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的另一边
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风的另一头(台),另起风头(港),风的另一侧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奥雅·柯达,莉莉·帕尔默,艾德蒙·奥布莱恩,梅赛德丝·麦坎布雷奇,卡梅隆·米切尔,皮特·杰森,丹尼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伊朗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1970 年,传奇导演奥森·威尔斯(《公民凯恩》)开始着手拍摄新片,参演演员阵容也十分豪华,包括约翰·休斯顿、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苏珊·斯塔丝伯格和威尔斯晚年的合作伙伴奥雅·柯达,而该片最终成为他的遗作。但受资金问题困扰,最终制作过程止步于 1976 年,并很快在行业内变得声名狼藉,无法完成也无法发布。威尔斯死后..详细 >
威尔斯太了不起了,这片修复程度可以想象有多难了,毕竟剪辑编码序号还要破译的。约翰休斯顿的角色就是电影圈的公民凯恩,夜店光影厕所剪辑太屌,那个女评论家角色是在映射霍珀嘛哈哈哈哈哈
看得我又困又累。
20分钟
看不懂。
上个世纪的遗作,用爱一种刻意为之的伪纪录片形式来传达对电影行业的忧虑和讽刺,而最根深蒂固的是对电影毫无保留的爱。演员,摄像机,导演,仿佛三位一体,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游走不停。
2.5
剪辑太混乱,权当素材看看。反而片中片感觉更好些…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黑白与彩色并存不同胶卷的并存连贯性一般
如梦如幻-一切诸相,即是非相。以及未完成的风史。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F for Fake的升级版。后期Orson Welles的技术特点其实跟疙瘩很像,但好像之前没看到相关的对比。
扑朔迷离万花筒,看不懂。结合They’ll love me when I’m dead观看更佳
2018476 三星好片
一场乱弹奏的爵士乐自我解剖和自我建构,从电影制作本身到电影创作与评论的对抗,镜头剪辑和反打充满音乐的韵律感。看过剪得最碎的电影之一,光色变换和剧情的突飞猛转却拉长了电影时间。
大师最后的遗作,早在读《与奥迅威尔斯共进午餐》时就一直憧憬这部电影,可完全没料到这部电影如此先锋,如此“异端”如此“混乱”大胆的拼接和剪辑,不同视角的切换,真不知道如何从海量庞杂的镜头中去选择,恐怕只有威尔斯这种疯狂的导演才敢尝试,才能尝试吧。故事和《公民凯恩》有一点像,无数的对白都在追溯品味一个巨人的复杂细碎的感情和人际。戏中戏已经体感不能了,这电影真的是太复杂了。
“你拍摄了各种胜景和美好的人,所有的女孩和男孩,把他们“摄”死了!”
自我,天才,体制,对抗,远离,贫穷,还是天才。暮年,拼接,技巧,意识流,距离,愤怒,死亡,还是天才。还有网飞,记得天才。
#2000unfinished masterpiece. Dale就是Hannaford,Hannaford就是Welles,想象一下Welles那个体格在片场对工作人员以及媒体评论家大发雷霆的场面,overwhelming,所以Huston作为Welles的化身,完美演绎了一个不得志不被理解的天才、一个不会和人沟通的疯子、一个总爱毁灭掉自己创造的美好事物的混蛋、和一个对电影事业极度热爱的艺术家。Welles将自己和自己的电影理念的一次投射,而这部电影注定会是imperfect,但对比Welles晚年那么多未完成的残稿,Netflix的重剪重编即使不能代表Welles的所有想法,但倒使得这个宏大的计划重见天日,也算是达成了另一角度上的perfect了。
A Hollywood director emerges from semi-exile with plans to complete work on an innovative motion picture.
看之时不妨忘记这部电影背后的传奇经历,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它。
关于一个拉不到投资的落魄导演生前最后几小时的伪纪录片。巧合的是,影片里导演拍摄的同名片中片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虽然是在嘲讽安东尼奥尼神秘晦涩的「现代主义」,但对光影、色彩的娴熟把控,舒适的构图,以及略带情色的氤氲氛围,都让我想到了盖伯丁的作品,至少在表现手法上是十分前卫的。而这样一部影片,在2015年只众筹到了40万美元的制作经费。或许这部带着预言性质的遗作正是奥森威尔斯本人的自传,要感谢网飞,得以让此片为导演的一生画上一个完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