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去柏林不觉得奇怪吗?
毕竟那里是犹太人悲剧的象征。
”“我们觉得搬去柏林是件很酷的事情,一群以色列人聚集在那……”一部短小精悍却耐人寻味的电影,五天的假期,一对接近父子年龄差距的忘年交,在文化的冲突和生活的磨合中积聚了暧昧的情愫。
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我们这个世界今天所面临的话题,种族歧视、同志关系、单亲妈妈,以及代孕生子。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两天陈凯歌导演在某综艺节目上拍摄的一部短片,事后引起了网络巨大的争议。
道貌岸然的人们挥舞着强势的大旗在疯狂地呐喊,狭隘的眼光蒙蔽了他们不愿看到事实的眼睛。
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一种现实存在,它不是禁忌和龌蹉的语言,有责任感的人们应该为社会关注发声,无论这种声音出自何种角度……这部电影特别选取了特拉维夫这座城市,这也是我第一次从电影中感受以色列人文的风采。
在传统意义的认知中,犹太族裔相对来说是比较保守的,但上述提及的那些问题,恰恰就来自这样一个国度,正如电影中现今的以色列年轻人说的那句话,“或许我们国家地理位置在中东,但我们更想承认自己是西方人。
”特拉维夫这座城市真的很漂亮,无论是迷人的海岸线,还是具有历史沧桑感的老旧街区,我十分喜欢城市中这种穿过公路就是一片公共海滩的地方,尤其是在炎炎夏日,那就是浪漫和性感的代名词,自由、洒脱又不拘小节,高耸的堤坝固然重要,但近于休闲的海滩也是一座城市富于生动的特质。
导演用镜头捕捉下了特拉维夫街景的每一处闪光,让人看后对这样一座城市心驰向往。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能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去讨论这些社会关注,也引入新旧观念的冲突去探讨时代赋予我们思想的变迁,它不是一部单纯只为记录同性之爱的电影,更多的是带给我们一些终究会面临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电影应该让人身体发抖,像过山车一样。
打复合炮。
我们抗议,虽然没改变多少,但有一些事情发生了改变。
过生活,而不只是过日子。
年轻人只想享受身体,不想被任何一段感情束缚。
欲拒还迎的舞蹈。
孩子成长中唯一需要的是爱,不一定要父母双亲。
要孩子永远都不会晚。
袜子都是单一配偶制,就像天鹅。
袜子叠成球的话会失去弹性,交叉叠成方形更好。
宝贝,我们有天会变老,想想多少回忆可以被述说。
老人家的屁屁比年前攻的更好看啊。
短暂的老少恋。
他需要一个父亲,他需要一个孩子。
人性的传承,生命力量的传承,对生活的美好的传承。
上帝安排你们见面,是有他的安排的。
一个我来到你的城市,我和你陷入暧昧,我们克制和隐藏自己的感情,五天后我们不会再见的故事。
迈克尔想要用五天的时间来了解一座城市,他罗列所有坐标,但却被托默代入更细碎和生动的生活。
年龄是迈克尔对很多事情的托辞,不再接吻,不敢再做一次代孕,失去某些激情,他会把托默像被狒狒劫持过的衣柜整理的井井有条,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连安眠药的剂量也很严格控制。
托默仗着年轻,对所有的规矩不屑一顾,嘲讽爱情,寻求刺激,借着电影来表达对世界的不屑。
当在阳台上看到托默上楼时特地跑去照镜子的迈克尔可能已经有了心动吧。
在小软件上约人来家里时的托默也充满了试探的意欲吧。
影片的节奏很舒服,不做过分的努力,也不试图拼命讲述一些道理。
只是我们相遇,我们尝试相互了解,我熟悉你的城市,你阅读我写的书,暧昧和喜欢在氤氲生发,但却又被细腻的克制。
第五天早上阳台的早餐,满满一桌食物,是托默的示好;机场的拥抱,是托默的不舍;相比之下,迈克尔对相遇与情感的处理更为理智与成熟。
五天的相处于迈克尔可能是一段疗愈,对托默却是青春时期的重要悸动,甚或是一辈子都拿来回味的喜欢。
最近看了以色列的电影《分租》,挺喜欢这种平淡的故事进展。
从麦克(Michael)的角度来说, 陌生的城市,暂时逃脱生活中的烦恼。
对托莫(Tomer)来说, 则是陌生的人从远方和另一个时代而来。
慢慢进展的感情,与其说是相爱,我觉得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由吸引(至少一方)而产生的互相欣赏和依恋。
只是农场晚饭关于小孩的讨论比较突兀。
我不大理解以色列人, 但初次会面大谈小孩代孕什么的,说教性太强。
还有,麦克是《纽约时报》作家,他们能花十几万美元代孕,却去租大学生的简陋公寓?
