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刚开始涉及到那段历史的时候,其实自己是带着政治上的担心去看的,但是,其实这是个深陷政治漩涡,却超脱其窠臼的故事。
也正因为我本身是中国人,所以感慨颇深吧。
军国用美好的东西当作诱饵,普通人却当真了,真正做出了真正能沟通的东西出来,尽管从一开始他身边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包括杨,知道是行不通的,但最后还是一起跟着理想前进了,他们都恨日本,却又都喜欢山形,然而最后,也毁于理想...我也在想,表达本身,虽然隔阂依然无可避免,但那些不涉及于文化只涉及于美的东西,比如直接的视觉听觉味觉,才是真正能大一统的东西吧,这部电影,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表达。
看到一半多的时候在想二宫戏份不多啊,更像是线索人物而不是主题人物,再者忽然从大的理想转变为小的温馨,一开始也有点不适应,但其实,一切正是从小的温馨中而来的。
二宫最后哭的时候,在想,原来他还可以这样哭呀,他以前从没用这样的方式哭过的,一种成熟的压抑的又释然的,成年人又带着点委屈的。
这样一个冷静克己无感情的人,和也也能让我一不小心就跟着他一起哭了,正应该是这样哭的,真的演得很好,让他那戏份不多的人物在我这里一下子从线索人物变成了双主角的存在。
我其实也有想过他现在的状态是不是不太好转型,因为毕竟没法再说仍是少年了,但眼神依旧纯真,脸你要说是完全成熟的那种却又不是,所以是很矛盾的一种状态。
但近年的作品,这部加上黑钳,我觉得在我这里已经算是转型成功的。
表达这种东西,其实重要的是希望接受到的人,能够领略到,就很好了。
我虽然不忿这部的评分,却也理解,我接受到就好了。
简而言之,充哥就是食谱的直接继承人。
(知道充哥是食谱的直接继承人之后有点起鸟肌)充哥继承了(?
)外公的麒麟之舌?
原本是一本冰冷没有人情的食谱,在历经二改、母亲和院长的补充下,变得在充哥翻看的时候感觉到了温暖和感动。
麒麟的ost还不错,舒缓且温暖地将故事娓娓道来,到最后原来是要救赎一个人的过程中把故事讲了的电影。
有点温暖。
最后一幕,镜头缓缓切换西岛叔和充哥做料理的画面,最终停格在两个大厨由衷的笑脸上,像是实现了两代人的对话,通过料理的对话。
很久没有看电影流泪的情况了,在公司用分了两天用午休的时间看完了,后半段真是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料理本身只是一个引子,贯穿全剧表现了佐佐木一家围绕菜谱的因缘,也有着反战的意味。
片子本身有着多次的跌宕起伏,从人物描写到剧情发展基本上都做的很到位。
影片的最后,相信这已经不是一本带来不辛的菜谱,而是承载着三代人珍贵历史回忆的纪念册了。
好料理的关键还是在于食材调料搭配和制作,否则,龙虾一样做出卤煮炖吊子的风格。
本片的食材都很一般,主材是一个心理冷漠的青年厨师回归正常人群的故事,这食材实在太普通了,就是路边摊的档次,辅助材料中,有些味比较冲,使用不当,都不是简单的毁了料理,那是外交争端的事,比如伪满洲国、关东军、夜幕下的哈尔滨、地下党、一口流利日语的钓鱼台国宾馆大厨、民族融合、满汉全席、日本帝国全席等等,这部电影就是这些食材构成的,怎么做,全看导演这个大厨了。
在今天这个中日关系比较敏感的时期,实话实说,非常难做,稍有不慎,或者某一方不满意,或者都不满意,有点吃力不讨好,非常考验大厨的水平。
从影片看,导演的功力很高,无论烹饪过程还是材料搭配,都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恰到好处,给观众做出了一份赏心悦目的精美料理。
影片主线是潦倒的拥有麒麟之舌的天才厨师接到神秘任务,有高额报酬,去寻找一本伪满洲国时期一个食谱的过程,这个食谱由当时天皇御膳房派到满洲国的一名厨师所创,一是为迎接天皇视察满洲国,二是要超越中国的满汉全席,在主角寻找过程中,一段段历史得以重现。
