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天才一族

The Royal Tenenbaums,癫才家族(港),特伦鲍姆一家

主演:吉恩·哈克曼,安杰丽卡·休斯顿,本·斯蒂勒,格温妮斯·帕特洛,卢克·威尔逊,欧文·威尔逊,比尔·默瑞,丹尼·格洛弗,西摩·卡塞尔,库玛·帕拉纳,亚历克·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1

《天才一族》剧照

天才一族 剧照 NO.1天才一族 剧照 NO.2天才一族 剧照 NO.3天才一族 剧照 NO.4天才一族 剧照 NO.5天才一族 剧照 NO.6天才一族 剧照 NO.13天才一族 剧照 NO.14天才一族 剧照 NO.15天才一族 剧照 NO.16天才一族 剧照 NO.17天才一族 剧照 NO.18天才一族 剧照 NO.19天才一族 剧照 NO.20

《天才一族》剧情介绍

天才一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Royal Tenenbaum(吉恩·哈克曼 Gene Hackman 饰)45岁那年夫妻分居,他一个人去住酒店,独自抚养孩子的妻子Etheline(安杰丽卡·休斯顿 Anjelica Huston 饰)把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才能的培养方面。不负众望,他们的三个孩子个个 都是天才,她以此写作了一本书——《天才一族》。 大儿子Chas(本·斯蒂勒 Ben Stiller 饰)12岁时就对生意运筹帷幄,初中就购置不动产,对财务有着超同寻常的理解。二女儿Margot(格温妮斯·帕特洛 Gwyneth Paltrow 饰)两岁时被收养,这个话题被父亲叨叨终身以致Matgot有点神经质地耿耿于怀。这个天才剧作家9岁时就赢得了勇士奖。Richie(卢克·威尔逊 Luke Wilson 饰)从三年级起就是冠军网球选手,业余喜爱组乐队和收藏汽车模型以及绘画,17岁转...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权力的游戏:征服与反抗叶卡捷琳娜大帝第二季窈窕淑女猪猪侠之终极决战败犬女王升级香火美哉琉璃:巧匠大比拼第一季好或坏的东载药屋少女的呢喃第二季随波逐流莉露莉露妖精莉露妖精之门李狗娃私人诊所第五季国家德比魔人侦探食脑奈罗麻辣白玉堂之血黄金(下)Argon特『刀剑乱舞-花丸-』~雪月花~月之卷锈溪惊魂八只鸡刺猬小子之天生我刺艾尔应用程序水中女妖同桌的守护者权欲第六季阳光雨季逆行的恋人人生洗牌忌日快乐

《天才一族》长篇影评

 1 ) 家庭对个人的影响

因为布达佩斯大饭店而知道了维斯安德森的名字,又因为微博上朋友的推荐而去看他的电影,看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和《月升王国》感觉是自己喜欢的调调,于是接着看了下去。

大概半个月之前看的《天才一族》,虽然电影本身是安德森一贯的稍微夸张的冷幽默风格,但是故事却让我感到很压抑。

这种压抑又因为喜剧式的表现手法和故事悲剧内涵的冲突而无法得以发泄,直接把人憋出内伤。

这和看周星驰电影时的感觉性质上类似。

但是因为星爷电影太过无厘头,你完全可以无视那一点点严肃的剧情,把它完全当喜剧来看,等有心情的时候再去慢慢体会里面的人生道理。

而安德森则是直接把血淋淋的人生摆在你面前,却不给你嚎啕大哭的机会。

其实这片子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某段剧情,而是家庭可以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

三个童年时名噪一时的孩子,最终因为家庭给各自带来的无解的难题而陷入迷茫的境地。

虽然电影最后给了光明的结局,但是我们心里都清楚,破镜终究无法重圆。

家庭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价值观,更可以在感情上给孩子带来慰藉,或者伤害。

而这种非理性的,感情的印记,往往成为未来人生重大决策的源动力。

理智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情感要怎样才能够成熟呢?

根据我自己的感受,那如影随形的感情印记几乎无法克服,大概只能用一生来学习如何与之共处了吧。

 2 ) 我也想告诉你生活是什么样,但是我也不知道

痞子老爹在花光身上的一分一毫后才想起家人,那种无依无靠后向家中走去的行为是本能,是刻在每个人的DNA里的。

这个家中的所有人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他们是天才,却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

在richie自杀后,这个荒诞可笑的家才有了些许的突破。

我最钟爱电影最后一段大家坐在消防车上的长镜头,云淡风轻,这才是生活本该有的样子。

像痞子老爹和richie说的“我很想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也不知道”生活的难就在这了。

天才一族在最后接纳了生活,我喜欢wes anderson的怪诞故事,喜欢他在他饱满温暖的色调中去看那些平常而又细碎的故事。

 3 ) 淡淡的電影

淡淡的憂愁,淡淡的歡樂,從頭到尾,貫徹始終,甚至乎最後,老先生的死去,也是淡淡的,中間摻雜了太多的情感,所以,沒有什么過度激烈的感情,就像一首輕輕的歌,有著無所謂的歌詞,你可以一直聽下去,但不會有情緒波動,仿佛,從前就已經聽過仿佛,不會有厭倦的一天。

無法解釋到底什么才是主線,老先生的混蛋轉好人,還是養女與小兒子的糾結,或是金融奇才兒子的痛失愛妻,或是住在對面努力融入Tenen`s family的癮君子他們都不是重點。

