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根据须一瓜的小说改编。
她最出名的被改编作品是《太阳黑子》(电影《烈日灼心》)。
而上一部被改编的是《淡蓝色的月亮》(即《夜色撩人》),结果票房口碑都十分惨淡。
对了,一直以为须一瓜是个男的!
有两个作家的作品越来越多导演爱改编成电影,出来须一瓜,还有一个是胡学文,就是《一个勺子》的作者。
在回忆与现实之间不断跳闪,看着有点累。
大概是实在没多少情节可以挖掘,只能在婆婆妈妈打碎打乱中寻求节奏的变化,不至于太沉闷。
老是在计算,强调生命的价值,一天才值多少钱。
想起《小武》里的称人民币,后来有些地方送礼金就是以斤论的,好像是江浙一带,嫁人就是以钱来衡量一个女人的价值,而死亡赔偿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很不公道,却又是如此残酷。
女主的幼师塑造,一点也看不出来,你说她是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
失败。
正常而言,或者说非套路来讲,女主怎么都会把情绪带入到工作中,甚至会伤害报复小朋友,因为别人无心对她的伤害(撞死丈夫),而对无辜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整个戏看下来,大部分时候女主的表现就像一个神经病,就是那种智商不在线的傻子。
吕聿来床上“定格”谈论闪光球灯的姿势很吸引人。
这灯光看着像城中村不可描述的发廊。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吕聿来这个“文艺小生”硬是红不起来。
耿乐曾经红过,还有没有机会像潘粤明一样翻红?
女主王真儿某些角度像梅婷,但演技相当一般。
整个戏就仿佛一拳打在海绵里,导演架子很足,但完全使不上力,就只是花架子。
最后,重庆还真是适合拍电影的地方。
两人一开始的文化程度的不对等,这条线贯穿全片,是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在传统印象里,文化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生活中相处起来困难很多,更不用说是结婚相伴。
可是这不是绝对的,有些情景之下,这种不可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如出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寻求依靠,奉命成婚等,建立关系一段时间后情感往往会出现裂痕,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分歧。
影片中有这样一条线,剧情发展不是我所预想的,编剧这一点上处理的很巧妙。
在阿峰的心里,按重要性排序,1.妈、2.我、3.你、4.小白。
你,我老婆,小荷,排在小白前面,绝对是重视了。
你要知道,小白到我身边比你早,在和你滚床单之前,我就给小白洗澡了。
但是,小荷,不满意,不满足,自己居然只排第3,只排在一条狗前面。
但是,但是,这个排名,永远不可能改了,阿峰,死了。
阿峰死了之后,小荷纠结于另外一个排序,什么是阿峰在天上的魂最在乎的?
30万赔偿金、小白、我。
一开始,小荷以为是30万。
因为,婆婆说钱赔少了,因为这个还气死了。
因为,她算过,30万车祸赔偿金,相当于她丈夫阿峰活着的每一天,只值25块钱。
她就想找肇事的哪家人讨个说法。
人家不搭理她,她就报复,偷偷划人家的车,把修车的钱,把别人的损失,算成给阿峰的补偿。
在报复的过程中,她给一个从前工作的,幼儿园里教过的,孩子当保姆,她像一只蚂蚁活在别人幸福家庭的琥珀中。
后来,小荷以为是小白。
因为,小白死了,她哭得更伤心。
因为,阿峰的哥们儿告诉她,阿峰把小白当儿子。
她想继续找肇事那家人的麻烦,想快递石头,给他们,讽刺他们心如铁石。
她放弃了。
可麻烦没有放弃那家人,那家人在她的望远镜下,被抢劫了,损失100多万,还失去了一条生命,一位老人被杀了。
冷眼旁观,那一刻,她心如铁石。
结局,小荷念头通达了。
她做了一个美梦,梦里,小白,真的成了阿峰的儿子,给小白一个交代。
她做了一件怪事,把人家给的赔偿金+两次划人家车的修车费,快递给了那家人。
快递,是保价、到付。
不管,阿峰最在乎的是钱、还是失去“妈、我、你、小白”的痛苦,都让他跟那家人自己去算吧。
我,不想再做一只蚂蚁,活在替你纠结的琥珀里。
通情达理的另一面,是人善被人欺。
30万的琥珀里,是一只蚂蚁。
你想救那只蚂蚁吗?
