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影片完美展现了在外地工作的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从张雪伦和郑丹丹的身上都能看到不少打工者们的身影,比如拿房抵债等等。
到了春节前夕也就是过年时,也都会选择回老家与家人团聚。
本片也充满着中国人过年期间合家欢的团圆与欢喜的氛围。
然而在这对小年轻双方父母纷纷去他们打工的地方一起过年时,一幕幕闹剧正式开演,发生了无数啼笑皆非的事。
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能时刻乐在其中。
似乎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但是合在一块都是一家人,心永远连在一起,在团圆时刻依旧能保持一片和谐与吉祥。
剧情设计有点老套,情节蛮夸张,高潮不明显,但是作为一部贺岁片热热闹闹看看还不错。
看过之后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父子二人在屋顶上的对话。
同样的问题存在于无数人和事之间,但是真正静下心来理智的考虑一下的人恐怕不多。
我们习惯相当然的作出判断和结论,或者用一些泛滥的观点和声音来取代,想当然而已。
多样性是人性复杂性的一个反应,就算大方向一样,细节需求也未必一样,就像有人喜欢QQ,有人喜欢Smart。
坐在宝马里面哭的人或许没有甜蜜蜜,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的或许没有心理荣耀感。
祝福所有天然match的人们,祝愿所有非天然的人找到关键的match点。
关于爱情,每个人都有话说,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得好。
我喜欢电影中,爱情的那种感觉,让人觉得很舒服。
最感动是在丹丹和雪伦的父母得知房子的真相时,蔡云要带丹丹去酒店,她跟雪伦对视,然后抵着额头,依偎在一起。
就像两棵缠绕生长的植物。
为什么人类不能像植物一样简单地生长、简单地相爱?
很多现实的原因,使得爱情不仅仅是爱情,使得幸福成了世界上最艰难的事情。
电影中的生活是不现实的,可是,正是因为生活中找不到那样完美的结局,我们才将情感寄托在我们可以编造的故事当中。
也许故事仍然有瑕疵,请带着一颗包容的心。
至少相信,故事是真的。
不知道这样的电影为什么要评这么低的分数。
电影没必要一定要大场面,没必要一定要荡气回肠。
简单说好一件事,简单的表达一种爱已经很不简单。
这绝对比什么什么大片更让人觉得这是电影。
就好比邻家张三的事情,带给我们的更多是一种亲切感。
故事没有什么值得深论的,桥段也没有什么出彩的。
但就是这样的电影,这过年的时候看了,心中想着自己的爱人,看着身边的亲人。
我觉得这就值了。
电影带给人的不仅仅的震撼,能让你坚持看完并莞尔一笑,那就是好的。
希望大家都去看看,用自己的心去评论。
文/李昱琨影片的前一个小时还是不错的,包袱什么的抖得虽然没法和《失恋33天》比,但是还是能说得过去,看着也挺欢乐的。
后半个小时开始转温情路线时本来也是挺好的,“硬伤”就是刘芸要求文章放弃去英国谈事签合同,而要求其留下来陪她和家人过年。
我真的没法理解编导们怎么会以为文章在刘芸的压力之下做出的留下来过年的决定会有那么感人。
好莱坞的剧作书上说了“在压力之下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一个人的压力越大他做出的选择更能反映出其真实的内心需求和性格。
举个例子:比如一个非常有钱的不差钱的人捡到一万块钱想办法找到了失主还给了他;另一个人是在几个月没发工资又欠房租又欠物业费取暖费什么的情况下也捡到了一万块钱也想办法找到了失主把钱还给了他。
这两种情况当然是后一个人的压力更大,他做出了把钱还回去的决定就更加能反映出他的性格、(他内心对道德什么的需求比对钱要大)也更有戏剧性。
可是,在《亲家过年》刘芸明明知道文章去英国给人看文章的产品什么是文章等了很久的机会,却还以“这个是我们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你一定要和我们一起过”来给文章压力。
文章在刘芸的压力之下选择留下来过年真的就能体现文章有多爱刘芸吗?
这样逼迫老公的老婆真的可爱吗?
我觉得如果改成这样:刘芸对文章说虽然我很希望你能和我们一起过年,但是我知道你等那个机会有多么的不容易,你无论怎么选择我都支持你!
