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人对对方有不好的影响,尤其是世界观相同的情侣,爱的越深,二人世界越自闭。
一方死亡,封闭的世界被打破,她开始进入到现实,其中新的改变与旧的追求很好的融合,她重建了自己的生活。
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张曼玉在戛纳封后,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清洁》这部法国电影。
但是当你为了张曼玉而去看这部电影,恐怕又仿佛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当人人都夸张曼玉的演技多棒多棒,但是别忘了《清洁》终究是阿萨亚斯的作品,因为一个影后而忽视一个导演的存在,同样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演员不是一部电影的灵魂,或许他可以为一部电影增辉不少,但是只有导演才清楚一部电影的意图和思想,演员可以有自己的发挥,但不能脱离导演的控制。
更何况来自电影世家的阿萨亚斯,他的血液中怕也是流着作者电影的思想。
阿萨亚斯也是法国《电影手册》的编辑,他从小到大都受着“新浪潮”的影响,所以说他是从一个电影青年成长起来的。
他在坚持法国作者电影的原则上,学习着世界上多样的艺术电影,尤其对于东方电影的了解其实颇多。
还是一名电影青年的时候他就非常仰慕台湾的侯孝贤先生,曾经专门拍过侯孝贤的纪录片。
阿萨亚斯对华语电影的了解事实上由来已久,而且对于东方艺术电影的风格较为喜欢,因此我们在观赏《清洁》时,同样可以看得到一些侯式电影的细微痕迹,特别是某些空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
张曼玉和阿萨亚斯婚姻的破裂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纷争,用张曼玉的话来说就是他对电影的关注比对她更多,这样一来对电影是好事,对女人就是件坏事了。
张曼玉的离去完全可以理解,同样我们也看到一个在电影环境成长起来的狂热电影人。
因为张曼玉和阿萨亚斯曾经的婚姻关系,所以人们常常认为这是阿萨亚斯送给张曼玉的礼物,是为张曼玉度身定做的电影。
这种说法不无一点道理,但是阿萨亚斯并不会专门为张曼玉打造一部电影,有可能的就是在角色按排上将女主人公设为东方女性。
影片《清洁》的故事非常简单,对于一个母亲想争取回自己儿子的抚养权,经历了不少困苦。
事实上同类题材电影相当众多,对于亲情的渲染是一贯的主题。
但事实上阿萨亚斯也不可能回避亲情这一主题,但如果仅是这样而已,那这样一部电影实在是没什么特色而言。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阿萨亚斯还想表达一种摇滚人的现实状态,《清洁》中有非常多的摇滚音乐圈中相关人物的多面呈现。
吸食毒品其实是摇滚音乐的一种生存状态,它相当普遍,张曼玉在片中对她的儿子说:“父亲并不软弱,只是毒品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让我们可以暂时逃离现实。
”摇滚和毒品似乎是这些音乐人的一种慰藉,也可以说是一种解脱,有时候痛苦就象是一种灵感的源泉。
有时候我们明知道不好,却仍然再做这样一件错误的事。
以阿萨亚斯的年龄恰好是经历那个摇滚最为狂热的时代,而他本人也确实是一个摇滚乐迷,事实上那个年代的青年很少能不受到摇滚乐的影响。