但是,导演没有跑偏,没有陷入战争是非的讨论,一直都以厨房、料理为中心,料理的精髓、厨师的绝妙刀工和手艺、精美的菜肴摆盘,贯穿始终,观众既了解了做菜的真谛,也享受了一次视觉饕餮盛宴。
从开始的炖猪肉、油炸香鱼、春卷,到最后的炸牛排,确实让人很有食欲。
还有个闪光点,就是一些细节处理,比如演员们的穿工作服、切菜刀工、掂勺、放料,甚至磨刀,都显得非常专业,显然演员们都下了功夫,这又甩了国内的伪美食影视作品N条街,那些垃圾作品中,镜头前永远是美色,而不是美食。
导演对于材料搭配是很有经验和掌控力的,影片既没有成为舌尖系列,也没有借美食讨论战争,导演把不搭界的二者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战争的残酷、军国主义阴谋也得到了展示,影片整体风格是温暖的人性和亲情友情,美食可以让人幸福满足,民族、国家之间也可以友谊长存。
最后,个人产生了一点小小疑惑,就是男2号始终在掂勺做蛋炒饭,这是典型中国家常饭。
记得九十年代,看过一些日本留学生记录片,一个情节印象深刻,就是日本饮食很清淡,除了炖煮,似乎就是刺生了,煎炒烹炸这种充满油烟的中华料理方法,日本人是不接受的,那些留学生抵抗不了家乡味道,或者为了节俭,会在出租屋内偶尔偷偷炒菜,但每次都让日本房东很恼火。
莫非这些年,随着中日民间交流的深入,除了饺子春卷,火锅、爆炒这种东西正在影响日本饮食?
知道nino要演这部电影后看了原著,原著作者是一个脑洞开的跟富士山一样大,但无论是情节描写还是人物描写都写不好的人,书中有很多网络小说都没有的没有必要的重复。
但是电影的改编很成功,原著情节简单脑洞很大,刚好适合2个小时左右的电影,演员的演技很容易就把人物变得很丰满,编剧故意把剧本写的更有戏剧性(编剧把千鹤和幸都写死了啊!
我摔!
)。
当然这部电影最大的看点仍然是料理,实实在在在画面中的料理比书中的描写美妙100倍,ending部分的直太朗和充两个人做的料理轮流展示,昭和和平成,传统与现代呼应,两人用同样的食材却做出不同感觉的料理,果然如直太朗一直在说的,“料理是在进步的”。
然而我看完最想吃的是绫野刚的炒饭……
菜刀为父,锅为母;食材为友,食谱为哲学;蒸气是生命的喜悦,香气是生命的骄傲;完成的料理正是你本人,享用料理的是你思念的人。
用美食拉近彼此距离,不得不说是11区的高招。
N先生的戏路也真的宽,各色人物都能来去自如。
他擅长扮演的小人物,这一次终于成了领路人。
剧本构架出色,没有刻意煽情,充满了各种隐喻和暗示,后半段精彩到让人想屏住呼吸,改动较大,是连熟读原作的人,也无法预料的发展。
全员演技在线,不愧是偶像与实力兼具的戏骨阵容,造就了最好的四梁八柱,全程看哭了四次,从此对西岛叔路人转粉。
菅野大神的配乐还是一如既往地稳,与情节相辅相成,连闭上眼睛听都是一种享受。
因为时间关系,无法具体对照多做确认,但有几处细节很值得一提: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佐佐木充接下杨晴明委托这里,导演对原作的细节处理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雕刻杜鹃与梅花,厚重的对开房门,这扇门位于西式建筑的最深处,刘秘书缓缓开门,门后是约十五坪的宽敞房间,门的另一侧是高达天花板的落地窗,窗外是中式庭园,房内一半是客厅,摆放木桌与沙发,房内各处都是中国古董家具,靠窗的大柜子摆放象牙或水晶雕刻、壶、古董以及景德镇之类的餐具」虽然只有屈指可数的镜头,但道具设计很是用心,增加了不少亮点,比如将原作中的八哥调整为茶艺师,毛泽东画像换成书法字画。
1、段泽琳女士表演的潮汕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是中国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当地更是把茶当作待客的最佳礼仪。
2、连墙上背景的布置,仔细研究都暗藏玄机。
「南枝独有芲,景落野人家」芲:读huā时古同「花」,应该是化用明代道源的『早梅』——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
