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本想着赶在昨天国内首映的时候趁热新鲜发表出来。
但几次电脑打开却不知道怎么下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影片根据2009年真实事件改变,涉及一个真实世界的英雄和155个鲜活的生命,所以即使整部影片只有短短96分钟,但情节紧张,看下来一点都不轻松。
还记得当年看到该事件的报道是相当震撼的。
要知道相对于其它交通工具而言飞机算是安全系数最高的,只是一旦遇上事故,都是惨痛的大事故,几乎没有什么逃生机会。
清晰地记得自己有次坐飞机准备在昆明机场着陆,下降过程中突遇强对流颠簸,整个飞机直接往下骤降一段距离,整个飞机一片惊叫。
大气不敢出地想国内航空业很久没出大事故,不会该是我运气这么好的摊上了吧,人是无助的。
影片一开始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饰)从噩梦中惊醒,梦见他驾驶的飞机在穿过高楼林立地楼宇后,撞向其中一幢,火光四起。
随后与NTSB调查人员面谈,轻松开始,沉重收尾,一开始就将NTSB调查人员与萨利放到了对立面。
全美航空1549航班2009年1月15日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北卡罗莱纳州夏洛特,起飞2分钟后遭遇飞鸟袭击,双发动机损毁。
与塔台通话后,机长发现高度和速度不够安全返回后,决定紧急迫降在哈德逊河上。
水面降落的危险性比路面降落更危险,没有跑到可以缓冲飞机都撞击力,瞬间冲击力或者任何入水角度有误都有可能造成机毁人亡。
但机长做到了,虽然飞机严重损坏,但只有个别乘客受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没有一个死亡。
如果就此打住,机长完全就是一个临危不乱的英雄形象,但编剧仅以这个大事件为一个点的切入。
整部电影主要是围绕NTSB调查展开,NTSB人员向机长以及副机长询问时用的词是crash,而机长立即纠正是water landing,气氛开始慢慢紧张起来。
NTSB调查员询问了一些列私人问题,比如飞行前睡眠状况,是否有饮酒,以及家庭状况。
暗示是否有可能是机长健康状况有问题,有数据显示全球有30%的航空事故与飞行员有关。
随后NTSB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后举行听证会,听证会上说有足够的数据证实航班当时是能够顺利返回拉瓜迪亚机场,并安排飞行员按照当时数据进行模拟操作,结果都显示都可以让飞机完好无损的安全返回机场。
那么萨利机长到底是临危不乱的真英雄还是欺世盗名拿机上155条人命冒险的骗子(150名乘客,3名服务人员,1名机长和1名副机长)?
因为是真实事件改编,我查了真实的萨利机长和NTSB这个简称翻了翻甚至那份长达213页的相关调查报告。
萨利机长全名:Chesley Burnett Sullenberger III,细心的你也许能在编剧一栏找到他的名字,没错此影片他是有参与编写的,退伍后老爷子转战文化界。
关于飞机起飞到迫降水面以及被救援的确实都是真实事件。
事件发生后小布什致电给他感谢他救了乘客性命,刚当选的奥巴马邀请萨利和同机组人员参加他于2009年1月20日举行对就职典礼。
1月22日机长以及机组成员被授予大师勋章。
1月26日美国参议院通过决议,承认并藏赞了萨利机长,同机组成员,乘客以及所有参与救援的群众。
这也表达了美国主流媒体或群体对此事件对态度,这点从电影中也能看得出来。
广大群众对他是毫不掩饰对称赞,崇拜和喜爱,加上美国本来就是一个热情对国家,随时随地萨利都能收到来自于陌生人对称赞和亲吻。
他自己也坦诚在事故后几周内,他一直遭受睡眠和幻觉问题的影响。
这点在电影中也是能找到对应地方的。
他被《时代》周刊评为2009年“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Heroes and Icons”仅次于Michelle Obama第二位英雄人物。
NTSB美国国家运输全球委员会(National Transportation Safety Board)的英文缩写。
成立于1967年,总部位于华盛顿,美国联邦政府独立机构。
负责航空,公路,铁路,水路以及管线等事故调查。
他们的使命是调查事故,确定事故发生时的条件和环境,事故的可能原因,并提出预案以防止同类事故的建议,为美国各州的事故调查提供帮助。
针对哈德逊河迫降事故,NTSB花了15个月的时间进行调查取证和实验室反复模拟。
事发当天开始调查,2009年1月23日打捞起在着陆过程中损失的左侧发动机,随后在实验室确认发现鸟的羽毛,6月9日召开3天的听证会,次年5月4日才发布了调查结果,仅调查报告就长达213页。
宣布此次事故为意外事件,最终裁定萨利当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在NTSB的时候报告里还讨论了航空事件中相关生存问题,如乘客准备承担撞击姿势,救生筏,救生衣存放,取出和穿上,起飞前的安全教育,发动机入口面积大小建议,要求飞机涡轮制造商开发检查清单以应对低高度上发生的双发动机故障的方法,要求美国联邦制定相关法规经营者需为飞行员提供相关培训水上。
