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在中国做电影

我在中国做电影,Tales of Chinese Filmmakers

主演:叶锦添,曹郁,赵楠,张杰,丁燕来,魏明,周逸夫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0

《我在中国做电影》剧照

《我在中国做电影》剧情介绍

我在中国做电影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部由时光网出品的五集电影人物纪实节目,首次将镜头聚焦于一群中国电影的幕后英雄,来自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5大电影幕后工种,他们是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水准的最优秀的7位电影人。 怎么用声音去表演?怎么用光影去造型?为了做《影》买下全世界的雨声是怎么回事?节目中,他们畅谈各自的电影创作与职业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真实呈现了 “一部电影的诞生”; 中国特效是不是五毛?中国能不能做得了“灭霸”?东方电影美学能不能征服世界?他们直指行业的困顿与问题,也回答大众对中国电影的“偏见”,用专业为观众答疑解惑,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在中国做电影》既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也是给万千影迷、爱电影的人、致力于从事电影工作的新人们的“一堂电影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癫狂之旅第三季龙虎人生百日追踪千金傲游记致命著作吮拇指的人半碗村传奇热恋中的他华容道2下一个是谁假面之夜100黄金部队学园孤岛沙漠袭击英雄无语恋爱暴君海上传奇别惹我水木奇缘之万物定律乐坛毒舌嗡嗡鸡第十五季卡片战斗先导者DivineZ坏妈妈玉昭令第一季侦探物语修业魔女璐璐萌总裁的诱惑末路球徒芭东女孩纸相机

《我在中国做电影》长篇影评

 1 ) 越来越专业化的中国电影产业,加油!

这部纪录片从摄影,美术,混音,配音,以及特效五个角度讲述了5个电影工业中的工种,看完之后,觉得想把每个工种做到顶尖,其实不光光要靠专业技巧,更重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和优秀的审美能力。

比如拍好人物和光影,一定抓住事件发生的故事背景和人物的内心,用心去感受。

比如配音,想要把配音完成的很好,也要融入故事和人物的内心。

总之,看似每个工种都各司其职,其实大家都在用另一种形式,或者用自己的方式拍电影!

 2 ) 致敬电影人

电影,是光与影的绘画,刻在胶片之上,影像与艺术交相生辉。

大银幕上,天地孤影任我行,美人如玉剑如虹,都是电影赋予的魅力。

电影除了导演和演员,离不开所有幕后人的努力付出,或美术,或声音,或特效,或摄影,都需要精雕细琢,方出精品。

电影是集大成的艺术,是所有工种的共同付出。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献给为电影默默付出的所有幕后工作者。

愿我们,永葆匠心,不负初衷。

我自己心里也默默喜欢一个一直想并且在认真做演员的人,他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他有一颗纯真,勇敢的心灵,也有演技天赋,只是一直缺少机会,我知道在这个圈里凭他徒手拼搏很难,但是我还是希望他星途坦荡,能够继续留下一个个经典的角色,加油!

 3 ) “现在拍电影跟催命一样”:这部高分纪录片,揭露中国电影乱象

对于全世界的影迷来说,电影业迎来了至暗时刻。

原本定档三四月的好莱坞新片,撤了大半。

《新变种人》《鹿角》《速度与激情9》《007:无暇赴死》《比得兔2》《寂静之地2》……就连曾倔强表示北美档期不推迟的《花木兰》,也在名单之列。

受疫情影响,电影院的缺席似乎成了常态。

这也是咖爷觉得最遗憾的一件事。

你还记得上一次去电影院是什么感受吗?

看到烂片,或许气愤至极中途离场,捶胸顿足质问自己为何不用这票钱买杯奶茶;看到好片,或许呆坐原地良久,灯光亮时恍如隔世,不愿回神。

而正常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正片结束时就匆匆离开。

对于电影的喜怒哀乐,也会随着时间淡忘。

因为对我们来说,故事结束了,电影就结束了。

更不用说,把那一行行的演职员表,也当作是电影的一部分。

比如摄影,比如灯光,比如声音,比如特效,比如美术和服装……通常情况下,这些演职员表上快速滚动的名字是没有观众的。

而最近,有一部纪录片把这些容易被忽略的人,从幕后拉到了台前——《我在中国做电影》。

不得不说,这个名字真的相当像《我在中国修文物》。

同时呢,这个“做”字用得很有意思,许多人会问为啥不叫“我在中国拍电影”?

因为“做”包含的内容更多,除了拍,还有听、写、画……这些加起来,全都是“做”。

由时光网出品,米若羲担任导演,她本人也是时光网内容中心高级总监。

纪录片一共五集,每集14-18分钟不等,短小精悍,非常适合网生一代观看。

内容聚焦于,摄影、声音、特效、美术、配音这五大电影的幕后工种。

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当今中国电影行业内的标杆人物,来讲述关于他们的工作。

这类时长在20分钟左右、制作精良的纪录片这几年见得很多,《早餐中国》《人生一串》《如果国宝会说话》等,都做得相当有意思。

回归影像本身的题材,却不多见。

它的质量如何,看一下这个排场就知道了——

第一集:《光影统领者》,主人公曹郁。

第二集:《声音魔法师》,主人公赵楠。

第三集:《视觉追梦人》,主人公MORE VFX联合创始人魏明、《流浪地球》视效总监丁燕来、Digital Domain 数字王国视效总监周逸夫。

第四集:《寻找东方美》,主人公叶锦添。

第五集:《另一个演员》,主人公阿杰。

说实话,上面这些人名,除非是电影专业学生或是影视从业者,大部分人大概只听说过叶锦添和阿杰。

没听过也没关系,正好通过这部片子,一起倾听这部写给电影人的情书。

首先,第一集。

这集主人公是摄影师曹郁。

他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2004年凭借《可可西里》获金马奖最佳摄影。

2009年凭借《南京!

