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了AI后才知道是哪三次葬礼: 第一次,迈克打死艾斯卡达后匆匆掩埋(这个没记得了);第二次:土狼撕咬尸体时被发现,警察虽然知道是迈克干的,但打算不了了之,并将找不到亲人的尸体葬在流浪汉墓地;第三次,是皮特抓住凶手迈克,一起千里运尸,最终葬在了一个莫须有的“故乡”。
孤独的令人手指的电影。
两个牛仔在孤独中熠熠闪光的友谊,年轻边境警察与老婆寂寞而百无聊赖的日常,咖啡店老板娘象秋日黄昏挂在墙角的灯泡一样忽明忽暗的多角恋关系,那个渴望被打死的瞎子老头在破败而无望的岁月里与一台找不到朋友的收音机相依为伴,那条被踹出山洞挂在树枝上悠然死去的毒蛇,那受惊的马象为了控诉苍凉而操蛋的一生义无反顾地滚下山谷。
微风习习下,那张朋友梦想中家人的照片,真的只是一个孤独的谎言吗?
一个承诺,一个电话,一座石头墙,一瓶疗伤的酒,一个打开的手铐,一骑渐行渐远的背影,两只被打歪的鼻子,两支举起又放下的枪,你知不知道寂寞的滋味?
寂寞是因为被片里的音乐带走了。
(2009.08.10) 这个世界有时候疯狂得需要一些牛仔精神来维持。
与众不同的西部片,从进入神秘云层下的大峡谷开始,一切都变得教人深省。
在片中,Pete宛如一个上帝,执行正义,支配生死,但同时这个“上帝”也摆托不了落寞时刻。
当看到他放下电话听筒后寂寞的背影,真是让人心碎。
而对小Mike来说,这种“赎罪”方式或许是导演特意安排,让我想起片中那个喜欢墨西哥电台的笃信上帝的瞎老头,一开始的欲死,最后悔悟之下的不再想死,或许他已找到了自己真正生存下去的价值。
我一直很喜欢Mike戴着手铐和墨西哥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剥玉米的画面,觉得很精妙。
体验了完全不同的生活,方能大彻大悟,人性的缺失与填补随着艾斯卡达的三次下葬渐渐发挥得淋漓尽致。
《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是挺好的一部片子。
不仅故事不错,而且人物形象饱满,更难得的是将各种元素捏合到了一起也没有看起来杂乱无章,条理自始至终清晰,片子主题并不鲜明,但却能使观者有所感触,引发思考,相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影片是严肃的,并且主题也不单一,承诺、背叛、救赎、苦难等沉重的话题都有所表达,而贯穿始终的词应是——寻找。
承诺一词集中安排在主角老皮特的身上,汤米李琼斯真不愧为老戏骨,愣是塑造出了美国老牛仔版的关公千里走单骑,一诺千金,义薄云天,看过的好莱坞电影中为友情两肋插刀勇闯虎穴的英雄大有人在,而如老皮特这种这般珍视友情、坚守承诺的角色还真不多见,西方人大概是重视诚信的,但多半体现为一种契约精神,但影片中老皮特的行为好像不太可能用契约精神来解释,不知导演兼主演的老汤米李琼斯是否看过《三国演义》,据说某个版本的《三国演义》被西方人译为《战神》,说的就是关羽。
关于背叛,剧中主要人物可以说都存在着背叛的行为:年轻的巡警迈克和他同样年轻的女友貌合神离;咖啡店老板娘与不同男人不定期的乱来,甚至当着丈夫的面与姘夫动手动脚;葬礼主角艾斯卡达的妻子坚决否认照片中的自己,或许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奇怪的是,我们却看不出影片否定这些背叛行为,相反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美化,比如迈克的妻子与咖啡店老板娘结伴与男人去开房就呈现得一点都不龌龊;而老皮特从墨西哥酒馆打给老情人的长途电话更是演绎得让人无限同情与唏嘘。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些背叛行为是否恰恰隐喻了影片的现实大背景——非法移民离开祖国前往美国的前仆后继?
