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两部电影直譯都叫《浪潮》。
美国《浪潮》Waves,讲高中摔跤队选手泰勒训练和比赛过度,必须动大手术。
此时,怀孕的女朋友想把小孩生下来。
泰勒后来,又喝酒又嗑药的去找参加毕业舞会的女友理论,。
德国《惡魔教室》The Waves讲高中老师用一个口令一个动作,让全部人只为大局服务,体验“集权主义”这门课。
这个改编自1967年美国教师曾做过的实验,最后以出人命来收场。
《浪潮》用十几首或高亢、或低吟的动听歌曲,把年轻人贺尔蒙发达所会产生的暴力跟温柔,美美的拍出来。
德国学生组,则是人人因为找到归属感而亢奋,亢奋,再亢奋。
高中生为什么会出问题?
一是社会跟家庭的要求太高,不能承受就选择逃避或毁掉一切。
二是同侪之间的眼神跟语言暴力,就足以把你排挤到好几条街以外。
人生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都知道。
但是,人生如果非黑即黑,没有出路,那又该如何呢?
中文有个字叫做“渐”,好与不好都是渐渐蔓延开来的。
所以,问题还只是火苗,你却没注意到,那就等着燎原了。
有人乐意让灾难发生吗?
有人就是没办法好好听人讲话,听出问题,那有如何呢?
我们可以互相提醒:不是非黑即黑,至少还有非黑即白,再下来,还有彩虹呢。
片挺长。
讲讲泰勒在片中的成人礼“二级谋杀”(Second Degree Murder)。
以前只是在美剧里看到“一级谋杀”“二级谋杀”,一带而过,没仔细研究过,借这个片我就去谷歌查了查“二级谋杀”。
“二级谋杀”是英美法系谋杀罪名之一,“一级谋杀”最严重,属于有预谋的杀害,即”想杀也杀了“。
而“二级谋杀”严重程度次之,满足以下任一条件即成立:A. 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也造成死亡结果 B.本只想故意造成严重伤害,却造成死亡结果 C.完全漠视生命,造成死亡结果。
接下来分别解释下这三个概念,其间也想涉及谈谈国内刑法中“故意杀人”“过失杀人”“故事伤害”三个罪名。
A. 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也造成死亡结果这个很好理解,“预谋”就是你要有所准备,你要事先有犯意。
如果没有预谋,只是临时起意杀害,造成死亡结果,那么就属于二级杀害了。
举例:Jerry和Tom是邻居,两家之间就围栏问题讨论,Tom在讨论时不同意Tom的说法,于是一枪Biu了Jerry,Tom因此被检察官以“二级谋杀”指控。
在国内,放入此案,属于直接故意,Tom会被指控“故意杀人”一罪,而没有头先判断“是否有预谋”进行分级。
B. 本只想故意造成严重伤害,却造成死亡结果这个句型是“本想...却...“,也就意味着死亡结果的发生不是嫌疑人所期待的。
嫌疑人本想故意伤害,却没想到受害人却死亡。
把上例改造一下:Tom积怨已久,早看Jerry不爽,借着围栏讨论,用斧子想把Jerry砍伤,不料Jerry失血过多死亡了,因此Tom被指控“二级谋杀”。
对比国内,主观上Tom有伤害的故意,没有杀人的故意,客观造成Jerry死亡,主客观在“故意伤害”范围内一致,因此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而不定“故意杀人”。
当然,如果Tom砍的部位是一招致命那种,就不用管Tom主观有没有杀人故意了,直接定“故意杀人”。
C. 完全漠视生命,造成死亡结果如果有一个人受害死亡,原因是嫌疑人对生命的极度漠视,构成“二级谋杀”。
还是由这个例子改造下:Tom和Jerry讨论围栏问题,Tom讨论得很恼火,随意朝周围开了一枪,刚好因为周围有圈看热闹的邻居,枪子就击中了其中一位。
这里,Tom没有对Jerry的杀人故意,也没有对任何人的杀人故意,只是因为他漠视生命,随意的一枪,杀害一人,因此他构成“二级谋杀”。
对比国内,Tom周围有一圈看热闹的人,Tom就应该“明知”一枪有可能打到人,然后他持”放任“心态,导致死亡结果发生。
这种行为属于间接故意的“故意杀人”。
另外,其实还有一个罪名Manslaughter也很容易与“二级谋杀”混淆。
什么是“Manslaughter"呢?