我会说服我妈让他也尽量理解你的。
(我指的是把刘芸说的话改成这个意思,不一定具体就是这个台词)然后,让文章不表态是去英国还是留下来过年(或者让其表态谢谢老婆理解还是要去英国的,因为这个机会多么的重要等等。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文章最后一个出现在去云南的飞机上给全家人一个惊喜:他意识到过年和家人在一起有多么的重要。
(他内心对老婆的爱什么的需求比对事业成功的渴望要大,当然这个地方也可以再加上英国人也理解了中国的过年传统、等他到年后再议事,皆大欢喜、符合过年氛围,不加这个也行)这个时候才是他在压力之下的能反映他性格的选择。
或许按我说的编也有问题,但是我反正觉得原剧作中的刘芸逼文章留下来过年有很大的问题,是一处非常硬的硬伤。
说不清楚是什么感觉,一开始笑到不行,觉得各种笑点,特别搞笑。
看到后面也就觉得现实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啊,钱啊,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啊。
小恒说东北男人好man哦,所以很早就有嫁东北男人的想法,那我作为一个东北女人,更要嫁东北男人啦。。
哈哈 等过几年,会东北,嫁人。
哈哈最后,春节下雪了,其实对于北方人来说,总是希望春节有点雪的,有种瑞雪兆丰年的气氛。
不知道看什么的时候,在PPS上看到新片里有《亲家过年》,而且里面还有我比较喜欢的文章,于是点开来开始看。
我承认,刚开始的还是很欢乐的,比如参加同学会blahblah,文章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刘芸的尊重,对同学会会遇见前女友的事情都会一一向老婆交待。
刘芸也表现出了对老公的百般依赖、爱和贤惠。
所以电影一开始还是蛮欢乐的。
一直到差不多两家子长辈一起到北京准备过年吧!
当然,蔡明和妈妈的出现也给电影增加了很多喜剧成分,女方的家庭感觉是很欢乐、很其乐融融的家庭,一家从老到小都是那种傻逼呵呵的乐天派。
反倒是南方的家庭是读书人、是喜诗书的文邹邹的家庭,文章的老妈是个极爱文学极不爱动的人。
但是剧情随着谎言的揭穿开始狗血起来!
蔡明是个有钱的妈,而且段小楼说的明白,人家女孩肯定不是图你的钱、要不然也不能嫁给你。
从电影一开始大家知道他们是大学就在一起的那种,所以不是毕业后所谓很实际的恋爱关系发展出来的吧!
所以女孩儿能爱的如此死心塌地掏心掏费一点儿也不稀奇。
而且时间长久、肯定彼此都非常非常了解对方吧!
但是女孩儿是初恋,能走进婚姻自然不容易,但个人浅见认为,初恋的人不见得深谙识人之道。
也就是所说的“比较”。
刘芸没有交过其他的男朋友,所以自然也就没那么多经验,我是指在恋爱方面。
所以大胆猜测,她或许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不知道自己适合的是什么。
也正因为没有过多的经历,她会一味的对老公好。
这一点从电影中的细节便可知。
为了男友筹钱、不惜找色迷迷的老板blahblah。
在这里多插一点吧,是关于文章饰演的角色的问题。
他在电影中演的是张雪伦。
论角色,我自认为有点儿不成熟。
女友去找色老板借钱,带着自己去了。
你是爷们儿你敢喝,两瓶酒猛往下灌,牛逼。
但是最后一酒瓶给小欧开瓢,这点儿经商的人不能不知道吧,我自认为没这个必要,你也不知道事后人家会不会再搞你是不是?
虽说老板理亏,但谁也说不好老板是什么人,会不会追究下去。
暂且不细究这点的话,也无所谓了。
另外从整部电影中也能感觉得到,雪伦这角色,真心有点儿狗血。
最2的剧情就是最后,就算前边儿蔡明误会了房子女主人的相册是雪伦的前女友。
但后来谎言揭穿后该知道了,雪伦在感情上是很干净的人啊,在面对事业上一个绝好机会之时,她却生劝女儿测验他对老婆的爱到底有多少。
这点大家很多肯定也能明了,太2了!
是,小两口结婚后第一个年,不同往常,该大家在一起热闹热闹。
不仅增进爱情又能增进亲情。
可是当口卡得巧啊,人家大客户能从英国飞来见你,诚意摆明了,叫你去英国谈事业谈细节,这种时候,作为一个极懂事极支持老公的媳妇儿,理应支持到底啊。
可怎么就受了老妈蛊惑,非要“能不能听我一回”…唉,实在是理解不能啊…多说一句,从头看到尾,实在感觉电影的紧凑度有些稀松、都拖拉成电视剧,某种程度上都感觉像在看《裸婚时代》了。
一度我在思考,最后要怎么制造一个冲突、一个故事中的矛盾来引起电影最后的高潮,可是看到最后、看到一个如此的高潮以后,完全失望了= =
很多人想有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家 电影很喜庆 很适合 过年看 剧情 也不是那么纠结 总比乡村爱情小夜曲好 这给东北男人埋汰的 我的天啊 长这么大我也没见过这样的东北男的
这个电影的女主角前一小时基本就是个完人。
为了自己老公的事业,把老妈给自己买的房子卖了换钱给老公的朋友再借给老公,就为了既帮助自己的男人又给足他面子;为了要回房子让两家老人过节,不惜编造自己老妈得了乳腺癌这样的事情。
工作上忍受着老板的性骚扰忍辱偷生,生活上富家女过苦日子无怨无悔。
贴心、细心、耐心,面对双方家长的“质问”反应机敏。
这货是媳妇么,作为女性,她简直是火力全开大天使!
简直就是如“别人家老婆”出现的鸡肋人物阿!
