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这部短剧夹杂在一堆小电影中,因此差点被我错过。
你想,谁愿意在看过热血沸腾的肉搏战后,再看一个老阿妈打太极呢?
老阿妈就是阿艾,老公死了20多年了,生活中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一双儿女身上。
女儿从外国留学回来,结果带回一个混血女孩,她未婚生女。
故事主要就是讲她从不接受这个孩子,到抱着她示威一般让小姑娘对娘家人一一叫过去。
短片最后,阿艾领着外孙女路遇朋友,终于能坦然介绍“这是我女儿的孩子”“她还没有结婚。
”想必你也猜到了,阿艾的儿子才是最大的问题。
他是一个GAY。
男友让他出柜,他说:“我是不会和我妈说的。
”当然,其实他妈妈已经知道了“我只希望将来出现一个女孩子能让他改邪归正。
”可是他却在“邪路”上越走越远,交了男友,开始穿豹纹内裤,打算和他去印度玩十天……不过短片中他的出柜并非重点。
男友故意在吃饭时来到他家,说手机没电了,不能提前通知,说完手机就响了起来。
阿艾晒衣服时研究了豹纹内裤半天,最终决定将它反着夹。
而姐姐回来照顾母亲,他也得以脱身与男友去印度过十天的二人世界了。
或者他男友的说法代表着出柜的绝大多数结果。
那就是“时间长了,不知道他是接受了他的GAY儿子,还是发现他的GAY儿子与别的儿子也没什么不一样。
”既然奇迹不会出现,那只能任时间和习惯摆平现实。
很期待他们从印度回来的表现哦!
当然短片中是看不到了。
男主角莫子仪有一张很熟悉的脸,后来才知道是与桂纶镁主演《最遥远的距离》的,那个到处捕捉声音的录音师。
他还演过林奕华的话剧《包法利夫人们》中的罗德尔夫,当然我要很负责任的说一句,南京场他没有来……不过我想问的是,项老师上次在看舞剧时提及的名字是不是他?
难道他上海那场去了?
以及,里面演姐姐的好像也在《包》里面出现了,就是那个胸部是盘形的女生。
还有,回家赶紧将它从“VV淡定”的文件夹中移出来。
“我越来越不懂你们的世界了。
”“我能怎么做?
塞回去再生一次吗?
我也很希望能这样。
”女主角艾草是名出身北海岸闽南村庄的中年母亲,年轻时与大她二十岁的外省籍老师私奔到台北。
丈夫二十年前过世之后,独力抚养一女一儿长大。
生活虽称不上是优渥,但总算苦尽甘来,可以在退休后打拳、学英文,并偶尔回家照顾经营杂货店且总是怀疑外佣偷钱的老母亲。
影片中,艾草常常在看房子,尤其是三代同堂的房子。
或许每个总算得以享清福的父母都有著类似的想像,希望子女同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然而,就像艾草的妈妈当年要面对集老少配、师生恋、本省外省通婚、年轻私奔等等于一身的艾草一样,艾草即将面临的也是超乎其想像的冲击:将近而立、温顺乖巧的儿子是同性恋,而女儿在法国生下了非裔前男友的小孩。
适逢艾草母亲生日,艾草一想到亲戚和老家邻居异样的眼光,便十分头痛。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艾草和女儿和解时所表达出的无助和无奈。