「䬃二松声寒,半夜上楼看」䬃(飒):形容风声,二:这里作为汉字笔画里的两横,是前面相同汉字的替代符号,即飒飒松声寒。
「慈母严师,千秋道统」道统:儒家学术思想传承的脉络和系统,清代康熙皇帝提出「治统在朕,道统亦在朕」当时的背景是在满洲贵族占领中国后,急需控制汉族文人的舆论,以寻求统治合法性。
此外还有萧萧送雁羣,羣同群,身在雲㙐行,㙐同垛,奇峯半空横,峰是峯的异体字,独坐惜昔人,双口加土,是坐的异体字诸如此类的匠心。
足以看出幕后团队在准备工作上的细致,虽历史久远,不曾亲见,但这份态度,令人可敬。
其次是镜头切到人物近景,佐佐木充知晓真相后那几秒内的表情变化,眼神微动,努力克制隐忍的模样,再来就是结尾品尝料理那里,原作读了不下三次,这场改动后的戏却依然震住了我。
眼中含泪,面露微笑,视角上他在仰视,明亮的摄影,干净的画面,仿佛心中终于有了光。
只有看过二宫和也其人的表演,你才知道内心戏究竟能丰富到怎样的程度。
从置身事外到心泛涟漪,再到大为震动,都表现精准淋漓,足见他的演技又上了一个台阶。
眼看刚哥一直在炒饭,虽然知道是剧情需要,仍然忍不住笑出声,再炒就要老了啊喂!
和N先生的对手戏特别和谐(笑)「料理不能加入战争,它不是害人之物,是要让人幸福的东西」山形直太朗创造了食谱,但能悟出真谛,站在品尝者的角度考虑,这才是作为主厨的根本。
真正的料理人,是对美食最用心的人。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这是一个值得回味、反思和记取的故事。
正如泷田导演在多年前采访中说过的那样:「我总是希望能够做打动人心的东西,而且这些故事,不管发生在哪个时代,哪个地方,对于不同地域的观众来说,都有共通之处」『礼记·中庸』中有一句话: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意思是:喜欢研究学问,离智者也就不远了,努力去做善事,离仁者也就不远了,知道羞耻并敢于改过,离勇者也就不远了。
对于这个民族,永远不能放下的是底线和警惕。
坦白讲,我希望他们知道真相罪恶感能更深些,但我更愿意看到国人记住这段苦难知耻而后勇。
还好导演呈现的是一种让人感到慰藉的表述方式,不做过度渲染,只在客观呈现,珍惜和平的可贵,既讲道理,也讲人心。
但是,说到对吃的讲究……尽管片中拍的色调和成品很美,不过并没有让我产生「特别想吃」的念头,虽然满汉全席已成传说,可我们除了那玩意儿还有八大菜系哦……而且光是川菜就有24种味型,54种烹调方法以及7000多种菜品哟→_→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说明主题,那就是——我们吃遍山川湖海 ,你们还困于厨房与爱。
唯一低估了杀伤力,满屏幕的美颜暴击,每一帧都是壁纸级,基本没给亲爹亲妈粉留什么活路。
在镜头面前那刀功,那手艺,很到位,让我感慨下,影帝就是影帝,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每时每刻都在进化,每次亦是别样风情。
只此一家,再无分号,你的场我一定捧。
ご馳走様でした,多谢款待。
以上纯属个人感受,文字表达实在苍白,还请各位用自己的眼睛确认,很精彩,不只是听说而已。
PS:放着这么好看的颜没让谈恋爱,导演我谢谢你啊→_→
改编自田中经一的系列小说《拥有麒麟之舌的男人》,一部看得鲤鱼不停流口水的美食电影。
阵容亮瞎眼,二宫和也,西岛秀俊,宫崎葵,绫野刚,竹野内丰。
时间跨度七十年,一个家族关于厨艺传承的故事。
以30年代伪满洲国为历史背景,传递中日友谊这一点,在近十年的日本电影中非常罕见,故事不算很新颖,明星,美食加政治正确实在给不了低分,给7.5分。
身为厨师的佐佐木充(二宫和也),是具有传说中“麒麟之舌”的男人,就是吃过一次就是永远不会忘记味道的天赋技能。
因为在厨艺上极高的天赋,也使佐佐木充成为了孤高自傲的人。
对于料理品质苛刻的追求完美,使他无法信任身边的同事,最终导致自己经营的餐厅倒闭,背负了巨额的债务。
为了偿还债务,佐佐木充成为了彻底的拜金主义者。
为有钱人提供“最后的料理”专门服务,一道蛋包饭收取一百万日元的费用。
一个来自中国的邀请,加上三百万日元的报酬,使佐佐木充匆匆赶往北京。
