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

主演:贾小军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热门推荐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剧照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2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4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5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6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3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4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5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6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7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8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19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剧照 NO.20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剧情介绍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如果跨越时空在中国山川河流之间遨游一次, 我们能看到什么? 跟随《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脚步, 她逆流时间而上到达35亿年前的中国区域,看植物从海洋细胞开始爬上陆地,从匍匐在地到站立起来,进化出种子,绽放开花朵,打造一个郁郁葱葱的植物天堂; 她去到森林之中,看一棵茶苗经历百年长成参天茶树,看一棵竹子在地下攻城略地长出一片竹林,看林中野果被人摘下成为盘中之餐,看秘境野草被涂在伤口之上被人珍惜; 她去到广阔平原间,看一株大豆被人发掘出她的种子,看一种杂草演化扩张到处处稻田,看遍地花朵被人捧起装点成家; 她去到城市之中,看一片叶子被蚕咀嚼织出华丽篇章,看园林之中植物带人重返自然; 她去到高山之巅,荒漠深处,沉入水底…… 看到人类一直被植物环绕, 植物的身影无所不在。 中国以三万多种植物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选取其中21科28种植物,汇聚2...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在那白雪皑皑的季节鬼娘子荒诞外星迷虎啸苍穹绝命岛MyBoy父亲的遗愿帷幕:波洛的最后一案两个月亮命运之夜——天之杯Ⅱ:迷失之蝶DOUBLEDECKER!道格&基里尔番外篇冷宫女刺客利特斯小心侦探灼灼风流760号犯人平凡职业造就世界最强第三季初恋那件小事风中的女王第一季兽拳战队激气连者特别DVDgyungyun!拳圣大运动会女友日后天美女再见吧!少年前辈,请不要涂那支口红特别的她Alternative我爱上的人是奇葩第四季让我咬一口猫片之无喵生还落魄家庭黑衣人:全球追缉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长篇影评

 1 ) 笔记&心得(多图,更新中)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 🌿20210703🌿ep01笔记&心得:高寒区和荒漠区的植物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下,要活下去确实很不容易。

相比较而言,热带雨林的生长条件很优越,但是这里的植物自然分布也最密集,每个活在这里的植物都需要有一技之长,竞争压力堪比战场。

生物界的竞争真是无处不在!

我感觉我再也不羡慕那些看上去“静静地美好着”的小花小草了。

一些截图:

叶甲和海芋叶的战争,真是太逗了

充满竞争的热带雨林

在荒漠区顽强生长的梭梭

高寒区的植物

孑遗植物

植物的演化历程

疯狂截图🌿20210704🌿ep02笔记&疑问:稗草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可以让自己的外形变得和水稻几乎一模一样(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中叫“拟态”);而被人驯化过的栽培水稻也会有突变的变种(杂草稻),其习性更像是野生稻(种子前端有芒刺,种子会随风脱落隐藏在稻田中)。

所以,植物到底是靠什么来感知的呢?

没有眼口耳鼻没有大脑的稗草,是靠什么来发现自己变成水稻的样子就能更好地存活下去?

被人驯化了的栽培水稻是不是也发现了自己的种子没有回到土地进行繁衍,所以出现叛逆行为呢?

植物会不会也有思想呢?

拟态

水稻受精过程

栽培水稻变种(杂草稻)

🌿20210705🌿ep03 心得:感觉这一集干货不多。

柑橘家族的乱伦戏码已经听过很多遍了,苹果品种单一的情况也早已知晓。

唯一让我比较受触动的大概就是本集结尾的植物“诺亚方舟”——国家作物种质库。

“对所有物种来说,单一往往意味着风险。

”就人类来说,也是如此。

这个世界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每个人都可以做不同的选择,兼容并包真的很重要!

柑橘家族的乱伦戏码

脐橙靠嫁接繁殖

猕猴桃是雌雄异株植物

桃的祖先——光核桃

 2 )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才是文化输出该有的大场面

详见:《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这才是文化输出该有的大场面 - 种纬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174057 这才是文化输出的大片、大纪录片。

题目就开门见山。

“世界”“中国”,通过“影响”,串联起人类命运共同体。

要说这纪录片不好,我不相信。

因为真的做到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豆瓣8.8分,2200多人评,现在属于很小众阶段。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拓宽了国产纪录片的格局。

之前我们的自然科学类纪录片因为经费、技术等问题少之又少,更别说什么精品了。

现在出现,可谓一场及时雨。

全片10集:《植物天堂》《水稻》《茶树》《竹子》《桑树》《水果》《大豆》《本草》《园林》《花卉》。

情节就是:某类植物起源于中国某地,它多么不容易与各种天敌作斗争,然后它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又如何影响了世界文明。

从自然地理讲到人文精神,很好地表达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想来,剧组也是煞费苦心,一边找生物地理学家,一边找文化学者,统筹后才能下笔撰稿。

第一集《植物天堂》开篇赞美我国栖息着3.5万种植物(占到地球的1/10),其中3万种会开花。

这让我很受宠若惊,以前知道中国地大物博,却不知道博成什么样。

然后介绍了几样年纪最大龄的物种。

沙椤——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植物之一;

辽宁古果——1.45亿年前就存在,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

通过这些植物呢,表明“自古以来”大中华都是地大物博,都是富有名堂的好地方,不是什么荒山野岭,穷旮沓。

说起来华夏的“自古以来”,最重要的就是长江与黄河。

长江、黄河创造了中华文明,那么她们的起源地青藏高原呢?

