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冷场的喜剧,结尾也可戳中泪点。
悬念和细节都做得到位,节奏把握也很成熟。
剧本好、音乐好、演员好、导演好。
当你投入地看一场电影,往往可以收获很多。
爱上它的每一个角色,对他们的遭遇感同身受,就像在经历着不同的人生。
我突然相信,看一万部电影,或许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着相同的效果。
而所有可以触发人们思考的东西,也都是“深者见深,浅者见浅”。
有了一定阅历之后,才更能体会到,主创所表达的东西。
因此经典是值得重温的。
就像十八岁的时候,看不懂张爱玲的小说,二十几岁再读,才发现它的好。
最喜欢的是老三一对儿,他们很般配,两个人都极单纯,神经紧张又脆弱敏感,乖是他们的共同之处,看似平淡的人生每一步都稳稳地走着。
那个男生傻傻呆呆的,喜欢上一个女生就要跟她一辈子,烧自己的房子也要保证心爱的女孩家庭幸福……第一次见准岳父就直接喊“爸爸”了,还极其真诚地跟人交实底。
还有他吃牛肉的样子,满溢的幸福感,可以感染这个家里各揣心腹事的每一个不快乐的人。
如果我带这样一个傻孩子回家,估计我爸妈也会笑得合不拢嘴。
“爸爸”说:“我很久没有这样笑过了”,在座的我又何尝不是。
老三泷子也非常可爱。
她的工作是图书馆员,她功课门门A(自己还强调体育是B),她渴望更多的父爱和肯定。
她”不要可怜,要重视“。
同时她乖极了。
家里的皮鞋数她擦得最亮,只有她一直跟父母同住,包括有了男人之后。
她爱上一个男人也可以很简单,她决定嫁人的过程让人觉得很快也很合理。
波澜不惊的姑娘,过着最简单幸福的日子。
而且她摘掉眼镜也很美,难怪这位得了最佳女配角,当之无愧。
其实“阿修罗”们最注重男人什么呢?
无非是对她们好,仅此一条已经足够。
“在乎的人要傻傻地爱”——张悬是个活明白了的好孩子。
关于姐妹之情我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我们家姐妹三个,我是老二。
其实姐妹之前没有这么多的猜疑和嫉妒,以及这么多的漠不关心。
先梳理一下故事吧:姐妹四个人中,老三首先发现了父亲的婚外情。
其实直到最后两个小三说出要结婚的时候,我还一直以为父亲和二女婿并没有发生婚外情,只不过是女人的猜疑和多心罢了。
老大的态度是不置可否,因为自己也是有外遇的人,并且偷的还是别人的丈夫。
别人的丈夫也许比较懦弱,不能下定决心离婚娶她。
并且老大也不忍心让对方的妻子经历失去丈夫的痛苦。
额,老大是真正的矛盾体,既控制不住引诱别人的丈夫又同情没有老公陪的正室。
如果不是老二恰好撞见她衣衫不整的那一幕,我想这个秘密可能只有她的母亲知道。
母亲心疼她,知道她现在还是需要人陪睡的时候,所以鼓励她去相亲。
却因为相亲对象的枯燥而逃跑,再次陷入小三的困境。
老二的态度是犹豫不决,既想逃避又想正面解决。
不过最后还是落荒而逃,就像她面对自己丈夫的出轨。
作为一名家庭主妇,丈夫在外事业有成,她怎么有勇气去质问呢?
