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是一个残酷严肃的故事,但却不知道这个悲剧能如此触动人心。
片头悠悠的祷告声,虔诚地唱读古兰经,感觉是从远方传来的古老歌谣…不禁想起在印尼时自己对一天五次从小清真寺的广播中放出来的念诵还总不以为然,甚至觉得厌烦,但现在看来这祷告声多么动听,多么神圣且对此充满敬意…除了暮光系列,小克一直在走独立路线,各种绯闻丑闻缠身也不能让我放弃她,这次作为一个看管恐怖分子拘留犯的士兵,她也没有让我失望,或许她的扑克脸就是适合这个角色…从青涩,故作坚强,恪守原则的小士兵,到勇敢,接受残酷事实,默默支持阿里的艾米可儿。
关于政治,因为有大量敏感词汇,所以就不写出来了。
谈谈人性。
对孤独的恐惧。
对陌生的防备、怀疑。
对自由的向往,对沟通的渴望,对仇恨的发泄,对未来的绝望…好多人平时会有的小情绪,都在这个压抑的军营里放大。
士兵们就像虐人工具一样受上级指示,然后实施暴行。
所以他们会迷茫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这种极度矛盾在,有人选择了自杀。
沟通,是破除人物人之间的冰层的暖流。
没有沟通,可儿和阿里不可能体会到双方的心境。
正是因为这难得的知己关系,让观众慢慢的被打动,了解了无辜拘留犯的真正所想,也充满了对拘留犯的同情。
阿里的不幸,让他看不到尽头,让他失去了对生活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
在可儿监视阿里踢球时他俩愉快的交谈,没有隔阂,完全不是一个警卫和一个监管犯的对话,然而这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并不会在紧张的营地里久留…令人心生敬畏的是片里的一段祷告。
那些平时暴力,反叛,暴躁的拘留犯,在祷告时竟能如此安静虔诚,即使在活动自由的地方他们也不会趁机暴动,在祷告声中,在安拉的注视下,一切都显得那么神圣和不可触犯。
阿里作为一个高等知识分子,从德国的不来梅到这儿,从来没有参加过恐怖活动,不是恐怖组织成员,却不幸被当作恐怖分子逮捕,即使有人出来证明他是无辜的,他也是没能逃离这个地狱般的地方。
对天才的可惜,对不幸际遇的同情,让我心里特别难受。
就是这种看不见光明的未来,让他选择了自杀。
本片的高潮部分,阿里企图自杀。
作为值班警卫,可儿看到这一幕,受到了规则的制约和感情的折磨,她应不应该上报?
在玻璃将要刺进阿里脖子里时,可儿对阿里说出了自己的名字,这是违反规定的,然而就是这个名字,让阿里感觉到了他身边还有爱,别看这只是个名字,在营地,一个名字比一个编码的意义要重要得多得多,认识一个人是从名字开始,在这里,一个名字就意味着一个朋友,一个可靠的朋友……在一段紧张的劝说后,她说让阿里自己选择。
她若无其事的忍着痛苦巡视着另一些拘留犯,最后到了阿里的囚室,这个不愿失去知己不愿相信事实的女士兵,内心挣扎的站在囚室门边,不愿望进囚室的小窗口,这种犹豫,这种不想看到结果但又不得不看的场景,让人觉得无比漫长…幸运的是阿里痛哭后没有下手…我尝试着想象如果自己过着这种生活,想必早就崩溃了。
最后可儿从小窗里伸进手去,阿里颤抖的手递过去玻璃片,然后可儿紧紧的抓住阿里的手,两个人隔着铁门,痛哭。