我非常喜欢这部影片的名字《清洁》,简洁而有力,这是一种朴素的风格,东方式的态度。
影片中的张曼玉饰演的艾莉丝是个典型的摇滚音乐人,和他丈夫李一起四处飘荡,永远在路上,孩子交给李的父母抚养。
阿萨亚斯在影片的某些细节交代都显示出颇为老到和大气,使整影片在阅读的过程非常顺畅,就象他们的孩子的问题,在一开始就已经点到。
最后在经历丈夫猝死,自己入狱等问题后,艾莉丝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想起了自己的孩子。
于是“清洁”开始纳入主题,这样的清洁意味着什么,是一种权宜之计,还是痛改前非,导演阿萨亚斯都没有非常明确的说明,他只是抱着一种客观叙述的态度。
艾莉丝远离毒品的目的是为了能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她找一些她不喜欢的工作也是同样的目的,作为一个摇滚乐者,事实上她并不想离开音乐。
影片的最末,艾莉丝开始回到了原来的生活,灌录自己的单曲,一切仿佛重回轨道。
但是有一个关于“清洁”的问题产生,就是艾莉丝在所有困难都解决的情况下,她会不会重新碰毒品,这恐怕是作为阿萨亚斯也难以回答得了的问题。
我喜欢《清洁》中那些对摇滚环境的描绘,艾莉丝回到巴黎开始寻找一些老朋友,圈内圈外的相关人物。
看似有些杂乱,却透射出现实的氛围。
比如当年的同性情人现在已功成名就,以及当年受她影响的乐迷们,包括寻找试音机会,被昔日的明星朋友拒绝等等,一个个镜头下构画出摇滚音乐圈的百态。
艾莉丝在圈子里似乎名声并不好,圈里人大都认为她拉了李的后腿,虽然还是有些人站出来帮助了她,但她依然非常的困顿。
阿萨亚斯将这样一个角色交给了自己的前妻张曼玉,因为他相信张曼玉的表演能力。
而张曼玉的表演也的确精彩,她受到普遍赞扬的主要因为她作为一个东方人能够在非母语的影片中表现得如此自如。
事实上张曼玉的表演方式也并非单纯地在表现一个西方人,她和阿萨亚斯同样考虑到了作为一个华人的传统背景。
张曼玉的对艾莉丝的演绎透射出一种东方式的内敛,当丈夫李死后,作为艾莉丝的痛苦并没有显得非常激烈,张曼玉总是会让艾莉丝一个人默默地哭,而非嚎啕大哭,而且极具控制力。
这是一种压抑,表现在多方面,中国传统中关于忍耐和节制的表现,张曼玉虽然在表演一个西方背景的华人,但在内在本质上还是表演着一个中国人。
当儿子的抚养权被李的父母拿走,而且让她不要来探望孩子,艾莉丝没有象西方人那样愤怒或者打官司来夺回抚养权。
而她表现得极其内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造来感动对方。
这是典型的东方处事态度,张曼玉对这种内敛式的表演把握得非常好。
包括她在唐人街餐厅打工等等都非常明确的彰显着她作为中国人的标签,尽管受着西方流行文化的影响,但中国传统无时不在骨子里对她施加影响。
《清洁》中的另一位演员尼克诺特的表演同样非常精彩,可以用经验老到来形容,也许到了某种境界演技几乎化为无形,举手投足完全自然。
作为他扮演的李的父亲事实上是一个调节着李母亲和艾莉丝之间关系的人物,他考虑长远,背负儿子死去和妻子患上绝症的痛苦,有条不紊的处理着一切事情。
尼克诺特让这个老人同样具有某种普通人的伟大。
影片给出的结尾还是比较落俗和美好的,张曼玉和儿子之间得到了沟通,她在自己喜欢的事业上又有了新的契机,一切都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整部影片的故事平稳有序,没有太大的高潮,也没有太过个性化的风格出现,就象生活的流水般恬静。
也许这是一个导演日渐成熟的标志,一种反朴归真的表现。