重點就是,每個人都很可愛。

所以,就在這首清新小曲中,恣意放松。

無論多么轟轟烈烈的故事,要是能升華為淡淡的滿足,也就功德圓滿了

 4 ) 生活它就是个冷笑话

近两小时的电影,我却一直看到剩余20分钟的时候才开始慢慢懂它的意思。

人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人都想得到爱。

人人都需要帮助。

当玛格丽特亲吻着弟弟瑞奇满是刀痕的手臂流下眼泪来,好像一切都有了解答,所有人都因为瑞奇的自杀便突然就找到了爱的入口处。

这是一家子天才,却也是一家子灾难。

说话很欠扁的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惹毛的父亲,严肃拘谨的略微神经质的母亲,失去妻子并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大哥,有着双重人格的忧郁神秘的养女,深情而不能自拔的弟弟。

还有渴望融入这一大家子的伊莱以及憨厚实诚的仆人……一家人重聚的时候,这个家里发生了一连串啼笑皆非的故事。

本片对那种歇斯底里的描述家庭关系的情节琢磨很少,更多的是在流畅舒缓的音乐里为你娓娓道来那种家人之间冲突与和解的方式。

好像你坐下来,听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为你讲述一个发生在世纪前的壁画故事。

可是它流露出来的态度则是一股子冷笑话的愕然和幽默。

父亲试图挽回分居8年的妻子而撒了个弥天大谎,被揭穿时自然是各种被指戳。

但就在这段撒谎度日的相处期间,僵硬的过往开始逐渐软化。

老爹其实一直在试图改善他们三代的关系,只可惜方式尴尬怪异,总是弄巧成拙。

但是他身上的笑点实在是太好玩儿了,次次都能噎到观众。

一连串的无厘头行动之后,父亲成功地把搬起的石头砸到了自己脚上。

在事情在崩坏之后,他无奈地拍着小儿子的肩膀,说了句:“我希望我能告诉你怎么做,但是我也不知道。

”这句话直指心坎。

这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之一。

因为大部分失控的场面里,我们都是手足无措的当局者,捶胸顿足着寻找一个看起来并不存在的突破口。

瑞奇在知道姐姐的情史和跟好朋友有染以后再也扛不住他曾承受过的一切于是选择了自杀。

这是人们在无助的时候会做出的选择之一,死亡离我们一点儿都不遥远。

可能是极深的挫败心理,可能是无所事事久了的缺乏斗志,再越一步,来个什么刺激,就变成了一念之差。

但是我们每做的一个痛苦的选择,多数情况都是为了转移我们不知所措的无力感。

瑞奇不是什么心理扭曲,从姐姐接他时的那个场景可以看得出来,柔色日光打在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脸上,美的不可方物。

这是瑞奇心里姐姐的形象,优雅美丽,从未改变。

其实不管在什么场景,姐姐都可以是完美女神。

因为瑞奇心里的爱和美,从来不会给恨和丑机会。

瑞奇选择自杀只因他爱得太累了。

瑞奇的做法让所有人都震惊了,于是他们开始正视生活。

当你深切地体会到它的时候,理不清说不顺的便都能得到解答。

每个人都需要帮助,掩藏的,伪装的,都只是生活盖在我们脸上的面具。

我很喜欢这部片的复古色调和他们为每个场景选择的配乐。

包括每个精心设置的小幽默和故事的小转折,都是生活冷酷实质下优雅的态度。

甚至影片中出现的颜色,都是饱和的大红与大黄,这些都是暖洋洋而刺激感官的色彩,不时地活跃在故事的某处。

比起戏剧性,我更喜欢说本片是有着零碎美的生活性。

生活是什么,太难掌控也太难叙述了。

爱是什么,怎么做怎么接受怎么给予也都是再怎么天才的人也要慢慢学习吸纳的情感。

本片却把这些看似凌乱的片段巧妙地组织在一起,一章一节地,缓缓地表达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的歌赞。

瑞奇对着姐姐说出我爱你的那一刻,故事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该走上了正轨。

也许我们缺的不是爱人的能力,而是释怀的时机。

玛格丽特终于知道有人愿意爱她爱的深沉,瑞奇终于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并重新振作,父亲不再笨拙地去让自己像一个父亲并且放手真心地去衷心祝愿妻子重获幸福,大儿子也勇敢地承认自己是个鳏夫并原谅了老爹,伊莱去戒毒。

生活看起来美好得没有缺口。

未来不可掌控,事情也的确变糟了,但我们只是当下无能为力而已。

生活也许只是跟你开个冷滋滋的玩笑,可事情总是会变好的。

我很喜欢影片的结尾部分,字字珠玑。

 5 ) 瞧这一家子...

"家"的故事始终是我的最爱...婚姻,血缘将不同的人,各自延展开来的迥异的人生...一并带到了一个共同的时空里.这一家子也不例外...在Hey Jude的缓缓歌声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家子的前传...接着好戏就开始了...天才也罢,庸才也好...十七年后的短暂一周的family reunion...每个人都在各自重新认识理解了自己后开始重新上路...婚礼,葬礼...所有我们活着都会操办的人生大事...在这个叫做"家"的地方继续上演...我们的人生在那里开始了,此后无论我们去到多远,其实所有的那个源头和答案大约还在那里...忠诚也好,背叛也罢,原谅和理解终究还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真是部很可爱的电影...配乐很可爱的说...Life must go on...