镜头马上就给了画面。

高原上的横断山脉,海拔近5KM,流石滩。

反正呢,很枯寂和苦疾的荒地,长着水母海兔子,她们可是海拔最高的开花植物。

然后好不容易和环境、和天敌作斗争,和谐共生,开花了,应证着生命的光辉。

高原附近的云南,西双版纳,拥有着中国1/6的植物,有4千多种植物会开花。

从青藏高原的起源延伸到西双版纳的最绽放生命姿态。

然后到了西北荒漠,

梭梭,她们在的地方不是好地方,缺水、干旱、风沙,但是她们一株就能固定10㎡的土地。

其实到这里,主题已经表明了,植物与环境共生,我们人类也是,不能因为人为因素而加大了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我们不仅要向植物学习自力更生,还要学会运用植物的作用,比如利用梭梭种植,以改善西北环境恶化。

第二集《水稻》。

当然一阵套路,水稻的天敌是谁?

答案就是和它长得差不多的稗草,稗草通过拟态来侵占水稻田。

然后科学家和农民怎么解决了问题,怎么促进增收。

所以啊,这就是高考成语“稗官野史”的由来。

那些米啊,还远播日本,发展出了时下热门的寿司文化。

在这一集里还第一次提出个问题,一个哲学的问题:水稻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

水稻变种。

也就是说,栽培的水稻会变异,成为杂草稻,甚至长出芒刺,这样就不能当做米饭食用。

而这却是水稻“最自由”的状态,无异于一个哲学悖论。

没有了约束,但是失去了意义。

人类就是要处理好这一类的矛盾。

我看完就在思考,为什么第二集专门讲的是只有南方有的水稻呢?

为什么不挑一个全国都有的粮食作物呢?

后来一想也简单。

因为社稷大业,民以食为天,而我们现在最重要的相关科研之一就是杂交水稻的研制。

和杂交水稻最相关的就是那些神秘的野生稻。

袁隆平等科学家千方百计在野生稻里寻找解开水稻增收的奥秘。

“每一碗米饭背后都是探索不尽的生命轨迹。

”因此,把“水稻”放在如此重要的第二集,即植物对人类吃饱肚子的贡献仍然是第一位的。

粮食安全就等于国家安全。

我们需要感恩自然,感恩自身。

第三集就变成了补充维生素的《水果》。

我国目前有700多种果树品种,占到了世界的50%以上。

最主要的是柑橘,这是世界第一大水果品种。

柑橘有3大元老:香橼、橘子、柚子。

然后彼此之间互相杂交,杂交后再杂交……上演了水果界的“伦理大戏”。

既然是第一大水果,那自然免不了被中国文人附庸风雅。

屈原那时候赞扬橘树是全天下最美好的树,还写了《橘颂》,还好语文课上没有要求“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独立不迁、品性高洁。

”“橘”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然后也是传播啊传播,“橘”成为了以色列犹太人的神的象征。

中国是水果王国。

不止如此一种传播。

英国人威尔逊来大中国4次,采集了6500多种植物标本,发现了许多标本,将其中1500多种引入欧美各地。

他特别发现一种叫羊桃,也叫狗枣的野果很好吃——delicious!

但是移植到英国发现都是雄株,就没法结果,你说愁不愁人。

对于水果党来说,吃不到心爱的水果,简直是天要崩了。

机缘巧合,他转移到了新西兰,发现这种水果遇到了圣地,靠着1株雄和2株雌繁衍后代。

这种水果学名:猕猴桃。

又叫中国鹅霉。

新西兰专门培育了耐储藏的“海沃德猕猴桃”,成为全国性水果。

更没想到的是,本是猕猴桃起源地、猕猴桃故乡的中国,如今成为了这些产地最好最大的销售市场。

“改变了新西兰国家的命运。

”一株猕猴桃,连接着中国、英国、新西兰和全世界,多么神奇的历史命运。

高潮情节要来了。

镜头跳到雅鲁藏布江,光核桃树。

普通桃的祖先,被青藏高原的居民称作“高原神树”,从不修剪。

桃,是对生命的尊敬,是万物一体、万物和谐的体现。

原因很简单:桃养人。

桃含有2000多种成分。

所以,中国人早早发展出了“仙桃”“寿桃”等概念,桃成为了通往精神世界的引路者。

吃了一颗仙桃,更是能多活500岁,《西游记》里孙悟空偷仙桃的故事广为人知。

从这里开始,植物的养生功能被彰显出来。

第4集《茶树》。

据说就是先人就是看着猴子采食茶叶,所以先人也食用茶叶。

主要是三种物质比较健康: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

为了保存效力,人们会在滚烫的砂锅里炒茶叶,此为:杀青。

比如四川雅安地区的人就做成了黑茶,卖给青藏高原地区的人,那里的人再做酥油茶。

茶可以提神养性。

英国人也学去了,工业革命时期,流水线生产车间会让一天干十几小时的工人吃个下午茶,快速补回体力。

后来发展成为英格兰城市里的“绿房子”。

英国人多爱喝茶?