砸碎30万的琥珀,先。
【花絮】“小白”这个名字,上一次让我流泪,是潘粤明的电影《情不自禁》,Desire For Fired,2001。
【备注】 《淡蓝琥珀》,以逝者阿峰的上帝视角,拍了小荷“睹物思人”和“观人悟道”。
电影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这篇小说,刊载在2018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学》这本杂志,正在征订2019年的读者,每期15元。
须一瓜的近况,可以围观她的新浪微博@须一瓜 龙标:2018年064号
没看过小说,看完之后断断续续想了想才终于把故事时间线串起来,发现一些观影过程中没发现的因果关系。
剧作很有意思,全篇细想下来很大成分都在谈“利益”。
荷洁和阿峰的婚姻建立在阿峰喜欢荷洁的脸以及其相较于皇宫里的坐台小姐是一种“看得见也摸的着”的存在,荷洁也许是真的喜欢阿锋,但是很难说阿锋对荷洁的爱不掺杂利益的成分(生孩子、满足欲望等等等);而后阿锋和婆婆死后,荷洁不断做出行为让他们死的更“值”一些;最后幻想部分奔驰车老板直接说出“也不知道送什么好就送钱吧”这个就很露骨了。
影片中荷洁为了让阿峰婆婆的死涨价下了不少苦心,但好在出发点是有人情味,手段也都是比较幼稚的,使得至始至终她还算是个好人。
看之前先看了影评,看到有朋友说荷洁的形象在整场戏中没有转变,角色形象较单薄,我觉得在理。
前半部分的声音总感觉有些素材比例不太合适。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的电影服装都不是很贴合剧情…...神奇动物在哪里故事发生时间早于哈利波特。。
但总体环境服装都感觉是动物比较现代化……….然后这本片里。。。
我真的看不出女主很穷啊!!
虽然衣服很朴素但是设计的小巧思也太多了吧,带入不进他是个家庭贫穷的人设里………话说这部电影的同期录音居然也是作曲,这跨界也太厉害了吧
让我望望出路在哪近几年,在大银幕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导演的作品,这些年轻导演用自己各自迥异的风格让国产电影更加多元化。
像张大磊、像毕赣、像忻钰坤、像文牧野,等等等等。
有人喜文艺、有人好类型。
大家都在用自己方式诠释着各自眼中的世界,这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件好事。
今天上映了一部国产文艺片,虽然不完美,但依然让人感受到这群新导演的活力。
《淡蓝琥珀》
《淡蓝琥珀》改编自须一瓜的中短篇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
电影讲述女主人公荷洁从北方来到了重庆,嫁给了当地人阿峰。
阿峰遭遇车祸,荷洁拿着30万的赔偿金,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无依无靠的她当起了保姆,其间,她发现了当初的肇事车主,就住在隔壁小区,而她拿起望远镜开始偷窥那家人的生活。
除了阿峰在小说里的名字叫文仔以外,电影的主线剧情与小说几乎一致。
说到片名《淡蓝琥珀》,淡蓝代表一种忧郁的氛围,而琥珀就是片中女主角内心状态的具象化体现。
据导演自己说,他第一次接触《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是在2008年,那时这部小说刚刚在《北京文学》上刊登了一个月。
当时,他就自己写了一版剧本,也没有跟须一瓜聊版权。
后来,笔记本丢了,这个项目就搁下了。
等到2014年,因为实在想拍,他才再捡起来这个项目。
周劼是第一个找须一瓜做片子的导演,《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的版权费,周劼还是分期给的。
这才有了现在的《淡蓝琥珀》。
从看到小说到最终成片,《淡蓝琥珀》兜兜转转,用了10年的时间。
01淡蓝与橘红的人生如果以导演处女作的标准来衡量,本片的完成度是很高的。
尤其在视觉风格上,影片用淡蓝色与橘红色两种颜色营造了现在与过去两个平行时空,这两个时空互为镜像。
《淡蓝琥珀》凭借突出的视觉风格,获得了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摄影奖。
导演周劼选用了两种颜色来标注女主角荷洁的两个生活阶段。
橘红色:婚前生活以及婚后生活。
淡蓝色:丈夫去世以后,她身为保姆的生活。
其实,就是以丈夫的死为节点,分为丈夫死前与丈夫死后。
橘红色部分的时间线是打乱,而淡蓝色部分的时间线是线性的。
通过淡蓝色部分里发生的故事情节,触动回忆从而驱动橘红色的部分。
这样也造成了一个问题,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样的观看方式很有挑战性。