南京!

》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

2017年凭借《摆渡人》获金像奖最佳摄影。

2019年凭借《妖猫传》或金鸡奖最佳摄影。

登上过著名的《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

这个履历可以说十分漂亮了。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知道曹郁则是因为“姚晨丈夫”这个名头。

第一集短短的17分钟,曹郁实际上说了很多干货。

他首先提到的是,摄影师必须有对电影的极高敏感度,这样才能拍出符合作品气质和氛围的镜头和光效。

这里他用的例子是《妖猫传》的拍摄。

为了营造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中“百媚生”的神态,摄影可谓是绞尽脑汁。

先是点了几十根蜡烛放在演员脸部周围。

接着又用了LED的灯带,使贵妃的皮肤可以呈现出一种LED的光泽。

这样还不够,再加上一种名叫Dedolight(特图利)的灯打在眼睛里。

就这样,有灯笼的光、蜡烛的光、LED的光、Dedolight的光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有层次的光效。

到这里还是不够,要“百媚生”必须要“流光溢彩”,光要流动起来。

于是曹郁亲自动手控制电子调光台,让光动起来。

所有这些加起来,才有了“百媚生”。

其次曹郁给我们提供的干货则是他从绘画里学到的摄影技巧。

由于《妖猫传》是一部奇幻片,所以他从爱德华·蒙克的画作里汲取灵感。

绘画到了蒙克的时期,已经是一种混合的光源。

他画作中阴影部分的蓝色给了曹盾很大的启发,所以《妖猫传》里我们能见到很多绿或者蓝的颜色。

曹郁还提到了之前因为撤档而闹得沸沸扬扬的《八佰》,并给出了一个很高的评价:“我对《八佰》很满意,它很像我的作品。

摄影上,由于《八佰》是纪实片,所以他参考的是毕加索早期的一组画,即他的“蓝色时期”。

所以《八佰》的主色调是蓝绿和黄色。

最后,他提到了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给他的影响。

《末代皇帝》的摄影师是斯拉罗,也正是在这部影片中,他知道了摄影机是可以像羽毛一样飞起来的。

第一集的部分,实际上可能是整部纪录片最有实用价值的一集,你不仅能够看到情怀,还能够看到一个优秀摄影师他所使用的方法论。

当然由于时长问题,也只能是管中窥豹。

不过呢,这不是摄影纪录片,能让我们感受到摄影巨大的魅力,和摄影师工作的重要性,就已经成功了。

第二集讲的是声音。

主人公赵楠,她负责过声音部分的作品有《影》《记忆大师》《重返20岁》《寻龙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

她也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过第30届香港金像奖的最佳音响效果奖。

赵楠在这14分钟内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当然也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第一是声音在电影里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其实总是会忽略声音,但声音又是使我们能够沉浸在电影中,享受那种虚假的真实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比如怪兽的叫声让人恐惧,是因为里面有很多次低频在里面,次低频是让人最不舒服的一个频率。

再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台词,只听声音就能够知道人物的喜怒哀乐。

第二是声音制作的过程。

首先是靠想象力,通过无声的画面去想象声音。

每一个画面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重庆的KTV和铁轨声,老上海弄堂的自行车声。

其次是拟声,使用各种材质模拟出细致真实的声音。

比如《影》里杀人的声音,捅肺的声音,都需要现场模拟还原。

第三是国内声音行业的问题。

这里赵楠说了一句话:“现在拍电影跟催命一样。

电影还没拍呢,就已经定好了上映日期,然后各种催,于是时间压力特别大。

注意,从赵楠开始,国内电影行业的畸形和混乱现象开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露。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罗马》,混音混了四个月;而中国绝大多数的电影声音制作最多就是二十几天,而且拍摄日期说变就变。

也是从赵楠开始,好莱坞成了一个对比的标杆。

比如声音,在国内是一个人负责,好莱坞是两种人才,一种是混音师,另一种是声音指导。

说白了,就是中国电影的快速发展,导致电影人才素质各方面比较平庸。

而好莱坞的人才培养,则保证了他们有一生的时间去磨练自己的技术,以达到一个顶层的标准。

这个问题在第三集特效将会又一次被重复提出。

实际上,除了上面三个问题,赵楠还说了关于女性和职业选择的问题。

大学时她被叫成“楠哥”,公司里小姑娘叫她“女战士”。

很多人听到赵楠的名字,会觉得她是一位“先生”,比如金马奖组委会曾把她误会成“赵楠先生”。

于是在她上台领奖后,她第一句话就是“女孩子也能成为一个非常好的录音师,可以非常好,非常棒”。

光是这一句话,就足以振奋不少女性观众,也让电影从业者们有所反思。

第三集是特效。

说到中国特效就绕不开两个词:五毛特效和《流浪地球》。

这一集可能是最能改变一些刻板印象的一集。

首先,特效不是几个人坐在电脑前玩电脑。

它是一个非常综合性的工作,包括画面创作、管理、创作、对画面的理解、对电影的认知。

这也是国内赶工似的人才培养无法达到一个很好效果的原因,综合性的人才是稀缺资源。

其次,特效特费钱。

大场地要交房租、养一两百人要发工资、正版软件要钱、电费一个月就是几万……接着,国内外特效发展过程和层次的不同。

美国是从传统的特效开始的,比如微缩模型,然后一步步发展到现代数字特效。

还是上面赵楠的那个问题,美国在特效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

而中国则没有这些经历,空中起高楼,于是断层就出现了。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虚拟人物这样的核心技术。