即没有预谋的谋杀。
乍一看,和“二级谋杀”中A概念很像,这里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虽然同为“没有杀人预谋”,但是Manslaughter通常发生在"heat of passion”的情形下,在这种情形下,本是一个理智的人情绪或心理发生巨变,从而杀害了他人。
例如:Jack回家发现老婆Mary和陌生男子Eddie偷情,捉奸在床,Jack极其愤怒之下拿起家里的高尔夫球棍用力击打Eddie头部致其死亡。
在这里,就发生了“heat of passion”的情形,Jack因此杀了人,构成Manslaughter。
除此情形外,杀害行为会被指控为一级或二级谋杀。
Manslaughter一般被翻译为“过失杀人”,量刑也比一级、二级谋杀罪要轻。
但这种情形放在国内,还是会直接定为“故意杀人”或者“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
因为国内没有“激情杀人”一说,但是“被激情”的情节会被在量刑时被法官所考虑。
在介绍完“二级谋杀”的法律概念后,让我们将其结合电影情节来看一下。
首先,我拼接电影截图精简还原下案发现场。
泰勒是一名摔跤手(18岁),想找女友复合,告诉女友他放弃了让其流产的计划。
但很明显,女友认为他是一个“从没为她想过”的人。
另外,在争吵中,泰勒又误会她与别人上床,所以她铁了心的不想和他再纠缠了。
就在这一过程中,泰勒不经意地用尽全身力气地一拳将其打倒在地,顿时血染地板。
他慌了,第一时间,想的是逃跑,意料之中,快速被警察逮捕,而女友因为没有及时救助而死亡。
接着,我们来看下审判现场。
这个案件发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维基百科中的信息显示:二级谋杀罪名若成立,最高刑罚为无期徒刑。
然后,如果使用了枪火,最低刑罚是25年;如果没有前科,最低刑罚是10年。
电影中,泰勒应该是和检察官达成认罪协议,最终法官判定”二级谋杀”罪名成立,判处其无期徒刑,但是给予其“假释”,条件是刑满30年之后。
“假释”在美国刑罚中很常见,缴纳假释金后,犯罪嫌疑人或者服刑人可以免受“牢狱”处境。
但假释并不表示无罪,或者提前结束服刑,而只是对“人身自由”的网开一面,而且一旦“犯事”,会被立即收监。
泰勒成立“二级谋杀”是因为满足之前提到的A条件“没有预谋的故意杀害”。
泰勒怀着和好的心态与女友见面,但误会却越来越大,完全没有机会弥补,激愤之下重创了女友。
这里不成立Manslaughter是因为:事发之前,泰勒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智的人。
首先,他喝了酒;其次,他是带着“责怪女友拉黑他的心态”来见女友的。
当然他也没有预谋杀害女友,只是太过愤怒一拳太重(那一刻他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个摔跤手)。
其实,如果他当时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积极救助,若女友活了过来,他也就不会得到一份这么沉重的“成年礼”了。
法官给出的刑罚是很重的,意味着他在48岁后才有机会重返社会。
在理性的谈论了“二级谋杀”后,突然想谈谈电影。
一部很欧美式的青少年“成长的代价”,同时也拉扯出了家庭问题。
电影“哥哥”的部分是“撕开伤口”,“妹妹”的部分是“疗愈伤口”。
18岁,普遍意义上是一个矛盾体,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勇气,也有着世界上最懦弱的人格,浪潮般的爱恨情仇让责任的概念变得很模糊,也极易让年轻人付出代价。
而这个家庭表面和谐,实则不然。
前妻嗑药而死,父亲带着两个孩子与一个女人结婚,女人是医生,父亲运营打点,子女大多时间由后妈照料。
父亲很想把这个家庭维系好,但最核心的一层是他与这个女人的关系。
但就如女人在儿子服刑后向他喊道的“是你逼他的”一样,这位父亲因为太想维系好一切而将压力转移给了儿子。
然而,这愈发加强了泰勒的不安定感,他会认为自己随时会被抛弃。
另外,又恰逢伤病对其运动生涯的毁灭性打击,紧随其后的女友怀孕的消息,激烈的争吵,被女友拉黑、分手。
他在意料之中的慌乱了,他没有能够消化这接踵而至的事情,那一刻他恨死了这个家庭,他戳穿、唾弃这虚伪的家庭面具,然后用一拳重击了最心爱的人结束了这一切,太悲情!
