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且附加了全黑人团队和历史性再现的标签,的确是炙手可热的选手。
但在人物矛盾的刻画和醒世意义上,都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可能还弱于同类型的纯纪录片。
演技的部分的确不能说很好。
只能用尽量不戏剧化历史人物的理由掩饰真的极度克制的演绎,但也会有流于表面的观感。
显然,人物的部分并非该片重点。
标题的设置,虽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却也局限了两者之间的绝对关系和人物定位。
而影片所预留在人物个体矛盾上的空间,不得不令人好奇Bill内心更复杂的所谓真实和可能性。
这反而令标题显得奇怪。
另外,白人的部分的确过于脸谱化,但无伤大雅,只不过在此用戏剧性代替了真实度。
剧情的推进落脚于真实历史事件,在推演种族问题和斗争之间,设置了个体叙事,无论是纲领推广的共产部分还是主角个人情感的发酵,都具有中和作用。
但遗憾并没有将其深化,以达到展现矛盾以醒世的目的。
在“无间道”的设计外,人物在还原历史之外,是否传递了时代性的意义,更值得被关注。
加之如今混乱的现状,被相关群体之外的人看见并感受,也该是该类型影片的使命之一。
在电影之外的部分,该片与《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同时代话题碰撞,还有与《前程似锦的女孩》的弱势群体话题交汇,都给今年颁奖季增添了时代性意义。
个人更想看真实的内心戏,而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矛盾。
但这段历史是应该被记忆的,也应该被反复记忆,在这个意义上,该片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最后的最后,7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a.以这种方式描写Hampton是值得怀疑的。
1.它把重点放在Hampton的自我牺牲上,而不是黑豹党及其合作力量的集体行动上。
2.把他的死说成是“必要的”,赋予它一种不必要的悲剧性品质。
b.影片始终关注个人行动和决定,这唤起了一种对暴力的非人性的认识(如黑豹党成员射杀躺在地上的警察)。
所有暴力都是非人性化的,但影片没有区分有一定政治意识的自卫行为和警察的暴力行为。
c.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角度,涉及到它选择在哪里找到它的戏剧性以及它所呈现的视角。
影片不是以Hampton的政治为中心,而且讲述了他与奥尼尔之间的故事。
大多数决策时刻都涉及奥尼尔。
比如在1:19处Hampton的演讲。
镜头在奥尼尔,Hampton和fbi特工之间切换,这表明线人面临着痛苦的抉择——牺牲自己,声援Hampton还是背叛他。
奥尼尔的视角代表了导演的政治选择,即关注他们认为最有趣的元素。
对他们来说,Hampton故事中最有趣的部分似乎是一个告密者的心理,一个充满矛盾并面临道德和生存困境的人,而不是Hampton本人所实际代表的政治潜力。
我在《犹大和黑弥撒亚》的豆瓣短评中说,影片展现了一种和中国完全不同的变革方式,汉普顿看似在演讲中提到要建立社会主义,要学习毛,然而他的斗争范围,或者说黑豹党的变革野心,和中国不同,并不在于要建立一个新政权、要推翻旧阶级的统治,而是在现有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对文化和政治(政府)进行改良(第43分钟演讲),注意,这里的政府和国内理解的政府不同,三权分立制度下,政府与司法是分离的,我们能看到,最后即使汉普顿死了,妻子和他同志们的反抗方式不是推翻政府,而是诉求于司法,要求司法对政府进行约束和宣判,这是在中国革命史上无法想象的方式,因为在国内,即使宣传法治的现在,我们心底里仍然觉得政府和司法部门是紧密相连的,你无法想象在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去向法院提起诉求,说要控告政府,我们采取的方式,或者说一直以来中国这片土地采取的变革方式,都是推翻一个政府,推翻一个政党,建立新的政权。
这大概就是多党制国家和一党制国家不同文化对人的驯化吧。
当然,也有可能是,这毕竟是个面向全体民众的电影,美国政府不可能允许毛思想的进一步传播,所以对电影里展现的变革野心,刻意柔化,局限于文化和政治改良,最后引导一句,真实故事的主人公最终得到了司法上的反正,看完后的美国人民走出电影院,面对比几十年前繁荣百倍的现在,欣欣然于改革的进步,虽然最后会跟风似地喊上一句pigs,大概内心还是庆幸美国的进步和伟大吧。
(手动狗头)所以通看全片,你会同情汉普顿的遭遇,敬佩他的革命决心,抑或对叛徒咬牙切齿,但却始终无法对影片中提及的美国革命文化产生共情。
“枪杆子里出政权”、“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人民的力量”...这些字眼对于我们是如此熟悉,在我们心中,它们是老一辈革命者用鲜血总结出的经验,是无数先驱用生命开辟出的道路,然而移植到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却开出了不一样的花来,显得如此软弱和妥协。