一半线性叙事,另一半碎片叙事,很容易让人捋不清剧情。
这种叙事方式的例子是有的,像2013年的韩国电影《韩公主》也是运用了这种叙事手法。
只不过《韩公主》不像《淡蓝琥珀》那样,用颜色区分时空。
导演周劼的这种处理,在利于艺术表达的基础上,也方便观众区分两个时空。
02囚禁在琥珀之中女主人公荷洁的命运在两个时空中形成了互文。
代表着过去的橘红色与代表着现在的淡蓝色在荷洁的身上互相撕扯。
她的生活就在这种撕扯中一步步地滑向虚无。
小说里,作者用“夜行雌兽”来形容每晚拿着望远镜偷窥别人生活的荷洁。
用“雌兽”这个词来形容荷洁是极为妥帖的,她就像是被困在琥珀中的一只雌兽。
她被困在了过去的回忆里,现实的世界对她不再有意义,她沦为一只人形走兽。
淡蓝的色调就像是无时无刻不在包裹着她的树脂,只待凝为琥珀的那一刻。
在橘红色的时空中,她一开始是幸福的。
从北方来到重庆闯荡,嫁给一个叫阿峰的本地人。
阿峰跟着自己的母亲一起住,给一家幼儿园的食堂干运输采购。
她与阿峰的生活是幸福的,由于生不出孩子,也让她受尽婆婆的白眼。
阿峰会笑着嫌弃荷洁的胸小,屁股还没有猪蹄膀大,会讲她是自己见过的最漂亮的女孩。
荷洁会问阿峰,到底是更爱自己,还是更爱小白(阿峰养的狗)。
他们总是呆在天台上,可以躲避婆婆着急抱孙子的唠叨,可以遥想美好的未来。
好景不长,阿峰遭遇车祸惨死,荷洁的生活发生了巨变。
婆婆在家里意外身亡,她在幼儿园的工作被辞退, 坏事接踵而至。
虽然有30万的赔偿金,但荷洁的生活就像是琥珀一样,凝固了。
03一天值多少钱,算值在别人眼里,30万的赔款与一套拆迁房,荷洁赚到了。
在荷洁眼里,这些是她生活无法前进的枷锁。
30万的赔偿金,对于荷洁来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她是这么计算的,30万÷(32×365+320)=25
阿峰一共活了32岁零320天,用赔偿金除以他活的天数就等于他一天值多少钱。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并不会这么计算,而荷洁却用这种钻牛角尖的方式来计算。
金钱对于荷洁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她想用一天25元,来探究人活着的意义。
她后来在杨磊家当保姆,一天,她去接孩子的时候,遇到了当初那个撞死她丈夫的司机。
当时,那个司机的车被划了,正在与人理论。
从杨磊的嘴里得知,要是去修车的话,修理费大约要4500。
她又算了一笔账,用4500÷25等于180。
修一次车就等于阿峰180天的命。
荷洁开始执迷于25这个数字,执迷到了几乎强迫症的地步。
她不明白,为什么阿峰的生命会这么便宜,她很不甘。
一天25元成为了她的心魔,她被困在了自己的数字泥潭中,徒劳地与心魔搏斗。
04想说和解不容易一天,小白被车压死了,小白是阿峰最爱的“儿子”。
荷洁一直没能怀上阿峰的孩子,她对阿峰心中有愧。
她想到了那个肇事的车主,她打算去报复,她决定划车。
她选择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25块钱一天,到底值不值,成为了她心中的疙瘩。
她问杨磊,她问神婆,都无法得到答案。
杨磊觉得她有病,神婆只是为了骗钱。
没有人可以给出答案,甚至这种算法本身都是值得商榷的。
她也想过要和解。
在最后的一场戏里,去世的阿峰、婆婆、杨磊一家、肇事司机一家、荷洁的弟弟、阿峰的好友全都聚在了老屋的天台上吃火锅。
库斯图里卡的《地下》里就出现过类似的情节,活着的、死去的角色全都出现在了宴席之上,大家推杯换盏、载歌载舞,完成了最后想象中的和解。
其实在临开拍前的一周是没有这场戏的,是导演在跑步的时候,突然来的灵感。
这场梦中的和解,大家忘了彼此之间的阶级、矛盾、仇恨、猜忌。
这里没有不幸、没有龌龊,只有快乐、幸福。
而这不过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什么都没有变,只剩下脸上的两道泪痕。
贯穿全片的那几道加减乘除,道出了现在中国人与钱挂钩的人生。
一切都是明码标价,一条命30万,补一次漆4500,找神婆算命还分友情价、市场价。
为儿子开派对,也要算算是不是超过了预算。
失去丈夫和婆婆,人们说她有钱又有房,一辈子不用愁了。
一切的一切,只剩下了冰冷的数字。
暖的橘红滞留在了过去,冰冷的淡蓝徘徊在当下。
荷洁是被这个城市困住的蚂蚁,我们何尝不是?这样的处女作值得鼓励。
- FIN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劳苦、不是压力,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
