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你不够好,而是没有遇到懂得你闪光点的人。
不是你不值得开心,而是没有与你一起开心的人在你身边。
影片的男主角是一个身患病理性肥胖的病人。
堆积如山的杂物、娃娃,暗示着他未曾处理过的创伤。
他就像一座行走的废墟,不愿意抛弃任何过去,就像他无法摆脱的每一块身上的脂肪。
他的身体与他的居住环境呼应,斑驳脱落的壁纸、漏雨的屋顶、摇摇欲坠的承重墙、脏乱的屋外走廊、空无一人的邻里关系。
他就像无法从过去抽身的人,停留在时空原地,回过神来时身边已经没有人。
他用自己的方式安抚自己:听柔和的音乐,做串珠子的手工艺品。
这个细节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得美,也很细腻的人。
唯一与他来往的人,是他的妹妹和妹夫。
他们带来了旅游照片,也是从一起看旅游照片这个事情为契机,让男主角产生了拍照的想法。
因为拍照和欣赏照片都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他翻出了床底下的照相机,把这台尘封多年相机里面的胶卷拍完了。
洗照片对他来说要离开安全基地,去到外面未知的世界。
这么多年由于肥胖他无法出门,年轻时候的衣服也无法穿上,他换上唯一可以穿上的外套,步履蹒跚的出门。
走过屋外无人维护的杂乱走廊,
离开多年未离开的街区,
沿着铁道去往照相馆。
走过废弃的工厂,
经过一群男孩踢球的街道,球滚到他脚下。
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有妹妹和妹夫以外的人对他说话——“传球!!!
”他感到了一种久违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费了他九牛二虎之力,一身大汗,终于走到了照相馆。
看店的是一个年轻男孩,在看漫画书。
他以实惠的价格帮男主洗好了照片。
男主看到往日的照片,无限感慨。
那时大家都年轻,母亲还健在。
他在照相馆选了一款实惠的相机买下,想尝试拍照。
这个相机就像一束照进男主生活的光,新事物进来,男主无意识中开始往前走。
虽然他没有丢掉任何东西,但固化的生活开始松动,他开始做好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他尝试各种拍摄手法,想要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
充电器坏了一次,照相馆的男孩来帮男主修理。
一来二去,他们逐渐熟悉起来,变得像一对兄弟。
男孩给男主介绍了自己喜欢的漫画,讲的是如果在本子上写下讨厌的人和名字,那个人就会死去的故事。
这个漫画其实是描写了一个人经历了无法释放的压抑,用写字代替暴力的方法来释放攻击性的故事。
可以释放攻击性,是建立健康边界的第一步。
对于男主来说,他最恨的人是对母亲见死不救的医生。
他还恨自己的妹妹,但他逐渐了解到,这个感受不是像恨医生那样的恨,而是因为自己的无能,使得妹妹过度参与自己生活的无力感。
这是一种自尊心受损的感受。
一切都细无声的进行,表面上是交到了新朋友,实际上新朋友带来的新能量、新信息,都在悄然走进男主,给他启示,让他逐渐改变和成长。
途中遭遇了自己的作品被妹妹贬低,但依然没有放弃。
并且,以妹夫和男孩见面为契机,从男主分别与妹夫和男孩交往的形式,变成了三人行的状态。
所谓人多力量大,属于男主的男孩俱乐部初具规模。
妹夫和男孩都能够看见男主身上的闪光点,男主在这种关系的滋养下,自尊自信都在慢慢回归。
他满怀热情地研究拍摄。
男孩俱乐部也受到男主影响,开始做起了男主喜欢的手工艺品珠串。
这种彼此认同正是朋友之间的表现之一。
一次男主去旅行社,想要挑选适合自己的旅行套餐,但是旅行社看到男主的不健康的肥胖状态,借口没有名额。
妹夫和男孩都很愤怒旅行社这种欺负人的行为。
男主没有放弃,他认为可以先去周围拍拍照。
在拍照途中男主的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抢救。
妹妹、妹夫、男孩来到男主身边,尤其是妹妹,紧握着男主的手,当医生问起任何和男主疾病相关的病史,她都能对答如流。
男主这一刻明白了妹妹非常重视自己,只是在用她自己的方式陪伴着。
人无完人,妹妹也有她的局限性。
男主明白了,妹妹不是朋友,妹妹是家人,她不需要懂得男主的爱好,也不需要具备高超审美。