他们打仗的坦克里都得装热水罐,泡茶喝。

那个年代,茶叶贵,英国人想法设法把中国茶叶移植到印度去种,好不容易才成功,也带动了印度铁路系统的发展。

美国人甚至通过波士顿倾茶事件,影响了独立战争的爆发。

特别是日本,最早在寺院里学习去了中国的茶文化,发展了茶道:一期一会,创造出了禅修的新形式。

凡此总总,都说明中国茶叶修身养生,还带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可见保温杯里泡绿茶简直是国际范。

植物与文明的关系自此才来开序幕。

第5集《竹子》。

这个,中国人就都懂了。

一只野生大熊猫,每天要花16小时,吃掉40公斤竹子≈成年人20天饭量。

它们就是太可爱了,没事就在啃竹子。

竹子做成很多乐器,其中之一:尺八。

唐传到日本,被日本发展起来,中国却消落了。

这倒没什么,主要是竹子之乐器,犹如竹子本身——“谦谦君子”。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一言以蔽之:中国人的风骨和气节。

竹子,塑造了中华文明,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超过了200个。

特别是竹简传播了汉字文明——“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辈子高洁傲岸,常绿,不屈。

说来也怪,竹子一辈子只开一次花,人们却始终没搞清楚它的开花的植物学规律。

可是,它开花时就注定死亡了。

美好而短暂,痛并快乐,快乐并痛……本身从植物学来说,竹林已经成为“第二森林”,成为了如今有效的低碳、固碳生活方式,带动了日本、英国、意大利等的建筑设计。

不可居无竹——看来古人有先见之明。

第6集《桑树》,也说到了家蚕体色改变的奥秘仍未知。

桑蚕产出丝绸,形成了中华文明最早广泛传播的“丝绸之路”。

汉唐风,就是自汉形成了“丝绸之路”。

当初,古罗马人见识到了丝绸已达600年,却没办法在当地生产,后来当地的美第奇家族垄断了丝绸生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由此形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资助文艺人士,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发展。

这么看来,文艺复兴的盛行,有中国丝绸的一份功劳。

第7集《大豆》。

大豆祖先:野大豆。

(取名也太随意了吧)因为丝绸之路是往西,唐代鉴真则是东渡日本。

他带去了佛学,还带去大豆的豆腐。

后来,各国的“豆腐”的发音还是借用中国的原音。

我们现在知道可算知道了《头文字D》里的“藤原豆腐店”为什么如此亲切了。

美国搞得比我们还热闹,田纳西州某个只有一处红绿灯的小镇,还专门举行大豆节,进行大豆选美。

而大豆对中国人的精神寓意则是故乡。

第8集《本草》。

养生的至高境界——药到病除。

先是银杏这种也是中国原产地的植物。

有2亿多年的历史,据小道消息可能当年恐龙兄弟也喜欢吃。

吃的就是银杏果,专治咳喘。

中华更是有九大仙草,其中排第一位的是——铁皮石斛。

它主要是在丹霞地貌的一些省份,形成共生真菌,于悬崖峭壁之阴处,古人常悬索崖壁或射箭采集,称作“还魂草”。

对现代影响最大的则是——黄花蒿。

让我们先看看马达加斯加一小镇,妇女生疟疾,病重,有三个孩子,还想着天里需要她干活。

可是发烧呕吐不止。

这种疟疾在当地发病率可以高达34%。

她住院了,家人每天为她送来饭菜。

有了黄花蒿提取的青蒿素药物,她慢慢健康了起来。

当地专门跟上海买了一些黄花蒿品种种植和提取。

这项技术和发现曾被屠呦呦推广开来,为此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治愈了多少疟疾病人,数以亿计。

这是最好的中国力量,为世界各地送去温暖。

第9集《园林》。

荷花,地球上最早的开花植物,反正中国是原产地。

纯净人格,一朵荷花,一个庄严世界。

荷花统治了园林的水域。

内室,则是兰花。

雅士的装点,故称为“国兰”。

能被千年的文人墨客、精英阶层称“国”可难了,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不向外界寻求认同的独立精神。

而那个“兰”字,最早在3000年前泛指所有芳香的草本植物。

这些都在美学文化达到巅峰的宋朝被大力推广。

还有梅花。

西湖的宋代文人——林和靖一生未娶妻,以梅花为妻子。

说来也话长,当时靖康之耻,国家危亡之际,文人墨客亟需一种事物来象征国家的转变。

他们就找到了梅花。

凌寒独自开。

迎着寒雪,梅花凭借坚韧毅力,绚烂绽放,宣告不屈精神。

这正是民族精神的最好表达。

竹、兰、梅之外,再次就是菊花了。

因为在中国,社稷土地的颜色是黄色、黄壤。

所以黄色的菊花成为了国家的象征。

这就被日本学去了,还学大了。

日本的国徽就是菊花。

它还有一个特性也显得非常尊贵,那就是到秋天必开花,有些植物就不太容易。

于是菊花成为了世界栽培植物之最,全球品种达到了2-3万种。

中国园林由此把菊花推向欧美,推向全世界。

后来英国风景式园林借鉴了中国江南园林的特点,开发出了不规则设计,席卷欧美,成为了现代公园的雏形。

换句大白话说就是,苏州园林变成了美国中央公园,又变成了每个城市里的人民广场。

回到西湖,那个最凝聚了竹、兰、梅、菊的地方,又被日本学去了。

扬州有瘦西湖,日本有小西湖。

可惜有一点他们学不会:“诗人们是幸运的,他们遇见了荷花,遇见了杨柳,遇见了梅花,遇见了枫树;而植物们也是幸运的,她们在这里遇见了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杨万里、柳永。

