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电影”的美学,刀下的侠客浪漫主义——北野武式“暴力美学”是如何构成的摘 要《座头市》和“黑色电影”有太多相似的地方,但却表现着不同的文化。
北野武用独特的视听元素构成了属于武士道文化的暴力美学,影片从“黑色电影”的镜头美学展开,设计巧妙的场面调度,贴合日本的文化,构建了北野武式暴力美学。
关键词:黑色电影,暴力美学,武士道文化,场面调度一、基于“黑色电影“的镜头美学“黑色电影”产生于上个世纪,随着时间的发展,“黑色电影”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运用打光形成强烈的阴暗感,表现人物的复杂性。
而北野武在《座头市》巧妙地将“黑色电影”的镜头美学运用到此片中,形成了独特的暴力美学,电影中将场景多置于阴暗中,通过打光在人物脸上形成强烈的对比感,以表现人物的复杂心理,其中最为出彩的是市与新吉在赌场中与人发生冲突这一场戏,通过光线的控制将庄闲两家的心理情绪浮现出来,造成了紧张的氛围感,为后面突如其来的血腥暴力埋下了伏笔。
大量的特写使得这场赌博变成了生命的赌博,充满了杀意,游越在双方的不安情绪使得这场搏斗来得合乎常理。
在电影中,北野武多次用对比强烈得特写镜头使得人物的心理和情绪展现出来,探寻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同时,渲染了电影的紧张氛围,同时这个场面会被暴力的镜头所结束,也就让观众在看到暴力镜头之前,奠定了心理基础,并不像昆汀式“暴力美学”,直接用血腥镜头结束大段的对白,观感更为直接和震撼。
反观北野武,用镜头语言在人与人之间做了情绪化的处理,在面对血腥的暴力场面更显得容易接受一些,探索了人物行动的合理性。
《座头市》不仅仅是用光线处理人物的内心,在电影中,阴暗的氛围感来源于“黑色电影”在表现主义上的体现,全片大部分戏集中在夜晚,奠定了在黑帮控制下城镇的压迫感,这和大多数“黑色电影”是如此的相似。
影片的黑帮背景使得影片的基调变得阴暗起来,这种处理方式和东方的武侠片强调动作与场面是迥然不同的,同样是面对黑暗势力,这种美学使得整体氛围是压抑的,这就使得市的出场显得更重要。
中日文化在侠客精神有不同的诠释,而《座头市》整体的影像风格是来源于“黑色电影”的。
北野武设置一个了侦探类型的开端,随着真相的水落石出,让影片有了一丝悬疑感,巧妙设置了一起多年前的抢劫案,随着市这个侦探的到来,开始解密的过程。
当然,如果说《座头市》是一部黑色电影,这是不合理的,在人物关系方面,正邪是对立的,以银藏为首的黑帮自出现以来就是恶的相争,在处理这两层关系之前,北野武用独特的东方精神去做出了回答,用侠文化去解决了善与恶的矛盾。
与其说这部电影有“黑色电影”的影子,不如说影像的语言借鉴了“黑色电影”的美学,这种借鉴使得恶的代表更突出,更明显。
相对于黑泽明的《野良犬》,北野武更具表现人物的意象,而相对人物内心的处理薄弱一些,这样就使得配角的表现更为精彩。
我们在影片中能看到野子姐弟的悲惨身世,对于复仇用暴力解决问题显得更为直接干脆,北野武的暴力是对于社会问题的一种解答,在只能用暴力解决问题时,基于影片的基调,让暴力的场面看起来畅快人心。
在暴力才能解决一切的时候,以暴制暴也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正是北野武在大量的镜头语言中,让本片看来有压迫感,唤起观众对于人物的同情,使得本片的暴力场面观感上反而是舒服的,不至于引起身体上的不适。
《座头市》在镜头上兼具了“黑色电影”的美学,同时在此基础上淡化了血腥的场面。
在黑暗的空间中,血腥的暴力看起来是合理的,不仅仅是黑暗对于血腥的隐藏,而且在黑暗的空间中,暴力的发生是正常的,是可预料到的。
二、“狭窄的场面调度”使得暴力密集化纵观《座头市》的打斗,都发生在极为狭小的空间,在狭小的空间中发生暴力场面,使得结束能够更快地解决,这就使得整部影片的剪辑变得非常凌厉,打斗场面观感性极佳。
在看影片时,市前去解救野子姐弟时,我们往往能看到日本人向佛的理念,刻画在木柱上的菩萨,白莲,庭院的莲花灯等等,狭窄的空间能够有效地将这些元素放置于一个场景中,在看到血腥的同时,暴力的元素加上宗教上的表达,使得暴力场面看起来更唯美。
北野武处处表现着日本的文化,在暴力被密集化以后,余下的我们能看到日本乡村生活,街道上普通人的生活,以及酒馆里的人生百态。
正是因为暴力被密集化以后,空闲之余透露着导演对于日本民间文化的独特审美,当观众不再以暴力血腥的场面去审视这部电影时,那便是最大的成功。
正因为交织着不同的场面,使得暴力看起来更具有日本独特的文化。
