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影频道看到《桃花灿烂》这部电影,看完后的心情就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也算是文艺爱情片的启蒙吧。
那片灿烂的桃花,滚滚而逝的江水,火车的鸣笛声,漫长的火车道,武汉大学的樱花......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中...... 大学时代坐火车去武汉大学看望曾经的初恋,电影里的那些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对我魅力和意义所在 。
在某个特殊的时刻电影里的那些场景会一下子涌上心头,撞击我 灵魂最深的角落。
这部电影故事很凄美,星子和栖在搬运站工作,可谓男才女貌,两情相悦。
高考恢复后,两人约定一起考武汉大学。
最后星子如愿以偿考上了武大,栖却在高考前退考了。
心灰意冷的栖觉得自己配不上星子,借酒浇愁,喝醉的时候路过水香家门口,鬼使神差和水香发生了关系,呢喃中叫的却是“星子”的名字。
水香把那晚的桃花事件告诉了星子,星子伤心欲绝,不肯原谅栖的背叛。
栖后来也娶了别人......星子后来和母亲朋友的儿子谈恋爱,第一次感受了男欢女爱,最终明白肉体的背叛是那么微不足道,她内心深处最深爱的还是栖。
栖在弥留之际,星子终于原谅了他,因为她永远爱的是栖。
这部电影深刻反映了男人和女人对于性的不同的认识,也算是对我性的启蒙吧,我第一次开始深刻思考爱与性的关系。
后来看了渡边淳一的《男人这种东西》,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种不同。
大概是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东西,他的爱是来源于性,男人可以和自己不爱的女人做爱来获得心理上的征服感。
就像电影中的栖和水香以及后来的妻子都可以做爱,而他深爱的仍然是星子。
不过换个角度讲也许就是因为从未得到,才是最爱。
谁说不是呢?
得不到的永远矜贵,得不到就是伟大的灵魂之爱,是真爱,是内心深处永远珍藏的东西。
而女人的性呢,往往是基于爱,《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写道“当一个女人决定和一个男人睡觉时,就没有她跃不过去的围墙,没有她推不倒的堡垒,也没有她抛不下的道德顾虑,事实上没有能管得住她的上帝,所以谨慎做这样的决定”。
当然现在这个社会,性观念比较开放,但不管怎样开放,还是希望每段美好的交合都是基于爱。
因为爱,才会跋山涉水去见自己喜欢的人,没有翻不过去的山,没有趟不过去的河。
所以相爱的时候,勇敢的去享受合二为一的美妙感受吧。
然而,因为爱,所以恨,就像电影中星子对栖说“我恨你”。
现实中会有很多女孩在跟男友分手后觉得自己是吃亏的,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身体。
冷静下来想想,如果是自愿的,那么就是基于爱,基于爱的话,自己给自己一个答复,自己给自己一个结果,自己给自己不留遗憾,又怎么会存在吃亏这一说呢!
女孩子不要往往把自己处于弱势的一方,很多女孩子的爱情不是基于爱对方,而是来源于对方爱自己。
这就是电视剧或者影视剧里很多情节就是一开始女主并不喜欢男主,如果男主敢于迎难而上,死缠烂打,苦追猛追,最终都会抱得美人归。
而男人的我爱是给予是爱对方,越是对方不爱自己,越是能激起他本能的征服欲,这也是猎奇的心理。
当然这主要是男人与女人的我生理构造和社会地位够成的。
男女在创造生命的过程中,男人负责播种,女人提供土壤,男人具有选择土壤的权利。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说女人没有选择权,反而我更推崇女性要有男性的野心,那就是我这个土壤也可以来选择让你播不播种的权利。
一旦男人背叛了女人,女人可以把你趋足出境,选择基因更好品性更好的种子。
说到底,电影中的星子没有给栖播种的机会,她的爱情没有得到性爱的升华。
如果那片桃花中的女主不是水香,是星子,会有什么结局呢?
说不定也就仅此而已……星子考上了武汉大学,在美丽的校园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的某一天出国了,不得不和栖分开了...... 总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P: 海浪扑向沙滩,一遍又一遍。
为了什么?