妹妹只是默默付出,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男主。
他不能因为妹妹的不理解就把这种情绪理解为恨。
他只需要成长起来,和妹妹保持健康的边界。
男主逐渐恢复的生存欲望和个人表达欲望,都无法再压抑。
他开始暗自计划着成长计划,哪怕连他自己都没有察觉。
男孩俱乐部依然按时聚会。
妹妹依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男主——帮他打扫卫生、帮他洗澡。
在男主经历过抢救之后,这些平常而温暖的陪伴让让男主领悟了很多。
一天,男孩送来了男主拍摄的照片,也就是昏倒那天拍摄的照片。
照片展现出来了男主独特的视角,还有被拍摄对象的生命力。
是的,男主的照片会打动人。
同样,男主也被自己的作品感染,他对自己更加有了信心。
男孩送给了男主更加专业的相机,男孩俱乐部准备去海边拍照。
妹妹不同意,但男主执意要去。
他知道这是他重回生活,重新抓住人生主体性的机会。
这也是属于他的,“与母体脱离”的机会。
妹妹这么多年来代替了母亲的角色照顾男主,一直在为男主负责。
而现在男主决定自己为自己负责了。
第一步已迈出,接下来的就是属于他的旅程。
男孩俱乐部驱车一路向海。
男主决定要拍摄日出的照片。
虽然需要熬过漫漫长夜,但身边有好朋友陪伴着。
太棒了不是吗?
希望每个人都能跨越伤痛,找到自己的俱乐部,一起往前走。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五十公斤熊”,更多影评和资源欢迎关注。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任你的灵魂再有趣,如果没有好看的皮囊,别人可能连了解你的欲望都没有。
很多时候,我们宁愿要千篇一律的好看皮囊,也不要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
何况这个灵魂,还是四百多斤——行走距离
一部极其小众的墨西哥电影,豆瓣上看过的人才2000+,评分8.3。
曾参加过2015年芝加哥电影节和2016年北京电影节。
直到今天我才偶然地看到这部电影。
导演你在豆瓣上找不到相关简介,演员也全是素人出演。
讲的也是一群社会边缘人事的平凡生活。
但切切实实地打动了我。
开篇的第一个镜头,我们看到了一个极度肥胖、油腻、臃肿不堪的背影。
背景音乐的响起,空气中弥漫着一丝孤独的气息。
这就是本片的男主,费德。
因为重度肥胖导致行动不便,他的活动范围只能在这个老宅子里。
之后的镜头给我们展现了费德一天的日常。
早上起床,有时候还不一定成功,还要再试第二次。
一个人吃早餐,一个人洗碗;一个人做手工活;一个人看电视,困了就是去睡觉。
这种日子他每一天都在重复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一个明天都是今天的剪切复制。
唯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每周自己的妹妹和妹夫来看望自己的时候。
妹妹每次到来总是摆出一副嫌弃的样子。
她嫌弃这个家脏乱差的环境,她嫌弃费德不洗澡浑身味儿,每周例行探访更像是完成一个任务。
反而妹夫拉蒙对费德非常热情,总是分享和费德他和妹妹出去玩的照片。
费德看着这些照片出了神,羡慕的表情全写在脸上,晚上,他从床底下翻出一卷老式相机的胶卷。
第二天,他穿好衣服,拄着拐杖,走出了家门,距离他上一次出门已经不知道过了多久。
但身体的负荷让他没走几步已经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即便是这样他还是被天空的阳光,路上踢球的孩子们所吸引。
如果自己没有那么胖,想必也会和他们一样吧。
出门遛弯,奔跑,一切对于我们正常人来说再普通不过的活动对于费德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费德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家照片冲洗馆,他想把老式胶卷里的照片洗出来。
从这些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费德曾经也有一段美好快乐的时光。
有一群爱自己的亲人,有自己暗恋的女孩。
照片里的他笑得那么开心。
费德看着这些照片,笑得像一个孩子一样。
即使是他,也是一个曾有有故事的人。