她难掩愤怒、她不能理解女儿的行径、她也希望仍未向她出柜的儿子或许有一天能遇到“好一点的女孩”并有所改变,但她莫可奈何。
世代冲突是家庭中最困难的难题,一如艾草至今仍会嫌弃她妈妈的杂货店偷工减料、嫌弃她妈妈对外佣太苛刻。
又加上人际关系的“面子”问题,让影片中的角色们无不身心疲惫。
但艾草的子女仍然是爱着艾草的,女儿说“如果你没有接受,我心里永远会有遗憾。
任何人的眼光我都可以不在乎。
”而儿子也经常心心念念挂念着母亲,当男朋友邀他一起出国时第一个担心的也是母亲。
于是影片中的艾草一家人选择用耐心、用宽容去接受彼此新的状态,试图一起度过痛苦又难捱的挣扎时期。
即便仍然常常燃起硝烟味,但他们仍竭尽全力地去包容彼此。
这让我想到李安的《囍宴》,导演也是通过家族聚餐这个展现了华人家庭关系各色面貌的场景,来叙说非典型家庭关系(假结婚、实际上另有伴侣的男同志)与传统家庭的和解故事。
《囍宴》中的伟同一家人和《艾草》里的艾草一家人一样,以隐晦、含蓄、缓慢的步调,试图一面顾及家人情感又一面接受家庭成员的新身份。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看见上一代在面临下一代看似无法理解、背离上一代价值观的事情时,所面临的价值崩毁并再塑的过程,并探讨了彼此接纳的可能性。
然而,很多在现实中所发生的冲突都未必如电影里这么幸运。
很多未婚生子或同性恋的儿女未能得到家庭的接受,进而被家庭排斥、逐出家门,甚至被不人道地对待。
害怕与家人决裂的儿女们,则瞒骗着家人,并独自承受着痛苦,永远与家人之间有着疙瘩。
也有些人选择了直接自家中离开,再也不与家中往来。
面对世代冲突时,我们很难说究竟何种解法才是正确的。
但我诚挚地希望,每个孤单而受伤的心灵,最终都能有所依靠。
——本文作者:林承贤
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
台词之后,是我脑袋里设计过无数次的跟家里的出柜。
圈内前辈有忠告:任何时候,绝不能跟家里出柜。
这是中国的国情。
我知道自己一定不会结婚,我知道只要我走出了学校家里就会开始催我结婚,我知道一定不能跟家里说我是同性恋,他们的儿子喜欢的是男人。
我还给自己多伟大的理想:用喜剧的语言去言说悲剧。
为什么不结婚:我是绝对同性恋,女人的身体让我感到难堪。
而我坚信没有性维持的婚姻是可怕的。
性向永远不是错误,而我也绝不能让性向成为我一生背负的错误。
丫说,真不知道以后如果我真去参加你们的婚礼是什么感受。
没有这一天。
为什么不能出柜:我父母以及所有围绕在我父母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是有任何可能接受同性恋这个莫名其妙的东西的。
我爸在性上的观念固执而保守。
我记得中学时我上厕所的时间稍微长一些我爸都会使劲锤厕所门,我当时很奇怪,事后回想,估计是他担心我在厕所里打飞机,而事实是,整个中学时代,我都不知道有把包皮揭开这件事,我高考结束后才在朋友那里求教到了清洗包皮这样的常识。
而我妈,尽管她儿子都娘娘腔,却看到李宇春就恶心,就是看不惯。
我曾经想尝试向他们渗透一些同志的事情,每次都会被一阵巨大的气场压抑回来。
我知道,我告诉他们真相的时刻,就是他们下半生痛苦的开始。
何苦呢?