植物、诗歌、与艺术,在这里生生不息。

这就是所谓的“植物丰富人类的第二自然。

”此唯有悠悠千年、灿若星河的中华文明才能彰显出来。

第10集,大结局,承接的也是花的《花卉》。

呼应前文,说起来青藏高原的绿绒蒿——离天堂最近的花。

它开花不容易啊。

然后是森林里的大树杜鹃。

它也不容易啊。

有幸的是,杜鹃从我国引入欧洲,一下子改变了欧洲园林。

也有了“无杜鹃,不成园”的说法。

牡丹、蜀葵等花亦如此。

蜀葵还是最早引入西方的花卉,也可能就是威尔逊等专家来中国采集时带过去的。

改变了欧美园林艺术,其实就是影响着欧美艺术审美,自然而言,塑造了世界文明。

综上所述,植物成就了中华文明,也丰富了世界文明的色彩。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文明变迁也只有华夏大地的万千植物们能寄托着和承载着。

回过头来看看“起源地——低于天地——成就中华文明——传播海外——丰富世界文明”的套路非常清晰。

除去开头就说过的自然科学类的科普外,本纪录片潜藏着深厚的“春秋笔法”。

也就是如题所述——中国的植物影响了世界,中华文明改变世界。

基本而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百利的。

暗含的意味也很明显,符合我们的主要宣传思路。

在“一带一路”上,文化互通上也大力推进。

经贸等互利互惠那是利益驱动,是没办法的。

可随处可见的辱华还是让人难受。

今天中资给海外某个球队赞助,明天球队的球员就发布辱华微博。

中国已是不可隐藏的大国,必然需要大国思维。

外面的世界是否打算接受中华文明,平等接待中国人呢?

还是因为中国作为客户,所以需要曲意逢迎,做做面子文章呢?

文化互通是根本性的解决措施之一。

不能说日本捐赠救灾物资时,写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以示暖,而我们却不知所措。

当初日本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绣这些偈语,由此促发了鉴真大师的六次东渡,开启了传播佛学和豆腐之路。

自然我们可以同样像当初植物传播到世界各地,推进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再拓展到世界各地,让别人尊重和平等待之。

这才是文明复兴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只不过在找回中国故事罢了:“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 ) 植物,来自中国,影响世界…

植物,来自中国,影响世界…十集的篇幅,逻辑安排上有一点总分的结结构的影子,第一集从生命起源开始,到植物演变,再到各种植物的前世今生;第二集选择了水稻和谷子这两种供养了南北大地的植物;第三集说了橘子家族,说了猕猴桃的改良,说了苹果的选择,说了桃子的变化,水果因为人类而变化;第四集茶树的变迁,因为人类有意识的改变,让茶树成了如今的样子;第五集,竹子这种有特质的植物的用处它们的习性诸如此类;第六集,桑树与春蚕之间的关系,还有丝绸的出现;第七集讲述大豆科植物被人类从野生培育到粮食类生力军;第八集,本草植物漫谈,黄花蒿等;第九集园林植物,兰花,荷花,梅树,菊花,各种为中国园林提供了灵感或者美感的植物;第十集对于各种花香异常的观赏植物…总的来说,旁白介绍居多,采访专家或者育种工作者或者种植者不多,画面的呈现很美,结构上逻辑清楚,不过大多数还是泛泛而谈,有些流于表面,每一集的风格也不统一,"影响世界""中国的"这两个特质并没有凸显的很清楚,不过还是值得看一看魅力十足的植物的,个人评分8.9分,推荐指数四星半。

 4 ) 2019.10.29有感:

第一集我给满分,后边就差点意思。

如果第一集可以拿到九分,剩下的每一集最多拿六分。

纪录片的立意选的很好,视角也很庞大,在观看过程中无数次截屏,千言万语汇成“太美了”和“我骄傲”。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确实应该有这种讲述多样化的纪录片出现。

只是从纪录片内容和叙事角度来讲,每一集导演不一样造就风格也不同,但这不是缺点,很多纪录片都是这么拍的,比如《人生一串》。

问题在于虽然每集是一个主题但是讲的很散,部分升华有恶意煽情,有的还跑题了,部分镜头会多次重复运用(其实只要内容讲好这点可以接受),音乐单听还是不错的但是配在一起就……很乱!

甚至感觉不像专业人士拍出来的东西。

有些遗憾,这个主题很好,为了拍好分了这么多章节,结果就拍出来这么一个浮于表面,讲着讲着就跑题,有些失望,你本可以拍的更好。

但是通过这个纪录片,也了解了很多:尊重植物,不要乱摘花,乱撒种子等等,传粉对它们真的很重要。

也从植物的生命力获得激励联想到成长的挑战,人生的困难。

对于素食主义者:看看植物这旺盛的生命力吧,怎么能说食用植物不是在摧残生命。

也有危机感:也许是我们的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大家不够重视,也许是条件不充实还没有着手,但不宣传就会被“偷走”,到时候谁还会记得这曾是中国的东西呢?

 5 ) 帧中思考自己的故事

突然想到进化生物学写的一个观后感搬过来。

作为一个爱好人文主题的纪录片,可能更加在乎在人情事故、在乎人与人之间可能产生的恩怨情仇,所以很少去观看《EARTH》这类关于地球母亲的、能够极大的塑造“世界观”的纪录片。

但在按照老师要求下观看后,整个心理还是经历了一个情绪、认知的转变——开始以为是枯燥如同讲诉植物生理学那般“析原理、清遗传、讲演化”的应试片,结果出乎我意料。

它给我首先带来的视觉冲突是震撼的:即使在好看视频平台上上传的清晰度是标清,但依旧能够带给我们美感。

这是国内第一部植物类纪录片,一部BBC级别的纪录片,能让观众能隔着屏幕嗅到乡土淡香,讲述着观众身边熟悉又陌生的“中国植物”故事。

该片与植物相配套的特殊拍摄方式,用巧妙的镜头语言表达植物的情感,以大众所能接受的形式讲好植物故事,让植物开口“说话”。

它给我带来的认知、对未来的思考是深远的:央视出品的精致感的背后是无数摄影工作者的坚毅的品质,所有行业但凡用心便可以做到极致——而现在快节奏、追求快钱的我们这批当代大学生为什么大部分没有了那深耕专业的决心?