从这一点上我越来越感觉有点象侯孝贤的映象风格,精致而稳重,个人认为影片《清洁》是东西方文化交溶最好的一部电影,很少有西方导演能如此渗透东方文化,并且融会贯通。
原先萬分期待,結果有些失望。
獨挑大樑的張曼玉當然是全片中心,但除此之外好像無甚可觀。
故事在溫哥華、巴黎、倫敦、舊金山之間來回穿梭,可是——也許是我的偏見——總覺得阿薩亞斯的鏡頭只在巴黎最到位也最對味,其他城市不知哪裡不對勁,有種焦距沒對準似的空乏。
眾多角色也流於平面浮淺,就像在街頭人群中跟拍張曼玉的畫面一般,除了她之外的臉孔全是一片模糊——或者可以說,那些人物其實都是以女主角 Emily 的視角呈現*,都只存在於與她的相對關係裡:對她極不諒解的婆婆和丈夫友人,對她不念舊惡或舊情的昔日相識,對她寬恕包容的公公,對她陌生抗拒的兒子(後兩者的台詞又常頗為做作)。
聞天祥一篇影評(2004年十二月三日金馬搶鮮報)說到:「許多人都以為阿薩亞斯在本片的表現普通,唯有張曼玉收放自如的演技可觀;卻忽略了導演觀看這位女演員/前妻/片中角色的態度〔i.e. 相對於《迷離劫》時突顯甚至迷戀其東方性,此片已不再賣弄異國情調〕,才決定了本片最後的樣貌與觀點。
」雖然言之成理,但那畢竟是這部電影之外的脈絡,對評論它本身的成績只能做一部分參考吧。
-*這裡講的不是敘事觀點。
《清洁》,77分,2004年法国英国出品。
那年张曼玉40岁,今年她五十了。
好久没见到她了,近年只有本《全城热恋》里一个语焉不详的角色,挺想念她。
十年前她依然肌肤晶莹,看着片中她那张执拗的猫脸,觉得对她来讲,什么事情什么角色都有可能~另一个我爱的女演员梅里尔斯特丽普今年六十五了,出演1985年《走出非洲》那年她36,演2002年《时时刻刻》的时候她53,岁月对她们这样奇妙的女人没有杀伤力,即使老了,一样令人难忘。
说回电影,纪实风格,Maggie演活了一位瘾君子妈妈,行走如风,挣扎在沉沦与生存之间,不懂那个摇滚歌手圈子乱七八糟的生活,但懂得一个妈妈的心。
似乎她搞砸了所有的一切,过气歌手丈夫毒发身亡,自己吸毒锒铛入狱,居无定所,没有工作,无力抚养儿子,是真实生活的一段截屏。
没有理性的行事方式,包括最后让儿子去偷拿护照,险些又不管不顾地做错事,不计后果不考虑生病的婆婆,幸而公公是个豁达睿智的人,能够包容她把她拉回轨道。
每个人心里都有黑暗,而自私莽撞的个性最容易伤人害己于无形之间。
尽管如此,但我却挺喜欢这个倔强角色,付出沉重的代价,也没怨天怨地;从毒瘾中一点点抽身的过程,独立不失尊严,她承认自己的不堪,却从未破罐子破摔。
Maggie见儿子那一刹那演得动人,那种愧疚思念欲言又止分分真切。
电影本身更像纪录片,每个人好真实,Maggie一个人撑起戏份,觉得故事可以更好看,她出演这本电影也是那个时候自己生活的一个印记吧?
法国导演阿萨亚斯是她当时的丈夫,《清洁》为她量身定做,但显然不如《巴黎,我爱你》来得出色。
话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瘾,秘而不宣,沉醉不休,只是不要伤害,只要能拿得起放得下,那便是瘾的主人,而不是受困的野兽。
可惜生而为人,几多脆弱,没有谁能保持一世清明,因此了解,接受,原谅,坚强。
艾米曾经是一个音乐节目主持人,她的丈夫行为先锋不羁,是一个过气的摇滚歌星。
他们都嗜毒,丈夫还因为吸毒过量而死。
而艾米利则被搜出毒品而被判6个月监禁。
因为夫妻一直过着不正常的生活,所以儿子被爷爷奶奶领走抚养,想给他一个清洁的成长环境。
艾米利出狱后,她强烈的想要回儿子的抚养权,然而长辈却没有办法相信艾米利能尽好母亲的责任。
为了能和儿子重聚,艾米利找了一份餐馆的工作,努力戒掉毒瘾,让自己成为一个清洁的母亲。
正巧此时奶奶患病,爷爷分身乏术,无法照料孙子,这样一来,事情真的可以遂愿么?
