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辉夜姬物语

かぐや姫の物語,辉耀姬物语(港/台),辉夜姬的故事,The Tale of the Bamboo Cutter,The Tale of Princess Kaguya

主演:朝仓亚纪,高良健吾,地井武男,宫本信子,高畑淳子,田畑智子,立川志の輔,上川隆也,伊集院光,宇崎龙童,中村七之助,桥爪功,朝丘雪路,仲代达矢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3

《辉夜姬物语》剧照

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2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3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4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5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6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3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4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5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6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7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8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19辉夜姬物语 剧照 NO.20

《辉夜姬物语》剧情介绍

辉夜姬物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住在深山老林里的老爷爷(地井武男 配音)一早进山砍竹子,结果竟在附近的一根发光的竹笋中发现了只有掌心大小的娃娃。没有子女的老爷爷兴奋不已,他双手捧着娃娃回到家中,而小家伙竟然在老奶奶(宫本信子 配音)的手中越变越大。之后的岁月里,舐犊情深的爷爷小心呵护他的公主(朝仓亚纪 配音),小女孩则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她与村里的孩子们周游乡间,结识了诚实可靠的舍丸哥哥(高良健吾 饰),而一首莫名的歌曲却令她潸然泪下。老爷爷在山里先后发现金子和美丽布匹,他决心让公主过上贵族的生活,于是举家搬到了京城的豪宅中。公主超凡脱俗,貌美绝伦,从此“辉耀姬”的名字在京城贵族间广为传颂。然而美丽女孩的笑容渐渐退去,这似乎并不是她所向往的生活…… 本片根据日本民间传说《竹取物语》的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学校2021豪勇七蛟龙模范出租车在路上百味小厨神:午餐争霸战麦积山的呼唤半妖倾城2孤家寡妇不够完整的我们纯真年代80后吹事班侍女德国恐惧我的超能力没有存在感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究极浪漫正义的慈悲我的电脑会说话仓皇一夜乔纳森蛇女归来齐木楠雄的灾难第二季恶缘鸡排英雄隧道尽头骏马奥斯温谍影迷情第三季平凡的岁月真情假爱韦恩第一季后来

《辉夜姬物语》长篇影评

 1 ) 最大的善意

一部跨越了我2016-2017年的电影,而我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里,独自一人面对世界,自己承担做事是后果。

如今细想起来,整部电影对我最大的震撼竟是最后那个片段:小女孩在神灵面前求得片刻的暂留,扑在父亲母亲的怀里,倾诉着自己的心意,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哪怕是压抑天性而残酷可怖的规矩,哪怕是攀枝错节的人情......我以为她会继续说下去,至少等到她说完自己想说的话。

而几秒之后,却见使者拿着衣服就披在了她的身上,话都没说完,就失去了所有的记忆。

而我以为的那短短的暂留,是神灵吩咐使者去直接执行命令的那几秒吧。

没有缘由,无须犹疑,你该是什么时候走,片刻都不可以误了时。

而梦境往往像是神灵的预示,是心中所想,是难言的欲望。

片中两次梦境,皆是她最自由的样子。

不想一人独坐于幔幔重帘后被别人评头论足,不想让自己的婚姻之事寄托于俗世成规。

第一次离开,她跑得狼狈,看到物是人非的旧地;第二次离开,她看到舍丸哥哥,却逃不了分别的命运。

我不相信那两次仅仅是梦境,因为有雪地里盘桓在她身边的小精灵,也因为有睡在草地里的舍丸。

神灵昭示出最糟糕的下场,来警告他们不要越了规矩。

还好,他们听从了。

所以,辉耀没有在舍丸面前离去、没有看到舍丸的妻子儿子、没有跌在雪地里生死难料。

我们懂得每年一次鹊桥相见时怎样的残忍,知道迫于现实独自放手需要怎样的决绝,更知道活着是她一直心心念念“生活”的根本依凭,若她真正经历了这些,哪怕一件,不知道事情会成为什么样。

两次梦境,竟是神灵最大的善意。

君君臣臣,门当户对是封建社会的规矩。

立于王土之上,京都之内,哪容得率性而为。

一两次的拒绝让天皇觉得新鲜,数次之后,还哪会有温情可言。

原本觉得五位的皇亲国戚还有些可笑可爱,而到了天皇这儿,竟是可怕。

无礼到理所应当,需要的只是不可撼动的权利。

还好,辉耀哪里是普通的女孩,她走了,天皇寻人不到不久便会作罢。

她,也不必为了保全亲人牺牲自己。

而伐木为生的舍丸,是终究得不到灿如明珠的辉耀的。

曾看过一位作者评价千年前的息夫人最后改嫁楚王一事,说【美人若没有英雄相配,最终也只能落得红颜薄命的下场】。

这句话太残忍,却太现实。

规矩永远是架在人头上枷锁,过去赌上的是命,如今,只不过是代价变小了而已。

电影中,多少次我以为她会就此放手,听从命运,听从规矩。

却多少次看见她婴孩般的笑脸。

“鸟儿虫儿和野兽,青草树木和花,带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快到来,带着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快到来!转呀转,转呀转,回呀回呀,到那遥远的时光,回呀回,回呀回,换回我心,回呀回,回呀回,换回我心!请试着孕育出盼望的人情,松风犹似唤侬归,自当速速就归程!”她的离开,她的忘记,又何尝不是神灵最大的善意。

至少,所有都有不坏的将来。

至于最后那个望向地球的辉耀,她已经说过,来到这片土地本就是犯下错的惩罚。

这样说起来,大概也没有看起来那样失去了一切吧。

最后写就,自己读起来都是抹不掉的哀伤。

无能为力,是所有痛苦的根源,但愿我们,有朝一日,都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2 ) 告别,又一个不合时宜的顽固老头

自二十一世纪之始奥斯卡开始设立最佳动画奖以来,共有四部日本动画入围。

“吉卜力”是它们共同的标签,而今年稍有不同的是,这次轮到销声匿迹多年的高畑勋走上前台。

虽然最终摘得桂冠的机会微乎其微,但此次入围,已经是对这位今年整好八十周岁老人的最高赞誉。

而以他的年龄和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这或许也是他最后一次的辉煌。

在全世界都忙着将动画升级为3D的当下,坚持着手绘风格的吉卜力本就显得那么不合时宜,而高畑勋更是这群不合时宜的人中最不合时宜的一个。

说“宫崎骏负责赚钱、高畑勋负责亏钱”未免有些刻薄,但他的故事总是承载着太多沉重得让人窒息的主题,甚至他不愿意像宫崎骏那样,在并不那么轻松的思想外层包裹上看似甜美的外衣,留下情绪的宣泄处,而是每每在不经意间击溃你对动画片的美好想象。