《座头市》并非冷酷到底,当浪人与市对决之夜,此处导演巧妙地运用平行蒙太奇叙述同生共死的忠贞爱情:胸有成竹的自负浪人被座头市秒杀,顷刻倒地身亡;镜头切换到浪人妻子用匕首自尽,俯拍,逐渐拉远,女人孤零零地倒在房中,腹部流出的鲜血流过绚丽的红莲,安静地绽放在白色的榻榻米中央,营造出东方的、有涅槃意味的悲剧美;镜头再切换到海边,浪人的尸体被浪潮推揉着,即将吞噬。
北野武用极少的场面调度将空间造成一种狭窄的感觉,故事就围绕在一人一城中,并且仿佛只有市的身上沾满了血腥,而其他人都跟这没有关系,这仿佛跟佛教中的将自己置身于地狱中解救他人的思想重合起来。
无论是开头市与纠缠前来寻仇的武士搏斗,还是最终的决战,都发生在较为狭窄的空间中,并不像中国武侠片那样强调空间上的调度,而是更多地符合武士道快而准的思想,讲究一击必杀。
相对于《七武士》中较为写实的武士打斗,北野武更注重意象化,这种意象化不仅仅是为了体现市的无敌,而是为暴力美学增添了一种属于日本刀文化的独特美学。
正是这些场面的处理,从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属于北野武独特的暴力美学的呈现。
日本居合道讲究一击必杀,这就限制了影片不可能有大的场面调度来呈现暴力场面,不复杂的场面调度在狭窄的空间看起来更有爆发力,所以在影片中的暴力场面往往解决得很快,为了不让观众造成视觉上得疲劳,血腥的场面是尤为必要的,不仅仅能抓住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够符合武士的文化。
三、“锋刃如刀”的武士暴力美学日本武士的暴力美学,便是一刀一个的畅快淋漓,极为考究的镜头语言,音乐和动作的配合,毫不拖泥带水的打斗场面,都是《座头市》体现的武士暴力美学。
刀在日本文化中实则已经是他们的精神象征,他们往往讲究将一件事做到底,做到极致,直到这条路行不通再重新尝试,这是属于日本人的精神,而他们的武士亦是贯彻这种精神的存在。
一部拍盲剑客的片子,北野武在配乐上很下功夫,尤其是打击乐声贯穿整个影片,从一开始的锄地声,到最后踢踏舞的场景,到处都存在有节奏的打击声,这样的听觉刺激配合黑色的影像色彩让观众进入到座头市的世界,得以体会到他眼中的世界。
这种声音与画面的结合,能够让人更加体会到武士的精神世界,北野武历来崇尚暴力美学,《座头市》的暴力更加渲染了与自然相和谐的交融式美感。
影片中有一段座头市与黑帮雨中大战的场面,战斗结束,雨水与血水相溶而浸染山谷,再加上无比凝重的音乐,悲怆之美更是无可遁形。
制造独特的、符合日本武士文化的暴力美学,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影片以凌厉的剪辑方式,配上传统的日本城镇文化,展现了日本武士的侠客精神,从拯救其他人的路途中,揭开了市的神秘面纱,展示出日本武士的精神文化。
本片不旨在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多是在探讨武士文化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在探索武士的文化存在的合理性。
在影片中,不仅能看到人生的百态,对于最后装瞎的桥段反而看起来有了哲学上的味道,正因为难以直视人世间的丑恶,选择了蒙蔽了双眼,这跟道家的隐士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四、结语《座头市》更像是一部面向世界武士文化输出的产品,北野武用独特的暴力美学去结构着武士与社会的联系。
在审视这部作品时,我在其身上看到了一些“黑色电影”的影子,北野武在表现这一方面很明显借鉴了一些黑色电影的元素,但对于表达和场面调度及配乐上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用自己的视听语言呈现出来。
在看《座头市》时,会惊叹于它的暴力美学,然后会逐渐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价值。
北野武的座头市似乎被认为是对这个历史悠久系列的一种颠覆。
尽管从座头市大战独臂刀这种东西已经可以猜出这个所谓的系列估计本身内部也鱼龙混杂,但是北野武的座头市确实也是极其明显有很多反传统的,新颖的,甚至是实验性的东西。
虽然没有看过最初的座头市,无法真正做出一种类型片惯例和创新之间的对比,但是已经有很多讨论的趣味。
基本的偏好给我留下的印象和看坏孩子的天空时是一致的:单场景内的镜头调度偏好;场景/人物视角间剪辑是一个比较高自觉,偏全知的镜头逻辑;完整的叙述(即没有很多造成模糊性的间隙)中有许多似乎是不必要的独立段落,他们似乎落入了波德维尔引述的克里斯丁汤普森的“过剩”概念的范围内。
