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惮以最大恶意推测别人的人。
当我看到电影开头,格蕾丝被狗村收收留的时候,我便猜到她可能会沦为“村妓”。
我想狗村也许和李锐小说《无风之树》中的那个叫“矮人坪”的村子很像。
同样是一群矮人,尘世中最卑微的人,也最刻毒。
格蕾丝,名字和尼尔·强森电影《保持缄默》中杀人老妇的名字相同,让人有无限遐思。
英文Grace的含义为:慈悲、恩惠或魅力,本片中女主角也恰似这三者的合一。
她在黑夜的枪声后降临,到底会给狗村带来什么?
再看看狗村那些孩子的名字,阿基里斯(阿喀琉斯的另外一种翻译)、奥林匹亚、雅典娜、潘多拉……简直是英雄和众神的集合。
即便是那条狗,名字也是摩西。
如果是误读,那请原谅我看的是中文字幕,因为英文字幕没看到。
我觉得拉斯冯特尔显然是有意为之。
也许把《圣经》和《希腊神话》扯到一起过于荒谬,但我们何必给这位伟大的导演设定藩篱?
影片中分明提到了那个酒神女祭司的名字。
想像一下狂舞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希腊神话中的放纵狂暴与圣经中的隐忍原罪,两者纠缠在一起,是怎样一种奇妙的张力?
当然,一切发生的地点是狗村,一个崇山峻岭中与世隔绝的村子,也是一个被置于超现实外的空间,或者说是一个“试验场”。
格蕾丝的命运在7月4日美国国庆日之后开始改变。
随着警察第二次张贴告示,收留她的风险越来越高,于是狗村也要求她付出更高的成本。
她开始越来越忙,遭受种果园的恰克的强奸,被小孩欺骗……后来,逃跑梦想破灭,卡车司机骗走了她的钱并奸污了她。
她被拉回狗村,被锁上铁链,成为村里男人的泄欲工具。
除了汤姆,所有的男人都占有过格蕾丝。
汤姆,这个美国最常见的名字。
如同那个笑话中所讲,战场上美国士兵藏身于战壕中。
伊拉克兵忽然想出主意,高喊一声“汤姆”,就有十几个人伸出头来,问谁喊我?
于是被狙杀。
这里的汤姆其实也是美国平民社会中道德的一个符号。
他认为自己的道德水准远超过其他人,有当领袖的冲动,甚至多次表示帮助格蕾丝。
这也让格蕾丝说“你总是拯救我”。
但是,汤姆的拯救似乎不算什么,当他想占有格蕾丝的身体并被拒绝时,他转而发怒,并回到人群中,沆瀣一气。
也正是他,找出最初追杀格蕾丝的人的电话号码,为她开启宿命。
格蕾丝最后说:“汤姆,你别消失!
”其实这也是她对狗村中的人性最后一点期待破灭。
令狗村村民惊讶的是格蕾丝居然是黑社会老大的女儿。
这个情节我也在之前猜到,因为抱着一丝侥幸的心理,我实在担心她会被折磨致死。
事实上,格蕾丝进行了最后思想斗争时,早已不是针对对狗村这些人,而是变成了宗教问题。
她想宽恕,但最终还是决定用毁灭的方式救赎。
如同上帝大水毁灭世界,只是这一次没有诺亚方舟。
最后的狗叫声,表明这并不是一次完全的毁灭或救赎,因为那只叫摩西的狗跑掉了。
对于它,格蕾丝心怀愧疚,因为她曾在万分饥饿时透过它的一块带肉的骨头。
放眼整部影片,这是格蕾丝唯一的愧疚,这是慈悲,也是人或神的弱点所在,也是恶不灭的源头。
先是戈达尔,然后又是冯 提尔。
我的这个下午注定要与郁闷与愤恨为伍了。
刚刚在本来就非常不爽的心情下吃了一份蒜苗肉片,极其糟糕,极其的。
于是更加生气,菜炒成这样还敢拿出来卖,气冲冲的火苗一直在心里燃烧着,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找出这个糟糕心情的部分原因——下午的片子,才没有去找厨师算账。
《狗镇〉还没有看完,太长,目前正进行到葛瑞丝受尽屈辱的部分,我不谈导演,不谈布景,不谈技术,只说说我现在不吐不快的感受。
虽然之前看过了故事简介,在情节推进到现在的时候,我还是不可避免的愤怒了,而且是气的发抖那种。
因为有了前半段的美好我才在这个时候之所以这样愤怒,前面的情节设置的让人以为她真的征服了这群麻木的愚民,虽然之间有几次的风波,可每次不都是化险为夷了吗?