即使想体验当地生活, 也有别的地方可选。
不管怎样都觉得分租不太现实。
另外一个吐槽的地方是特拉维夫最好的烘培店,卖的居然是麦芬(muffin), 桂皮卷(cinnamon roll)这些烂大街的东西。
不过瑕不掩瑜,如果真那么追究也就没有这个美好的故事了。
很多预告这部片子的简介都把它说成一部老少恋, 让人预料是一个冲破家庭社会壁垒, 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
故事并不是这样,他们交往没有社会的阻挠或歧视,反而大家都很支持。
我觉得他们两人之间也不是爱情。
麦克有丈夫,虽然他们之间有矛盾, 但还不至于要离婚和卫托马去在一起。
托马还年轻, 还在尝试生活中各种关系的可能性—他可能喜欢男女老少各种人等。
并不是非要是爱情才是值得赞美的。
人与人之间偶然相遇。
互相欣赏,动心,在一起度过愉快的几天,本身就够了, 为什么一定要相爱呢?
还有人说托莫从小没有父亲, 所以会对父辈麦克动心。
其实喜欢谁并不要从心理学上找原因吧。
有时你发现自己会欣赏或喜欢的人, 和自己预想的完全不同。
他们来自不同年龄, 种族,和社会背景,不同的男人各有各的美好。
我从小不缺父爱母爱,但刚来美国时也有“托莫“ 这样的经历。
那时我二十多岁,我的陌生城市是旧金山。
当时在学校喜欢一个很漂亮男生, 被拒后情绪比较低落就就决定寒假去旧金山。
遇到了Leon,他是一个出生于奥地利四十多的犹大人。
和伴侣生活在旧金山十几年了。
他们之间没有了性生活。
他伴侣同意他在外面和人约, 只要不带回家就行。
所以我也不算破坏他们关系。
五天时间我们走遍了旧金山, 聊了很多。
我很喜欢Leon,知道不会跟他有结果, 反而一点压力也没有,很轻松跟他相处上床。
我不知道他的想法,但并不重要。
临走那晚,两人躺在床上,就和电影里结尾一样,也有点不舍。
一晃二十多年,如今我也到了大叔的年纪。
和剧中麦克一样, 有一个稳定的伴侣和生活。
几年前我们也因为小孩问题闹过矛盾。
虽然没有因此逃到一个陌生的城市, 但我和麦克一样,还是觉得无结果的相遇是很美好的。
好的电影总能折射出各样的人生,这也是《分租》的意义说在吧。
本评论译自 Loud and Clear Reviews.当迈克尔,这个五十多岁的纽约时报旅行作家,决定与来自特拉维夫的年轻电影专业学生托默分租一间公寓时,一段情感关系就此开始萌发。
托默成了迈克尔在特拉维夫的导游,但是后者最终体验到的东西,可不仅仅是那些不落俗套的景点和当地习俗那么简单。
如果听了这段描述,你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分租》的全部内容,那你就错了。
这部由伊藤·福斯克导演的最新剧情片是一部能不断超出你期望的电影,它时而温柔、动人、亲密,时而搞笑、讽刺、娱乐,同时还涉及了许多主题。
这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一段旅行的过程比终点更重要。
分租的故事从迈克尔来到特拉维夫开始。
他敲了敲托默的门,打算放置好行李,开始探索这座城市,然而开门的却是一个疲惫又困惑的年轻人。
托默误以为迈克尔第二天才来,他想赶快整理好自己凌乱的公寓,试图说服迈克尔不要找别的地方住。
“这里是城里最性感的街区”,托默说。
他本想让迈克尔相信自己能马上把这里变得“焕然一新”,但最终他承认自己真的需要这笔钱。
事实上,迈克尔很快就发现,当他的年轻房东将公寓转租给游客时,自己并没有其他地方可住,于是他提出让托默睡在沙发上,并以托默带他逛特拉维夫为交换。
随着这两个毫无相似之处的男人逐渐熟悉彼此,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自己有很多东西要从对方身上学习,无论是过往的经历和日常生活习惯,还是如何处理悲伤和死亡,并最终开始重新生活。
他们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纽带,这种关系超越了爱情,挖掘出了各种各样的爱——那种你对伴侣、父母、儿子和朋友会感受到的爱,以及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爱。