 6 ) 从《天才一族》看美国阶级与寓言性电影

韦斯·安德森的第三部长片《天才一族》是他与欧文·威尔逊合作编写的第三部电影,也是他们合作编剧的最后一部长片。

在这之后,欧文威尔逊作为演员的名声越来越大,他们也就再也无缘合作。

这部电影源于韦斯·安德森父母的离婚经历,但却与离婚本身无关,而是记录下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在离家出走的父亲归来之后是如何被最终治愈的过程。

在这部电影中,韦斯安德森大大地扩充了演员阵容。

在《瓶装火箭》中的主要演员只有三四个,在《青春年少》中则是三名主要演员。

在《天才一族》中这一数字被成倍地扩充,这是韦斯·安德森电影全明星阵容的开始,《天才一族》中有着三位奥斯卡获奖者以及五位奥斯卡提名者,这也开始体现他在演员和角色之间调和的艺术。

他利用演员的个人特性,相应地塑造了对应的角色:吉恩·哈克曼在演员中左挡右闪,将银幕变成了运动场;比尔·默里再次体现出他的忧愁悲伤以及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格温妮丝·帕特洛倾向于将自己角色心理状态以微小的表情姿态表现出来。

本·斯蒂勒的角色时刻穿着红色运动服,以期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足够醒目到被看见。

而他也使用了身体上的夸张表演体现这种警觉性。

这种演员与角色的一致性也体现在电影的情节上。

罗伊尔·特伦鲍姆向艾瑟琳·特伦鲍姆坦白患病的一场戏让韦斯·安德森相当担忧情节的合理性。

罗伊尔谎称自己重病却不小心坦白出了实情,之后又慌张圆谎的情节显得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牵强,两人对角色的演绎却赋予了这段戏以合理性。

然而,这部电影的创作历程并非一帆风顺。

吉恩·哈克曼在一开始就对角色并不感兴趣,在开拍之后也展现出了逆反情绪。

这种逆反情绪甚至到了霸凌韦斯·安德森的程度,导致其他剧组的成员,尤其是比尔·莫瑞需要支持韦斯·安德森的工作。

电影中名为Mordecai的鸟甚至中途被绑架并被索要赎金。

幸好,这部电影以两千一百万美元的成本收回了七千一百万美元的票房,在风格上,韦斯安德森在今后电影中逐渐强化的摄影风格也初见端倪。

韦氏电影中的人物关注在这部电影中,韦斯安德森再次唤起对重复性强迫的关注。

他电影中的人物这些电影无休止地在创伤重复中陷入困境,又不自觉地地达成和解。

《天才一族》在《青春年少》中的马克斯和赫尔曼基础上更进一步,刻画了经历创伤的一大家族。

他们各怀心思却又隐而不发,最终只能在郁郁中选择毁灭性的消解方式。

观众若是无法理解《青春年少》中马克斯或是《天才一族》中微妙的情感,很容易将这些作品当做是简单的合家欢喜剧。

这种微妙或许是他的故意为之,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往往只给观众提供两种选择:产生共情或是在迷惑不解中看完电影。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背景诠释极少,在电影中,他只给观众提供一星半点的线索以帮助理解。

但一旦错过便很难理解其情感内核。

在《青春年少》中,整部电影只有两次提到了马克思·费舍尔逝去的母亲,而《瓶装火箭》中迪格南那个75年计划的背后缘由甚至从未被提起。

《天才一族》大大扩充了家族的成员,韦斯·安德森只能通过布景的细致传达人物性格。

在花絮中,他也表达了这种方式能否正确传达情感的担忧。

韦斯·安德森将人物陷入的困境隐藏在电影的点滴细节中,电影中的人物在不动声色的情感中隐藏了自己行为的驱动力。

如果忽略了这些细节,观众就很容易觉得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人物是何等的令人匪夷所思。

《天才一族》中的阶级属性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尤其聚焦于影片中失败,犹豫和沮丧的人物:他们渴望成为专属的环境的一部分,并带有哀悼的情绪和对家庭的渴望。

在《瓶装火箭》中这个角色属于欧文·威尔逊扮演的角色,《瓶装火箭》中是竭力成人的马克斯·费舍尔,在《天才一族》中则是努力成为特伦鲍姆家族一员的伊莱·卡什(EliCash)甚至是罗伊尔·特伦鲍姆。

伊莱·卡什在临近影片结尾的一句话点出了这种渴望:“我一直想成为特伦鲍姆(Ialways wanted to be a Tenenbaum)”。

伊莱·卡什对成为特伦鲍姆家族一员的渴望是不足为奇的,在整部电影中,他都被刻画为努力想被家人接纳的局外人。

但是继他之后,罗伊尔,这个本身就姓特伦鲍姆的人则这样回复:“我也一样”。

在离家出走之后,他因为没钱的自私理由回到家中,希望成为家中的一员——可是,成为特伦鲍姆需要什么?

在《天才一族》中,韦斯安德森展现了他对阶级性的敏锐感知。

从阶级角度来看,罗伊尔和卡什的英文名称royal或者cash代表了两种确定阶级归属的方法:royal是皇家,而皇位是一种可以继承的阶级,除了出生或是结婚,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变成皇家。

而影片中罗伊尔的父亲身份也成为了血统关系的印证。

而卡什的英文cash,即金钱则是一种更明显的阶级指向。

然而,这两者都不构成进入特伦鲍姆家族的充分条件。

四个特伦鲍姆以一种独有的方式区别于这两个异类:他们从小就接受精英教育,分别成为金融专家,作家或是运动员。

真正作为一家之主的艾瑟琳·特伦鲍姆甚至写了一本名为《天才一族》的书记录这段育儿历程,所有这些都通常被视为追求精英阶层的目标所做的努力。

于是,我们可以认为《天才一族》中对阶级最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文化。

艾瑟琳·特伦鲍姆的教育计划为她的孩子们提供了对文化产品不同阶层的理解,罗伊尔所提供的交流和努力则是对这种阶层制度的冲击和企图瓦解。

与艾瑟琳具有鲜明精英特性的教育不同,当罗伊尔与他的子孙互动时,他使他们从事与精英阶层无关的活动。

在倒叙中,罗伊尔带着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在当下,则是带孙辈的阿里和乌兹在商场中偷盗,向路上的车扔水球:艾瑟琳谨慎地教导孩子正确的文化,罗伊尔希望孩子体验各种文化。