之后他咬咬牙买了一台二手的数码相机。
这台小小的相机给费德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变化。
他时刻将相机挂在脖子上,家里的一切事物都成了他相机镜头里的素材,而且他还尝试起了自拍。
甚至想到要拍一下自己的脚,大概是很久没见过自己的脚了(这里莫名有点想哭)。
摄影让孤独的人找到了精神寄托,还给他带来了友情。
冲洗店的保罗,留着一头非主流发型,总是一身rock打扮,喜欢看漫画。
自从有一次到费德家里帮他维修充电器之后,总会有事没事到费德家里来。
蹭吃蹭喝蹭电视,费德和保罗也日渐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
妹夫拉蒙无法忍受自己妻子对费德嫌弃和唠叨,干脆“叛变”,也来到了费德家里。
三个女人一台戏,难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
三个男人,可以很安静,一起看电视,一起做手工,一起看《死亡笔记》漫画。
不用担心不说话会“空气突然安静”,彼此对彼此都是最舒服的状态。
这种陪伴对于一个习惯孤独的人来说弥足珍贵。
让费德本已死寂一片的生活变得充满了活力。
相机成了他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也许拍出来的照片在他人眼中平平无奇,但在他眼中这些都是属于自己创造的艺术品。
人一旦有了希望,就会开始变得“不安分”,费德一直向往的是外面的世界。
他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想去一趟海边,但这个小小要求当地旅行社因为怕承担风险无法满足于他。
他赌气般的离家出走,等到醒来才发现自己躺在了医院。
他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摆脱这个四百多斤的肉身,这个肉身就像一个囚笼一样,将他禁锢在原地。
活着不易,想死很易,费德开始变得自暴自弃,不吃不喝不洗澡,只想躺在床上等死。
曾经嫌弃他的妹妹前来照顾他,帮他打扫卫生,帮他洗澡。
他明白,妹妹一直是爱自己的。
费德在自己的“死亡笔记”上划去了妹妹的名字,写上了自己的名字。
保罗和拉蒙决定要帮助费德完成他的心愿,用自驾游的方式,带着费德去海边。
保罗送给费德一部专业的相机,说道:这么好的摄影师,就应该配备专业的相机。
费德最后如愿地来到了海边,三人满怀希望地等待着日出。
全片剧情很平淡,没有为了制造戏剧冲突设置起转承合,但你丝毫不会觉得冗长,因为在费德身上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影子。
禁锢费德的是身上挥之不去的赘肉,而禁锢我们的,是很多无形的“赘肉”。
每日机械重复的工作;了无生趣的生活;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像费德那一颗随时会爆炸的心脏一样,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我们逐渐变得步履沉重,开始原地踏步,进而故步自封。
在生活面前,我们变得懦弱,变得妥协,不愿再尝试各种可能性。
明明碌碌无为,却还自我安慰说平凡难能可贵。
很羡慕费德有两个好朋友,孤独的人总会很容易找到同类。
他们在帮助费德的同时,何尝不是在解救自己。
尽管看完日出之后,他们的生活也许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依然还是平凡地过着一天又一天。
但我坚信,在习惯性平淡中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你的人生总会有一点点的不一样。
你的转发和点赞是熊写作的动力
我们有时是费德,有时也是拉蒙、保罗。
对于豆瓣来说,这个电影8.3分有些低了。
看完电影从来不评论的我,看到几个热门短评,忍不住写点什么。
这个电影某些方面和《菊次郎的夏天》有些相似。
(我说的是某些地方相似,而不是一模一样,也没有拿两部电影比较的意思)。
菊次郎不是闲着没事找事干,或者慈悲心发作,才去帮助小男孩。
同样拉蒙和保罗不是在做帮孤寡老人扫院子,给乞丐施舍衣食的这类好事善事。
他们的确是好人,但他们的动机不是做善事帮助边缘人,关爱甚至是施舍弱者。
而是费德被吸引的。
费德有什么特质吸引两个人?