D: 为了过平静的生活。
以上对话,是在数年前一个桃花盛开的春天,大学里一对恋人的思考...很好很纠结。
在不久后一个骚动的大四,他们摆出各种真实的理由顺理成章地加入校园失恋大军。
从此,一股强烈的“桃花灿烂”式的屈辱感或阴影让他们由恐惧再恶心到不屑,终归各自遗忘各自前行。
茶余饭后偶然提起,还能当做过时话题一笑而过。
几年后的这个6月,桃花早就谢了。
我已不再记得桃花灿烂在心里留下的背叛的屈辱和阴影。
现在的爱人是个极其可爱的人,不仅别人羡慕,自己也舒心的很。
对于我这样一名业余观影者来说,《桃花灿烂》是一部很普通的改编电影。
在我个人看来,除了武汉江边悠长的汽笛声外,没有可嘉之处。
从业余观影者的角度,情节改编一般,渲染一般,周韵演得一般,音乐也一般。
可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故事——男子酷酷地帅,女子痴痴地爱,在两人心中皆貌似完美而圣洁的组合却随着时间推移,被现实(如学历、经历、相貌、家庭、前途、错误等等)强奸。
女子发现,男子变了,并不像曾经看起来的那样自信有型;男子发现,女子变了,猜疑不信任朝三暮四眼高手低……在两人心中,爱变成了一件自我的事,且摆出那句著名的“我爱你,与你无关”。
于是,各自在心中以对方为原型树立起一个形象,注明“爱人”,并强加各种自己喜欢的优点和双方共同经历的美好于这个形象。
然后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无法挽回。
女子会说:“我永远爱他,但不可能和他走到一起。
”男子会说:“虽然她在我心中无法取代,可是做老婆,谁都一样。
”后来的事情,就离青春越来越远了。
不长几道年轮,男女就发现,没有对方,自己一样可以得到爱和付出爱,甚至比以前更幸福。
他们大多选择了迅速离开过往,放话:“即便有好的可能,我也断然不会等待这一天!
”并对自己出示“严禁后悔”的警告。
而我们知道,因为有可能,才会有禁止。
因为,和她(他)一起走过的是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我相信,是这个太让人心痛不舍。
而有过相似故事的我们,都不善于苦苦地等待。
其实情节记得不太清楚了我想说的,只是那个地方武汉,想想会有点痛向往却怕的地方喜欢一个人,是不是就会很想去他生活过的城市呢?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只要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在炉火旁围坐,啜饮苦酒 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从死神手里,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在死里逃生的,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西蒙洛夫《等着我吧,我会回来》,这首粞和星子共同背诵过的诗,象一句谶语,命运的谜题早已埋下,答案也昭然若揭,等待着,愚蠢和固执把我们的悲伤最后成全。
粞和星子,都不善于苦苦等待,错误因此有机可乘,让他们永远错失了对方。
青春的故事也许都一样,年轻赋予我们求完美的执拗,赋予我们高傲而脆弱的心,遗恨在心中纠结成暗伤,我们貌似健康地活着,活得热闹活得精彩。
也许午夜梦回的恍惚瞬间;也许街角便利店传来的某句歌词;也许一部讲述桃花如何灿烂的电影。。。。。。
丛林中的猛兽仍在撕叫,突然间我们听到了,突然间,旧伤复发。
我们必须象詹姆斯故事的主任公,约翰.马切尔那样,虚度一生才明白错过的是什么吗?
一个人的厄运真的永远不会被战胜吗?
也许我还没资格来回答这个问题。
可半生过去,我似乎只能回答:是的。
《桃花灿烂》这部电影是我去年看的,前几天因为一部同样讲述武汉的电影《江城夏日》使我又翻出它来重温了一遍,激发我无比的感慨。
好电影常常被埋没,不知是何道理,仿佛处心积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证明:有眼无珠是我们的顽疾!
《桃花灿烂》跟去年赵薇那部炒得火热口碑也好的《情人结》差不多同期,两片的待遇却天上地下。
“桃花”没能在银幕上灿烂,只能在小屏幕上幽然盛开。
我希望它的芬芳,脉脉相传,至少让我的朋友们,都能闻到。
一个有着多年“电影梦”导演的首部作品,一部有着非凡野心但也充满诚意的作品。
傅华阳说北方有部《阳光灿烂的日子》,他要拍部南方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同样讲述青春的美好、残酷和注定失落,然而两者又是那么不同:“桃花”中的粞是长江边铁路旁的平民儿子粞,不是北京军队大院里的干部子弟马小军们,他们的性格流露、内心挣扎、由此作出的人生选择,都截然不同。
《桃花灿烂》或许远达不到《阳光灿烂的日子》的“高度”;《桃花灿烂》也许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共鸣。
毕竟,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过一个属于自己“桃花灿烂”的季节,都曾在青春的鲁莽中奋勇向前,爱,然后轻易不爱,再用长长的岁月去追悔,去啜饮这自酿的苦酒。
从这个意义上说,粞其实是“幸运”的,死亡定格了一切,让年轻的错误有机会以生命作最后的赌注得以洗刷和升华。
做一只大海里自由自在的鱼,和天上的鸟遥远守望、四处游荡,跟粞有生之年四处碰壁厄运连连的遭遇相比,死成全了他的理想和爱情。
粞,从这个意义上说,其实是幸运的。
星子,跟所有在良好家庭中长大的单纯女孩一样,对情感既有激情的想往又有洁癖的要求。
来自不同世界的粞,满足了她对激情的想往又亲手毁坏了她对洁癖的要求。
她始终无法逾越那片在眼前妖艳盛开的“桃花”而原谅粞,如果粞的命运无法更改,那么可以说是粞自身的愚蠢软弱和星子的倔强,一次次把粞推向现实的泥潭,永不超生。
星子的命运也无法更改,失去粞和怀念粞紧紧相连,只有永远失去才会永远怀念,翻然悔悟的代价,未免太惨重。
不如此,不知道青春是如何地残酷,青春的错误要求生命做几许偿还。
平安度过这条名叫“青春”的湍急河流,并不代表我们明白,我们只是更侥幸一点,更麻木一点,更没心没肺一点,我们或许没能更纯粹地,活过。
影片的音乐很出色,我用“出色”一词有一个比较前提,那就是“相对于国产片普遍地原创配乐水平”,《桃花灿烂》的确当得起“出色”二字!