美丽是个定义很宽泛的词语,每个人眼中的美丽呈现出万千不同的风情,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对美丽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Maggie”很容易让人音译为“美丽”,而这个名字的主人也的确随着岁月的流逝把时光都雕刻成了一种美丽。
在港产片鼎盛的九十年代几乎无人不晓张曼玉这个名字,选美冠军涉足影视圈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多半会被定位于花瓶角色,尽管每个女艺人在站稳了脚步之后都想努力摆脱图尤其表的角色定位,所以有人刻意扮丑、有人尝试年龄上的跨度,更多的人都是以转型失败告终,陷入不伦不类的定位误区,渐渐淡出直至被人淡忘。
由此想来张曼玉算是运气上呈的幸运儿了,年纪轻轻就能有幸与多位知名导演和演员合作,不仅摆脱了花瓶的形象,还在很多影迷的心里树立起了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格。
运气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当然很多人都说只有有准备的人才会抓得住机遇,而她的聪颖与美丽是先天赋予她的另一种准备。
说实话读书的时候我爱看港片可是并不是张曼玉的什么粉丝,我总觉得这个女孩长得一双狐狸一样两头尖尖的眼睛,实在不是我当年心目中美女的典型形象。
后来读大学那会周末没处去就到录像厅打发时间,有一晚放映一部片子叫《爱在娱乐圈》,剧中周海媚饰演的那个人物据说就是以张曼玉为故事原型的。
《爱在娱乐圈》拍的很滥,充斥着各类假以吸引人眼球的潜规则爆料(张钰是不是也受了它的启蒙呢?
),可是它却让我有了好奇心去关注这个名叫“Maggie”的女演员身后的故事。
1985年,她与发型师拍拖多年,离离合合终告分手;1986年,她在美国拍片期间认识HANK,双方以书信传情,分手后对方公开他们的情信;1987年,她公开与尔冬升拍拖,感情维持三年;1993年,她与商人宋学祺恋情曝光,一年后曾传出婚事,1995年感情破裂,Maggie为这个男人差点倾家荡产;1996年,她主演了法国名导奥利维耶.阿萨亚斯的电影《迷离劫》,两人在拍片间隙互生情愫,1998年12月26日,她和阿萨亚斯低调结婚,没想到,2002年5月10日托好友王家卫的泽东公司向媒体传出她与结婚三年半的阿萨亚斯离婚的消息,她又成了一个独身的女人。
她自言自己是个浪漫的人,可以为爱情放弃一切……她的魅力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电影于她不再是挣钱的手段,而是生命和事业。
只要是好电影,她可以减低片酬来演出。
更为难得的是,她能以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对待别人,以一个普通人自居,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中去感受、去寻找快乐。
她带着东方的素静神韵和西方的明艳光彩,不虚饰,不矫情,自然流露着清澈而深沉的内在美感。
那份气定神闲、那份雍荣华贵、那份平淡自然都在显示着:她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我见由怜的阮玲玉、我行我素的金镶玉、妩媚妖娆的青蛇、平凡真实的李翘、端庄大气的宋庆龄、婉约隐忍的周淑珍……她曾经说过:“所谓美女,都是时光雕刻成的。
”时光荏苒,光阴这把利可能会剑磨去青春的娇艳,但是也会给聪明的女人披上光彩照人的霞衣。
《Clean》在戛纳大放异彩的时候我没去赶热闹,三年之后才一睹影后风采。
很多人说在这部电影中张曼玉一点也不高贵,瘾君子的形象多少有些污糟糟的,张曼玉也在扮丑吗?