一、对生活热爱,怀有希望。
二、性格温和,没有任何攻击性,不给身边的人带来压迫感,生气也是躺在床上背过头去一个人生闷气,没有向身边的人发泄。
三、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拉蒙和保罗是什么样的人?
拉蒙有一个强势的老婆,限制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让他感到没有自由。
保罗按照父亲的指示每天待在小店里,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对未来毫不关心。
他们内心渴望改变,渴望逃离现在的处境。
而在费德身边,在那个破旧的屋子里,就能实现他们的愿部分望。
所以才会被费德吸引,而不是大发慈悲心,渡凡人脱离苦海。
难道他们只是单向的付出,没有收获吗?
不是拉蒙保罗帮助费德去完成费德自己的梦想,而是他们三个小伙伴一起完成了一个梦想。
还有一个代入感的问题:在读金庸小说时,会将自己代入到主角上。
但有一个主角却无法代入,那就是萧峰;看《西部世界》时,因为主角是女性,所以自己代入的角色是威廉,尽管他做了许多坏事,都能代入。
直到他杀死自己的女儿,我无法代入了。
这两件事的原因是一样的,角色不幸的遭遇让我感到不爽,因此无法产生代入感。
看《行走距离》的观众大概率会带入两个角色——主角费德和小男孩保罗。
代入费德的观众不会觉得爽,因为费德现实中是个失败者,并且没有上演咸鱼翻身、逆天改命。
代入小男孩保罗也会觉得有点不爽,因为觉得这样无条件的付出太吃亏了。
所以观影时才会感到有点别扭。
但我觉得保罗不会这么认为,在他的眼里,他们是对等的,并不是谁施舍谁,谁依靠谁,他们是一起玩乐的小伙伴。
而费德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为了摄影,走出家门;为了摄影,拒绝强势的妹妹,他有勇气去改变,这就是优点。
难道必须翻天覆地,直接母鸡变凤凰,才能叫改变吗?
有人感觉费德太消极。
现实中不是所有人都能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只要努力,拼搏就一定会成功吗?
机遇,经历太多不确定的因素,人们根本无法掌控现实。
有拼搏幸运的成功者,也有无奈不得已的失败者。
而且成功者只占少数。
一个幸运的成功者,应该心怀感恩的对待生活,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批判失败者你不够努力,你不够发奋,你不积极!
难道费德减肥成功,成为国际知名摄影师,娶到他的梦中情人,成为亿万富翁,给他的两个兄弟一人一个别墅,这才叫积极正能量?
真实的生活本来就存在正反两面,有成功者,就有失败者。
电影能拍成功者,同样也能拍失败者。
这部电影主题并不是呼吁人们关爱弱势群体,劝人向善。
费德沉浸在与过去与家人美好的回忆,无法正视当下的生活;拉蒙无法挣脱老婆的束缚,感受不到自由;保罗被困在父亲的店中,迷茫而又孤独。
三人都身陷生活的窘境,无法向前迈出一步。
费德首先鼓起勇气,带动了拉蒙和保罗;拉蒙和保罗又给与了费德支持。
电影名《 行走距离》,不仅仅说的是主角费德走出家门,而是他们三人相遇后在人生的道路上,共同向前走出的一段旅程。
我觉得豆瓣与其他评分网站不同的是,用户不只看院线电影,他们也看一些独立电影、文艺片、落后地区或国家的电影、年代久远的故事片。
豆瓣用户观影面更广,包容性会更大。
8.3分,对于豆瓣来说,分数有点低了。
最让我惊艳的就是这部片子的色调,非常非常的舒服,属于低饱和度的油画质感,非常棒,故事也确实温情,不是属于大哭一场的类型,却是冷静克制的一种真实的温情,很真实,是你我都会去做的故事,可能在你我以为只是一段值得回忆的记忆,拍成电影却能触动很多人,这部电影就是这种生活中的真实触动。