因为她没有任何退路,除了依赖自己的丈夫。
虽然她下定决心逃避,但是她仍然困惑。
所以她试探自己的母亲,并且目睹了母亲的隐忍和心碎。
在母亲的病床前她忍不住向父亲打了一巴掌,因为她最懂母亲的苦楚,她更想把这巴掌甩到自己的老公脸上。
老二对姐妹关心,但是要排在自己老公和孩子之后。
妹妹和男友吵架住进去之后,她比自己的丈夫还嫌弃妹妹是个外人住进来。
老三的态度是拖泥带水。
她是四个姐妹中唯一一个想要拆穿父亲,让父亲回归的女儿。
但是因为从小不受父亲的重视,所以她没有勇气质问,更没有勇气直视父亲的眼睛。
更多的镜头是她和老四之间的相爱想杀。
她们互相嫉妒彼此,但是又忍不住为对方的痛苦心疼。
我比较纳闷的是,小时候的学霸长大后怎么沦落的那么凄惨。。
图书馆的小职员,嫁给了一个笨拙的私家侦探。。
老四的态度是漠不关心。
因为在她看来,恋爱是每个人的自由,爱情大过一切。
所以她爱上了吊儿郎当的拳击手。
即使他和别的女人鬼混,她也不计较。
她在乎的是男朋友不该破戒吃饭,而自己却在傻傻的陪男友减肥。
只为了让男友体重减轻,在拳击比赛中更占优势。
如果是现实中的姐妹的话,我想四个人之间的关系不是这种漠不关心。
相反,她们的羁绊更深,彼此的责任更重,她们不会放任老大去做小三,不会让老二委屈被背叛,不会让老三嫁给一个挤眉弄眼的人,不会让老四嫁给婚前出轨的拳击手。。
因为姐妹之间,就是那种,不会眼睁睁看着自家姐妹往火坑里跳宁死也要拦着的感情!
虽然说女人都像阿修罗,敏感善妒又多疑,还善于掩饰和说谎,姐妹之情也是女人感情的一种,但是姐妹面对人生转折点的时候,亲情更占上风。
PS:看完电影,我是母亲八千草熏的粉!
演的太棒了,优雅智慧的老太太。
任何时候都是妆容整齐!
并且她对每个人都充满了包容和礼貌。
她能看穿大女儿的寂寞,二女儿的恐惧,三女儿的胆怯,四女儿的天真。
她也能理解丈夫的背叛,私家侦探的笨拙,拳击手的穷困。
毫不夸张的说,是她保全了大家庭的完整。
男人看这部片子,跟女人看这部片子的感觉不同~男人和女人,本来就是两个立场上的人.自然最后权宜的不同~ 先来解释阿修罗.最开始,印度古代的诸神之一.男子形象诡异,丑陋好战!
女子则妩媚妖娆撩人.~阿修罗虽然也跟众神一样信奉仁义礼智.但是其内心猜疑心非常重,欺骗善嫉,好争吵,频频引发天人争斗.~估计,这也就是为什么,片子起这么个名字的原因了!
片子的主要内容是说,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头有多年外遇,他的四个女儿发现此事后,就商量着,先瞒着她们的母亲.故事就是这样,演绎出了她们各自这四个女人.各自的四种爱.最后,大姐的情感是条理不清.二姐,怀疑丈夫的外遇对象准备结婚.她的丈夫也从未有过出轨!
三姐的婚姻美满.老四的病丈夫,也逐渐恢复.就在大家都趋想好转的时候,她们的母亲去世了.最后,姐妹四个才发现,原来她们的妈妈,早就知道父亲外遇的事情.却一直默默宽容着,等待着他们的父亲自己归来.不过,他们的父亲最后,也确实回来了~ 电影最后一句的独白,就是二姐夫又爱又恨的说"女人就象阿修罗"来体现电影的中心. 影片的调子,优美宜人.女性色彩浓郁.建议女性同胞们留意此片~ 记得,某女性杂志给她们四个女人,安排了四种颜色.我还记得大概.就用自己的话讲讲~ 大姐是黑色,秘密的爱.她是个花道老师.45岁的年纪依然风韵犹存.守寡多年的她不甘寂寞,做了有妇之夫的情人.她喜欢穿黑色,都说黑色不会出错,其实黑色也挑人,有些女人能把黑色穿出艳丽之感.有些则只能显得老气.而片子中的大姐,所穿的黑色和服上有着雪白的花朵簇拥.都快50的人了,确实当的起用"如花"来形容.黑色出此之外,还有鲜红,嫩红的反差.幽会情人的时候穿上,就好象换了个人.这个角色在她们姐妹中出现是最有艺术气质的,终于自我的情感,活的最为洒脱. 二姐是米色,疑惑的爱.米色属于咖啡色系,中性的颜色,接近土地,自然的背景色.不活跃闪亮,却安静含蓄,透着雅致,一贯低调.一贯为别人着想,正如她的性格与身份.一个人到中年的家庭妇女,超级的贤妻良母,上面体贴姐姐,下面照顾妹妹.惟独忽略了自己.她一直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又不敢直接去问,一直谨慎小心.又仿佛有着大智慧.让人心疼又敬重. 三姐是深蓝色,纯粹的爱.我也觉得她无疑就是深蓝色.深蓝色的制服,深蓝色的套裙.即使她穿休闲服,也象是深蓝色的工作服.这个颜色象征着大海,在目光和表面的深邃宁静之下,是内心的波涛汹涌.她的爱是在之下慢慢酝酿的.不范于外表的激情,却以最纯粹的质感暗自澎湃着.她这样一个女人,因为简单所以拥有快乐.因为纯粹而拥有力量.一旦遇到同样清澈的对方.就能成就幸福的人生. 老四,她是彩色的~为什么给她用这个颜色呢?!
