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可能含剧透)1. 五日谈 电影改编自17世纪的故事集《五日谈》(也叫“故事的故事”),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
《五日谈》包括最古老版本的画眉嘴国王、灰姑娘、睡美人、穿靴子的猫、莴苣姑娘,但都是暗黑版本。
导演在采访中承认《五日谈》可不是给小孩儿读的,原著里充满了性和暴力(片中已被导演和谐掉)。
他说在读原著的过程中,感到这些故事非常熟悉,其实在现代社会中都有映射:比如两姐妹返老还童的故事,放在今天就是整容;还有今天的母亲为了孩子,也可以无底线。
另外,这几个故事都是用寓言讲述人欲望过度,变成obsession的情况:比如皇后对孩子、皇帝对跳蚤、皇帝对性。
而obsession是导演一直以来想要表达的主题。
《五日谈》一共50个故事,片中三个故事参考的是:第9个故事:La cerva fatata,妖鹿第5个故事:La pulce,一只跳蚤引发的故事第11个故事:La vecchia scorticata,三姐妹(中文译名以译言古登堡计划版本为准)不过导演实际还参考了其他故事,并把一些情节杂糅在一起。
2. 意大利著名导演费里尼导演视费里尼为自己的男神!
他认为费里尼一开始是新现实主义,后来转变为《Fellini Satyricon》的寓言家风格;自己也是这样的,之前的作品《真人秀》(Reality, 2012)(获得戛纳评委会大奖)是在把现实寓言化,这一部是把古老的寓言故事现实化。
3. 莎士比亚这是意大利导演Matteo Garrone制作的第一部英语电影。
因为导演觉得自己的电影有些莎士比亚元素,而且意大利著名作家Italo Calvino曾称赞《五日谈》作者Giambattista Basile是“那不勒斯的另类莎士比亚”。
4. 打海怪的氧气罐第一个故事中,与海怪交战的国王穿着16世纪的“潜水服”,实际上这种服装没有氧气罐,所以他能在水下和海怪持续交战还是挺奇怪的……5. 呼啦圈熊片中表演呼啦圈的熊来自俄罗斯一个马戏团,名叫Tima,片中的驯兽师也是俄罗斯人Pavel Vyakin。
Tima已经掌握了200多指令,但网上对于Pavel的驯兽方法有很多争议,也有意见认为本片对参演的动物普遍不好(还有一只被踢的孔雀)。
Source:IMDB:Il racconto dei raccontiVariety.com interviewThe Daily Beast interview-原文: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xNzcyMA==&mid=400815762&idx=1&sn=ebe470e6d222154577574aa0c4a5816d#rd
【The Queen】国王满心的“my love”也换不来王后的一个吻别甚至一眼怀念王后充满占有欲的母爱再浓烈也得不到儿子的肯定最后一眼心都碎了呀一起潜水躲避卫兵寻找的他们多像两个相爱的翩翩少年老神棍说的没错 世间万物皆守恒这个故事严格遵从了守恒定律【The Two Old Women】同样被国王在卧室发现同样被扔出去 姐姐喝了路人甲的乳汁回光返照青春焕发 妹妹找磨刀人剥了自己的皮姐姐的野心得到一时逍遥妹妹的愚蠢得到至死都想不明白的为啥我得不到宠爱怎样的野心适配怎样的生活可是生活对高攀也从不宽容【The Flea】高墙内的孤独培育出了巨型跳蚤愚蠢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断送了自己的良心、健康和王位公主划拉野人脖子那一刻的表情让我看到了一位王的诞生野人一定开了挂并在「除了真爱谁都杀不死」的选项前打了对勾面对国王众卿的臣服公主却哭得像个孩子加冕礼上公主看着头顶上的走钢丝表演像是看着希望软弱屈服没有好下场心狠手辣才能步步为营被逼急了灰姑娘也能变身美少女战士呢【Happy Ending?