另外每个人物都很有意思,虽然整部电影参与演员就那几个确十分抓人眼球,各有各的想法和立场。
青年的加入以及死亡笔记的融入也给这部文艺剧情片注入不一样的奇妙感觉。
这部电影在那个时候结束确实给人感觉非常舒服,把最美好的就在这个时候,感觉还会继续讲故事,却在最精彩的时候停止了。
另外,我其实一直觉得他是部剧情温情片,当我看到黄秋生老师辛苦了的时候,确实笑出了泪水,我承认他也是一部喜剧片了
无意中看到推荐这部电影,感觉风格有些像之前看过的《处子之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电影开篇就是一个硕大的背影,男主费得是个接近400斤的胖子,走路都会喘,额头永远下不去的汗珠。
推荐说,这是部小众治愈电影。
男主的工作就是在家做手工,穿项链的珠子,居住在几乎荒废了的街区,甚至周围都没有人住了,房子漏雨,墙皮脱落,总感觉这就仅仅是个活着的人。
妹妹妹夫每周都来看他,带来了他们出去旅游拍的照片,让他想起了摄影,去洗旧照片的时候,遇到了小天使保罗。
费得,保罗,妹夫,三个人的神仙友情,以及费得对摄影的热爱,让人看到了发臭腐烂生活的希望,看上去很丧,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三个人一起看死亡笔记,艺术坐着一句话也不说穿珠子,当费得失去生活信心的时候,妹夫和保罗在他床边,一边穿珠子,一边给他唱:你不是最惨的,世界上总有一千个人比你更惨。
影片结尾处,三个人终于去到了海边,等待日出,我以为可以看到日出,结果电影就停在了这儿,我们即便没有那一身的肥肉,却好像也背负着如同四百斤重的别的东西,压得我们同样喘不过气,迈不开腿,心脏过负,忘了热爱的东西,不敢去到自己想去的海边。
影片不会给你答案,至少是让我们热爱生活。
费得很幸运,身边都是美好的人。
今天偶然间看了一部墨西哥冷门佳作—《Distancias cortas》。
一个因肥胖而只能在脏乱的房间呆着的人,被妹夫拍的旅行照片勾起了回忆,自己也曾是被家人关爱着,呵护着,而不是现在这样被自己的妹妹嫌弃。
于是,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步行去了照相馆,买下了相机,也因此和照相馆老板的儿子结下了友谊。
在妹夫和朋友的帮助下,去了海边。
在结尾,他说要等日出,其实也是在迎接他自己的崭新的生活。
正如影片末尾插曲所唱:“过去的生活充满遗憾,尽管我的灵魂倍受折磨,我们都希望前路义无反顾, 在暴风雨中寻得安宁”。
(本文有剧透,谨慎阅读)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张大户春天到了,减肥的日子来了。
3月不减肥,4月徒伤悲。
不知道你的身边是不是也充斥着各种立志减肥的FLAG。
反正张大户的朋友圈减肥、健身是这一段时期永恒不变的主题。
我也很想减肥但每次都被美食的诱惑和自己的惰性所击倒。
但是看了这部电影,我默默的放下了手中的可乐。
《行走距离》
本片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墨西哥电影,获得了多项国际小电影节的奖项。
豆瓣评分:8.2分
(以下内容为剧透)男主角费德是一个400斤大胖子。
400斤有多胖看看这场面就知道了,好像一座肉山一样。
费德虽然胖,但是心地善良,温和,非常的童真。
过于肥胖的身体让他行动困难,只能呆在家里过单调乏味的生活。
虽然胖和瘦都是个人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但是胖到影响健康了就真应该减减肥了。
像费德这种心地善良的人明明会有很多的朋友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肥胖限制了他,不能正常的生活,只能呆在家中。