人们多和善哪,帮助多可贵哪,人性本善哪,是不是那个简介里说错了阿。
可是,不一会儿,那个潜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恶与卑鄙就活生生的暴露出来了。
很多电影让我有过绝望的感觉,灭顶的绝望,《西西里的传说〉里有,还有中国的《盲山〉,人的丑恶,像撕掉了皮的脂肪一样让人恶心。
我们试着在生活中忽略或者掩盖这个丑恶,于是我们讲美好,讲梦想,讲软软的带着光环的亲情友情爱情。
唯独回避这冷硬的丑恶,因为它不讨人喜欢,所以我们就假装它不存在。
如果现在你周围看上去是美好的和谐的,那记得千万就那么保持下去,千万不要去深想,不要考验,不要探究,尤其是人.因为一旦你不小心,丑恶就跑出来了.那很容易让人绝望,很容易.你喜欢人吗,你想讨什么人喜欢吗?
恭喜你,你受伤害的几率增大了. 胸口很憋闷,打字的手有些颤抖,环顾我周围的这几个人,有谁是我可以完全信任跟喜欢的吗?
想尽办法占小便宜的,整天长舌八卦的,不懂得尊重自己的,藏藏掖掖搞外遇的....是我的错,我不应该看了一部电影就把别人的缺点放大,不应该顾及那么多的人性道德,不应该碰到看不顺眼的事情就火冒三丈,不应该把什么事情都看的那么透彻,尤其不应该被迫知道别人的事情,她或他告诉我的时候我应该拒绝倾听. 我想哭了,因为这绝望跟愤怒。
不错的片子,简单的布景就是为了让人更加的去注意故事情节。
也许刚开始会觉得沉闷,但是看进去了以后,会让你感到一种揭露与被揭露的痛快。
非常喜欢导演在片子里关于人性和政治的揭露和讨论:一、“善良是相对的”。
我一直以来就觉得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他们向你表达善意,只是因为你还没有触及其利益和欲望。
所以,道德、良心、正义。。。
都是相对的。
二、“民主其实是条大尾巴狼”。
这个立意是导演对美国民主的讽刺,但是非常引人深思。
狗镇上所有的关于GRACE的决议都是15个成年人投票的结果,包括给她2周时间来证明自己、留下她、剥削她、侮辱她和揭发她。
但是是否大多数的决议就是正确的?
是否因为满足了大多数人,就应该让少数的无辜的人来付出代价承担痛苦??
三、“宽恕和原谅是一种自大的行为“。
影片前期长时间的隐忍、憋屈的铺垫,到最后痛快的报复,太适合我月天蝎的心理了。
没错,为什么要原谅?
原谅是一种纵容。
就应该让有过错的人得到惩罚和教训。
如果有权力去教育和改造的时候,为什么不呢。
THEY DESERVE IT!GRACE还不够狠,如果是我,我会更狠一点。
影片的结尾,用了很多美国的底层民众的照片,配的是DAVID BOWIE的歌--"YOUNG AMERICAN"。
导演是什么意思,我不清楚。
但是我看的时候,就感觉,看这些可怜的人吧,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无辜,仿佛是砧板上的肉,但是一旦让他们拥有了权力,哪怕就一点点,他们都会变成魔鬼。
我一直就认为穷人咋富非常的可怕,同样的道理,弱势群体突然拥有权力时,会比与生俱来具有优越感的统治阶级更加可怕。
从大一些的历史事件来看,就像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一旦成功以后,农民起义的领袖就变成了一个更刻薄的统治阶级,李自成、朱元璋、还有老毛。。。
从小一些的事情来看,比如那些黑煤窑里的人,开煤窑的人心肠够黑了吧?
默许他们开黑煤窑的狼狈为奸的政府当权者呢?
让人最痛心的还有同样被拐骗去做苦力的人为了过得好一点,自愿谄媚的不惜余力要混去当看管苦力的打手。
人性就这么可悲。
再小一些的,小到身边那些有一点点小权力的人,比如小区门口的保安,他有权力让这个人进不让那个人进的时候,他是那么的满足。
也许我不应该幻想成为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对现实不满时,选择逃避。
我应该去当一个革命者,革命者当面对不满时,选择起义。
我们选择做被狗看管的犯人?
狗?
还是狗的主人??