《萤火虫之墓》中,战争的残酷在孩童无辜的眼神里升腾,《百变狸猫》中,失却家园的痛苦在化身为人的格格不入里强化,哪怕是看来甜美的《岁月的童话》和《邻居家的山田君》,也总有那么一丝无奈和怅然,笼罩在欢笑和温馨之间。

99年《邻居家的山田君》票房惨败后,高畑勋十五年磨一剑,用日本动画史上最昂贵的成本交出了《辉夜姬物语》这份答卷。

依旧是一贯清惨人生的基调,甚至依旧是上部作品中被证实无法被市场接纳的画风。

我想无需大数据、无需精算分析,稍稍明白事理的人都会明白,这注定是一部口碑大于票房的电影。

但高畑勋义无反顾的去做了,而无论是铃木敏夫也好、宫崎骏也罢, 都给与了最大的支持。

呵呵,在这个商业之上的社会里,吉卜力的铁三角全都如此“不合时宜”,难怪举步维艰、难以为继了。

当《辉夜姬物语》上映时,宫崎骏在影院观看后,留下的第一句评语竟然是“这种电影根本就不像样子!

”。

但随后他回到休息室里,却又补充道:“这部作品才代表日本动画的未来”。

这种看似前言不搭后语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宫崎骏和高畑勋在艺术理念上的差别。

如果说用一个词来概括宫崎骏的话,我想不出比“童心”更合适的词语。

他始终都不愿意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人性和社会的弊端做出尖刻披露,即使是在不乏残酷的归隐之作《起风了》之中,也要用如梦如幻的镜头和虚虚实实的叙事加以隐瞒。

而高畑勋却总是让笔下人物处在外部环境和内心世界的双重极端之下,深入的挖掘不那么美好的东西,剧中角色与周遭格格不入之间,一种超越动画的主题深度,让他的作品进入了“艺术”的门槛。

如果说宫崎骏的故事就像格林兄弟的童话,哪怕有些黑暗、有些诡谲,最终却总是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那么高畑勋就像安徒生,早早的教会小孩,这个世界并不如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当然,宫崎骏初看本片时的贬语,或许更多的来自于对高畑勋坚持这种画风的不理解。

一直以来,吉卜力就以及其细致的作画风格而闻名,几乎每一帧、每一个场景,都能直接截图当做电脑桌面。

高畑勋早期的作品虽然画风稍有出入,总还在这种整体框架之内。

但自从《领居家的山田君》开始,高畑勋尝试着用一种“线描”的方式来作画,辅以水彩绘色,并大量采用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动画,并引发两极分化的口碑。

《辉夜姬物语》将高畑勋的这种美学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他完全放弃了棱角分明的漫画手法,转而回归古朴的圆润笔触。

很多场景他甚至尝试用毛笔和炭笔作画,并用晕染的方式着色,在人物和场景运动时,保留着手绘的原始痕迹,这种不够流畅、不够现代的视觉表现,却反倒为画面带来了一种淡雅细腻、古朴灵动的感觉,既让人想起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又不难看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影子。

甚至在辉夜姬积愤爆发的那几分钟里,整个画面抽象粗糙、背景模糊混乱,有如张旭的率意狂草,又像毕加索般蕴意无穷。

但是在这个“看脸”的世界,一个观众无法在视觉上感受到她“美绝人寰”的公主,真的能够收获共鸣吗?

我想最终不到成本一半的本土票房已经给出了答案。

高畑勋的确已经从一名动画人进化到了“艺术家”的程度,但可悲之处也正在于此——艺术总是曲高和寡的。

其实,说高畑勋完全没有票房野心也不尽然,至少,他没再使用前作所为人诟病的碎片式情节,而是讲诉了一个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

而且,这个故事原本脱胎于日本家喻户晓的神话或者说童话《竹取物语》。

虽然主角类似,但高畑勋绝不会重复迪斯尼式的公主故事,他笔下的辉夜姬公主,充满着严肃的文学性。

首先,公主是被贬下凡间的戴罪之身,这让人物具有了一种宗教意义上的原罪。

她的罪何在?

电影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却用月球(仙境)中另一位仙人的遭遇告诉我们,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之罪,便是贪恋人间。

东方传说中,这类故事原本不少。

牛郎、董永、刘海这些既无权无势、又无才无貌的庄稼汉,每每得到仙女青睐,倾心相许、忠贞不二,算是为不善表达感情的华夏民族留下了难得的关于爱情的佳篇。

与这些公主不同的是,辉夜姬是以孩童之身来到人间。

她经历了成长、经历了贫穷,却也经历了并非由物质带来的快乐。

她有了青梅竹马、浑然天成的幸福童年,却也懂得了何为人世间真正的快乐。

所以,她不会像普通的富家女子那般,视笼中鸟一样束缚的生活为幸福,也不会将为那虚妄的物质富足而开心。

虽然她忘记了自己仙子的身份,却没有忘记身而为人的本真。

为了让父亲快乐,她一步步接受着自己不想要的生活,直至义无再辱,一切凡尘终究成了旧梦。

直到最后,我都期待着高畑勋会留给结局一个光明的转折。

可是我失望了。

公主依旧忘记了人间前尘往事,留下冰冷的面孔和满地惊恐的凡人。

父母的泪流满面无法挽留、初恋情郎的爱意也不能改变。

辉夜姬的羽化登天是一种回归,又何尝不是一种死亡的隐喻?

她挣扎、纠结、不甘,又无奈、恐惧、彷徨。

对快乐过往的回忆和月宫的冰冷青霜体现出她对凡间人世的依恋,而不堪一击的护卫又代表着命运的不可违逆。

我常常会在观影时痛恨那些让故事残酷到底的导演,因为那会让作为观众的我感受到一种窒息般的伤痛。

但很多时候,却不得不承认,只有这样一场场浩大的悲剧,才能震撼我们麻木的内心,让灵魂在颤抖中觉醒。

其实,电影中还有很多细节值得品位。

如辉夜姬之父这个角色,既深爱着女儿,又一手将她毁灭,这种矛盾凸显了命运的乖张和人性的微妙,也为所有为人父母者上了一课。

又如五位贵族和天皇对公主的追求,是对男权社会下女性悲歌的控诉,还是对男女间虚情假爱的无情嘲讽?