这段关系能将所有的这些情感整合在一起,也许看起来不太可能,但它确实发生了。
得益于福克斯聪明、华丽的剧本,以及两个主演之间令人难以置信的化学反应,《分租》的情节发展异常流畅。
在这两个个性丰满的主角的每一次互动中,都隐含着恰到好处的讽刺,这一点从许多细节中都能看出来。
比如,虽然迈克尔在《纽约时报》的 “无畏的旅行者”专栏中描述自己为一个“足智多谋、勇敢、不肯放弃(以及)在逆境中坚强的人”,但他一点也不无畏,反而忧虑重重:他只打算参观特拉维夫最商业化的旅游景点,而且他的心思还被其他要处理的问题占据。
他想的事情太多,没法让他真正地去体验什么。
同时,在托默身上也有一个矛盾之处:他是电影专业的学生,相信自己要拍出就像“朝你脸上打了一拳(和)过山车似地震撼你”的电影,但他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热衷于传统凶杀电影的糟糕导演。
福克斯用同理心和同情心构建他的角色,为我们呈现了两个多元化的主角。
两个主演也巧妙地赋予了角色一种真实性,使得这些角色不仅难忘、能让人立刻就喜欢上,而且总是值得信任和莫名其妙地熟悉。
影片的细节是精心构筑的:显露内心的面部表情、谈话中随意引入的重要话题和一瞥背后隐藏的多年经历,这些让《分租》真正地出彩,证明了一部电影可以如此难以置信地扣人心弦,同时还能处理现下的重要议题:从爱情、性和人际关系到父母身份、同性恋历史、文化认同和代际差异。
有时候,你需要一个陌生人的推动来重新开始生活。
《分租》出色地捕捉到了我们都历经过的一种感觉——在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直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然后又突然找回了自我。
《分租》是一部亲密、激烈、有趣、充满力量、令人心碎、不可预知和睿智的电影,是那种在你生命中的特定时刻,当你需要感知人性之美时,就会不断回味的电影。
离别之际还是不散的宴席 何为永爱,是我给自己的议题。
影片作为传统文艺片整体是不错的,但是谁又能像电影那般玩世不恭,如梦如幻地不想被贴标签你是要逃到九霄云外么?
生活在人类的社会怎样才能按照自己幻想的方式过一辈子恐怕这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类吧。
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当做电影,但魔幻现实世界并不是电影,影片内容确实能够催眠一部分人,甚至过度浪漫化,可能这就是后浪标榜自我追求超凡脱俗的圈套罢了,哪个年轻过的人又能承认自己不曾是被社会利用的未来工具呢?
电影给我们营造的幻觉就是希望看似很近,实际上离我们很遥远,就像一切不切实际的事物会有人告诉你还是去做白日梦吧梦里啥都有。
当然侧重点不一样,你会不会怀疑自己看了部假影片。
吐槽开始 当你随便掏出手机,就是满屏肌肉猛男大帅批,7分钟内自动上门像老熟人一样端茶倒水包全活,你是长的有多惊为天人,满城大汉主动撩骚献殷勤现场表演,约炮简直不要太简单比叫外卖还方便,什么app这么神奇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约不到炮了。
请你不要说这是在国外开放关系,sex派对如家常便饭稀松平常,那么多影视作品都是这样呈现的为什么偏偏这只片子就让我炸毛了。
又当又立显然是不符合大众情绪的。
现实世界里早已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多年没开张的下面蜘蛛结网都成盘丝洞了。
老贱贱岁数大了心脏不好场面太激烈看不下去回屋睡觉去了。
所以影片只是给了我们幻想表达的机会,而不是让我们真的去超越现实去追求触及不到的梦想, 幸亏男主长得帅这要是2个怪物,你还不得报警啊,想一想都瞬间原地爆炸,你破灭了了吗,我是破灭了。
从纽约飞跃到地球的另一端与异国忘年愤青在海边探讨人生,两代人对感情不同的视角,老贱贱:如果世界上另一个人对你的爱何尝不是赠予呢,你为什么不去接纳这种世间对你的眷顾并为此感恩呢?