如果可以的话,我选择做狗的主人,我会让狗和犯人都表现得好一点。
在一个对女性的强奸和求爱于男人来说根本无法区别的背景社会里,这个对宽恕的讨论毫无意义。
因为你们谁都不在乎她的痛苦到底到了什么程度。
这部片的制作和各位男性中青年在满足了意淫和自我原谅自我理解自我升华以后的娇喘式影评一样,都只不过是左手右手打自己耳光的,又爽又羞耻。
一边打,各位好像还没有忘记过给自己戴上道德的头套,把底下的淫笑口水亢奋的面红耳赤遮盖得严严实实。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在所有的情况下,这片里的女主都是不可能生还的。
所有的强奸行为都会伴随被害者的身体受伤害。
阴户和肛门破裂已经是小事。
很多受害者会有肠道破裂,肠道和阴道被塞入生锈的齿轮、铁管、碎玻璃片、石头和随便什么那些男人手头会有的东西。
更不用提强奸以前的殴打面部,掐住颈部,踢踹受害者胸腹部,等等行为。
一个十五人的村落,不可能比一个五人青少年小组对女性的虐待更轻微。
而这个五人青少年小组,是有真实案例的,强制诱拐关押一个女高中生约一年时间,期间行驶诸多强暴与殴打,并用火和烟头烫烧被害者,最后导致被害者伤口感染并发全身脏器衰弱而死的案例。
而在印度亚丁也门等地,不乏拖着自己被强奸犯男人们从肚子里拽出来的肠子等死,或是因为受强奸被家人遗弃,破损的阴道与肠道之间形成瘘管,下半身满是失禁的屎尿,每日与蝇虫为伴躺在垃圾堆里等死的十四岁少女。
最近在德国也出现类似案例。
一个中国女留学生,被一对德国情侣诱拐(父母为德绍警察局高层),遭遇殴打强奸后挣扎三小时到四小时,而后爬行希望逃脱时,被出去遛弯回来的强奸犯从楼上扔到楼底,在德国的严寒天气下躺在冰冷的地面上最终奄奄一息死去。
你们现在看着她们的眼睛告诉我。
你们是认真,想过你们到底在说什么,在想什么的吗。
你们想到的和说出的无关被害者。
全是加害者的欣喜满足与自我辩解自我原谅。
再多的粉饰也无法改变这个事实。
没有女人会在这种环境下幸存。
没有黑帮大亨会需要替一个已经抛弃他的女儿做任何事。
不止是她们的生命,你们,强奸犯的帮凶们,满足了暴力权力性欲的看客们,连她们的死亡也要夺走。
现在,你们的cosplay玩完了。
这部电影是拉斯‧冯‧提尔拍摄的「良心三部曲」中最令我毛骨悚然的一部。
拍摄手法上导演也采用了很不同的拍摄方式,像是舞台剧的简陋布景,主要场景是用粉笔「画」出来的。
镜头一开始是由上而下拍摄着这个「简单、封闭」的小镇。
然后,女主突然闯进了这个小镇。
这个突然所产生的化学作用,悲伤的、残酷的令人不敢直视。
开始时温情的人们,保护了女主(似乎),但是接下来…所有人都开始利用这一点来「换取、谋夺」她的一点一滴。
包括肉体的劳动、金钱…甚至最后连清白及自由都被掠夺。
在这部片当中所展现人性的丑陋面…会让人在观看的当下不忍直视,在看完之后倍觉绝望。
最后,所有人都死了,只剩下狗。
我最讨厌的一部电影莫过于《黑暗中的舞者》。
整部片子中流露出那种道德完美到极点的价值观让我觉得无比的愚蠢、缺心眼儿和没意义。
4年之后同一个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女主角依然充满了臆想症,把自己当成神一样站在高于所有人的道德高度,一直尝试着原谅人类卑劣的天性。
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以直报怨。
可见这四年里拉斯·冯·提尔对这个世界做了点有用的思考。
前几天我们在看一部纪录片,是美国人虐待伊拉克囚犯的。
看的我很难受。
我说怎么能有人对和他们一样的人做出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
我的朋友说,你是觉得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吗?
我说我觉得人天生有善良的那部分,也有卑劣的那部分,至于哪部分彰显的更多,就看他们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
所以在《狗镇》里,女主角最后想到,如果自己也是这个镇里的一个居民,难保她不会做出和这里的人一样的举动。
就像红卫兵、盖世太保、虐囚的美国士兵、《朗读者》里曾经是纳粹党的家庭妇女们,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疯狂环境里引发出他们恶劣的那一部分人性,平常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善良又平静的人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没有伤害过一只蚂蚁,也许还会把受伤的流浪猫带回家照顾。
但是这并不是原谅罪行的借口。
无论怎样责怪大环境和教育,犯错和犯罪都一样需要被惩罚。
我从小就有一件很困惑的事情。
我父母的亲戚从他们小时候起就分别待他们都非常不好,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出现在这些亲戚需要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时刻。
我总是问,他们待你们那么不好,你们为什么不也待他们不好?
我爸妈总是说,我们不能堕落到和他们一个水平。
我说又不需要报复他们,别理他们就行了。
我爸妈又说,能帮就帮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他们总是感激的。
但是事实上是,这群贪得无厌的亲戚们不仅不感激,而且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施恩,反而习以为常,万一帮不了他们,他们便肆无忌惮地口出恶言,其他事儿上待我爸妈还是一样毫无顾忌地坏。
他们把我父母的隐忍当懦弱,把我父母的礼貌当做理所当然,把我父母的善良当做不断提过分要求的保障。
我有一次生气到问爸妈:你们俩是爱心泛滥到廉价的无处发泄非要找他们吗?