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相较于重而言,是另一种对生命的侮辱。
”——蒋勋
图片来自《淡蓝琥珀》毫不客气的说,这个世界充满了铜臭味了,人们穿着艳丽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用名牌表现自己的身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遮掩那股“铜臭味”。
当然,我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能免俗,尽管心中有一片世外桃源,但肉身依然在俗世中沉浮。
前几日看了周劼的《淡蓝琥珀》,本以为是一部日系治愈类的电影,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就像一根软软的鱼刺,让人欲言又止。
整部电影都围绕着两个字一个是“钱”,一个是“穷”。
有了这两个关键字,影片的核心也就呼之欲出了。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有钱人和没钱人之间的分化在这部电影中毫不遮掩的表达了出来。
这种尖锐的设定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很多现实意义和可看性,但是如果从细节出发,这部电影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话题不能作为电影表达的核心。
电影在进行表达内容的过程中不能紧紧围绕着“话题”,大多数人看电影看的其实是故事,每个人在故事中看见的内容都不同。
所以电影需要做的就是讲一个好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
《淡蓝琥珀》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刻意强调主题,以至于电影故事的走向有些刻意,缺乏能够引起共鸣的真实性。
在角色的设定上,可以感觉出导演试图通过女主角行为、精神状态的变化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生命被物化的残酷性。
但是,女主角王真儿的表演差强人意。
有精神上的麻木懈怠,也有性格上的逆来顺受,还有不那么激烈的一次爆发。
环环相扣,看起来非常整齐,就像小时候看过的作文范文。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女主角算的那笔账:丈夫32岁被撞死赔了三十万,由此推出穷人生命的价值。
当生命被贴上价码之后,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有些生命,在浑浑噩噩中慢慢消失,有些生命,一瞬间被意外夺去,有些生命,轻而易举的就扔掉别人用生命换来的东西。
有些生命掌握着别人的生命,却无法知道谁能掌握自己的生命。
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女主角在天台自斟自饮,幻想着这个世界上从此再也没有贫富之分,人和人之间永远亲密无间。
和赤裸裸的残酷现实相比,这样的结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嘲讽。
琥珀困住了一个生命,金钱困住了一个灵魂,城市困住了无数个沉重的肉身。
电影想要探寻的是生命和金钱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很多人们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
可以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试图在电影影像和文本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但想讲述的东西过于丰富,以至于故事变成了“话题”,叙事被割裂开来,降低了整个观影体验。
电影好拍,好电影不好拍。
现实主义电影不需要大道理,也不需要尽善尽美,多一些荒诞和戏谑也未尝不可。
《淡蓝琥珀》是青年电影人周劼导演的新作,提名了第21届上影节亚洲新人奖的最佳影片,并获得了亚洲新人奖的最佳摄影。
这部片子在第五届重庆青年电影节展放映后,作为志愿者和观影者的我很有幸和导演进行了映后交流,也让我对这部片子有了更深的解读。
《淡蓝琥珀》海报 影片有着很强大的原著基础,改编自须一瓜(1)老师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
原著对于导演的影响最深的一句话就是:“人活一生到底值多少钱呢?