但还好最后十分钟,她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那就是情绪化。
当初多坚定的支持老公啊,最后老妈在旁边吹点小风,就立马立场全无,把自己长时间以来和老公一起节衣缩食的原因给忘了,一点自己的主见都没有,就上演了一道“你选择钱还是我”的眼泪戏码。
大姐这两件事有必然的冲突么,第一个春节难道说就是最后一个春节么,就冲你这货你老公也成功不了,也变不成乔布斯或者是比尔盖茨,他们媳妇的耳根才不会这么软呢。
我相信在未来漫长的时间中,虽然他们不是每天都在回忆两个人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但她的老公,一个错过了机会就不一定有二次的男人,一定会经常地回忆起曾经有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没有珍惜。
她要的不是一个成功的老公,不是乔布斯,而是一个爱她,把她放在第一位的男人。
这我怎么就嗅到了一种浓浓的自私的味道呢?
她当然不在乎钱,不在乎成功,她早就说过,钱不是问题,有她妈呢,爱她宠她的男人才是她需要的。
所以她可以过苦日子,因为苦日子是暂时的,最不济最后还能电话求助父母呢。
但她不可以过感觉老公爱前途胜过爱她的生活,因为那不是她能掌控的。
最后她哭泣了,因为她没有得到她需要的东西,她太失望了。
可是有钱的富二代哦,失望的时刻,和天上的星星一样多呢。
这个片名可能很多地方的人会念不准,或者产生理解歧义,不过的确是足够中国,英语中好像没有这种专门用以指代因儿女姻缘而结成的亲属关系的词汇。
此外,影片的内容也是足以让中国普通老百姓,特别是那些长期浸淫在家庭伦理电视剧中的观众感到亲切的,接受起来毫无障碍,甚至像张丰毅、蔡明、丛珊这些演员,都是标配的中国电视脸。
如果说有什么意外的,那就是影片的导演叶伟民是个香港人,不过他凭借那部《人在囧途》表明了自己比内地本土导演还要强悍的草根归属感。
影片的戏核更多地落到了文章身上,他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己中国第一小男人的健康形象,集合了中国妇女关于家居男人的所有美好梦想,爱老婆,爱生活,有情趣,孝敬父母,有事业心,还有就是他自己说的:“用过都说好。
”而且关键时刻敢摔啤酒瓶子,虽然每次都不是摔在自己脑袋上,但也算是有担当了。
《亲家过年》没什么野心,制造了一个非常情境,将天南地北的两亲家集中到一起乱炖着过个年,都是最平常的爱情和亲情,只是要在年根下温暖一下人心而已,这种小片子不太引人注意,但是很走心,而且那些平凡琐碎的情感纠葛和家庭互动也更会引起观众的共鸣。
影片中的浪漫环节不仅是由小两口来完成的,东北婆婆在北京寻访诗人故交的情节,更是关照到了老一辈人的精神世界。
影片的拍摄手法很简单,单线条平铺,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习惯了中国式封闭叙事的传统观众算计着打造的,家长里短,温馨怀旧,老少通吃。
不过也有算计不到的地方,蔡明演的来自云南的丈母娘,一张嘴满口的京片子,如同马大姐云南致富还乡。
本来我会以为这是一部集中于因为房子租借而不断引发各种窘境的疯狂喜剧,不过最终发现这不过是影片的阶段性矛盾,最后的冲突落在了夫妻关于事业与亲情孰重孰轻的纠葛上。
其实家庭至上真爱无敌的价值选择永远都没有错,但影片对于这个矛盾的解决方式过于简单了,生活中的选择并非是这样非黑即白的,妻子对丈夫的逼问看上去情真意切,但也暴露了爱情残酷的一面,其实有时候止步于略带酸涩的灰色地带会带给观众更多的会意。
各种弱智剧情,逻辑混乱。
没啥意思,应景片?????
至少有些小感动
在賀歲檔里算不錯的了
我很穷。。也不可能成为乔布斯和比尔盖茨。。有哪个傻妞跟吗。。?
想学《失恋33天》,可惜香港导演不接地气。
烂就一个字!
喜剧图个热闹,有个这样的媳妇真不错。
故事简单,讲得清楚到位,节奏恰到好处,挺感动
赶工出来的快餐料,太糙,一切都很模式化,王小贱式人物的变奏和复刻,套在模式化的人物关系网与谎言圆局故事中,还有更加模式化的最后一分钟机场救援来圆局。最令人生厌的是它对苗族的丑化。
文章挺适合演男人的。
喜剧片但少有笑点
”用过都说好“哈哈哈...
蹭的~哈哈~虽然故事略有奇怪,不过还是喜欢这样的爱情~
向南和刘易阳的结合版。
the second time with vivi看得很难受啊,在北京真心会很累
虽然刘芸逼文章在去英国发展事业还是留在家过年之间做选择时,我觉得这人怎么这么无理取闹呢,但是演员真心不错。
一部很好看的电视剧
哎哟最后那破剧情
火车上按了电视,播了这个片子。1148 次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