“妹妹”的部分我个人认为过长了,所以影片被撑的很满,反而失去很多回味。
虽然表面上妹妹逐渐走入哥哥那般的爱情,但妹妹还是在自我疗愈中。
她的爱情不是在复制哥哥,而是自然流露成长中最美好的东西,只是她还没有缓过神来,对自我和父亲的责备也久久萦绕心间,直到和父亲的聊天,才把一切说开。
家庭本不是维系的,而是自然的爱的联结。
只有家庭关系中每个人的心态平衡了,他们才会勇敢地、平和地去处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故事的开始,阳光穿过树叶,打在女孩的全身,她骑着单车远去!
如此清亮的、充满色彩的画面,让我无法设想这是一个如此厚重的故事。
这故事关于什么?
关于少年的烦恼?
关于家庭的苦难?
关于成长?
关于离开?
和human being相比,一切都显得过于轻薄,生活的厚重需要用我们很长的时间去体味,大概是一生。
前一个小时,如同荒蛮故事般的发展到了我们都能想到,又都不希望开展到的境地;后一个小时,关于疗愈,关于慰藉,关于还要继续下去的生活。
直到,直到,电影结束后,回忆起 All we have is now. 别提过去影响着现在,也别提现在决定着未来,All we have is now…如果十几岁看这部片,我可能觉得无聊;如果二十几岁看,我也许受不了这沉重;可是现在我三十几岁,看到这部片,我会想到自己家里那个不到半岁的,满世界卖笑的胖孩子…是的,时间让我自动对号到了父亲的角色,三个父亲,每一个。
故事的结束,阳光依然充满画面。
四年前,特里·爱德华·沙尔茨(Trey Edward Shults)凭借一部颠覆传统的《克利夏》赢得影评人和观众的赞赏,“恶趣味邪典教父”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更把这部选为2016年他的最佳电影,由此沙尔茨被誉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导演里最有才华的一位。
2017年他的第二部作品《黑夜造访》在万众期待之下问世,却意外地没能讨好广大惊悚恐怖类型片影迷,故弄玄虚和形式主义之类的批评不绝于耳。
新片《浪潮》在去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同样遭遇两极反响,也没能在奥斯卡颁奖季里引起过多关注。
纵观沙尔茨这三部作品,分别属于三种不同的类型:家庭喜剧、惊悚恐怖和青春成长,但是这三部作品的核心都离不开父母与子女的亲情话题。
在前两部作品中,“外来者”的意外闯入令整个家庭招致毁灭性的打击,而这部新作则反其道行之,不是“外来者”却是本身内部问题导致家庭关系走向分崩离析。
之前沙尔茨在访谈中提到《克里夏》和《黑夜造访》的故事灵感均来源于自己的父亲,而这部新作更将家变的矛头指向剧中的父亲,有点让我讶异于这种反抗父辈权威的意味,尽管这可能并不是导演拍摄这部《浪潮》的初衷。
沙尔茨这次野心勃勃尝试青春成长题材,搭配络绎不绝的流行音乐响彻耳畔,使尽天旋地转的摄影技术和高饱和度的色彩,这都是近年来Instagram风盛行的结果。