萌新:因为我超凡脱俗啊!
我是赛博仙女,仙女就是要不食人间烟火,让人忘记世间一切的浪漫之吻也不可以让我与任何凡人心心相连,so各位别给绝望的想要得到爱情建立关系贴标签,我自己除外!
哦我的老宝贝既然如此标新立异的站在时代的前列腺上迎风霹雳,怎么就变成了被社会条条框框的奴役!
还有什么可说的我们干吧!
我还要飞的更高更远!
btw:吐槽归吐槽,并没有贬低这部影片的用意,我清楚这是钻不完的牛角尖毫无意义,影片是导演内心的出口我们都理解。
离别之际还是不散的宴席 何为永爱,是我给自己的议题。
最后男主们都成长了吗?
或许成长的是我们把。
第一次看后这电影好有看头啊,大叔的声线好听的呀,一不小心就听入了迷,结果转身又来了个帅哥,更是沉醉其中。
本以为是一场艳遇,结果大叔是有夫之夫,我就一直陷入理性道德和纵欲思想的相互拉扯,直到最后大叔随着tomer去了他家的农场,得知他从小没有爸爸,再到回去大叔给他整理房间,教他叠袜子,充满了父亲的慈爱。
我开始自责,我思想好低级啊。
可是突然他俩睡在一起了,再次感受了段可以让人忘了所有事情的good kiss。
送别的路上我就在想,这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段感情了,参杂着很多情感吧。
但两个人身上确实拥有着互相缺少的温暖。
我现在好纠结啊,一方面觉着好温暖,一方面不想面对这场出轨,这是吧,这是吧!
导演好讨厌,结束在一片慈爱中不好吗(不好🐶)我好虚伪啊,看到了想看的,却还纠结它的存在。
就这样吧。
以上内容来自于2020/1212 00:21以下来自2021/0620 下午07:01相比于第一次对于两人关系的纠结,这次我领悟了。
这不过是两个人在对方身上寻得了救赎罢了。
2023/8/15晚九点以前是觉着最后的reckoning song怎么这么恰到好处,这一次是blue birds,大叔在楼下留宿弟弟时的背景乐,有一种平静水面下波涛汹涌的感觉开始思考弟弟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大叔有了感觉的,也许约炮那次就是试探吧。
那个7分钟抵达战场的小哥未免也太帅了……
本身是个好故事,不少细节处理得非常内行(I mean gay scene),可惜有不少段落流于肤浅。
最喜欢的段落是女性朋友的三人聊天。
聊代沟,聊反抗,聊犹太人。
中年人说我们经历过反抗的年代,反抗吧。
年轻人说也许离开就是我的反抗。
中年人说柏林是犹太之殇,为何要去那里,年轻人只是觉得柏林很酷,值得玩味。
事实上这一段是作者唯一显示深度的地方,20世纪文化与21世纪文化的碰撞,美式世界观,美国对于德国的认知与 中东,近欧地域对于德国的认知,都挺值得玩味。
Grindr约3P这段真的太好笑,太妙了,不是gay写不出这段落。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小哥想借此跟中年大叔发生点关系的接口。
几个处理实在不高明或者说设计感过于强烈,去母亲家吃饭,Michael看Tomer,吃完饭回家Tomer看Michael。
火车上的凝视,虽说是非常浪漫,本可以造就意味深长的氛围,但在这段似乎只是功能性地完成了任务,走个流程的感觉,为之后的ons做铺垫。
但事实上确实是前期的铺垫不足,虽然我们都知道大概这两人最后要来一场,但真的发生了的时候,总觉得情感浓度还不够,似乎还不如不做,也许只是躺着靠着睡一晚便能传达浓情蜜意了。
最后的Ending可以用好莱坞轻喜剧Cliche来形容,特别是机场的哭泣真的毫无必要。
当然从节奏上,故事走向上,我们都知道这里到了展示依依不舍的桥段的时候了,过于跳Tone的drama似乎和前文的行云流水格格不入。
分开后Tomer的Ending真的完全没必要踩着自行车笑,这前脚刚哭完呢。
相对的Michael在前中后期的几段失神特写的表现就好太多。
到后面我自己已经开始害怕Michael在飞机起飞前的特写笑出来。
虽然吐槽那么多,只是觉得本可以冲柏林的作品拍成了好莱坞基础款,实在是可惜。
要说基础款,其实也有其特色,毕竟是 gay版的旅行疗伤crush故事还加老少恋,料很足。
《sublet》 房租 (2020)B:“他是你男朋友?