我觉得她应该是玫红色~透着亮色和灰调.~她爱上了一个打拳击的男人,而且婚前同居,未婚先孕,奉子成婚(我要这样,我妈早打废我了!
),丈夫又受伤,变成植物人.她的爱情曲折反复,她的衣服的颜色也是四个姐妹中最多变,强烈的.都说激情是靠不住的.但是谁也没在奔向激情的路上突然打住过.最后,情感最终还是要落在实实在在的地方. 最后要说,飞蛾扑火...坐以待毙...洗心革面...回归现实...风雨过后,会有彩虹.~ 再多贫一句,我挺妈喜欢看的~
男人女人出发点不一样,对角色的理解上会凸显差异。
敝人觉得老大爷出轨在线,负大责任,但女儿们的心态真是难以捉摸,揭穿一切让真相大白才是对母亲的保护么,怀着好的目的出发往往不一定带来好结果,而悲剧经常当你开始干某事却已无法回头。
看似平凡的家庭总是暗藏杀机,菊花与刀并存的民族对于家庭伦理处理方式都是平中带振,棉里藏刀。
日本伦理家庭剧离不开在纠结中前进。
想到了冷暖人间,五个女儿的繁琐事整死老夫妻,但又不得不让人同情或恨。
总结,日本人是想告诉观众-生女儿会很麻烦的
总有一些别人津津乐道而我全完不认识的演员,我会在某部片里第一次看她演戏。
比如长泽雅美,我觉得她是日版高圆圆,我知道直男是盯着她的腿看完全程128分钟的。
其实说到这枚长腿妹纸。
《海街日记》之前,我还看过《宛如阿修罗》,但那时候她还是个孩子。
《海街日记》和《宛如阿修罗》都是由姐姐作为家庭担当。
手册君认为长得有点像大S的国民女友绫濑瑶作为大姐,养活了三个妹妹。
这是一部颜值爆表的电影,这句话可能让有些人按耐不住,放下手机去下片儿了。
那么我可以开始说正经事了。
找个男朋友是个怎样的体验?
张泽雅美饰演的二姐在片中回答了suzu妹妹:你的世界会变得不一样哦,你会觉得再无聊的工作,都可以忍受。
这句话简直是真理。
真理是什么,就是反过来说不成立的句子。
比如:给你一份超级棒的工作,这样就连再差(具体哪里差请脑补)的男朋友你都可以忍受。
话虽如此,然而现实情况也许并不美好。
有句话说:我们总以为有了男票什么都有了,其实有了男票什么都没了。
长泽雅美的男票其实就是一个还没玩儿够的小男孩,跟她借了钱,然后跑了。
据大姐的口气推测,这已经算她男票中品质还不错的了。
身为护士的大姐一直瞒着妹妹们和医院一个大夫在一起。
其实大夫有个得了心理疾病的妻子不愿意面对,也迟迟不肯离婚,虽然最后要带大姐一起出国,但大家一定觉得,大姐还是不去会比较好吧。
suzu小妹分班后,有一位不敢告白的男同学对她倾心已久,那场骑自行车带着小妹去樱花隧道的场面简直美到想下单机票去日本。
但是你们造,青春期的男孩总是比女孩晚熟好几岁,加上小妹复杂的人生经历,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并不是樱花隧道可以拉近的。
再看看《宛如阿修罗》中的大姐。
丧夫后一直和别人的老公搞在一起,几次纠结都无法撇清关系,最后被正室发现,持枪追上门来捉奸。
二姐算是修成正果和老公恩爱多年,却一直怀疑老公和秘书有暧昧关系。
偏偏此秘书还长得特好看,换谁谁放心?