”这个新颖的问题所导致的价值判断也从而奠定了电影叙事的基础。
女主人公荷洁的丈夫意外死于交通事故,得到赔偿却失去一切亲人的她,因为一块价值不菲的琥珀陷入了对生命价值的困惑。
如果一个人的每天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那么人的一生价值就可以被量化。
此外,“平行空间”的运用是影片的另一种叙事方法。
不同于《源代码》、《异次元骇客》这样利用电脑技术对于空间再创造;不是《恐怖游轮》、《时空罪恶》这样的惊悚悬疑类影片;也不同于《罗拉快跑》、《蝴蝶效应》这种时空穿越类题材,《淡蓝琥珀》对于“平行空间”的物理概念进行了现实主义风格探索,是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悬疑类型片。
影片拍摄于重庆。
导演很好地利用了重庆高楼迭起、鳞次栉比的特点而营造了一种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空间感。
影片中有很多大广角和宽幅的构图,在屋内戏尤其明显,导演利用门窗或者墙壁作为遮掩,然后人物安排在画面两侧,其中很明显的就是保姆荷洁在耿乐家里劳动时,男女主人和荷洁分别置于画框的两端,这样的构图形式更好地表述阶级差异所带来“人的价值”不同,营造失去丈夫荷洁内心的孤独,适应宽银幕的同时更好地进行主题表达。
女主人公荷洁的人物塑造极具张力。
为了减轻弟弟读书的负担,她嫁给了相亲对象,重庆老居民,幼儿园采购员妈宝男阿峰。
“美貌却平胸”的她总遭到阿峰对她坦率到毫不遮掩的“嫌弃”,她用低眉顺眼、百依百应的姿态来对于婆婆的呼来喝去……这是市井的烟火气和浪漫并存的故事——对于母亲的小小对抗;给心爱的狗“儿子”小白洗澡;露台上夜风里偷窥评价夜总会小姐;霓虹闪烁的暧昧夜晚不可闻人的缠绵蜜语……这些记忆的美好在阿峰出车祸过世后成为荷洁一次次鼓舞自己进行“报复”的原动力。
阿峰和婆婆相继离世后,荷洁做起了保姆,因为站在雇主家的阳台上,可以用望远镜看到肇事车主的家。
她本想通过刮花肇事者的车来宣泄自己内心的愤懑,可在她完成一切准备离开时,她亲眼目睹了肇事车主家被偷,价值甚至上百万的珠宝被偷,家里的老太太被杀。
这一切的悲惨遭遇,如同因果轮回一般,到了那个造成她不幸的家庭。
荷洁一直在对她的人生寻找一个出口。
从嫁给阿峰除却相见欢喜,更多的是物质条件能够帮助她和弟弟生存;阿峰死后,在博物馆里看到那一枚小小琥珀的价值,让她对于人生价值的判断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那是荷洁生命历程和心态转变的一个分界点,也展开了影片对于生命不等式的探讨。
所以,她的阿峰已经活出了人生的价值吗?
荷洁不知道,只是她最后将500块买的琥珀项链放在博物馆那块天价琥珀旁边时,我们都会懂得,她放下了,她要开启自己新的人生了。
影片的通过暧昧的暖红色调和忧郁的淡蓝色调交叉剪辑,编织出了回忆如梦境般美丽温暖和现实如海水般冰冷残酷,同时也为观众观看这样碎片化叙事的影片提供解读的钥匙;镜面、玻璃反射的运用,高空俯瞰和低地仰望的对切,也为观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来走入女主人公自北渡南,颠沛流离的孤独心境。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也觉得他也许会延续中国现实主义风格悬疑电影的发展脉络,并开创一个新的纪元。
让我私心给五星,也衷心祝愿在19年上映后能票房大卖。
(1)须一瓜:须一瓜(原名徐平),生于上世纪60年代,《厦门晚报》政法记者,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淡绿色的月亮》、《蛇宫》、《你是我公元前的熟人》、《提拉米苏》,长篇小说《太阳黑子》以及在2011年6月新作《保姆大人》。
小说《太阳黑子》被改编为《烈日灼心》电影。
附上和导演的Q&A,希望能给爱电影的你一点帮助和指导【导演真的非常帅而真诚,来到我所在的城市重庆这一波宣讲可以说是准备充分,希望能看到周导演越来越好的作品:主持人和导演主持人Q:看完今天的影片后我有几个问题想要问周导。
第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电影里面,您担任导演和编剧两个角色,您这个故事很有趣呢,您当初是怎样进行剧本创作的呢?
导演周劼A:在08年的时候看到一个故事,须一瓜老师的《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里面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人活一生到底值多少钱呢?
”主持人Q:您是如何理解“一天值多少钱”这句话的呢,现在电影市场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谈论还是相对比较少的。
导演周劼A:最开始做片子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还是想给出一个解答,但在后面发现每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
到最后就是想把上面的问题通过营造一个氛围,在观众看完电影后自己给出一个答案,并赋予自己的思考。
主持人Q:为什么影片要叫《淡蓝琥珀》呢?