这些安全建议都分别上交给了美国联邦航空局、美国农业部和欧洲航空安全局。
这些研究调查和建议至今还影响着现在的航空业。
正是NTSB严苛的调查程序,随着调查一点点的深入,萨利机长和副驾驶从起飞前72小时开始所有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来看。
而萨利扛住了所有调查,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
包括他返回飞行舱取飞机航空日志离开前,确实如电影所描述是最后一个离开飞机,并进入机舱反复确认所有人已撤离。
影片虽然与真实事件有些微差别,但大部分还是尊重历史的。
该事件被称为"哈德逊河奇迹",至今还是空难史上五大生还奇迹之一。
真实的NTSB与Sully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可能我们无从知晓,但在NTSB官网上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以下报告。
“机组人员的迅速行动和安全设备起了一定作用,迫降于哈德逊河挽救了全美航空1549航班上所有乘客性命。
”一个国家能同时拥有NTSB和萨利是值得骄傲的。
国家的伟大程度并不是靠单方面自上而下宣传的,反思某些国家在涉及百姓真正权益甚至身家性命的态度。
比如同样是交通运输部应当负责的2011年7.23温州高铁事故,40人死亡,172人受伤。
相关部门在2011年12月29日,事发后5个月发布了调查报告。
“列控中心设备仍按照熔断前无车占用状态进行控制输出,致使温州南站列控中心设备控制的区间信号机错误升级保持绿灯状态。
”虽然挖出一堆的贪官污吏,草菅人命者,但更多的呢?
几天之后一切风平浪静,似乎不曾发生过。
影片把整个事件发生经过呈现得非常完整,没有刻意增添刺激场面,没有刻意的煽情,也没有把萨利把高大上拉,而是把他的生活以及心理上的变化进行了真实呈现,这样的处理反倒平添了一种力量,让人回味。
汉克斯的表演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仅仅眼神就足以展示丰富的内心,其他演员也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表演,相比中国很多明星电影,主角脸瘫,配角也只是凑合,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
我知道86岁的东木大爷几乎不失手,但是没想到《萨利机长》那么的对我的胃口,这是今年少数几部让我有冲动看两遍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是因为视觉特效的细节丰富让我二进电影院,而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萨利机长》吸引我的是它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人物细节动作、布景、场景切换和运镜,我舍不得眨眼错过它的每一个镜头,一向很喜欢克制的电影,而8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冷静精准的像拿着手术刀的学院派大师。
《萨利机长》所传递出的价值内核确实有起到抚慰后911美国创伤情绪的作用,毕竟是在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上的真实坠机事件,飞机、事故、纽约,几乎是美国人心灵创伤的关键词。
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对话谈及到911,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潜在的将其视为了巨大的阴影,包括政府、民众和萨利机长本身。
看到有人说《萨利机长》是歌颂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我有些不以为然,某些时候我非常厌恶“个人英雄主义”这个带着潜在意识形态审美的词汇,事实上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在普世价值中,拿“个人”和“集体”作为对抗是愚蠢的。
对于影片中的萨利机长而已,他只是最大程度的尽到他机长的职责而已,最好的社会体系便是由千千万万个萨利机长这样的人组成的,其实影片内核中我甚至还可以看到“集体价值”的影子,真实事件中,哈德逊河迫降救援事件中包括机组人员、救援船队、纽约警方等在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让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不就是一个伟大城市和民众应该有的面貌吗?