很多事情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是勇者,第二个就成了跟风, Maggie没有为了搭这趟末班车而随便糟蹋自己的形象的必要。
看过影片我隐约体会到她之所以饰演这个角色的原因,人物的身份也许是次要的,但是她们必须要具备某种灵魂,与演员本人有共鸣的某些共同之处。
艾米丽在跟儿子解释她为什么要吸毒时说:“毒品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复杂,有些人很痛苦,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以另一种种生活方式生活,我也是……毒品给我们带来快乐,但是快乐过后要支付代价,非常昂贵的代价……”我想这远比我们对毒品的理解更贴切真实,但当儿子问她为什么现在又会去戒毒时,她回答说:“因为不这样的话,我就再也见不到你。
”艾米丽艰难地把毒瘾戒了。
当影片结尾她在录音棚里缓缓唱出那首歌时,我在她的眼神里看到了坚定与希望所带来的美丽。
一个好演员不需要刻意去扮演与自己性格悬殊很大的角色来博得观众或者影评人的喝彩,那样的方式犹如走钢索掉下去就万劫不复,聪明的演员永远会挑选自己理解得懂的角色去尽心诠释,犹如张曼玉,所有的角色背后都是时光雕刻出的美丽。
C’est un film centré sur une femme, commence dans l’ agitation, finit dans le calme. Emily avait une vie extrême, mais à cause de la mort de son mari , elle n’a pas d’autre choix qu’à reconstruire sa vie. Enfin elle a connu une renaissance, et a reconnu la nature de la vie. L’histoire est comme ça : Emily est une droguée et une veuve d'une rock star victime d'une overdose qui s’appelle Lee, en même temps, elle est détenue pour possession de drogue et passe six mois en prison. Sa vie serait encore décadente s’il n’y avait pas la mort de son mari, mais une fois elle n’a pas le choix dans sa vie, elle est obligée de se changer pour lui s'adapter. Elle veut retrouver Jay, leur fils de cinq ans qui vit chez les parents de Lee. Son amour envers son fils lui donne le courage, elle décide de repartir à Paris où elle a des amis qui peuvent l’aider. A paris, elle travaille dans le restaurant chinois de son oncle, elle a fait tout ce qu'elle peut pour gagner la compréhension des parents de Lee et l’acception de son fils. Enfin, elle quitte la drogue et est prête à saluer une nouvelle vie, elle est clean. Je crois qu’elle peut réussir parce qu’elle sait que s’il n’y a qu’une route qui peut nous diriger vers la destination, certainement , nous serons de plus en plus forts à condition que nous ne nous abandonner pas.C’est un film Olivier ASSAYAS a écrit pour Maggie, et elle a gagné un grand succès. Emily est une femme hargneuse, decidée, et aussi pleine de douceur maternelle qui est loin de Maggie, mais elle l’a révélée avec un naturel. Ainsi elle est attribuée le Prix d'interprétation féminine du Festival de Cannes 2004. Nick Nolte, interprète d’Albrecht, a aussi offert une performance excellente, il a créé une personnage se trouvant dans un dilemme et plein de sagesse.A la fin de ce film, en elle chantant doucement, je trouve dans ses yeux la détermination et la beauté d’ espoir.其他我自己的影评欢迎来我space看:http://jeff-lee1987.spaces.live.com/
【7】不愧凭这部电影获得了戛纳影后,完全就是张曼玉的个人秀😘看完了电影之后我终于能理解为什么张曼玉会选择这部电影的导演。
因为导演在这部电影里面将张曼玉拍的与以往都有所不同。
不仅是神韵,神态还是人物内心的复杂转变,都通过了剧情的递进得到了有效的呈现。
也让张曼玉演的这个角色成为了经典角色。
不过能得戛纳影后,我觉得有一半的功劳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法国导演。
而且这部电影是法国电影。
因为比起这部电影,张曼玉其他的电影单拎出来一部都可以作为戛纳影后的获奖作品。
无论是花样年华里面的苏丽珍,还是甜蜜蜜里面的李翘,都算得上是演绎的非常成功的角色。
这部电影里面张曼玉也只是稳定发挥一下啦,不过实力摆在那儿,也是轻轻松松的就获得了影后。
在影片不断的变换地区,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张曼玉仍能将这个角色赋予灵魂。
总归是一种了不起。
将戒毒的瘾君子女人,无法与儿子和解的母亲,追逐梦想的女歌手,三个身份完美的演绎和呈现。
且能随着剧情的推进和递进去走进人物内心深处。
去跟人物的心境完美的融合。
让人们最后所看到的是这个角色的魅力,而不是演员本人。
所以,其实说白了,最好的表演就是完美去融入这个角色,而不是去再去重复演一遍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张曼玉能凭借这样一个角色获得戛纳影后的原因。
就是因为她已经完全的融入了角色,却看不出任何表演的痕迹,让观众认为她就是那个真实存在的人。
所以呀这就是为什么赵涛不能得戛纳影后的原因。
记得之前有一次采访说,她说张曼玉的演技不算很好,也获得了戛纳影后,然后她说她觉得自己有机会。
所以赵涛为什么一直获得了那么多次的提名,却没有一次能获得戛纳影后呢?