在上节课大学目前为止第一次的回味大学生涯的汇报课——大部分人按照要求像“做完形填空”般填完问题,没有深入的探索自己、追忆逝水流年的大一大二,面对“劝退的”生物大都好像没有继续向深处探索的勇气,到底是明智的抉择还是不够热爱的彰显呢?

我们到底应该像水稻那样吗?

它又是因为选择到了合适的环境还是在这个环境里面自己改变内在的东西呢?

就像路遥的《人生》中所说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而回到这部纪录片,在云南腾冲的高黎贡山,摄制组成员为了接近拍摄目标——大树杜鹃,背负重达百斤的飞猫索道设备,趟过70多道溪流沟堑,在森林中爬行5个多小时。

在非洲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地区,摄制组冒着被疟疾病情传染的危险,记录了青蒿素。

为了记录只有一粒米大小的稻花,摄制组将水稻搬进室内,尝试在无风环境中拍摄稻花开放,稻穗从茎干中生长出来的过程。

他们对文艺上表达对生命的追求可以说很是痴迷专注,种子壳裂、芽苗破土、花朵绽放、麦浪摇出风声、豆荚吧唧爆裂……植物在4亿年前就登陆地球,植物奠基了我们家园的基础,当我们思考人类在这个世界中的地位的时候,不能忘了其实植物比我们多活这么久,他们的情趣是不是比我们更先进呢?

等下一代比我们更高节奏的事物如同人工智能下的存在,那在他们眼里我们岂不是就是我们眼里植物般的存在?

或许静谧才是我们人最终的归属?

它给我带来生命观念是美好的:中国已知的植物有三万五千种,占世界植物的十分之一,这里是植物的天堂、文明的摇篮。

衣食住行、美的历程,传播万里、绵延不绝。

从雅鲁藏布江峡谷的原始森林到中国茶树最古老的源头,再到非洲中部高原地区的青蒿素,该片用震撼而温暖的镜头语言,呈现了21科28种中国植物的生命旅程,孕育了华夏民族的草木也在滋养世界。

开学前几天,我复读班的一个幽默开朗的同学跳江的消息传来,这对生命的脆弱的感叹立即涌上心头。

一下子也想到了片中的毛竹,它的根茎向四周不断扩展,攻占略地,它像长了脚,或许不是最美丽的、最强大的,但一定是最坚强的、顽强的。

抬头一瞥,我上大学时给自己桌子上写的便签——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6 ) 竹子(禾本科 竹亚科)

一共一千五百多种,最主要的是毛竹

攀爬在别的树上

毛竹主要生长在长江以南的山地地区(不会低温太久,斜坡防止雨水积存)竹林地下世界:根茎将竹子联系在一起,根茎相连,进行营养传输,使竹子繁殖扩张变得便利,地表上每根竹子是它的分支,储存光合作用的能量与大地的养分,秋天用根茎的储备培育竹笋,冬季休眠,春天竹笋萌动,在地底已有竹节,雨水来临,挣脱土地,每一节都向上生长,笋壳防寒保暖,但还是受降温影响

根茎

正在长高的竹笋只有一半左右的竹笋能长成竹子,长高期间,最快一天长高两米,50天后,就能长到20米高,长成竹子后,身高不再改变。

换叶

澜沧江畔除了身高,竹子还有维管束,富含纤维使竹子富有韧性,维管束周围的组织部分使竹子强壮,维管束由内到外逐渐变密,使外侧更具韧性,即将抽枝展叶的竹子富含纤维,柔韧适中。

随年龄增长,竹子不断优化维管束强度,中空力学结构、竹节、横梁赋予抗弯能力与强度。

维管束

维管束周围组织长出叶片,冬天的雪是竹子不能承受之重

度过寒冬,叶片在风雪侵蚀下逐渐老化,在第二年春季进行换叶,叶片中蝗科昆虫20多种,最常见是竹蝗(羽化-交配-雄竹蝗死去-雌竹蝗产卵)

竹蝗

竹蝗羽化

竹蝗交配死亡:竹子开花,开花时间复杂,等待多年后,开花前,同一根根茎相连所有竹子变黄,将叶芽转化成花芽,大约9小时内,柱头授粉(风 昆虫),若在这段时间内,花粉不能与柱头相遇,则无法繁衍后代,秋季种子脱落,共生菌(竹荪)将竹子分解,毛竹种子半个月内长成小苗,小苗有萌发成竹笋的能力,中国开花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竹子的花

竹子的种子

竹荪分解竹子秦岭 熊猫花16小时吃40公斤竹子,演化出第六根伪拇指更方便抓竹子,有发达的咀嚼肌与厚重的头骨,所以脸变圆。

乐器尺八—普化尺八

尺八秦汉开始成为审美对象,唐宋出现在诗歌中,被人种植在家门前,(终年常绿:清廉,竹竿有韧性:刚正不阿,空心:虚怀若谷,竹节:坚贞有节)苏州博物馆的竹子真好看竹子广泛分布

 7 ) 拍的好看,文案让人尴尬

拍的漂亮,配乐有时候觉得莫名其妙,和地域风貌联系不上,新疆风景,为什么非要吹笛子?

