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是因为看了最近很火的凯西艾佛来克演得所以顺便看了看,结果一看评分才6.3,看完之后我觉得没有那么惊艳到也不差,光看woody演得恶棍就值了,而且整个影片设置的背景时代,最后的故事发展很真实。
凯西演的角色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和海边的曼彻斯特演出确实有些差距。
在美国落寞的工业城市,一个落寞的拉塞尔,钢铁工人,经历的车祸,父亲去世,爱人的离去,弟弟的去世,终于走上了反对制度,个人英雄主义的道路
《逃出熔炉》小故事,告诉我们枪支管控,很重要!
至于这些来自美国本土的影评,基本都是纠缠在那些所谓演技上,大有男优为优的口吻。
标签式演员,流水线产品而已。
至于说主演贝尔为了本片学习了如何操作真正的锻钢炉,在钢厂中的戏份并没有使用替身。
这点倒还是可以算得上精神的,但是就镜头中的那些举止与操作而言,用替身或者不用,有什么具体差别吗?
钢铁厂炉前工,又不是刀山火海险过轰鸣!
至于影片描述的,新泽西山区有独立王国,肆意滥杀,为弟报仇等等,就当故事听,即可!
逃不出的生天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什么叫男人的世界——硬朗的、粗砺的、不擅表达的、苍凉而悲情的……这个世界是男人的,却又是被抛弃的,卑微、无序、边缘、自生自灭。
钢铁工人罗塞尔是一条硬汉,他相依为命的弟弟曾是伊拉克老兵。
当哥哥劝弟弟好好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的时候,弟弟却带着一腔的激愤怒吼——经历过战争的人,内心的创伤是常人无法看见的。
为了多赚钱,弟弟主动要求参与黑市拳赛,却又故意输了比赛——他内心的放弃随时都在左右他的灵魂。
被激怒的黑帮老大擅自枪决了他。
哥哥求助警方不得,走上了只身复仇的路。
他在警察用枪指着他的时候,依然向黑帮老大射出了致命的子弹。
因为与警察是朋友,罗塞尔的行为似乎并未受到追究。
影片结尾,他坐在房子里,身边一圈的椅子曾是他朋友们坐的,有警察,有弟弟,如今,只剩他自己……这部电影的节奏是那种随意切分的,不紧不慢,零零碎碎的,你冷眼看着,却还不敢怠慢——多少大牌明星的脸充斥其中,魅力四射,而画面的凌乱,却在传达无尽的颓废和绝望。
罗塞尔兄弟代表了社会底层的男人,他们被黑、毒、贫困、不公所包围,与安逸、平和、欢乐、公正没有交集。
熔炉,热力无边,他们被炙烤、辐射、吞噬,逃与不逃,都无生天。
据称,该片意在奥斯卡。
《纽约时报》有这样的评论: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沉重、严肃,充满戏剧化的冲突,对于男性世界、美国以及暴力的抽象和暗示,因贝尔、阿弗莱克、哈里森三人的表演而变得清晰明确、激动人心。
http://blog.sina.com.cn/pingshalyqf
片子有点闷,可能正是导演希望传递给观者的对美国底层社会一隅的感受。
行将倒闭的钢铁厂、因伊拉克战争而被多次延长的服役期、退役士兵心态扭曲而无法回归正常生活、不受警察控制的暴力分子明目张胆地杀人....... 男主角是个普通人,现实、乐观、善良,应该算是好儿子、好哥哥,差点也能成为一个好丈夫。
虽然他懂得在生活面前要夹着尾巴做人,但骨子里却充满血性。
在弟弟被害后,他只身调查连警察都要退避三分的凶手,并且以血换血、以牙还牙,给了恶人应有的惩罚。
然而,等待着他的又是什么呢?
是另一场牢狱之灾?
是漫长而沉重却不得不忍受的生活?
真的可以逃出熔炉吗?