】公主励志归来 加冕为王 普天同庆白化病王子斩杀怪物 救下最好的朋友夜夜笙歌的国王实现了“一生一世一双人”可是曾经像被强奸一样的性生活会让公主夜不能寐吧白化病王子要是发现了怪物的真身呢国王要是知道自己夜夜插的是曾经让自己反胃呕吐的老太婆会怎么样呢
1.杂技:运动平衡开场,杂技表演激怒了未能生育的王后;其后,变得年轻的老妪姐姐邀请老妪妹妹来参加一场有杂技表演的宴会。
这两次展演的杂耍,是一种运动中求得平衡的方式,并掌握在演员手中。
当被巨人困在岩洞的公主为杂技团的演员所救时,平衡已不仅仅是杂技演员的表演技能,而是一种力量,它将在关键而危险的时刻在绳索上将公主背离岩洞,在平衡间求得生存。
尾声,公主加冕,众人仰望天空观看手握平衡木的杂技演员行走于钢丝之上,平衡的寓意再次上演。
2.生命:身体平衡巫师说,要想求得新生命的诞生,意味着一个生命死亡才能求得平衡。
于是,水中怪兽与国王的死去迎来了两个少年的生命;类似地,要想使至爱的孩子回家就要牺牲母亲的性命,平衡成为了一种交易,欲有所得就必须付出代价,这是王后与孩子的故事。
吸血的跳蚤与习惯放血的国王之间彼此需要,当国王的跳蚤死去,他不得不让他的医生们用蚂蟥为之放血,以保持体液的平衡及其所带来的身体的舒适,似乎不这样做他就会变得虚弱甚至失掉性命。
年老体衰的老妪姐姐只有在吸入巫婆的乳汁这种液体时,她的身体才会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如此,她的肌肤变得年轻,而生命变得富于活力。
这种关乎身体的体液平衡论,可以追溯到公元四百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与后来继承希波克拉底医学的盖伦,而具有权威的盖伦医学影响了整个欧洲的中世纪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影片中改编自《五日谈》的三则童话有关身体与生命的讲述也映现了这种平衡理论。
3.王国际会:权力平衡王国们之所以存在,事实上也是一种平衡,当战争不是主题时,国王们就要在彼此的重大仪式上出席,以显示对彼此的认可。
刺杀水中怪兽的国王牺牲了,其他国家的国王与王后就要来到这个国家哀悼,那个花心的国王和带着小公主的国王也来了,随后,得以生育的王后成为女王陛下,从而实现了这个国家内部权力的平衡。
等到小公主长大,又克服困境,让王国的所有人臣服于她的勇敢,她合法合理地获得了王位,当她得到加冕时,其他王国的国王和王后也来到了她的国家,共同见证这个王国的权力移交与再次平衡。
三个故事的梗概就不说了但三个故事都是在说一个事情。
——。
--(成人的世界里,现实的社会中,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如果你付出巨大,结果落得一场空,没人感激你或者没人奖赏你,你大吼 这不公平!
为什么!。
呵呵,公平,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我们生活的世界原本就不公平,就是因为太不公平,于是才有所谓公道,来尽量平衡这不可能完成的所谓公平,法律,宗教也好,天堂地狱,社会主义也罢,甚至科学,都是人类自我编制的精神安全气囊,)不管你是否感恩,以我的方式来爱你,这样的爱既是无私也是自私。
故事一国王对皇后的付出,为了她的愿望舍命一搏,而皇后从在岸边的国王尸体跨过都没有一丝内疚。
同样的是付出,皇后化身恶龙一死,对儿子也一样无私。
我愿意,我就是想要这样的爱你,不管你接不接受,即使你不领情。
恩,单方面的爱 极端无私,但母亲对王子的爱是那么的认王子窒息,以至于各种逃离。
可能国王也是这样对皇后的吧。
一厢情愿的给予,又表现的极端自私而另一方面男巫又在不时的说着等价对换,可以留心观察,水怪洁白到怪异的身体和两个王子的怪异白化,不是没有关系的,一个河滩上的镜头,国王和水怪的尸体双双躺在那里,紧接着两个生命诞生了,两兄弟真是(国王+水怪)/2的等价对换,于是形成了国王和水怪的心救赎王后,王后救赎王子,王子就是国王和水怪的因果平衡。
似乎在安慰观众,不公平只是表面的,宏观上这个世界是有因果的,就好比佛家的业。
放在爱情上就是1伤2,2伤3 3伤4 4。。。。
说到底就是调整心态,不管事业还是爱情付出了也要做好没回报的心里准备。