有些情况下这一概念有助于分析影片的形式表现,我认为或许就是现在了。
存在一个非常恼人的,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以上对北野武的偏好的认识,在本片中的具体形式表现和坏孩子里存在很大差异的。
要讨论这种形式和传统任侠片的形式惯例关系和在北野武本身作品形式惯例的定位,实际上需要先再看很多片,但是这个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于是只能先尝试描述本篇是怎么处理的。
首先,不少室外场景本身因叙事的需求就对长镜头调度提出了挑战,例如夜间有人埋伏于树后想拿座头市试刀那段,但是北野武基本都是选择了以镜头运动来完成调度。
而其他一些镜头,无论叙事还是风格上都使得必须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前景被部分人体遮挡的大体机位,比如赌场,比如黑帮老大接受汇报。
黑帮老大接受汇报是比较一个典型的例子,老大的身份是一个需要最后才揭示的悬念,在这个地方无数可以想到的拍法中,北野武采用了这么一个维持老大作为模糊不清的前景遮挡物,而镜头微微缓慢移动,在汇报的两个干部中间游离。
当然了,作为一个动作片,在实际座头市开始一刀必杀时,必然是非常短的镜头。
我大概估计动作部分的这种处理是来源于类型片惯例,但是至少在本片中和常态的镜头足以在对比中构成张力的。
同样本片也有实验性质的尝试,即座头市想象中的打斗模拟,采用了慢动作加CG模拟肢体的,虽然效果一般,形式上也构成了差异。
不过在最后和保镖的对决中,与想象中对决不同的实际对决扔如之前所有动作部分那样一瞬间结束,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而在场景/视角的剪辑上,由于本作同样涉及很多不同的人物视角,也有频繁切换的需求。
无论是单纯切换视角也好还是讲两个对应场景(例如座头市在赌场杀人,姐弟在跳舞)用剪辑联系起来,基本都切的比较干脆直接。
其次,本篇的叙事一方面是讲了一个很完整的,正典的故事,但是另一方面,但是在此之外,也有许多其他的零碎的片段,似乎只是一种单纯的实验或者趣味。
他们不仅在叙事上没有提供多少整个系统来说有多少意义的信息,同时也不是都能构成内部的风格变化,甚至大部分在影像风格上和其他正常部分是一致的。
他们似乎完全是叙述系统外的过剩,并且似乎也无法互相融洽的形成一个额外叙述。
1.开头的暴力场面蒙太奇以及随之后镜头切换并聚焦到的田野中的稻草人画面,让我以为是一种对时代背景的叙述乃至于对暴力的普遍性的“导演评论”,但是这些主题(包括稻草人这个意向)并无后文的发展,并且很难把他和最后的群舞融贯在一起。
2.而全片中有很多典型的北野武式“喜剧表演”镜头,无论是开头小兵拔刀撞到队友,座头市和农妇在屋内由于房梁前景遮挡和两人台词造成的一种“误解”情景,在qing lou 的单人喜剧表演,赌客在前景研究如何听到骰子的独角戏式表演,赌客后面以为自己懂了去赌博输的精光的部分,赌客和弟弟在澡盆里的对话,房子被烧后重造的情景,甚至最后的舞蹈。
这些部分是我喜欢北野武的原因之一,但是他们确实也是“过剩”概念的绝佳例子之一了。
延续之前坏孩子天空的评论的话题,我认为在单纯用一种艺术动机去分析外,似乎确实是叙述了一种对现实中的喜剧性时刻的确信(即使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暴力,悲伤,复仇的任侠剧中)3. 完整的各类舞蹈的展现,有日式传统的舞姬的舞蹈,比如弟弟跳的,把舞蹈整个拍出来这种做法很明显存在异质性和实验性。
例如雨天里泥地的舞蹈,其叙述指向是难解的。
片末的集体舞,更是极其大胆的颠覆。
4.各种实验性的风格尝试,除了模拟战斗部分的慢镜头加CG断肢外,盲人的两次主观镜头(第一次和保镖对决和最后),第一次提到赌客时,赌客赌博的镜头和当时镜头的叠化。
将他们列举出来后,更能看出互相之间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即使有一部分能纳入所谓北野武的一贯趣味,但是其他很多别的部分,目前来说只能认为他将本片作为了一种“实验场”。
北野武那一头金色绒毛,他装酷的噱头,包括影片极具时代气息的配乐,用当下的流行元素装饰传统武侠剧,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北野武的顽性和创意,这正如影片中出其不意闪现的冷幽默一样,看似胡乱,实则凝聚了他的不竭才思及复杂个性,一向冷峻的影象风格,往往被突如其来的幽默瓦解,这已经在《花火》中表现的很明显,死亡与温情携手走向尽头。