雇佣佐佐木充的中国老人杨晴明,曾经是钓鱼台国宾馆的厨师长,中国厨艺大师。
他交给佐佐木充的任务是,寻找七十年前伪满洲国日本厨艺大师山形直太朗创作的《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食谱。
佐佐木充回国之后调查发现,山形直太朗(西岛秀俊)曾经是日本内务省的天皇御厨。
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关东军司令本部征召山形直太朗去伪满洲国工作,于是他和妻子千鹤(宫崎葵)前往中国东北哈尔滨。
狂妄的关东军三宅大藏(竹野内丰)少将,为了在日本天皇访问伪满洲国时,打造超越享誉世界的清宫料理“满汉全席”的——“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
命令山形直太朗完成比108道菜的满汉全席,还要多的112道菜的《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食谱。
山形直太朗带领两位助手,杨晴明和镰田正太郎,开始了艰巨又充满挑战的料理创作。
一道道充满创意独具匠心的新式料理不断完成,山形直太朗三人离厨艺的巅峰境界越来越近。
可是与此同时,山形直太朗也渐渐发觉《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食谱的后面还隐藏着不可告人的阴谋。
对于鲤鱼这种纯粹的吃货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魅力无疑是里面令人眼花缭乱,垂涎欲滴的美食。
一百二十分钟一直就是在不停的流口水,看到一半不得不停下来去吃午饭,实在是不行了饿的忍不了。
这种美食的诱惑我看电影有三次同样的感觉。
第一次是哥哥的《满汉全席》,第二次是李安的《饮食男女》,第三次就是这部。
日本喜欢用道的来定义某种精神,厨艺肯定是一种道,日本剑道,茶道,花道七七八八什么都有道。
所以电影在这题材上,从文化传承有着先天的优势。
这部里这个方面西岛秀俊和二宫和也两位具有麒麟之舌的男人,西岛秀俊表现的更出色,更具有悟道的精神气质,二狗相对逊色一些。
电影很大的篇幅是以30年代伪满洲国为背景的,非常容易引起中国人的反感,说实话近二十年我本人宁可看抗日神剧,也不愿意看表现这个时期的日本影视作品。
这部在中日关系的立场上,有些让我意外,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中日友谊的一个日本家庭的家族史。
非但没有一丝美化战争的嫌疑,而是充满了对那段历史反省的意味,一点都不像日本人,反倒挺像德国人战后的风格。
说实话这个完全超出了,我最近二十年对日本人的印象。
从前不是,我小时看过一部叫《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印象挺深刻的。
电影对于厨艺意义的表述我非常赞同,鲤鱼爱吃,也挺爱做。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做菜就像是一种艺术创作,从挑选食材,到加工,再到烹饪的整个过程,都具有不可重复性。
即使是熟练的厨艺大师,也无法保证每次做出的同一道菜,味道完全一样。
每一件作品的独一性,无疑是一次艺术创作。
厨艺不是一件可以量化完成的工作,我有时见到做菜的人,按照食谱用电子秤称量食材和配料的比例时,都不禁莞尔,一道菜好吃与否靠的是厨子的感觉,高汤的浓淡靠的是厨子的味觉,而绝不是千篇一律的五克盐。
厨艺是一个永远进化的过程,从来没有天下无敌的食谱,只有在不断精益求精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厨子。
电影中山形直太朗在《大日本帝国食菜全席》中定义厨师存在的价值,恰恰也是我喜欢做菜的原因。
“完成的料理即君本身,品尝料理之人既是君在乎之人。
”忙碌许久终于完成了一道菜,厨师最快乐的时刻,就是心爱之人品尝这道菜时感到享受和幸福吧。
小编微信公众号:鲤鱼电影手册 lydysc2017 等你来!
