经看到,你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暗了。
影子:我脸红了,而我脸红的颜色就是发暗。
我想起来了,我经常像一只狗一样躺在你的脚边,你这时就——漫游者:我能不能很快地做点什么来让你喜欢呢?
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影子:没有,除非是那条懂哲理的“狗”在伟大的亚历山大面前表示的愿望:为我从阳光里腾出一点点地方,我感到太冷了。
漫游者:我该做什么?
影子:走到这杉木树下,回头朝山那边看;太阳落山了。
漫游者:——你在哪里?
你在哪里?
——尼采 《漫游者和他的影子》序单从剧情来说,用几句话就可以讲清楚《狼行者》这部电影的故事梗概。
但如果继续挖掘下去,便可发现这部作品隐藏着更多内容。
就像在聚光灯下,一片区域被照的亮得出奇,里面的事物清晰可辨。
而在光线照不到的暗处,却也并不是空无一物。
相比平铺直叙的剧情,电影中使我有更多感触的,常常是角色对话的弦外之音,是鲜明构图下的模糊符号,是饱含情感的嘶吼呐喊……总的来说,是那些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的存在于暗处的部分,向我启示出那些深刻含义。
《道德经》曾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本原(在本文中指道,下同)如同一个敞开的空洞,是一种流变的虚无,是思想所无法把握的。
思想同时也是语言(哈曼语),所以也是用语言无法解释的,即本原是所谓“不可言说的东西”。
伴随着讲述这个过程,关于本原的知识就如干冰升华,在空中迅速消散。
那些无法说清的、纠缠盘绕而又含糊混杂的絮状物,在知识流入思维这个筛子的过程中就被滤去了。
只留下少量明晰的液体被知性所理解,呈现为某种建构性的理论。
至于那些被滤去的部分也并不是彻底的消失无踪,而是化为缥缈的氤氲,行于水面之上(“神的灵行在水面上”《圣经》创世纪 1:1),成为只能借由体悟才可领会的东西。
故我在这里所做的尝试,也只是想通过对电影的诠释抒发自己对于本原的一些理解。
因为即使是“不可说的东西”,人依旧是渴望言说的。
人作为有限性的存在,是趋向于无限性的。
这是刻在人心灵上的烙印,是个体实现善的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观看电影这一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参加某种仪式,也许是如琐罗亚斯德教的教徒般,在洞穴里凝视火焰。
虽然是一群人在进行同一种仪式,但在仪式结束后每个人得到的感悟是不同的,因为那是属于参与者自身的个体的体验。
一、历史故事发生在爱尔兰,最初到达这片土地的或许是凯尔特人。
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的,是一段段侵略与抗争的历史。
面对繁茂的森林,古罗马人选择退守不列颠尼亚。
维京人的烧杀抢掠,一度使爱尔兰的知识与文明走向灭绝,但随着北海帝国的昙花一现,这片土地重归宁静。
与英格兰人的抗争是更为持久的,“强弓手”与伊娃的婚礼开启了英格兰对爱尔兰八百余年的统治,但信仰的分歧被证明似乎是难以调和的。
最终,爱琳——这个被无数诗人亲切称呼的名字,不是作为英王皇冠上的暗淡配饰,而是作为银色海洋中的翠绿宝石,放射着自由而骄傲的光芒。
维柯曾论述道,从野蛮到文明再到野蛮复归的过程,有一条神意操纵的隐线贯穿始终(详见维柯巴洛克般繁复壮丽的煌煌巨著《新科学》)。
据此上述这段陈述便不只是爱尔兰民族历史的缩影,更是整个人类民族理想的永恒历史的缩影。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森林中的狼行者和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其实就代表着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两种社会结构(他们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作为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共同构成人类历史演进的环节)。
影片中狼行者的社会,象征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时代,那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
女性族长(代代掌握人狼秘密的狼行者)主导着包括宗教、对外战争等一系列权力,并通过仪式保证氏族领导权在女性间的承继。
男性(即群狼)作为氏族成员承担以狩猎为主的体力劳动,作为仪式参与者融入宗教这一氏族核心活动中(但并不具有狼行者诸如疗伤、随意人化等能力)。
与之对立的是城市内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法”统治(结合历史来看,17世纪也正是欧洲封建君主势力空前强大的时代)。
在由女性或男性主导的社会,其内部是通过“爱”或“畏”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为主要动力而运作的。
原始的母系氏族社会更倡导“爱”,如爱自己一样关爱族内的每一位成员。