《萨利机长》看似描写的是萨利机长个人,其实赞誉的是集体职责的到位,甚至包括犯错的审查委员会本身,都是程序正义一丝不苟的样本。
真实故事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机长凭借直觉拯救了上百个乘客的故事,但作为戏剧而言,设置矛盾和冲突是难以回避的,影片的主要冲突非常凝练精准的浓缩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萨利机长与事件调查委员会的矛盾,萨利机长觉得自己根据直觉的迫降选择是对的,他是从乘客生命安全考虑做出的选择,而作为事件调查的委员们获得的数学统计数据显示萨利机长并没有在纽约闹市区边哈德逊河迫降的必要,他本可以安稳迫降在机场,而哈德逊河迫降造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骚动,而且损失了价值高昂的飞机,利益不同的两端围绕萨利机长的判断正误进行了数次交锋。
其次是萨利机长自身的内心冲突,冲突的一面是萨利机长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准确的,而另外一面委员会出具的数字模拟证明萨利机长的直觉是错误的在进攻萨利的自信,甚至在一度时间中,萨利机长和其妻子的通话中显示出了动摇的姿态,事关上百条生命,他也对自己做出了心灵上的拷问。
这条冲突线让萨利机长这个人物更加的立体和具有层次。
而后“机长临危反应时间”这个变量的考证和测试最终为萨利机长推翻了审查委员会的异议,在短短的208秒里,萨利机长冷静而专业的判断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事件突如其来,而这208秒是留给萨利接受和反应的唯一时间,155条生命的生死抉择在此一瞬,计算机和数学统计固然可以完美的计算出逃生的最佳选择,因为计算可以一次一次的重来而找到合适的方式,但是留给萨利决定的机会只有一次。
人其实才是事件中其中最大的、不确定的变量,而迷信数学统计的委员会从一开始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愚蠢的把萨利机长定义成为了一个没有情绪的恒定量。
在加入临危时间之后的数次数字模拟中,飞机一次一次坠落在纽约闹市区,阴影中的委员们才最终恍然醒悟,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位飞行员做出了不可重来的准确选择,而对于萨利和副机长而言,他们只是互相安慰了一句: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两条冲突线的凝练精准让故事充满张力,叙事上的高度冷静和克制让结尾的听证会高潮迭起,人物细节与层次刻画上深度让内核价值传递的更加到位,86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我们献上了大师级别的作品,这是电影名匠数十年沉淀之后的才能修炼而来的内敛和关怀。
最后为东木大爷的长寿祈祷!
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86岁还在坚守精神职责的东木大爷、精准呈现出萨利的汉克斯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整个故事就像一场实验,分析各个因素,一遍又一遍,最后考证是否“返回可能”,可以避免水上迫降。
电脑可以精确还原现场参数,环境可以模拟,但是一些“人为因素”如何测量?
故事结局说的好,the missing factor was Sully Captain,点了题——一种人本崇高。
但我还是感到恐惧,如果依旧选择不相信Sully作为一个“人”的弱点,是不是精密的技术和推理还是可以再把他从神坛拉下来?
并且,这个“弱点”我们如何测量?
what if it was measured as 30 seconds and what if they did not find the lost left wing? 有一个女同学之前在手臂内侧纹了一架飞机,是他爸爸当年驾驶的机型,她说为爸爸的飞行员职业感到自豪,萨利机长一句we did our job正中一击。
又想起教授Ben讲起老一辈学生接受的教育观,We were educated to be proud of our duty, which is unmeasurable.
