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我们戴着各种面具穿梭其中,努力表现面具应有的特质、行为、修养。
有的时间一长,潜移默化为自己的习惯,甚至面具揭都揭不下来。
而有些还是为表演行为,但还是会沉醉其中,乐此不疲。
一旦有机会,在陌生的环境,不需要面具,没有观看观众。
有多少人是本性出演?
是放纵自己的欲念,把贪嗔痴发挥的尽致淋漓,随欲所为,还是本着初心的模样,自律自省。
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人的一生都在善恶两念间修行,行必果,自己积的善业行的恶业像天平的两端,那些起心动念、手起刀落自己怎会做不到心中有数,善业可能容易淡忘,但做的恶业会刻骨铭心,一直追随着你,折磨着你,直到有一天,你敢直面自己的过去,揭开尘封的秘密,也将自己释放。
这一刻,可能无比轻松自在。
不同宗教、不同信仰,九九归一,初心都是教人向善,保留自身最大限度的善良。
ps. 梁朝伟自带一双辨识度很高的迷人眼,即使带面具只一下即可辨认。
他那一笑,就像宗教,深不可测。
面具很好看,音乐吟唱很好听。
观看带宗教色彩的电影时,总感觉有股力量迫使我一再把画面关掉。
影片就像一个黑暗的深渊,召唤着我体内的恐惧,但其实,深渊下面,可能是光明。
取决于你是否敢跳下去,探寻真理而已。
场景设置在原始森林,在只有男女,没有“你我”,没有“规则”,没有“追责”的情况下,我能想到的是,人们脑袋里想的唯一事情就是无克制地满足最原始的肉欲。
假设把场景设置在物欲横流的现代都市,没有“你我”,没有“规则””,没有“追责”,我想,人们脑子里会生出100种欲望与无数种为了满足这些欲望而产生的行为。
但无论场景设置在哪里,主题都是:当你不知道我是谁的时候,当这个世界没有规则的时候,当你不需要为你所做的任何行为负责的时候,你还是现在的你吗?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生物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那么这次考验就等于把作为高级生物的人低级化,简单化。
低级生物的一个最明显特点是,它们的所有行为都靠本能的欲望支配,人与之不同的地方在于,人具有社会性,懂得用脑思考,在做出每一个行为之前权衡利弊,进而取舍。
电影中男主显然释放了体内的“兽性”,被肉欲操控,强暴女二后杀死女二的丈夫。
他在犯错之前或许有做过权衡利弊,也想到这个行为会产生的最坏结果,但面具给了他力量,这时候的他没有身份,没有姓名,没有脸,也就没有什么约束,此时的他就像森林里的一只雄狮。
社会的规则与法度也不复存在,于是他大胆地越出了雷池。
最后,也没有人要他负责,死者就像两头博弈战败的动物,迎来死亡的号角。
宗萨钦哲仁波切说,这部电影想表达的其实是导致一系列事情的因果,一个行为总是引向另一个结果,一个错误发生,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因果业报。
他并不是想要强调人们摒弃自身的欲望,因为欲望本身无善恶,他希望驱动观众发现并意识到世界的真相,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正确的选择。
主角示范了一个错误的选择,和他自责的24年。
电影没有所谓的结局。
阿弥陀佛,佛家以慈悲为怀。
本片由不丹导演 宗萨钦哲仁波切 执导,参加了不久前落下帷幕的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周迅和梁朝伟无酬客串。
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不仅是导演,《高山上的世界盃》斩获釜山国际电影节大奖,而且是不丹藏传佛教的喇嘛。
影片讲述的便是这个藏传佛教每12年举行一次的重要仪式:由长老亲自在各个地方追踪、寻找、锁定一个个人,让他们来到与世隔绝的不丹深山密林之中,戴上面具、隐匿身份和性别,在规定的界域内生活两周。
解读这样的哲理影片需要丰富的发散和极其敏感的感知力,目前的我还达不到这个水准,所以先谈一谈镜头语言,解读剧情重点放在后面来说。
这更像是一篇观后感。
本片的镜头语言十分简约,导演曾称他非常喜欢小津安二郎的作品。
经常会给一个主角在空虚与迷茫之中冥思的镜头,天空和丛林的空镜头,以及随情感一起绵长起来的慢镜头,长焦模糊视线产生的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迷离感。
这种风格很能表现出一种肃穆、神秘的感觉,契合着密林深处的神秘活动特有的仪式感。
这种观感能引导观众把思绪投向深处。
影片的中心词是“匿名”,原片中所说的“匿名是一种力量”。
在仪式过程中,每个人都要隐姓埋名、戴上面具、穿上长裙,姓名、容貌、性别都被一一抹去,每个人都以“赤裸”的状态在生活。
这种状态是很容易让人陷入前所未有的迷茫之中的。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名字相称,自己的名字就代表着自己的身份,“我是谁?