然后陷入叨叨叨模式,我们女人不容易啊,你们男人不应该啊,换谁谁不疯?
小妹爱上一个无名拳击手,拳击手脾气很暴,一天小妹提前下班回家发现男票和另一个妹子滚在地上,当场放话不跟男票计较,但是请小婊砸马上离开。
说出这种话也是不容易,但小婊砸临走还说了一句:听说你俩没登记吧?
相比而言,这两部都是以四姐妹为主角的电影,尽管都是以父亲出轨这个原由为主导,但给人的感受实在差异很大。
从人物来讲,《宛如阿修罗》显然更耐人寻味一些。
《阿修罗》中因为女儿发现父亲出轨,三姐找了个私家侦探去调查,发现父亲不仅真的出轨,女的还有个孩子。
大姐由于跟别人的老公搞在一起,所以对父亲出轨这件事的态度很暧昧。
二姐因为怀疑自己老公有小三儿,所以更加心疼自己的母亲。
小妹被拳击手男票搞大肚子,照顾自己还照顾不明白。
最后,故事以父亲外面的女人要跟别人结婚而告终。
《阿修罗》的四姐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态度。
大姐遭受道德谴责,却坚守爱情;二姐认为女人辛苦一辈子,不应该纵容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三姐无法忍受伟大的父权形象的坍塌;小妹用实际行动说明人都应该努力去在当下珍惜真爱。
但无论如何,人不能代替另一个人去思考。
我喜欢接近结尾的一场戏。
母亲昏倒入院,女儿们责怪父亲。
父亲匆匆赶来,坐在病床前,像一个孩子,他委屈地对母亲说:我被甩了。
也许是母亲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希望父亲有个归宿,也许那个外遇其实是父亲儿时暗恋过的青梅竹马,也许什么都不是。
但他们之间的深情,若不是我们已满那个年纪,一定无法体会。
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自以为是的理解。
比如父母一定希望我考100分,父母总是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好,父母希望我们早早独立赶紧嫁人,父母指望或是不指望我们给他们养老,父母孤独或是不孤独。
当我们没有成为他们,我们就不会知道这些究竟是不是真的。
这就是电影的乐趣。
也是人生的乐趣。
有人说,身为独生子女的我们,应该去看看这两部电影。
可能小时候我们也曾设想过,如果有个兄弟姐妹会怎样。
这种牵绊应该会非常美好。
找个男朋友,应该是一种更美好的牵绊。
fin.前提是,你得有个男人。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订阅号:青年戏剧手册id:xijushouce(一个不聊斯坦尼的戏剧人)
小津的几部电影看下来,会发现这个不婚者内心有个坚定的等式,围绕这个等式他反复讲述的故事才会有意义,这个等式就是,婚礼和葬礼是差不多的东西。
《秋刀鱼之味》里嫁完女儿的父亲被酒吧老板娘询问是否参加完葬礼回来,他淡淡地笑着说,大概是吧。
《彼岸花》里参加完婚礼回家的丈夫被妻子问起明天参加葬礼的穿着,也无非是多加一条领带,妻子于是打趣,今天婚礼,明天葬礼,都差不多!