记得高中的时候被同桌问最喜欢哪个好莱坞男明星,我回答汤姆汉克斯的时候还被反问是不是想说汤姆克鲁斯。
当然两位都还活跃着,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都渐行渐远,但他的确是没有辜负我的欣赏,如酒一般,历久弥香。
片子拍的很好,剪辑的非常恰如其分,场景有够单一,反而都仰仗脸上的微表情,算是逆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主义之道,塑造了一个凡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真实的人,而非那些个什么侠,人设就不是人。
真实的故事总是更容易打动人,因为都是下意识的判断,人性的光辉和黑暗,都一目了然。
接受赞美的同时,也承认踌躇的耽误,这才是人的计算。
去年,老汤姆·汉克斯出演了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间谍之桥》。
今年,他又出现在了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中,同样的真实人物故事,同样的重量级别,虽然两个事件不适合横向对比,但是这样时势造英雄的角色,非汤姆·汉克斯出马不可。
你很难想象,还有谁比他更加的合适。
就连多伦多电影节期间,短暂来加的冯小刚导演都在采访中提到,想去电影院看这部名为《萨利机长》的新片。
这次为了贴近真人形象,汤姆·汉克斯把头发全部染白,连胡子也是雪白的,根真人相比,除了身材略微壮实之外,整体的感觉还是很贴近的。
而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继前年最后关头杀入奥斯卡的《美国狙击手》之后,又一次贡献了一部可以冲进颁奖季的大电影。
回望今年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吹梦巨人》、老奥利佛·斯通的《斯诺登》,还有这部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萨利机长》,1930年生人的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年纪上更胜一筹,其他两位1946年生人的导演,还要管他叫一声前辈了。
如今传记片不好拍,真实事件也不容剧本中规中矩的按照时间顺序发生。
而老导演们面对宏大的主题、伟大的人物、不朽的事件,他们要如何处理,如何在恰当的地方,给予人物和事件一个定性,最后再让观众和主人公们一起,大获全胜的皆大欢喜,成为了每个真实故事改编电影的难题。
以事件调查为主线展开影片以萨利机长的噩梦为开场,让观众一上来就情绪紧张,眼看着飞机双引擎失控后,坠落在纽约市区。
跟着萨利从梦中惊醒后,观众们跟随萨利在纽约街头慢跑,看着清晨有序又繁忙的纽约城,仿佛惊魂未定。
影片对萨利机长的内心戏刻画,可谓是贯穿始末,加上汤姆·汉克斯沉稳的演技,你会一点一点,从萨利的沉默、紧张、焦虑、再到最后的笃定,从而了解到这起重大事故的背后,这个被人们追捧为英雄的老机长,在他的心中,这不是一起空难,而是一次水上迫降,他也不认为自己是英雄,他只是在完成他的工作——让155名乘客安全落地。
随着事故调查小组的介入,萨利和副机长两人一直在复述和回忆当天事情发生的经过,而观众也随着一次次的细节探究,而对整起事件逐渐有了全貌的了解。
在剧情到达高潮的听审会之前,观众看到的都是萨利机长的片段回忆,真实的展现了一个人经历重大事件后的反应,萨利不断的质问自己,是不是做了正确的选择,还有他如果失败了,后果会怎么样。
这是每个人在经历大事件后的自然反应,通常只会在意自己表现不好的地方,不断的假设,如果做了其他选择,结果会不会更好。
而影片在萨利恍惚的一小时里,加入了她妻子的感情线。
后知后觉的妻子没有赶来纽约陪伴萨利,而是一直难以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她并没有给到萨利太大的心理安慰,至少一开始是这样。
而萨利对妻子说的最多的,是我稍后再打给你,我要去静一静。
这样的处理,在遵循事实的基础上,让影片没有变得滥情。
而萨利和副机长的搭档关系,也是颇为默契,虽然看得出萨利始终是主导地位,而副机长对他的敬佩也是由衷的。
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
影片借助萨利的慢跑,特意交代了他曾经在空军服役的背景,冷静和快速的判断,是一个飞行员最可贵的本质。