”这个问题似乎有了确切的答案。
但是实际上,名字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将这个代号拿掉,“我是谁”可能就不得而知了。
正如原片中的长老所说,匿名之后我们便来到了“生与死的边缘”,生命的意义就藏在这名字之中,与过去的“我”诀别,真正的“我”在匿名的状态下才会慢慢展现,这是一个重生的过程。
匿名同时也表示着没有人知道你的身份,社会秩序和伦理失去了建立的基础,也就没有人会对你进行道德约束。
因此压抑已久的动物本能就会在匿名的状态下爆发出来。
由此可见“名字”这个发明本身,是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外化了每个人的“自我”,自愿将身份贡献出来,这是建立社会的重要条件。
在这个意义上,这部片子的现实隐喻意义非常强。
“名字”也就是身份,它束缚着你,一旦丢掉这层束缚,解脱之后,是任由本能为所欲为,还是克制隐忍潜心参悟,便是原始与文明的区别。
匿名之后,身份和容貌都不复存在,两性之间的吸引便是一种很纯粹的东西,要么是出于本能,要么是出于真心。
匿名有这样一种洗去偏见和心机的净化力量。
在原始丛林中,篝火光亮的的映衬之下,两只手十指相扣再缓缓抽离,两双处在面具之下的眼睛窥见了彼此的心。
但是匿名也会让人体验到人生的荒诞无常。
片中的主人公在追求爱人的时候,阴差阳错地爬到了另一个女人的身上,他慌忙起身,还杀死了前来追赶他的人,从此过上提心吊胆的生活。
他在24年后再度来到这里参加仪式,他纵火引开守卫,进到长老帐中质问他“你这辈子犯过错没有?
”匿名让他错失姻缘还背负了一辈子的道德负担。
影片最后他来到酒吧找寻自己的女儿。
四处好像依然是匿名的人们。
我们习惯了自己的名字,却早已忘记了没有名字才是生活的常态。
匿名的力量,在于透过面具,看清面具底下真正的东西。
(文/杨时旸)总体而言,《嘿玛嘿玛》是对于当下世界的一次戏仿,对于真实世界、对于网络世界、对于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进行了一次变形的、梦幻般的、寓言式的关照和讲述。
它有关因果报应,也有关世事轮回,由于这样的主题和导演特殊的身份,很多人更乐于从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角度去看待它。
但实际上,它每一笔都写尽了现实和俗常。
它不难理解,即便它从表层上看如此像一次多媒介的装置艺术集合,简短的台词,融合着谶语,喉音,管笛,邪魅的舞蹈,生杀予夺的仪式,神鸦社鼓,妖巫遍地,但实际上,从内里去看,它没有完全遁入自说自话的虚空,而是在最终完成了一次具备现实意义的精神关照。
一个男人从现实去往原始地带的丛林,戴上面具等待接引。
他将进入12年一次的仪式,人们都将头戴面具,暂时忘记自我。
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场盛大的沉浸式游戏,一次VR狂欢,就如同导演本人所说,确实是网络聊天室给了他灵感,匿名之下的身份意识,欲望的勃发和控制,人伦的解体和重塑,以及即便蒙蔽了身份也终究无法彻底挣脱的某些桎梏,这一切都在这场仪式中被见证。
这仪式中有虚伪的部分,比如,男人被告知,戴上面具,穿上裙子,是为了消弭姓名和性别,但实际上,性别又怎能消弭?