还有不要认为给予爱人,亲人,公司“苹果”就是贡献,说不定对方只吃“桔子“故事二一开始,两姐妹许诺一星期后给国王play手指,于是姐姐各种呵护手指,打开纱布,手指反而是比之前更加恶心,真是一厢情愿,剧情至此一路一腔情愿,从国王认为自己放下尊严就能得到“少女”的玉体。
从姐姐一厢情愿的拉皮上床,认为一觉醒来国王会接受她,到妹妹一厢情愿认为姐姐变美后还是会不嫌弃自己,到最终妹妹一厢情愿的相信姐姐的话而去找人剥了自己的皮。
有时候我们的一厢情愿=自欺欺人。
故事三这个跳蚤,野蛮人,的宫廷故事,是三个故事中最隐晦的表达”控制“的。
控制是因为害怕失去,对,结果同样是一厢情愿的。
有很多人都觉得国王忽视女儿,女儿还不如一个跳蚤。
其实并不是的。
国王对跳蚤病态的饲养,隐喻的是他对女儿失去他的控制的恐惧。
女儿长大了,想要飞出他的掌心,“我的小公主要失去我的控制怎么办“他一厢情愿的认为公主永远是个不会长大的娃娃(解释了为什么是个Babyface演公主),而现在她要嫁人,在另一个男人而不是他的保护下了。
于是这个心理黑洞就由一只小跳蚤代替了,它是他的寄生虫,它那么小,永远(理论上是)。
可跳蚤也竟然长大了,最终也离开了他,这就是国王的恐惧,外力不可阻挡的失去控制权。
因为有童话的外衣,所以让隐喻呈现的再荒唐也是合情合理的。
可国王还是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于是,就有了“不可能有人答对的相亲难题”。
最后自食其果。
故事中野人对公主的付出,马戏团对公主的付出,都可以说是巨悲壮的而又是别有用心的,但结果还是杯具了。
好像再次告诉我们付出和收益在大人的世界里不划等号。
暗黑童话《五日谈》的电影版,讲述了三个独立的寓言故事,The Queen、The Two Old Women、The Flea,讲述失而复得或是得而复失的故事,关乎过于严苛的母爱、贪于虚荣的情欲、疏于真情的父爱。
导演用平行分段的方法讲述这三个故事,最后用一个类似“命运之神”走火绳的镜头表达了一种“平衡”的理念,尘终须归尘、土还将归土。
影片17世纪的布景及镜头相当艳丽,重口的恶心,大胆的裸露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Birth is always stained by death. And death, in turn, is simply one element of birth and not even the most dramatic one. Every new life calls for a life to be lost. The equilibrium of the world must be maintained. ""Every desire,every action corresponds to another. A violent desire such as yours can only be satisfied with violence. And there will be a cost. "
归功于童年那些封皮都被翻烂了的童话书,得以对这故事中的故事几乎都有熟悉感:国王身上的跳蚤、渴望要孩子的王后、总在该出现就出现时刻的巫师、为了虚荣而换皮的妹妹、通过某物体变质而知道彼此近况的魔法等等。
只不过那时候的书不会详细的告诉你出处甚至作者,只有大杂烩般的混在一起任君挑选。
很多故事总有相似之处,回忆中不免鲜血淋漓残尸遍野,人们前一秒中还在惊愕后一秒钟就化作顽石。
这是充满了奇幻和想象的时代,超越物理和医学的严谨古板,华丽之外皆是一颗颗执念太深受伤太重的心。
《故事中的故事》里讲述了一对兄弟、一对姐妹、一对夫妻的悲剧:异母兄弟因为王后的固执而无法相亲相守,一对姐妹因为一个国王的色心而互相抛弃,一对夫妻因为国王的玩笑而被迫结合斗得你死我活。
在瑰丽浓烈的魔法国家中,人们一边恪守着宗教法度一边寄希望于无妄的迷信,悲剧的产生往往因为巨大的贫富差距带来的社会地位不平等导致。
三个故事之内的故事其实阐述了一个道理: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而这里的一家人,则是中国传统的谚语——门当户对,否则不仅仅是个悲剧,更是个笑话。
三个故事彼此穿插进度一致,最后让所有人来一次亲切的晤面,虽然并卵但依然让人觉得命运之神奇。