如果说逃离自己的祖国也可以定义为背叛,那么此处的逻辑就说得通了——离开没有希望的家园去追求更好的生活与离开冷漠无情的婚姻关系去追求热烈的爱情或激情道理上是相似的。
承诺与背叛或许就是硬币的两面。
救赎与苦难则更是孪生兄弟。
杀人者迈克被老皮特绑架着走上了自我救赎之路,九死一生。
救赎是宗教的名词,片中老皮特在对待迈克时俨然充当着上帝的角色,他掌握着年轻人的生死,迈克所犯下的罪在老皮特看来是为原罪,然罪不至死,也不能死,只有在朋友艾斯卡达最后的葬礼上做出彻底的忏悔,迈克的罪过才能消除,才能被原谅。
在救赎的道路上苦难是必须品,迈克所经历的在沙漠中差点被遗弃,在山洞中被蛇咬,直至到了墨西哥后冤家路窄,被曾经自己殴打过的偷渡女子打回来,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在偿还其犯下的罪过,是为救赎之路。
片中安插的老牛仔的桥段则有更加直白的宗教意味,老牛仔正在经历的苦难是人类个体最后的也是最另人无奈的苦难,可以说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或许,观众眼中可怜的老牛仔在上帝的眼中并没有完成自我的救赎,没有洗脱原罪。
最后要讨论的名词是寻找——履行承诺也好,完成救赎也罢,这部前半段用了时髦的非线性叙事后半段俨然一部公路片的电影,如果存在着贯穿始终的主题的话,应该是“寻找”二字,前半段片中的大多数人物和片外的观众都在找凶手;后半段名义上一老一少二位主角是在找艾斯卡达的家乡,观众的感觉则更像是在寻找影片的结局及其所要表达的意义,正如你所看到的,老皮特最终没能找到艾斯卡达所描述的家乡,因为这已不再重要,老皮特认为他已然找到了。
也许找寻的意义不在(再)于是否能找得到。
看这部片子没有什么准备,对一位老演员改行做导演的第一部作品,本就不该有什么预期的,大年初一的夜晚就那么跟着看,窗外还不时传来哔哩啪啦的鞭炮声,心却是越来越跟着老汤米走,越看越佩服,实在是太棒了。
编剧一流、功力了得,这是个非常结实的关于救赎的故事,结构好是一方面,每个人物的设计、搭配与定位都绝,几乎所有出场的角色都有扎实的背景及极大的信息量,闲笔不闲,耐人回味。
其中美墨边境那位失去儿子的盲老牛仔仅寥寥两段戏,就把一位老人对神的虔诚与敬畏、面对人生苦难的无奈与孤绝、对牛仔同道的慷慨与坦诚以及对执法者的天然防范和敏锐洞察勾勒出来,这个代表着正在慢慢逝去的西部精神的老人刻划得实在是太牛了。
还有那个老汤米的“情敌”、警察头目,一场在射杀老汤时下不去手的戏,编、导、演都令人叫绝。
在这里,所有的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处理拿捏得非常准确,台词不多,都是“人”话,但透着丰富厚实的内涵与信息量--绝不仅止是信守承诺这一点,后来得知编剧因为这部片得了戛纳最佳编剧奖,应该的,实在是应该!
老汤米头次导演就显得非常从容、朴实、有品味,全片节奏控制得不急不慌、沉着冷静,没有花哨的大场面、没有声嘶力竭的矛盾冲突、没有急风暴雨的滥情,但其内在的丰富的人性张力足以吸引观众看到底--原本极度空虚麻木到仅剩一付躯壳的巴里·佩珀在老汤米的挟迫下踏上救赎之旅,最终得以释放心灵,在最后一个镜头里,他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关心他人,他不安地大声询问孤身远去的老汤米:你没事吧……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无可挑剔,给我最大惊喜的是看上去眼熟的巴里·佩珀,神经质、忧郁、空虚、恐惧,内心充满挣扎,今年的最佳男配真应该给他!