随便哪个角度认真思考下去,都能发掘大师手笔。

将创作热情保持到晚年的电影导演很多,但对于比普通电影要消耗精力、体力得多的动画电影来说,八十岁真的已经太老了。

虽然很期待能够继续看到高畑勋大师的作品,但我心中也很清楚,这已经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无论是宫崎骏也好,高畑勋也罢,请珍惜这些不合时宜的老家伙们的作品吧,因为或许真的马上就要到和他们告别的时候了。

 3 ) 比较《竹取物语》与《辉夜姬物语》的异同得失

明罗念庵的醒世诗廿二首、明栯堂禅师禅师的山居诗四十首以及清胡大川的幻想诗十五首,是我最喜欢的三组“组诗”,无一首不是精品。

其中,最接地气的要数胡大川的幻想诗了。

十五首诗基本把人的妄想或梦想用最美的语言说尽了,反复吟咏,至今新鲜。

浮沉道力未能坚,世网撄人只自怜。

四海应无极乐国,九霄岂有寄愁天。

无聊一作非非想,适意真堪栩栩然。

谁解古今都是幻,大槐南畔且流连。

倒影中间万象呈,思偕列子御风行。

上穷碧落三千界,下视中华二百城。

月里求将不死药,洞中观尽烂柯枰。

只愁高处清虚极,又惹离愁黯黯生。

这首二首用于本故事亦是再恰当不过了。

动画电影《辉夜姬物语》改编自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竹取物语》。

总体改编得非常成功,唯独结尾和立意还欠原作之修养。

动画中的佛陀接引,在原作中是天人接引。

在日本这个神道与佛教信仰并行的国家,百姓多生事求神,亡事求佛,那么阿弥陀佛接引去极乐世界便是人所无比期望的事,一旦往生,顿开佛慧,无由复生尘心染意,故绝不至不舍,若是不舍,则佛亦无下手处。

但天人接引,犹在六道,未出三界,天福享尽,还堕五趣。

如果这不是导演知识性的错误,便是凡夫既厌恶世间的无常和浊恶,又难忍“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孤寂之情。

这种情绪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长是如此,而中国现代的一些仙侠题材作品,包括金庸的武侠亦都未能超越这种孤独,有思考,但最终指向情或者“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些作品多引用六道轮回或苦空无常等佛法知识,终不愿深入思维。

“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声闻尚未发菩提心,何况凡夫!

佛法岂是教人忍受孤寂,但超越的前提是发菩提心,这是根本。

根基不立,徒自忧天,真向上去,大有事在。

原作中有辉夜姬临走时将不死药赐予天皇,天皇以“不能再见辉夜姬,安用不死之灵药”为由将之焚毁这一情节。

基本上好的文学作品都在写人的痴。

世人看来,焚药是痴。

求药何尝不痴!

按佛理,所谓不死,只是活得长久些,最多八万四千大劫,且长寿在佛看来是八难之一,不是好事。

故佛示明路,唯有修行,上求佛道,方能解决分段生死和变异生死的大事,此等境界,则无生无死,何求长寿。

焚药一节,从寓意来看,则是放不下恩爱情仇(对辉夜姬的思恋),则不可能无量寿(不死药),因生死轮回的根本便是情执。

《竹取物语》的叙述是平静的,既无劝世的说教,亦无痴情的倾向。

但电影折射出的是一种流连的情结。

动画虚拟了一位名叫舍丸的乡村少年,英俊而勇敢。

一方面令地球上的生活尚有值得留念之处,另一方面可与五位俗丑的皇子大官们作反差对比。

如果说身处金殿玉楼的五位求婚者正显出了人性之污秽、弱点和可怜处的话,那么与舍丸的蓬门茅舍的生活似乎是快乐无瑕的。

导演借辉夜姬之口说:“有何污秽!

不论喜悦或是悲伤,这大地上的众生,生命全都散发着光彩,鸟虫兽,草树花,还有人情味……”然而,细思不然,至少对于那只被捕杀的雉鸡来说,生命的终点是充满恐怖的,世间生灵杀伐不止,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说这句话,到底自私了。

而这点,也正是现代大多数不甘堕落但又难以忘情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不能突破的局限循环——要拥抱世界的时候,又常觉秽俗而憎恶人性贪嗔之恶;要远离世界的时候,又不提丑恶而难舍世间缺憾之美。

非常遗憾!

其实,作品那动人的至高点不是优美和壮美,而是空(如《红楼梦》);不是完美和凄美,而是至善(如《新约》)。

《竹取物语》本身处理得非常好,辉夜姬在天人不近人情的催促下,从容地向“父母”和天皇告别,随顺世情。

而又因为《竹取物语》没有混淆天道和佛道的霄壤之别:天道是喜净恶秽的,守着一个美好的境界,而佛道是净秽不二的,“心净则国土净”,故能视娑婆等极乐,更要回入五浊,令一切众生都获得究竟的智慧和无苦之乐。

因此,辉夜姬对天道的不乐,可解读为对天人喜净恶秽的分别心的不乐(辉夜姬的降世在原著中被描述为她“由于犯了一点罪,所以暂时叫她寄身在这下贱的地方”)。

“还我本来真面目,依然天下有情人”,只是,辉夜姬是否像仓央嘉措那样,应以爱情身得度者,即现爱情身?

按《起世经》所说,人本就是从光音天来的,因贪恋地球上的“地味”而渐渐产生各种分别念、情欲、憎恶之情等等。

天道并非是恒常的,只是和人道贪欲炽盛的恶不同的是,天道众生的恶便是对所谓下贱众生的慢心。

令我映像深刻的还有一部日本人偶动画电影——川本喜八郎的《死者之书》。

女子在宿世因缘显现时,未失正念。

她明白,真正爱一个人,不是爱染上他,而是度他成佛。

这是突破情执局限循环的作品,然而,若是沉迷于这样的作品则又陷于此循环之中了,不过“梦里说梦两重虚”罢了。

须知,魔是无孔不入的。

最后以罗状元的诗结尾。

看破红尘待如何,犹如新燕补旧窝。

到头辛苦还辛苦,一世逐波枉逐波。

积万黄金空白首,争名夺利尽虚浮。

万般算起浑如梦,何不回头念弥陀。

 4 ) 看到最后才明白的一些东西

其实观影体验并不是最佳的甚至一度看到只剩30分钟时开始揣测为什么这个故事能够有那么高的评价;我能欣赏这种平淡的日式美学也觉得水墨的画风真的很特别,尤其是在表现写意式的着红衣的辉夜姬奔跑在雪上的场景真的是充满东方意味的美学意义但是剧情真的很平淡竹取物语的故事算是非常出名了其实和桃太郎一类一样都是日式的物哀精神所致的对花鸟鱼虫山石草木的向往我本以为改成电影会改编出比较跌宕的情节来但始终电影都是一种不温不火的讲述辉夜姬来到人先是体验了人世的温暖亲情也好友情也好懵懂萌生的爱情也好但是接下来的东西又让人世的面目变得模糊了就像小时候我们看故事总是一眼能知道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可是真正活在人世间我们所接触的人都是模糊不清的,慈爱的父亲逼迫辉夜被礼节束缚去嫁给王公贵族就是恶人吗?