比如“灭霸”这个角色,我们还无法承接这样的镜头。

而像《阿丽塔:战斗天使》中阿丽塔这个角色用到的技术,可能拿到国内都没有人会用。

最后是特效制作过程的不易。

《邪不压正》里姜文会随时随地考特效人员北京建筑的高度;《流浪地球》需要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返工修改,就连雪屑都要一帧一帧检查以做到细致真实;《一出好戏》的黄渤要求相当高,每一个景都需要仔细制作……由此可见,特效不仅是个细致活儿,还要应对不同导演的苛刻要求。

最后,咖爷想来说说叶锦添这一集。

比起电影,更有意思的是叶锦添其人。

他负责过《卧虎藏龙》《赤壁》《夜宴》等大片,并凭借《卧虎藏龙》拿到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知名度在美术设计这一领域中无人可比。

作为一位艺术家,叶锦添在14分钟里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

比如他觉得“美术是另外一个导演”、“通常都是我让导演头痛”……光是上面的两句话,我们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他那种对于自己工作的热爱了。

作为一个香港出生、台湾工作、后与大陆导演合作的美术指导,叶锦添对于三地之间的区别有着强烈的感受。

香港是大量借鉴西方,台湾有一点中国的元素但还不够,回到大陆才逐渐找到了那种“东方美”。

比如在拍《大明宫词》的时候,他就已经感受到了大陆观众极高的接受度。

他甚至称之为是“文艺复兴”。

除了人生经历、工作经历,叶锦添还提及了张国荣的八卦:

啊,哥哥真是太可爱了……同时,叶锦添也谈到了美国和中国电影行业的差距问题:

叶锦添也对今天的中国电影作出了评价:现在是一个迷失的时代。

其实,这在配音演员阿杰的部分也提到了:模仿可以理解,但是最后一定要发挥自己的特点。

目前中国的电影市场,很多人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却没能达到百花齐放。

《我在中国做电影》不仅拍出了摄影、声音、特效、美术、配音的种种魅力。

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中国顶尖的电影从业人员,对于电影的态度——曹郁的方法论、赵楠的女性态度、特效团队的情怀、叶锦添的大师风范、阿杰的传承精神。

可能作为一部深度阅读的作品,它远远不够。

但作为一个点燃激情的火花,它绝对是最适合的。

《我在中国做电影》中所反映出的中国电影的困境,是非常值得重视的。

当一个快速发展但不够扎实的时代过去之后。

我们需要用怎样一种态度去面对我们的电影?

本文作者 |枕云 @文化咖孵化工场成员本文由文化咖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投稿或合作事宜,请添加微信“文小咖”(ID:cultureca)

 4 ) 国产电影“最不可告人”的秘密,都在这部口碑新片里

众所周知,电影是公认的“第七艺术”。

在大银幕上,我们见证了一场场悲欢离合,也体会了无数的美好与感动。

但在银幕之外,我们对于电影拍摄、电影制作本身,却知之甚少。

最近,一部新出的国产高分片就开创先河。

它将镜头聚焦于幕后,为我们讲述中国电影那些“最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在中国做电影导演:米若羲主演:叶锦添/ 曹郁/ 赵楠/ 张杰/ 丁燕来/ 魏明/ 周逸夫首播:2020-02-28(中国大陆)集数:5单集片长:17分钟

这是国内首部聚焦中国电影幕后人物的微纪录片。

一共5集,每集不到20分钟,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在每一集里,从美术、声音、摄影、配音、特效五大核心领域,分别讲述一部电影的幕后制作过程。

第一集所讲述的,就是电影中的摄影。

陈凯歌曾说,一个剧组里,有两个角色可以被称为Director(导演),一个是导演,另外一个就是摄影指导。

摄影于一部电影有多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国内顶级的摄影师,曹郁在片中分享了很多经验之谈。

他首先厘清了两个概念的区别——摄像与摄影。

后者比前者更难,因为摄影不仅仅要拍摄,还要把控整个光影与气氛的变化。

在电影《妖猫传》中,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回眸一笑,是片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

为了拍好这一幕,以曹郁为代表的的摄影团队在光影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他们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分别放在脸的左侧和下侧,用以制造一种非自然光的效果。

接下来又用上了led灯带,让皮肤从所有的反射角度看上去,都有一种偏现代的光泽感。

这样做还是不够,因为最重要的眼睛部分并不突出。

于是他们又用上了特图利灯,专门在眼睛部分进行打光,使人物显得有神。

你可能想不到,就是这几秒钟的一个镜头,在摄影时竟然动用了灯笼光、蜡烛光、led光、特图利灯光等多种道具,才产生了我们最终看到的光效。

“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绝色,在此得以最完美的诠释。

与《妖猫传》的复杂程度不同,电影《南京!

南京!

》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灯光。

用单光源把人物拍出雕塑感,才使得片中的角色更具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中有场教堂里举手的戏。

曹郁对这场戏的理解是,汇集了众人的教堂就像一个海洋,而手就像帆,象征着希望,举起时有一种信念感。

在拍摄这一幕时,教堂的窗户是开着的,因为他算好了时间,在等待太阳光从那里照射进来。

当这束光真正出现时,可以清晰看见手掠过光线,甚至能看到空气中的灰尘。

摄影对于剧作寓意的烘托,被这一幕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摄影是一项需要与导演、演员互动配合的工作。

那么电影中的音效处理,就是一项自我、独立,甚至说孤独的工作。

从业几十年的赵楠,对此深有体会。

做电影音效,首先需要的就是想象力。

当你看见一个画面时,脑海里要瞬间反应出五六种声音。

在形成了一个思维的创作过程之后,才能去进行实际上的操作。

比如,当你看到重庆,会想到江边卡拉ok的声音,以及游轮的鸣笛。

看到老上海,就会联想到弄堂里的小自行车铃声等等。

音效制作看起来是一项轻松的工作,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制作《影》的音效时,赵楠就经历过近乎崩溃的状态。