你们凭什么觉得你们就是道德高尚的那一方,是你们把他们纵容到这一步的,你们自己还骄傲的不得了呢。
以前我有一个亲密如家人的朋友,我曾很自信地对他说,我永远不会生你气的。
结果他还就当真了。
试着惹我几次,我都假惺惺地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克制住自己不生气。
然后他就愈演愈烈,不停地挑战我的极限,还总爱说,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
终于到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明确地说清楚了,你下一次再惹我,我不会再原谅你了,我们以后就当不认识。
于是从那时至今,他再也没有过分地惹过我了。
现在我想,也许是我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比他更容忍更宽大的人,导致把他纵容到这一步。
如果我们一直站在平等的道德标准上,就像事实一样,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一路无聊的拉锯战。
从此以后我再不隐忍了。
为什么我总得是礼貌的那一方,宽容善良的那一方,顾全大局的那一方?
为什么我总得表现完美来讨别人的喜欢?
为什么我总得假装我是更高尚的那一个人?
事实上在道德上,感情上,我们难道不是都平等的吗?
谁惹谁了,谁会不生气呢?
谁伤害到谁了,谁又能平静的接受呢?
不喜欢你的人,怎么讨好都是没用的。
喜欢你的人,也会因为你无限度的隐忍而误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
你惹到我一次,我可以勉强不报复你,你惹到我第二次,我就决不会就此罢休。
如果我第一次被朋友惹到就开诚布公地向他说明,如果我爸妈可以明确对亲戚们表示出他们的贪婪和自私是不可容忍的,如果《狗镇》的女主角在村民们一次次变本加厉地压迫她时反抗一次,我们都不要自以为是地站在更高的道德仲裁点上,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变得那么丑陋不堪、不可收拾。
就像宠物,它们需要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可以的。
就像孩子,他们需要知道暴力、谎言、歧视是不可以的。
就像敌人,他们需要知道越过边界的入境侵犯是不可以的。
这些被环境或教育引发出丑陋一面的人们也需要知道,他们恶劣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不能被容忍的。
狗咬了人,人当然不能去咬狗,但是人要打狗,让狗知道以后不能再咬人。
我总是听人谈论有人伤害了他们,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以牙还牙是因为他们拒绝掉到和那些人一样的档次。
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档次。
你假装你的档次更高,只会使那些伤害人的人将他们的丑行愈演愈烈。
所以无论天生多纯真,曾经多善良的犯错者、犯罪者都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警示和惩罚,他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并刻骨地牢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和教育去抑制每个人天性中卑劣的那一面。
所以比起那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你的右脸送去给人家打、别人杀了你的父亲你就把母亲送去给人家杀的圣人哲学,我更信奉简单直白的“以直报怨”。
无限地忍让不过是完美道德秀的伪善表演,这只是在把这个世界引领到更毫无顾忌地放肆的方向。
人被狗咬了,要是只是容忍,不去教狗,下次再被咬,就是不仅自己找死,还很可能连累别人也被咬。
祸国殃民。
你需要停止做无限的礼貌、善良和隐忍的那一个人。
你需要停止幻想你是那个道德最高尚的人。
你可以选择以德报怨,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一部电影,脱离人性良知的结局却是如此大快人心。
看完后还一直沉浸在整部电影里,一直在想,一直在想……最后的结局是整个小镇上的人都被射杀死掉,包括婴孩。
格蕾丝亲手杀死了汤姆,他们曾经相爱。
除了一条狗,她在最初逃到小镇时因为饥饿抢了它的骨头。
她知道自己欠它。
我震惊的是我的心里没有丝毫同情,对那个小镇上的所有人,包括那婴孩。
三个女人在深夜来到格蕾丝的房间,那个老女人固执的认为是格蕾丝勾引了她的丈夫。
她让另外两个女人拉住格蕾丝,在她的面前摔碎了她在小镇辛苦赚钱买下的七个小陶人。
老女人说若她能用她泰然处之的思想控制住自己的眼泪,她就停止。
“在格蕾丝的一生中,她有过多次控制自己感情的经历,所以她不相信现在她会控制不住。
但是陶瓷在地上碎掉却像是人的皮肉在分解。
那些人形塑像好像是她和小镇相逢而产生的结果。
它们好像在证明,无论怎样,她受的苦难也造就出有价值的东西。
格蕾丝再也忍受不了了。
像长大以来从没有的那样,她哭了”。