叙事方面更大胆破格地将两个主要人物的情节断裂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和风格,前面儿子部分充斥着狂热而耸动的氛围,喧闹的电子和嘻哈配乐占主导,彰显出儿子躁动不安的心境起伏;而后面女儿部分则是转向沉郁的情绪,音乐选择也跟随变得舒缓,衬托女儿遭遇家庭变故后的心理。
这种用音乐和声音剪辑技术来刻画人物心理情绪的手法在处女作《克利夏》中最为突出。
看上去表面工夫做得相当充足,不过在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却是捉襟见肘。
一方面是剧本的原因,充斥着电视肥皂剧的陈腐老套情节设计,儿子和女友因怀孕而起的冲突,女儿的男友父亲身患绝症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对两部分情节的衔接处理有欠考虑,从前半段白热化的情感冲突与急促剧烈的节奏,转向后半段的沉郁压抑氛围,两者间的落差一时难以适应,再加上拖慢的节奏感令后半段感情累积的份量不足,无法推向结局宣泄与和解的高潮,光靠招牌式地变换画幅的实验花招是难以奏效的。
作为美国新一代独立电影导演里最有才华的导演,沙尔茨很有意识构建并维持独特的作者风格(声音剪辑、画幅变换、类型实验解构),视听技巧方面一直在给观众带来惊喜和震撼。
然而在剧本创作方面却是致命弱点,无论是《黑夜造访》还是新作《浪潮》,探讨的往往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没能挖掘出新鲜的角度或观点,令人在目眩神迷的画面和音乐里渐渐感到疲倦也是意料中事。
尊重導演的嘗試,演員們的專業表演也值得一提。
可惜的是,後半段太長,整個電影太滿,幾乎是看了兩部電影。
尊重導演的嘗試,主要是因為不少畫面和色彩的運用還是很有特點,印象最深刻的是那致命的一推一摔(電影描述),力道足又不拖沓。
整體感覺我在讀一部立體小說,分前半部和後半部,故事跌宕起伏,形式也很新穎。
然而,閱讀和觀影還是太不同,閱讀的精彩體驗必須透過對文字的想像、和在大腦裡進行意象再創造,電影的表達路徑太豐富了,畫面、聲效、色彩、人物表演、場景......如果不是為了情節發展而必不可少的鋪墊表達的話,非常容易水滿則溢,眼花瞭亂又迷失重點。
這種章回小說的紀錄方式,也不是沒有導演做過,但因為故事本身的複雜性和歷史跨越性,並不會覺得太滿太長,比如庫布裡克的Barry Lynden。
傳遞比較細膩情感成長的小故事,還是不太適合這種表達方式。
也許是電影充滿張力和表達的認真、虔誠度,即便不能完全稱讚,但觀影完全不覺得浪費生命。
剛才搜電影劇照時,發現非裔社區對這部電影的評價不高,有媒體提出問題:白人導演可以寫好黑人故事嗎?
我喜歡看女二的prom照,此景受到非裔觀眾的質疑:
摄影很讲究,剪辑很炫技,如果用在别的片子上而不是狗血family drama就好了;剧本太空洞,本以为哥哥杀人之后的剧情走向会有惊喜,结果直接妹妹变成主角了??
几次画幅变化毫无意义;年轻演员都不错,距离海曼不过才三年,卢卡斯的气质变化居然如此之大,看好他;为什么佛罗里达的男孩一个两个都开皮卡?