虽然女王根深蒂固的阶级地位之偏见让两兄弟无法相认甚至相伴,然而本可坐上王位改变这一切的男孩也在一次奋不顾身后燃烧掉了所有的激情,放任兄弟离去,而自己继续纸醉金迷的宫廷生活。
尽管空虚,却是他熟悉的环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规则,熟悉的阴谋。
姐妹俩的故事可算传奇,色欲熏心的国王因为歌声而遥遥眺望了老太婆的身影,还以为是个妙龄少女,急忙上门求爱,两个老太婆的智慧也算抵得上三分之二个诸葛亮,于是就有了浓胶拉皮试图把身上下垂的皮肤扯成妙龄少女的举动,然而国王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柄蜡烛就识破了一切(真好奇他居然在过程里居然不知道,那个呕吐的动作颇为内涵)。
而被丢出城堡的姐姐昏迷中喝了巫婆奶汁后化作少女,重新投入国王怀抱。
受虚荣驱使的姐妹俩一个高空被扔、一个剥皮换肤,自以为可以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却不料只是做了跳梁小丑。
青春和美色徒留人们一副皮囊,而为此深受折磨的人却无法看开色即是空的假相。
两姐妹原本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在遇到色欲熏心的国王之后反而互相伤害神志不清,一味以如此昏庸的男性思想要求自己,最终招来的自取灭亡也是自然。
而最后一对夫妻其实是个很悲伤的爱情故事,女儿因为父亲的一个玩笑被迫嫁给了不爱的怪人,怪人霸道而又隐忍的爱只能让她的怨恨与日俱增,看到他一次次受伤而又一次次原谅她后反而被她割下了头颅时不免感到一分心酸,想告诉他,“其实她没那么喜欢你”,可惜都已来不及。
比较平常的意大利奇幻片,远远比不上六七十年代的分段式恐怖片精彩。
但精良的服装和完美的布景绝对值得一赏,树林里半裸的少女是全片最美得一幕。
开始谈说议题之前,先讲一点“方法论”:作为师祖级的童话,它是具有很强的神话性的,而神话有三个核心:英雄、冒险与奇迹,核心是冒险。
就英雄来说,它的核心在于一个不断行动的行动者,对现代人容易关心的其它各类“周边问题”根本不予讨论;所以,尽量不要问怎么国王亲自去杀怪兽,怪兽怎么那么笨……不要问为什么野人那么厉害,怎么公主突然就赢在最后了……不要问这些,而落跑的老姑娘不会再回来了,她missing了,国王就只剩下miss了;就奇迹来说,奇迹在神话中是时刻存在着的,而且就在“你我”身边,只是它有三个条件:首先是唤醒现代性用了数百年的启蒙才从心理上驱除掉的“魅”;其次是将对应的是“地理大发现”的结果倒转,让森林中的、人迹罕至的荒野里的、遥远的岛屿和大海的深处的——神秘——都重新布满。
顺便一说,对童话来说,森林是必须的;最后,在现代心理学来看叫做“心理不健康”的“惶惶不可终日”的状态,恰是神话中奇迹发生的必要条件,那个最终请人剥去自己的皮的奶奶,她的声音中充满了这种凄惶;最后,就冒险来说,神话中冒险是一种象征与仪式,它意味着英雄的每个行动都突入了意义的母题,直接与“核心”交往,现代心灵的徒劳感在神话里并不存在。
所以,强暴、受伤、不幸……这些用来将心灵被攥紧的细节,它们并不是同于历史叙事中的邪恶,它们令人印象深刻,让人获得净化……而冒险的最后,是复还,是一切的归位——影片的最后,一切因与魔法有关的不可思议之事都获得了平复。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把所有的故事揉碎,把所有的故事置于一种统一的观察方式下来进行整合:故事起于某个王后(女人)的不快乐,在进行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快乐的女人,比如那位渴望新的经验的公主、比如那位渴望一夜返老还童的奶奶;而这些女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男人——国王们要么去打怪(缘由无所谓,重点在行动),要么养怪,要么猎艳(怪),或者男人们还相互示好,缔结女人无法进入的友谊。
然而这样子的男人,恰恰是被女人接受、热爱、尊敬或者甘愿献身(王后死在儿子手中)的男人;全片唯一的例外男子——他本身就是战斗力爆表的怪(虱子怪),却被“明媒正娶”的小公主给抹脖子干掉了,why?