迟来的真实事件还原影片伴着外界对萨利和萨利对自己的怀疑,走过了大半,直到最后的听审会上,众人一起回听当天发生故事时的录音,影像才跟随声音,重现了当日起飞后的完整过程。
相信这也是萨利自己在事后,第一次如同时间倒回一般,重新去审视当天发生了什么,而自己又都做了什么。
换谁再经历一次过去,却又不能改变什么,这样的面对和过程,都是令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好在萨利的一切反应和动作都完成的太完美,当副机长脱下耳机的时候,再一次赞叹萨利的沉着冷静,而萨利只是对他说了句:“We did it.”。
整部影片没有戏剧性的夸张空难的过程,相互支援的空管基地和哈德逊河附近赶来的船只,也没有被烘托为伟大的救援队。
事故突然间发生,一切紧张有序的进行,每个镜头里的乘客们,也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逃生。
萨利说这次的155位乘客全员的安全着陆,是每一个人一起完成的,其中还包括两个襁褓中的婴儿。
整部影片如海报的色调一样,是沉着而收拢的,灰暗的色调,一如纽约上空的阴云,以及整起事件给人的压迫感,令人随时回想起来,都会觉的惊险万分。
让人们再一次记住了,2009年1月15日,这架空客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雁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后,前美国空军飞行员切斯利·萨伦伯格,确认无法到达任何附近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令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生还的,成为了空难史上,最振奋人心的一次水上迫降。
影片的尾声里,展示了这架小型飞机被打捞后,至今仍存放在仓库里被展览,当年的每一位乘客,依次说出了自己的座位号码,最后赢来了他们敬畏的机场: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真人更是带着睿智的面容,亲切跟每个人打招呼,他的妻子也在身边陪伴着他,为他感到骄傲。
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一次,没有刻意去拍摄一部煽情大片。
在这部电影的台前幕后,我们可以分明的看到:一些认真做事情的人,在认真的做事情,仅此而已。
整部 电影的严肃、重量和诚意,毋庸置疑。
这几位西装男真的是帅翻
本文为[三克电影空间]公众号特约撰写 2016年9月23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萨利机长》,以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迫降纽约哈得孙河的真实事件改编。
影片以飞机迫降成功后的事故调查为主线,穿插了主角回忆当时飞机从双发动机失效到迫降成功的惊险历程。
影片不以宏大场面作为卖点,情节稍显舒缓,但是还是强调了主角们事后被各种质疑以至于有些神经质的过重心理压力。
虽然这样的质疑似乎还是戏剧化了一些,但是作为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本片已经力图做到还原事情本身,展现现代文明社会的暖意,以及对于萨利机长的尊敬,而且保持了观众还不错的观影体验。
进电影院前的预想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旋律电影。
看了才觉得导演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塑造英雄,而是通过英雄的际遇给人关于偏见的反思。
如Sully机长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不是英雄,只是一个做了本职工作的普通人。
这并不只是一句谦虚的漂亮话,也许在千钧一发的关头,Sully机长确实只是发挥正常水平做好了本职工作。
但这就已经很厉害了。
“英雄”是世人赋予他的光环;而另一面,那些质疑他的误判才是事故起因的人,则更带有高高在上的偏见。
世人总是青睐非黑即白的两极评论,却不能设身处地站在当事人的角度理解他的处境。
用英雄的故事延伸展现这一点,更能引起人的反思:一个英雄尚且受此待遇,他人又怎能幸免?