他只是以他的理解在给予他所深爱的女儿最大的善意;那些只因传闻中辉夜的美丽费劲心机地求亲的贵族甚至天皇是恶人吗?

他们并没有逼迫辉夜他们只是单纯地向往美好的人美丽的事物又有什么错呢?

小时候陪伴着自己长大,为了保护自己而受伤,偷瓜会分自己一半甚至会害怕自己的离开的少年是好人吗?

他离开辉夜自知地位悬殊很快也娶妻生子,却也在重遇初恋的女孩时把家庭忘得一干二净信誓坦坦地要带着女孩私奔,他,他们,都不过是最寻常不过的人罢了,会用错方法会错事,会给人带来伤害,也会真心诚意地爱一个人,想给她最好的东西,哪怕失去生命,因此不存在原谅与否的说法,人世的苦痛也好幸福也好,都是月亮上没有的东西,它构成的人间纯良又诡谲,方在世上的人痛恨它的丑恶的一面和无常的变化,可没有一个人不在被迫离开时生出留恋的。

辉夜姬想知道人间是怎么样的因此来走了一遭,也许大家都是这样呢,那么痛苦的活着的感觉,也许在某一天,也会笑着怀念吧。

 5 ) 《輝耀姬物語》剖析:月亮公主的"罪與罰"【超雷劇透】

转载一下,這篇評論寫得很好,原網站: http://blog.udn.com/Avathoth/16198429《長恨歌》的詩,套用到高畑勳的動畫《輝耀姬物語》上,可以改為:『竹戶有女出長成,養在深山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輝耀姬物語》:一部寓意‘生’、‘死’的物語故事改編自日本最古老的傳說《竹取物語》,講述月亮的仙女下凡,被竹取翁夫婦撫養,片霎間由姆指姑娘長大成傾倒眾生的公主,沉魚落雁的美貌引來各路公子垂青,玉食錦衣、卻始終抓不住幸福,歷盡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最後披上一襲“霓裳羽衣",帶著一絲悵然若失返回天上宮闕——那真正屬於她的歸宿。

脈絡簡單,卻是人一生的寫照:地球=現世,而忘卻一切痛苦和凡間經歷重返‘月界淨土’則象徵死後的往生。

劇終臨散場的一幕,嬰兒輝耀姬與月亮的映像重疊,點睛式帶出生死大同的參悟,而片尾曲的詞:“現在的一切是過去的一切"亦與此主題相呼應,因此從這角度出發剖析這部片,應該不會有偏離宏旨之嫌。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觀乎《輝耀姬物語》,之所以能帶來震撼,乃是因為它底子裏是一則探討生、死大命題的普世寓言。

原作提及女主角輝夜姬來自月球,因觸犯了天條而被放逐到人間,後又在一介凡夫俗子面前羽化登仙,留下撫養她長大、肝腸寸斷的兩老。

到底公主是犯了甚麼罪而被貶落凡間的呢?

又,為甚麼最後非得重返月之都不可?

這些問題盤踞於高畑勳腦海多年,自年輕時於東映動畫工作、首度有將日本文學國粹《竹取物語》動畫化的念頭起,至78歲的高齡嘔心瀝血、終製作出《輝耀姬物語》這部曠世鉅獻,片長亦由原先預計的30分鐘擴展成約3小時:『姫の犯した罪と罰』——這是貫穿全劇的主軸,並在電影預告、宣傳和海報的標語上一再強調,足見這是導演真正想探討、向觀眾帶出的訊息。

而既是出自《螢火蟲之墓》的大師高畑勳之手,又適逢是他人生體悟最多的晚年,反思的題材自然會是比較深沉、嚴肅的,雖不至於就是一部成人物語,但(骨子裏)絶不是一般灰姑娘式的童話。

但看畢整齣電影,觀眾(尤其是西方)卻普遍對公主到底因何故被貶落凡間一事一頭霧水,有著‘貨不對辦’、‘戲裡沒交代清楚’的印象。

日本甚至乎有網友戲言,與其說是公主,倒不如說是竹取翁‘罪與罰’的物語。

因此,這篇文章會聚焦剖析全劇的深層次意義,希望能揭開《輝耀姬》所述故事背後的真貌。

輝耀姬在月界所犯下的‘罪’導火線的關鍵在於那首串連全劇的《童謠》:  『鳥兒、蟲兒和野獸 青草、樹木和花朵 孕育出人情』輝耀姬為何兒時便懂得這首歌?

她唱的版本為何又多了一段,是其他人不曉得的?

尾段有一幕,輝耀姬得知自己快要回宮,與老媼俱坐一室、撫琴唱和,並向她憶述說,自己第一次聽這首歌是在月之都的時候,由一位去過一趟地球、後又返回月宮的天女哼唱;而那段憶述,伴有兩段謎樣的畫面:一羣飛鳥劃過披上丹霞的富士山,男人手拖着孩子,在黃昏的沙灘上追鳥,奔入海中;鏡頭一轉,父子倆站在海邊的松樹下,仰望月亮,悵然若失,似在緬懷着誰。

由種種線索推測,這位月上哼歌的天女,想必就是日本另一則神話《羽衣傳說》的女主人翁,故事大略是說:“一羣白鳥飛到湖中沐浴,脫下羽衣露出仙女的原形,被男子碰見。

男子收起其中一件羽衣,使得一名仙女變不回白鳥,被逼留下。

女子跟男子結婚、生子。

女子叫孩子問男子羽衣藏在哪,找到羽衣後穿起變回白鳥,飛返天上,留下男子和孩子。

"《羽衣傳說》據說發生的地點之一,就是可遠眺富士山的三保之松原(海邊的松樹+富士山),經導演巧妙的移花接木、穿插在輝耀姬的物語中。

原作中的仙女明顯是一直想返回天宮的,但因羽衣被竊而被逼逗留人間,高畑勳因應劇情需要將故事稍作改動,為電影譜寫出新一則的‘後日談’,情景如下:雖身在月宮,天女卻對人寰有一股莫名的牽掛,嘴邊常哼著地上那首童謠;尾段的“まつとしきかば 今かへりこむ"是天女自己加上去的,因此地上沒有人聽過。