导演周劼A:中间有个小插曲,本来片名就叫《琥珀》的,但是我们做剧本中间报批时《琥珀》这个剧本已经有了,但我们剧名的确定又比较着急,而须一瓜老师还有一部作品叫做《淡绿色的月亮》,我个人很喜欢,那部小说也改编成电影叫做《月色撩人》。
当时在脑子里呈现的整个电影风格偏忧郁,蓝色运用的也比较多,所以就叫《淡蓝琥珀》,到后来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名字挺棒的,包括后面美术制景的工作在确定名称后也往蓝色靠近。
主持人Q:所以说蓝色跟剧情关系不大,只是在烘托一种氛围是吗?
导演周劼A:对。
主持人Q:在场有很多大学生,您有没有什么拍摄过程中的小经验或意见给大家,让大家少走弯路?
导演周劼A:电影拍摄没有直路可以走,来回尝试。
不过个人来看有两点,其一是多看电影,其二是由于现在拍摄设备的获取比较便捷,拍摄成本也较低,因此鼓励大家多尝试拍摄,不要畏惧弯路,自己形成新的发展。
观众和导演Q:您好,周导演您好,一直很关注这部影片,因为您当时开拍的时候,我的朋友圈都在发您的开机仪式的照片,所以我一直挺关注的。
影片的影像风格从开始就很吸引我,片子中有很多您用了大广角和宽幅构图。
在屋内戏尤其明显,比如您利用门窗或者墙壁作为遮掩,然后人物在两侧的一个宽幅的构图。
我们知道这种构图一般这种都是想表现人物一种孤独的心态,或者人物之间一种特殊的关系,所以我想请问您在片中这样大量的构图是有什么想法?
大家都知道影片是在重庆拍摄的,那么这种室内构图您是如何利用这种比较风格化的过程来完成这种影响塑造的呢?
谢谢。
导演周劼A:大概就是两点。
第一点就是这个故事比较适合用这种影响的方式来展示,刚才也有提及这个故事希望营造出这样的氛围;第二个就是从影片主题来讲,其中大家观影时也应该有注意到平行空间这个概念,希望通过这种构图适应宽银幕,然后带出更多的空间展示,也可以更多进行主题表达。
Q:导演您好,我非常喜欢您这部影片!
他让我想起了原来看过的《烈日灼心》和《暴雪将至》这样偏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非常具有个人特色和风格,又带有一点悬疑性,我感受到影像呈现出一种克制、冷静、淡漠之间一个非常有张力的世界。
我想问您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通过这种暖红色的回忆和淡蓝色的现实相交织对这个故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表达,但是您是否考虑过这种碎片化的叙事会给观众第一次在影院解读这部电影时带来一些理解方面的障碍?
第二是问题相对具体,虽然有过很多种推测和预想,但更想知道导演的解读。
您对女主当时不照顾小白,而把它交给两个出租屋的陌生人的选择而导致了那样的悲剧,这样的剧情安排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
导演周劼A:首先非常感谢你喜欢这个影片。
然后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这个你之前看的两个影片,《暴雪将至》和《烈日灼心》相比的话它不是一个具有强情节性的故事,它的情节建构和矛盾冲突都相对比较弱,采取这样的叙事方式,实际上是想增强它的悬念感,可以让大家一步步抽丝剥茧地了解到人物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因为她需要到杨磊家当保姆,这样才能看到对面肇事者的家庭。
她想去寻求这个答案,虽然最后得不到这个答案,但她当时的想法是至少能看到对面的家庭,她也是一直在寻找,而小白是她实现自我解答道路上暂时无法顾及的,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悲剧。
Q:我对于这个电影在结尾处有一些疑问,就是在天台的那一场戏,我的理解是她对于现实的和解是放置于一个梦境之上的,现实和梦境交织成一个又一个网,我特别想知道您是怎么编织这个网的,并且如何在解码的过程中让观众能够理解您的想法?