而伊莱·卡什就更难以融入这个家庭,他以流行的方式进行写作。

然而相比之下,影片中玛格特·特伦鲍姆为例,她的作品被搬上舞台吸引西装革履的精英阶级而不面向街头大众。

这映射出他与特伦鲍姆一家之间最大的隔阂:他不了解文化等级。

这似乎与电影所在的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天才一族》中演员的服饰从头至尾从未变过,并明显具有1970年代的色彩。

而韦斯安德森在花絮中也曾提到,玛格丽特所抽的烟也来自于70年代。

于是,罗伊尔就像是1970年代工人阶级男性一个映射。

在电影的结尾,他接受了一份电梯操作员的工作,期待加入工会后将获得的丰厚报酬。

同时,罗伊尔在向亨利讲话时使用了过时的种族煽动性语言。

罗伊尔在电影中被描述为典型1970年代工人阶级男性的刻板印象:鲁莽,未受过精英教育,以及种族主义。

1970年代是美国和全球经济时代的终结。

十年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失业率居高不下,自大萧条以来,由收入最高的1%人口控制的财富份额首次显著下降。

在1970年代,工人阶级的投票致使尼克松的上台。

随后发生的是美国经济政策的新自由主义转变,它摧毁了工会,放松了对企业的管制,并将财富转移回了美国社会的最高阶层,完成了经济精英力量的重建。

罗伊尔所代表的工人阶级投出了票,最终却并没有迎来好的结局。

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阶级隐喻似乎不止于此,他的前一部电影《青春年少》以众人在学校礼堂里的合家欢戛然而止而对马克斯之后的命运隐而不谈。

在每个人回到自己生活的轨道之后,《青春年少》中的马克斯并没有超越自己所处的阶级。

而在《天才一族》中,罗伊尔顺利地缝合了家庭的裂缝并在儿子的陪伴中去世。

尽管这两部电影均以令人满意的慢镜头结束,其现实隐喻却走向了另一个方向,这种差异性引出了更深层次的话题: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美学是如何助力或是阻碍内容对观众的影响?

结语从这部电影开始,韦斯·安德森逐渐成为美国电影中一种原始的存在,他似乎拥有无限的信心,热衷于华丽的对话,具有给人惊喜以及提供层出不穷笑话的天赋。

他的作品展现出整体感,他为电影中的每个布景殚精竭虑到达完全精确的标准,似乎是在默默培养一个诗意的自我世界。

他的前三部电影都在一个封闭的,半排他的,自成一体的世界中拍摄,这让他的电影世界中的人与外界隔离开,自成一体:《瓶装火箭》属于将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三个中层阶级的得克萨斯州青年;《青春年少》中的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学校中,《天才一族》中则是将视角聚焦于堕落的特伦鲍姆一家。

这些电影都发生在韦斯安德森的架空世界进行,在《天才一族》,尽管电影在纽约进行拍摄,韦斯安德森却刻意隐去了纽约的地标以使电影似乎发生在一个架空的场景中。

韦斯安德森电影的形式化还不至于此,在《青春年少》中,幕布被打上月份作为时间的提示,让观众觉得这一切似乎就发生在舞台上。

而在《天才一族》中,影片的内容被作为书的内容进行展示。

对于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美学产生的影响,一部分影评家认为这种美学造就了虚伪性,阻止了观众与角色的情感互动,他们将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人物比作陈列柜或是时尚衣架:仅有展示的作用。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丰富细节恰恰是对真实性的保证。

在幕后,合作编剧这两部电影的韦斯安德森和欧文威尔逊都指出他们电影的“寓言般”的品质。

在制作电影时,不能认真对待这种过分的风格化和戏剧化。

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不断在强调自己的双重属性:它不止是一部电影,也是电影中的舞台或是小说。

他在这两部电影中呈现了一种其乐融融的结局,而刻意让观众了解到这种故事的虚构性——从这个角度,观众更能理解到韦斯安德森电影的精妙之处。

 7 ) 糖纸包裹的破碎人生

0 Let's Shag Ass

1 导演韦斯·安德森,想必对摄影抑或是美术感兴趣的影迷都对他并不陌生。

前后获得过共计七次奥斯卡提名奖,其中《布达佩斯大酒店》更是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导演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的提名收入囊中。

韦斯的电影个人风格以其画面上明亮的色彩与对称的构图、叙事上多与童稚和离经叛道相关的情节、重复出现的演职人员和不时出现的男声旁白、出色的配乐而强烈又气质独特,只要看完任意一部,再看其他韦氏的电影,都能很清晰地从他的个人风格辨认出他的作品。

没错 就是这个发型飘逸的男人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用颜色传达心情时,无非是以冷调表现悲伤、忧郁的情绪,抑或者认为橙色、黄色本身就象征着明快与愉悦,但韦斯却利用颜色原本带给人的印象,传递着与其截然不同的情绪。

《天才一族》中,Tenenbaum一家都或多或少拥有怪诞的性格和精神创伤或疾病,但整部电影的色调却一如情景式家庭喜剧版明亮而温馨,很容易让观众在一开始忽略其主角们的心理问题。

恰巧是这种感官情绪的反差感,将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用一层鲜艳的膜包裹住,戳破之后,里面流淌出来的皆是在一个糖果般的童话世界里拿着自己的黑色幽默与或是童年创伤、或是战争、或是死亡作斗争的角色们。

《布达佩斯大饭店》他们如《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古斯塔夫先生,在严肃的时刻冷不丁冒出一句脏话,与平日里温文尔雅措辞讲究的形象大相径庭;

布达佩斯大饭店 (2014)8.92014 / 美国 德国 英国 / 剧情 喜剧 冒险 / 韦斯·安德森 / 拉尔夫·费因斯 托尼·雷沃罗利

《天才一族》又如Margot Tenenbaum,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看似单调的生活里,藏进浴缸小小一隅,在内心世界里翻滚着叛逆自由的欲望;