在影片中表现为即使萝宾的父亲射伤了梅芙的母亲,但最后梅芙的母亲作为氏族首领依然接纳了他成为群狼的一员。
男性专制社会更强调“畏”,以暴力的军队和严苛的法律维持社会稳定。
过度的“畏”使人民活在恐怖之中,好像总有一团阴云,笼罩在他们头顶。
无论是对熟悉的日常生活,还是对不熟悉的外面世界(狼行者的森林),他们都是又惧又怕的,这无疑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在影片中表现为萝宾父亲对失去萝宾所抱持的恐惧,护国公对狼行者(这里又可以看作是爱尔兰原住民的象征)的血腥镇压,城市内看似秩序十足实则压抑机械的劳作生活等等。
二、自然自然是本片的重要主题之一,但我们现代人对“自然”的理解与上古时代的人(在本文中一般指西方古希腊时期及之前,中国春秋战国之前的人类,下文统一简称为“古人”)是截然不同的。
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欧哲学,更注重于对认识论的讨论,哲学上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变,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
尤其在启蒙运动后,大部分人普遍都有“对于一种单纯人类理性的坚定信仰,对于一切思维和认识活动的完全主观性的确信”,把自然界确信为“完全无理性、无思想的”。
(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前言)。
由于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是对立的,一道长长的裂隙隔开了两者。
由此确立的是关于“两个自然”的理论——“第一自然”是实在的自然界,是我们无法真正认识的(按照维柯的创造-真理原则,由于自然并非由我们创造,故我们无法客观理解自然界的真理);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然,是 “第二自然”。
即自然界作为对象被人类所主观地认识,通过观察人类形成种种概念,构建出种种理论,试图理解自然。
康德把这种方式解释为目的论判断力,声明在经验之前为了证明自然的客观的合目的的现实性“就必定有一种玄想走在前面,它只是把目的概念置入了事物的本性,但却不是从客体及其经验知识获取这概念,因而更多的是用它来按照与我们心中表象之联结的一种主观根据的类比而使得自然可以理解,却不是从客观根据出发来认识自然。
”(康德《判断力批判》第二部分 第61节)。
至于与古人是如何理解自然的呢?
由于受到现代思维的局限,要将自己完全转变成古代人的思维方式,是相当困难的。
据此就需要借助于古代的典籍,以及其他历史资料,通过语源学、人类学等多种方式,尽量还原古代人当时的所思所想。
钱金铎老师在课上曾说,“自然”在古希腊语中有“涌现”的含义。
对应中国道家思想,“自然”其实就是“自然而然”,是一个事物的如其所是。
一方面人并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与自然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
毋宁说,人其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生于自然,与自然有机统一,所以古人向来都是从人-自然这个整体来把握自然的。
另一方面因为自然的无处不在,她也成为早期人类诗性智慧的重要源泉,启示着源出于绝对者的真理。
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古人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和文化(片中的自然主题亦暗含了萨满、德鲁伊、基督教等多种文化思想,由于水平有限对此涉猎较浅,故暂且不进行更进一步的论述),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模仿)达到与自然的融合。
在影片中的那个时代,关于对自然思考的原初知识已经遗失了(更别说当代了)。
而之所以把女主角萝宾设定为一个小女孩,也正是为了方便更深入讨论自然这一主题。
因为与成年人相比,儿童看待外界的眼光是完全不同的。
比起以抽象为主的理性思维,想象力才是这一时期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
可以说,他们活在一个魔法的世界里。
追问事物因何如此的推理演绎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可以单纯因事物如其所是的存在而无比快乐,并通过与外界事物的“游戏”关系,进入一种物我和谐的状态(一种意义上的“道法自然”)。
也正是因为这样,相比成年人,萝宾可以更为轻松地融入狼行者的社会,在森林中她的心灵从城市生活的压抑束缚中得到解脱,在奔跑中根植于她内心深处的自由天性得以释放。
影片中以狼行者为代表的社会,更是人与自然尚处于一个整体的象征。
他们不只在氏族内部,把族内每个成员都看作是一体的(因为他们都是从自然而出的)。
而且在氏族外部,把自己与自然也看作是一体的。
面对自然,他们不只以眼,而是用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感知(即通感)。