《座头市》是娱乐为主的旧片重拍影片,民间英雄的传奇故事,本身具有明显的取悦民众因素,因此,北野武不失时机地洒上了个人特色浓郁的幽默调料,影片趣味大增。
盲侠座头市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闭上眼睛在眼帘上画眼珠子装正常人来蒙混过关。
盲侠座头市在跟敌人过招之时,瞪大眼珠子装正常人来加添萧瑟杀气,让敌人不寒而栗。
盲侠座头市走在月明星稀的乡间小路上,差点被石头拌一跟头,然后作自嘲的无奈叹息:“我虽努力睁大眼睛,可什么也看不见”。
不经意间的一个踉跄,影片结束,这回用不着做北野式的死亡哲学上的沉思,我们开开心心地娱乐一回。
影片伊始,简洁明了的情节迅速交代了主角的人设——一位享有盛誉、刀法高超的盲人剑客。
尽管座头市在日本文化中家喻户晓,但每部影片都应具有独立性,以便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清晰了解故事主线和人物设定。
同样的手法也用于展现对手的实力。
此外,影片还穿插讲述了主要人物的成长历程,包括寻仇的艺伎姐弟、浪人对手以及阴影下的权贵。
这些人物都被刻画得相当饱满。
“艺伎姐弟”出生于富商家庭,幼年时遭恶人蓄意掠夺家产并惨遭灭门,从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
不幸的是,他们落入了有恋童癖的富贵人家手中。
失去所有亲人后又经此一遭。
自此在他们的世界里,(其他)男人都是恶人。
为了在乱世中求生,他们学会了利用人之恶欲(色欲)扮猪吃老虎,谋财害命。
他们之所以具备扮猪吃老虎的实力,是因为他们每天坚持进行艺伎技能和刀法技能的训练。
而支撑他们日复一日坚持的理由是活下去和复仇。
“对手浪人”的爱人是一位患病的女子,看病需要花钱。
就有了让浪人对金钱追求的理由。
浪人追求金钱不是贪欲而是爱欲。
武艺高强的他本可以直接去富人家里抢夺,但他坚守武士精神,认为以武力掠夺有悖于武士道。
然而,他的高强武艺可以被出卖以换取金钱,也就是充当保镖。
这里的保镖不仅要保护雇主的人身安全,还要成为雇主的武器去伤害他人(这逻辑有点可笑)。
浪人年轻时曾输给一位拿木棍与人切磋的胡子武士。
当他的实力提升后,他决定找到这位曾经打败过自己的胡子武士发起挑战,在浪人心里这将是一场真正的武士决斗,双方都必须抱着必死的决心。
但当浪人找到胡子武士时,却发现他穷困潦倒、病卧床榻、奄奄一息。
浪人也放下了心中执念斩断了胡子武士的棍子后随即离开。
“胡子武士”代表了另一种武士精神,他只追求精进的招式和高超的武艺,却从不使用真的武士刀去伤害别人的生命,他尊重生命。
可以理解为中国武侠中的武痴。
因此,他穷困潦倒,从不握刀,淡泊名利。
当浪人要杀他时,他说“你要杀就杀吧”,这也展现出他矛盾的心境。
他用高超的棍术激励更多人追求真刀的武士精神,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能他仅仅是因为害怕和懦弱而不敢拿刀。
他尊重生命,所以不想伤害生命,也不想自己的生命被别人伤害。
“阴影下的权贵”在影片中被刻画得非常丰富。
这群劫匪的老大是个深谋远虑的家伙,他让卧底在富商家中潜伏了 7、8 年,目的是获取信任并获得更准确的情报。
然后,在夺取钱财后,他一定要斩草除根,满门斩杀。
这些情节都凸显了老大的老谋深算和心狠手辣。
拿到钱后,他来到另一个城市开始产业布局,涉足的是可以快速积累财富的赌博和情色产业。
他分别让自己的两个手下负责不同的产业,并让他们表面上相互对立。
而他自己则大隐隐于市,在一间小酒馆里做帮工,酒馆的老板是他收留的流浪儿童培养起来的影子武士,他甚至想将自己的产业交给影子武士来打理。
至于自己在发展中的赌博和情色产业,老大深知垄断对自身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一直在极力消灭或吞并同产业的其他势力。
同时,他也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向对自己有利的人输送满足感,这被称为互利共赢,也有人称之为官商勾结。
而老大选择隐于小酒馆的原因是,自古以来,这样的地方就是情报的集中站,也是民意和舆论的重要来源地。
而真正懂谋略的人知道准确的情报对于决策的重要性。
“座头市”,我不太清楚原版中的人物是否是明眼人装瞎的设定。