这个无比温暖又虐心的一幕,这传递温暖和能量,体现理解和支持的紧握,虽然没有ET里两只食指相碰一样经典,但却有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人类第一步一样伟大…片子的开头和结尾出现的哈利波特,是一个让我觉得十分亲切的意象,看到了结局的人都知道,斯内普才是终极大城府,他是好人。
然而阿里没有看到第七部,一直在要求也一直在等图书馆提供第七部,他也一直在问,斯内普是好人还是坏人。
这仿佛就是一个映射,阿里就是斯内普,他从头到尾一直是个好人但是美军不知道甚至是拒绝真相,他在等第七部,在等一个答案,等斯内普的身份揭晓,就像他在等自己的冤屈能被洗刷的那一天一样。
可儿离开的时候,她给了阿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他终于等到了第七部,可儿说他一定是个好人,我猜当他看到结局,发现斯内普是个好人,(虽然充满悲剧性)他也会对自由重新燃起希望吧。
最后,我十分强烈地希望,那些被政治迫害的人,最后都能拥有他们应得的尊严和自由。
希望他们的痛苦,不要持续太久。
看题目以为是一部恐怖片,随着影片的进程才发现这部影片的话题是如此的沉重,让人不禁陷入沉思:同样有信仰,同样要忠诚,一个被定义为正义,一个却被定义为恐怖主义,虽然他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被怀疑而已。
一个在牢笼之外,却因为可悲的尊严和可笑的制度,敢怒没办法言,精神是受禁锢的;一个在牢笼之内,却可以肆意的宣泄,只是后果会被残忍的折磨,但他们的精神是自由的。
爱情就在这样的矛盾的统一体内不自觉的滋生,虽然我总觉得这样的爱情有点不可信,但是细想,两位主角的遭遇是那样的相似,都渴望自由,但又遥不可及,相互怜悯,又相互怜惜,爱情似乎也合情合理!
喜欢导演的蒙太奇手法运用的自如,喜欢那种带着淡淡哀伤的求之不得的爱恋,喜欢在简单的叙述中又有深深思索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感知吧!
在这犹如诗歌般咏颂的情节里[微笑]
本着随便看看的想法,却发现这是一部饱含哲理的片子,有人会说这是体现美国思想的片子,但片中的句句台词都让我想到这何尝不是再说我们每个人呢?
这不正是全世界大部分人的写照吗?
固执,从众。
也许,我只是从阿里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引起了共鸣。
不想一句一句解析,摘抄下吧。
“你把我们关了这么多年,为了什么?
为了让全世界知道你们是好人,我们是坏人?
”(当我们否定别人,否定别人观点时不也经常这样做吗?
不闻不问,不提及,好像从来没有这回事)绝食要求跑步机,有了却又不用。
(我就是要时不时反叛一下)“你们总是说:遵守这些规则,我们就让你看电视。
但是如果我遵守了,那意味着什么?
那就意味着我同意你有权利给我制定规则,对吧?
但是你们没有这个权利!
你们没有权利给我制定规则!
因此,我绝对不会顺从你们的规则!
绝对不会!
也许,你会觉得我很傻,也许,你的想法是对的。
”(决不妥协)“我不想死在这里,可无论如何我都会死在这里。
”(没有选择)“他知道我是无辜的,但我还是不能回家,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座城市,没有一个人会带我,就因为我来过这里,我没有地方可去。
”(被打上标签)“你们掌控了一切,你们告诉我们吃什么,什么时候睡觉,甚至连我们不想吃的时候,你们也要逼着我们吃。
这是你们的生活,不是我们的生活!!!