他们“浑身是强烈的感觉力和广阔的想象力(维柯《新科学》绪论 6)”(如今,这些能力依然被保留在儿童时期,并时常表现出来,随着成长渐渐受到社会规则(精神分析中的象征秩序)的抑制而逐步退化)。
他们脚踏土地感受大地的承载,头顶月光感受宇宙的温度。
这些都可看作是一种于肉身中的体悟。
他们享受着自然的恩赐,也充满感激地回报自然无私的给予。
他们的实践活动也是通过体悟来效法自然的,由此他们掌握了根植于生命本原的疗愈与恢复的能力。
而由“人与自然相对立”的认识导致的,是一种分离的思想。
在教育上表现为“人们必须学习的绝大部分内容都仅仅是为了掌握已有的知识,正因如此,人们把知识尽可能划分为各种不同分支,进而把整体的活生生的有机结构碾压为各种最小的碎片”(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第二讲)。
而那些学术机构的教育者们,由于轻视个体感悟而强调抽象理性,所以“没有能力从自身出发来构建他从事的科学,没有能力通过一种内在的、活生生的直观来阐述这门科学,他必然只会用一种历史学的方式来讲授这门科学”(同上,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
在实践活动上人们强调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形成对经验事物的归纳形成理论,以此掌握自然规律。
殊不知“理论和实验是处于同一层面的”,理论和经验也不是对立的。
“理论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一个与特殊性的联系,随之包含着与经验的联系……实际上,理论之唯一区别于经验的地方在于,理论是通过抽象提炼的方式让经验摆脱各种偶然条件,让经验在其最原初的形式中呈现出来。
关键在于,这样一种提炼,以及在每一个现象里面纯粹地呈现出自然界的行动,这些恰恰也是实验的任务”(谢林《学术研究方法论》第十一讲)。
他们盲目地“忠实于自己的概念”,却不知理念和实验“仅仅致力于把现象本身陈述或呈现出来”。
概念不过是“归于消散的种种现象的纪念碑……这些现象根本不是任何持久不变的东西(固定下来的东西)”(谢林《论世界灵魂》论普遍有机体的本原),概念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恒的,它只作为某个特定层面的产物,表现为仿佛是持久不变的。
“不可移易的东西唯有(某个特定层面的)概念,那些现象必定会不断表现这种概念”(同上,谢林《论世界灵魂》)。
所以无论概念、理论还是实验,其内部都具有某种“空洞的形式主义”,是与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相去甚远的。
三、回归既已简单阐述了作为观念实在性的历史,作为实在观念性的自然。
据此,我想浅谈一种形而上学形式下,对于心灵回归的讨论。
这也是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最想表达的主题。
它是一种个体向整体的回归,一种有限者向无限者的回归,一种扬弃自身后向绝对同一的回归。
对于这种回归后所达到的境界,古人称之为“天人合一”。
关于“天”和“人”的论述,道德经曾记载:“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道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指出了人的某种大地性,即根本上来说人是属土的。
地是实在自然的一种体现,在这里被格外强调(并没说人法水,人法火),因为自然界实在表现出来的,包括“生成”等诸多力量都是根植于大地的(由于还未开始对海德格尔相关著作的阅读,所以只能浅谈下自己目前的理解)。
“天法道”,《说文解字》说“天,颠也。
至高无上,从一大。
”,并在注中说“颠者,人之顶也”,“至高无上,是其大无二也,故从一大”,说明天与一是有深刻关联的,而一指向的无疑就是道。
天是直接效法道的,所以我认为在这里的意思是,“天”是作为绝对统一体(道)被建构的理念呈现的(水平有限在此无法继续展开了)。
“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所指的并不是实在的自然,而是自在的自然。
在自在的层面上,道与自然是绝对同一的,天人合一换句话说就是要达到绝对同一。
而人如何达到天人合一呢?
在此我只简谈两个方面“善”和“德”。
这里的“善”和“德”,都是在一般意义的道德层面之上讨论的。
“善”是“好”,一切好的集合就是“完满”即“至善”。
人追求至善,就是个体在其内部通过不断扬弃自身实现完满。
“德”就是“力”,是一种最本原的力,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权力意志”。
而“最高的权力意志”是“给生成打上存在之特征的烙印”(尼采《权力意志》7【54】)。
“善”和“德”都指向了人的存在。
人作为个体的存在,观念性上于内部认识世界,实在性上于外部改造世界。
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如何认识世界,最后的落脚点的依然是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由于继续讨论下去会无休无止所以就此打住)。
改造世界,这又是怎样一段艰难曲折的奥德赛!