空谈爱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在这个充满压力、信仰缺失的时代拥有承担责任,相互沟通的勇气。
导演呈现了问题,表现手法值得称赞,但并没有深入的挖掘和批判,妹妹的存在是一线光芒,是慰藉,是破冰的希望,但并不能真正的,从长远角度改变现状。
11/22/2019, @ Angelika Film Center & Café. On fatherhood, manhood, loss, healing, and reconciliation. An intimate and empathetic look at the agonizing force of fear, the blade and misuse of love, and how a family shatters and finds its way back together. 看到最熟悉的Florida landscape非常感慨: Miami skyline, 海水、密林、绿意、忽如其来的雨,凝聚又厚重的云。
Dazzling, electric visual and sound; fantastic soundtrack. 电影的前半部分有些呱噪,我也看得心惊胆战又疲劳。
但自从”Tyler”离场,Lucas完全出场后,整部电影的气息都柔和平静,温暖舒畅了。
当然这是因为the intentional contrast betwee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tory (climbing/exclaiming tension and devastation) and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tory (calming, healing power). Lucas’ gentle, delicate presence infuses fresh air into the tone and lights up the screen. He’s the most beautiful surprise in the film and my heart was simply MELTING whenever he’s in the scene. I JUST FUCKING LOVE EVERYTHING ABOUT LUCAS HEDGES. 虽然温柔与和解来得好似倏忽而轻易,但好在真诚且自如。
卢卡斯·赫奇斯、斯特尔林·K布朗、小凯文·哈里森(《泥土之界》《黑夜造访》)、泰勒·罗素(《忽然七日》《迷失太空》)加盟A24打造的音乐题材新片《浪潮》(Waves),特里·爱德华·沙尔茨(《黑夜造访》《克利夏》)自编自导,下月在佛罗里达州开拍。
讲述两对年轻情侣在情感的雷区中成长和相爱的故事,被描述为“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有着全新的视角,是一首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
影片几乎全程与音乐同步,将一些标志性的当代歌曲与奥斯卡得主Trent Reznor&Atticus Ross(《社交网络》《龙纹身的女孩》)的原创配乐结合在一起。
前两天在reddit上面问今年a24最佳电影,很多人竟然都选择了这部《浪潮》超过《纪念品》和《别告诉她》,所以自然是带着极大的期待的,本来今天是去看《爱尔兰人》,但最后选择了这部《浪潮》。
《浪潮》是一部很让人失望的电影,它的不好充斥在方方面面。
首先是剧本,剧本就很烂。
开头开始就非常刻意,包括tyler和他女友的部分,感觉人物之间没有那种紧紧地联系,让我自始至终无法和角色产生某种感情上的共鸣。
前半部分,一个极其俗套的故事。
导演把tyler这个角色塑造的十分矫情,当tyler失手杀害女友的时候,我觉得至始至终受害者都有只有一个 — tyler的女友。
导演刻意的想让观众觉得tyler也是受害者,但这让人想不通。
把自己女友搞怀孕了,骂女友而不是关心女友,打女友。
并且在摄影上,大量使用了各种颜色的光,并且在剪辑方面极其mv化,导致我觉得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加长版mv. 尤其是排队部分,生硬浮夸。
第二部分,更刻意的可怕。
首先是妹妹和男友,前半部分就已经像mv了,结果到中后段刻意煽情,设计了一出看望绝症爸爸的桥段,十分刻意和矫情,无法让我产生任何共鸣和联系。
剧本生硬,台词无趣,摄像也极其电视化,导致我有一种错觉自己在看this is us.越多这样平庸的剧本拍成电影,就意味着越多好的剧本被埋没。
很难过,资本不应该被浪费在无趣的东西上。
片宣介绍它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歌舞片,有着全新的视角,是一首充满活力、感人肺腑的当代青少年生活的颂歌”,我很惭愧,我没有一点认同的感觉。