因他“不文明”。
文明定义了那种叫做“男人”和“女人”的微粒在时间和空间中各自震动的区间,不论结果的好坏臧否,这就是人类生活的图景,人类的心灵,放在整个世界面前,是狭促的、有限的,人类愿意在其中生与死,虽然他们也渴望魔法和奇迹的拯救。
曾经的魔法在故事里、传说里,现在的魔法在手机里、实验室里,本质上并无不同。
略有差异的是,故事中的女人们还能通过自己的行动,构筑起与历史(his-tory)旗鼓相当、平分秋色的“herstory”,但在人类真实文明历程的历史记忆中,很少有她们的影子。
对此,电影似乎解释了女人在历史上的这种失踪:要么,被爱的女人最终把世界还于她爱的男人;要么,被欲求的女人毁于欲望情感自身所意味着的不稳定;最后一种,不被爱的女人通过“杀死”爱她的男人,成为独身的女王,正如亨利八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一世一样, “贞洁女王”是后世对她的纪念还是叹息?
纵观整个电影,也许最幸福的女人就是那个“童贞生子”的少女,她的晚年应该过得不错。
但童贞生子?
圣母玛利亚是个好归宿吗?
咱们不是也有吗——华胥(踏巨人足迹而孕)、安登(感神龙而孕)、附宝(见大电而孕)、庆都(遇赤龙)、握登(遇大虹而孕)、修己(吞明珠而孕)、娥皇(感太白之精)、女枢(感瑶光之星)……刚刚这些名字,我敲了好一阵,因为用拼音输入法,没一个是能直接打出来的,可她们的孩子——伏羲、女娲、神农、皇帝、尧、舜、禹、少昊、颛顼——全部是现成的词条。
愿世界美好?
唯女人不再隐匿。
小时候一定或多或少的听过美好的童话故事吧?
善良的白雪公主被英俊的白马王子一吻而苏醒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丑小鸭熬过了鸭生的冬天成长为一只美丽的白天鹅并且母子相认……
白雪公主但是这些故事的真相你有认真思考过吗?
白雪公主的恶毒继母侮辱凌虐前皇后遗女身为父亲的国王能不知道吗?
但是这位统治万民的父亲却未曾发一言,不发言就是默许。
如果“父亲”这个角色能在家庭中承担应有的责任,爱护孩子,白雪不会受到凌虐侮辱甚至毒害。
丑小鸭的故事就更惨了,活生生就是一个“母亲”抛弃身体有不足之症的孩子的故事,而在这个孩子成长为优秀的白天鹅后又巴巴的认亲。
丑小鸭即使这个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并且自己曾经抛弃过他。
真善美的童话故事只存在于孩提时期,长大后只有成人式暗黑童话。
其实温暖柔软的外衣下一直包裹着冰冷尖锐的刺,这刺能让人清醒让人看清现实,只是我们一直未曾深究。
但是这部电影替我们探索——《故事的故事》
引用自豆瓣海报一部意大利电影,改编自17世纪的那不勒斯语童话集《五日谈》。
这部电影由三个单元构成,“女王” “两个老妇人” 和“跳蚤”。
血淋淋的镜头,处处充斥的荒诞,诡异的剧情走向,毫不避讳的向观众展示了什么才叫“暗黑童话”。
而我认为,这部电影更是值得向每一位女性推荐。
从第一个故事单元“女王”讲起这个故事的源头就是剧中神秘人的一句警示“每一个新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生命逝去。
”
截图国王为了满足心爱的王后无法怀孕但又渴望怀孕的愿望而亲身冒险斩杀水怪,不幸战死。
王后来到国王的遗体旁却只是冷漠的一扫而过转而拿起国王用生命换来的水怪的心脏立刻回宫。
吃掉了巨大的心脏后,王后随即怀孕并在当晚生下了孩子。
截图一切发生的十分流畅,毫不拖泥带水。
国王的死没有引起任何的轩然大波,彷佛没有任何意义。
荒诞。
之后,王后成为了女王。
一个欢乐的女王,一个控制欲极强的母亲。
她对王子的“母爱”是站在王位之上的,孩子对她而言更像是一个个人所属物。
畸形的控制欲,在让她对孩子极端控制的同时又极端依赖。
截图这种“爱”让她失去了自我。
但是“女王”这个形象寓意放在现在来看,却是让人熟悉的。
“你必须要让我开心,事事都听我的话,因为你是我的儿子(女儿)”80%的人都听过这句熟悉的话。