没有任何理论可以指导这场归途,当面对鲜活的特殊的个体的跃动,它立刻蜕变为干瘪的灰白色的匮乏,逃之夭夭。
借由立足于自身的,充斥着个人体悟的实践活动,最初的晦暗才可被克服,那深藏于内部的光芒才会绽放。
而上文我所做的这些解释又有何用呢,它离现实的实践终究还是太远了。
在本原面前一切解释总是含混模糊的,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永远无法准确描述。
可以理解的东西都趋向于某种结构,流变的现实却在不断地解构。
面对现实的降临事件,我们总是手足无措。
我们单从形体出发来感知它,认为它是偶然发生的,将其理解为机缘(occasiones)。
但其实在形体感知之前,降临事件早已直接启示于心灵内(部分参考维柯《大学开学典礼演讲集》)。
毋宁说,降临事件是由心灵唤来而必然发生的。
心灵唤来看似偶然的降临事件,其目的就是为了让个体通过对降临事件的不断解决,实现心灵对回归完满的无限渴望。
也就是说现实里每件事的解决,都蕴含着个体实现天人合一的可能。
随着降临事件的不断解决,通向的是逐级上升的潜能阶次。
正如从最初诞生的那片深沉晦暗无理智的黑夜出发,达到最后永恒的理智的纯粹光明。
在此我们需要的是一双长腿!
来克服那“重力的精神”(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而一切阻碍人向上的,阻碍心灵向完满回归的,都是重力的精神。
影子虽然于太阳落山时消失,但其实影子已与漫游者同一。
所以开篇并不是个否定的故事,而是一个肯定的故事。
落山的太阳必然升起,所有的光回归于太阳,燃烧的太阳高悬天空,宣告伟大正午的降临!
后记本文主要基于目前正在阅读的谢林哲学,结合之前的阅读心得,尝试抒发自己对本原问题的一点看法。
总体来说还是不太满意的,写到最后有些虎头蛇尾,请大家见谅。
全文只是自己目前学习阶段对哲学的幼稚表达,仅代表个人的浅显理解。
只涉及哲学层面,并没有宗教立场。
文中很多思想受益于钱金铎老师的视频(自己理解的非常不到位),在此表示深深感谢!
从《凯尔经的秘密》到《海洋之歌》再到这部《狼行者》,不得不说,汤姆·摩尔成功绘制了自己的凯尔特宇宙。
粗粝的笔触和如梦似幻的画面,仿佛我们小时候看过的绘本,有种返璞归真的纯净。
在故事上,没有太多复杂的人性,直来直往,也没有旁逸斜出的情节,真就像说给小孩听的睡前童话故事,又带着说给大人听的凝重和沉吟。
在这样的故事里,有波涛汹涌的大海和英勇善良的小soldier,再加上异域的环境、古老的时代和凯尔特音乐特有的情调,整体给人通透澄澈干净、振奋却也忧伤的感觉。
影片故事发生在1650年,当时正是英格兰殖民扩张的年代。
女主Roybn本来与父亲Bill在英格兰过着自由自在的捕猎生活,但他们随着护国公来到爱尔兰,在护国公的高压统治下,狼被描绘成奸佞邪恶的敌人,于是号召全城人一起出动猎狼。
父亲成了压抑与机械的猎狼人,而他的女儿被他软禁在家,美其名曰保护她。
失去自由的Roybn一直不甘心,渴望再过上打猎的生活,于是她每天在家练习射箭,并且期待着偷溜到森林里和父亲一起猎狼。
终于她等到机会偷溜出来了,却发现打猎已不是她想象的那回事,森林里潜伏的“狼行者”Mebh友善而纯真,于是Roybn对狼、对父亲、对护国公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影片可以从很多角度进行解读,比如说环保题材,比如说后殖民时代对于殖民统治的思索等等。
我想先讲两个细节:其一,Bill告诉Roybn,不要到处乱跑,因为城里的孩子很讨厌他们英格兰人,事实上确实如此,街边的“野孩子”对Roybn的敌意很重,从他口里得知,因为护国公把他的父亲抓走了,而Roybn的父亲还在为护国公效力。
其二,那位不过说了几句护国公坏话的牧羊人,是被禁锢在断头台上的。
因为动画还要给小孩子看,所以这些部分展现的都不多,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毛骨悚然又万分悲哀的时代背景。
关于这部动画我最想讨论的是这句台词,相信这句话对于所有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我都是为了你好”。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经常从Roybn的父亲里听到,到后面Roybn面对Mebh的冲动,也对她说出了这句话,可见父亲的行为已然潜移默化的影响了Roybn。
但其实这句话所体现的思想不光反应在Roybn父女上,它是贯穿全片的,潜藏的另一处,是护国公对全城老百姓的态度:消灭狼、驯化狼,把森林烧光建立城市,把所有不满的声音戴上镣铐,老百姓的生活就安宁了。
护国公在为老百姓好。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相信中国的孩子没少听父母说,可是他们真有多少是为了孩子好呢?
