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朱莉娅
وداعا جوليا,Goodbye Julia
导演:穆罕默德·科尔多法尼
主演:Eiman Yousif,Siran Riak,Nazar Goma,格·达尼,Issraa Elkogali Häggström,Mustafa Aiman Khalifa
类型:电影地区:苏丹,瑞典,德国,沙特阿拉伯,法国,埃及语言:阿拉伯语年份:2023
简介:北苏丹人莫娜曾是一名歌手,结婚后退出歌坛。生活体面的她却被内心秘密折磨:她曾间接引发了一起谋杀。为平息愧疚,她收留了失去生活来源的死者遗孀和儿子:来自苏丹南部的朱莉娅和丹尼尔。在家庭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建立起意外却暗藏危机的友谊。由于无法坦白罪行,莫娜决定抛开过去,努力适应现状。但她没有想到,国家的动荡蔓延至..详细 >
宛若🐚里的细砂,结珠前痛苦温吞。
种族歧视,政治争端,文化冲突,两位女性的惺惺相惜
观影中一直担心赎罪的女主会东窗事发,只是没想到是这个结尾
很少看到的关于苏丹🇸🇩的一个故事,具有传统文化教化特质的苏丹故事。善良不能救赎,善良是有后果的;当善良遇上邪恶,善良会被剥的体无完肤,邪恶从来不会怜悯,邪恶永远觉得邪恶还不够。没有什么救赎,也没有什么圣徒,人类的世界充满了邪恶和戾气。也没有绝对的善良,大多数时候善良只是人类一种善良的想象。当然,八千年的文化教化,还是有点作用的,那就是善良——想象出来的善良,时不时会抬起头,睁开眼睛望一眼人间。但是,善良的眼睛马上就被邪恶迷住了。
3.5 不能和而不同 也别培养仇恨吧 哎 真难啊 毕竟你们在谈论爱不爱 有人还在被赶杀
如果说分别心是造成一切罪恶的元凶,那么有很多东西都会来分别我们:男女,肤色,地域,政见,文化,习俗,宗教~ 你很难简单的说是谁对谁错,也没法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定该如何,哪里发生的事情,终究还是需要当事人自己解决。有时候,多种罪恶叠加在一起,或者罪和善混杂在一起,让你无法判断——但是,善恶无法抵消,就如同生命扼杀后用钱也买不回来,对于个人赎罪恐怕只是解决心理问题。因为自己作为弱者有委屈,也有被伤害就可以有理由作恶吗?这更是不存在的逻辑,也是人们常用来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个人的罪只有自己偿还,无人可替。打着主义的名义来审判他人的道德,也并不见得有多高尚。希望观影的人不被女性,肤色,主义等表象所迷惑,能看到实际的根结问题,各人的抉择也体现了各自的人性。
茱莉娅利欲熏心,机关算尽,如今仍然一无所有,等待她的,将是重新浪迹街头的命运。想到这,茱莉娅仰天发出一阵可怕的狂笑。
3.5 今年的苏丹奥外送选片,虽然视角不是直接聚焦爆发至今规模巨大的苏丹内战,但也以小见大十分有力地通过情节剧中的个体视角剖析了当下苏丹冲突中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作为普通人是足够能通过其来理解地缘、种群、宗教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无奈现实。如苏丹这个第三世界国家被国际大国当作代理人战争的地点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一样,受婚姻、父权、殖民体系作用的女性们也同样是庞大社会最基础的控制单元——家庭当权者们的牺牲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担任本片制片之一的露皮塔·尼永奥为本片贡献了不小的国际影响力,也正是她以演员身份进入好莱坞多年的原因,这甚至是电影入选奥斯卡的决定性因素,如片中所示,虽带有羞辱意味但也足够有效。在非洲大陆声音微弱的当下,我们需要这样成熟独立的作品来听到她们的呼喊声。——SIFF′26