《青春年少》抑或是《青春年少》中早熟的挂科少年麦克斯·菲舍尔在约会上破口大骂。

青春年少 (1998)8.11998 / 美国 / 剧情 喜剧 / 韦斯·安德森 / 詹森·舒瓦兹曼 比尔·默瑞韦氏电影的内核,是在荒诞的世界里,戏谑而活。

2 叙事无疑,《天才一族》讲述的还是韦氏熟悉的家庭情节,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天才家庭,三个孩子各有所长:大儿子Chas擅长金融财政,二女儿Margot自幼成为著名剧作家,而小儿子Richie则是网坛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十七岁时改行成为赛车手也能连续三年夺冠。

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教子有方、儿女年少有为的家庭中,实际上存在着不小的根结和隐患。

主要问题出在一家之主,本片的主角Royal Tenenbaum身上。

他玩世不恭,在四十五岁时突然宣布与妻子分居而住进酒店,影片中却并没有解释他这样做的缘由。

他的妻子Etheline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在他们身上倾注的太多关心,也使得三个孩子的性格逐渐变得幼稚、孤僻或敏感。

《天才一族》序章在用短短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在开头交代完所有的故事背景、用几个镜头塑造出完整鲜活的人物形象且演职人员都交代得一干二净后,立刻出现在屏幕上的“Chapter 1”,直接给出观众信息:故事进入正片,好戏刚刚开场。

以Royal为了重新感受家庭的温暖,假装得了胃癌而要求重回旧宅与家人们居住作为触发点,一系列重逢、矛盾、争吵与和解应声接踵而来,一个接一个,在Royal这一经历岁月洗礼而成为“外人”的角色的干预中,如同一潭死水终于有了浮沫上搅动的一根树枝,重又焕发出家的生机。

一个理想的家庭不会全是完满的团聚与幸福,那些掩藏在渐渐滋生的隔阂下方的、自不知多久前就早已悄然埋下了的悸动、遗憾与执念,在自杀未遂后儿时的帐篷里睡袋旁,在一次意外的并未造成太大死伤的车祸中,被一一重新唤起。

以一个童话般的结局收束全片,Royal是触发器,最终也通过一场葬礼,让整个家庭重又聚在一起。

《天才一族》剧照叙事上,导演选择了时间顺序+插叙这种常见的叙事手法。

但插叙也并非中规中矩,其中在讲述Margot的过往时,导演采用了Margot的配偶寻找到了侦探,他翻开调查报告而向观众娓娓道来的表现手法,像是嵌套在小说中的又一个微缩版小说故事。

辅以不时出现的男声旁白,看韦氏的电影,常能感觉到他叙事,尤其是插叙的动人感。

韦氏在电影中一些叙事的小细节也值得注意。

在《天才一族》和《布达佩斯大饭店》里,都有出现类似这样的“章节”们。

《天才一族》剧照,韦氏独特的过场方式在过场后的下一秒种,就是这里描述的Royal进入酒店大堂,询问百科全书在哪里的镜头。

这种分章节叙事,类似于将剧本嵌入电影中的格式,使得电影更有逻辑,观众看起来也会更加明晰。

也是自认为韦氏电影中很可爱的小亮点。

3 角色韦斯安德森电影中有太多角色有着或严重或轻微的心理问题,且大多与童年经历挂钩。

童年,不太圆满幸福、过于早熟的童年,在所有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拿Chas举例,由于妻子在事故中丧生,也由于父亲在童年游戏时的一粒子弹,Chas的心智实则始终停留在了孩提时代。

他选择不去面对长大成人后的世界,对于自己两个孩子也是严苛训练,其实是将父亲原本施给他的大条关心,原封不动又以一种更加神经质的方式施予他的孩子们。

Royal带两只双胞胎在超市里小偷小摸(颇为有趣的的一点是,寄予厚望的两个孩子最后反倒是与他们被老爸痛恨的玩世不恭的祖父玩到了一起。

Royal带着孩子们扒车

最后Ches也加入爷孙三人XDChes小时候养的达尔马提亚小鼠,贯穿整部电影始终。

或许它象征着Ches孩提时代的天才一面,但这也成为了他的桎梏。

当Royal回到家中,Ches与他关系僵硬闹别扭的时候,他的小鼠却常常徘徊在Royal的病榻前,暗示着Ches其实还是渴望着童年那点稀缺的父爱。

而最后,在哽咽着和父亲说出那句“I’ve had a rough year, Dad”的时候,想必他也是在看到父亲为了补偿他、补偿一家人而作出的努力后,受到触动而最终接受了抒发情绪、学会长大这一事实吧。

4 美术设计既然说到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一定要提一提他电影中的美术设计。

《天才一族》的Production Design,David Wasco,曾经负责过《低俗小说》《爱乐之城》《杀死比尔》和《落水狗》等电影的美术设计,凭《爱乐之城》拿下了第八十九届奥斯卡的最佳美术指导。

场景设计则出自Sandy Reynolds-Wasco之手。

《爱乐之城》中间色(黄色与紫色)的使用

爱乐之城 (2016)8.42016 / 美国 / 剧情 爱情 歌舞 / 达米恩·查泽雷 / 瑞恩·高斯林 艾玛·斯通随着拍摄的电影数量的增多,韦氏也逐渐建立了一种高饱和度(Saturation)、多用原色(色相 Hue)且明亮(亮度 Brightness)的美学风格,而他的电影中如果出现了低明度的场景,则能使得观众很明显感觉到压抑的环境带来的情绪的转变。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高饱和度的红色和紫色的电梯场景