说几点印象深刻的: 1、男主角出狱后找从前的女朋友想复合那一段,克里斯蒂安•贝尔把男主角从满怀希望、小心翼翼,到得知女友怀了别人孩子后的震惊、到极力克制着保持礼貌,继而极度失落而伤心的感情变化表演得非常准确而细腻,很能打动人。
2、前女友的现任警察男友找上门来的时候,男主角的反应让观众错以为警察是为男主去找过他女友而特地来教训他的。
这个地方是唯一一个小幽默--美国人喜欢开玩笑的特点可见一斑,再沉重严肃的片子都会出现一两个幽默的小细节。
3、影片中提到当地钢铁厂不景气,是因为中国的钢铁更便宜。
4、影片中有三个远景,镜头从类似窗口、桥洞的角度拍过去,呈现出的画面是四周乌黑,而中间却是树林、草原等一片鲜绿的自然风光。
个人感觉很有含义,仿佛预示着社会底层小人物在泥沼与光明间挣扎生活的生命状态。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f/f3/Sectors_of_US_Economy_as_Percent_of_GDP_1947-2009.png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4/42/Per_capita_personal_income_change_in_metropolitan_counties%2C_1980-2002.png
如此阴暗的题材,应该是拍之前就可以预见与奖项无缘,票房亦不会大卖。
拍成这样,委实是本着想把这样的一件事情讲好的诚意吧。
说的是件小事,本身甚至不值一提,一个人被战争摧毁的人生,一次痛快淋漓的复仇,一段逝去的爱情。
但这就是人生本身,那些等待消息的日日夜夜,自己的亲人生死不明他人不作为的愤恨,没有能够等待下去的爱人,桥上的离别,对自己是简直无法渡过的煎熬,与旁人无关。
整个电影里都是大牌,却没有人身上有之前的影子,大家都生活在那个法律不能企及的小镇里,希望能过只要可以安稳的病死也好却不得安稳的日子。
对镜头的运用尽显功底,音乐亦精心制作,几近无痕的融在整个故事之中,几段分线的穿插令人心惊胆战。
看完看了下导演,发现与疯狂的心居然是同一个……当然是他,几乎用着上帝的视角怜悯的看着世人,说着无法改变必然如此的故事。
影片的内容不想多分析了,节奏确实慢的可以,题材应该属于展现美国阴暗面的。
美国是这个世界上犯罪率最高的国家,普通老百姓不过都是华尔街那些犹太人养的羊而已。
不同的是主要由犹太人控制的美国媒体让这个世界上主要是第三世界的人们相信美国是自由和民主的天堂。
但我相信绝大多数欧洲人都不喜欢美国这个国家。
一个连货币发行权都没有的政府能代表人民吗?
一群主要由犹太人组成的货币组织机构完全凌驾于美国宪法之上,为了打倒这群犹太人已经死掉了无数的美国精英,包括好几位总统,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约翰肯尼迪。
多了也不用再说了,相信历史将来会有公正的评价。
很多人看不明白结尾那个画面是什么意思,我这里简单分析一下。
贝尔最后击毙仇人的时候,黑胖子警察一个人在现场目击全过程。
一般来说美国警察出勤必须是两人一组,这次只有一个人,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是只有一个人。
他虽然也试图劝阻贝尔不要开枪,但当贝尔不听劝阻执意击毙仇人的时候黑警察的职责应该是采取包括击毙贝尔在内的手段进行制止,起码应该在贝尔举枪的时候朝天鸣枪,黑胖子没有这么做,也没见贝尔杀人后被缴械的镜头。
可以肯定最后在黑胖子的帮助下贝尔没有被判故意杀人罪。
关键在于贝尔后续的故事。
华丽的家具,大办公桌,我判断是贝尔最后替代了酒吧老板原来的位置。
一个不忍心向野生动物开枪的人,一个情愿窝窝囊囊做一个炼钢工人的家伙居然坐在这样的位置,导演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Out of the Furnace?