性向这件事上没有谁是错的。
但是,哪怕我是对的,我又怎能去让我的父母接受呢。
我知道我的父母爱他们的儿子,但我真的很怀疑很怀疑,他们爱不爱一个同性恋儿子。
我爸宁肯将我扫地出门,也容不得家里有这样的话柄。
丫说梦见我死了,然后看到我的父母很伤心,她很犹豫要不要告诉我父母我是gay这件事。
我说如果真是这样,就别说了。
至少,这样我成功地保守了这个秘密。
同志题材的影视作品里有不少是鼓励同志出柜的,那些台词无比地鼓舞人心:我不希望到死你都不知道你儿子是谁。
而我们要面对的是:我希望到死我都是你心中那个儿子。
《艾草》,一部刻画母亲的电影。
一位完成养育儿女使命的母亲,面对一双儿女对生命不同的价值取向,选择了释然与包容。
她也生气,她也狭隘,但在宽阔的大海边,这个老人心若止水的用太极诠释了所谓海纳百川。
这个世界,存在既是合理。
我们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能够取得那个致爱的人的认可,便可以光明的站在每一个角落。
所以,艾草可以牵着混血孙女,告诉邻里:这是我女儿的孩子,我的女儿没有结婚。
所以,姐姐可以对弟弟说:放开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要让家庭给你带来的束缚捆绑住你。
任何时候,道德和世俗不应该成为快乐的阻挡。
道德是社会的产物,而快乐是灵魂的向往。
我妈妈没有艾草这样好听的一个名字。
我却一直有一个和艾草一样好的妈妈。
艾草是普通的,闲来无事在公园里打打太极,练练身体。
艾草是好学的,会利用吃饭的时间去记下一个单词,写在本子上。
艾草是善良的,无论是对母亲还是保姆都能一视同仁,刚正不阿。
艾草是一个五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丈夫20年前去世,养遇一儿一女。
儿:宋海一个年近三十的帅小伙,有稳定的工作,单纯、孝顺。
女:宋伶法国留学生,新潮、个性,有自己的思想,享受自由。
艾草偶尔回乡下看看自己的母亲,老太太具备了所有这个年龄老人喜唠叨、爱碎嘴、小心眼等等缺点。
艾草的生活很简单,期望也很现实,希望儿子结婚,女儿常回家看看。
但是很不幸,她的儿子是个GAY,她的女儿未婚生子。
她看到儿子专注于聊天,照片上儿子和另一个男生笑得很开心。
她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埋怨礼金只出不进。
她注意到垃圾桶里满满的啤酒罐。
她面对儿子不明来历的同事抑或朋友,不是没有疑惑。
女儿归国,忙忙碌碌,看房整理房间包饺子炒菜,每做一样都不觉得辛苦,脸上始终挂着微笑。
可结果是……女儿带回来一个黑人小美女,而且喊她阿嬷,她的卑微的下半辈子或许要在亲戚、朋友、路人的指指点点下过活,甚至连门都不敢出,人言可畏。
现代人的那套理论,不适用于一个年过半百的母亲。
她失望、伤心、难过、无法理解,但她同时又是坚强的、勇敢的。
她抱着Nina,教小孩叫“舅母”“舅公”“阿姨”“阿祖”……她或许永远也无法明白年轻人的世界,但她却试图去理解去相信他们。
这就是艾草。
她从没想过去拆穿儿子那蹩脚的掩饰,如果能改变儿子性向的女孩还没有出现,何必去拳脚相向谩骂诅咒呢?
她依然会迎着朝霞、晚霞练太极,只是她的身边多了个小可爱,同时她不惧怕告诉全世界人这个小可爱是她的孙女,尽管她的女儿没有结婚。
Nina,你是全世界最漂亮的小孩喔。
艾草,你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母亲喔。
很久没有这样认真去看一部电影,然后想想可以记录些什么。
新闻说导演姜秀琼非常在意写实度,希望所有的镜头都是自然而不造作的。
可能正因为这一点,整部电视电影看起来非常的贴近生活,演员也表演的很到位,特别最后老太太的镜头真是太惊艳了。
没有莫名其妙的床戏,没有撕心裂肺的冲突,一切都平淡的发生,过去。
隐隐间竟有了点小津的味道。
艾草很坚忍,阿妈很可爱。
两人间的感情似曾相识。
自从林一峰的《天使》以来很久没看到这样让人心动的片子了。
周末在家想看一部电影,最近一直标榜自己是小清新,就在B站(真的小清新也上B站的!
)搜索了“台湾 电影”,第一页比较偏下的位置看到了这部。
它的标签包括:台湾、公益、同性85分钟并不长,看完之后我决定拿下所有的标签,关于这部电影。
我身边的同龄人,在谈论到同性恋时,第一反应是:我不是!