《天才一族》Rickie 冷色调 蓝+红

《天才一族》

《布达佩斯大饭店》用明快的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根据导演风格和情节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天才一族》中,我们能看到色彩选择和场景设计上的独特之处,通过一个人的房间来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

Tenenbaums一家示意图首先是Ches的房间,采用了红+白+灰白方格砖这一色彩搭配,有种稳重、典雅的味道。

门上挂着的牌子和票夹已经有社畜即视感了orz 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十二岁小孩的房间为了满足Ches工作的需求,房间正中央靠窗的地方摆了一张上有咖啡机、电脑、台灯和电话的工作台,灰色与Ches身上的西装相呼应。

小小年纪摄入咖啡因的小ches

以及靠墙的四层看上去比小Ches还高的资料架。

这一系列家具装潢风格,本不应该出现在孩提时代中,却在Ches的房间里变得随处可见,彰显Ches作为孩童早熟的一面。

接下来是女儿Margot的房间。

Margot个性孤僻且古怪,门上散发着浓浓历史气息的古代人头为后来她和弟弟去博物馆露营作了个小小的铺垫。

三处写着“不要打扰”“保持房门关闭”和“请勿入内”的标签以及门上无数锁孔和一把红色的锁,象征着Margot内心的封闭,也不难解释为何她后来会把自己成天锁在浴室里抽烟看电视。

家具的选择和室内装潢同样非常复古,在对称构图中背景里左右墙饰不同、左侧台灯比右侧蜡烛和收音机要大,在秩序感中增加了一份动感。

黑胶机就放在床边,Margot平日里应该常会听歌来找寻写作灵感、释放内心情绪。

大红色的床单、橙黄色的台灯和Margot蓝色的条纹连衣裙,三原色集齐,可以召唤什么呢?

一台打字机,生产力拉满图书馆的装潢也相当好看。

三分法构图,Margot在最左侧,右边两格都是书。

Margot手上拿着的一本书名为《急冻奇侠》,讲述了一群白日梦想家依赖不可能实现的梦生活的故事,颇与Margot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生呼应最后来到Richie的房间。

相较哥哥姐姐,Richie的房间用色更加明快大胆,撞色使用的频率更高,主要涉及到棕色、青蓝、靛蓝和抹茶绿等颜色——Richie也是三人中自幼被Royal关爱最多的一位,在三个孩子中最像一个普通儿童在这个年龄段该表现出的样子。

Richie的房门挂着昆虫标本墙上有着Richie的灵魂画作,和父亲还有奖杯的合影,也暗示了父子的关系相较其余二人融洽许多。

壁柜上玲珑满目的奖杯,除了好几只上面的小人都一样,其他没有一尊是重复的。

Rickie灵魂画手地上双色的圆形网球使得整幅画面活泼了起来。

地毯花纹采用了非常大胆的蓝绿撞色,弯折的纹路使得整个房间从头到脚都充满了童趣。

舞厅的墙上挂满了Rickie画的姐姐,两人的情感关系在影片开场五分钟已不言而喻。

除了布景和颜色,角色的服装也能很好反映出他们的性格差异。

依旧是影片开头,三小只在与父亲对峙时分别穿了条纹Polo衫、西装和棒球服,对应三人剧作家、金融家和球手的身份。

而这样的穿衣风格在长大后则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尤为明显的是大哥Ches,长大后的饰演者Ben Stiller全片就两件运动服,款式完全一致,除了在父亲葬礼上穿了黑色,其余时间都是一身红,随着年纪增长,反而穿得越来越孩子气了。

后面的烛台也是三支本片服化主要分别出自Karen Patch和Naomi Donne二位之手。

服装设计秉持了韦氏全身上下统一颜色的风格,如全身红色、黄色或是紫色。

在《水中生活》中船员戴的红色圆帽,《穿越大吉岭》中的红色车辆,《青春年少》里Max的红色帽子以及Ches始终如一的红色运动服和卷毛,以及他卧室中非常孩子气的装潢和墙上的贴纸,这些角色的衣着配饰都带有红色这一元素,也都是他们在时代洪流中停滞原地、需要解决成长中不同问题的象征。

水中生活 (2004)7.82004 / 美国 / 剧情 喜剧 冒险 / 韦斯·安德森 / 比尔·默瑞 欧文·威尔逊

穿越大吉岭 (2007)7.72007 / 美国 / 剧情 喜剧 冒险 / 韦斯·安德森 / 欧文·威尔逊 阿德里安·布罗迪而Margot长大后的朋克穿衣风格——一身长款皮草大衣,爱马仕的Birkin包,内搭蓝色连衣裙,齐肩短发配大红发卡,再加上一下子增加了她身上不羁感的烟熏妆,漂亮地衬托出她孤僻古怪的气质,也俨然成为了时尚圈近些年来不少品牌竞相模仿的穿搭范本。

5 配乐韦斯安德森的配乐选择其实很old school,有许多来自六十年代的音乐作品。

而《天才一族》中则出现了《Hey Jude》,《These Days》这样的为故事情节作渲染的画龙点睛之笔。

经典升格镜头,Margot从公车上走下来,走向RichieThese days I sit on corner stonesAnd count the time in quarter tones to tenPlease don't confront me with my failuresI had not forgotten them在Nico的歌声中,阔别许久的年少时的心上人从不远处走来,微风拂过,发丝飘动,这种恰到好处的情感,被配乐烘托出了微妙而又浓稠的氛围。

韦斯安德森在《天才一族》中也使用过古典音乐,比如在Eli和Richie见面时,他们谈话时的背景音乐就是萨蒂的《Gymnopedie Nr.1》,用在此处,有种古典音乐独有的秩序感,与Eli其人吸毒、开车撞人等一系列行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和戏剧张力。