但北野武的用意显然是想给这部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他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想要传达的理念:人看这个世界不应当只用眼睛。
当然,我也非常赞同。
眼睛只是人类接受光影的一个器官(而且人眼可接收到的可见光的波长是有范围的,在 380-780 纳米左右),做出判断和思维的是我们的思想,也可以称作心。
洞悉人心,感知世界用的从来都不仅仅是眼睛,而是调动我们的所有器官——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汇总起来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这就是感觉。
在那个秩序失衡、践踏生命、崇尚武士精神与暴力的年代,谁更暴力谁就更强更有话语权。
座头市见多了杀戮、血腥、荒谬、残忍,作为一个习武多年的武士,他决定闭上眼睛,修炼自己的其他感官,开始流浪,保护他认为善良的人,守护自己心中的正义。
最后,再分享两个看到的点。
一个是梅夫人的家被烧掉后,一切恩怨结束,许多工匠帮忙重建房屋。
有节奏的敲打声,魔性洗脑的节奏,一个个普通的建设者,这其中的寓意留给大家去思考。
我是觉得有战后重建的意味,等暴力消失,秩序恢复,人类又一次重建自己的居所和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也是经过一次次的创伤和磨难演化成当下的形态。
另一个是影片最后的踢踏舞,我觉得这是北野武的一种自私的自我表达,有种“我喜欢我就要宣传”的意味。
明快的节奏,整齐又嘈杂的舞步,热情的舞者,踢踏舞这种舞蹈形式确实极具感染力。
2003年的电影如此,真的不可思议。
我觉得其中几个特点可以进行赏析。
一个是动作,作为一个盲人,座头市和所有武士出刀动作都不一样,是把剑立在面前拔出,而普通人是在左腰处抽刀,很新颖,斩杀的动作行云流水,不给丝毫生还的机会,片中人物被砍杀的时候都有飙血的画面出现,比较符合暴力美学,也比较符合北野武的影片作风,暴力,血腥,沉默。
再说音乐,虽然没有什么很恢宏的音乐,但是全片有多处利用工人和农民劳作的声音作为节拍引导出一段节奏感极强的交响乐,实在是妙不可言,结尾时还有一段所有人在一起共情舞蹈的片段,虽然没有特意安排音乐,但音乐其实贯穿全片,包括鼓点对事件即将发生的预告,所以从音乐上来说也很棒。
再说人物,座头市,一位盲人(片中称呼为按摩先生),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内心比谁都清楚,这个混沌的时代,任何人都可能加害于他,所以他其实提防所有人,但是老妇抚子和佳吉让他感受到世间还是有善良的人,所以他保护他们,艺伎姐弟也让市产生了共情,所以他在本地除尽恶霸混混,所以他的本性也是善良的,片头那个孩童拿走他的剑杖的时候他没有抓住小孩,证明他有怜悯之心。
全片总体看来节奏紧凑,情节起伏,人物关系明确,确实是一部佳作。
ps:结尾市踩到石头滑倒还是调皮了一下,看清世间万物却还是被大自然摆了一道哈哈。
北野武的片子总是让人带着一种很矛盾的心情去看,就像拆礼物,想得到惊喜,但是又怕不喜欢,呵呵。
不过,《座头市》确是一件很好的礼物。
从大逃杀里的冷血无状态老师到导演万岁里的那个无状态的没落导演。
直到现在的座头市。
每一个影片都是那种无状态。
这种无状态并不是不入戏或者是不情绪。
其实这种无状态就像是你在看一场平实的电影,但是激动的确实自己的内心,我更喜欢吧这种感觉归为无状态电影。
《座头市》就是这种很典型,盲侠生活在别人的人生里,正在发生着别人发生的事情,但是,结局偏偏是由那种无状态的人掌控。
结局也是那种让人觉得导演的内心的调侃,是哇,不管怎么睁大眼睛,看不见就是看不见。
确实,就像事实的真相,有时候我们怎么睁大眼睛看不见就是看不见,只能闭上浮华,用心去发现,呵呵。
喜欢看剧中那个拿这竹枪不停的围绕房子奔跑的八嘎,哈哈。
喜欢那种无状态,在这里,真的是无状态,但是对于复杂的人生和复杂的生活来说,谁说无状态不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你想呈现的东西往往不能让别人完全理解,这个时候只要用心去体会,那种“状态”。
奔跑吧,呆着梦想,爱情,和状态。
片子的节奏还是很舒服的 总觉得里面的血太晶莹剔透了 也许这是导演的意思吧,让人远离血腥,只剩下美的暴力
知道这部影片是因为一个帖子,标题是“是男人就一定要看的十部电影”。
并非言过其实,刀与血,正和邪,男人应该在这个时候舞蹈,没有什么,比童话更加锋利。
高手对决,生死在于一念。
对错不在考虑之内。
你能看得见吗?
这,重要吗?