由于片中有大量的下雨戏,其带领的音效团队,几乎把全世界所有关于雨的音效素材库全买了。

但他们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到后来只要看见现实中下雨了,就立马拿上设备出去录雨声。

在《影》的成片中,每一场下雨的戏份,少则三四十条音轨,多则五六十音轨,其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郑恺饰演的沛良,在《影》中有一场从身后被刺的戏份。

要真实地模拟、还原兵刃刺穿身体的声音,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赵楠和团队尝试了各种道具,效果都不理想。

最终,他们模仿鱼鳔做了一个肺,在刺破的瞬间能发出相当逼真的声音,才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用赵楠的话说,虽然手法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

真与假两相结合,才成就了电影中关于声音的幻术。

和音效制作同样孤独的,是电影的视效制作。

在过去,国产电影的视效制作曾经不受重视,被认为是修修威亚、穿帮这么简单。

“五毛特效”的骂名,也被这个部门背负了多年。

但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其实国产电影特效的产生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一切还得从特效制作的产生开始说起。

特效制作诞生于美国,最早的传统特效包括微缩模型、光影、剪切分层等等。

随着电脑和技术的数字化出现,传统的模型逐渐转移到三维软件,通过合成的办法去实现和渲染。

可以看出,美国经历了从传统特效到数字特效的全流程,无论在理念和技术上都是一步步经历过来的。

但中国电影没有经历这些过程,所以才会在技术、灯光渲染、特效制作人员的艺术修为上存在断层。

电影特效技术发展至今,国内特效公司在场景制作、硬体类的角色上,已经基本接近好莱坞的水平。

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比如虚拟人的制作上,仍然与好莱坞存在差距。

即便如此,我们也有着自己的优势。

比如,在一些涉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特效场景中,国内的制作水平就要优于外国的团队。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邪不压正》。

在制作《邪不压正》中场景之前,特效团队共收集了一万两千多张老北京的照片。

到了实操时,光是北京的四合院特效模型,就做了六千多栋,树做了一万多棵。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巧红张开双手,在牌楼顶上走动。

这个镜头有一个360度的旋转,基本把整个北京拍全了。

而观众在此看到的每一个细节和角落,都是特效人员在幕后加班加点、奋战无数个日夜的结果。

还有去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流浪地球》,也是一个将特效做到极致的典范。

全片首场大的灾难戏,是一个有着坍塌效果的镜头。

在这个画面里出现的每一处山形,都要先在电脑上雕琢出来,把所有的光影渲完。

最后,再根据光影和山形,去做碎石的碰撞效果以及烟体的解算,这是一个相当费时费力的过程。

片中还有一个长达50多秒的长镜头,从点及面,由地球升上太空。

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一幕光是做相机的运动效果,就调了五六十版,复杂和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也正是由于特效团队这样的努力,才使得这部电影成为了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

除了上述三集外,《我在中国做电影》还讲述了配音、美术等重要的幕后环节,采访了叶锦添、阿杰、丁燕来、魏明、周逸夫等顶级制作人。

于普通人而言,它是首部揭秘电影幕后制作的良心好片,讲述了不同工种的创作心得,真实呈现电影工作者的幕后状态。

于影迷而言,它又像是一堂生动的电影课,传授关于电影创作的知识干货。

当然,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封写给国产电影的情书。

以最真实质朴的笔触,献给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

追溯国产电影的过去,这是一段曾艳惊世界,但是也曾饱受争议的历史。

近年来,无论是《流浪地球》这样的里程碑式作品,还是《哪吒之魔童降世》这样的现象级爆款,都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在不同题材、不同类型上的进步与突破。

而《我在中国做电影》的出现,更是向我们展现了银幕背后的中国电影人,在各个岗位上的坚守与热爱,也让我们看到了国产电影向上生长的力量。

向每一位国产电影的幕后工作者致敬,也祝愿国产电影能够越来越好。

*本文作者:张不才

 5 ) 思考

让我看到了真实的中国电影幕后工作人的情况,有无奈,有希望,有梦想,中国电影未来的走向当然是商业化和工业化,但是影视在流量的冲击下越来越乏味,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和制作方的作品的要求是互相影响的,希望两者可以多一些良性的互相促进 时常因为觉得自己的鉴赏能力提升追不上制作者用心的程度(而且现今的鉴赏能力并没有在提升)而感到羞愧,虽说我并不懂艺术,但是确确实实能感受到它的力量 希望在短视频的流量红利浪潮过去之后,平台不再产出流水线式的傻瓜视频,更多用心制作内容的人可以受到关注,因为日常的视听内容在真真切切的影响着我的观感,无脑的内容在影响着我的思维,还是决定退网一段时间,怪自己的定力不够,很难不被互联网上的内容影响,这一年要多看书,经典的电影,纪录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再这么空虚

 6 ) 《妖猫传》杨玉环回眸、《影》的雨声怎么来的?这部纪录片告诉你

影迷看过来,给大家介绍一部轻松好看的纪录片——《我在中国做电影》

《我在中国做电影》是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几个专业名字听起来很乏味,它们的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大堆晦涩的名词解释。

就连电影节颁奖,大家也都只关注影帝影后奖。

摄影奖、音效奖、美术奖这类奖项则基本没有热度,甚至被插播进广告。

电影结束时,他们的名字也被放在很后面,字幕还没滚完,观众就已经走完了。

那为什么他们如此不受人“待见”,可全球的电影节却还是要为他们保留一个奖项位置呢?

看完《我在中国做电影》就知道了。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一集,请来的是曾上过《美国电影摄影师》杂志的曹郁:

大部分人认识曹郁,是因为他的妻子姚晨,但其实曹郁本人,是一个非常厉害的电影摄影师。

曹郁毕业于北电摄影系,毕业的第四年,他就凭借一支广告获得了纽约广告节摄影奖的提名。

2004年凭借《可可西里》获金马奖最佳摄影;2009年凭借《南京!