Gymnopédie No. 1 (The Magic Room Ve9.8Erik Satie / Fabrizio Selli / 2006

Eli家 后面的墙画很有意思 Eli最后就是抹着这样的颜料撞向了婚礼现场当然,也有不失活泼雀跃的拉威尔的弦乐四重奏,班卓琴的使用使得本就鲜艳的画面变得更加清新而愉悦。

6 镜头Margot出镜时正朝着镜头这边走来,将手上的烟头往画面右侧一掷,摄影机便跟着也摇了过去。

Eli从右边走来,入画后朝左看像Margot。

二人走到拐角处,站定,在画面中左右对称。

而在Eli开始讲话时,摄影机逐渐朝Margot身后移去,越肩拍摄Eli说话的近景:

当Margot说话时,镜头转向Margot;Eli开始讲话时,相机又转回到Eli身上。

这个镜头,摆脱了一般对话拍摄的中景+两方特写这一固定程式,通过同一机位的摇移,使得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

只要镜头在运动,观众便能很好地跟随镜头的提示,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去聆听双方的对话,逐渐推进的镜头,也让画面更有趣味性,是在剧本以外的韦式幽默。

同样的镜头表现形式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也能找到。

在洗澡的镜头里,同一个机位也进行了大幅度的移动,从这头的房客到那头的酒店主人,让观众能感受到更强的对话感。

《布达佩斯大饭店》而Rickie在浴室里刮胡子一段镜头运用了跳切的剪辑手法,以在短时间内表现出做一件事情经过了较长时间,既表现出Richie焦躁不安的情绪,也使得叙事更加紧凑。

结语 价值观《天才一族》传达出的核心思想一反它明丽的色调,其实是较为压抑和悲伤的。

其中令人印象极深的一个情节,即Richie在得知暗恋多年的姐姐Margot情史相当丰富而内心崩溃、在浴室剃掉胡须割腕自杀时,看到冷色调的洗手台上,两只平摊的双手上几淙红色逐渐蔓延,呼吸在那一刹那一滞。

韦氏试图通过高饱和度与明度的色调、秩序的构图以及严肃场合的戏谑言语传递给观众一个信息,便是在赤裸的人生真相面前,即使Margot和Richie最终还是无法明面上在一起,即使Royal死亡时只有Chas陪在身旁——即使我们无法改变许多既定事实,但至少生活留给我们了一尊鲜艳明媚的外壳,留给我们插科打诨的余地,留给我们一首在Margot走向Richie时的《These Days》。

象征童年辉煌的Modecai在被尚年轻的Rickie放飞后,重又落回他的肩头。

我想,这或许也预示了The Tenenbaums一家有所转机的关系吧。

是的,生活还会继续,生活常常乱作一团,但表面工夫还是得做——至少,从调高底色的饱和度与明度,将一团乱麻裹入缤纷而斑斓的糖纸,让它表面上看上去不那么糟糕开始。

Modecai-全文完-

 8 ) HeyJude!

好巧,电影一开始的音乐正是这段时间快听成单曲死循环的"HeyJude”,意外中又发现孙燕姿也翻唱过这首歌,而在很多年前我就对“天黑黑"迷到不行。

电影依然很酷地分章节讲述,而故事的内容可以概括成天才成长录,讲述已经成年的天才们平庸得乱七八糟的生活,引用豆辩已注销用户的评论:自杀过这才是一个悲伤男人最牛逼的徽标--这玩意没法练过,搞不好就挂了。

放荡过,这才是一个悲伤女人最牛逼的徽标——再怎么练,也许心还停留在原点。

原谅过,这才是一个悲伤儿子最牛逼的徽标一-原先有多恨,最后就会有多爱。

后悔过,这才是一个浑球老爹最牛逼的徽标一-不管能弥补多少,家人都会视他为成功。

 9 ) 天才一族

韦斯·安德森2001的作品,从剧本来说就是,男主Royal Tenenbaum如何在家庭分崩离析之际挽回每个家庭成员重拾生活及团聚的意义,影片最后的墓志铭基本就一目了然“DIED TRAGICALLY RESCUING HIS FAMILY FROM THE WRECKAGE OF A DESTROYED SINKING BATTLESHIP。

”而影片的叙述手法就很有韦斯·安德森的印记,包括温暖鲜艳的色彩,悠闲的乡村乐,天马行空的叙事方式,轻描淡写了悲伤,而显得温馨而感动。

 10 ) 掉入影像构成的“小说世界”

《天才一族》(2001)作为韦斯·安德森导演生涯的第三部长片,相比之前的《瓶装火箭》(1996)、《青春年少》(1998)更有其日后逐渐成型、具有辨识度的个人风味。

就像开启一部以Tenenbaum家族为叙述对象的小说,眼前不断累加、跳跃的时空常以小说某一章节的首句作为“抬头”,如同带领我们进入另一世界的咒语,赐予你我在阅读边界、坠入幻想之际的奇妙感受。

然而此刻我们享受的并非个人想象力的结果,而是富有创造力的安德森独特、别致的美学产物,这也是这一形式不可忽视的精华。

这种虚拟的沉浸感一开始就不打算制造模拟的“真实”,反而在虚拟和真实感之间找到了平衡。

《天才一族》既保留了人为制造的种种形式精美,也饱含着促使我们动情的家庭滋味——在“Happy sad”式的结局里,我们见证了这一家在一番折腾之下,终能比以往更互相了解与宽容相待,但破镜往往难以重圆,他们只能带着幽默感,原谅过去,接受现在,成全彼此,然后继续生活。