”A:“我没有男朋友,只是他只是玩玩的关系,但他想要更多,人们绝望的想要爱情和确定关系,当他们遇见了就想给感情下定义和标签,为什么我会只想跟一个人发生性,我不想让自己绑定任何人,男人,女人,一个伴侣两个伴侣甚至上百个伴侣,我只是想尽情享受世界赠与我的” B:“好啊,不过,万一这个世界赠与你的包括另一个人对你的爱呢,有人会觉得这是生活最好的赠予”B:“你很有趣啊,因为作为一个不想要男朋友和幸福结局的人你把吻描述得很浪漫”61。
“猜怎么着,我不要肉桂卷了,54。
“再放回枫糖松糕” 少年刚才点的时候只考虑到对方会喜欢吃什么。
可没想过自己能承担多少。
少年口渴一饮而尽,老者在慢条斯理泯味道。
冲撞的内核魅力无限。
“袜子都是单一配偶制”
分租 (2020)7.72020 / 以色列 美国 / 剧情 同性 / 伊藤·福克斯 / 约翰·本杰明·海基 尼夫·尼西姆
我想说的是,虽然我给的星数是5星,但是感觉还是中规中矩哈,感觉就是前面的铺垫很长,只能算这是一部同性的电影,算不上腐影,甚至可以算上剧情,但又感觉很不错,其实心的就是每一位同性恋者要面临的问题,迈克尔身为一名中老年同性恋者,自己又身为作家和记者,文学方面很渊博,他就是我认为现实中那种很有规律的生活的人,对生活很有耐心,对这个世界感到很好,但上天好像并没有太大的好处,她跟她的丈夫的第一个孩子死了,其实这还不算啥。
他还是对孩子有信心的,他父亲天不支持,母亲的走去,一步一步的让他没有自信了,再加上海边那次,他明明自己是非常善良的一个人,如果善良有代表的话,他肯定是,要看到孩子一个人在海边差点儿遇险,靠自己本能善良去帮助孩子,却被当成人贩子,所以他开始对孩子有一些不自信,或者是不想要,甚至是在跟他丈夫的对话中,也慢慢的谈着这一切,做很多场景算不上那种很浪漫很有气氛的感觉,他是给人一种很悠闲很自由的方法,但是唯一看不懂的就是那场舞蹈表演,我是真的没看懂啊,拉回拉回,迈克尔自己年轻肯定也认为和另一个人一样的放松,但是随着时间的进步,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大的改变,所以他才慢慢的让他当向导他开始探讨现在年轻人怎样去生活,我刚才看评论区有人说,什么见妈妈和最后的打炮都是没用的?
其实我感觉这样更好,同性体验中,如果连这样都没有的话,我认为它不是,反正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有深刻意义,或许等我老了以后,再重新看完这部电影我会觉得意义非凡!
好了,我现在讲讲这个颜值哈,感觉有大叔控的话,真的很喜欢这种daddy,本人感觉他的眼睛有一种很大的忧郁感,仔细看,感觉很可爱,哦,对了,据说还有一个场景啊,就是上门的那个,迈克尔觉得自己参与不了那种年轻人生活了,所以才会伤心,反正总体来说非常值得去看,但是不适合年轻人去思考!