就是因为她演的角色一直都其实是在演她自己,而不是在演角色本人。
而且在《山河故人》和《江湖儿女》里面,有些桥段的演技稍显刻意且不自然。
风流一代里面的演技更是有些尴尬。
希望她能早点再仔细琢磨一下演技,就可以争取早日获得戛纳以后了。
而不要只是六次提名的卫冕影后。
其实说实话,这部电影的剧情其实很白开水,其实也没有什么很重点的剧情。
不仅很散,而且很简单,没有什么值得人关注的地方。
但是张曼玉的演技又给这部电影赋予了独特的魅力,让这部电影感觉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虚拟的人物自传。
很难不让人怀疑哦,这部电影的导演就是专门为张曼玉量身定造的这一部电影。
就像之前的朴赞郁为汤唯量身定造了一部《分手的决心》。
所以这种电影一般都是以角色为中心。
剧情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支撑点。
有些时候看这种电影,其实更重要的是看里面的角色以及演员的演绎。
所以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也一直都是关注着张曼玉的演技。
因为剧情实在是太白开水了。
没啥好看的。
这部电影对我而言有些无趣, 也许是没法感同身受吧,或许电影上映时间较早,而现在类似题材感觉也很多。
所以对我而言,这部有些平庸。
也可能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不是这种吧。
电影有种让人觉得不知道怎么形容的感觉。
算不上糟 但是也没法让我喜欢的感觉我不太喜欢,或者觉得别扭的地方1.电影很多镜头用意实在太明显,很多镜头都能让人预料到下一个镜头剧中人物要干嘛,例如jay 跑不见的时候, 或者张曼玉喝咖啡时要落泪时。
2.电影里面有太多 对我而言莫名其妙的人物出现。
剧中人物很多。
但是我觉得对于塑造主角 或者电影主题 似乎没什么帮助。
当然也有可能是我没看懂。
例如艾琳的助理。
感觉画了不少时间描述他们, 但不理解用意在哪。
3.电影似乎也有很多让我觉得不太理解用意的地方。
开头拍了用了不少时间一个女生才台上唱歌,但是之后似乎对剧情没什么影响 我也不太懂用意4。
总觉得剧中的每个角色演戏都用力过度,有些做作(这个完全是个人观点)。
反而印象中艾琳和助理的表演比较自然5.不知道开头的方向对不对。
一开始就是女主老公的低谷期和各种挣扎。
然后就死了。
总觉得她老公应该是电影的重要角色。
但是直接描写实在太少。
间接的却很多,从不同人口中说出来。
但对我来说总觉得这个人物实在不够立体6.关于女主,感觉全片都只描写了她的挣扎和堕落。
但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都是她之前的光辉,总给我一个种不真实的感觉。
我总觉得女主应该是一个让人会喜欢的角色。
但是很多描写场景真的觉得没法喜欢上她。
觉得她总是在好高骛远。
没有真正的改变。
结算是在结尾,我也没有看到很多实质的改变。
全片感觉都是周围的人在帮她。
而她似乎并没有完全从过去走出来。
也许是因为我太喜欢新奇诡异的电影,这种有关生活的没法打动我?