到处都是性征。
那些对于脸面的屏蔽,反而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欲望和诱惑,没有身份被识别的恐慌,人们更愿意为所欲为。
那丛林里到处都是欲望的符号,桌子上摆放的酒,帐篷里交媾的人,暴力相向的弓箭和砍刀——性与暴力,如果说,原始丛林里的仪式,有让人们重回安宁,寻找内心声音的意味,其实,它显然也有着蛮荒的另一面,得以凸显人作为动物性的特征。
男人跟随女人的手势而去,也是追随着自己的欲望而去,但中途有人调换了面具,阴差阳错,宣泄欲望的媾和变成了一次意外的强奸和杀戮,原本是为了忘记一切的仪式,却让自己在回归现实之后,沉溺于罪责和愧疚之中24年。
这种报偿又是何等残忍呢?
身份、轮回和报偿,几乎就是这部电影要讲述的一切了。
在人类世界,所有人都必须以姓名和脸面作为一种最简便的识别系统,而这种识别系统本身也会形成道德约束。
那场深山里的仪式,需要人们用面具遮蔽脸孔——其实,那不过是一种新的面具代替了旧的面具罢了。
仔细想想,那仪式中的人们,和影片开头、结尾的那两场夜店戏中的人们又有什么不同吗?
人们在夜店里,隐没于光影、电音、烟雾,摩肩接踵,缠绵起舞的时刻,彼此又知道谁是谁?
面孔上酒精泛起的红晕和射灯洒下的绿光,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面具吗?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什么时候算是褪下面具?
什么时候又是戴上面具呢?
这成为了一场满是禅意的追问,在世上,或许无论什么时候,人们都戴着面具。
只不过有时有形,有时无形罢了。
24年间,一切都变了。
当初,进入那片森林,像是遁入原初和虚无,但多年之后,接引的当口却传来了一串诺基亚的手机铃声,而仪式核心的神秘土著舞蹈变成了一场电音派对,降神仪式成了假面舞会。
传承多年的拨弦乐器被架子鼓取代,一切都变成了夏令营。
所以,深山里的世界和外部世俗是同构的,哪里又有什么净土。
这其中有微弱的悲叹、有平静地接纳也有一点点嘲讽。
以普通的观影习惯去切入,《嘿玛嘿玛》或许显得晦涩甚至不知所云,但如果换一种视角去看,它其实直白又简单,甚至,它比绝大多数商业故事片都来得简单得多,它的戏剧性在于某种突然的峰回路转,一次身份错位,引发了一场血腥,粗暴又直接,犹如宿命本身。
《嘿玛嘿玛》除了那些不丹传统的面具和一些改编的唱词,它更像是一次世俗社会的镜像展现,开头和结尾中的夜店是一个世界,原始森林里是另一个世界,它们互相映射,看起来迥然相异,但实际上毫无差池,同样屏蔽身份,同样被欲望驱使,陷于其中的人们同样自以为是。
导演说,有时,我们必须创造幻象,才能让世人看见真理。
那两个世界,哪个是真相,哪个是幻象?
或许只有在对比之中,在暧昧的对照之中,才能大致摸到真理的轮廓。
(本文首发腾讯娱乐电影频道)
电影台词以一种类似DM的形式出现,人物的出现以及生存法则的宣读使画面形成了一个荒诞又真实的剧场。
人变成了面具下生存的“动物”,规则成为参照物。
匿名使人拥有了非“我”的力量,自然会让我联想到现在的网络生态。
面具如同人设,在网名的掩盖下行走,衍生了网红的力量。
电影中大量出现了对“匿名”这一设定带来的正反能量进行提醒,如:匿名状态让人迷醉,会让人展露出鲁莽的一面。
所以要小心,而且要终生小心,时刻注意安危。
如果交代自己的身份,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面具是你临时的身份,它能保护你,你有力量,因为没人认识你。
如果遇到了危险,请吹响哨子。
破坏规矩就会被剥夺面具,身份就会被所有人知道,你会一辈子惴惴不安。
这些阿盖所说的话仿佛念咒一般,牢牢吸附在游戏者的脑海中,同时也包括我自己。
我感知到这些“告示”,所谓的匿名与面具如同我在面对生命时的逃避与内耗。
杀人者因胆怯而逃避,却受折磨了二十四年。
就像他回来后对阿盖所言“我从未想过,一时的冲动,会影响我一辈子。
”“我的生命早已结束,我没有后顾之优,没有颜面可言。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几乎把每一句“咒语”都记下。
每一句的力量于我而言,就像千利休所追求的不可见之物。
“勿畏死,应怕生”诚然活着会比面对死亡更需要勇气,我会想起史铁生所写“我盼望夜晚,盼望黑夜,盼望寂静中自由的到来,甚至盼望站到死中,去看生。
”这仿佛是对此的另一种回应。
“你已赤裸身体,这段时光不该浪费。