tiff错过的补上,虽然有些地方还是稍显稚嫩不自然但整体也太震撼动人了🥹
苏丹电影。剧本创作很出色,剧情留白的运用有些阿斯哈法哈蒂的影子。围绕着发生在两位女性身上的救赎和宽恕展开,莫娜通过帮助他人来治愈自己内心的创伤,而朱莉娅为了儿子掩饰了内心秘密,也接受了这份帮助。在困难的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支持仍然可以带来希望和改变。很好的一点是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个人的故事,同时也勇敢揭示了苏丹社会中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如南北对立、民族歧视、性别不平等、贫富差距等。
#26th SIFF# 02 /3.5-4🌟的程度/第一次了解到苏丹的现状。民意就是分离独立。那被谎言、亏欠和隐忍包裹着的女性友谊像是在冲突割裂中旁逸斜出的乌托邦。想表达的很多,或许可以适当做点减法。
好吧,哪里都是riri的影子,超模形象深入人心。其实,剧情也挺无聊的,无非救赎。
一场车祸改变两个女性的一生,种族(地域)歧视,性别歧视,政治分歧,宗教差异以及贫富差距,各种现实议题在一个被抹去的生命里显得淋漓尽致;而在这个看似和谐的“家”内,充满了谎言与欺骗,也充满了阶级与冲突,一戳即破的关系像极了这个国家;情感处理也比较细腻,无论是茱莉娅的隐忍与通透还是最后莫娜的坦诚,这一段独特的相互扶持的女性友谊也让人触动;同时用两个女性的命运暗喻国家的命运,没有正面展现战争场面,只是从两个女性的斗争侧面来呈现这个国家,当女性有了自主选择,家(国)的分歧便开始扩大,茱莉娅选择回归自己的故土,告别的不仅是她的过去,还有能够直面自己阴暗与懦弱的莫娜,同时还有已分裂成两个国家的“苏丹”。8.2
构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两个家庭融合,让文化交流,让灵魂得到安慰和释放。
只有双方丈夫受伤的世界最终达成,电影告诉我们:可以不用原谅,但却需要和解。如果只有一味的仇恨,那就只剩无尽的动荡和战火
买来的不是放冰箱的瓦卡,而是良心的赎罪券。放飞的不是笼子里的鸣鸟,而是想歌唱的自由。你利用我获得更好的生活,我利用你获得事后的心安。我们都在用水桶接着内心滴水的角落,用抹布擦掉盘子底区别的红色印记。在这个分裂的国度,可以不用原谅,但可以和解。可以撒谎欺骗别人,但不能撒谎欺骗自己。
可能是看的第一部苏丹剧情片,对我来说很惊喜呀。是交叉性做得特别好的故事,阶层、种族、性别这些交织在一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完,讨论的话题有很多,比如高阶层的人藐视低阶层的人(种族歧视),觉得自己可以操纵公权力就为所欲为,这些制度性和社会性的不公平让一个本来没有造成很大危害的车祸引爆成两个女人、两个家庭、两个阶层、两个民族之间的欺骗和对立。当然了,影片大部分时间都是展现了两个女主之间的友谊,虽然是粉饰太平,但是也证明了友好相处是可以实现的,只不过这建立在谎言之上,也只是暂时的。最后一幕,丹尼拿着枪坐在解放领导人隔壁,真是感觉直击灵魂,说不上是身份决定立场,还是这些导致的杀父之仇,还是两者交织,让小孩小小年纪就知道仇恨了。话说这里的角色基本都像木偶,导演说都是非职业演员,倒是演出了本片的一种风格。
8分,很细腻,很难得的好看的苏丹电影。小人物故事➕社会变革经典搭配,服化道很有特色,镜头一看就是戛纳喜欢的样子。选取女性视角可能是为了缓冲过于激烈的矛盾,让苏丹南北文化沟通成为可能。缺点:总感觉情绪没完全爆发出来,剪辑可能还能改进。结局没有看出某些评论提到的女性走向独立的寓意。
在戛纳看过许多黑人题材电影,这是我的top 1。宗教、种族和性别融合在一起,两位丈夫分别代表了苏丹政局里的两股宗教势力,故事通过一场意外,将两个宗教和种族的矛盾嫁接在两位女性身上,大团圆结局蕴含导演的期望,可惜事与愿违。
补 没被打动 太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