各方面来说,本片的故事重点都体现为对事故后续的记录。
首先是不太起眼的副标题:The Untold Story Behind the Miracle on the Hudson,不用多说了。
再从篇幅上来说,整个事故前后几分钟的事情,拍出来没有回忆杀没有渲染,只是冷静地还原。
撑起片长的还是后续调查那部分的故事,所以故事重心显然在事故发生后。
最后重点来看看故事讲述的顺序,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倒叙插叙的手法,总觉得导演从梦境、事件后续开始是为了卖关子,突出事故的那段高潮。
但我觉得不是,导演讲故事的顺序只是顺着机长的思路,好让我们更容易进入他的视角。
凭着我刚看完的记忆简单过一遍:首先调查部门(具体是啥、利害关系我也不太了解,不想展开分析了)一开始对事件定性为坠机,这是根据他们调查得到的一些初步资料得到的明显带有问责意思的偏见,机长及时纠正说这不是坠机这是水上降落,由此引出全片的矛盾:调查部门根据十几台电脑对事故的模拟得出结论认为机长的误判对事故负有主要责任。
于是随着之后故事的进行我们始终带着一个悬念:到底机长是不是误判了。
当被妻子问到你为什么就做出判断决定停哈德逊河上了呢,机长这才开始陷入他并不想面对的回忆。
我想这时候好多观众已经和我一样等不及了,因为事故这段才是我们起初期待的大场面正片。
然而看完了这段有点意犹未尽的伪高潮,我们还是没有答案,并且有点犹豫是不是我们被放到了机长视角才认同了他的判断。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才是本片真正的高潮,因为它解答了我们心中这个悬而未决的疑惑,本片的主题也集中体现于此。
首先机长机智地要求把电脑模拟替换成人工模拟,然后通过质疑零延迟的人工反应时间不能反应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为模拟过程争取了35秒的反应时间。
就这短短的35秒差异,产生了和之前截然相反的报告结果,实现了大反转,宣告了机长做出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让原本高高在上想当然的调查官员彻底低头认错。
在观众们终于掌握了真相的情况下,导演又利用播放事故录音记录这个情节带我们再次回忆了一遍事故过程。
如果电影的重点在于讲事故本身,那么对于事故的描绘理应让人意犹未尽,这样同一段戏演两遍绝对是讲故事的大忌。
但导演的目就是让我们根据听证会上掌握的信息,再重新和机长一起回忆一下事故过程,才切实体会到机长当时处境下做出准确判断是如此不易。
还有一点需要反思的是:我们在影片一开始已经知道事故的结局是平安解决,就无法体会机长做水上降落的决定是多么艰难。
影片中我们才逐步得知:实际上水上迫降的生还率极低,如果不是机长冷静地判断出返航绝无可能,并不会做出这个百般无奈的下下策。
另一面,在纽约市这个全球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的城市,一旦稍有偏差,一场空难导致的就不只是一飞机死伤这么简单。
如影片中某人告诉机长的:纽约人当然要为你欢呼了,这里最近可一直没什么好消息。
停了一下又补充到:特别是关于飞机的。
我想这大概是指8年前的911,对很多纽约人来说永远走不出的痛。
如果机长稍有疏忽,后果必然又是一场911。
因此在真实事件发生后Sully机长也确实成为深受纽约市民爱戴的英雄。
再反观调查部门草率的事故责任判断,如果不是机长最后机智的应对,一场冤假错案也会就此成为定局。
英雄变成事故责任人。
与其说影片想表现机长应对飞行事故的冷静沉着,倒不如说他应对来自调查部门的危机一节,扭转乾坤的策略更是全片重点。
因为航空事故发生前,机长可是有8小时睡眠、9日内滴酒未沾的满血状态;而应对危机时,他却是整夜没合眼,喝了一杯Canada goose+splash of water的Sully特调,可算是最差状态下的残血反杀。
马上十月了,作为普通观众的我,每年度的颁奖季观影长跑要来了,因为好朋友推荐说Sully很好看,所以就决定以这部片子作为开始。
这片我看之前一片空白,也特意不去看预告简介,唯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因为主旋律而导致无聊。