但我觉得拍生活类电影 要拍的好有真实的确不容易。
这礼拜才看了清洁,在今年的戛纳如火如荼的时节。
记得去年看了电影频道戛纳的重播,张曼玉上去领奖,优雅的致谢,谢词提到她前夫的时候,画面很“善解人意”的切到他前夫Olivier ASSAYAS的画面。
张曼玉在台上风光,身上披挂着新男友公司产品葫芦状钻石佩饰,她的前夫则在台下揉搓着手,表情呈受惊状,局促而敏感。
她前夫的表现很有些上不得台面,总觉得像还没出阁的小姐,紧张时手里使劲的搅着丝绸帕子,低头不作声。
可能这作者电影导演习惯了台下的创作,不习惯做明星状的表演,(看颁奖礼上的落败者和取胜者的表情很有意思,经典的表演就是选美比赛里落败者满脸完美笑容和成功者拥抱,背地里骂了无数次人,今年OSCAR马丁西克塞斯落败于伊斯特伍德实在是让我惋惜,那表情让人心疼)附加加上了离婚后的合作获奖心里总是有种无奈的遗憾。
但是他实在是成就张曼玉再次走上戛纳舞台的幕后黑手。
《清洁》里张曼玉的造型和她最近的穿衣风格一脉相传,暗色服饰层叠但不缺乏一些点睛品使整套服饰感觉跳起来。
瘦女人需要一些简单但又品位的服饰扬长避短。
夹克配橘红帽子;开头蓝T-SHIRT上那乱抹的几条颜色;黑衣短裙配裤子不忘记一条红围巾挑出闷骚气质。
难忘的还是那一头烟花烫,刻意的自然凌乱,衬出无奈现实。
张曼玉演摇滚歌手,吸毒边缘化生存,在眼里几乎是和她多年终于历练出来的高贵气质有些不搭调。
大家脑袋里还晃悠着抑郁的阮玲玉,王家卫电影里张曼玉那姹紫嫣红的旗袍造型,(她刚出道时的傻大姐形象大家应该印象早就淡薄),看她颓废就有些难以接受。
影片开头喧闹的酒吧,摇滚歌手断裂的歌唱,我感到有些不适应。
这不是我觉得张曼玉应该出现的地方。
张曼玉和男友吵架过后,开车到河边,往血管里注入毒品,凄凉的躺着的时候,我才真正的开始排除刚开始的不适应,仔细看片。
张曼玉的此场戏演得好,她演吵架的时候,话说得生硬,表情有些做,现在躺在水边,表情才真正开始舒展起来。
独角戏,她的瘦胳膊都是可以演戏的,胳膊轻轻一晃,手势就多了颓唐无奈感。
此时我相信了Olivier ASSAYAS是比王家卫更能拍出张曼玉的好的导演。
夫妻养出来的默契,他能了解张曼玉是在表演比较闷骚,暗涌的角色才能出色。
此片子里,张曼玉以一种被全世界抛弃的姿态出现,life struggle。
我对能在30岁之后(除了已经成名的摇滚歌手)还能坚持摇滚理想的人表示佩服。
摇滚在我看来很大的可能是我不了解摇滚真谛,是以一种逃避的暴戾姿态对抗这个大家都需要妥协的世界。
当过气摇滚歌手的张曼玉和男友没有出头之日的时候,压抑的他们的争吵是不可避免,毒品也只能是在伤口上撒把盐。
他们的争吵过后俩人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毒品,一个在床上死去,一个在安静的河边睡去复又醒来。
独自避世,逃离。
后来张曼玉曾经回答剧中的儿子问题,说,毒品,不像大家想得那样简单,有些时候,你不得不选择毒品。
她在清洁开始时候的避世态度表露无疑。
男友的死是转折,本来二人的忽略周围的独立构建的摇滚小世界被打破,张曼玉入狱,二人所一直漠视的世相百态战胜原来的小世界占了上风。
男友原来的合作者,岳父,儿子,前女友。
对出狱后的张曼玉来说,是生活选择了她,而不是她选择了生活。
妥协生涯正式开始。
落魄的摇滚歌手,没换自己的另类行头,但换了生存环境,生活轨道。
她找工作,穿制服在商店专柜打工,转头又换上自己衣服,迷茫的流离失所。
她没有自己的房子,失掉了男友,失掉了精神支柱,失掉了自己的世界,困难的挣扎的活着。
和电影外的生活有着惊人的相似,放荡不羁的流浪歌手,毕业改头换面,西装革履,朝九晚五,结婚生子,碌碌无为。
同样是妥协,张曼玉的挣扎比别人更有动力。
她的孩子是张曼玉回归妥协现实的幕后黑手。
她需要工作,戒毒,正常,才能挽回自己的孩子。
看到那一场她听说孩子不愿意见自己的时候,在火车站里无助的奔跑,心里有些难受。
当一个人把一件事情当作自己的生命支柱的时候,突然被否定,思想世界的突然坍塌,是怎样的打击。