更多的是希望孩子听话,丢掉独立思考,来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谐社会”。
长久以来,关于美丽新世界应该是什么模样,我们一直听到两种声音,一种说关闭所有不一样的吵闹,让不同的鸟儿唱同一首歌,这个世界就完美了;另一种声音说,我们的世界应该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
前一种声音不习惯后一种的吵吵嚷嚷,觉得成天这么吵完全不能带来进步;后一种声音不习惯前一种的桎梏与束缚,觉得深陷牢笼无力解脱。
可是进步是什么?
是一堆冰冷的数字和发票?
还是方方正正的手机和电脑?
进步的人还记得上一次听鸟鸣啁啾是什么时候吗?
文明急迫前驱的大踏步革新,在这部影片里,被春天、美梦和自由瓦解了——影片的背景是1650年,可它所讨论的问题,却是我们现代人亟需面对的。
如今赛博朋克风正在成为流行,它为我们描绘的就是对未来世界的解构:科技并不会带来长足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贫富差距愈拉愈大,机械化和无处不在的监视让城市变得冰冷,罪恶丛生,游走在街头撑着雨伞穿着黑色风衣的杀手反倒送来了渺茫的希望。
这种末日幻象的流行不是偶然,而是人们在充分回顾过去后对未来产生的笃定的展望。
当我们愈发习惯于文明的驯化时,我们已全然忘记,我们也是从自然里走来的动物。
我们的血液本该是流淌着活力的,我们不必羡慕狼对月嚎叫时野性与不羁的样子,只要我们愿意放弃一些东西,我们也是可以自由在草地里奔跑,伴着蝴蝶和花香,在超我的升华中享受灵魂的永恒的。
所以汤姆·摩尔为我们编织这一篇又一篇的童话,无外乎是想让我们从后工业的时代里走出来,抛弃身上那些被工业和数字化所异化的自我,在自然里超越,与自然融为一体,听一次老树的诵经,看云卷云舒。
拒绝一次文明的驯服,反叛一次那些总说着“为你好”的人,你不必负起任何责任,“质本洁来还洁去”,浪漫地活一回。
那些总嚷嚷着太累的人,真的可以慢一点,再慢一点。
我们不是要快速地迈向不可知的某个目标,我们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享受“此刻”,不是么。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讲述了小女孩萝宾为了向猎人父亲证明自己而独自进入森林寻找狼,却在森林中遇见了可以变身成狼的女孩米巴,两人随后合力拯救森林的故事 。
在爱尔兰的传说中,森林里有统领狼的狼行者,他们拥有很强的治疗能力。
而护国公却下令,让人们砍伐树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地,使得人和狼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女孩萝宾与她的猎人父亲就是在这时来到了护国公统领的城市。
萝宾性格开朗活泼,梦想是成为和父亲一样厉害的猎人。
她不顾父亲的劝阻,和自己的朋友——猫头鹰梅林——一起来到了森林中。
没想到遇到了狼群的袭击,在混乱中,萝宾无意间伤到了梅林,梅林被一只狼带走了。
为了拯救梅林,萝宾再一次进入森林,而梅林似乎已经恢复了健康。
循着梅林的指引,萝宾打开了一扇神奇的藤蔓做的门,来到了一个神奇的洞窟。
在这里,她认识了狼行者梅芙。
梅芙用自己的治愈能力治好了梅林的伤。
梅芙告诉萝宾,狼行者入睡之后灵魂就会离开身体,变成一只狼的模样。
梅芙原本是想和妈妈一起,带着狼群离开这片森林去寻找另一片适宜生存的土地,可现在她的妈妈现在只剩下身体在洞窟里,而灵魂自从去了城里就再无音讯。
萝宾答应帮助梅芙到城里去探听消息,她也想告诉爸爸,狼并不打算和人作对,希望让爸爸不要再听从护国公的话伤害狼群了。