显然我多虑了,内容跟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老东木爷爷的风格精髓没有变,但是又有很多惊喜在里面。
非常非常喜欢这种克制的手法,尤其是对于故事结构的把握和情绪点到即止的渲染把握,都是电影行业的最高级。
看完电影我去找简介和预告看了一下,其实简介预告会有误导的嫌疑,我不觉得这片不存在什么主旋律不主旋律的东西,如果硬要说,那是人类情感的主旋律,完全不是什么社会价值什么民族热情那种肤浅的群体性煽情渲染。
本来不想剧透的,但是还是忍不住的要来记录一下。
没有看过的我还是希望不要看剧透部分,会影响观片时候的感情抓力。
【剧透】【剧透】【剧透】影片一开始其实整个迫降事件已经结束了,然后面对调查委员会的那些人肯定观众都会觉得烦,再加上每个人都会毫不犹豫的认为机长是一位英雄,然而随着调查的深入证据的反转,Sully自己也开始怀疑到底是不是做了一个最佳的选择,这个是我作为观众完全能够感受到他这种挣扎,那种对自己判断力的不信任以及在极端状况下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其实从结果来看这些怀疑都是无稽之谈,但是像机长这样的人,他的责任正派严谨冷静都自然而然的会让他提出问题拷问自己。
听证会上冷静自制的为自己辩护,理智缜密的将面对的质疑彻底消灭,他先超越了自己,然后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
在这当中不断插入事情发生当天的一些片段,先是一开始一些乘客的视角,然后慢慢的收拢集中到驾驶室中,不断的穿插片段不断的深入特写,接着在听证会中还原整个面貌。
【剧透】【剧透】【剧透】整部影片完全可以看到导演抽丝剥茧张弛有度的掌控能力,我不算特别爱看传记片,因为传记片如果拍的不好是没办法让观众与主人公产生太多共鸣的,然而这片,Sully面对的这件事情大多数人无法也不愿意亲历,但这片的出彩之处恰巧就是观众会完全engage到Sully的所面对的困境和挣扎。
当然包括剧本叙事剪辑音乐还有表演,都是电影所能提供的最顶级的,我太喜欢这种恰到好处的点到为止了(整部影片只有96分钟)。
这片根本不能算我喜欢的类型,但是好电影就是好电影,它可以超越观众对于电影类型的喜好,超越我对电影题材的误解和偏见,对于优秀的出色的影片,一定会让观众产生某种客观的普世的共鸣,某种对于美好强大的人类情感追求的共鸣。
我们老是说这个有生之年系列那个有生之年系列,而在我的有生之年里,就是为了等待这样的电影。
这是一部正能量满满的电影,也是基于一桩正能量满满的真实事件。
2009年美国的一架航班在纽约刚起飞不久即撞鸟而引擎全毁,机长临危不乱将飞机迫降在了纽约的哈德逊河上,史称“哈德逊河奇迹”。
然而,就这么一句话的故事,如何拍成96分钟的长片?
无愧于好莱坞的工业水准和编剧技巧,这部电影有限度的打乱叙事顺序,增强了戏剧冲突,并挖掘了萨利机长本人的性格,把这件虽不平凡但很简单的故事拍得算是跌宕起伏。
然而它再跌宕起伏,也深受来自缺乏戏剧性的真实事件的制约。
比如从起飞到迫降就5分钟时间,执行迫降的英雄萨利机长本人,也没有多少光辉传奇的过往可以挖掘,仅仅是在美国空军服役过而已(这一点电影自然也没放过,但可以看出可挖掘的材料很少)。
而回到迫降事件本身,其实反映的也是萨利机长本人技术过硬以及运气上佳,并没有多么崇高,多么无私,多么舍生取义之类的关键点。
然而,正是这一种“无料可挖的单调”,带给了我这部电影里的最大感动。
因为它讲的不是什么超人英雄,而是一个平凡人的故事。
其实这桩事故里的英雄,远不止是萨利机长。
无论是副机长、乘务员,还是第一时间闻讯赶来的纽约警察,河道巡逻员,全部都尽忠职守,齐心协力,在冰冷的寒风和河水中救下了所有乘客,才让这“哈德逊河奇迹”得以成真。
他们没有带病坚持上阵,也没有舍身搏斗歹徒,他们不是宣传片里的模范标兵,他们只是本分的做了自己的工作,他们都是当时在纽约的普通人。
这里没有领导什么事,纽约市长就在电视上露了一秒钟脸。
尽忠职守,似乎只是本分,就像机器一样有何大不了的?
但正因人不是机器,有善恶的主观选择权,当每一个普通人都选择向善的本分,这就是这部电影和这桩事件的感人所在。
按照某种归类方法,这是一部美国主旋律电影。
那么究竟何为“美国主旋律”?