歌詞意譯是:『如果此刻真的在等我的話,我會馬上回去(你那裡)。

』她那對留在凡間的丈夫和孩子想必早死了,而披上月之羽衣後,理應會喪失一切塵世間的記憶,但每當哼唱這首歌,眼淚都會不期然的淌下天女的臉頰。

“很不可思議……"目睹這副情景,輝耀姬不禁心動神馳了起來:凡間到底有甚麼事值得如此眷戀,以致披上月之羽衣後仍可以像藕斷絲連般,跨越時空、跨越生死的藩籬,觸動歌者的心靈呢?

她望向這顆蔚藍的星球,不由得被當中的森羅萬象吸引:飛禽走獸,鳥語花香以及人情味,林壑尤美,四季循環不息,充滿綠意盎然的生機。

這首‘天女之歌’讓輝耀姬一窺月界所沒有的森羅萬象,從而勾起她對人世間‘生’的憧憬,渴望下凡到世上來經歷歌者心所繫的一切。

這,就是輝耀公主在月界所犯下的罪。

嚮往生存,有甚麼錯啊?

普通都會這麼想吧。

須知佚名的《竹取物語》成書時,傳入日本的佛教正盛,而整套作品在當時社會背景的熏染下,都頗具濃厚的東方哲學色彩。

戲中,月宮乃一清澄、無煩惱的‘極樂世界’——極樂、無煩惱之謂也,更準確點說,是一切呈‘空’、哀樂不能入的境界,不生不滅,遑論七情六慾:佛家稱之為‘涅槃’。

‘涅槃’,意為滅、滅度、寂滅。

沒有哀、怒、憂愁,同時亦沒有快樂。

這與一般現代人腦海中的‘天國’、‘桃花仙境’迥然不同。

(蘇軾晚年參透人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體悟便頗具這種禪味。

)在天人眼中,下界是一污穢、百孽叢生的地方,凡夫俗子被‘貪、嗔、痴’所苦,像痲瘋病人般追名逐利,困於永無止境的生死輪迴中,過著卑賤、朝生暮死的生活。

佛僧鼓吹透過修行,擺脫‘貪、嗔、痴’的桎梏——世間一切煩惱的根源,達至一圓滿而寂靜的狀態(圓寂),從無止境的輪迴之苦中解放出來。

為突顯出這點,戲末來迎的‘月王’被描繪成釋加牟尼的模樣(原著僅稱‘看來像王的人’),站姿像一尊雕像般木然,而隨行的仙人皆表情空洞、目光無神,說穿了就像行屍走肉、沒有靈魂的空殼,與西方宗教的‘聖徒’大異其趣。

甚至乎可大膽推斷,月界上的都是生前證悟涅槃而登仙的人。

他們既視人間的七情六慾為累贅,自然不會體恤女主角與雙親離別的痛苦。

(女官稱之為令人“心煩意亂的事",而膾炙人口的登場配樂‘天人の音楽’,高畑勳更建議久石讓採用曲調輕快的森巴風組曲,以反映他們是來自一沒有俗世煩惱的世界這點,觀眾耳中聽起來卻反像慈航普渡的奪命梵音,足見其匠心獨運。

)因此,嚮往俗世(輝耀姬口中的‘禁忌之地’)的塵囂生活,對那些證悟涅槃的天人來說等於走回頭路,想再去躺生死輪迴、受七情六慾擺佈的這灘混水。

這念頭是近乎‘異端’的存在。

輝耀姬成了月界的異類,作為仙人卻內心糾結、羨慕起凡夫俗子的生活來;在眾仙人眼中,她的心智是被情感迷亂了。

月界所加諸於輝耀姬的‘罰’輝耀姬犯下了‘罪’,那就是對人世間的‘生’有所嚮往,那月界加諸於她的‘罰’,又是甚麼呢?

上文提到過,這部片是一則以生、死為宏旨的普世寓言。

如果公主的‘罪’是憧憬人世間的‘生’,所要受的‘罰’,無非是要她糾正這一觀念,對‘生’產生絕望而對回歸月界寂滅的‘死’抱有嚮往。

因此,輝耀姬被抹去她作為天人的記憶(除卻那首事情觸發點的童謠),如願以償的落入凡間,親歷人世間的苦和悲歡離合,飽嘗一眾凡夫俗子所帶來的滋擾,在長期壓仰、積怨底下終興起尋死的念頭。

這裡的‘死’並非指一般的死,如飛來橫禍、疾病或衰老所帶來的死,而是指‘心死’——杜絕一切生存的意欲,萬念俱灰,對世間的價値、愛・恨全盤加以否定。

古人云:『哀莫大於心死。

』只消輝耀姬看破紅塵、參透人間是苦的道理,由衷想重返寂滅的‘月界淨土’(死),她便達到天人懲罰她的目的,同時亦是‘罰’本身的終止(‘懸解’)。

這就是輝耀姬下凡所要受的天刑。

換句話說,這場流放下界的人生,是月界為異端公主度身訂造的“思想改造計劃"。

故此,公主的罪與罰,可以理解為人對生與死的天問,對世間之是美是醜,以至生而為人、對生存意義的反思,藉此勾勒出入世與出世兩種世界觀的衝突,而衝突到最後,是月界一方勝出了。

被天皇從後熊抱的剎那,輝耀姬的心發出了呐喊,說:“我受夠了,我不想再待在這種地方。

"這種厭世的想法與尋死無異,正中天人的下懷。

(之前拒絕入宮做妃嬪的時候,輝耀姬已對老翁說自己做好輕生的打算,手拿起織布機上的昆蟲屍體自喻。

那時的她內心積怨已達臨界點,天皇的一抱、收定音之效。

)在她不經意向月亮呼救的一瞬間,月界撤回對她的絕罰,輝耀姬有回了一切天人的記憶,想起自己當初是為了甚麼下來凡間,又為何懂得唱這陌生地方的歌。

結果,她後悔了。

“啊啊,我究竟待在這片土地上做了些甚麼……"這是人臨死前,總結自己一生所作出的感慨。

當今有多少人,為遷就父母而犧牲一己幸福,因無力改變現狀而出賣自己的理想,被社會制度盲目牽著走而迷失了自然的天性,長期埋沒真我,即使最後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又有甚麼意義?