正如彼得·杰克逊记得他九岁的时候看着金刚死去的感觉。
北野武也一定永远都记得少年时座头市这个传奇盲剑客带给他的那份遐想。
当他有机会向整个世界展示他心中的影像时,除了内心难以抑制的激动,还需要面对的是之前26部有关“座头市”的作品,在60、70年代塑造经典“座头市”形象的胜新太郎……当然,最困难的要数去挑战整个民族的印象与记忆。
听说日本观众曾联名抗议,担心北野武毁了座头市。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觉得这种担心实在太多余……诚如北野武之前的影片,强烈的个人风格色彩弥漫在屏幕上。
他放弃了彩色拍摄技术,代之以土黄色的主色调,加重了整个影片的年代感。
尽管色彩不足,但是凭借山本耀司和黑泽明的女儿担纲的服装设计,整体的美感就出来了。
比之胜新太郎塑造的“胖和尚”形象,北野武给出的座头市形象自身就有很大的可对比度,首先外形显得很扎眼,一头金黄色的短发,篮色的武士服,略显精致的手杖剑……这颠覆了大多数人的对于盲侠的想象。
可是座头市一动,这些扎眼的行头又马上被北野武惯有的偏头习惯和走路方式中和掉了。
动静之间,座头市也在两个极端变化,一会儿他只是一个盲人,喜欢赌牌,会按摩……过了一会儿他又凝神静气变成了一个快剑客,出手狠辣无比。
我尤其喜欢北野武在座头市拔剑之前加入的那个吞咽的动作,这个动作就像是平常人的眼神一样,是座头市心理波动的一种流露。
北野武赋予座头市性格的方式,是用粗线条的勾勒配合小范围的点睛。
片头很直接,一上来就让还在坐着休息的座头市瞬间进入战斗,夺剑回击,干净利落。
以后一些打斗场景延续了北野武的暴力美学风格,加以CG动画做出来的血喷效果,没费多少功夫就让人领教了座头市的性格中那种强烈的回击欲望,就像是在酒馆那场戏,当服部推剑出鞘的那一瞬间,座头市的剑就已经顶上去了。
不过当座头市知道服部的剑术之后,问自己和他黑夜交手胜算如何以及在最后面对鸟羽岸时故意睁开眼睛这两个细节还是刻画出了他粗中有细的一面。
当然最最精彩的地方出现在座头市和服部的决斗那场戏,高手过招的戏,肯定要保持极简,一击结束战斗,但是如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用尽量少的动作带给观众更多的感官刺激和想象空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但是北野武很聪明,他用服部的心理想象填补时间,引人走神。
紧跟着就是座头市的闪电一击,太快了,太刺激了。
就象是两个人在下象棋,虽然最后都是挪个棋子把别人将死,但是这个过程中脑子里走过的招数才是重点。
服部变反手出剑,以及座头市在最后时刻翻手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
这个电影另外几个出彩的地方在于:1:小尾跳舞那场戏,虚实结合,镜头在成年小尾和少年小尾之间不停的切换,时空的转换让人一时间有点恍惚,配合着少年脸上的那份严肃以及成年后的那份泰然,一段普通的日本舞蹈带来了不一般的冲击力。
2:一部拍盲剑客的片子,北野武在配乐上很下功夫,尤其是打击乐声贯穿整个影片,从一开始的锄地声,到最后类似踢踏舞的合跳场景,到处都是有节奏的打击声,这样的听觉刺激配合弱化的影像色彩让所有的观众得以进入座头市,这个盲人所体会到的世界。
3:北野武特有的幽默感:总是绕着房子转想当武士的傻子、无所事事的新贵一,还有最后抖包袱的那句:“不管眼睛睁得有多大,看不见就是看不见”……都很有意思。
经典是对经典的继承,经典是对经典的背叛。
北野武继承的很好,但是背叛得更漂亮!
《座头市》X#01 人物 北野武 盲人(生理独特)。
结局揭露自己扮演盲人,并非真盲(戏剧独特)。
衍生出赌博戏,展示极致听觉。
拐杖刀(道具独特)。
衍生出偷拐杖被杀,拐杖被真实黑老大碰掉的戏。
关心小人物命运(帮老妇背菜,暗中保护老妇的外甥,保护姐弟)。
武力深不可测。
保镖 为病妻替恶霸效力。
有仇必报。
砍断老师曾经殴打他的棍子,维护男子气概 姐弟 弟弟的扮女迫不得已,但却在某种程度上顺其自然。
弟弟与赌徒一起洗澡时并不忌讳自己的变性装扮,反而自称“需要脸蛋好的人”才能做到。
弟弟的性别模糊在整个保守主义的武士片中格外显眼。
而他对自我身份的笃定影响赌徒的行为,赌徒后续在房间中自画女装引发笑果,实则展现的是性取向探索。
她们无差别骗男人的钱,无差别试图屠杀前来嫖娼的男性。
赌徒 捧哏的角色,将角色置于危险能塑造北野武的形象。
酒屋反派二人 有趣的设定,破酒馆的老板是老大傀儡,真老大是酒馆老板的老帮工。
反派设定增强了戏剧上的反转,两个老大蜗居在破烂的酒屋里让人想起《绝命毒师》中的炸鸡先生。
赌场老板和他雇用的武士 长相极具电影感,武士脸上轻蔑疲惫的眼神,绝。
赌场老板下垂的皮肤和向下的嘴。
好戏 老大人物的出场,在后背进行推轨拍老大的后脑勺。
下雨物哀回忆戏,北野武姐弟各自回忆自己的经历。
姐姐弹琴,弟弟起舞,弟弟的身型不时在现实与儿童间切换。
结尾的踢踏舞,反派登场,喜剧基调爆发,武士片融合踢踏舞元素,如费里尼一般戏谑。
制作 酒馆戏的开幕,给了酒馆老板很重要的构图位置以及停留时间,表明他的重要性。
镜头很古典(来回推移,镜头起幅落幅),少特写,多中景&全景。
夜戏的光非常精致。
胶片颗粒感,调色非常古典,画面做旧。
(如何实现?