身体也有严重的心脏病,想做什么都做不了。
为什么要让肥胖毁了我们的生活呢。
费德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周六妹妹和妹夫来看望他。
但即使是自己的亲妹妹也嫌弃他身上有味道。
这一天妹夫拉蒙给费德看了他们旅行时拍的照片,激发了费德摄影的欲望。
妹妹一家走后,拉蒙艰难的出了门。
从自己家走到巷口这短短的几十米,费德都走的异常艰难,只能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经过千辛万苦费德终于来到了年轻人保罗的摄影器材店,买了一款最便宜的数码相机。
保罗也是一个善良的年轻人,在和费德的接触中,保罗觉得这个萌萌的胖大叔很有趣。
一来二去两人成了朋友。
保罗经常来找费德,一起吃饼干,看电视,做手工。
俩人还一起看漫画,看的居然是山寨版的《死亡笔记》,真是夜神月听了会沉默,L看了会流泪。
妹夫拉蒙也来找费德玩,费德把《死亡笔记》介绍给拉蒙看,俩人都入迷啦,看的不亦乐乎。
还让对方把自己写的死亡名单分享出来,真是幼稚死了,跟小孩一样充满了童真。
妹夫拉蒙最近在休假,不顾老婆罗绍拉的阻挠,天天来找费德玩。
保罗也来找费德玩,三人就聚到了一起,保罗和拉蒙刚开始互相看不对眼,俩人较劲,费德中间调和,最终三人都成了好朋友。
这哪里像成年人,分明就是三个小孩嘛。
让我想起了童年,我的朋友A和朋友B,他们俩个都是我的好朋友,但他们互相不认识。
我介绍他俩认识,他们也是互相的较劲,后来玩着玩着就成了好朋友。
迷上摄影的费德性格也变的开朗了,他决定走出家门,报了一个旅行团,去梦寐以求的海边看一看。
但是旅行社的人一看他的体型,就婉拒了他的订单。
失落的费德决定走出家门,去找其他的旅行社。
但是这一走,却让他昏倒在路上。
当拉蒙和保罗找到他时。
费德已经躺在了医院里,肥胖的身躯让他的心脏承受着巨大的负担。
费德的心脏每分钟跳120下,体积已经是正常人的两倍啦。
费德出院后,由妹妹罗绍拉照顾他的吃喝拉撒睡,甚至连洗澡都得妹妹帮忙。
这么胖的身体别说生活质量了,连尊严都没有。
这样的生活让费德非常的消沉。
为了让费德重新振作起来。
保罗又来找费德,并让他看了他昏倒前拍摄的照片,每一张都是专业摄影师级别的。
并且给他带来了最高档的相机。
要陪他一起去海边。
妹夫拉蒙也来了,要用自己的车拉费德去海边。
这三人真跟小孩一样,一定要帮助费德去海报冒险。
这时候“妈妈”(妹妹罗绍拉)来了,以费德的身体条件为由,阻止三人的冒险行为。
三人不顾“妈妈”的反对,来到了海边。
静静地在海边等待着日出……
整部电影非常的“幼稚”,充满了童真。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保罗要跟费德交朋友毫无逻辑,没有道理。
看完之后,我懂了,这三个人都是小孩,小孩做事讲什么道理啊。
我真的好想再跟我的小伙伴们去冒一次险。
彩 蛋导演自己对电影的解读: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囚犯被囚禁在自己身体里的故事。
他最终找到了反抗的力量。
在和人们的接触中把自己从身体里释放出来。
有时候我们把自己长时间的封闭起来,这时候我们需要让自己走出来,而这只需要一瞬间就好。
我意识到一个人的生命还不足以发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奇迹和经历。
我的愿望是抓住这样清晰的时刻与观众分享。
(原话是英文,渣翻译见谅)
今天在網路上發現一部,2015年上映的墨西哥喜劇電影《行走距離》(我找不到台灣的翻譯),因為今晚想看輕鬆一點的作品,再加上查了豆瓣,她的評價很高,所以就選她了。
沒想到從第一幕開始,我就一路含著眼淚看到最後(到底是誰說她是喜劇片的?