我看到格蕾丝无法忍受而流下的眼泪。
老女人最后还是摔碎了所有的陶瓷小人。
她曾是多么的傲慢,固执的相信善,相信自己能让世界变得美好。
可是她的道德心被这个看似简单的小镇摧毁,一点一点撕破直至彻底摧毁。
她在逃离恶的控制的途中逃到这个小镇,以为只要自己去满足这里每个人的要求,她就可以在这里生存。
但是她打破了这里的平衡,一种固执不可触犯的平衡。
她以为汤姆会一直帮助她。
她终因无法忍受而试图逃跑,但被送回。
真是荒谬,她并不属于这个小镇,现在却连离开的卑微权利都没有了。
她被套上了狗链,铃铛,被像狗一样对待。
小镇上的男人把她当作发泄欲望的工具。
孩子们朝她的床上扔泥巴,砸她的窗。
她本不愿意怀疑的东西也终被质疑了。
她的善心被无情击碎。
他们没有给她也没有给他们自己留出余地。
讨厌利用,讨厌谎言,讨厌背叛,讨厌软弱。
汤姆出于私心,拨打了那个车里的男人留给他的电话号码。
他不知道那会带来什么,他以为是好处,一笔财富,或者只是写作的灵感。
她的怀疑是对的。
她看到这个小镇上的人和她家里人的差别,但很小。
她用的她的心去衡量。
光线穿透了建筑的缺陷和人的缺陷。
她找到了答案。
她做出决定,当她父亲的和他的流氓和罪犯的同谋,接受她父亲的权利。
她用她的权利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下杀死整个小镇的人的命令。
如此决绝,干净利落。
太清楚世间角色。
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习性,每个人都知道在这样的角色里该怎样做。
要留下什么,不可留下什么,是如此容易分明。
她便这样做了。
我不觉得错。
我一直在想,一直在想,道德,关于这个词在我生命里的某些东西。
夜晚,当我的空间陷入完全的黑暗,我也陷入完全的思考状态。
我想我本质上是个残忍的人,做事决绝,还未爆发残性,是因我还可忍耐这个世间。
当白天来临,眼睛微肿,整个人会突然发呆,想起电影里的某些情节。
我试图向身边的人传达我在思考的东西,但是不行,无用。
我只有自己找到出路。
社会与哲学的洞见,同自然科学诸多命题同样的,需要实践的证明。
Tom这样想着,该组织村民举行一次道德重建的大会,以阐释他所觉察到的,村民们所缺乏的包容与接受的开放心态。
没有人有兴趣听他东拉西扯,没有人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什么纠正。
一声枪响,Tom的机会来了。
这一声枪响表示上帝的礼物: 一个落难女人的来临。
她的身份神秘。
Tom所了解到的一切,仅仅是她在黑帮的追击下亡命,以及落魄地偷了一块村里那条叫摩西的狗的骨头罢了,仅此而已。
他决定接纳他,同时用她作试验,向村人阐释他们是否缺乏开放的接受心态。
之后的半年,Tom将有足够机会借她证明他所一直苦心的思想事业,甚至还可以因此继续他小说的梦想。
好吧。
就当这是一场游戏。
开始的两个星期是试用期,村民决定依据表现来决定她的去留。
摆在她面前的是艰巨的任务,为了求生,她必须征服所有人的心。
Tom的主意是,她每天去各家帮忙一小时。
村民们,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没有人承认自己需要任何的帮助。
各家自扫门前雪就足够, 谁需要一个来路不明的女人的帮助呢?
不,不需要。
挫败的Grace必须立即找到一种打入的方式。
对了,既然各家都不需要帮忙,那么总有一些不需要去做的事,可以让我做吧。
于是就当是帮她走出窘境,居然每家都生出许多事可以让她去做。
体力的,心灵的。
两个星期很快过去,Grace赢得了大家的心,十五响钟声,代表十五颗愿意接受的心。
甚至连爱情也降临了。
如果影片在这里结束,每位观众大可高枕无忧。
可是对不起,你不是在看童话。
一个严肃的导演不可能允许这样的结束,生活也是一样。
每个人都看似因为Grace的到来改善了生活甚至包括灵魂,这是她带给他们的,她是一样礼物,不是吗。
作为交换,他们接受她,掩护她。
随着警察的二次到来,开始张贴关于她可能是正在受到通缉的嫌犯时,事情开始发生变化。
刚造就的利益平衡开始打破:保护一个嫌疑犯需要冒更大的风险,他们当然有理由索取更多利益,以和自己所冒的风险达成平衡。
Grace开始加倍体力劳动的分量,酬劳降低。
正式被奴役。
同时村民们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道德的水准上(当然了,他们可没有犯罪,甚至还在拯救别人)。
社会歧视开始生成。
利益平衡打破带来的显然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压迫。
请你想象,这是一个很小的村庄,文明早已和他们杜绝。
没有人下山,即使Tom的父亲有台收音机,也早已不用它放新闻。
于是和我们所谓文明社会不同,压迫开始表现其赤裸裸的一面。
除了鄙视,压榨劳动力,自然还有肉欲。
当然,文明还是存在,他们正是因为心中有正义,才不能容忍这样一个通缉犯无法无天。
更何况这个村庄,既有教条又有禁欲。
和我们别的村庄一模一样。
“人都是一样贪婪,只是乡下人比较Less Successful,有的吃就把肚子撑破”。
有人这样说。
于是她被囚禁。
并且请注意,不要表示出对人的洞见,这会让他们恐惧,因此生气。
当初Grace欣欣喜喜用劳动报酬换来的瓷人,和对这个村庄同样怀有的美好的梦想一起被打破。