然而,在观看过了好久,我都还没有看到吸引人的那种牵引力,这个电影的语言太贴近生活,而让爱情变得有点另类的掉落在琐碎中;表现有点像纪录片,因为深入表现了日常,故事节奏表现平静,要看得动心,要靠自己拿出点主动去接应才行似的。
这是需要有耐心去看的电影, 得有心注意角色们言谈举止的变化,从他们轻轻的说话时那动着嘴角,感受他们不克制脸庞上的情绪以及冲动过后的后悔;还有在人和人对话的时分,他们寻找彼此的努力。。。
可以说,因为迥异于那些很成熟很套路表演的电影,这些演员的年轻才远离技巧,只是像体验在生活的当下做出成长可以给的反应,如果说从电影里看到的美丽的光和影,我想就是认真的看看他们的脸上透露的情感,体会观影的一路,看见那些变化,这是电影很了不起的地方。
你不需要花精力去猜(或者习惯性就要自己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看电影,就像你在公园,对着池塘的池子中看了很久的观赏鱼一样,你能感受它们的游动,一条鱼尾部拨水的柔软。
这正如观察一件事物,要知道看到的并不是全部,而是局限,看电影就是让人有机会看到自己看不到的普通日常,比如摄影拍下的照片能让我们看到了通过眼睛无法看到的景色。
*** 这样看完, 我也惊讶的发现一个事实:自己是不是缺乏在生活中认真的,仔细的看着一个人的脸,他们的一举一动,我说的是,他或她是一个你想要去真正了解的人,关心多一点的人。
我感到缺乏,因为我很少温和的对一个人停留注意力,我甚至会逃开即将对视的眼睛,谁知道这是什么习惯, 或者,我已经在习惯上把周围很多人当做一种符号,是他们的名字,或者是他们的角色,是上司,是同事,是清洁工,门卫,邻居,房东,街边路过的人。
我想这就是这部电影那些人在我眼里,充满丰富的情感,压力,愤怒,冲动,愚蠢,希望,喜悦,悲伤,沉重的有活力的表情,但是,这是因为什么呢?
一个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有时候不是看电影,他也是在投射自己的生活,周围的生活。
而自己从什么时候起,都有意的躲开人吗?
至少一米的距离,不能对着别人太近呼吸,甚至在电梯里憋气,要避免别人的呼吸冲着你,对吗?
已经有多长时间,我把周围有关人的细节也都用口罩隔离了?
我是仅仅因为疫情导致的习惯?
我不肯定,我相信就算疫情期间,一家人都在家足不出户,但也有的家庭,并没有因为这个机会而更多的“看见”了彼此。
正如我一个朋友,她说与父母过年时待在家中的感受是这样说的:“家里人似乎有家里人的生活,除了吃饭,剩下的时间都似乎看不到他们,我甚至觉得,因为我在,所以他们才一起吃饭。
” 我觉得她告诉我的这几句话也像一个电影故事。
这就是我说这个电影好看的原因。
*** 注:摘自书《有序》 如果你正在翻阅静态(静止)的照片,这些照片一定要以小于40毫秒的速度呈现,以便我们能将它们视为独立的图像。
任何更快的速度,超过视觉系统的时间分辨率的速度,我们都无法感知到其中的运动(这是动画书和动态影像的基础)。
照片很有趣,因为它可以捕获和保存超出我们视觉系统分辨率的世界。
它让我们看到了眼睛和大脑永远也不可能自己看到的景色。
125和250的快门速度给我们提供了8毫秒和4毫秒内的世界,这也是我们迷恋它们的部分原因,尤其是当它们捕捉人体动作和人类表情时,我们更是如此。
流光溢彩的潮起,切入人心的潮落。
Masterful structure. Gripping performance by a magical ensemble cast. The Audio-visio atmosphere locks you up in the story and pulls you close to the characters. Absolutely stunning!
色调太炫了。
没见过的一部电影前后两段各是一个主人公,前面哥哥,后面妹妹;情节事件老套,甚至狗血,但合起来还是那么回事。没见过像个时髦少年染头发、挂耳钉、鼻钉,穿彩衣式的如此“炫技”的电影,兰红色彩交替、各种画幅突变,时不时加入的流行歌曲就有十几首。三十出头的白人导演的第三部电影,拍黑人家庭,嫩了点,满了些,总的还不错。
The amount of emotional vulnerability and sensibility portrayed in this film is laudable: the writing and editing really made sure to give enough space for the audience to savor the messiness, complexity and depth of the hardest to express emotions like grief fear and love. At times the scenes felt too much like a music video, but overall they make it a stylish film.