佛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中的一切都是无意识的,它一味追求满足。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能量大都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
超我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代表了良心以及自我理想。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女性在有孩子之后,都会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害怕其脱离自己的控制,从而弱化“自我”,忽略“超我”。
“本我”就像是一匹不受“自我”这个马车夫控制的马,肆意奔腾,偏离“超我”这个目的地。
最后结果会如何呢?
弗洛伊德在书中认为“本我”“自我”与“超我”长时间无法平衡会给人创造巨大的精神压力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影片中的“女王”因为自己对儿子包含有强烈控制欲的爱而杀死了自己。
生活中的“女王们”则是选择放弃奔向“超我”,磨灭了“自我”。
某一天,会向孩子大喊出那句心灵硫酸:“我为了你放弃了多少你知道吗?
当初就不该生你。
”如果把“爱”里面的那份控制欲抽离,一切都会比较轻松。
没有一个人该是另一个人的“所属物”。
即便是血脉相亲的母子,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就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应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意识。
母亲这个角色,是指路者是引导者,但绝不该是病态的掌控者。
如果在成为母亲后能够时刻提醒自己,很多麻烦不会产生。
毕竟到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谁都不例外。
第二个故事单元“两个老妇人”这个故事则是对美貌的思考。
人是习惯怀念的动物。
当皱纹爬满脸颊浑身皮肤松弛的时候,人总是会惯性的怀念那个满脸胶原蛋白皮肤紧致荷尔蒙分泌旺盛的年龄。
尤其是天性爱美的女性。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延缓衰老的到来。
甚至一度无所不用其极的追寻青春永驻。
中国有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欧洲有“吸血女伯爵”用少女的人血沐浴以求青春永驻。
还有故事中的这对姐妹。
姐姐幸运的受到了巫婆的帮助重回少女时期,接着勾引好色的国王成为了王后。
当妹妹询问她是如何重回年轻的时候,她告诉妹妹自己剥了自己浑身的皮。
荒诞的是可怜的妹妹竟然信以为真,高价要求屠夫把自己浑身的皮都剥掉。
截图而姐姐虽然重新回到了少女时期的容颜,但魔法是有时效限制的,当魔法失效的时候,她又变回了苍老的妇人,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就像是一个更加黑暗的重返青春版的灰姑娘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里没有痴心的王子也没有单纯的辛德瑞拉更没有水晶鞋。
在这个医美技术先进,各种可以美容技术层出不穷的时代,女性选择延缓衰老是无可厚非,甚至是该受到支持的。
但是不得不承认,当身体到了某一个阶段,比起强制的留住时光,不如优雅的老去。
美丽如“永远的公主”奥黛丽.赫本,也同样有美人迟暮的一天。
但是即便是衰老,她依旧是美丽而优雅的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奥黛丽赫本与其生硬紧绷的反抗,不如放轻松的接受法国有一句谚语:女人即使老去,也不会枯萎。
第三个故事单元“跳蚤”这个单元也是我最欣赏的单元。
结合前面两个故事单元来看,女性总是处于一种不安,被动的环境。