——这个反复出现的梗浓缩了小津式的嘲讽。
所以他的电影,那么有序、宁静、淡味,讲的虽然全是婚嫁,其实全部都意不在此,他是出世的,所以被形容有禅意。
还是以婚姻和家庭为题,森田芳光把向田邦子高度女性化的写作延伸了,更加入世,琐碎、热闹、沾污带秽,和小津的比起来,是另一种不洁之美。
一家四姐妹,大姐丧夫后和有妇之夫不伦,二姐的丈夫背着她和秘书偷腥,四妹几经波折嫁给拳击手,后者却脑损伤变成植物人,只有在图书馆工作的三妹和一个笨拙的男人谈相对正常的恋爱,可后者恰好是受委托调查四姐妹父亲外遇恋情的私家侦探。
有几个细节,因为特别特别不堪,反而让人记忆尤新。
有妇之夫到大姐家私会,妻子绝望地找上门来,不求捉奸,只求看一看鞋柜,有没有难写,如果有,是几码。
两个穿着和服仪态万千的女人,拼死抢夺那只鞋柜,最后从提包里掏出一把黑锃锃的手枪,对着眼前这对野鸳鸯摁下扳机,喷出来的却只是弱弱的一柱水,那气势极弱,像老极了的男人无力的尿液,又狼狈又哀切,我猜想这水柱的粗细与速度,应该都是导演精心的设计。
二姐怯懦,只能通过讲母亲的痛苦来说自己的痛苦,出轨的丈夫听到话外音,为求和好,奋力有手指抠破她的肉色丝袜,镜头非常黏滞不安,像极了森田芳光拍艺术片时期的特写,比如《家庭游戏》里充满吸吮之音的进食镜头,他极善表达人的动物性。
四妹是深田恭子演的,又天真又肆无忌惮,丈夫脑昏迷的晚上,她在病房与丈夫共枕同眠,老父在门外守护以防他人打扰,这样反道德与逻辑的情节,让我对向田邦子生出了一点害怕。
这也是个热情过度的女人。
或者,起码她懂这种疯狂。
只有三妹的故事让人轻松。
私家侦探的公寓起火,她带着他回娘家暂住,满头大汗的笨拙男人,面对父亲说,虽然是我发现岳父大人出轨的,但希望你还是能把女儿嫁给我!
只有在这个时刻,不苟言笑的、谜样沉默的父亲坦然地笑了起来。
修罗场在日语里常被用来形容地狱般的乱境。
阿修罗是印度的神,表面上代表仁义,其实嘴碎、自私、嗜好阴谋,唯恐天下不乱。
最近一些早上我都在晨跑。
绕着小区深处的一个游乐空地,绕过垃圾桶,在停车场和花坛边跑。
有那么几家人,总是在这个时候,拎一桶水,仔仔细细地洗车。
那么耐心地反复擦拭,甚至需要返回家再接一桶,然后却只是坐进车里,出门去买两口袋菜回来,最后,还需要费力地绕过停在空地正中间的车,竭力全身而退地倒回属于自己的车位;就好像一场不那么令人愉快、但也不那么令人厌倦的苦功。
所以那些阴谋阳谋,大约就是阿修罗的苦功吧,只是为了让生活就照原样过下去。
毕竟在感觉到自己生命短暂的同时,看它发生在别人身上,又是那么漫长。
前几天在车上看到路边立了个蓝底白字的指示牌,“龙利山公墓”,箭头指向左边,可是左边是一排约莫新建的电梯公寓,一排一排,倒也像公墓一样闭厄。
大约楼盘商向里面的住户兜售“高尚公寓”的时候没有看到这个路牌,住户们要到房产证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但总有一天,当某个住户开着新买的车在公路上转弯准备开进小区大门的时候,他会注意到那个不算不醒目的箭头,他会本能地顺着箭头看过去,看见虚线的尽头稳准狠地指向那一面华夫饼一样的小窗口,指不定正好指向他所在的那一个,这个时候,我猜想,如果他来自森田芳光的电影,他大约会悚然立起身来,对着窗外啐一把口水——“他奶奶的!
”;但如果他来自小津,可能只会笑笑,再开一个公寓和公墓之间的玩笑吧。
《彼岸花》里有个我永远也忘不了的细节:有这么一个神经质的京都旅馆老板娘,疑神疑鬼,又啰啰嗦嗦,啰嗦到什么地步呢?
女主人在接待她之前,会事先去上一趟厕所。
就是这么一个女人,她话讲太久,自己想上厕所的时候。
路过主人家的长廊,会特意停下来,把斜靠在墙边的扫把端端正正挂回到墙上。
这么一个把无序化归成有序的动作,像一个小小的仪式,像一个徒劳的努力,像一个无望的心愿,给我带来了无可计量的安慰。
依然是照片存檔 沒什麼有用的 所以點開來 可以跳過我這篇短期內不會寫成句子了覺得還不錯 但也依然有點不喜歡 對森田芳光總是缺一點認可ps一開始看到四個女人的故事就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看了發現不一樣啦所以最後一頁就寫下優點吧 今天不讓我湊字數打星號了嗎????????