都白活了,覺今是而昨非的時候為時已晚。

縱然已領悟幸福的眞諦,但已經回不去了;死神不會因你對人生有新的體會而放慢腳步。

要來的還是要來。

(在輝耀姬失去意識、被‘飛天’接上祥雲的彌留之際,讓她與父母作最後的相擁泣別,已是莫大的慈悲寛容。

)對月撫琴,輝耀姬苦苦哀求讓她繼續留在凡間,多感受一下“在這片土地上活著的幸福",所表達的正是這種對人生的欷歔、無奈和歎息。

因此說,這部片其實是人生的縮影——用一個時辰,講完一生。

戲裡何謂‘有意義’的人生,至少對女主角來說,是絕不含糊、拖泥帶水的,連五歲童也看得出,她想做回‘竹荀’,過童年過的生活:偷田瓜、捉野味,結伴嬉山玩水,捨棄軒冕,寜作綻放於田原邊的一朵野花,“像鳥獸一般活著";套用石作皇子的話,就是“將朝夕的運作視為喜悦,將四季的變化視為糧食"——與自然為伍,去感受淳樸的鄉土人情,即使有時候只能用草根果腹;撇下仙境的恬逸,寜與真命天子在凡間同甘共苦,即使最後步向死亡。

(這席話其實是說中公主心坎的,使石作皇子成為五名求婚者當中唯一讓公主動過心的人,只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這份心意的人不會用如此浮誇的話說出來。

)這理想鄉的生活,頗像道家所描繪的‘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

素樸而民性得矣。

』公主心嚮的幸福,其實就這麼簡單。

五名求婚者最終雖鎩羽而歸,但輝耀姬抗拒的其實不是婚姻,而是造作、虛情假意的‘偽’。

輝耀姬一生都在追求‘真’,真近乎‘自然’。

無奈,想做回自己、與所愛的人一同追求幸福時為時已晚:就在短短一瞬間,輝耀姬確曾萬念俱灰、屈服於厭世的絕望底下,請求月亮的仙人來接她走,後悔莫及。

這場‘出生’與‘入死’的處世角力,是天人勝出了,取回天人記憶後的輝耀姬怎樣想對他們而言已無關痛癢。

終幕,天人來迎,在披上遺忘的月之羽衣前,輝耀姬對自然界作出最後一次歌頌,超越一切地肯定人世間的美。

“這裡一點也不污穢!

"對催促她離開的女官,她反駁道。

對輝耀姬來說,這世界是瑕不掩瑜的,有鳥,有樹,有生命,以及人性的光輝。

父母的愛、人與人之間的眞情,可以抵銷凡間一切的苦難。

無奈,一襲羽衣披上,這活出人間‘真、善、美’的絢爛生命也跟著香消玉殞,教人無限惋惜。

月界一直在幕後誘使輝耀姬萌生死念觀乎網上評語,都普遍將悲離的結局歸咎於老翁身上,說他自把自為、不理會女兒的感受,騎刧了女兒的人生,然後將焦點放在家長與子女的代溝上,說幸福無價、錢買不到幸福云云。

沒錯,但這只是淺析之見,忽視滲透全劇、月宮力量的作祟。

至少,這不是物語最深層次意義想帶出來的訊息。

在這篇文章所著眼的‘罪與罰’框架下,可以斗膽說,老翁,五名求婚者,以至乎天皇,都不過是月宮仙人手上、處心積慮要把輝耀姬一步一步迫向‘死亡’的棋子。

說穿了,就是整套童話般的物語,由始至終都是天人佈的一個局,要教輝耀姬萌生厭世之念、割絕一切紅塵眷戀,恍悟人生是苦・歸根是命,好早日登仙。

(這就是為甚麼輝耀姬初頭長得如‘竹荀’般快,到了十三、四歲荳蔻年華以後,速度又慢下來的原因,京城的後段才是天人真正“感興趣"的部份。

)任誰都說得出,竹取翁擧家移居京城是整部物語的轉捩點,戲中用‘現在’與鋪陳的‘過去’作了個有力的二元對比。

(鄉間的童年是公主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同時亦是竹取翁夫婦等一眾人最幸福快樂的時光。

)但是別忘了,是誰在竹林爆出一莖又一莖的黃金和綾羅綢緞給老翁,為搬遷以至令公主痛不欲生的日後談提供了動機及雄厚財力之基礎。

“上京把女兒培養成高貴的公主殿下,過配得上這些衣裳的生活,讓貴公子對她傾心,這才是公主的幸福。

"——老翁只是揣摩天意,將之付諸執行而已;試問有誰生在迷信時代,親歷此一連串神蹟後不會作這聯想。

誰來當輝耀姬凡間的養父養母,屬天擇,只可以說選竹取翁選對了人,而一開始竹取翁也把公主當作‘上天賜給老夫我’的禮物,將人偶大的她捧在掌心不讓老媼碰;將公主視為己物的心態到最後都沒變,但與京城的薄情郎不同,他是真心愛她、想她幸福的,只是他揣摩天意著手為公主籌備的幸福,實是天意要加諸於她身上的刑戮,要將她一步步迫向絕望的深淵。

(戲的開頭,在野孩子和老翁喊‘竹荀’和‘公主’的拔河中,蹣跚學步的嬰兒選擇走向老翁,似已預示自己長大後會順父意當一名‘公主’的宿命。

)老翁沒有錯,是人傻得有點可愛罷了。

畢竟,輝耀姬所憧憬的世界,不是只有自然界的美,也有人性險惡的醜陋面。

要輝耀姬認清‘人間是苦’,沒有比感同身受來得更有說服力。

富貴,人之所欲;假如要懲罰的對象是坊間一凡夫俗子,大可一開始便把他生在京城一戶窮家庭裡,用貧困窘迫使他速速就範、擧白旗投降;但當對付的是一位可以說是正能量化身,“只要能過自己的生活,跟你一起啃樹皮也幸福"的超樂天女孩,就要逆坊間之道而行,讓她一嚐心嚮的鄉土人情後,綾羅加身、把公主的心囚禁在一襲襲華服底下,置於一座用朱甍碧瓦砌成的監獄中(就像老翁給公主編的‘上等竹籠’,公主恍如那隻籠中鳥),而彷彿正是天有意要與她作對般,除了享之不盡的財富外,輝耀姬又擁有天賦的傾城美貌和才華,天生麗質難自棄,慕名來求婚的貴族子弟多如過江之鯽;一心嚮往原野自由的她被安插在繁文縟節的帝都,猶如魚脫於水,痛不欲生,一切實屬天意安排,而這迂迴的懲罰手段最終也湊效了。