) OST与环境音形成某种互动(敲锤子)(弟弟跳舞戏,很奇怪背景音乐竟然与姐姐的琴声交杂)。
闲笔 稻草人和地里劳作起舞的戴草帽的农民。
神经兮兮幻想自己是骑士的围着房子跑的胖子。
(房子重建时,胖子围着房屋结构既然在环绕)。
反派之一的拿出一把突兀的手枪。
保镖战败死掉时,妻子也在另一个空间实施自杀,仿佛某种哀伤的宿命,让人想到《花火》中绝症警察的某种宿命。
比起昆汀·提伦蒂诺的《杀死比尔》系列,我更偏爱北野武《座头市》的暴力美学。
故事很简单,和很多同类型牵涉黑道的动作片一样,行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复仇。
北野武饰演的“盲侠”座头市正是肩负除暴安良的使命,为逼成艺妓的“良”报仇。
该片节奏把握得张弛有度,尤其武士之间的对决更是拍得唯美。
静态的构图涌动着无穷的张力——对决双方谨慎地揣测对手的步法、刀法——气氛悬于一线,弦松,则转至动态的手起刀落,“秒杀”一打左右的凶徒。
血肉逼真的音效造成的感官刺激,使人两股战战。
在赌场,座头市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卸下侍应的手腕,慢镜头跟踪一蹦三丈高的手腕,随之而出的鲜血在空中绣出优美的弧线。
在这部血浆好像不用本的电影里面,却处处体现日本人向佛的理念:刻画在木柱的菩萨、白莲,庭院的莲花灯……在冤冤相报、因果循环,飞溅的血浆如遍地红莲的画面,竟然还以静态、空灵的方式循循善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箴言。
如座头市把银藏和扇屋及满屋的手下杀得片甲不留的那个段落,血液随刀光一挥喷薄而出,座头市的后景现出案头圣洁无暇的白菊;待座头市借用完一已死的武士的刀,则飞刀入鞘,物归原主,尊重武士“刀与人共命运”的尊严。
刚柔并济,盈于一屋之内,日本菊与刀的民族图腾跃然屏幕。
这大概也是似乎能闻到血腥味的该片,不令观众反感、恶心反而觉得清丽的原因。
《座头市》并非冷酷到底,相反,较多着墨于小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节,民风民俗,从中流露着默默温情:梅夫人姑侄之间,被迫伪装成艺妓的姐弟之间,为给妻治病铤而走险当保镖的浪人夫妻之间。
如浪人与座头市对决之夜,妻子明知丈夫并非座头市的对手,独自在客房内对镜化妆,准备殉情。
此处导演巧妙地运用平行蒙太奇叙述同生共死的忠贞爱情:胸有成竹的自负浪人被座头市秒杀,顷刻倒地身亡;镜头切换到浪人妻子用匕首自尽,俯拍,逐渐拉远,女人孤零零地倒在房中,腹部流出的鲜血流泻成绚丽的红莲,安静地绽放在白色的榻榻米中央,营造出东方的、有涅槃意味的悲剧美;镜头再切换到海边,浪人的尸体被浪潮推揉着,即将吞噬。
影片甚至洋溢着搞笑元素,虽然出现于如此沉重主题的电影,却无不协调、格格不入之感。
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配乐的渲染功效。
开篇四农夫在田野锄地的声音,中篇同样的四农夫如祈雨的巫人般随暴雨在泥泞的田野上狂舞,尾声重建家园的工匠们的磨刀霍霍,无一不踏着配乐的节奏,强调生命的力度以及生生不息。
连梅夫人的侄子练武的片段都敲出了一段滑稽的打击乐。
及至片末,众人跳着日式踢踏舞和乐师打击日式爵士鼓的现代气息更使观众经历了115分钟的紧张随一笑而出。
该片悬念设置特具东方特色:究竟指使杀害艺妓全家的幕后老大是谁?