伴随着和风的轻音乐,青蓝的日系滤镜,一句“不过是有人委托我做饭,我就做罢了”,带出男主的放荡不羁的处事态度,但又蕴含着一丝无奈和不甘。
之前的餐厅因为对美食的近乎变态的完美追求,让男主失去了客人,也欠下了巨额债务。
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在其养父去世后,朋友和亲人以及前辈们故意安排一场踏寻历史的委托,意图让男主摆脱困境,继承这本最后的食谱。
平凡朴实的演技,每一个场景都是精心布置,让人向往的厨房,精致的调料,餐具,食材,随处可见,既是一部美食赏析电影,同时也是一部讲述亲情,友情的感人电影,更是一部探讨哲学与美食的经典。
这种风格也被无数视频创作人所引用,究其原因,倾注了感情以及有故事的美食,便可流芳百世。
美食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从填饱肚子发展到文化交流,让无数值得尊敬的料理师以及食客们付出了许多精力,代价乃至于生命。
民间的创意是无穷的,是美好的,总有各种原因让这些美好沦为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部分执权人眼里,美好的事物只不过是自己实现目的的手段罢了,但也有一部分执权人也会参与到捍卫美好事物的队伍里,就像电影里这本最后的食谱,经历了多少充满勇气的智者,才得以保存下来。
民族与民族间本没有仇恨,你既是人,我也是人,谁也不比谁高贵,谁也不完美,正是这些不完美,被利用着,进行一些错误的引导,让本在摇篮里随时都会孕育而生的文明毁于一旦,你我都没有怜惜,但创造这些的人撕心裂肺。
本片不带任何民族情绪与仇恨,相反,在几个国家的人之间穿插回忆来讲述一段触动心弦的电影,更残忍的是画面还如此美好,让人看完久久不能平静,更是激发了心中的善意以及撩拨了创作的神经。
在这个初夏的周末,推荐您自己准备一份犒劳自己的美味零食,一个人静静欣赏这部电影。
看前半段的时候内心有无数槽要吐。
一个侵略者有什么资格谈论民族融合?
逻辑的根基都是错的,不要谈什么虚假的正义了。
阿直师傅的故事注定是悲剧,小我与时代的价值冲突最终付诸死亡。
可是再往后看,民族融合早已发生在个体上。
他们可以用俄语、日语和中文交流,他们的孩子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成长,他们做出了真正融合的料理。
其实这是一部讲述个人成长的影片,日本电影好像一向喜欢以小见大,以个人或家庭的视角反思历史,最终达成某种和解,举重若轻,像一声叹息。
叙事手法上,倒是四平八稳,无功无过。
电影的色调、配乐、服化道依旧维持了日本电影的高水准,在讲述食物这件事上,他们游刃有余。
画面切到故宫时那段背景音,传统曲调里混着京剧和城市的噪音,拿捏极准。
有点版本龙一末代皇帝的味道。
满洲国军营里的那间厨房,真是每个热爱做饭的人的梦想啊。
对于二宫和也的印象只停留在大奥里,那眼角的一抹红太惊艳,决绝与美艳几乎成为他在我心中的个人符号。
本片里他饰演一个冷漠的料理人,颠覆在我心中的形象。
有些日语的发音还带点儿方言?
真是可塑性极强的好演员。
作为一部上映的商业电影,完成度不错,只是我更喜爱日本电影里对人性幽暗面的探讨,或幽默或轻描淡写地白描,只展示,少有评述,静海深流,却在你心上狠狠揉搓。
这个电影的剧本有很多问题,故事不是特别立得起来,显得非常矫情。
这个直接后果就是人物的非常平面。
整体感觉就是人物的存在为了这个故事的设定。
比如西岛俊秀演的这个角色如果这么有正义感,确实是非常迟钝。
他在满洲国研究了五年菜谱后出了这样一个要把自己的菜谱当枪使的情况才幡然领悟要正义,之前都没有什么冲击也是很奇怪。
又如二宫和也的角色,就是一个没有人性温暖的人。
但是从故事后来的发展来看,他应该是被很多人关系和爱着的。
那为什么又长成这个样子?
为了要讲这个故事要他强行冷漠,强行心死,也是很厉害。
其实二宫需要适合层次更加丰富的角色来衬托他的细腻,这次因为剧本的限制,演技也没有发挥。
还如宫崎葵这个角色,是典型的日剧里面辅助性的贤妻,笑容和台词都过于熟悉了。
前半段受抗日民族主义教育的人(90%的中韩人民)应该会有点无法入戏,还好在最后圆回来了。
二宫和也两个剧本都挑得非常有民族主义倾向,这又进一步表明了日本明星真是不在意国际市场。
豆瓣的日本电影真是过誉了…这电影6-7左右比较合理。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