紅顏禍水,彷彿每一樣天賜在她身上都成了詛咒。

(甚至乎可進一步推斷,故事若發生在現代,結局一樣不會有變。

)諷刺的是,這些上天賜予的沒有一樣是她自己想要的,而她真正想擁有的最終卻一樣也沒有得到,只能說是造化弄人。

把賬都算在老翁頭上,是get不到整件事情的始末。

(雖有說,真正需要“思想改造"的似乎是那個天皇,但此純屬戲言。

)命名宴一幕,御簾後的公主無意間聽見賓客酒後失言,不禁悲從中來:理應衷心向她道賀的賓客,竟出如此輕佻的冒犯之言,讓公主驚覺他們來給她慶祝的這份心意是假的,老翁為她辦的這場‘宴會’是假的,禮教的繁文縟節,連同當前玉食錦衣的生活,一切都是假的;公主的心情,頓時像周遭搭建的海市蜃樓般崩潰了。

悲憤交雜下,公主奪門而出,抖掉累贅的十二單衣,狂奔在京城大道上,直往深山的兒時舊居奔去,想找回往日生活的‘真’。

公主奔走京城的這一幕,天上的月輪大得幾乎佔據了整個夜空,彷彿伸手可及;照‘罪與罰’的解讀,公主此刻‘待不下去’的想法,與月界要她萌生的厭世之念相差無幾,是瀕臨‘死’的絕望。

(公主傷透心折壞貝合玩具的那段,配樂就名為《絶望》。

)也因此,象徵‘死亡’的月亮以近在咫尺的姿態呈現,然後形影相隨般,時而高照,時而隔著枯木窺視着公主於樹叢奔馳的身影,畫面也愈趨凌亂、筆觸狂厲奔放,捕捉公主心亂如麻的心境,是導演的表達手法。

這是戲的經典劇照之一,同時亦是本作角色最澎湃的情緒波動。

接著毀壞後園的假山造景一幕,滿月當空,公主怪責自己給別人造成不幸,嗚咽著喊:“假的,假的,都是假的,連我也是!

"只見月光明燦,默默注視著一切照盤算的方向發展,彷彿是導演在提醒觀眾誰是幕後的始作俑者。

如果說這是齣悲劇,那這是一齣沒有奸角的悲劇,結局更教人痛心,彷彿罪、苦難是固有於世間,悲離是宿命,缺陷屬人生本質的一環。

最後,乘祥雲升天回月宮的一幕,理應失去一切凡塵記憶/情感的かぐや姫迴首,望向蔚藍的地球,一股莫名的不捨襲來,潸然淚下,就像兒時自己第一次唱那首《童謠》哭的時候一樣,一切盡在不言中。

如主題歌所唱,生命的記憶(經歷),是深刻地烙在靈魂上面:記憶可以消去,情感可以消除,但靈魂上的烙印不會就此消卻,是生存過的證明,頗有“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之憾。

落入凡間的‘生與死’=月亮公主的‘罪與罰’,這,就是整部《輝耀姬物語》的來龍去脈。

‘生=罪・死=罰’,這類二元對比的手法遍佈全劇:‘鄉郊・城市’、‘童年・成長’、‘禮教的束縛・田野的奔放自由’、‘理想・現實'、‘美・醜'、‘貴・賤'、‘浮華・恬淡’、‘希望・絕望’、‘公主率性的真・情郎虛情假意的偽’、‘男權的主導・女性的被動’以至主題歌的‘過去・現在’……例可以一直舉下去。

因此,高畑勳借《輝耀姬物語》想探討的,是觸及人生命最本質的議題,公主的‘罪與罰’,是人對‘生與死’的天問,向觀眾帶出入世與出世兩種處世態度的反思:人是甚麼?

生存的意義是甚麼?

天意之於人又是甚麼?

世間有値得冒死追求的人生嗎?

面對命運的崎嶇波折,是該逆來順受還是負隅頑抗?

世間是美?

是醜?

人性本是善?

是惡?

世間有所謂對或者錯嗎?

還是一切鏡花水月,根本無從區分?

人有宿命嗎?

古賢的人生觀和哲學放在現今還適不適合?

有得選擇,你會來這個世界嗎?

知道死期在即,你又會怎樣改變自己的生活?

這部片的深度,絕不止乎‘愛情'、‘物質幸福'、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這麼簡單。

輝耀姬下凡曾死過兩次公主從命名宴奔走出京城,回到深山的故鄉,發現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竹戶被陌生人佔住,捨丸和兒時玩伴們隨木工師傅的聚落遷離,只留下那棵枯樹。

(由她與燒炭老人的對話可知,輝耀姬那時是人生第一次經歷冬天[一歲未滿,囧],以為山是真的死了、不會回春;從往後的劇情推算,由降生到被天人接走,輝耀姬實際在凡間只待了約四年時間。

)形如槁木死灰的公主隻影形單走下山巒,穿越飄着雪的梯田,最後不支倒臥雪地上;滿月當空,周圍盡是一片只有白色和灰色的世界。

“我看過這片景色……"公主喃喃說完便閤上眼,之後有叫作‘飛天’的月宮仙女前來,在她身上空盤旋,似是守護。

須臾,公主在自宅的御帳台上驚醒,發覺外面的宴會仍在鬧烘烘進行着,身旁的女侍童熟睡如常,許多觀眾便以為剛剛發生的是一場夢。

但倒臥雪地一幕,輝耀姬確實在凡間死了,關鍵線索是御帳台上、貝合玩具的碎片:若然那一段是夢,醒後斷不會有夢中奔走前、輝耀姬傷心折壞的貝合玩具。

而死前她回想起的那片白色、灰茫茫的世界,正是自己下凡前曾居住、四大皆空的‘月界淨土’。

(後來憶述‘天女之歌’那段有繪出來。

)這回想,大概是要對輝耀姬之死作出提示。

(‘月界淨土’[寓意上]=‘死’)恐怕實情是,輝耀公主未受完天刑便率先氣絕,還有着‘罪’,因此,‘飛天’所象徵的月宮力量介入、把時間校回到未出走之前。

換句話說,輝耀姬還未領略天人罰她下凡要她領略的教訓便Game Over了(未心死身先死),於是月界將塵寰的時間reset過來。

(月宮仙人似乎都擁有某程度操縱時間的能力,輝耀姬後來爭脫天皇的熊抱時,便展現似是能將時間凍結的能力。

)月亮,似是默默地等待輝耀姬從凡塵眷戀中悔悟過來……這是輝耀姬在凡間第一次的死。

在這之後,輝耀姬成熟了許多,乖乖聽相模的話染齒、拔眉,往父親心目中的‘高貴の姫君’形像邁進,似是惦記燒炭老人說過的一番話,把眼前的苦難視作一場冬、一場考驗,默默地等待自己的春天到來。