南京!

》获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2017年凭借《摆渡人》获金像奖最佳摄影奖;2019年凭借《妖猫传》获金鸡奖最佳摄影奖。

可谓战绩不菲。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摄影和摄像并不是一回事,摄影师不仅要负责拍,还要负责电影里的光影控制。

也就是说,一部电影所呈现出来的画面质感,是导演和摄影师相互协作的成果。

就拿《妖猫传》来说,片中杨玉环回眸的这一幕,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为了这个镜头,曹郁准备了好几十根蜡烛和各种不同的现代灯具。

蜡烛围绕着放在演员的身边,LED灯往演员脸上打出层次感,然后还找了一种叫作特图利的可以打出很小光源的灯,专门打在演员的眼睛上:

看这个无滤镜的幕后花絮图:

我们可以看出杨玉环脸部和肩膀上的光影轮廓,这不只是化妆的作用,更多的是灯光。

这样才拍出了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感觉:

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个“百媚生”,不只是演员演出来的,还有摄影师拍出来的。

《妖猫传》是一部奇幻片,所以曹郁用了很多现代灯具来做光影,营造唐朝盛世的梦幻感。

而拍《南京!

南京!

》呢,用的则就是单一的白光了:

这种朴素的白光恰好可以拍出一种雕塑感,所以观众才会感觉角色特别有力量。

教堂里的这场戏也是光影运用的极致体现:

所有人站满教堂的时候,只有窗户那边进来了几束代表着希望的白光。

这一刻充满了压抑、痛苦和希望。

如果没人举手,那意味着毁灭;如果有人举手,那意味着牺牲与伟大。

所以当教堂里的女性们一个接一个举起手时,手掌上的光影就成了重点:

尤其当光越来越强烈,强烈到能看见空气中的灰尘时,精神感就凸显出来了。

除了演员的演技,这些黑白光影、空气中的浮尘,其实都是我们的哭点,只是作为观众的我们,经常忽略了镜头的力量感而已。

摄影还不是一门单一的技术,按曹郁的话说,摄影就是一门艺术,绘画是他们的修养基础。

曹郁谈到,他第一次去和陈凯歌导演讨论《妖猫传》时,是带着一个登机箱去的,里面装满了画册。

然后曹郁给陈凯歌看了爱德华·蒙克的画,他想以此为视觉参考,来做《妖猫传》的背景色调。

所以在《妖猫传》中,我们看到了很多以蓝绿色为主色调的背景:

拍《八佰》时,曹郁参考的则是毕加索蓝绿时期的画作:

但《八佰》中加了很多黄色来做蓝绿色的反衬色调,大家看这个镜头就是蓝绿偏黄的:

这种柔和中透出来的残酷感,恰好符合《八佰》的气质。

曹郁还称《八佰》是他最满意的一个摄影作品,这个我们可以期待一下。

第二集讲的是音乐效果,请来的是负责过《影》、《记忆大师》、《重返20岁》、《寻龙诀》、《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等作品的赵楠女士。

她曾多次提名金鸡奖和金马奖的最佳音效奖及最佳录音奖,凭借《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获得金像奖的最佳音效奖。

与摄影不同,音效是一个非常孤独的职业,尤其在这个同期声越来越少的时代,音效师们基本都是独自坐在录音棚里工作的:

比如张艺谋的《影》,看过《影》的观众都知道,影片全程伴随着雨声。

为了做《影》的雨声,赵楠和同事把全世界有关雨声的素材都下载下来了。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自己录,哪一天看见下雨了,马上抱着设备跑出去录雨声。

赵楠表示做《影》的那段时间是最压抑的,因为上班听雨,下班了还要录雨,每天都阴沉沉的,整个人很down。

也有一些团队协作,许多我们听到的脚步声、踩水声、刺剑声,就是好几个人用奇形怪状的姿势趴在房间里合作出来的:

为此他们还要研究一些构造知识。

比如《影》里郑恺被刺的这幕:

他被刺完之后讲不出话来,不是因为声带受损,而是因为剑刺进肺部,造成血液反流,血进了肺,人一开口,血就会涌上来。

所以为了做这一剑的声效,团队还用鱼鳔做了一个仿真的肺。

在赵楠看来,声音是被动且恒定的,它是五官中影响人情绪很重要的一官,而且它对人的生理性影响不会被改变。

就拿怪兽的叫声来说,很多人害怕怪兽的叫声,不是因为它声音大,而是因为它声音中有次低频,次低频是最让人感到害怕的一个频率。

所以做声效靠的是感知与感情,而不是靠素材。

很多人以为大神能做出丰富厉害的声效,是因为他们电脑里存的素材多,但其实根本不是。

赵楠拿到片子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是想象,她先看着无声的画面自行想象出大概五六种声音,然后再去找素材,找不到就去录或者制作。

如果只是像拼图一样,把现有素材往画面里嵌,那是做不出好音效的。

除了摄影和音效,《我在中国做电影》还讲了配音、美术、特效等方面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正片,这里就不多讲了。