”(顺从别人的意志)
我看完电影,有同大家不一样的角度,感觉电影在向全世界、特别是被冤枉的穆斯林,传达一种我们虽然冤枉了很多不是恐怖分子的”恐怖分子“,但是我们也很无奈,911让我们怕了,况且我们的年轻狱警都是身不由己服从命令,就连里边的头头都说不喜欢这里,是因为服从命令才来到这里。
意在传达美国民众是友善的,只是服从命令而已。
影片没有虐待犯人,所有的规矩只是防止自杀。
影片除了男主,其他看起来都特别像恐怖分子,意在传达因为恐怖分子冤枉了好人,即使冤枉也是少数。
通过女主同男主的特殊友谊,让广大非恐怖分子的穆斯林对美国人产生好感。
当然男主不简单呀,懂英语,上过大学,高智商,高情商呀。
美国人喜欢这样的穆斯林。
其实女主对男主并非爱情,更的是对一个其实已经美国化的穆斯林的不幸遭遇的一种悲悯。
男主是个穆斯林,但是在看”哈利波特“了,而且还读过圣经,还有自己的见解。
意思就是说美国人对美国化的穆斯林才有可能产生”好感“。
可以这么说,影片想表达的是恐怖分子同时带给美国民众和普通穆斯林以伤害。
题记:已然忘记当时找这部电影来看的初衷,开始看后才发现或许是因为斯图尔特,而并非导演、编剧。
关塔纳摩,互联网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介绍,简单看一下就能明白导演在片中设置的几个不轻不重的伏笔,各种情节也就更加清晰。
或许导演只愿平平淡淡的讲一个无奇的故事,所以从头至尾没有任何反转,一切都如同生活一般正面铺开,任谁都能想到故事的下一步走向。
对于两个主角的心理变化和台词内容,个人认为有点笔墨太重,不过对于女生做出参军决定以及身处这种背景后的一系列反应刻画还算比较贴合现实,而导演做的最好之处就是轻轻讲述故事,把一切好与坏直接呈现在银幕却不加评价,每个人的动作和台词综合起来血肉还挺充实。
总结,整体很闷很文艺,推荐愿意安静认真看电影的朋友观看。
阿里自杀那里哭瞎,后面拿到书又哭了一波。
其实这个电影演得东西我们都知道,剧情也很平淡,而且过于美化。
但是监狱这个问题真的至少我现在是打死也想不明白。
阿里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但也一定没有很多。
所以其实很多事还是不要去了解,去接触,对于你所拥有的一定要知足。
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演员演得还挺到位的,慢节奏。
而且很多细节处理的不错啊。
比如阿里把刀子给女主后,另一只手和女主从握住手到互相握住手腕,好像叫十字扣还是什么姿势,我记得之前在野外素拓教练教过,那是一种最结实的握手方式,就是在我们翻越高墙往上提人的时候都要这样互相握住才行,否则会很危险,这种手势也代表信任。
这块儿拍得很用心至少把我感动了。
还有女主和同伴一起吃饭头儿说还有十分钟抽烟的赶紧,女主朋友廖筷子去抽烟。
女主很疑惑的问:“You smoke now?” 翻译版本问题我可能碰到一个不走心版本,我看的时候字幕显示的是“你去抽烟?”但其实她想表达你以前不抽烟啊怎么现在开始抽烟了。
总之是挺符合我对于电影的喜好。
西部世界告诉我们是细节抓住人,而不是血腥暴力重口味,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一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而且对题材把握的也算还好,又有点文艺又反映问题。
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和城市。
就会错误的以为这个世界就应该是有秩序的黑暗不会因为你看不到就不黑暗了 一直叫嚣自己注重人权的国家也没那么真的注重人权。
凡事都是相对论,要看从谁的角度去看世界。
风格色调:冷。
很压抑的冷。
青。
蓝。
橙色 明显的利用色调去暗示心里 剧情构图: 压抑和对称 小K永远是我心里的女神
原以为这是一部宣扬美国军队的电影,并没有特别期待,因为对斯图尔特有点兴趣,无事可做才看,却没想到是一部值得用心品味的一部电影,而且斯图尔特也真是表现不错。
911事件,反恐战争,穆斯林,阿拉伯,关塔那摩。
不可否认美国强大,美国较民主文明,但美国就是正义,自由吗?
美国就可以为所欲为吗,美国就可以为了自身就可以随意认为别人有罪吗?
那站在穆斯林的角度上,穆斯林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可以搞恐怖袭击伤害无辜吗,答案不言自明,肯定不行。
然而诸多文明冲突,种族冲突又如何化解?