别人是我也不反对不歧视。
实际上,很多异性恋只是说的好听,在他们的思想里,异性恋还是这个社会的中坚,是起到主宰作用的群体,他们对同性这个群体最大的恩惠就是“不歧视”。
有些人还会扯上什么进化论啊,自然规律等等理论,用上下五千年的事儿来证明男女相爱结婚生子,才是这个宇宙继续运营下去的真理。
说来真是可笑,谁要你一介凡夫俗子来推动宇宙进步啊。
影片中,当亲戚们对姐姐的混血儿女儿不知所措时,当邻居在门前指指点点时,妈妈挺身而出,抱着外孙女挨个和亲戚打招呼。
妈妈之所以选择接受,就是因为爱吧,母亲对女儿的爱,一个女人对家庭的爱。
哪里有爱那里就是家。
冬夏恒久,一世温良。
在一个同志网站偶然看到这部电影的介绍,终究没有错过。
这是个淡淡的剧名。
又是一部恰如其分的电影,剧名,演员的搭配,故事的情节,顺畅而自然。
剧中的他们,生活很美好吗?
没有一个人是安然的,各有各的无奈:母亲能够逃脱自己年少的冲动,但是逃不过儿女们长大后温顺的反抗。
儿女们爱着并呵护着母亲,但是却做了母亲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们一直在顺着自己的轨迹前行,一旦偏途,引力除了来自于内心的执着,还来自于对这个规矩世界的反抗。
宋海本想逃避自己的性向,但是他没有办法逃避小凡。
他们俩孰攻孰受呢?
你会说,小凡很俊秀,他脸庞的棱角,他的眉眼,他的笑涡,都表明他是一个美少年,他的笑是那么明澈,藏不住他的乐观与他的体贴。
他的顺从与他的俏皮,似乎在说他是一个受的地位;宋海呢,他是一个安静的男生,他也许也是一个软弱的人,他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听话,要做一个符合大众评断的人。
他们的爱情不轰烈,但是他们的生活却是我一直渴望的,我也渴望有这么一个知心的爱人。
可以一起打闹与支持。
可以一起面对最烦恼的问题一起承担。
他是体贴而又敏感的,他是温柔而忧郁的,他们没有互补,他们只是相似的两片叶子,风吹起时一片覆在另外一片之上。
同志间的感情似乎总是历久弥坚,本就不溶于社会,于是更懂得珍惜。
家人间的情感更为复杂。
宋海也深知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他无法直接的去反对这一切,抗拒这一切,他知道母亲想要的是什么,子孙满堂,颐养天年。
他无法想象与母亲坦白后的情况——更何况他也不忍。
宋海的姐姐已经是一个活的很洒脱的女人:她去法国留学;在未透露一点消息的情况下与黑人生下了女儿;孩子出生前即已和男友分手;一个人艰辛打拼拉扯孩子长大;她够独立,做的事情也够洒脱了——可是她终究要回来,她不是呆不下去,她只是想获得母亲的承认。
“任何人我都可以不在乎,除了你。
”我们终究无法避开家庭的牵挂。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学会去承担责任。
爱是去学会承担,爱是去承受痛苦,爱也是在达到别人心扉之前先坦呈自己。
艾草拍的调子很轻松,但是剧中的痛楚也是被我们所发现,所透析在自己身上。
剧完,穿越了痛苦的生活,依旧淡淡而过。
我们未知能否如此。
相似的都是困苦,不同的都是生活。
只愿一切如好。
Ps:我总是被台湾电影中的老人逗笑。
饮食男女中的梁伯母,海角七号中的茂伯,还有这次艾草中的老外婆,他们有着老人共同的那些毛病,他们有自己的执拗,爱猜疑,像个小孩一样要人哄骗。
作为观者,看他们,感觉是如此的可爱,甚至于搞笑,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是烦腻这样的亲戚的。
也许人生很壮丽,但是生活却总是淡如白水。
无论是怎样的意外,也许会有内心的纠结,但却没有仇恨,没有无谓的冲突。
这就是生活,你会慢慢被它所融化。
有网友说,看那些XX之恋,不是嘴巴里出一口凉气就是屁股后出一股热气。
而看了这片后,大大方方从从容容从肺里呼出一股清气。
勢力的阿嬤大概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受到人民幣的一塊錢硬幣吧,當鏡頭轉到最後我的想法開始有些奇怪。
還有,那個可以看見中正廟的陽臺,很近。
也許他們是故意找了這樣一個布景。
中正紀念堂,不,現在該叫民主紀念館,或許還會改回原來的名字,不就是這個世界上不同觀點的人們碰撞著的想法么。
他們說父母和子女之間沒有隔夜的仇恨,沒有拗得過子女的父母,只是這個架構這個前提,也許在這個迅速分崩離析的社會中不一定再有效。
碰撞衝撞是逃避不了的,即使艾草走去海邊打一套八段錦,她還是需要回到這個家面對那么多人。
她抱起nina走進屋子的時候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也許還有那么一點點的絕望,好吧,就這樣了,豁出去了我自己造的孽我也一定得承擔下來。
她挺過來了,靠著兒女更靠著她自己。
看到這裡我也很絕望,這就是人生,無法調和的人生。
我們無法期盼這個世界里不會有衝突,更無法期盼我們自己的生活里能避免衝突。
其實有什麽人造了孽又有什麽人害了別人?