萝宾返回家中,想和爸爸说明情况——只要帮助梅芙救出她妈妈,那么狼群就会离开,护国公安排的任务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但没想到,爸爸的第一反应是萝宾逃离了护国公的指派偷偷溜去森林,这样的行为令爸爸不解,还没等萝宾辩解,爸爸便命令萝宾明天必须去皇宫里做事,不准再违背护国公的命令。
萝宾干了一整天的活儿。
在这里,一切都是机械式的,毫无生气。
当萝宾在帮护国公拖地的时候,却意外听到一个声音在呼唤她。
她偷偷溜进了护国公的房间,发现房间里似乎关着什么东西。
正当萝宾想要过去一探究竟,却被一位老女仆抓住了。
晚上,当萝宾入睡时,她才发现,自己的灵魂也离开了身体,变成了一只白狼!
白狼萝宾的动静惊醒了父亲,父亲看见白狼,以为狼要伤害女儿,便对白狼萝宾发起了攻击。
萝宾不得已,只能从窗口逃出,再次来到林子里找到梅芙。
梅芙告诉萝宾,被狼行者咬伤的人类也会变成狼行者。
之前和萝宾玩闹的时候,梅芙不小心咬到了萝宾——萝宾也变成了狼行者!
这一晚,萝宾和梅芙一起在森林里自由地奔跑。
萝宾感觉很久都没有这样快乐地玩耍了。
天即将亮起,萝宾必须要回到自己的身体中去。
她偷偷潜入自己的房间,却在进门的一瞬间闻到了狼行者的气味——那一定是梅芙的妈妈。
萝宾顺着气味寻去,却落入了圈套,护国公带着人将她团团包围。
萝宾躲进了护国公的房间,却发现里面竟然有一个大笼子,笼子里关着的正是梅芙的妈妈!
梅芙的妈妈拜托萝宾,不要再来救自己,带着梅芙尽快离开,远离这座城市。
萝宾急匆匆地回到自己的身体,跟着爸爸一起来到街上。
护国公得知城市里闯入了一只狼,向所有人宣布,将会在明天当众处死梅芙的妈妈,并带人深入森林寻找狼穴,彻底剿灭狼群。
萝宾想要站出来向众人解释一切,可护国公却威胁她不准说下去。
爸爸请求萝宾,不要违抗护国公——在失去了妻子后,他不能够再失去女儿了。
无法离开城池,萝宾只能让猫头鹰梅林去告诉梅芙,让她离开。
但梅芙不仅不愿意离开,反而决定来到城市里寻找萝宾。
萝宾劝梅芙离开,使得梅芙伤心极了。
而此时,梅芙却听人说,护国公决定处死一只巨大的狼。
梅芙冲上处刑台与护国公对峙。
为了保护女儿,情急之下,梅芙的妈妈咬伤了萝宾的爸爸。
梅芙对人类失望透顶,她宣称现在就要回到森林,带领所有的狼杀死人类,救出妈妈。
而护国公交代萝宾的爸爸杀死关在笼中的巨狼,自己带领军队和大炮浩浩荡荡向森林进发。
梅芙返回森林召唤狼群,而对狼妈的暴行还未结束,千钧一发之际,萝宾挡在了狼妈面前,阻止挟令杀狼妈的爸爸。
远处城铃大响,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了,萝宾趁机放出狼妈,回到了森林,与梅芙相见,可温馨的时刻没过多久,狼妈突然被一只冷箭射中,生命垂危。
而那射箭者竟是罗宾爸爸,一时引起狼群敌视,剑拔弩张之际,爸爸抱紧了罗宾,罗宾这时化为了白狼,向爸爸显示她狼行者的身份,而这时护国公也追了上来,发动攻击。
罗宾带领狼群分散,却被击中,正当护国公想要杀死罗宾时,一头狼撞开了护国公,那头狼竟是罗宾爸爸,原来在梅芙咬伤罗宾爸爸之时,狼行者的血脉早已传递。
最后父女合力抵抗护国公,终于获得成功。
和狼群、梅芙一家幸福地生活在丛林。
昨天特别挑了下雨的时间看了《狼行者》,果然看了一个超级VIP的单人专场,爽。
风格独特,手绘画风既传统又现代,中间还有化狼后的第一视角,非常有游戏感。
这种探索值得称赞。
剧情一开始以为是神话题材,慢慢看下去,很快我就发现其实是历史题材为骨干,神话题材为外貌,自然神话不过是历史的变化。
剧中主角女孩瘦长浅金发,具有高纬度地区移民的特征,擅用弩箭,剧中借一帮泼皮小男孩的口指出她是英格兰人,剧中另一主人公粗壮红发小雀班女外形基本是凯尔特人,狼行者有德鲁伊的特征,可以确定这就是发生在爱尔兰或苏格兰的故事。