最近被这部电影刷屏了,于是把它从硬盘里捞出来,当初是因为这个片名瞬间有了好感下下来,不过因为硬盘那个三千佳丽里还是默默滴给忘记了。
其实再次捞出来依旧是对这个名字好奇,阿修罗是个彪悍的形象,可是这明明是四个婉约的女人哇,有戏。
这是一家女人的故事,包括妈妈,其实谈不上是美好,并不是满满的日式精致和谐,而是带着股生活的苦味,苦了回甘,甜了又会苦,中性的色调,不冷也不暖,好像重重的又随时可以拨开,这算是森田芳光的调子不。
这几个女人真的宛如阿修罗了吗,她们有的是对家庭,夫妇之道,生活的一种坚守方式,我得说我绝对忍不了,也许那也是种相处之道,也许某种程度这是所谓女人的更高级存在方式,但是我真的还领悟不到哇。
相比去年的海街日记,不谈风格和现实与否,我也许更愿意接受小女生们自由的快乐吧。
我喜欢那个鼓点,有种阿修罗要出来时的作战鼓的即视感,好嗨,最后那个法语版尤其有趣,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这种诡异的混搭好好听。
影片开宗明义揭示何谓"阿修罗",其实也是很自然地让观众有些期待,在影片叙事里寻找类似阿修罗定义的角色。
影片中的四姐妹出生在一个东京的殷实家庭,各自有着生活甘苦。
某日,一通电话让姐妹齐聚,原来是一向正直爱家的父亲,竟然在外有着另一个家,另外一个女人,姐妹们必须讨论如何藏起事实,不让母亲知道。
自此开始,四姐妹各自人生的种种危机,也就赤裸裸地摊在所有人面前。
问题出现,然后刺破中产阶级家庭的伪善,多少人处理过这样的命题,这样开场真的再通俗不过了。
但别忘了一句话,绝对的通俗,需要绝对的功力。
导演森田芳光让演员用夸张而富有喜剧感的方式表演,剖析了传统家族关系的种种矛盾,又通过自己不凡的叙事能力,藉由平稳简单的情节,让探讨人性的深沉目标,若无其事地植根于浅显易懂的叙事之中。
有几个关于日本四姐妹的故事是印象深刻的。
比如谷崎润一郎的细雪,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昨天看的是向田邦子的宛如阿修罗。
这个四姐妹的故事印象却尤为深刻。
看完甚至有种微微的恐惧感。
脑子里不停地想起片头的阿修罗铜像,纠结矛盾的音乐,及二女儿丈夫在丈母娘墓前喃喃道出的一句:女人,还真是像阿修罗啊。
关于阿修罗的解释:本性善良的阿修罗,因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故终非真正的善类;有天道的福报能力,却无其品格,憎恨心重而好勇斗,狠,不思修行。
原本风平浪静的生活,因为妹妹给姐姐打来的一个电话而升起波澜。
原因是她吃惊地发现了70岁的父亲有了外遇。
针对这件“惊天秘闻”,四个姐妹各怀心绪,也有了各自的打算。
究竟是告诉还是不告诉母亲这件事情呢?
如果告诉了母亲,忍心让母亲痛苦吗?
如果不告诉母亲,那姐妹几个合力隐瞒对母亲来说公平吗?
这个时候,好像是一件毛衣被拉出了一根线,越拉越长,直到整件毛衣都几乎被拆完,事情的发展就像是这样,好像一瞬间失控了。
二妹发现了大姐居然背着所有人暗中与有妇之夫往来,而表面上看起来婚姻美满的二妹也开始遭遇丈夫的出轨,此时性子最为不羁的四妹也开始跟当红拳击手同居,木讷的三妹开始迎来她的初恋……常常是这样,在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如果合力患难或分享喜悦的时候,会被形容为亲如兄弟,或亲如姐妹。
可是在这真正血脉相通的四个女儿之间,真的是这样亲密吗?