现在,她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这对许多有相同遭遇但却没有如此出身的人是一个理想的梦。
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她应不应该有悲悯心。
看到这些村民瞬间变幻的可怜的弱小。
她选择成为制裁者,既然掌握了权利,她觉得有这个必要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为全人类除掉这个乡村。
也许还将继续除掉更多的山村。
那些自己经受过的,要让曾经的施暴者舔尝。
这应该是平等的--至少听上去是符合逻辑的。
不是吗。
而卑下的哲学家Tom,终于证实了自己曾经的洞见--在这件上帝交与的礼物之下被证实了。
枪声带来的,最终也被枪声带走。
只是结局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
自己也是施暴的一员,终被暴力泯除。
狗镇只剩下一条狗了,如果你之后拜访过那里,也许你以为这就是小镇得名的原因,也许你也是对的。
当初,Grace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她偷过一根骨头,这可能是她唯一亏欠这里的东西。
1. 片名以及镇名叫Dogville狗镇,隐喻人如狗。
黑帮第一次找过来时,Tom介绍说这个地方叫Dogville,车上的人说这是我听过的最蠢的地名。
2. 女主Grace的名字:Grace在基督教中很多时候作为上帝的代称,同时Grace直译是a state of sanctification by God(神化),代表美好,和女主的上帝视角和在片里的象征义一致。
3. 镇叫狗镇,但镇里唯一一只狗名字叫Moses(摩西,圣经中最伟大的先知),反讽人不如狗。
片头Chuck入场发现儿子喂了Moses有肉的骨头很生气,说我们都很久没吃过肉,Moses就应该饿着,才能守护大家,可视为讽喻Moses为人类受苦受难,人性之恶却以怨报德。
最后全镇被屠,Moses被Grace赦免。
4. 全片贯穿始终的一个词以及讨论就是“arrogant”。
arrogance是基督教七宗罪之一,片中每一个人都arrogant。
镇里人作为Dogville居民以及作为普通人类arrogant,Tom觉得自己要比镇里其他人文明高等也是arrogant(在Grace的发问下发现自己也和其他人一样),Grace的爹作为拥有财富和权利的黑帮老大arrogant,Grace本人站在上帝视角宽恕一切也是arrogant(最终发现自己也和其他人一样)。
5. 基督教的七宗罪分别是: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贪食,在片中均有体现。
片中人皆犯傲慢,Liz对Grace抢走镇上男人目光为嫉妒,Grace屠村为暴怒,全镇人最后变本加厉奴役Grace为贪婪和懒惰,镇上男人强奸Grace为色欲,Grace片头偷骨头、Tom和Chuck提到Ma Ginger肉桂派时的馋涎为贪食。
6. 片头Tom的爸爸听收音机只听音乐不听新闻,后来独立日警察来贴寻人告示镇里人问这问那时警察问了一句,你们都收不到新闻的吗。
Tom说我爸的收音机只听音乐。
7. 介绍Bill时说他是个很笨的蹩脚技工而且他从来不觉得自己是技工的料子,后来锁Grace时旁白介绍狗链就是Bill设计的,说那是他平生第一个设计,他最近手艺进步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8. Tom在和Bill下棋时说觉得镇上的居民需要改变,对于“接受”有困难,所以他们需要一个礼物。
这时Grace来了,Tom觉得Grace(这个人)就是礼物。
可视为作者的双关:Grace(美好,神的品质)是狗民们需要的品质,是给这个镇子的一个礼物,但是他们有“接受”问题,所以然并卵。
接受美好的前提是需要首先面对自己的弱点接受自己并不美好这个事实。
9. Grace被Tom带回家时Grace说“I stole that bone. I haven't stolen anything before. So now I have to punish myself. I was raised to be arrogant, so I had to teach myself these things.” 我从小就在傲慢的家庭长大,所以我需要教自己这些东西(比如偷东西就要被惩罚),暗示了大背景——她的家庭环境以及她对自己家庭环境的不认同,这和最后她和她爸对arrogant的争执相呼应。
同时这里她对待自己做错事就要被惩罚,之后对待其他人的恶却觉得应该宽恕,也和最后她爸说,你应该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你自己和其他人相呼应(如果你作恶要被惩罚,其他人作恶当然也要被惩罚,为什么你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别对待呢,因为你站在上帝视角你arrogant)。
10. 第二次出现arrogant是所有人开始接受Grace的帮助时,Tom说只有Chuck没有上钩,Grace说“Hooked? You sound so arrogant! Arrogance is the worst thing!”你听上去那么傲慢,傲慢是最糟的事情!