强行拟人化,还不少,植物不是动物,有脑子这东西么?

大豆一集,举了就中国,日本,美国三个例子,中国几千年文明,日本最多算附属国,美国一个百来年的年轻国家,影响世界文明这也太牵强了吧?

还几千年?

总之,文案最令人尴尬。

 8 ) 最爱的植物纪录片

小时候没有电视剧可以看的时候会看纪录片,第一次接触到的纪录片是《人与自然》和《动物世界》,动物的纪录片总是会很有趣。

反过来回到这部植物的纪录片,他用另一个视角展现了植物天堂,再兼之科普,用现代化的拍摄技巧,无数镜头另外惊叹,每一帧的截图都可以当壁纸。

看完片头就被吸引,目前看到了最喜欢的第三集,跳过了水稻那一篇。

全部看完的话再继续评价。

 9 ) 惊喜之后还有一些小遗憾

难得看到一部制作如此精良的纪录片,它有磅礴壮美的航拍,也有细致入微的探秘;从一颗花粉到一个花序,从一粒种子到整片森林,从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到青藏高原的流石滩,它最大的贡献可能就是让更多人看到了植物世界的绚丽斑斓,同时也提醒着人类和植物紧紧相依的命运。

美中不足的一点大概是它更侧重于挖掘植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植物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而对植物本身有所忽略,这对于我这个植物爱好者来说有点点失望。

片中出现了很多名词术语,对没接触过植物学的大众来说可能不大友好,比如维管束、颖片,虽然单独一个都可以说一大堆,但还是希望可以稍作解释,不要一带而过。

裸子植物讲得有些少,其实水杉也是从中国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树种,发现和命名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可以讲述。

其实最遗憾的是看绿绒蒿和高山杜鹃那里的时候。

记得花卉学的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段故事:在她上学的年代,她的学姐得到了可以出国留学的机会,但有个条件是要他们带绿绒蒿的种质资源到国外去,因此老师的学姐就放弃了留学的机会。

虽然说学术交流研究是没有国界的,但还是没有人愿意自己国家的种质资源被外国人拿走吧。

现在西方园艺界已经初步实现了让绿绒蒿走下高原,安家在花盆里的驯化栽培目标,从花展走向千家万户大概也不远了。

反观国内,目前我们依然没有这样的能力驯化这种生长在高原的圣洁之花,让它装点我们的花园。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杜鹃上。

西方对杜鹃的热情一直没有减退过,而我国的杜鹃花种质资源调查保护和品种选育都还刚刚起步,而在野外还有人大肆采伐野生兴安杜鹃的枝条兜售。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每次听到这句话先是骄傲,然后是心痛。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我国的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让中国的植物再次影响世界。

乱入一张杜鹃的图hhhhh

 10 ) 简单的记录

看完第一集打算继续往下看。

第一集大致介绍了中国植物资源以及分布的概况,认识了青藏高原的水母雪兔子—厚厚的苞片能够保护花器官,同时也为昆虫提供了栖息地,西双版纳的海芋—昆虫为了防御植物毒素在海芋上咬了一个又一个大洞,绞杀榕—一种寄生性植物,生长气生根,能从寄主植物上获得营养和水分,一旦根落到地上能够独立生长,一般只寄生在健康状况不太好的植物上,能够推动雨林的新陈代谢,望天树-雨林中最高的树种,阳光的宠儿,沙漠中的梭梭树—从出生起就不长叶子,根系发达,看着一部分的时候真的为植物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珙桐—第四季冰川的孑遗植物,由于长着白色的苞片,又被叫做鸽子树。

纪录片中提到,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北纬30度是荒漠地区,在中国地区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北纬30度是植物天堂。

这集的最后讲到植物和人类的相互影响,人类驯化了植物,同时植物也在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由此引出第二集的内容。

第2集 水稻野生稻有长长的芒刺以及落粒的特征,人工驯化后的水稻不再具有这些特征,方便人工收获。

人类对稗草的驱逐,导致稗草与水稻具有相似的外形,难以在苗期清除稗草。

水稻自花授粉的性状不利于物种的多样化,雄性不育水稻的发现为杂交水稻的栽培提供了条件。

目前,水稻田中出现杂草稻,对于水稻来说,这是拓展多样性的尝试,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第3集 水果这一集完全就是果树栽培学课程配套视频教材啊,很多内容老师讲过,之前全凭想象没见过画面,脑子里只有PPT,看了视频以后加深了印象,真的太美了。

为啥就没有专门讲蔬菜的一集呢?

这一集讲了柑橘类水果,猕猴桃,苹果和光核桃的故事。

柑橘类水果起源于三大祖先:橘子、柚子和香橼,许多柑橘类水果是这三者相互杂交的后代,比如橘子和柚子杂交得到橙子,柚子和香橼杂交得到雷檬,橙子再和香橼杂交得到柠檬等等。

从细胞融合实验也可以看出,不同种类的柑橘水果之间具有很高的亲和力。

脐橙是一种没有种子的水果,依靠嫁接得到繁殖。

猕猴桃起源于中国,100多年前引种到新西兰开始人工栽培,早起的猕猴桃比较软,海沃德猕猴桃硬度适宜,耐储存,得到广泛销售。

我国目前广泛栽种的苹果是日本品种红富士,但品种的单一对物种是不利的,在我国新疆地区有大片的野苹果林,能够提供丰富的苹果种质资源。

其中最大的苹果树被叫做“苹果王”。

由于检疫措施不到位,野苹果林在与内地枝条的嫁接过程中感染了小吉丁虫,这是一种噬咬树心的害虫,为了保护苹果种质资源,苹果专家陈学森等人每年都会去新疆的野苹果林调研。