这种赤裸非常宝贵,听到亲人哭泣,请不要回头,毫不迟疑地选择下一位伴侣和家庭。
”我们急匆匆地来到世上,将欲望沿着时间的脉络,使身体愈发膨胀又破灭。
最后又光溜溜地离开。
我开始思考赤裸于人的宝贵,去除面具后,能否坦然的接受自身的瑕疵。
你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源自你的观察与聆听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是自己的建筑师你是自己的渡船船夫你是船只 你是船桨人生如大海 浩瀚无边面对茫茫海平面 不要灰心地平线不止一条24年后 火候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音乐都现代了 包括面具你已经死去了很久你要忘记自己的姓名老友和家人 已不再有意义你渴望着各种不同的食物等待着一张张渔网你已经死去了很久你要忘记自己的姓名老友和家人已不再有意义你渴望着各种不同的食物等待着一张张渔网
看片子也有看片子的机缘,自自然然,以下是观看后的一些话,其中加粗的文字摘自影片。
1,每个戴着面具的人都是互相隔绝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破坏这个规则,如果打破的话,窥视别人的内心,那么必然会受到惩罚;2,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猜测着去理解对方的,宗萨仁波切说我们的对话有百分之八九十是猜测出来的;3,神秘与科学从来是一体的,对于去个体化、去名字化、去可识别的社会隐喻,其实大量存在互联网社会中,而以面具为处理方式,其实也是对于人的隐匿,在这个语境中,人其实可以为所欲为,说现实社会规范所不许的话,甚至于做现实规范所不允许的事情。
在《嘿玛嘿玛》神秘化的空间里,这种虚拟行为被现实化。
无论是《黑镜》系列所叙述的科技社会隐喻还是《西部世界》的观看与被观看的隐喻,其实都是人类自身的映射,人类试图在隐藏自身,却又无处可逃。
4,你应对自己的感知幻象忏悔。
5,没有什么是命中注定,没有什么叫自由意志,世上没有意外巧合。
6,在这情境中,人的原始欲望得以全部呈现,杀戮、暴力、强奸,甚至是规则的惩罚,都是残酷的,人凭借什么来得到救赎?
7,一些凡俗的社会规则全被打破;8,脸面的道德与假面的“道德”弱化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10,你将没有影子,也没有脚印,即使你可能找到了回家的路,却没人会跟你说话,因为没人看得见你。
不要叫喊,因为没人能够听见,11,你已从此生的梦醒来,将掉入来世的另一场梦中12,剥夺他人的生命会使人产生愧疚么?
13,你这个身体的外衣已经被剥除,把目标放在更好的来世吧。
14,人的身体只是灵魂暂居的躯壳,即便是大脑也不是灵魂。
15,影片中杀人者换了假面,事情不再被追究,杀人的人逃过追捕,没有受到惩罚,而其内心却还在恐惧,害怕被识破自己杀人者与强奸者的身份,从而负罪二十四年。
人是害怕死亡的,可是你已经死去,就不必再害怕死亡。
16,你看到的和你听到的,全是因为你过去看到听到的。
17,你是自己的主人,你是自己的建筑师,你是自己的摆渡者,你是船,你是桨,不要因为茫茫人生而灰心,因为地平线此刻就在这里。
这部2016嘿玛嘿玛众星云集,开始看导演和演员名字以为是西藏当地的人文风景电影,在演员带上面具吹响笛子在野外的那种神秘感为电影增色不少。
当那些带着形形色色的面具 拿着武器逼近白色面具男时,白色面具男和他们进行手语交流,他应该是证明自己没有威胁。
到这里有很多人应该都没看懂这到底是讲一个什么故事。
配乐加上旁白串联了一开始的剧情,所有人都带着面具这是习俗还是隐喻也有可能是有什么其他原因。
整体的服装都非常好白色面具男子后面有着长长的布条更能与他人区分开来。
到了快三十分钟的时候还是没有看懂,有些让人昏昏欲睡。
在他们偷看部落里的女人洗澡的时候,电影里也加入了一些性暗示,鼓声突然响起部落开始做法,有一个类似与人形的东西躺在中间,不知道这是这是在干什么。
到了黑夜有部落仍在继续作法人从袋子里洒出来一堆骰子这更让我相信这里有些暗示。
白色面具男子在做法的过程中看到了有人中途离去他随即也跟了上去,没想到性暗示在这里就展现了出来,有两个人正在树林里做一些苟且之事。
在白面男小便时部落里有位女族人在远处看他,两人四目相对白面男的雄性欲望也被勾起,接下来的剧情主角因强奸她人被大家抓捕,他不知道那个女的根本就不是对他有意思的那个?