导演周劼A: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个人认为平行空间的设置对于荷洁命运的安排一种温暖的想法。
我其实想通过她告诉大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困扰,如果你想走出来,必须自己寻找一个出口。
过去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在这个平行空间里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在你遇到很大困扰时,如果能想到影片的角色,也可以给自己一条出路。
第二个关于建构问题,其实是在做剧本的时候是把故事按照顺序做出来,在第二步打乱它,形成一种悬疑感,这里面分为三种方式:物件有关联性,事情发展的起因和结果倒置,而最主要的是,故事的风格线以荷洁的命运为导向。
我们希望观众知道,让她心态发生巨大改变的并非她丈夫出车祸或者婆婆摔死,而是她知道那个琥珀价格的时候她在内心做估算,在那一刻,她的内心会发生巨大变化,我们就把那件事作为一个分界点,然后把分界点前置。
Q:您的影片是根据须一瓜老师的作品进行改编的,那在进行影视化改编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并且有哪些解决方法呢?
导演周劼A:困难有很多,从08年看到小说到现在将近有十年。
当初遇到的最核心的问题是,小说采用的是独角戏形式,但文字可以描述心理状态,而影像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并描述关联的事件,用人物对于事件的反应表现她的心理,我们也通过增添角色,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或事件来使观众明白人物的心路发展历程,这是初期的问题,当解决这两个问题后又回到了叙事的层面,因为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小说相对于须一瓜老师其他小说来讲,并非一个强事件的讲述,它偏向个人心理描写,怎样把它搬到大银幕,还能保持它的趣味性就是第二个问题,考虑到叙事节奏和叙事方式,讲述事件的先后顺序来造成悬念。
第三个就是细节方面的问题,增添细节和有趣的事情,在反复打磨后形成剧本。
#淡蓝琥珀1217#光听片名就很令人忧郁。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本就无解,荷洁偏偏用自己的方式追问着,丈夫活一天25值不值,那30万再加上后来发生的一切,婆婆的丈夫的死值了么…社会的一切都明码标价,人命30万起,补漆4500,快递寄出被退回也要付邮费,救护车去了回不回都要付钱,撞死狗不算逃逸,通灵伤元气加钱才能继续…她说,“骗子,都是骗子”。
生活里的荒唐帐很多,无法和解。
但相信有一个平行时空里,没有意外,没有仇恨,喜乐温热。
愿我们都不会活成困在琥珀里的小蚂蚁,凝成琥珀,却失去爱与自由。
若不是#鲜映#,我应该不会注意到还有这样一部深入现实肌肤纹理,追问生命长度价值的文艺片,喜欢。
也喜欢王真儿性冷淡风的高级质感。
很好看,虽然有几处比较尬。
现实主义真的挺美的,希望中国有更多好电影,希望影人们不再抗拒文艺片。
#淡蓝琥珀#希望中国的文艺片能够大步坚定地走下去。
电影虽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但我依旧看到了荷洁对命运捉弄的抵抗。
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你喜欢看电影。
我说,因为这可以让我经历到我从未知道的人生。
人们常常觉得受到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身为剧中人其实会被周围束缚与禁锢,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幸运之处。
荷洁和她丈夫在楼顶上拿着望远镜看着对面灯火辉煌的歌厅,小人物的悲哀命运在那一刻好像已经注定。
阿峰虚幻的爱和突然的车祸戏剧性的让这个北方来的姑娘从天堂落掉了地狱,她一次次穿梭于下半城的老重庆和看得到江景的中央公园,不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新的旧的。
此起彼伏的高楼挡住了阳光,玻璃泛出的蓝光浸透了荷洁的身体,她放下的那块小小的琥珀,又在铜元局奇怪的人行扶梯上奔跑,虽然我没太懂她为什么着急。
我坐着三号线,每天经过没有信号的这个地铁站,看着立交桥和楼房比肩,忽然意识到我也是这个小小房间的囚徒。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和命运和解,但我想,总有一天,会的。
剧情套路,看着没爆点,吃点爆米花看看就得了还要140字,有病的设计1548679495818678484697646365189978564664664688888888899525666655549425464825487664875466431594637694564661646979466464646646466464664646466464646466464664646646464646646466464646616464664646466464
室内戏完全是电影化的摄影方式,利用构图和区域的分割与否,清晰地展现人物间的关系与层级,前期美术与后期调色所呈现的色调完全扣了题(仅室内戏)。剧作上在打工期间完全避免了直接地争吵对峙等戏剧冲突,算是最优选择。结尾处的正推特写,抬眼与观众(灵魂视角)的对望,跳脱出了人物一以贯之的状态,在克制和隐藏了近一个半小时后,导演的意志仿佛突然跳了出来,提醒你此刻为影片的点睛和结尾,这一点实属遗憾。
论如何越活越累。很棒的都市题材佳作,结尾保守了些,不给狗子安排一波皇家一号?