我由此而討厭別人站在道德的高地來批判我,沒有人有這個資格這樣做,若是要比道德,婚前性行為者同性戀们不會比貪官污吏不會比輿論操弄者更差,不是嘛?
艾草接受現實的時候是有那么一點點無奈和絕望的,這就是人生,一方面不得不接受現實,另外一方面,這接受的過程很傷人。
我突然想到,如果也有一個姐姐或者哥哥該多好。
宋伶出狀況的時候宋海可以陪著母親,宋海出狀況的時候宋伶可以端著紅酒坐在艾草的身邊任由她喝下那一口。
這時候突然就想哭,突然就濕潤了眼睛。
其實我也不知道該怎么去面對未來,我也不知道當我的父母知道了以後會如何,而我又如何去面對那種傷痛。
也許陳正凡是個好榜樣,也僅僅是也許。
台灣是片美麗的土地,因為這片土地承擔著這個民族的試驗,無論是民主自由還是社會道德,它都在承擔。
貌似没这么好吧?
两个男孩真是养眼,一个乖巧一个孝顺,互相的宠爱简直甜到人心里去了。公视剧毕竟不比电影,节奏慢了,表演拖了,但三代人的亲情和拉扯还是很到位。 “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不能不说老祖宗还是有大智慧的。看不懂不要紧,放下即实地...
好妈妈……
每部电影都有自己的影子
🐷说很像普法栏目剧,确实哈哈哈
这个妈妈真是不容易,自己年轻的时候违背家庭嫁给大自己很多的男人,女儿出国念书回来变成了单身妈妈,儿子隐瞒同性恋的性向却三十岁了还不愿意结婚,老妈又很抠门很啰嗦很古板...真的是个不容易的人生啊!这个伦理剧拍得很真实。本人最喜欢的当然是她儿子的爱情了,出柜那一方的父亲慢慢地开始不再责怪,而另一方却因为家庭的原因不能说,尽管做妈妈的早已经看出端倪。还是很佩服这个妈妈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其实很对啊,任何人的眼光都不用在乎,只要家人支持就足够了。
我们的人生,也许从来都不完美,可是,当你能够接受这十之八九的不如意,勇敢的去面对,你会发现,其实,情况并不是那么糟糕。
正中穴位。前面一团糟,我却笑;后面很美好,我却想哭。
是有多难看多无聊多做作。
#🍋观影# 妈妈好好
这妈妈的演员拖垮了整部电影,把母子情演的像要跟儿子谈恋爱,罗嗦也是演的很刻意,一点儿也喜欢不起来
很棒。
苏的推荐。温和温柔。男主角看着很舒服。
时间会让你接受一切。
想媽媽
3.5。
这么短的电影我竟然看哭了。温柔缱绻,怀念那个安静的时代。。
真正的爱要比我们想象的宽泛,宽容。
好像也没说完就完了
就像谁也不能也不该强迫谁改变,会为了爱的人改变显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