音乐成为影片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每一个需要宣泄的环节推波助澜。
无论轻快、悲伤、惆怅、及最后千帆过尽的从容,音乐声响起,那个时代就跟随而来,为关于青春错误的讲述奠定底色。
遗憾的是往坏了说简直称得上“英雄晚节不保”片尾出字幕时,一直贯穿全片的音乐突然转换成风格炯异的流行歌曲,朴树的《生如夏花》!
据说朴树的妻子吴晓敏也在片中扮演了一个角色,我是找来找去没找着,据说这首歌简直为了影片量身定造,我阅读歌词几遍,虽然有点搭调可为了几句搭调的歌词就牺牲整体的连贯性,我以为不值。
片中两位主演,粞的扮演者郭小东,因为霍建起影片《暖》而建立的声誉在此片中不说“发扬光大”吧,至少不过不失。
也许因为自身的年龄阅历不可能“由繁入简”的限制,郭小东演绎年轻气盛无忧无虑时候的粞不太自然,随着粞身上的悲剧元素一点点爆发,郭小东也越来越“入戏”,和剧中那个倒霉而深情,又妥协又执着的男人渐渐融为一体。
星子的扮演者周韵,与其说她以演员著称,毋宁说她以姜文的女友著称(最近又升任了“姜文儿子的母亲”),一部《天地英雄》阵仗虽大,那抹杀性别的“小和尚”形象,实在也看不出此女有何演技可言。
《桃花灿烂》的她却给了我惊喜,从未经世事的天真到历经沧桑的沉静,一场旷日持久的苦恋如何使一个少女成长,周韵的表现丝丝入扣鲜有雕饰。
尤其那个时代的气息,如今年轻一代演员总难拿捏,两位主演也算顺利完成了任务。
许多读过方方原著的人垢病影片改动很大,几乎“强奸”了原著的精神。
小说《桃花灿烂》我也读过,以为完全不必要把影片和小说划等号。
“所有的阅读都是误读,一切接受都意味着一种变形”,那么从小说到电影,其间经历了多少的误读和变形!
并且,那些垢病电影的人们,难道就能肯定自己的理解不是另一种误读?
还是不要苛求吧!
电影脱胎于小说又独立生长,导演自己也说,在改编电影的过程中,他重读了安徒生童话《柳树下的梦》,顿时灵感乍现茅塞顿开,确定了《桃花灿烂》的最终创作方向。
所以在成片的结尾,电影打上了“灵感缘自安徒生童话《柳树下的梦》”的鸣谢字幕。
在哥本哈根国际电影节上,影片因为“对安徒生精神的完美演绎使丹麦人为之震惊”,因此获得了电影节评委会专门增设的“安徒生荣誉奖”。
这个奖项或许不是什么重要电影节的大奖,但对电影本身所要表现的,再无比这更合适的肯定和嘉许。
我很喜欢小说《桃花灿烂》。
我很喜欢电影《桃花灿烂》。
我很喜欢《柳树下的梦》。
可据说快拍完的电视连续剧《桃花灿烂》我就不一定喜欢。
喜欢也讲究个点到为止,画蛇添足就不必啦!