看着各种尬
难拍不代表拍不好,不深入太淡了,很难讲深了会不会好。
王真儿长得真的好像周韵啊。故事很简单,年轻女子因一场车祸失去了丈夫,原本安稳的生活被彻底摧毁。作为回报的是三十万的赔偿金,她无意间发现,死去的丈夫每一天的作价仅仅是二十五元。她的丈夫死的时候32岁,一年有365天,她的丈夫总共活了11680天,拿30万除以这么多天,平均一天大概是25块。也就是说她的丈夫一天就值25块。由此陷入了 “人活一天值多少钱” 的思索。她和丈夫之间的感情是半推半就的,并不热烈,但是她的痛苦却是真实的,来自和这个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的痛苦。「在宇宙里还有很多和我们一样的世界,但是是在不同的时空里。但那些时空里都有我们,但是时间不一样。比如说在现在这个时空里 我正在给你洗澡,但在另一个时空里你可能已经洗完了。而在其他时空 你可能还没开始洗。」
片如其名,淡淡的blue。
一个人的一天只值25块,是一个概念很好,又包含现实反思和底层关照的文本。女主的表演,还是没太抓准人物内在,编剧导演塞的东西也有点多,基本属于过度表意,摄影不错,综合质感差点意思,有点可惜。
救护车去了又回要花钱,快递员寄了又退要花钱,生活里有这么多荒唐账,谁还关心一条人命值多少钱。这星球每天有一亿次性接触,这宇宙充满无数平行时空,世界上有这么多未知数,谁还敢从往生里求归宿。计算车位的时间成本,折算烤漆的消耗价值,现代人是被数字树脂困住的蚂蚁,凝成琥珀失去爱失去自由。
首先人命不是那样算的,否则都是百十元钱每天,剧情每每提到的这个账不是为了提醒人命不值钱而是为了说明唯独人命是不能那样算的;无论是长不大(玩狗、做爱)的阿峰、只想要孙子的婆婆、尽量少花钱少麻烦的肇事一家、脾气不好的蒋丹、见钱眼开的神婆、受惠却不想操心的租客、事后诸葛的交通协管员等等,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展现了自私的人性,只有小白和乐言才那么真;荷洁是个逆来顺受、单纯过日子的女人,在这些漩涡中挣扎着活过自己糊涂的前半生,没有看到她的转变很遗憾,前边浪费的笔墨太多了,总体来说算是不错的国剧。
毫无说服力的电影
淡蓝琥珀,淡蓝色的忧伤,偌大的城市,复杂的社会,唯一简单的就是处处都以金钱数字为衡量的一切。荷洁那一晚美好的团圆梦,真是看得人伤感泪目。。。
重庆真的是个电影喜欢的城市,片子里面的摄影就显现出来了,不过看了很多类似的电影,比之最近的阳光普照,确实少了些情感和思考。
#SIFF2018#淡蓝是当下的生活,淡淡的蓝色,挥之不去的忧郁。琥珀是过去的回忆,明亮温暖,短暂地拥抱永恒。冷暖人间,过去和当下交织,冰冷数字,追问活着的价值。荷洁透过望远镜观看他人的生活,观众通过银幕,看身在城市中的她如同琥珀里的蚂蚁。现实里没有和解,只能通过梦来相互依偎,落一滴眼泪。
2.5 将获得的金钱赔偿折算成已故之人生命之中每一天的价格,再通过对原施暴者进行破坏并造成更多的经济损失为故人“延续”生命,对这种计算方式恍然大悟的一刻大多就已经抓住的这部片子的核。其实反而可以拍得再粗糙一些,现在从人到景都太refined了。
拒绝(男性)导演消费(女性)痛苦。
苦瓜那么多褶皱是不想被人用刀刮嘛?
不知道为什么,国内的导演或者写作者总喜欢拍写一些无病呻吟又让人看不懂的疼痛伪文艺伪写实作品,还标杆自己独立,认为大众不欣赏是自己曲高和寡……学得一手国外的糟粕当艺术!啥时候能创作出真正贴合国人共情的作品,那才叫艺术创作,而不是照搬国外的伪艺术来“艺术”国内!
这故事讲的很一般
耿乐
7分,详长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