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这样,她们不但没有一起担当艰难,更没有一起分享喜悦,而是各自暗中嫉妒,猜疑,较劲,隐瞒,嗔怪……几乎女性所有的性格弱点都被如同标本一样陈列出来展览,并被突发事件的显微镜放大,看起来让人觉得毛骨悚然。
这是向田邦子的功力所在。
她被誉为日本的张爱玲。
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大背景,有的只是小家庭里的儿女私情,小说呈现出来的样子都是诸如:把袜子罩在灯泡上缝补开线,她的手腕上总是套着几条橡皮筋……之类的琐碎。
向田邦子善于挖掘人性中各种最为真实的丑陋与黑暗面。
所以她的写作题材总是离不开暧昧,出轨,乱伦,各种名存实亡的爱恋及分崩离析却仍然努力维持虚假现状的家庭关系。
正如张爱玲那句响亮的名句,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光鲜亮丽的表象(美丽清爽的四个女儿)之下,隐藏的竟然是这样黑暗而又罪恶的心思(争执、嫉妒、勾心斗角)。
让人不禁发出一声喟叹。
如果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这样,也真的是没有什么意思。
而从始至终不动声色的母亲代表了一种终极的宽宥之爱。
四个姐妹为之纠结成一团的事件,在母亲其实早已心知肚明。
不过几十年的生活阅历让她学会了声张的无意义,但这不代表忍气吞声。
虽然母亲没有任何夸张的举动,但她选择在某一天默默出现在丈夫喜欢的女人的门前悄悄注视作为她内心的反抗。
以及一篇直到去世以后,才被女儿们发现真相的小说。
或许可以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四个女儿在发现了晚节不保的父亲的秘密以后,把事情放大,相当于迅疾充满了 空气的气球,即刻几乎爆炸,而关于那篇文章的秘密最终真相大白以后,相当于母亲默默一一把气球的气全部放掉了。
让几个女儿空扁下来。
母亲的隐忍让她们忏愧。
可是真的要沉默下去吗?
女儿之一自问,难道风平浪静就是幸福吗?
她们难以想象。
可是母亲毕竟成为了她们的表率。
几个女儿守在病危母亲的病室之外,心绪复杂流着泪回忆母亲擦口红的样子,徒然开合着上下嘴唇研磨着并不存在的口红,发出叭叭叭的空空回响。
女人还真是像阿修罗啊。
这是阿修罗的无奈,也是阿修罗的孤独。
首先想到小津的《小早川家之秋》,但实际却在勾勒市川《细雪》式的轮廓,而本片与森田恐怕也会成为今年是枝《海街日记》的参考。
2004年左右,在日月光华BBS上因为“觉得《宛如阿修罗》没有XXX那么好”被howie老师批评。12年后,其实已经不太记得电影细节有什么了。四姐妹方面,觉得:大竹忍>深津绘里>黑木瞳>>深田恭子。对几次群像调度的镜头(姐妹会议和病房告别)印象深刻。导演擅长的“喝一杯清水”也出现了。
单说“家庭电影”这个类型,我觉得日本在这方面做到了顶级。看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地蹦出一个念头:如果没有血缘关系,这四姐妹恐怕要做朋友都难吧。因为血缘关系,看不顺眼也得捆在一起,关键时刻不想出手也得出手。姐夫最后在岳母娘的墓前:唉,女人啊,阿修罗啊。
女人戏里相当一般的一部,当时吹得满响,看过以后觉得普通。黑木瞳、深津绘里、深田恭子其实演戏都狠平淡。
好跳脱的剧情,好不统一的风格,好奇怪的价值取向
没有人吐槽这片子的价值观么......看得我浑身难受竟然8.2分,因为是日本拍的就接受了??