女王因为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的不安而迫切的想要孩子,之后又紧张的时时刻刻控制着孩子。
老妇人因为所有人都在歌颂年轻貌美,而想方设法的想要重回年轻。
归根究底是因为这个世界对女性的逼迫。
不生孩子未来就不可预测,女性被工具化。
不年轻貌美就会被人所唾弃,女性被符号化。
所以,大部分女性是在自己也没有察觉的状态之下就被动的形成深深的观念价值以及被动的安排。
这在第三个故事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谙世事的公主被不负责的国王父亲因为一个荒诞的猜谜而许配给山中野人。
她不堪受辱想要轻生,但却被国王的“面子论”而阻止,并强行下嫁。
在国王的认识里,亲生女儿的幸福没有自己的面子重要。
单纯的公主直到此时终于意识到了这个世界无形的禁锢,以及缠绕在自己身上的傀儡线,有了反抗的心思。
所以在后来即便是遭遇了被野人性侵,和仇人一起过着茹毛饮血的苟且生活她依旧没有放弃。
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活下来。
最后甚至捉住时机亲手斩下野人的头颅抛在国王的面前。
有观众说公主黑化了。
我不这么认为。
当你身处黑暗不断被其所侵蚀,没有人可以帮你的时候,唯有奋起反抗让自己成为光源才能自救。
我一直认为,女性自身所拥有的能量是巨大的。
她们总能更快速的适应变化,用更敏锐的视角剖析事情,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伺机而动。
所有的女性不该在她们的所有行为前都被无形的加一个“被”字。
公主没有被世界压垮,而是选择撑起世界。
所以最后她成为了女王。
成为了黑暗中的光。
当她们崛起。
">#当她们崛起。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冬暮影记』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虽然之前就听说过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来豆瓣看到好些匪夷所思的理解和问题,我也是莫名惊诧了。
因为我看时觉得这三个小故事还是很好理解的啊。
王后和王子的关系应该是隐喻母爱的自私和排他性,王后一开始就显露出对丈夫死亡的毫不在意,后面她的生活的重心,欢乐的根源都集中在王子身上,王子看马戏笑,她看到王子开心就由衷笑了(和之前她和国王一起看滑稽戏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王后非常反感王子和女仆的儿子约拿(本质上应该是王子的兄弟)间的亲密关系,试图在悬挂着动物尸体的地方谋杀约拿未果后,约拿只能离开,后面王后付出变成怪物的代价也要抢在王子找到约拿前杀死约拿,这时的王后已经抛弃人性成魔了,即便如此,王子一来,她看到儿子,还是会立刻停手以免伤到自己的孩子,而王子已经认不出变成怪物的母亲,所以杀死了她。
这个故事表现了母子间的关系,虽然子女曾是母亲身体的一部分,虽然母亲如此的爱子女,但子女有子女的生活,必须脱离母亲。
姐姐和妹妹的故事应该讲的是亲密姐妹间的竞争(和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关系形成了对比),这对姐妹原本是各方面相似的(上一个故事中的兄弟间倒是地位悬殊),看到姐姐变年轻成为王后后,妹妹倒底是因为愚蠢,还是被嫉妒蒙蔽了理智,为了和姐姐一样,哪怕付出剥皮的代价都是可以的。
最后一个故事是我最喜欢的,公主一开始渴望爱情,期望父亲替自己找到一个如意郎君,结果胡闹的国王却在猜迷游戏中把她输给了野蛮的巨人为妻,还为了所谓的国王名誉强迫她接受(父权),可怜的公主期待有人来救她,还真有好心的马戏团一家来帮她,救公主的小伙很帅(有点像传统的童话故事走向了),可惜,巨人追上他们后杀死了马戏团一家(夫权暴力),公主最后用智慧和勇气,手刃巨人,回到王宫,成为女王,应该是女人(人)只能依靠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写照吧。