《天才一族》短评

Ben是来代言Adidas的,Paltrow是来代言crocodile和那件貂皮大衣的。。

7分钟前
  • 木子汐
  • 推荐

我几乎看过所有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这一部是最无趣的。

10分钟前
  • 蛋生
  • 较差

我想看这部电影 2008-12-12

15分钟前
  • 瞎说实话的忠祥
  • 较差

欣赏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是一种享受,仿佛翻开一本上世纪的童话绘本,匪夷所思的角色,忍俊不禁的对白和妙趣横生的故事,在极致考究的美术风格的包装下,佐以悦耳动听的旋律,所有的不快和惨痛,都被轻松幽默地化解了。

18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rubbish

22分钟前
  • Elijah
  • 很差

重看,最喜欢的一部Wes。黑暗、刺痛、没有出口,于是干脆不再寻找,转而接受破碎的生活。细想之下实在太过残酷,拥有天才光环的前半生却落得所有人都一团糟。其实谁不是怪胎啊,可总要生活下去。每当眼泪快要掉下来,就来一个冷幽默。歌依然很好,细节难以想象的精致,算是Wes风格正式形成的标志作品了。

24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每個角色都形象分明個性突出,這出家庭治愈戲發生的太平淡,但那些細枝末節中的小幽默,小可愛,小溫馨卻能讓人時不時抿嘴微笑。韋斯安德森的電影風格都是一個樣,那些怪異的,看似性情冷淡的人物,儘管有著不同的身份,但卻有著相同的氣質。只管沉浸在他妙趣橫生的憂鬱和歡樂中,最後瀟灑地向前走。

25分钟前
  • 阿Q
  • 推荐

3.5。《法兰西特派》前补齐九部长片。韦斯·安德森式幽默的成立起于得到贯彻的“机械性”,而非蒂姆·波顿等人在新世纪前已具备的其他,这让他没有止步于对某种趋同趣味的拼凑与精致化。这种显现于视听、美术、表演的机械,其终极目的在于反衬情感的非机械(或者说流动)。从这个角度看,《天才一族》或许是他作为作者的真正起点。(不过前后这几部,印象最好的反而是初三看的《青春年少》)总排序:《月升王国》≈《布达佩斯大饭店》>《水中生活》≈《青春年少》>《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穿越大吉岭》>《天才一族》≈《犬之岛》>《瓶装火箭》。

27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只有你这么悲伤。可以怀疑Baumbach是不是因为看了这部开始和Wes合作了,甚至后来拍出鱿鱼和鲸以及The Meyerowitz Stories.

29分钟前
  • 霸王吃🍵3050岚
  • 推荐

虽然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画面一直都又美又有质感 但故事我一直都不喜欢

33分钟前
  • Olēka
  • 较差

3.5★,喜欢这种神里神经絮絮叨叨的片子,小亮点、小情趣不断,房间道具颜色好棒,衣服好看。剧情…随意了点…

37分钟前
  • Cupea
  • 还行

幽默太软。Paltrow整天挂着horrible的妆,Wilson一如既往的白。整部片都欠缺力度,唯一稍亮点是老tanenbaum墓碑上的题词。

39分钟前
  • Terry|特特
  • 还行

8.5/10。①男主45岁时与妻子分居三个孩子皆归妻子抚养。影片讲述了20年后这个全是怪人的家庭因为「男主假装生病而聚到了一起」这件事而走向和解和谐直到男主去世的故事。②一种童趣般浪漫的幽默的营造:各种角色如机械化木偶般的表演;通过大量严谨的构图(对称/人物中心/九宫格/等)和丝滑的变焦/横移/横摇/垂直升降运镜渲染了正规庄严感,从而更反衬了角色的滑稽;大量绚烂甜蜜的色彩;配乐也能很准确地烘托气氛。③比起《布达佩斯大饭店》,这片的间离感没那么过分(没搞多重故事),而且平面镜头并没很多,所以整体似乎更幽默一点。

40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好幸福。玛格特和里奇长大后第一次见面那,哎呦真惊艳。格温妮斯穿个到膝盖的皮草都这么美。还有爷爷带着两个小孙子玩那段,太可爱了。

43分钟前
  • Laven
  • 力荐

失望,没想象中好玩,导演像是让·皮埃尔·热内的美国傻缺翻版,和天才几无关联,只是个花心老爸自知命不久矣良心发现自我救赎的故事,线索混乱,叙事不尴不尬。才十几分钟就失去了看下去的耐心,看来小清新奇情片还真不是我的菜,不过Margot下车时真是美翻

47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7/10.导演跟狗狗有仇吧,杀完一只又一只的。

48分钟前
  • souvent
  • 还行

有种大吉岭的即视感啊 (/≧▽≦)/ ost美翻了!!

49分钟前
  • 吃素的喵
  • 推荐

4.5/10 韦斯安德森早期的片都让我觉得:剧本似乎很好,故事似乎很有趣,但就是代入不进去。有种为了怪而怪,为了有趣而有趣的感觉,把人物纸片化,故意用各种隔靴搔痒、看似“有意思”“丰富”的细节,反复强调“每个人都困于过去的伤痕,无法走出来”这一个事实(而此事实我看到前10分钟就能猜出来),非常花哨,反而显得诚意不足、痛苦的展示刻意,还不如平铺直叙的正常家庭片的苦难叙述,至少后者真能让我动容。导演的目的展现得太突出了,一心想把平庸传统的题材拍得不平庸、反传统,适得其反。笑料也是极其无聊,这真的可以被归类为喜剧片吗?看了这么多WA的片子,能够真正打动我的,仍旧只有一部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算半部。

51分钟前
  • 梦幻之都
  • 较差

有点无聊 但是拍摄的形式我还蛮喜欢的 人物感很强啊

56分钟前
  • K
  • 还行

【C+】大概是最温柔的一部Anderson,当然温柔不代表糖果色包装内没有残酷与忧伤,人物还算立体,母题非常的日式家庭剧,不过叙述层面包括泛滥的配乐使用就都很美式了。

57分钟前
  • Cardina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