影片毫不忌讳地从开始就指明老大,不过一直以背影示人,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让观众心痒。
已知老大名为久治明波,日语延伸即蛇的意思。
于是导演有意识地不断引导观众参与到影片的叙述当中,分析、推测幕后主谋。
依次发现了手臂上、背部有蛇纹身的boss,但都由后一个怀疑对象的出现而推翻了之前的猜测。
最终,老大是真正的大隐隐于市。
他处心积虑、多加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藏身于不起眼的小角色。
不过高手不愧为高手,双方(座头市和久治明波)对峙时,道出彼此第一次接触就以及察觉对方的实力和底细。
最后,座头市浪迹天涯,并且抛弃一直以来的伪装——原来他并非双目失明,仅是个有只玻璃眼球的独眼龙,而迫使自己像盲人般行动可令感觉细腻敏感,正是他不败的秘诀。
结果,座头市睁着眼走夜路被区区石子绊倒。
镜头定格在夸张狼狈的脸部大特写,一贯北野武的幽默风格。
“即使我睁大眼,也什么都看不到。
”其实透过本片,中国电影应该受到某些启示:如何将民族文化精髓和民族特色元素融合到电影当中。
而并非受降于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制式,一味向老外谄媚,结果是丢了大批熟悉应有文化内涵的中国观众,还严重打击了中国影迷满腔期望。
张艺谋的《英雄》起码还拍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空灵和“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取舍大义;但时隔四年,虽号称截止到当年为投资额最大的华语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却沦为黄金堆砌而成的彻头彻尾的垃圾商业片,里外不讨好。
另一方面,韩国林泽民的《春香传》《醉画仙》受邀参加戛纳电影节的竞赛单元。
而日本以清水崇为代表的“午夜凶铃”系列刮起的东瀛鬼风,阴风阵阵,经久不息,刮到大西洋彼岸,使猎犬一样洞察商机好莱坞乐于复制出美国版的——只是主角的肤色变了,而剧情只字不改——“咒怨”。
要的正是这样,把本土文化推向海外,形成反倾销之势,同时诱使好莱坞为首的海外电影商反过来购买我们的创意。
文化侵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形势,但是就中国来讲,尤其电影业,还是欠缺招架之力,甚至几乎没有过招的资格。
迪士尼的《花木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等竟然出自好莱坞,就足以令国人汗颜、叹息。
不知道下一部他国又会取材于哪个我们熟视无睹的民间传说,引发全球的票房高峰。
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化长河,竟无人能取一瓢饮。
有人说过,本土电影如果连本都丢了,那剩下的就只有土了。
没看完
北野武的电影,只能看片段……
仅仅是些个元素实在难掩商业气息,这部之于其他作品格调不高。但很难在别处看到如此美丽的喷血!太漂亮了!
配乐用得很好,特别是田间劳作的那一段,锄头节奏恰好砸在鼓点上,那一段也没有别的用意,大概就是用来展现配乐了。全片太过于血腥,个人感觉只有劳作的场景拍得非常欢乐,大概导演对此颇有心得。只是不懂那一段锄头舞和结尾的踢踏舞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么?
强烈赞一下配乐~~那地锄的真绝~~
北野武的座头市,略无聊,靠五毛钱特效还是很难替代传统剑戟戏打斗。
突如其来的暴力……日本人最行。
北野武很帅嘛,面瘫了还能演戏。
像西方的佐罗片尾的舞蹈让我想起了美国踢踏舞
野叔集大成的一部!第一次玩古装,就玩出了黑泽明的范儿!刀刀见血,步步杀人,酣畅!酣畅!之前10部作品,还认为音乐功在久石让,看了这部,发现野叔才是幕后的王炸:“锄地组曲”,“泥地踢踏”,“盖房之乐”,“百姓欢歌”这四段激情的音乐搭配同期声所组成的阿卡贝拉的视听,简直是电影艺术力证自己多元的巅峰!!既然暴力是野叔的标签,那本部便玩到极致,利落血腥。but,溅血和中刀飘移的特效却有碍观瞻。剧情依然是在最后接连反转,但还是提前猜到了幕后老大。最大的不一样,就是这次野叔没有把亲手建立起的各种美好无情摧毁,而是罕见的Happy Ending,再加上末尾盛大的近代踢踏舞狂欢,很大程度削弱了反转的力量,和观众对剧情和年代的认同。但优点却是让人看出北野武这个“坏孩子”,把电影当做玩具随意把玩,不被约束。他就是他作品的全部!
砍瓜切菜看得爽。可以适当在特效,布景以及剧情上也投点资。结尾踢踏舞是怎么回事。
感觉前面所有都是为了铺垫那最后一句无论我眼睛睁多大都看不见,内容真的没意思,主打一个没枪可不就耍剑吗,还没有性爱狂想曲里面那寥寥无几的几分钟好看,当然,如果是纯致敬那个片段,我给满分。北野武发色癫疯(巅峰)。
为什么混进歌舞青春的踢踏舞版?
若论故事本身,可能只值三星,但是有了北野武的戏谑和狡诈,有了大胆的反高潮,就不得不加一星,而到了最后,当你看着他把一个本来热血喷张的故事活脱脱变成了一个大团圆的踢踏舞秀场,只能说服了这个老头了。
3.5日式对砍爽片,北野武继续丝毫不吝啬的展现着血浆劈人和冷笑话。拍着玩儿吧,玩够了就行,但与椿三十郎还是有点差距的。
剪辑乱来 形象乱改 打着座头市的旗号而已
这才是日式武士电影吖...不过后面那个囧囧舞是什么回事...
北野武太懂电影了,他的每一个动作,几乎都没有一点多余。又帅又飒!
结尾那段踢踏舞是怎么回事...果然是尼玛北野武!!!
北野武对胜新太郎的形象颠覆,和成龙对李小龙的处理方式,都是通过滑稽搞笑(或说错位与反差),把暴力电影变成了半娱乐片。这和北野武的搞笑艺人的身份有关。而表现暴力,不是以往黑帮片的现实美学,更像昆汀的血花四溅。回忆场面的频繁,内心描写过多,现代化的音乐的不伦不类等,都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