11. 7个瓷娃娃:每次出现都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第一次是Grace刚到Tom向她介绍这个小镇,Grace抱着美好的期待;第二次是Grace开始赚钱收集这几个雕像,美好生活开始;第三次是大转折Vera砸碎娃娃,Grace对小镇开始绝望。
12. Tom对Grace说你有两周时间让大家接受你,Grace说你说的就像个游戏一样。
全片就故意做出游戏的感觉,从游戏式的话剧布景,到Grace全程实验性的所作所为。
13. Grace第一次路过Ma Ginger的灌木丛时,旁白特地交代了第二和第三丛灌木之间的金属链条是为了让人没法儿走捷径到达长椅,跟后面Grace赶时间走捷径被Ma Ginger呵斥呼应。
14. Grace第一次进商店见到Liz的手红了时说你明天擦点芦荟会好点,后来妹子落井下石时把这个建议还给了她。
15. Tom说Georgetown有个something intellectual的演讲时手上拿了个宣传页,宣传页给了个镜头,上面写着“ADVANCED THOUGHT AND HIGHER THINKING”(先进的想法和更高的思考),和全篇对arrogant以及上帝视角的讨论主旨一致。
16. Grace第一次跟Chuck对话时,Chuck说你被这个镇愚弄了没,这个镇已经从里面烂透了,如果它明天就掉进山谷我肯定会去围观。
狗镇有城里人向往的一切,但我来了后发现哪里的人都一样,这里的人也都是些贪婪的动物罢了。
一语道破天机。
17. Grace被Chuck强奸之前,旁白说她“就像伊甸园的苹果一样,一个胀到要流汁的苹果”。
亚当夏娃吃了伊甸园禁果成为普通人类,狗镇的居民同为人类也逃不过欲望这关。
Chuck本人也是种苹果的。
18. Vera得知老公搞Grace后上门来教训她要砸她买的瓷娃娃,说如果我砸了两个你能忍住眼泪我就不砸了。
最后Grace屠镇时让打手当着Vera的面先杀她的儿子,并对她说如果她能忍住眼泪就不杀了。
19. 残疾人June尿床上Grace帮忙收拾时,烦躁地自言自语“谁也别在这睡”,说完自己非常吃惊,这应该是Grace对于自己恶的一面(即自己也和他们一样)的第一次认识。
20. Ma Ginger的肉桂馅饼提过三次,第一次是Tom在喷她犁地时她问Tom你喜欢吃我的派吗,喜欢那你跟我一边还是跟她一边。
第二次是Chuck第一次跟Grace聊天时提到。
第三次是片尾Grace下车思考时看到Ma Ginger的灌木丛旁白说果子做派会很好吃,尤其是加上肉桂。
(不是长评,只是短评写不下了加一点)很少看到这么让人内心绞痛的电影。
前半段渲染出民风淳朴的融洽,当人们偷偷给Grace留下礼物时,似乎与那些感人的合家欢电影无异,但当情节慢慢演化,狗镇露出了尖牙,电影一下子变成了暗涌的杀戮,每个望向你的人内心都成了深不见底的黑洞。
女主所受的摧残让人完全无法冷静,电影在后半段极尽描绘了人性之恶,将观众带进极强烈的情绪状态,又在结尾将其完全释放,不得不感叹剧情对情绪的极强地调动。
狗镇像一部未来的电影,几乎没有置景、大量违反传统电影调度,但却完美地用剧本牵住人心。
可能我对舞台剧了解不够,并不认为这是对舞台剧的完全搬运,虽然几乎没有的置景和无实物表演看起来十分敷衍,但其实仍然看得出精心设计,场景的简陋更多是为了在镜头内囊括传统方式难以表现的内容,你可以轻易将整个小镇的居民动向包揽在一个镜头内,甚至不需要走出房间,更显众生百态。
在《狗镇》里,拉斯冯提尔试图将人的内心世界像场景布置一样直接裸露出来。
事实上这种 “无知外人闯入和谐撕开文明遮羞布” 的情节并不少见,《狗镇》更多是用其对于情感的冲击来牵动观众,其结尾的屠杀甚至像“爽文”,当然这也几乎是唯一一种解法,但我更在意的,是屠杀前女主与男人的辩论、以及内心的纠结,这是电影有别于爽文的地方,他不是为了满足观众解气的爽感而设计的,他更想让你思考人性为什么恶,为什么选择原谅,为什么选择屠杀。
“他们做得合理,但是不够好”,这是讨论结果。
最后内心的纠结,其实也是引导观众在视角上的纠结。
你是受尽折磨的女主?
是虚伪但是“出于自我利益”的居民?
还是冷眼旁观凌驾于众人标准之上的上帝?
当那个时刻真正降临在自己身上,我们又会成为哪种人?