后来一查才发现,他一直是演配角:《拯救大兵瑞恩》、《绿里》、《国家公敌》、《25小时》……这是个有实力的演技派,早晚会出来的。
几周没写东西,编辑大人要稿这日我一口气看了五张DVD,最后一张是老汤米演的,我感觉和《兄弟》中李光头一口气看了五个屁股,最后一个是他们刘镇的美女的屁股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老汤米的胡子白了,但黑超特警的记忆消失棒的功能对他无效,他还是记得很清楚德克萨斯州西部同墨西哥接壤多年前的一桩边境暴力惨剧,才有了他首次执导的本片。
和汤米成为老友的墨西哥移民牛仔艾斯卡达被人意外枪杀,而这位牛仔托付给汤米的一句话“如果他死在这个地方,一定要让他将遗体送回故里。
”就成了汤米的要行进的全部内容。
为了莫逆之交的一个心愿, 汤米把凶手揪出,押解着凶手扶着尸体,展开了长途跋涉的葬礼征程。
作为拍过大量好片的汤米,虽是一次触导,但穿透力极强,全片力求展示普通的常态,没有太多煽情,这样反能叫人想得更远,可以看出这是汤米希望观众思考的电影。
汤米在故事的内心世界藏得够深,连喜怒哀乐都不冷于表达,我想他演绎时肯定加入了周星星所说的“孤独的冷”这种感觉。
除了前半个小时用过多零碎的场景交代各人的背景看得有点不明就里外,后边一入戏就马上显山露水了。
可我看见两个牛仔的莫逆之谊,自然有点胡思乱想,加上《断背山》效应,我一直猜测汤米在故弄什么玄虚想,好在最后也明白他,押解的故事的背后,要进行的是一次心灵的救赎。
导演:汤米•李•琼斯主演:汤米•李•琼斯 巴里•佩珀
在2007年一月末,一个打工的农民信守承诺将死去的工友尸体带回家乡,入土为安的故事在银幕上为中国更多观众知晓,赵本山和一干客串明星用不错的演技将一个诙谐而又带着苦涩的故事演绎的笑中带泪。
其实,像这样“带尸还乡”的故事已经被搬上过屏幕,好莱坞老牌影星汤米•李•琼斯执导的《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便是这样一部影片,而将该片和《落叶归根》放在一起观看也成了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好莱坞影星转行当导演的事例已经不稀奇,其中最成功的当数伊斯特伍德,而克鲁尼凭借《晚安好运》也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相比之下,汤米.李.琼斯在2005年的《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虽然引得电影界的好评,却至今不为更多人所知。
这部电影讲述了美国德州牛仔皮特信守承诺,将死去的好友艾斯卡达的尸体带回墨西哥老家的故事,这个过程中还伴随着边防巡警诺顿的救赎之旅。
在这部电影里,汤米可以说采用了近几年流行的大量电影叙事手法,如顺序中带着插叙,同一事件通过不同人的视角多次表达,多线索叙事等等,任何一个单独提出来都不新鲜,但是综合运用,且显得驾轻就熟就显出老将的不简单之处了。
本片开始的线索很多,以皮特寻找杀害好友的“凶手”为主线,还有皮特与艾斯卡达的昔日岁月,误杀艾斯卡达的巡警诺顿的经历,咖啡馆老板娘的经历,诺顿妻子的经历,而这些线索又互相交织,充分表现着人与人之间关联的偶然和背后的必然。
皮特是一个典型的牛仔形象,外形粗犷,作风自由,同时保持着一股牛仔的热情和倔强性格。
所以,他同墨西哥来的艾斯卡达成为好友,又因为对好友一句“如果死了,请将我带回墨西哥老家”的请求的承诺而执着,甚至有些疯狂的带着老友的尸体前去寻找那片家园。
而在途中,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诺顿相伴,当然,这不是诺顿的本意。
在本片开始时,就可以看出诺顿的生活出了问题,他显得易怒、暴躁,和妻子的婚姻也有了N年之痒,他俩机械的做爱,而诺顿甚至只能靠看色情杂志寻的快感,而其妻也只能找其它男人作乐(巧的是正好找到了艾斯卡达)。
而或许正是这种不顺的境遇,让诺顿精神紧张,误杀了艾斯卡达,又被为朋友“复仇”的皮特生拉硬拽上了归乡之路。
应该说,《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与《落叶归根》相比,共同的都有对朋友承诺的信守,皮特为了信守承诺,可以不顾法律,让常人无法理解的拉上诺顿,带着尸体在美国和墨西哥苍凉的边境上穿梭。
他在这段旅途中一直显得很平静,感情上也只有在墨西哥喝醉后想到幽会的情人时有了波折。
他的承诺之旅应该说颇为顺利,汤米显然不想通过一路上的曲折吸引观众,而更想通过这个过程来表现一个牛仔信守诺言的执着。
最后当他找到艾斯卡达所谓的破败的“家园”时,他笑了,这段在暖暖的阳光和音乐下,他和诺顿为好友修缮破弃的房屋的情节颇为温暖而感人,是的,重要的是过程,或许这里是不是艾斯卡达的真正家园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皮特可以为好友带来一个安宁的葬礼,让他也让自己的心平静。
比起《落叶归根》,本片更多出一层救赎的意义,而诺顿正是在救赎的路上行走,起初被皮特绑架强行带走后,他对皮特充满了愤恨与恐惧,但是,渐渐的,沿途他经历了苦头,也遇到了一个个曾经被他暴打的善良的墨西哥人后,他的心境开始发生变化,特别在看到妻子曾经喜爱的电视剧时,他哭了,他此时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他也此时才明白家究竟是怎样的概念,他最后对着艾斯卡达“家人”照片忏悔的镜头颇为动人,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皮特对他说“你可以走了”,诺顿对着他的背影喊道“你也回去,对吗?