这或是一种误解,一种文化差异造就的沟壑,又或者是这时代不同社会一致的走向......爆米花下的种族革命,不过是抚慰不平者的嗨药。
处于这个时代去回看几十年前的革命过程,本就是非常晦涩和艰难的事情,能够汲取到一些来自历史的力量,是最乐观不过的了。
图片取自电影截屏文章内容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沙卡•金导演作品,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黑豹党题材,这部影片让更多人去了解历史社会的问题,配乐和摄影都很出色,尤其是开场就吸引到观众,丹尼尔•卡卢亚和勒凯斯出色的表演,精彩戏剧性的剧本将黑豹党这个民间自卫组织的故事呈现出来。
弗雷德•汉普顿,伊利诺伊州黑豹党主席,靠着口才好,令人热血沸腾的演讲感染力带动了许多黑人,Bill O'Neal则是因为偷车、假冒FBI不愿坐牢,潜入黑豹党收集情报,这个角色眼神中透露着许多微妙的情感。
影片在黑豹党博比•西尔、休伊•牛顿入狱期间发生,除了两位主角以外,还有很多角色,演员群星璀璨,其中黛博拉•约翰逊作为弗雷德的爱人,浪漫与心碎的对手戏很棒,而白人FBI警探Roy是险恶的警探,从一开始还有一丝善,到最后因为埃德加•胡佛局长也有卧底开始因为压力变得毫无人性,而影片提到黑人成为警察卧底会比白人更恶毒,另一位FBI卧底就是如此。
剧本把黑豹党真正善良的一面展现出来,与警察对峙的暴力场面实际上是被迫对峙,汉普顿不想自己逃跑后过富有的生活,只想让人民拥有医疗诊所、教育、食物,拉拢贫穷南方白人组织与波多黎各裔等组织建立彩虹联盟对抗暴政,正如片名的黑弥赛亚,救世主指的就是他,弗雷德有着令人敬畏的思想,正如黑豹党成员都相信某个主义一样。
着重描绘的Bill O'Neal就是犹大,但良知与正义令Bill不断挣扎,一边不敢告诉同伴真相怕被杀死,一边不想做这些害死同伴的事,原型William的采访播出后自杀,弗雷德等人被FBI和芝加哥警局、州检察官办公室联合密谋暗杀,Bill在困境中为黑豹党尽心尽力奉献,却不得不继续给情报,害死兄弟姐妹,两人都拥有戏剧性的命运,当他被人操控画出图纸的那一刻,就已经死了,弗雷德年轻的生命死去,而Bill生命中的灵魂死去。
这部电影确实应该再长一点,很多剧情比较短,现实中William对黑豹的罪行数不胜数,从现在来看,他已经不是为了钱而成为黑豹党,而是因为当时的情况,真的想展开革命运动却无能为力,令人摆布,至少影片给我们带来了历史与现代的思考,社会依旧需要改变,需要解放、革命、自由。
I believe I'm gonna die doin' what I was born for!
I believe I'm gonna die high off the people!
I'm gonna die for the people, 'cause I live for the people!
I live for the people, 'cause I love the people!
MG需要倾听社会底层H人的呼声,但是否需要来一场主义GM?
似乎没有理论上的J级阵营,所谓的剥XJ级中有很多呼吁改善社会福利的,还有不少倾心做慈善的;社会保障发达,只要愿意劳动,遵纪守法,就不会病无所医、学无所教、老无所养;社会阶层并末固化,向上发展的通道一直畅通,而且确实有许多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由下致上的。
主要政党有的特别注重标榜政治正确,强烈反对种族歧视。
事实上H人在MG也不弱势,所以不必SD仇恨,不必采用激进的方式,可以参与议会斗争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如果真像电影所述,LB调查局通过法西斯的手法解决了危机,历史会给出公正结果的,有人不仅会被钉到耻辱柱上,更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也是历史这一名词的深刻内含。
出乎意料的好看。
一部发生在黑豹党内的耶稣与犹大的故事。
节奏紧凑,剧情完整丰富,最精彩的当属两个黑人主角的演出,尤其是象征着耶稣的汉普顿,个人魅力四射。
他目标明确,富有大局观。
演讲时,他极具煽动性和感染力,斗志激昂,直接、尖锐、真诚。
游说其他帮派加入合作,也是一针见血,开门见山。
而私底下,感情如此的腼腆且细腻,充满人文关怀,关心弱势群体的未来,关心组织人员的遭遇…而且他也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侃侃而谈的人,大难临头不逃避。
而象征着犹大的卧底奥尼尔,我们当然可以轻易对他咬牙切齿指指点点,但他身心总是徘徊在黑白之间,一边是迫于无奈,一边是愧疚,每天活的战战兢兢,焦虑不安。
他只是“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的活着。
他只不过不是耶稣。
那个时代确实是就这么玩,就是随便杀黑人。
经过去年的黑命贵事件,更能让人了解到黑人在美国的处境。
我有一点不是很明白。
那美国社会曾经那么种族压迫。
那就都给集中枪毙就得了呗。
就这么搞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么不能相容,那就都给遣送回非洲,要么就都给打死。
你还留他在这里搅和,你还压迫他,这不是找事吗?