知道这部电影是因为朴树那首《生如夏花》,这歌我怎么听都听不够。
之后又听说电影改编自《柳树下的梦》,我读这篇童话时还很小,仍然为故事中男主的悲哀和痴情而深深震撼。
前两天看完电影,稍微有点失望,跟童话的差距还是不小的。
除了男主孤独地等待一生最后早逝这点比较相似,其他的没什么可比性。
《柳》里是女主背叛,电影里是男主先背叛。
尽管不是真心的,但由此可见男主性格中的懦弱和逃避。
我不觉得星子做错了,如果是我,多半也不会原谅这样的男主。
《汉宫飞燕》里赵合德说过:“正是因为太爱她了,所以才不容许她任何的背叛。
”星子正是因为爱陆粞,才背负着巨大的痛苦选择永不原谅。
深爱之人的背叛就像埋在地下的定时炸弹,即使他们最后在一起了,也是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
而且,某种角度上,背叛是会上瘾的。
电影的配乐很好,尤其是陆粞用长笛吹的那一段短短的旋律,听得我好几次鼻子发酸。
陆粞垂死时的梦境中,星子翩翩而来,配乐是这段旋律的交响乐版本,把陆粞一生的悲哀推向顶峰。
倒是《生如夏花》感觉跟电影不太配,片尾出现的时机也不太好——我原本以为它是插曲。
这歌相对电影的忧伤氛围,太过活泼动感了,穿插在电影的个别场景里效果可能会更好。
窃以为比起星子奔跑的那个冗长的镜头,电影结局如果拍成这样会更好:星子在船边感应到了将死的陆粞,但是,看到拿着长笛一脸笑容走过来的亦文,她强忍住奔下船的冲动,努力挤出一丝笑容,挽住亦文的手走远。
既然已经放弃了他,已经错过了一生,何必在最后的时刻恋恋不舍?
好吧,我承认我《白夜行》看多了。
看了桃花灿烂,电影。
老师跟我说过这是方方最好的小说之一。
这部电影影评不好,我不意外。
因为作为电影,它确实有很多不好的地方。
但是,我真的是喜欢。
T T 如果有一种从另一个维度里吹来的风,它能够把山谷里的顽石吹动得如清波涌动,能够把光彩送给永不现世的树心。
那这种故事就是这种风了,它让你想到了你不愿说,不愿做的不曾拥有的逝去。
还有啊,这部电影选周韵来演,我觉得太对了。
电影里的她真是鲜艳得和桃花一样,而且还不俗。
喜欢这部电影的一些人和武汉有关,他们喜欢电影武汉的取景。
我没去过武汉,但也算有些关联,曾经争取过去那儿读书的机会。
不过,我倒是在某一瞬间想起整个兰州,心里和它亲切的感觉前所未有。
我当然也会觉得,电影里那种对一个爱情的专注有些可笑,但是我忍住笑并赞赏这一个爱情。
总之,这种电影你要跟它较劲,挑演员的毛病,找电影安排的毛病,那可真是没劲。
因为它的故事明明是动人的啊。
好吧,可能也真会有人觉得这故事不动人。
那也没什么不对的。
来,摘一段台词:“在所有的爱情故事里,你问我爱情是什么?
我不知道。
但你问我粞是谁,我会告诉你他是我的爱人。
”凭记忆写的这台词,不一定全对。
==
硒这样的男人,是典型的书生意气的男人,有贼心没有贼胆,酒后壮怂人胆。
在酒后和那个女人发生了关系,结果星子被这个女人言语伤害的时候,他也没有丝毫行动,任由事态发展蔓延。
星子伤透了心,也没有得到安慰,他倒好,在那个女人那里失利后,又跑回来找星子。
可是他反过来找星子的时候,一点诚意都没有。
光是在码头等星子回来,傻等、痴痴地等,以为这样就能感动她。
其实这是很廉价的行为,他应该主动到学校去找她,拿出实际行动、并且真实地安慰她的心灵,而不是通过写信这种怂人方式去感动别人。
等他遇到她的时候,他也只会说爱她,自己如何如何想他,完全是自我感动地表达,一点实际付出都没有,而且只是苦着脸,一点情绪价值都没有给女方、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可以说是既没有照顾她的心灵和情绪,也没有在实际行动上为女孩分忧。
得亏是星子爱他,才会给他机会。
他更像是潜在的渣男,有机会的话他可以做到不主动不拒绝也不负责的那种渣男。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受就是男人先爱自己再爱别人,自己的核心框架都不稳,原则性问题都把握不好,还处处只想通过感动这种廉价方式去爱女孩子,伤害自己也伤害别的女孩。
真正好的男人,应该有自己的核心框架和原则,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给女孩积极的情绪的价值和物质生活的实际帮助,这才是成熟的爱人方式
这个故事,单从电影的表达上,完全可以讲得更好。
可它有点儿疲软,有点儿给不了力。
如果真的爱,就那么容易动摇?