”,影片就在这里结束,可以说恰到好处。
在叙事上,《落叶归根》显得干脆的多,直接就以赵本山带着工友尸体的归乡之路开始,同时,它也更加“大胆”,不像皮特带着好友的尸体在人迹罕至的美墨边境穿梭,赵本山是直接将工友的尸体带上路。
尽管将工友扮作醉相解决同行的身份问题和采用土方解决腐烂问题的理由都显得牵强,但是也使得故事可以进行下去。
随着赵本山带着工友尸体的沿路的归乡之旅,这部电影也带着些“公路电影”的味道,如果说《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属于直指人性的话,那么《落叶归根》更多展现着沿途的“风景”,车匪路霸、失恋的司机、孤独的要靠假死寻热闹的老人、骗钱的路边小店老板、发廊女、经历了不幸却恩爱的夫妻、卖血的妇女,可以说将中国很多现实都展现出来。
当然,它不是要深刻的揭示现实,所以更多的是浮光掠影、点到为止,却充满了中国气息,从而很容易激起观众共鸣,也让本片超越了一般意义的贺岁片的范畴。
片中的赵本山也带着一股倔劲儿,他就是一门心思要把工友送回家,他显得土而木呐,却因为善良而执着的心总能“逢凶化吉”,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承诺。
《落叶归根》很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是一种对家乡的“根”的强烈表现,在片中,一路上,主人公都遇上了不同口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他们为了生计离开家乡,在外奔波,而他自己和死去的工友也正是这样的人。
在春节前夕上映这样的电影,无疑更能勾起大家对回家的期待,这也为本片在观众心目中增加了几分。
最后,和《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一样,主人公实际上也没有完全将工友的尸体带回家乡,但是同样的这已经不重要,他已经信守了承诺,他已经尽力。
影片的结尾也很出色,它将背景放到了三峡工程这一引起了大规模移民的大背景下,最后当主人公找到工友的“家”时却发现那里同样被放弃,工友的家人已经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这就将使得一场归乡之旅的结局带上了悖论色彩,死去的工友回家了吗?
也使得故事在最后当上一丝淡淡的沉重,却比一个大团圆似的结局更耐人寻味。
尽管故事上类似,但是两部电影由于文化差异和导演的表现意图的不同,应该说风格还是不同的,《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更多直指人性的东西,而且也带着西方此类电影常有的宗教色彩,加之壮丽而苍凉的西部背景,使得整部影片的基调有些压抑。
而《落叶归根》更多乡土气息,片中更多喜剧元素,整个归乡过程显得波折不断,热闹非凡,却在其中又不时点睛性的引出淡淡的苦涩,喜剧性的展现着一些沉重的内容。
两部影片都不看重结果,重在过程,但是前者更多展现心灵的过程,后者更多展现路途的实际过程,但是殊途同归,都将一段承诺引发的不寻常事件表现的充满了戏剧性。
从个人来讲,我认为《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显得更有味道,值得细细咀嚼。
而《落叶归根》的本土性则更让我看着有感觉,特别它在喜剧色彩下的现实主义风格令我印象深刻,没有《疯狂的石头》那么夸张,却依然不失黑色幽默的意味,作为2007年的首部国产大片,《落叶归根》开了个好头,让人在不时的笑声中感受到了“一诺千金”的感人力量。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8cd945082ad4aa950b7b82cf.html
看这部片子其实是因为同为“千里背尸”片的《落叶归根》几乎所有的影评都指向这部Jimmy Lee Jones第二次执导影片便拿下戛纳影帝的作品。
片名其实应当译成艾斯特拉达的三次葬礼,如此看来还是台湾译名“马奎斯的三场葬礼”比较靠谱。
编剧Guillermo Arriaga凭借此片获得2005年戛纳最佳编剧,至少证明了一件事:一个人对自己的若干此重复,或者坚持,终归会获得人们的认同。
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Arriaga的编剧作品都是这个套路,《爱情是狗娘》,《21克》,《通天塔》,一种后现代的文本结构方式,从同一时间的多个角度展示一件事情,从而获得一种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整体效果,属于自《低俗小说》以来流行一时的环形叙事的变体。