现代桃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的光核桃,这种桃的果核表面光滑,因此得名。

我国有种质资源库保存专门植物资源,防止物种的损失。

第四集茶叶 首先介绍了茶树的起源与生物学特性,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野生茶树是高大的乔木,茶树根系繁茂,生长在斜坡上,完全花,异花授粉,果实需要一年半的时间才能成熟,因此出现花朵和果实同时在树上的现象。

最著名的茶树昆虫是茶小绿叶蝉,体表呈现隐匿的绿色,体长3-5mm,茶树被茶小绿叶蝉侵害以后会在空中释放信息素,引诱天敌猎蛛捕食茶小绿叶蝉。

此外,茶叶分泌茶氨酸、茶多酚和咖啡因等生物活性物质以抵御真菌和细菌的侵害。

茶叶的全基因组已经被测定,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

然后介绍了茶叶驯化与制作。

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沿袭着一种吃茶的习惯。

云南凤庆县的香竹箐生长着一棵被称为锦绣茶祖的大茶树,是人为矮化茶树的代表。

从热带到温带的传播过程中,茶树逐渐由乔木变为灌木,灌木型的茶树更适合人工栽培和采摘。

茶叶的制作需要经过“杀青”这一步骤,杀青能够灭火茶叶中的酶,去除酶以后,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得以保留,进一步减少茶叶中的水分能够延长茶叶的储藏期。

最后介绍了茶叶对世界的影响。

茶叶初到英国是贵族阶层的宠儿,在工业革命以后,由于茶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工人阶级开始增加对茶叶的需求。

英国人罗伯特·福琼将中国的茶种引入到印度的大吉岭,该地区适合茶树的栽培,后来成为世界三大红茶产地之一。

日本茶道是最高的待客之道,茶超越了饮品的概念,草庵,露地,一期一会,强调精神世界的追求。

1753年被植物学家林奈命名为 Thea sinensis 意为中国茶树。

第五集 竹子竹林不是许多竹子构成的,是一棵竹子长成的。

竹子不耐冻,只能分布在南方地区。

竹子的维管束由内向外逐渐增加以加强抗风能力。

大熊猫曾经是肉食动物,肠胃无法很好地吸收竹子中的营养物质,只能以量取胜,一天要吃相当于成年人20天的饭量。

竹子制作成的乐器——尺八,唐代从我国传到日本。

竹子滋养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可作为记载、许愿的载体等。

竹子开花也就意味着死亡,竹林的死亡对周边生态系统的影响很大,但是竹子开花的规律还没有被人类发现,目前仍在研究。

第6集 桑树桑树具有高超的蛋白质合成能力,自然条件下的野桑树树形高大,寿命可达千年,人工驯化下的桑树逐渐矮化,便于栽培和采摘桑叶。

野生蚕呈现暗褐色的外表,而家蚕外表纯白。

意大利的美第奇家族经营纺织厂积攒财富。

桑果雄花具有强大的弹射能力,可将花粉弹射到尽可能远的地方。

第七集 大豆野生大豆匍匐生长,豆荚成熟时会爆裂以弹射种子,这些性状不适宜人工栽培,在人类的驯化下,大豆逐渐形成直立生长,豆荚不爆裂的特性。

豆腐由鉴真和尚传到日本。

美国的一个小镇每年有大豆节,美国的牲畜主要靠大豆喂养,美国机械化生产大豆。

大豆的根瘤菌具有固氮的作用,能够起到肥田的作用,大豆与玉米轮作。

大豆自花授粉不利于新品种的培育,人工异花授粉成功率很低,借助蜜蜂授粉,寻找大豆雄性不育的品种。

第八集 本草介绍了银杏,塔黄,铁皮石斛和黄花蒿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药用植物。

银杏是世界上唯一具有扇形叶片的植物,雌雄异株的特点导致其授粉比较困难。

塔黄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植物,与蕈蚊共生,厚厚的苞片为昆虫提供了栖息的场所,目前还无法人工栽培。

铁皮石斛在中国古代被誉为仙草,生长丹霞地貌的峭壁上,它的根高度特化没有根毛,生长在地表的根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还与真菌共生,它的种子很小能够在高空飞散。

在逆境下,石斛的茎上积累了多糖类物质,帮助它保持水分。

黄花蒿是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的来源,马达加斯加的人民通过种植黄花蒿获得了高于水稻的经济收入。

第九集介绍了四种园林植物:荷花/兰花/梅花/菊花。

荷花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开花植物之一,历史悠久。

荷花有着特殊的生理构造,不容易沾染灰尘,因此被人们视作高洁的象征。

荷花同时也是佛教的重要象征物,意味着洁净的世界。

世界上兰花的品种很丰富,中国的兰花因其低调内敛,香味淡雅而独具特色,宋人将兰花引入室内,作为君子的象征。

兰花根系发达,小小的花盆难以容纳,因此需要采用分株和去除枯根的方式扩大兰花根系的生长范围,使兰花能够在室内花盆中生长。

梅子作为调味品,能够满足人类的温饱需求。

梅花的普及与我国历史上的“靖康之变”有关,南宋文人借凌冬开放的梅花表达一种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另外,梅花坚强的生命力,使得“劈梅”这样一种独特的嫁接工艺成为可能。

现代园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人工创造的“枯荣相对”的艺术之美,即衰老的枯桩上抽出茁壮的枝条,开出灿烂的花朵。