No you can't。
看这部片子完全是因为克里斯蒂安·贝尔,影片从始至终都维持着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但在这部影片中这样节奏很合理,也足以表达故事的深意,这样故事在每个高潮发生后能留给观者停下来的思考时间,且回味。
尤其是兄弟二人,一个和叔叔去狩猎,一个为了还钱参加拳击赌博,镜头一直在狩猎场景和弟弟打拳的场地来回切换镜头,都在静静等待蓄势待发,这样交叉的叙事迎来了故事的高潮,罗塞尔在狩猎的时候作为目标的鹿回头看着他,罗塞尔收回了枪,但罗塞尔的叔叔还是捕获了一只鹿,在车后鹿的头部的特写镜头,还有罗塞尔和叔叔一起剥鹿皮的镜头,都预示着罗德尼接下来的遭遇,整部影片的色彩和叙事方式都使得它灰暗、压抑,但影片的结尾就显得不尽如人意了,结尾结束的简单、匆忙。
当罗塞尔得知罗德尼的死讯,之后的报仇应该汹涌而至,而不是戛然而止(不仅仅是罗塞尔给罗德尼报仇雪恨,影片在情感的熏染上都显不足),导演没有继续挖掘影片背后的深意,正如片名一样“逃出熔炉”,一直到影片结束都没有给观众一个交代。
是的,你们没有看错,我这篇影评给满星。
力荐这部影评。
《逃出熔炉》是一部犯罪片,在我观影无数的世界里,我不知道所谓的类型片是什么,有时候我很不懂中国电影界定义的这种标签。
这是一部很冷静的片子,整体主线只有一条,贝尔生活在也小镇,他的父亲以及他自己都是钢铁厂的工人,父亲因为在钢铁厂工作不幸患上癌症。
而他的弟弟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小混混,他不愿和贝尔一样过着平庸的生活,他想过佩蒂那种boss生活,有钱就可以fuck life。
此片讲述的故事,在美国的现代生活中也有例子,美国是一个枪械开放的国家,并且是种族歧视很严重的国家,犯罪率居世界第一,并且印第安人和白人之间也存在很多的矛盾和冲突。
影片里所交代的背景,也算是美国某些地方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一些反社会并且时时刻刻想征服社会的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黑帮。
影片里贝尔所生活的地方就有一股势力,他们是美国政府的法制外的一类人,当贝尔的弟弟被杀害之后,美国政府没有像对待伊拉克一样消灭这些黑帮势力。
因为在美国,黑势力和政府有勾结,这应该是美国人都知道的事,虽然很多事情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但实际情况也就那么回事,和尚和尼姑都是一个庙里的,不是拜如来就是拜观音。
鉴于很多人不知道结局那个画面是代表什么意思,那么我这里总结一下:贝尔后来复仇了,按照他沉着冷静的性格,他开两枪,并不是说要找找复仇的快感,当然,快感肯定有的。
这两枪应该是为了佩蒂和他弟弟开的,最后爆头的一枪,他的心里应该是这样:混蛋,你毁了我的生活!