初看《爱情是狗娘》的时候还觉得尚可,然而已经没有了昆汀当年那般惊艳;然而看到后来就开始审美疲劳,尤其是当《撞车》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并将这一叙事经典化之后,我再看到这种叙事结构便开始倒胃口,在《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的前一个小时,我真是有数次想关掉电视的冲动,然而我还是忍着看了下来,后一个小时带给我的感动让我喜欢上了这部片子。
《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结构很是奇怪,前面一个小时是Arriaga惯用的三段式交织叙事讲述的对艾斯特拉达之死的调查,而后面一个小时则变回了单线叙事。
于是影片奇特地从一部侦探片变成了一部西部片。
真是orz。
而这部影片最动人的力量则来自后面那一个小时的承诺之旅,也是救赎之旅。
于是我们看到导演亲自扮演的本是和蔼的老牛仔面露凶光,是他近乎偏执地为了履行对朋友的承诺而踏上了漫漫黄沙。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西部片,虽然它具有各种西部片的要素,但是在美国社会不需要西部片来建构他者、统合民族心理的时候,如《艾斯卡达的三次葬礼》这样呈现的西部片便更加值得关注,仿佛是回声,没落已久的西部片在Jimmy Lee Jones手中再度复活,这是一部关于友情和诺言的影片,然而似乎注定一般,故事的最后这个影片的内核也被解构。
老牛仔历尽艰难,逃过警方的追杀后找到了朋友描述的墨西哥家乡,却发现这个地方根本不存在,而被艾斯特拉达反复提起的家庭竟然也是虚构。
他为“友情”的坚持和牺牲瞬间没有了意义,然而他还是赋予了行动以自己的意义,为朋友的“家乡”命名,并且让杀害朋友的警察做了忏悔。
这是他行动的初衷,因为一句承诺。
然而在发现了真相之后,他仍然坚持这么做。
或者是他需要一个意义来证明自己的行动有价值,或者是他无法接受现实,于是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出口——仿佛西部片自身的尴尬处境一般,当意义不存在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所以我们还是一路走走停停看看风景,后面一个小时让我目瞪口呆地看着美丽的德州和墨西哥的沙漠和山谷。
虽然那份友谊并非多么深厚,老牛仔的坚持却一再打动了我,那是承诺的力量啊,为得仅仅是一个讲西班牙语的偷渡者,交情也无非是一起骑马钓鱼和招妓(原谅我,我现在看到两个牛仔打扮的老爷们儿在一起钓鱼骑马就想到断背山……),我一直在思考老牛仔的行为动机。
然而影片的主题并非救赎,那个误杀艾斯特拉达的性无能的小青年跟道具没有什么区别,然而现在是他们的天下,那些牛仔们正如艾斯特拉达的家园一般,只存在于传说和想象之中了。
也许Jimmy Lee Jones要完成的正是对西部片的一次朝圣和回归。
http://www.mtime.com/my/yinxiang/blog/308099/
好喜欢开头那段音乐,是古筝和笙耶。
李琼斯是二逼吗。
真的很牛耶!!!!
好喜欢尸体耶,长虫子的那种好有食欲!!!!
好喜欢他打电话给那个碧池那段,好带感,好友感觉,要感动爆了。
好喜欢那个老年人那段,要哭了好吗!!!
不是旁边坐一脑残女先哭了,我肯定会哭的好吗?
好喜欢给埃斯卡达搭建坟墓那段,我死了以后也好想有个人这么埋我。
呵呵呵呵呵,总之就是很喜欢这部电影!!!!!!!!!!!
我擦两个人妻竟然随便偷情,她们老公是性无能一个是边防巡警一个是餐馆老板,到处招摇也不怕被他们发现,两个骚货。
墨西哥人艾斯卡达开枪打山狗谁知自己之前干的婊子的老公在山坡看色情杂志准备打飞机,被吓到以为谁朝自己开枪于是反击把他打死,因果报应。
皮特就是个疯子,狗杂种。
把墨西哥描绘的太穷。
那个把他当做至交的朋友原来都在骗他,傻逼活该
到最后,老牛仔终于找到艾斯卡达所指的地方,但是并不是他所说的名字,而且,照片中的女人不承认是他的老婆(当初我会怀疑是不是她不想承认),就连村里那个所谓经过村子的人都认得的大叔,也说不认识他。
究竟艾斯卡达说的是真的吗?
如果不是真的,他为什么要骗老牛仔?
真的搞不懂。
而影片到最后也没有讲清楚。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