世界上菊花的品种有2-3万种之多,菊花品种之巨得益于它易于杂交的性质,养菊人每年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杂交的方法创造出新的品种。

菊花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成为日本园林艺术中一种重要的植物。

原产于中国的许多植物都成了园林植物,进入世界各地的花园,因此中国也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

公园是对自然的模仿,是植物的第二故乡,也为人类提供了寻求美感和栖居自然的极佳处所。

第十集的主题是花卉:绿绒蒿/大树杜鹃/大花黄牡丹/月季/蜀葵。

绿绒蒿是一种生长在青藏高原地区的草本植物,品种丰富,色彩绚烂,给无数的登山者带去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有科学家专门研究绿绒蒿的人工栽培方法,这一集的绿绒蒿是在太美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换了头像。

杜鹃在我的认识中是一种矮小的灌木,没想到杜鹃也可以开放在高大的树上。

蜀葵在中国各个地区有不同的称呼,在古代就由中国传播到欧洲,比月季等植物还早两三个世纪。

片中模拟了蜜蜂视角下花朵的样子,核心部分的颜色比较深,用以吸引蜜蜂。

人工栽培的花卉拥有更大的花冠,更丰富靓丽的色彩,人类帮助花卉免于自然界的生存压力,同时将花卉改造成符合人类审美的样貌。

《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短评

借助新摄影手段,没有树的中国也变得如此郁郁葱葱。希望借此唤起国人对植物的关注和惜爱,或者也可以说说农耕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5分钟前
  • 2014书虫
  • 还行

看点植物治愈一下;跟张老师看的第二部纪录片。

8分钟前
  • 十安
  • 还行

视频拍的不错,这个文案跟剪辑真的吐了

13分钟前
  • 口木子
  • 较差

慢动作帧数那么低看着不尴尬么?好歹用光流法处理下啊。竹子那集类似的镜头无数次重复使用,审美不会疲劳么?第八集还鼓吹传统医学的贡献,免疫力是随便吃点草就能提升的么?无端提升免疫力的代价知道是什么么????科学素养堪忧。如果没有植物,园林就不是园林…这不是废话么

17分钟前
  • moodyblues
  • 还行

画面真的BBC水平了,贾小军老师的解说也无可挑剔,但是文案水平还有待提高,讲故事吸引力还不太够,解说词和画面的串连还有瑕疵,甚至我还发现了用错成语的地方:说稗草“登堂入室”。

20分钟前
  • 腹有诗书肚子大
  • 推荐

从19年出来就看了,直到21年都没把10集全部看完,今年8月重拾mark,看到茶树那一集就有点没耐心了,故事讲述得还是不够有吸引力,而且每一集水平不一样,有的好看有的水。

22分钟前
  • 桐桐
  • 还行

好美呀,观感愉悦

27分钟前
  • 黄老邪
  • 力荐

画面精美,选题也不错,就是结构有些凌乱,常常是一个内容刚提出来还没解答就讲下一个了,比如第二集用一个人守护野生植物开头,马上就到美国田纳西州有个母亲用米糊喂孩子,前者和主题的关系好久以后才提到,后者的也没把中国植物的影响力体现出来,后边又提到水稻在有几个国外地区种植,一两句话就带过了。不该结合考古讲清水稻是中国植物吗?

32分钟前
  • Alice兜兜
  • 还行

画面精美 内涵和文字都有点空

35分钟前
  • Mathko
  • 还行

第一集呈现的中国植物版图真是太美了。换个思路看中国地图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中国的植物种类和数量好丰富啊。

39分钟前
  • Tripreal
  • 推荐

略失望 没想得那么好

41分钟前
  • 北墻
  • 还行

除了画面好看,主题不突出,东拉西扯,不知道想说啥。

46分钟前
  • 沙漠中的狮子
  • 还行

1.植物天堂,2.水稻,3.水果:柑橘、猕猴桃、苹果、桃,4.茶树,5.竹子,6.桑树,7.大豆,8.本草:银杏、塔黄、石斛、黄花蒿,9.园林:荷花、兰花、梅花、菊花,10.花卉:大树杜鹃、绿绒蒿、大花黄牡丹、月季、菊花、蜀葵。前几集好一点,后几集越来越看不下去。水稻、茶树较好,大豆最差

48分钟前
  • 寒塘鹤影
  • 还行

拍的很好,拍的也很多。只是文案和结构是真的。。其实我们不缺摄影导演不缺技术,不缺科学家,缺的是可以贯通古今和植物学的文人。

51分钟前
  • awang
  • 还行

这个好好看呀,一般不喜欢看这种自然类纪录片的,但是这个拍得有旅游片的感觉

56分钟前
  • 邏輯子
  • 力荐

信息密度不足,有些地方略牵强,但还是值得看一看

60分钟前
  • dreaming
  • 还行

选题好、摄影美、文案赞!国内出品的植物科普类纪录片本就有限,这一部绝对是目前看到的国产最佳,原创更显难得!制作组真的很用心,整体水准之精良可以媲美BBC神作《绿色星球》,五星力荐👍

1小时前
  • 星尘
  • 力荐

几乎每一集都出现的植物猎人威尔逊

1小时前
  • Womo
  • 推荐

选材用心,除了各种航拍、大光圈特写、延时摄影画面好看,BGM更是各种搞事情,涉及特效的部分新颖有趣,科普上做得很用心,知识丰富,最后几集文本有点乱了,尤其9集。

1小时前
  • 胡二
  • 力荐

令人敬畏的美丽生命。第一集有梭梭树噢!

1小时前
  • Niq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