故事本身,其实比山楂树还要丰富些。
但影片的场景上的硬伤太多,时空穿越得厉害。
穿越1:1978年的江景中,出现了佳丽广场和那个有个大球的的建筑。
都是九十年代后的建筑了。
穿越2:出现了N次龟山电视塔和晴川饭店,这是八十年代中期的建筑。
晚点出现还是能够接受。
穿越3:桥头堡下极具现代感的柱形路灯,这个场景出现在1978年的时间段里,穿越很明显。
穿越4:远景中的楚天台和东湖的亲水平台,这些都是九十年代的产物穿越5:大桥下的不锈钢护栏,这个,反正当时不会有。
…… 不知道是经费问题,还是导演觉得这都不是问题。
拍这部片子的时候应该不是那么难处理这些细节吧。
总被这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背景拉出了电影。
这是江城风光片么?
所以,我的感动被削弱了许多。
真希望这能是一部好电影,这些穿越再少一点。
或者,你就把语境放在当代来讲,也一样会感人的。
对于一个武汉人而言,看到坐在武昌的江边,指着对面说“武大在那里”,真有点纠结。
最后的奔跑,OMG,从去往上海的码头跑到大桥,实在是要有马拉松的实力,而且,先在铁路桥上跑,又来又在公路桥上跑。
周韵的体力太好了啦!
难怪在太阳照常升起里,她也一路狂奔。
我能理解虚构,这只是个故事,甚至就没打算指明这个城市,但那些鲜明的城市符号,又不容我忽略。
所以,一个纠结的故事,放在一个纠结的背景中。
胃疼不过,我还是收藏了,毕竟,武汉的气息,这里面有了。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p673分岔路口,大家走进完全不同的世界,别等了,别想了,可以暗恋心中的桃花源,不过,也就这么样了。
小孩赌气,天真可爱;成人赌气,害人害己。
不惹尘埃,桃花灿烂。
等着我等着我吧,我会回来!
只是要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坐, 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
千万!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在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你同别人不一样,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粉红色的桃花林、金黄的油菜花、爆米花、小铁路装卸站、一群年轻人骑着单车、西蒙诺夫《等着我》、恢复高考、通信、码头……七十年代不完美的爱情童话——《桃花灿烂》
人面何处~
原来歌曲《生如夏花》来自这部电影。
相对电视剧实在是较差……
比起小说,电影改编得很隐忍,有部分选择性略去。方方对其笔下的男主角永远是那么狠,陆粞的自卑与执着,星子的自尊与拧巴,爱情悲剧,心痛。
除了结尾略显狗血外,无论是演员的表演(姜文大叔真有眼光~~)还是七十年代末氛围的塑造都很成功。比起之前看的山楂树,心动和揪心的感觉上要更真实。据说灵感来自安徒生童话,哎呀~~
因为武汉、因为长江大桥、因为这几个演员、因为这种学院派的风格、也因为这种青春故事,让我根本无法客观评价这部电影。有些场景数次把我触动。那些镜头下熟悉的武汉,当让我无比依恋的长江大桥之畔出现在电影里,我总会感觉它是鲜活的、是我梦想实现的一种方式。我喜欢这部电影。
镜头下的武汉!
怎么说呢?因为是武汉,所以评价给的好点,但是电影还是不敢恭维。。
两个人爱的真累
根据方方小说改编的,故事发生地依然是方方熟悉的那个武汉,但是故事太俗了
矫情,大喊大叫跟神经病一样
那时陈思成比现在好看多了。 外貌没改变,但眼神差很多很多。 喜欢年轻的陈思成,现在的在变大叔的路上。
我喜欢郭晓冬!
从电影里一次次获得业已明了的道理,只是对我们自己,一样陌生。always together,forever apart。爱,清空。
我觉得很不错
对武大的印象自此开始。
看了部分电视剧版和电影版,两个版本剧情都较拖沓,电视剧人物设置丰富,面面俱到,电影主要围绕两个主要人物,以至于与主人公发生关系的次主人公的情节显得突然与莫名。电影版的演员选取更好,周韵和郭晓冬,电视版水香角色选取的最好,让殷桃主演。此剧本拍摄更类于散文电影,让霍导执导可能更好。
这么苦情的电影。把“纠结”玩到极致
烂片一部,矫情,过火的表演,很假~一直忍着看到最后……太刻意地把主人公悲剧化,各种不舒服。
武昌北四美塘以南江边那盘根错节的城市内铁路从80年代初走来,化成一个梦,把这个梦拍成电影就是<<桃花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