她边跑边流泪,温暖的橘红色帽子都一下子忧郁起来。
下一个画面让我对剧中的张曼玉产生了尊敬,她竟然回来了,鼓起勇气不再逃离,重新面对现实,争取自己的孩子。
后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她的坦率赢回了孩子的新。
一个法国式的怨女成功记,按照固定桥断,应该影片到现在皆大欢喜,打出了演职人员表。
峰回路转,张曼玉的第二次选择,去继续当摇滚歌手,还是现在窝囊的活着。
美国有MAZZY STAR(我爱MAZZY STAR,声音被折磨到变态的音乐,买得CD上的分类写着欧美另类唯美摇滚)的制作人在等她录音,这里有已经努力已久刚上轨道的生活等待她来经历。
她公公在这个问题上对她表示了很大的宽容。
剧终我们听到了她哑着嗓子歌唱,筋疲力尽的哭泣。
生活这是一个选择。
Olivier ASSAYAS的画面干净的紧,故事说得平静但完美。
Ps: EMILY这个名字在法语中短促有力,在英语中结尾音调的一上挑就温和可爱得的像小孩子的名字。
张曼玉剧中的名字是爱米丽http://dreaming.blogbus.com/logs/2005/05/1203336.html
自我救赎。每个人都会有,只是时间早晚罢了。
2008年11月20日
死撑着不快进给坚持完了 后果就是现在头好晕 对类似这样的摄影总是不够免疫 又被折磨了一整回
maggie~
好悶....... 不斷有新角色湧出,卻甚無作用... 拖拖拖拖到最後才講兒子的事.... 有點覺得導演是為了讓前妻張曼玉發揮&拿影后,才拍這電影...
很一般的电影和表演
此片除了张曼玉真的没什么可看
阿萨亚斯为张曼玉量身打造的《清洁》或许真正向人们证明了什么是爱情里的相互成全和彼此成就。毫无疑问,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他们自己:一个终于如愿以偿的男人和一个被迫重拾自我的女人。阿萨亚斯一定非常喜欢王家卫的电影。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完全学会了《阿飞正传》里带有SM色彩的“一分钟”游戏:用现在的自己代替过去的自己。这种港法混搭还真被他嫁接出了自己的风格,从而使这篇放在“离婚后的心理感受”话题下与那些劈腿出轨无甚区别的故事有了一种独特的“镜中镜”效果。这里的父亲,还有《五月之后》里的前任,以及《登机门》里的情人,这些承担救赎任务的角色全部代表了一个更为理性的自己。这大概是婚姻史上最深情的一次告别,但却不一定是最公平的一次分手。幸而拥有了历史的作者后来又重新反思了这段历史,亦获得了最佳结论。
挺好的一部题材,张曼玉演的很棒。对儿子的爱始终牵绊着她,虽然她和丈夫吸毒,但在丈夫死了以后,她有了改变,为了生计,不得已从事繁重的体力工作。为了儿子,她终于戒毒,戒毒后终于获得公婆的理解,把孩子的抚养权还给她。自己也在旧金山录制新的专辑,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只要你不放弃。
boring。当一部电影完全为了演员而设计,它就失去了很多可能性。5.0。
感觉本来就是一个正常巴黎作女的故事,因为前妻演才加入了丁点中餐馆情节。可是对于华裔移民来说,这身份融入得太成功太彻底了,模式由是并不显得hard
想要重新开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儿子给了她很大的希望生活下去。
2.5 完全是张曼玉的三语种个人秀
这是一个母亲的故事,内敛平实。华人演员里也只有张曼玉可以用三种语言自如的表演了吧~
孩子啊,终归是好哄的,生活啊,终归,还是会好过的。
冲着张曼玉,看了这部戏~
我咋觉得一点也不好看,最后几分钟才有点内容。。。
原来张曼玉的英语和法语讲那么好
VERY 不OK
我偏给它打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