黑人的人口基数至今在美国也不是很多。
也还是解决不了种族问题。
到今天警察还是随便开枪杀黑人。
这些年也没什么长进。
MG需要倾听社会底层H人的呼声,但是否需要来一场主义GM?
似乎没有理论上的J级阵营,所谓的剥XJ级中有很多呼吁改善社会福利的,还有不少倾心做慈善的;社会保障发达,只要愿意劳动,遵纪守法,就不会病无所医、学无所教、老无所养;社会阶层并末固化,向上发展的通道一直畅通,而且确实有许多是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由下致上的。
主要政党有的特别注重标榜政治正确,强烈反对种族歧视。
事实上H人在MG也不弱势,所以不必SD仇恨,不必采用激进的方式,可以参与议会斗争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如果真像电影所述,LB调查局通过法西斯的手法解决了危机,历史会给出公正结果的,有人不仅会被钉到耻辱柱上,更要承担法律责任,这也是历史这一名词的深刻内含。
一边打了七把lol人机一边把电影看完了 。
我看这个主要是因为戴锦华老师的推荐 ,还有就是我一看视频里的电影封面,这不是亚特兰大里那个神神叨叨的老黑嘛(名字忘了...),于是我抱着对这哥们儿的好感把电影看完了,果然演技不差。
女主是堕落街传奇里的那个胖妞,她演的也挺好的。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哈哈,有受到教育。
至于能受到多少启发,害,早就被娱乐消解掉了,我不是因为一部电影就坚持道路自信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随着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好,自然会有人去思考道路选择这些问题。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启发其实是存在即合理,也许山那边的人们就适合那样生活,所以那边就总会有犹大站出来跳反。
不管电影是怎样叙事的,我们是我们,他们是他们,那个风起云涌的、共产国际的、第三世界主导的六十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对面的大楼玻璃上的蓝天白云反射在坐在没改造的老旧小区的七楼里的我的眼睛里的中午,天气闷热,电风扇和电脑的噪音相得益彰,我得赶紧再来一把,杀杀时间。
小时候看《英雄》,觉得刺杀太难了,李连杰杀了这么多江湖义士,就是为了再近十步,再近五步的靠近目标。
似乎这是一个战斗游戏,你得将所有的道具都打出来,让自己变得无比强大,才有可能最后通关。
但现实中却往往不是这样,不可一世的大人物,会莫名其妙的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nobody杀死。
而若干年后,这个nobody一生唯一会被人记住的就是杀死了某某某。
Fred Hampton的死太过轻而易举了。
似乎只要胡佛想了,他就死了。
画房型图、下药,都不是重点,即便没有这些,结局依然一样。
甚至Bill O'Neal存不存在都不重要,他作为棋子的目的是,能让FBI更合逻辑,更好交代,更不露痕迹的消灭黑豹党。
而绝不是能不能消灭的问题。
犹大只是射出去的箭,而不是射箭的人。
即便没了犹大,还会犹二、犹三。
而在耶稣死后,当人们所有的矛头都指向犹大,只能说是射箭者的第二次胜利。
双男主戏份有些割裂,互动可以再多一些嘛,还不如爱尔兰人中的两人互动多。特别是最后酒会那一会儿,情绪和人物都不太对的感觉。但!#0,很有现实意义。
看了个机翻的字幕 片中那哥们叫sam 你告诉我他叫地对空导弹!!!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1960年代美国黑人社团黑豹党历史上的真实事件。
没有军人和财阀的支持,在美国谈社会主义,就像在虎口里夺食
犹大与黑弥赛亚,叛徒和圣徒。两个主演表演是好的,但影片只是讲清楚了一个故事。如果只是平庸的讲述这些黑人平权事件,总会有一天我们会厌倦。
讲道理我觉得拍得还不错 特别是摄影 提这么多居然是男配 那男主是Bill吗 这样一讲显得剧本更差了(剧本是真的不咋样啊
黑豹党的指导思想是M主义吗?我都不知道……