又如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从个人层面上、国家层面上。
美国之所以雄霸天下,不仅是能容纳多元文化,追求自由,还有就是能反思自己,剖析自己。
两个很普通的人的爱情,没有生离死别,两个人唯一的接触只是一次拉手,但是却让人感到这样的感情真实,即使在那么黑暗,看不到出路的地方,希望同样会像花一样盛开,且生生不息。
他知道自己深爱着她,也知道自己非常适合她,但他不会爱她。
因为她的手在对面的世界,那个世界他到不了。
她也爱他,这样就够了。
她走了,他仍关在里面。
外面的风景越美,越让她挂念,揪心。
自由是一切的基础,包括爱情。
我不认为这是一部想谈政治的电影,电影想描述的其实是类似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2个受不可动摇的外界力量左右的人在用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方式抗争。
但是由于篇幅和编剧能力有限,没有从阿里的角度来谈故事,而只有blondy的角度,致使电影的力度受到影响。
从金发女孩的角度可以看到一个完整、坚实、密不透风的系统:升旗仪式;自上而下的不可擅自改变的官僚体系;周围同事对待囚犯的莫名愤怒;最后长官已经直陈一句:“我们被困在这里。
”这种情况同样类比了囚犯一方,他们有抗争,但是抗争也只有借住体系,所以阿里是一个特别的人。
他的反抗源于他要反抗整个体系。
但很可惜的是,最后并没有好好加入更进一步的冲突,金发美女就是被调走了,而阿里这边只是得到了人性的关爱。
电影没有突破既有的表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剖析,去讽刺体系的荒谬,而是停下来找了一个还过得去的结局。
斯图尔特是一个很好的女演员,她不同于其他女演员的最大特点就是她极其努力,一直努力去扭转暮光之城留下来的遗毒。
虽然多个电影都证明她并不成功,但我看到了她的进步,本片她的很多表演都有明显的进步。
相信她未来会是一个可以获得奥斯卡奖的女演员。
太小成本了,节奏如此缓慢,真心不太喜欢。
很一般。
This is your life,not mine.
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一般般。BD 720P 14/10/24
暮光女终于演了一个不需要快进的片子,演技也有提高;但是她的表情处理的真的很尴尬啊、演啥都是一个表情
这个电影真心适合我K,其实挺感动我的,演技不错👍
像是那种中了独立电影毒很深的片,明明有个很典型的结构,却非要走主角的感知路线,但又不是很平衡,小K的演技倒是能平复观者心中的愤懑。
描写关塔那摩监狱的故事。百度了一下,关塔那摩是一座美国从古巴强占的海军基地,现在已改作关押塔利班或基地组织恐怖分子的监狱,在美国国内国外一直争议比较大。
这张千年欠钱的脸永远这样。
ali拿着那本书的时候我觉得世界很美好😊
剧情干瘪,演员间化学反应,看得不太触动。纯为小K看,当时她深陷出轨负评,快一年没戏拍,后来拍了这部戏,演技也不够成熟,各种还没脱离自己的影子。
又文艺又好看。互相救赎。
关塔那摩湾监狱
他说:我知道你没有罪,可是我还是不会放你走。彻底的绝望,能够坚持活下去只可能是因为信仰。
its not a real word
音乐用的特别节制,这点很好。结局还是太浪漫了……
骨子里是政治正确的主导思维,不过倒是剑走偏锋的截取了备受争议的关塔那摩作为描写对象,有身份换位思考的一厢情愿,但足以构筑起隐性的交流渠道,运镜跟剪辑都很讲究。
因为你 我的心仍然在高墙之外
反战。
这是部非常温暖,但是丝毫不感人的电影。题材上的新颖,以及伊朗演员的出色发挥,使得它至少配的上一个年度力作的头衔。犯人在监狱里,看守也在监狱里,看守除了条件好点,可能最大的优势就是交流,这是我从所得到最大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