有人可能认为一集15分钟太短,讲不出深度,但对于一般影迷来说,这个时长其实正好,既不费心力,又可以掌握一些入门级小知识,提高一下观影水平。

太深度的话,那就是老炮专场了,对于一般观众来说会有点晦涩。

《我在中国做电影》让人感受最深的一个点就是:做好一份工作,除了兴趣之外,还必须耐得住寂寞。

认真、痴狂、专注、孤独、知足,一样不可少,有时候你甚至还得甘于承受一些职业伤害。

比如曹郁,不工作的时候,他就看大量的画作,研究其中的光影运用,这就是必须沉下来心来去积累的。

音乐也是他的灵感来源之一,有时候创造光影,音乐的起伏、氛围,都帮助他渐入佳境。

再比如赵楠,为了做好音效这份工作,赵楠养成了随地记声音的习惯。

她随便就可以说出重庆的高架桥上有哪几种声音,江边从白天到黑夜都有KTV在营业,还有高架桥上的汽笛声,和江面上的油轮声。

老上海的弄堂也很典型,一般是马桶的使用声,和小自行车的车铃声。

在家里,赵楠也利用听觉判断一切事物,比如老公何时出门,她还可以只靠听,就听出楼下的店面煮的是饺子还是面条。

长期的职业积累习惯使得听觉成为了赵楠五官中最敏锐的一官,但也以此带来一些伤害。

比如赵楠从不戴耳机听音乐,家里也没有任何播放器,她甚至下班回家看电视,都是关着声音看字幕的。

因为上班时间听了太多声音,下班再听的话她会睡不着。

经常夜里两三点,别人都睡着了以后,赵楠则是走进录音棚,把一千多个素材,一个接一个地放。

直到现在,赵楠都说不出自己到底爱不爱这个职业,只是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有了一份工作就天然感觉要做一辈子了。

这种说不出爱与不爱的朴实,反倒成就了一代匠人。

青石电影编辑部/老王

 7 ) 剧评

他们是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水准的最优秀的7位电影人。

怎么用声音去表演?

怎么用光影去造型?

为了做《影》买下全世界的雨声是怎么回事?

节目中,他们畅谈各自的电影创作与职业故事,用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真实呈现了 “一部电影的诞生”;中国特效是不是五毛?

中国能不能做得了“灭霸”?

东方电影美学能不能征服世界?

他们直指行业的困顿与问题,也回答大众对中国电影的“偏见”,用专业为观众答疑解惑,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找到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在中国做电影》既是“给电影的一封情书”,也是给万千影迷、爱电影的人、致力于从事电影工作的新人们的“一堂电影课”!

 8 ) 《寻电影之秘,酌光影之道》

法国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曾说过“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

”《我在中国做电影》就作为一部纪实性影片,记录了几位中国幕后电影工作者在为电影艺术造梦的部分点滴,成为了一部记录电影的电影,同样也为热爱电影艺术的工作者或者观众朋友们展示了被投印在影院银幕上的那些如梦一般电影的制作工作与一些鲜为人知的专业细节。

而它的隶属分集《光影统领者》便为我们着重介绍了曾荣获金马奖、金像奖、金鸡奖等众多知名奖项中最佳摄影奖的摄影指导、摄影师曹郁的一些工作实况与人生经历。

影片通过曹郁本人口述的方式为我们娓娓道来,其中还穿插了部分例如《妖猫传》《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曹郁担任摄影工作的影片片段与拍摄工作实景中他对于光影的调控与和导演与演员的配合。

曹郁自己也毫不吝啬的在镜头前谈起了自己的摄影学习经历,从影片《末代皇帝》的镜头启发,到用借来的大二一录像机拍摄一些琐碎的日常生活,再到如愿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又成为系别第一名,又到如愿被《美国电影杂志》采访,最后到现当下获得过许许多多知名大奖的著名摄影师的种种心历路程。

《光影统领者》纪录片将内容分为几个模块更加清晰的阐述了主题思想。

一为电影画面的总基调与观众的获得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光影,而摄影师作为“光影统领者”,电影的视觉效果能否将观众带入电影情节,这就很考究摄影师对于电影内涵的理解与画面光影的调整与掌控。

二为曹郁认为音乐与美术对于摄影工作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音乐是曹郁电影节奏韵律感的导索;美术是曹郁最直接的修养的基础,音乐与绘画是曹郁摄影机位与画面色调的重要思想导师。

三为曹郁自己从被摄影所吸引而钟爱于摄影到一步步去学习,去感知,去探究,去创作;又或者是从其他导演的思想与演员的表演中获得的一些品质与感受从而得到启发,总结出的曹郁自己对光影的见解和对人生幸福的认知。

若要将电影的情节与演员的演技融合且渲染开来直至触动观众心弦,那么摄影指导对于光影的掌控与领导便是重中之重。

法国电影评论家马赛尔·马尔丹曾说到“光不仅给予画面上的形象以物质生命,而且赋予了他们艺术生命,艺术家们的创造,使光在银屏上成为具有巨大潜力的艺术元素。

”对于光影的把握,曹郁则独有一番见解与技巧。

影片中所插入的《妖猫传》电影片段——杨贵妃回眸笑,这一画面让担任摄影指导的曹郁费尽了心思,影片又配合了曹郁本人的口述,当时摄制组准备了几十根蜡烛,又准备了led灯带,但总觉得只是差强人意,后便加入了Dedolight,曹郁还在拍摄过程中不停的改变光影的位置与亮暗程度,这才让演员张榕容饰演的杨贵妃的一笑充分展现了剧组人员所主观想象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惊艳吸睛的场景。

在曹郁对《妖猫传》的口述过程中,影片为其添加了以清脆铜铃为演奏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神秘与智慧。

《南京!南京!》也被影片所引用,赤裸全身的姑娘们缓缓的被木车拖走,曹郁将更多的光影打在姑娘们的身上,使得她们的身躯更为洁白,画面更显忧伤,也更凸显了在屠杀中饱受耻辱的姑娘们的悲惨命运,更让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印象重回观众眼帘。

影片在曹郁为《南京南京》的口述中添加以钢琴与大提琴为演奏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忧伤与感性。

可想而知,摄影师对光影的指导对于电影情感基调的影响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音乐的节奏韵律与美术的光感色调是曹郁摄影思想的无形的指导老师,更为其摄影工作锦上添花。