男主只能更换面具继续做人。
快到结尾结尾时才道部落里的每一个人知都对应着,酒吧里的人,或者说他们就是。
他们拿着面具做伪装更换面具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人,和当今有些网友一样匿名的话可以干很多事,在现实生活中这几户是不存在的。
电影的音乐很有感觉片尾也很好听,听着也很舒服,服装设计编剧的一些绘画感觉应该都是下了功夫的,全篇极少的语言沟通让人更不知道导演想要干什么。
本篇的剧情难懂观众看了都不知到想表达什么,豆瓣7.5的分数让人感觉值得一看,电影观看起来感觉还是有门槛的。
Hema, Hema.......很久很久以前这部电影迄今为止我忍不住抓住在台湾的机会,看了两遍。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将我带到这样深的层次去看待我当下的人生。
从主人公一出场,部落首领就一直在强调,“匿名是一种力量”。
当我们什么都没有,没有人认出我们,回到最初的干干净净。
我们会做些什么呢?
会想做些什么呢?
匿名是一种力量,就像网络评论,像我们每一个独处的时刻。
我们也许会为所欲为,以为这一切都不用承担,都可以逃脱。
主人公逃了,但是二十四年之后,内疚却成为一种折磨,相比这种痛苦,暴露自己的面容,其实又算的了什么?
我一直不住的想,当主人公在完全干干净净的时刻,为了逃离尘世的所有纠缠,他想去体验干干净净的人生。
可是在这片完全的空白世界里,他还是忍不住再一次陷入纠缠。
有人和他一样忍不住单调,忍不了寂寞。
于是欲望就这样荒谬地发生,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面容,不在乎对方真的是谁,仅仅是几个动作,几个声音,被引发的伤害就这样不可收拾了。
看到影片的中间,我曾以为那是爱情。
然而当一切揭开真实的面孔,我感到自己是那样的失望。
也许每个人有不同的解读。
这篇电影,只能说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了,感觉那就是活生生的自己。
我的现在,我的此刻。
然而有一个人,真的展示给我们,一遍又一遍的,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
导演在片中,展示了一个生与死的交界。
也许生死听起来像一场戏剧,一个演出,但却真实的发生着,发生在任何一个出乎意料的时刻,发生在甚至我们满怀希望,带着微笑和期待去迎接新的改变的时刻。
就如片中的梁朝伟所扮演的角色。
到死亡的那一天,正是他满怀希望,换了一副微笑面容的时刻,如此讽刺,又如此地出人意料。
而对于有佛教背景的人们,这部影片就更是演示了我们的当下,它即是生与死的交界,即是中阴。
所有的一切都如同面具。
那些名声,身份,相貌,行为,欲望,愤怒,这所有可以更换的一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我们?
早就听说了这位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喇嘛导演”宗萨钦哲仁波切,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到其作品。
本片是他的第四部长片,入围马来西亚首届国际电影节,做为评委我才一睹真容。
洗脑、洗眼,惊艳、惊思!
我所喜爱的藏文化被他演绎的如此奇特,佛教的人生哲思如此丰富地化入了声画之中,佩服!
民族音乐、舞蹈、仪式,佛教精神与现代社会,虚拟世界和真实人性等等的揉合,梁朝伟及周迅的闪现,无不显示了作者的非凡才智。
推荐!