众所周知西方政治有左右之分,近年来美国文艺界的政治倾向不断左倾,似乎关注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才是主旋律。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常常称呼的“美国主旋律”,比如赞颂每个人尽忠职守的这部电影,其实是好莱坞几十年前的右翼主旋律,如今已相对稀少。
本片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正是坚守右翼阵地的少数美国导演之一。
左翼关注的社会问题和弱势群体总会引发悲天悯人的崇高感,而右翼弘扬的每个个人无差别的责任感和团结,也许更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看不下去,好闷,不知道拍一部电影来说这个事儿有什么意思
老牛仔非常克制、不动声色地主旋律。萨利不仅仅拯救了155人,还填补了911后整个纽约市市民劫后余生的破碎心灵。难得的IMAX2D1.43:1画幅比,像是做了一次超舒适的眼部按摩,满足。(机长本人比汤姆汉克斯更帅
汤姆汉克斯从出演《阿甘正传》里那个毛头小子开始一路代表着美国精神跑过来,跑成了白发苍苍的萨利。美国精神代代失落。美国人怕失业怕丢了养老金。调查组尽职工作说明人就是要难为人。飞机、迫降这些都不算灾难元素,人类社会本身才是个灾难!
看的有些无聊。调查组与机长之间的冲突安排的太刻意,都很刻意,最后面完全是快进着看完的,有些不知所云。迫降水面事情确实很牛逼,然后呢?框架架的不错,内核几乎没有。
敘事平淡,食之無味,東木老年紀確實大了。w. Yt秀泰
一星半,懒得评价了。Another worthless hollywood homework.
他做出了挽狂澜于既倒的英雄行为,人们却想把他钉死在十字架上:大概明白为什么东木要拍这片了,完全就是人对抗命运的古希腊史诗题材啊。灵活多变的剪辑,沉稳大气的叙事,东木的状态一直在线。嫌太学院?自己回家吞炭。
三星半。主角这不叫英雄主义吧,只是有职业精神而已,这个角色对于老汤大材小用了,形象单薄伟光正,电影说到底是想展现美国制度的平衡完善,在制度面前英雄也要低头,只是为衬托机长把调查委员会塑造得傻楞了点儿。
3.5分,相当精炼完整的剧作,忠诚执着,爱国敬业同时拯救苍生,捎带主旋律的结尾也并不令人生厌,东木大爷骨子里渗出的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让影片总体的保守主义的价值观焕发了不少光彩。
教科书般的好看。
我还是不太满意,各个方面。我总觉得这种片子应该拍的客观点,虽然萨利是英雄,但英雄就不该受到质询吗?当然刁难不应该,可为了防止个人英雄主义导致的错误决定进行充分调查是可以的吧。看完电影大家很容易同情萨利,但这就削弱了调查本应存在的意义。
这题材居然舍得平实,毫不煽情
我觉得跟《我是布莱克》是一个逻辑,只是阶层换了一下。反正就是我们这个阵营的个个是英雄,对方都是混蛋,体制都是SB。这就是为什么底层很容易就会被右翼煽动的原因。电影语言优秀,但叙事还好,但是具体片段还是充满了好莱坞的烂俗套路。
最有印象的是飞机下降后,各类组织实施救援的一段,非常有章法,也很专业。至于电影,平平淡淡。
看过他主演的《灰猎犬号》,所以特意又找了《萨利机长》来看, 但这片子题材讲真我不是很喜欢。。。
重点在后续,所以故事其实很闷,但怎么说呢,这种老式主旋律也只有东木了。
平淡,真实,但不是我的菜。
还是美国老炮儿牛逼纯粹,跟约翰福特、黑泽明一样,不喜欢藏着掖着玩阴的。右派保守主义价值观代表的是一种肯定性的思维习惯,肯定什么,什么需要肯定,肯定了之后就需要保住,守住。最起码,我肯定老牛仔一以贯之的守住精神。
看在你这么努力凑片长的份上,我给你两颗星吧~~~一种tom hanks和clint老爷子晚节不保的感觉。。。
老东木的个人风格真是完全内化的,在外包装上根本找不到痕迹。将事件“悬念”点移位、用理科思维解答文科题的效果很棒,直白地说给你很多之后,也仍然提供了充分回味的余地。想说两点:虽然重心不同,但其实相当于《萨利的中场战事》,而且是拍好了的那种;说这是个人英雄主义传颂的,建议你重看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