对于曹郁对音乐节奏韵律的感受——影片引用了《妖猫传》《南京!南京!》等影片做例子。

在《妖猫传》的拍摄过程中,曹郁选取了与电影情感气氛相近的音乐,利用节奏律动并表现在摄影机位上,让本是冰冷机械的镜头忽显柔美缠绵的韵味。

《南京!南京!》中一段跟镜头,需摄影师肩扛拍摄,而曹郁将摄影机想象成演奏的乐器,赋予机器内心的节奏情感,让镜头张力近乎于完美。

对于曹郁对美术的光感色调的感受——影片展现了不同时期各著名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直观的为观众们所展示。

曹郁探索从伦勃朗和维米尔强烈强调光源的时期,到蒙克不强调单一光源的时期,又后来到霍普的光源混合时期,都启迪了曹郁对于光的感受。

而蒙克的画作阴影中的蓝色补分,曹郁运用到了《妖猫传》中;曹郁又发现了毕加索早期的蓝色时期作品,将其吸收转化为蓝、绿、黄等色调运用在了电影《八佰》中,用柔和细腻的色调来反衬出电影背景残酷感。

影片在展示绘画作品时,稍稍的推镜头配合背景的黑色衬底加上以乐点形式为主体的主观性音乐,更显的画作的内涵更加的深奥与神秘。

曹郁能如此娴熟的将他对于音乐与美术的感受用在表达摄影镜头的情感上以让镜头表现更为生动有张力,都归功于他对于音乐和美术的极大敏感性、感知力与作用力。

曹郁本人的严谨与尽职,对于摄影职业的热爱与追求,与导演和演员之间的信任与默契感,促成了他如今在摄影方面的显著成就并使他领会到了幸福的真谛。

影片中运用同期声画面展示了曹郁在剧组工作的场景,在拍摄《可可西里》时陆川导演的探讨交流,又或是在拍摄《摆渡人》和王家卫导演的互补借鉴,更加真实直观的表现出他与导演与演员之间的交流学习和默契配合。

并通过展现曹郁所获奖项的奖杯加上以架子鼓与钢琴的主观性音乐也直观承认了他在摄影方面的高度成就和他激动人心高光时刻。

在曹郁口述时镜头也配合特写突出表现了曹郁情感的变化与内心的喜悦。

曹郁小时因《末代皇帝》的启迪而产生了对摄影的欣喜,如愿考上北电摄影系并得第一的惊喜,如愿被《美国电影杂志》采访的兴奋,笑谈第一次在金马颁奖典礼上的糗事等等的人生阅历。

时代在变,年岁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曹郁他自身对于摄影的热爱与追求。

正如贝克登所说“经验告诉我们:成功和能力的关系少,和热心的关系多。

”曹郁本人在影片中也说到“我们要尽量的去做,人一直进步就好了,只要不是重复或是退步,那就是幸福的。

”对待梦想,曹郁始终追求;对待事业,曹郁始终尽职;对待幸福,曹郁始终感知。

镜头是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镜头由摄影产生,光影又控制着摄影的基调,音乐与美术为摄影师提供节奏与思想。

《我在中国做电影之光影统领者》就展示了幕后摄影工作者的曹郁的拍摄场景与对摄影专业的自我见解和对人生幸福的感悟。

曹郁在影片中说“摄影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工具,就像一个艺术家,写书法一样”他将摄影视为自己内心语言表达的生灵,为摄影注入生命与灵魂。

他对摄影的热爱,对光影的掌控,他的日益进取的精神,不仅让他自己成为著名的摄影师,同样是为中国电影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中国电影中创造了许多渗入到观众内心的镜头映像。

《我在中国做电影之光影统领者》也利用采访摄影师曹郁而展现一系列电影幕后工作者的辛勤劳作,正是因为像曹郁他们这一类人的付出与智慧,中国电影才得以用最大的加速度迈进新高度!

中国电影才得以有魅力去触动国际影圈!

中国电影才得以有潜力去深入更多观影者的内心!

 9 ) 声音指导赵楠:制造一个幻术

小时候我很迷恋古装剧里的“江湖”。

在这个叫“江湖”的地方,有人来去潇洒,有人为情所困,有人快意恩仇。

特别是打斗场面出现的时候,两方对峙时眼神凌厉、不言不语,下一秒,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顿时将我对“江湖”的向往之心推至顶端。

后来我知道江湖是我永远到不了的远方,而兵器相接发出的“蹡蹡”声,不是真实的,是后期拟音的。

声音,是剧集中、电影中最容易被观众忽略的元素。

它在,你以为理所当然;它不在,你才顿觉可贵。

《我在中国做电影》第二集,说的就是制作声音的他们。

稍显阴暗的房间像个仓库。

不同款式的鞋子摆在宽广的架子上,不知是真是假的盔甲混杂其中。

中间的空地里,看不清表情的几个人或坐、或跪在地上,他们侧头看着屏幕上的画面,随着画面的变动,他们各自拿着不同工具的手,开始动作。

有人大力地拧着手中的一大坨抹布。

有人右手拿长刀,磨着左手拿的一片盔甲。

有人一刀捅向身下的南瓜。

有人用长剑刺向一个布包……霎时间,房间里充满了不同的声音。

他们是拟音师,像仓库的房间是拟音棚。

拟音师要根据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画面,制作出各种符合情景的声音。

“手法是假的,但是情感是真的,把这两个相结合,给你制造了一个幻术。

”在赵楠眼里,拟音,就像一个幻术,而拟音的人,就像魔法师。

赵楠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声音指导,曾参与过《孔雀》、《梅兰芳》、《风声》、《影》等电影的声音制作。

对她来说,制作声音,除了需要工具,还需要想象力和各种各样的知识。

比如《影》里,按照故事走向,沛良被捅了之后就无法说话。

于是赵楠开始琢磨:我到底把你捅成什么样,你才不能说话?