后面那个警察无力阻止贝尔,因为在仇恨面前,警察也只能束手无策,如果是你的家人被杀了,当你在猎杀仇人的时候,你朋友也差不多和那个警察一样劝几句没用的,而你压根懒得听。
换谁都会开枪的。
结局贝尔坐在昏暗的房间里,一副落寞的样子,左边有一个箱子,满满都是美钞,这里导演留下一个给观众瞎想的线索,不过导演给出的故事应该是这样:贝尔杀了光头,那个警察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是朋友,并且上过同一个女人,当时现场只有他们两个,美国法律里,警察有权枪毙有威胁的歹徒。
所以,警察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原因是贝尔很可怜,他很同情他,作为朋友只能帮到这里了。
作为警察局长,就无须证明是不是歹徒有威胁,所以,这也是美国的一个法律漏洞。
贝尔最后走上了佩蒂的道路,当上了一个黑帮头子,有钱了,但是很落寞。。。
因为家人,都没了。。。
这不但是一部犯罪片,更是一部亲情片,即使国家和朋友都不要你了,也只有家人会一直陪在你身边,无论生死,绝对一条心。
很多人看不懂结尾的画面是什么意思。
当然,也许是你们没有好好看电影,这就是豆瓣很多水军的德行。
我之所以要给豆瓣的用户上一课,是要告诉你们,无论是美国电影还是中国电影,这都仅仅是电影,是用眼睛去看的,用心去感受的,不是把某个明星或者某个导演当成焦点来议论。
比如贝尔在《美国骗局》里肥成猪,在《逃出熔炉》瘦成猴,而你们关心的不是这部影片究竟讲了什么,然后就大肆议论贝尔怎么样怎么样,然后只是随便看完电影就给了一个很随便的点评。
这就是豆瓣,因为豆瓣本来就是一个很随便的网站。
在豆瓣,《肖申克的救赎》是居第一的片子。
当然,我不否认这的确是一部很励志很有引导性的片子,但是,我觉得豆瓣把《肖申克的救赎》当成神片来供,这让很多比《肖申克的救赎》还要好的电影无法散发自己的光芒。
另外,谈谈豆瓣用户的素质。
真的是不论看没看电影的都随便点评,要么是故意水一水,要不就是针对某个明星或导演来一番狂骂,很少有人去真正的关心电影的本身。
而且很多人都是在没看懂影片的中心思想就开始不懂装懂的到处观后感,自己误导也就算了还要把别人也带到观影歧途。
有时候,真想fuck你们!
影片非常的真实,没有主角光环,也没有过多的动作对打,但却让人不由得深深的沉浸其中,这就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
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
影片中嗯男主是一个老老实实生活的普通工人,出狱后本想老老实实的和弟弟过日子,却没料到不甘于平凡和贫穷的生活的弟弟,因为一次拳击交易被害身亡。
而后,哥哥没有像其他片子一样,把坏人一锅端,而且非常真实非常符合实际的杀掉了坏人。
当影片轮换拍摄男主去打猎弟弟打拳击的画面时,当弟弟临死前说着“l don't care ”的时候,当哥哥打死坏人终于松了一口气的时候,不得不说,导演的拍摄思路和演员都表现的非常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深思。
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人的一生,到底是该平平淡淡的过生活,还是要放手一搏。
弟弟就选择了后者,赢了拳场却赌输了自己。
推荐。
生活好难。卡西真是宇宙首席弟弟
导演应该是想拍一个很平,很颓的故事。他做到了
无趣。
其实在我看来,弟弟的死甚至给了这个绝望的人一个方向,可以去逃离这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可以把所有的不公所有的凄苦抛到脑后,把全部的人身用来追杀凶手。结尾开枪后的沉默,恰如《猎杀本拉登》里杰西卡查斯坦莫名的眼泪,看到敌人死去,其实死的是一个自己
感觉这片子被低估了。。。
为什么出演这种垃圾。不挑剧本随便接了么。
太黑暗
故事从第1小时11分钟开始。贝尔做了牢,跑了老婆,死了老爸,弟弟被杀,孤身一人,但霸气内敛
拍得挺好。可这是一个白开水故事,毫无价值。
烂片啊!
自己才是自己的hero,靠自己
沉闷无力,即使有很好的演员也无济于事。
很好。不知为什么有些人会说这部电影节奏慢。这不是那种要在形式上讨巧的电影,故事推进,人物表演,一路走来都是稳扎稳打。
这么强大的cast,都在隐忍的表演。平庸的生活中该孕育些纯粹的灵魂,因为智慧而坚毅,他理解爱和条件,因为高尚而沉默,他不会迁怒于人
Sometimes your battles choose you.
芭乐爷在神演技,Casey在神演技,哈里森叔叔在神演技,达福也在神演技,总之大家都在神演技,就是整个故事压抑平缓的让我好想睡觉……
分数基本都是给卡西的了……
除了贝尔帅一点还有什么啊,又臭又长
不得不说很乏味,很失望
白开水没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