就算配上了森田芳光的现代电影语言,也改变不了剧本的昭和核心
怎么说呢?画面还是美的,我也是冲着这份美去看的。看了不到一半,怎么觉得电影里的男性怎么和向田邦子的「父亲的道歉信」里的大男子父亲有点像,看得让人气得咬牙切齿。一查果然原著是向田邦子写的。看「父亲」这本书时就已经非常厌恶里面的父亲了。电影里的小妹,为了体贴男友,陪着一起节食,结果晕倒在打工的餐馆,因此提早回家却发现男友和别的女性鬼混,居然跪在旁边道歉说是她回来早了不对,就当没看到,更夸张的是她的姐姐也在旁边一副小鸟受惊一样帮着妹妹跟这个死渣男解释……他奶奶的,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将手中的盘子砸到那个男的头上,再痛快地分开吗?看到这儿,实在看不下去,弃了。理解不了日本人的逻辑和思路了,甚至连一些日本影视里的人的表情系统我都搞不明白。说真的,看欧美剧以及接触过的欧美人,都没有过这样的隔阂和不解。
好逆天的卡司啊,无论主演还是配角,包括只是闪过几秒的长泽雅美。四姐妹都各怀心事,各有各的秘密,父亲的出轨让许久不见的四姐妹再次聚到一起,日本拍的关于家庭婚姻关系的电影总能非常细腻与饱满,平静之下暗潮汹涌。也许会特别不明白既然遭受背叛为什么还要死守这样的婚姻?这样的三观和婚姻观完全无法理解,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下的女性也许有她们自己维护家庭的方式,背叛后的婚姻还能存续有着各种理由!可能是孩子可能是金钱也可能是感情……二姐那巴掌扇过去简直不要太爽!特别喜欢里面的姐妹情,虽然彼此互相忌恨,但是对方真的出事了,又会很伤心,拧巴的特别真实。PS.期待一下马上要播的是枝裕和剧版的宛如阿修罗。
看完非常好奇是枝裕和为什么要改编以及如何改编了,毕竟电影版看得我如坐针毡,能体现昭和家庭风貌,在典型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中的女性生存之道,女人为什么会像阿修罗呢?那些猜疑、愤怒的源泉来自于哪儿呢,至少电影里的男人不会承认,电影轻快的结尾让人不适,说来说去也只是落回昭和时代就是如此,所以真不觉得这还有什么重拍的必要,至少照着拍是真没必要,有点好奇是枝裕和会怎么拍。
这是尴尬大聚会吗?深津绘里,中村狮童,深田恭子,比着尴尬,两星我只给仲代达矢
看不下去
畏首畏脚的日本式表演,却生动的出人意料,容纳了整个家庭或者说那个民族的气质,情怀,困扰,生活的时光,将一种奇妙的认同感刺进我们的心中。没有风波是否就是幸福的人生?
四姐妹各有各的神神叨叨逆鳞又顺受 家族间过于虚饰的客套看着很恐怖
影片中的女人们,从女儿到母亲,一个赛一个的勤勉、懦弱、委曲求全,丈夫们不是花心就是愚笨,即使这样,女人还是被形容为喜欢争吵、歪曲事实的“阿修罗”……看完最大的感触就是:在日本做女人可真难啊!
已经很好了但电影作为两小时的媒介还是无法承载如此多的内容与复杂的情感,或许那些需要长时间体会像流水般浸润的感觉更适合通过文字传递。
是也乎,( ̄▽ ̄) 非常日本,可以视为团地妻的进化版...剧名揭示了一切,不过是现代社会中一切可能都正义时的纷乱, 镜头语言非常小冿...刷完黑色十人后集中复刷黑木所有高分电影时下载的,结果硬盘上一躺两年才刷, 果然只值一刷, 深田恭子 还属在土肥圆阶段,虽然没演技, 但是颜值在线...只是和其它老戏骨一比, 几乎隐身...
又名:一个家族的出轨史(不是观影氛围还是不错的,日式家庭题材都是缓缓叙事悠悠道来,但对结局的怨念实在是深母女命运的复刻,欺骗与隐忍对比越是强烈,父权与夫权的压迫就越是无言的残忍预想着父亲孤独终老会是更好的惩罚,面对丈夫的出轨二女会选择离婚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一切终将达成和解,即便最后揭示母亲曾做出反击,但隐藏伤害一定是巨大且无法愈合的…
与海街日记同为四姐妹却是截然不同的故事。对这种外遇相关的价值观非常厌恶。以及主要角色们的表演都是让我觉得非常做作不自然的那种类型,现实背景的故事这种表演方式我很难受。最喜欢母亲这个演员。后面稍好,也只是稍好。
四段式的家长里短/中年危机/出轨外遇/昏迷绝症,简直要把无聊放大四倍,既然想用现实温情的手法来讲述,何必费心设计这么狗血的桥段?仿佛全天下的糟心事都被这家的倒霉孩子们遇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