这就是我被剧本深深折服的地方。
发现自己完全无法抗拒它所设定的人性下坠逻辑。看完后想了很久,结论:即使那崇高之物形成永远的诱惑,我也必须在竭力追求的同时捍卫它的永远缺席。这是一场自我谋杀,并且必须如此,就像Grace最后杀死Tom时所说:“有些事必须自己来处理。”
狗镇是一个人类社会的隐喻结构体,人的原始欲望的一面在这个结构中能够放大,一切都变得模糊,价值开始倾斜,让人看不清前路,冷漠麻木的人性都会一一展现,而这些是他们最原本的模样,这种本质的麻木指向的是人类本身存在的不堪的一面,某种程度上人性的恶远远大于人性的善,这种邪恶在某些时刻会显现并不可控制,让人永远迷失在这种释放中并沉迷于此,这是人类自身的悲剧,人性最后都会同化代表着命运的不可转移。
片子好闷,坚持到最后也没有期望的亮点,报复性的结尾太多了。而且那台词也没想象中震撼。智商不够,看不明白,还是去看热闹点的吧。
一定要忍气吞声看到最后。是否,我们,真的无能为力?
除了难啃之外,会思考很多,但是还是形式大于内容
有点独创性,但还是很难看.
权力和人性,没什么好东西。最后那些畸形的照片加上狂放的音乐,你真不知道怎么骂冯提尔了。
我承认,这个本子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既然拍成这样的形式,那我为什么不去看小说,那文本量更丰满。如果它改成话剧,然后放在舞池里,周围360度阶梯围绕着观众,观众席的梯度也为他们提供了俯瞰狗镇的视角,观众和导演一起感受格蕾丝并一起审判村民,感受人性,那这就有意思了。如果我只是想感受人性,那我不如去看天浴,最后,谢谢妮可,以及好像没有评论说为什么叫新美国三部曲
重看觉得坐立不安,这是一部让人产生极度不适的电影。格蕾丝是天降的神魔合一,来到凡尘先以爱和慈悲渡人,再以冷酷涤荡这个不可救的世界,一把大火就是蛾摩拉的显影,暴力最终成为通行证,最终存活下来的唯有名唤“摩西”的狗,至于是否能率众到达应许之地,那就先承认自己的“狗”性吧——仿佛听到了疯提尔的冷笑,不愧是厌人症代表。极简舞台聚焦人性之恶,如果说狗镇居民代表平庸的恶(闯入者通常作为投射欲念的载体),那么站在道德高地去怜悯、原谅大众的恶性,更是最高级的傲慢,正如从一开场的俯瞰视角和全程的全知旁白口吻一般,一切布景和人物都在某个旁观全能者的棋盘上。
用电影手段来放大和再现舞台剧的所有特质(特写和近似上帝视角的俯视,……,虽然我还没看过任何一部舞台剧),形式即内容,内容更生猛,我在想这部的主题就是“反人性”,不过按基督教的原罪说——人性本恶,那又不算“反”,而是人性本如是了 PS.随着开场时胶片画面轻微抖动,我的心也跟着颤抖了… [资料馆]
这个电影展现了电影这门艺术广阔与狭窄并存的天地,但细节我非常不满意,简陋。然后,最后20分钟(共计2小时56分钟版),我总是在暂停,试图读懂对白。
演员的表演以及电影的构思都是值得五颗星的,但导演不应以诱导灌输的方式把极端偏执的想法强加于他人。引领人类几百万年从懵懂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人性中弱小但善良的光辉,希望所有观影人能有一个独立且客观的态度理解此片。
话剧般的布景,纪录片般的拍摄手法。有时候不需要多么复杂精美的场面,只需要 人,就足够完成一部电影。一个美丽的、背着牌坊前来的外来者,女人们嫉妒她,男人们想要占有她,一旦人们握住了她的把柄且发现她不会反抗时,每个人都会流露出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
除去演员片酬以外成本好低的电影...不过也能拍的那么精彩...说明电影的创意才是王道...
我承认我偏见,如此先锋之作,我很不喜欢!
真正的杰作能让极端不合的三观化为一种艺术侵犯,而不怕被拿来评判,这就是典范。我不认同人性本恶,但拉斯还讲出了非常牛逼的一点:恶无异,倾泻恶的出口与时机因人而异,社会外力与文明程度即决定性变量。以及我对舞台化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很任性让你看,只要老子的剧本和表演够牛逼,就算布景假成傻逼都能把真实感双倍补。(又是莫名被删后的补标,17.5.20)
话剧电影化,电影话剧化。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猜忌、自私、怯懦,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开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I felt so bored and I don't like it did as a theatre...
实验性话剧电影,深刻剖析人性黑暗,古典美人儿妮可基德曼演绎。这种话剧式布景和章节安排让人在观影初期很难接受,但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就会习惯并且沉浸在对剧情的感叹和对人性的反思中。反而使这种拍摄方式显得十分自然。男猪脚我看相当眼熟,辨认20分钟无果后果断豆瓣,发现我竟看过其4部电影
一看到Nicole Kidman主演我还以为是啥好莱坞片,实在没想到这片子居然那么深,虽然很闷的把我看了两天,还是很震撼的打算再重新看一遍。在讨论宗教的片子里面,这大概是让我觉得思考层面最丰富的一部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