这种题材夹杂一些小心思怎么拍都不会难看啦…
有一种外宾莅临指导的幻视,而且为什么男同性恋电影都爱讨论自己的繁殖权,有没有一种可能男同性恋就是生不了孩子呢。🤗代孕就是蹂躏女性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必要么?
年纪大了觉得被小伙子襙也是一种恩赐
就真的如一篇《纽约时报》旅行专栏文章,做出深入市井的姿态,骨子里还是掩饰不住的外宾视角。一种刻意美化假意关怀随意造作的媚俗感。
这一老一少两个角色之间的感情互动微妙情绪的转变被刻画地非常细腻。电影前半段,年轻人一直在老gay面前卖弄他青春靓丽的肉体,各种新潮思想,有性无爱潇洒的感情观念等。而处于精英阶层的老作家,是一个有身份有事业的文化人,又是一个经历过一个时代的老年钙,他一直是以一个过来人的平和目光观察着年轻人的世界,通过彬彬有礼调侃或自嘲回应一切,眼神里还夹着一丢丢不屑。而在每个失眠夜里,他看着年轻人相拥在小沙发上呼呼大睡,但自己要依赖助眠药,那种年华不在的落寞伤感也是无法掩饰的。最后俩人的这个419炮也算是各取所需了:经历了多年有爱无性生活的老人充分感受到了鲜肉的青春活力,他的三观和人生成果得到了后辈的理解感动仰慕。从小缺失父爱,渴望实现理想的年轻人获得的是一个事业有成的长者的激励,精神上的引领,抚慰,和启示。
8分,前段时间有个同学写了一个同性剧本,当时给老师看,老师还在说现在的同性问题已经不止步于两人之间的be爱情故事,同性已经开始普遍接受,更多的问题出现在是否能拥有一个孩子。。。此部片倒是给了些启发,表面上展现的是陌生人的相遇与救赎,实际上探讨的更多的是男主与母亲三人之间对同性也应该有孩子的问题。
前15分钟太无聊了,中老年人也是过生活,不要每个都一副超脱释然的模版,假掰又老套。年龄到四五十的周星驰也不愿在银幕前扮丑夸张表演
3.0 还不错的小品,什么都讲一点点
本来有发展成严肃题材的潜力…罢了 夹带私货这么多我看是导演自己想拍文艺恐怖片吧!
7/10, 挑洋葱也太真实
不错的小清新电影,有点联想到The Band's Visit,没有太多故事,在平淡中探索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很喜欢这个故事。五天的时间,他们相识,相知,相互诉说不同国度的不同生活,相互寻找,相互拥抱,但并未相恋,因为那不现实,可醒来后阳台上的那顿特拉维夫最好吃的早餐和机场告别留下来的泪却分明比爱恋更深刻,然后地球两端各自继续往昔的生活。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特拉维夫。
出差移情炮,劲儿劲儿又敏感的鲜肉,刚融入却又舍不得的异乡情结,中年中产gay man fantasy小品。挺好,让我也想出差了,不过哪里有可爱的小哥投怀送抱呢……
好诚恳好真挚啊。没有命中注定没有抓马ending,两个完全不同的灵魂被对方的人生和故事吸引,但也仅限于此戛然而止变成回忆,更难得的是却没留遗憾和伤感只剩回味。平静而高级,喜欢。
剧情不自然,有点作好假
发现结尾还挺感人,镜头下的以色列也尽量都展现了好看和令人好奇的部分,两个主角都表现很出色
皆是过客
老年同志生活的又一种可能。一切都像真实发生的,有困境,当然也有浪漫。想去以色列
我承认我一开始小看了这片,以为就是个旅游观光风景片。但实际上看似简单的日常里潜伏着巨大的隐义。“你(我)是连环杀手”,现在年轻人一句轻飘飘的玩笑曾是多少同性恋者的噩梦。沙滩上的“你把接吻看得很浪漫”也十分一语中的。这些细节无疑都是带着作者的思考和观察,是那种“说出来了大家都想得到,但缺一个人先带头说出来”的东西。但我不支持任何形式的代孕,NO。
生活中很多的冲突其实都不是真正的矛盾,而只是误解。去了解彼此、理解彼此,也就能接受甚至治愈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