),故事從一個近200公斤的胖子,鎮日宅在家裡,因為多年前一部老相機,開始走出家門、認識滿口小謊話,內心卻超級善良的小青年,也發現那位其實對妻子不滿,但始終關心大舅子的妹夫,真正的內心想法。
二個男人加入他的生活,陪伴他一起開創生活的可能性。
內容很一般,應該說很日常,甚至是很普通。
但是,拍的好純粹,也好真心。
我超級喜歡幾個場景的佈光、景深還有色彩的層次感。
我也喜歡男主居住的舊屋,雖然破舊但色彩斑斕,很有生活氣味,也很有藝術感。
我更喜歡這位可愛的胖子、愛出風頭的小青年,他們純真的笑容讓整部電影充滿清新。
全程我看的淚眼矇矓,直到最後收在三位在海邊的背影時,超級想大哭一場。
這部電影主演及製作團隊的資料很少,幾乎查不到。
我只知道男主(演胖子的那位),本職是作曲家(這部電影的配樂都是他做的),其他都不知道。
我很想知道男主、臉部表情多變的小青年,以及這位導演,還有沒有別的作品。
如果有人知道,煩請告知,感激不盡啊雖然她是2015年的作品,但因為我今天才看到,所以請容我把她排入我今年最愛的前五吧
电影接近尾声,这句出现了多次的对白终于戳中泪点。
桑切斯先生和这位瘦瘦的小男孩因为一部破旧的相机认识,后来他用一罐饼干无意收买了这个小男孩。
故事开始,以为只是讲一个超级大胖子无味的人生,正好鼓励自己减减肥。
电影中刚开始,桑切斯先生尖酸的妹妹,软弱的妹夫出场,他们偶尔的看望就已是一潭死水中的波纹。
直到桑切斯先生开始对摄影感兴趣,他的生活变得有趣起来。
那个被一罐饼干被收买的小男孩(啊哈,其实小男孩是被内心的善良收买的)经常到桑切斯先生家蹭饼干吃,一起看电视,看漫画。
后来妹夫也加入看漫画的行列,一起帮桑切斯先生做手工。
桑切斯先生想看海,可旅行社不肯收他,自己的身体也越来越差。
一次入院,妹妹的态度一改从前。
桑切斯先生的小小朋友还有妹夫决定帮自己完成心愿。
“今天你又走运了”。
男孩送他最贵的一部相机,并且打算一起开车去海边。
出门前妹妹发现了,对着病重的桑切斯先生哭喊,回来我可不会管你了。
其实是怕他回不来。
终于到海边了。
故事也结束了。
嗯,桑切斯先生真的很走运。
在死寂的角落里有人点亮了他的生活,在最想放弃的关头有人为他歌唱。
这种简单的温情最容易让人动容。
那些拥有健康、亲情、友情、爱情的人,是不是更走运一些呢,所以,如果感到寂寞或者绝望,或许你该和朋友出去走一走啦。
《行走距离》观后感: 一个善良有趣四百斤的胖子大叔在感知到生命可能的尽头后,靠着梦想的力量和两个朋友的帮助完成了海边旅行的愿望。
男主蒙德是个400斤的胖子,因为肥胖而闭门不出,在妹妹妹夫的一次家庭做客后,发现了摄影对于自己的魅力,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
照相馆保罗是个善良可爱爱看漫画又有点傲娇的少年,在发现蒙德独居在破败到连老鼠都不会出现的小区时,感受到了蒙德终日的孤独与对摄影的热爱,总是以一种不伤害蒙德自尊心的方式默默陪伴。
妹夫拉蒙是个惧内但又时常不顾妻子阻挠,与男主和保罗混在一起,成为和保罗能够一起读懂蒙德内心的好朋友。
三个有趣的男人聚在一起看漫画、串珠子的情景,总能让我想到“男人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三个不同年龄的男人在漫画、串珠与摄影中成为了知己。
电影通过蒙德喜欢摄影这件事将三人联系在一起,又通过蒙德心脏病住院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和蒙德未能实现的愿望之间的戏剧冲突,将三人的灵魂,默契的守护在一起。