三个故事虽然是分散的,但还互有关联,第一个故事里,国王下葬时,第三个故事里的养跳蚤国王和还是小女孩的公主、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都出席了,第三个故事最后,公主作为女王登基,第一个故事里的王子,第二个故事里的好色国王和由老太婆变的王后也出席了,更有意思的是王后这时突然开始衰老,只得匆忙逃出王宫以免被人发现,还是为了贴合第三个故事的主旨,人必须依靠自己获得幸福。
红颜易老,靠欺骗,靠好运(魔法)得到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
成人童话故事。
算是比较忠实地还原了童话本身,可是为什么一定硬要把三个故事串起来…
公主殿下您太帅了
双胞胎我以为会私奔,公主杀了穴居人我以为要等战乱才会回去救国成英雄,回春要么黑化杀妹妹要么甩了国王跟妹妹过。
3.5 气质迷人但故事太弱了
不是太懂电影里要表达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惨惨的,黑暗童话不是这么个黑暗法吧
能用90分钟以上片长,把一个故事讲精彩的才体现水平。这个视频能看的是景观,其它的一般般。7.7/4.59万 【IMDb6.4/2.7万 预算1200万欧元,美票房11.89万美元,全球票房549.71万美元】
三个奇幻故事浅显交织,兄弟俩的友情,姐妹俩的亲情,公主自主的爱情,各自嵌入其中。本片的故事很吸引人,而且还有颜值。
各方面是完整且成功的~但是超越吉列姆这种噱头就算了!吉列姆是纵使牺牲完整叙事也要使用自己独特镜头语言的导演。倒是更适合和《潘神的迷宫》一较高下!值得3.9星…
国外的古装剧不是我的菜
3.8。加上个人爱好会给四分。喜欢这类型的怪异小故事。
暗黑且光明!(简介作者怕不是个脸盲吧)
与其说是魔幻不如说是荒诞,三个穿插在一起的故事表达的含义不明,观者见仁见智。母子之情里看到了男人的伟大,为老婆怀孕付出自己的生命。母爱之殷切,只恨没有早点规避风险。王子之幼稚,有可能被狸猫换太子还浑然不知。注:两个演员是双胞胎。姐妹之情里看到了姐姐的贪婪和自私,妹妹的嫉妒和脑残,国王的精虫上脑和近视眼。夫妻之情里父亲的荒谬,女儿的自立,怪人的专注。演员由一众熟脸组成。
3.5,其实可以再缩短一点,再诡异一点。
来自意大利的异色童话,继承了《十日谈》传统。三个平行的故事,三个国王,三种痴念,三个被命运折磨的女人,三个故事的相同之处是对人类痴念的嘲讽,想要孩子却发现孩子的生命并不与你相连;泰迪国王和妄想返老还童的女人,一个艹错了人一个害死老妹妹还露了馅;喂养巨型跳蚤的国王为之搭上女儿的婚姻,最后失去为王资格。再加上超自然力的两次魔法和一个巨怪,流露出满满的对人类的恶意。但仨故事毕竟没有更深的互文、对照之类,看的不过瘾,节奏上,公主逃亡之类戏呈现的拖沓。有几处外景摄影非常漂亮:C赖利的水中降妖、天台上的父女对峙、森林里的红发裸女,美得惊心动魄。三个故事衔接的剪辑点设置的妙。布景、服化道和群演精细。摄影混杂了舞台感、神秘主义和唯美风,和同年上映的《了不起的薄伽丘》相似
三个故事貌似无关,但最后关联在一起之后可以容易发现,每个故事,每个人都是欲望的奴隶。贪恋美貌,不惜代价求子,荒谬养怪物虱子的国王把宝贝公主许配给相貌丑陋的怪人。故事书里讲述的美好是经过反复美化的结果,而流传于贩夫走卒民间的传说其实就是丑陋和残酷的集合体。
中规中矩,还可以更怪异更黑暗一点,同样的故事交给佐杜洛夫斯基或者陀螺哥,大概会玩得更欢脱。
一共三个故事,都讲的还算完整,值得一看。风景也很漂亮。
发于想象,止于画面。故事的故事最大程度的运用精细的布景,妆饰,造型等美术手段把三个玄幻奇谈式的神话跃然银幕,并以成熟且通俗的视觉语言呈现眼前。对于隐喻,创作者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视角去挖掘更新的深意和内涵。最终就连仅有的讽刺的力度也渐渐的失去了平衡。
对这种黑暗系成人童话迷到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