后来她分析了一下人的生理结构——捅肺,肺破了,就导致血涌进了肺。

涌了以后,不是他声带坏了,是他只要一说话,喉咙就会“咕咕”冒血分析好了,赵楠就知道怎么拟音了:模仿鱼鳔做的肺,“啪”一破,完了血往里灌。

赵楠说,她经常夜里两三点了,就一个人在屋里,啥人没有,啥声也没有,面对一千多个素材,一个一个放。

尽管孤独,但他们仍然会为了一个声音死磕到底。

给《影》做后期的时候,为了给画面找一个最合适的下雨的声音,他们把当时市面上下雨声音的素材都买了,自己也制作了各种下雨的声音。

如果瞧见外头下雨了,他们还会出去录雨声。

从从前可以在拍摄现场喊“停”,到现在像被催命一样最多只给二十多天时间做声音,赵楠觉得,录音这一行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受重视。

而且和好莱坞的“术业有专攻”相比,中国的声音指导干得杂。

赵楠除了得管拟音、户外收音、混音等工作,她还做过对白编辑。

赵楠觉得,中国的电影工业快而无章,相比有完善工业体系的好莱坞,还是有差距。

孤独、力不从心、不受重视。

但是赵楠还是喜欢这一行。

又是一个好天气,赵楠带上器材去户外录音:风抚摸柳条的声音,风撩拨湖水的声音,忽远忽近的鸟鸣声,路人骑自行车路过的声音。

还有赵楠心里热爱电影的声音。

 10 ) 个人感受

《我在这个做电影》2020年2月底才上线的纪录片,片子只有5集,每集只有15分钟,用一顿饭的时间就能追完。

内容主要聚焦于美术、声音、特效、摄影、配音这5大电影幕后工种,简直是资深影迷的饕餮盛宴,每集请来一位或一组代表着当今中国电影产业最高水准的专业人士,让观众了解电影制作的故事。

其中还囊括了《妖猫传》、《影》、《南京南京》、《八佰》等各大电影的幕后纪实。

《我在中国做电影》短评

现在干电影像催命一样,戏还没拍,就说要什么什么时候上映。功利心充斥的中国电影业现状。

9分钟前
  •  
  • 推荐

毕竟是爱这个职业的,所以它决定你往前走。(最爱第一期的曹郁老师)

12分钟前
  • momo
  • 推荐

学生作业水平。有效的信息太少了。

15分钟前
  • dolphin
  • 还行

喜欢这样的纪录片,有这么一批热爱电影的人,中国电影也许真的可以在畸形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也说不定呢?

20分钟前
  • 姜桂
  • 推荐

不显水平

21分钟前
  • momo
  • 较差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整个team的合力,算是科普了一些电影幕后的职业(比较喜欢拟音师和美术设计这两个part)。其实很多人并不了解每一环的重要性。电影的生态已经很糟糕了,“慢工出细活”更别指望。还是需要这些努力、有情怀的人来拯救这个市场。

26分钟前
  • 小飞侠
  • 还行

一般

30分钟前
  • 靛色悬铃墓
  • 还行

时常太短,没办法说很深入。

32分钟前
  • 格叽格叽
  • 还行

5集太太太太太少了。

35分钟前
  • JO🥹JO转圈圈🎆
  • 推荐

电影值得花这么长时间去做。

39分钟前
  • 文曲星
  • 较差

是啊就连每个布景摆设都是精雕细琢的,被细节所感动。名字起的这么宏伟,但作为纪录片觉得不够,就很像个人访谈,点到为止的样子

41分钟前
  • SSSugarcane
  • 还行

说得太对了,摄影是一个你很清楚自己上限在哪的艺术,因为人的天赋是有限的。你只能下一部作品比上一部拍的更好,有机会集中观看一下曹郁的作品

43分钟前
  • 今夜雪糕🍦
  • 推荐

短小但精华,看完又多了一份坚持在这个电影道路的力量。

46分钟前
  • 一匹马赛克
  • 推荐

时光网难得出品自己的“节目”了(前些天刷时光新闻就有看到相关报道),推荐一下。纪录片拍得像电影幕后花絮 or 影视工作者访谈 或 电影课堂讲解之感。- 02.29 → 03.31

4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曹郁在第一集里边说:“单拆开某一个人干这事都干不成这样,只有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干成这样。”实际情况是,单看某一部分的技术都叫人赞叹,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让人纳闷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是我们的心态急功近利,还是电影人只有在做技术没有在做艺术,这些东西现在真的回答不了,就像时光网做这片子的态度一样浮于表面,摄影和摄像的具体差别在哪儿,大家对于音效和视效的理解误区在哪儿,在叶锦添眼里中国人是怎么失掉对于美术的掌控力的,配音这工作真正的难点在哪,这些才是中国的观众真正需要了解的关于电影的事,而不是咱们是怎么样的腕儿,谁拿了什么奖,大谈敬业精神又怎么传承了,不是这些。

49分钟前
  • 春天正是读书天
  • 还行

浮光掠影,不够火候。离期待值太远。

53分钟前
  • Crescent
  • 还行

我确实尊重为了电影的一些细节去精心打磨的匠人,但是好多电影是使错了劲,如果剧本烂,故事糟,对白傻,你搞这些有啥用?比如这里面提到的很多电影都并非优秀的电影。这纪录片看到没啥收获。所以二星。

56分钟前
  • 山水
  • 较差

最喜欢第五集阿杰说的:一个好的配音演员一定是懂表演的,可能一个演员让他来配音,他不一定能配的很好,如果一个配音演员去演戏的话,也不会太差。

59分钟前
  • 格林德沃
  • 力荐

拍的不深,但聊的都是心里话。要说有什么,唯有热爱。

1小时前
  • 阿席达卡
  • 还行

3.5星,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深度。

1小时前
  • 木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