节奏真的慢,感觉像是在笨拙地讲故事。片子还是片面的,但也算提供了一个视角。
Maoist's biopic but in a hero-dominant historical view, or shall I say, theological historical view, was quite an irony, but other than that, good photography and artistry.(杰西莱蒙这张脸哈哈哈哈,已经成了新的反派type cast了么;不过都是搞神学,这部还是比克拉伦斯之书趣味高级+有质感多了
拖沓
阿甘正传给到9.几这片才给7.3?豆瓣上是不是9成人都是脑瘫啊
犹大和黑弥赛亚,没有找到一个平衡的落脚点。这个庞大帝国下阴暗角落所滋生的罪恶,终有一天会被审判,具体情况请参考苏联自爆式档案解锁。
加上这部,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提名的9部美国电影我就都看过了。和《芝加哥七君子审判》一样,这部也是关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革命运动的历史题材,它们的出现及被关注,应该和近期的“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有关,可称为美国社会的“主旋律”。片子拍得不错,特别是它以被FBI雇佣的“犹大”— 卧底线人为叙述视角,除了再现政治历史外,多了些许人性的内涵。影片中信奉并极力鼓吹“暴力革命”的黑人“黑豹组织”头目,却被警察用秘密、卑劣地暴力手段消灭了,令人感慨:暴力革命与暴力治安孰是孰非?就看你在社会中的不同立场和位置了。
有些电影就是你觉得不错但是真的不怎么爱看… 是啊,虽然都过去几十年了,为何要花宝贵的时间看每天发生的事情
好莱坞妄图以拙劣的文化工业品来吸纳他的反对者,但这个资本主义的走狗只知道如何肤浅化革命,却根本丝毫不了解他的反对者的丁点意图,他不懂武装斗争,不懂群众路线,不懂马克思主义,更不懂革命。但他的反对者们却总是以最敏锐的双眼看透那浮华的崭新酒杯里装的永远是那又臭又长的陈年毒酒。
勒凯斯·斯坦菲尔德演得不错,片尾曲不错,但是整部电影实在比较混乱。
C,英文字幕看的有些费劲,大段的演讲和轰炸,力图还原当时的真实历史。那个年代的黑人不抗争可能真的没有出路,唯有武装暴力才能打破制度上的囚笼。弱小群体唯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蚍蜉撼大树,争取到属于自己的平等。一个人倒下还会有前赴后继的后来者,扛起大旗继续前进。
能拍出这样一部黑豹党电影,只能说导演对黑豹党真是一无所知。片里弗雷德一再强调他是人民的一员,而导演则像愚蠢的信徒一般,用这犹大与弥赛亚的神话将弗雷德举向神坛。片中大量充斥的形式与摆拍台词,确定不是在给黑豹党摸黑?同是今年同类型的《小斧子》,不知道真诚多少倍。
预算:2600万首周末票房:202万北美票房:547万全球票房:682万上映日期:21.02.12上映周数:12周分级:R最高院线数:1906北美最高排名:2发行方:Warner Bros.
可结合同期提名纪录片的《时间》看,都是民主党上台后已经尽力克制中的BLM选择了。"是的,他是杀了人,但他也做了不少好事啊“,无法共情和理解的弥赛亚逻辑。不过同样是芝加哥历史事件,同样都进行了极具夸张的电影化处理(美国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这部关于当代叛徒犹大的故事,制作得显然远不如七君子那般流畅过瘾,角色及其行为逻辑和说服力,也不如斯派克李同样关于黑豹党传奇的《黑色党徒》。
1.有类型元素的融入,使得观影体验更加真实。同时一方面,通过家庭与政治对Frad这个人物的塑造得十分出色,直到最后一刻为他流下了眼泪。另一方面,对于夹缝在黑白两面的Bill的人物塑造,那种纠纷直至最后逐渐情感崩溃,都是一点一点的奠基而成的。2.总算看到一部今年颁奖季黑人电影不再是以没完没了的文本和教条狂塞进台词,而是通过电影独有的形式来表现出来👍🏻3.但不能否认是华纳为颁奖季而制作出来的,同时电影里将白人描绘成像猪一样的反派,有点zz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