故事选定狼行者,也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在古代英国,狼皮是献给国王和贵族的贡品。
国王的骑士们可以嬴得土地,前提是先把那块土地上的狼赶尽杀绝,这里意喻征服者获得土地。
猎狼派对通常由国王和贵族组织, 到16世纪,狼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灭绝了。
然而他们在其他地区活了更长时间。
在苏格兰,尽管贵族和苏格兰国王组织专业猎狼队,狼群仍然坚持将近200年。
爱尔兰狼直到18世纪中叶才消失。
到1760年,不列颠群岛上的狼被完全灭绝。
后世英国移民到美洲和新西兰,依旧是狼的灭绝者。
狼的灭绝和先民文化的灭绝是取其中同样意象,都来自于征服者的剿灭与异化,如同这个被英语文化异化的世界一样。
童话中的小孩子可以轻意跨越对抗的历史再加上护国公的登场,基本是克伦威尔的形象翻版,当然是以令人憎恶的独裁新贵族首领面目出现,结合护国公大人镇压掘地派运动,驱使中下阶层农民出身的战士开荒杀原住民( 克伦威尔大人的铁骑军从信奉清教吃苦耐劳的自耕农中选出,痛恨封建领主,虔诚地信仰上帝,纪律严明,可以坚信奉神杀人;后世北美殖民地开拓也是奉此衣钵 ),同时压榨贫民对于土地自由主张,出征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历史。
克伦威尔在都柏林登陆,稍事休整后,即引兵北上,于9月3日包围了德罗赫达。
城陷后,克伦威尔下令将城内投降之敌以及男女居民全部杀光。
大屠杀整整进行了两天,死难者达3500名左右。
卡林福德和纽里的守军不战而降。
10月,克伦威尔挥兵南下,夺取另一要塞韦克斯福德,克伦威尔部队攻入城内,在大街和广场上有2000俘虏被他们屠杀。
“上帝对这些野蛮的可怜虫的公正审判,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无辜的鲜血”。
克伦威尔在一封致下议院议长的热情洋溢的信中赞美上帝为英格兰的胜利,他将上帝的选民与“以色列的战车和马兵”相提并论 (以上是护国公大人在爱尔兰的英勇事迹)。
以上历史与剧中情节一致,查了下导演是爱尔兰人,这样历史与故事的吻合确定无误。
当然,这是一部低龄儿童自然神话,面向世界发行,特别是面向英语国家发行的,所以并不能拍成是控诉英国的民族历史故事,只能是更国际化的自然神话题材,因此,故事中的护国公也不与历史一致,暴君形象的他在疯狂的驱狼烧地行动中死亡(驱狼烧地隐喻着灭绝德鲁伊文化和凯尔特人),护国公终结在一对英格兰狼化父女手中。
剧中最后是英格兰父女和爱尔兰母女一同驾车离开,似乎是组成了一个狼行者家庭。
这与殖民历史中男人被杀绝,战争工具落后被征服的部族女人与征服者结合,生下混血后代正与爱尔兰基督教文化诞生形成历史正吻合。
凯尔特人经常以部落为名(比如苏格兰),不以种族为名,历史上多被融合进日耳曼维京及其他征服者文化中。
(BTW:罗马天主牧师帕特里奇乌斯用爱尔兰当地盛产的三叶草向民众解释天主教的“三位一体” ,包括后来君临英格兰的诺曼人又征服爱尔兰成为君主,天主教逐步统治了爱尔兰地区,故事中的德鲁伊信徒只能安排进山林荒野。
三叶草象征的爱尔兰民族在被殖民影响中形成与凯尔特信仰文化消亡是同时发生的。
已经宗教改革后故事中的时代,坚持天主教的爱尔兰人在英格兰人眼中再次成了二等公民,至于英格兰人/圣公会vs盖尔人/天主教会的对立并没有在故事中展现,表现这个就太敏感了,现实世界的宗教领土问题,特别是能联想到北爱尔兰冲突,绝不可出现在童话中,因此用已经事实消亡的凯尔特德鲁伊信仰出现反而与环保主义和女性主义的时尚潮流容易关联)
狼行者新家庭故事中还可以看到文化冲突,许多人将其现代化为城市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冲突,其实就是征服者的清教徒与原始状态的德鲁伊信仰的冲突。