电影中共出现了三次幸运:一次是保罗帮蒙德洗好过去的照片,让蒙德看到了回忆中的美好,加剧了蒙德对摄影的热爱;二次是保罗帮蒙德修好了电池充电器,开启了二人的友谊;三次是保罗送给蒙德新的尼康单反,在所有人都担心蒙德身体将他困于房间的时候,第一时间读懂了摄影对于蒙德人生的希望,最后与拉蒙一起为蒙德实现了去海边旅行愿望。
于我而言,我觉得最大的幸运: 一是男主蒙德遇见了保罗及妹夫拉蒙,人生难得一知己,有懂自己的朋友陪伴,孤独的人生似乎也在荒凉的心上开出了花。
二是蒙德找到了梦想,从电影开篇就能知晓,活着对于蒙德或许只是一种生命体征的维持。
斑驳发霉的墙壁,男主四百斤的身体背对着镜头缓慢穿好衣服,然后程序化般抹好果酱吃饭、刷碗,工作串珠子,晚上看电视,最后又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向一天的终结,毫无表情的脸上只有沉重的喘息声证明他还活着。
但直到发现自己对摄影的热爱后,他变了,他在过去留存的美好人生回忆照片中找到了些许生活的希望,他开始拍摄家中的一切,那些在别人看似习以为常的事物,他会对着镜头摆出可爱的表情、会将所有的小物品摆在桌子上为它们拍照, 他创作着他所热爱的一切“艺术”,在看似丧气又自卑的人生中忽然有了奔头,他开始梦想着走出门外憧憬一次海边的旅行,是梦想让他已经濒临死亡的心重新复活。
在影片最后,海边旅行前,蒙德将自己的名字重新写在了“死亡笔记”的第一位,似乎映射着蒙德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迎接随时死亡,但此时的心境已大有不同,他拥有了最好的朋友和最美的梦想,怀揣生命希望的人生落幕更像是等待着另一种重生。
就像结尾的对话, “现在要干嘛?
等…… 等什么?
日出啊。
”
真的是很冷门了 也真的是很不懂重点了
看完第一个反应,我去减肥了。🤯🤯🤯
一个超级胖子,普通老百姓,喜欢拍照,最后在朋友和小舅子的帮助下到了海边等待看日出
朋友多来我家做客
剧情片中应该单独再列出来一种类型,称之为“废材片”。以日本,北欧,前南斯拉夫共和国,西语国家为代表,以各色各样的底层人民为视角,去反噬这个世界,擅长以小见大,以怪见长,去另类探视我们司空见怪的美和丑。如果说每一部电影都可以带入别人的人生,那我今天是一个四五百斤的善良可爱大胖子~
以往看过的墨西哥片主题都是贩毒、枪战、平民窟,原来还可以这样温情小清新
其实他很幸福啊
这个影史上最重量级的男主角真是个不幸又幸运的胖子,虽然胖到心脏衰竭,依然相信生活,有爱自己的家人,有愿意陪自己去看海的朋友,有喜欢的事情,真好。简简单单的墨西哥文艺片,导演拍的很稳,演员发挥也很棒,有点想起了心房客。
关注点是很好的啦,墨西哥肥胖问题也正严重(胖哥和小哥都爱吃甜食,说明墨西哥普遍饮食都偏甜吧);故事无聊得一批;墨西哥二连,下面该接着看寻梦环游记
一个肥成残疾的大胖子,三个无所事事的男人,一幅温馨感人的日常生活图景。节奏较慢,也无更多场景,其中许多细节相当有趣。墨西哥电影,仍维持着自己较高的水准。
6分,勉强可看。
温馨小故事,依仗着比较吸睛的题材而拍出的流水账,可以说很是枯燥了。
7.4拿到一手好牌却打的很烂人物拉进关系的戏有点没话找话的感觉全片最棒,洗澡戏
费德在死亡笔记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感觉他已经没有活着的执念了,以后的生活中,他会继续自己喜欢的摄影,和两个朋友一起说说笑笑,偶尔和妹妹见面,然后安然等待死亡那一天的到来。
节奏真的太慢了
在生活的暴风雨中寻得内心安宁
又凄凉又温暖
不好看
人生那么多选择 全靠放弃
我只是想去海边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