再刻意花哨的炫技也抵不过空洞的福音内核, 感觉后半段是重点但前面为什么要那么拖...结尾的处理觉得cheap and cliché
致青春
一百种MV的土鳖拍法,也有挡不住的矫揉造作。。。
绚烂缤纷的视听下是青春孤独,热闹喧哗包裹着的家庭崩塌,高饱和度和导演的私人歌单,迷离感纷至沓来,伴随着人物之间的分崩离析。后半段略微逊色,但难得在诠释美国中产家庭和家庭关系破镜重圆这一主题上没有显得俗套,影像氛围太迷人了。
太琐碎
很奇怪的结构,前后左右风格混搭,又high又小清新。这种很炫目的节奏又表达了家庭创伤,青少年成长,爱情等问题。观感很奇特。
这么松散的体系,怎么能拍到这么长!!!我可以接受sometimes movie is just a vibe但过了前三十分钟的劲头就只剩下疲软。花了好几天才看完,像是看了五十部Frank Ocean音乐录像带集锦。最后用了Alabama Shakes诶,不过也很合理吧。
运镜设计感强但不出戏,色彩丰富而不廉价,整体而言是部独立佳作。前半部分躁狂感不断升级观感炸裂,后半部分是死后治愈的老调重弹,最后靠着一场虚实变换的戏和radiohead的歌完成了还算差强人意的收尾。最后省略妹妹回归家庭的戏份避免了过度煽情,也完成了妹妹成长独立的转化。画幅的转变配合故事的起伏,哥哥被建议停止继续摔跤比赛,广阔大张力的遮幅宽银幕变成琐碎场景惯用的变形宽银幕 哥哥失手打死女朋友之后画幅变为1.35:1,搭配红蓝警灯的闪烁回归90年代探案剧的“猫捉老鼠”蒙太奇,正方银幕中的人物被牢牢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直到妹妹遇见男朋友开始发生转机,妹妹遇见心动男生,画幅变成变形宽银幕,认识到是时候挣脱“恶魔”哥哥所造之孽并与男生一起踏上寻找他的生父的旅程,画幅回到最开始的遮幅宽银幕。
绝对的年度拍摄炫技大片,更是视听饕餮。导演对配乐的品味好的惊人,这么一个肤浅的青春躁动的影片靠着视听和画面居然呈现出了一种色彩斑斓的青春狂躁曲的感觉。
MV疗伤实录
一开始只是在看演员们演“别人的故事”,慢慢地沉浸进去,想起了已经过世了十几年的父亲,我们父子直到他临终也为达成和解,我不知道父亲临终之时对我是怎样的想法,但我当时并未从多年积怨中走出来,看着他生命渐逝我似乎只有恐惧,内心并不想让他就那么死去,但好像也谈不上舍不得,可能更多的只是对挽留生命一种本能的惯性,但~他终究还是断气了……在他逝去后的好几年中我也经常复盘我们共同生活过的三十多年里的坎坎坷坷,一忽儿怨恨,一忽儿又伤感,对他的理解还是有的,只是他始终没能给予我渴望想要的那个父亲角色,好在时间终究还是磨灭了一切,爱与恨都渐渐淡了,算是我单方面和解了~或者说是和当初那个执拗的自己和解了吧!这片子到尾段终于把我搞哭了。
内容似实却虚
像极了一部中国电影,唯一的不同是,它把亲情中的爱、恨与遗憾内向消化了,而我们外放且郁结。
乱糟糟,可能是ins网红拍的
散漫冗长,虽然镜头画面音乐氛围时有可取之处,但在A24作品范围内就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最大的问题是前后两段联系薄弱甚至脱节。变画幅这么浪漫的事都做得这么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