在尼泊尔首届国际电影节上,我们曾把最佳短故事片奖颁给了一位近中年的尼泊尔喇嘛导演描写修行生活的影片《鸟之年》,他说:他拍电影的师傅就是这位不丹活佛导演。
我还真没听说过其他宗教里的在职的牧师、阿訇等做电影导演,运用这一现代艺术手段去表达自我的。
藏传佛教里出现这样的现象,值得研究。
一些喜欢台词。
“匿名是一种力量。
隐匿身份能使人上瘾,也会令你胆大妄为。
你的面具是你暂时的身份,同时它也能保护你。
没人知道你是谁,这就是你的力量。
你得忏悔,这一切都是你内心的投射,你在对自己的感知幻象忏悔啊哦 尊贵的人啊 不要畏惧死亡 因为你已死亡你已从此生的梦醒来,将掉入来世的另一场梦中,希望那会是灿烂的梦现在你是赤裸的,此刻不该浪费,赤裸是很珍贵的”面具好好玩 总要看几部看不懂的电影
内核过得去……但我基本上是1.5倍速看完的,还觉得慢
?太少遇到我看不下去的电影了,这片子真是极品
很可爱
不适合我看
你为什么戴着品如的面具?
基本上看開頭故事設定就知道大概說甚麼了。皮囊、內在與身份……在沒有約束的特定環境下對人性的探討(類似實名制前的網絡世界)。這個活佛導演的電影我看過幾部都挺喜歡的,主要是對佛教教義的解讀,而這部電影這種對人性解讀的主題太多了,導演拍出來沒優勢可言深刻性也不足。
電影最有趣的部分,最能彰顯自然主義之美的部分,正是那些沒有台詞的部分,對失語和無面的符號結構,可以有千萬種方式,然而一旦出現了台詞,薛定諤的可能性消失了,創作者的高傲向觀眾低了頭,或許也正如此,電影最終的落於以入世出世。無論是從人類學的角度,探索人的特性湮沒於共性時社會化的可行性,還是從佛學的角度,思辨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說的越多,思考的枷鎖便越重,未知的樂趣便越少,都已經做了那麼多減法了,到頭來卻終究缺了如拈花一笑的節制。周迅的幾場客串,仿佛重遇了孫納,又似瞥見了東東,而梁朝偉的幾場客串,則恍惚間回溯幾十年,又遇見《阿飛正傳》的無名賭徒。
看不懂
周迅和梁朝伟感觉有一腿……
什么鬼,催眠电影。
面具兜得住相貌,却藏不住人性。梁朝伟的鬼魅一笑和周迅的惊鸿一瞥却是我认为与这部片最格格不入的两个元素。
本来说我真的需要更多背景知识解读,但是拉着我看的佛学爱好者朋友看到一半睡着了,这真的像话吗?
终于懂了周迅的至尊镜头感。题外话,禅宗顶好,但比起喇嘛寺,禅院真容易失望,现在净是道教那种无限流神职祭台的巫术味和功德经济学。将佛教儒家化后的禅宗,是不再超然顿悟的生活哲学。刚知道禅院还特殊在于自给自足的劳作,因为印度式自居贵族的乞食制度,被华夏耕作道德和统治皇权排斥。
什么破玩意 就没人戳烂这个大泡沫吗 整个电影说什么呢 带上面具 就匿名了 就充满力量了? 就蜘蛛侠了 就钢铁侠了 就超胆侠侠了 匿名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半个月的大型蒙面舞会 12年一次 唱歌跳舞精华灵魂了 和我佛有缘了 ? 用神秘代替宗教 用恐惧 压抑人性 去荒蛮文明的枝蔓调戏现代文明 还沾沾自喜 以为艺术 搞笑 2019 4 13 阅遍天下烂片无数我心不悔
看的要睡觉了
你怎么知道你所逃离的真实不是幻象,我们真的能够逃离吗?
抢不到票我还有b站,电子仁波切,有意思的。
匿名对身份的遮掩,无声对真相的哑忍,放在12年一度的修行里,冲突的不只是尘世与灵性,欲望与修为,生与死,善与恶。奇特的面具海里,发生一点云里雾里的故事,想要度人,却又很挑。周迅寥寥几个镜头,灵得奇绝,再有梁朝伟一笑,世界亮了。@资料馆,亚洲电影展
用用脑袋,能看懂。看不懂再试试。
好看的艺术片,人性和神性的对抗,以虚构境地平淡叙述欲念、杀戮、生死、善恶的佛教哲思。在镜子的另一面,你看到的未必是真实的自我,人性很深,活在面具之下的人们,真正的本我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