身为清教徒的克伦威尔极端推崇上帝旨意,用其苛刻的原则管理一切,认为夺取土地是上帝应许旨意,把一切自身行为神圣化,抱着必胜之心杀伐。
而与之相对,凯尔特人本身有原始图腾信仰,后来又接受了同是自然崇拜的德鲁伊信仰,德鲁伊信仰教义中“ 如果你要成为一名德鲁伊,那么请感悟德鲁伊的教义,我们的心联系着大自然,当感到危险的时候,不要惊惶像野熊一样,从信念中得到力……”德鲁伊中男女平等,宗教领袖为凯尔特女性,而身为英格兰人的女主角则只能去做洗杂的工作,这与其理解为现代的女性主义,不如深挖看到其族群文化宗教分别的本质。
结局就是英格兰女性及其父亲德鲁伊化战胜了虔诚信上帝的清教徒护国公的军队。
剧中小女孩多次举手诵念就能治伤,包括后来以此为母亲治伤,这种诵念正是德鲁伊的特征。
德鲁依不仅仅掌管祭祀,同时也兼任魔法师、教育者、诗人、民间故事传承者。
这些人执掌文化知识,负责向青年进行传授,这种文化的传承,完全不依靠文字,而是依靠长期的默念背诵,口耳相传
护国公指挥英格兰陆军彻底平定(毁灭)爱尔兰
德鲁伊宗教领袖是女人,凯尔特神话中既有战争女神,也有司掌丰收的神。
旁边的花草丰盛既表示自然,也寓意丰收与宫崎峻的《幽灵公主》一样,同样是以大和族对虾夷人的征服化为神话故事,《狼行者》更是直接借用了德鲁依神话来讲了背景相似的事情。
区别在于,《幽灵公主》把历史故事融入更广大的人与自然之争中,历史只是背景,深化了自然主题的成人神话,《狼行者》则是用鲜明的动画风格讲了一个更具历史性的故事,同时作了低龄化与和谐化的处理,用女性与自然之爱弥合了本身血腥的一面,这样征服者的后代们也能以爱之名接受作品并赞颂之。
自然是文化象征与可供现代化解读的符号,自然在这里更是凯尔特文化中由原始崇拜发展而来的宗教信仰,最终异文化异民族之人在凯尔特人的宗教文化中相互理解相亲相爱融合,暗喻否定基督徒清教徒以上帝之名将征服神圣化(毕竟在天启宗教大流行的西北欧与英语世界,直接抨击会遭受信者抵制)。
所以,不了解历史的话,这就是一个底层农民与战士反抗封建领主征地破坏自然的儿童神话,似乎是城市文明与自然生存的对立,或者更时尚理解为女性主义对男性父权,再往深处看,又讲了一个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故事,严苛无情奉主之名杀人开拓夺地的清教徒与自然主义原始信仰者的战争,只是落脚点不在于复仇,而是爱与理解,这封写给少年人的信中,和解是未来。
爱的名义下和解
Don’t be afraid. Just be alert. Keep alert not specially for evils, or for what you are afraid of. When you sense that hope, that good, waste no time to believe it. That same thing as how everyone feels from their first heartbeat in this universe, on this planet. The same feeling how we talk to our ancestors or aliens in our unique way. The same feeling we cry with the rain. The same feeling we trust the sunshine.Don’t hide your true self in so many encrypted normal, so many split place that you cannot find them yourself. Keep the way to go back.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