戲中,她放生過三次動物:被拴起的貓,蚱蜢,以及竹籠中的麻雀,分別對應《童謠》中的‘野獸’、‘蟲兒’和‘鳥兒’,正是寄託自己嚮往自然/自由的情懷。

到了五位達官貴族求婚的戲肉,公主將計就計,向他們作出五寶之刁難,答應嫁給那位尋得寶物的人。

(原作中,かぐや姫是自己想出那五個難題的。

)素未謀面便將自己比作稀世真寶,輝耀姬識破他們的虛情假意,愛上的只是從別人口中聽來的‘高貴の姫君’,但終究這‘姫君’形像是禮教制度的支配底下打造出來的,並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是熱情奔放於林壑山水之間的。

情郎以贗品充數,企圖瞞過かぐや姫的眼睛,愈加突顯這份愛的假和人性陰險的醜陋面。

再一次,物語以五件寶物的‘虛幻’對比《童謠》中大自然美的‘真’:  蓬萊山玉枝=‘樹木’  火鼠的裘衣=‘野獸’  佛陀的御石鉢=‘花’(石作皇子送上朵紫雲英代替,謂花生在石旁)  神龍的五色珠=‘蟲’(古通‘蛇’=‘龍’)  燕子的安產貝=‘鳥’《童謠》唱的,是公主真正想過的人生。

這代表人工贗品雕琢得再怎麼精美,都取代不了大自然的一朵花、一株綠草,不能帶給公主心嚮的幸福。

假的蓬萊玉枝,被燒盡的火鼠裘——“這就是我在他們心中的價值。

"這也時時刻刻提醒着公主,一日她所等待的春天未來,當前的自己也是贗品,像後園的假山水造景一樣。

五人求婚這段用了層遞,由令人哭笑不得的演獨腳戲到鬧出人命,公主的反應也由起初的笑呵呵,到手震,到沉默,到伏地痛哭,到自暴自棄與哀慟自責,心境愈來愈趨近月宮仙人要的‘死’。

等到最後,春天沒有到來;公主緬懷童年故居,重遇捨丸。

那時候的她已經取回天人記憶,知道自己下凡受罰是怎麼一回事,儼然像名宿命論者般在拋謎語:“不可能了"—“太遲了"—“沒辦法,已經逃不掉了"—“就是被找到了。

"換句話說,就是:『我的一生由始至終都是一盤設好的棋局,在他的掌握之中,根本沒得跟他鬥,我是逃不出他的五指山的。

』他,可以是指‘天人’,可以是指‘命運’,可以是指‘死神’,總之,就是人不可突破的‘宿命’。

捨丸似懂非懂,但仍二話不說,要公主跟他一起私奔。

公主被打動,也就豁出去,做回童年的‘竹荀’,與青梅竹馬的捨丸相擁在一起,想再續前緣;兩人遨遊天地,飽覽繽紛花海和田園風光。

(這就好像末期癌症病人,知道自己死期在即,索性把儲蓄和退休金都花掉,跑去環遊世界。

)藍天白雲,太陽高掛,象徵著‘生機’、‘生命力’。

二人飛上蔚藍天際,俯瞰海景,然而就在這時候,月亮在光天白日的情況下出現了;瞧見月亮的公主驚惶失措,懇求給她寛限多一點時間,並叫捨丸抱緊她、不要放手。

月亮的力量拆散了兩人,輝耀姬失去知覺,由高空跌入海中,激起一道高高的水柱。

捨丸驀地醒來,發現自己躺在與公主重逢的草地上,卻不見公主的踪影,便與觀眾一樣以為剛剛發生的是一場夢,而另一邊廂,公主乘牛車返回了京城。

那不是場夢,公主落入海中之後確實又‘Dead End’死了,仙人發揮月宮力量,再一次把時間調回去。

這是全劇唯一的『Problem Scene』。

正因為這不是一場夢,更叫人難以忽略捨丸樵夫已成家立室這事實。

就劇情上來說,這設定完全多餘;就道德美學來說,錯得一目瞭然;就藝術效果來說,是把高潮前一幕的氣氛和感動都毀了,近乎敗筆。

公主是無辜的,對捨丸有家室之事不知情,問題出於捨丸這負義男身上:一個肯二話不說,為她拋妻棄子的男人,能為她真正帶來多少幸福?

好像公主一直所憧憬的幸福,到頭來都是場空,最多也只能做人小三似的,簡直是教觀眾暗呼月亮快點來接公主回宮,阻止劇情往這一方向發展。

(而天人之後確也很快就出手了。

)照高畑監督的說法,與捨丸‘飛翔’這幕原是為了讓公主“感受地球和人間的美好",而參照劇本原案,起初飛在天上的公主和捨丸會目睹的,是人們“在不同的土地上生老病死,是一段有如走馬燈的情景",後來才把這一幕的主題改為“公主和捨丸的心靈結合"。

(詳見《THE ART OF 輝耀姬物語》pg.191,228。

)亦即是說,‘飛翔’一幕的原案其實更能切題,以‘人間美’為出發點,遍覽地上的生老病死,呼應全套的‘生・死’宏旨,而月亮的出現也就有了合理解釋,因為那段戲是象徵人臨終前所看到、有如‘走馬燈’一般的景象,在更改主題後才走了樣,把焦點落在男女之愛情上而令觀眾耿耿於懷男方已有家室一事。

也許,這是導演想表達,世間的事真的說不準(公主在對白也只是說,“如果和你在一起,或許我會很幸福"),反映世間無常,以前的時光真的回不來云云。

總之,看上去有輝耀姬到最後都是在被男人騙的感覺——也許,這更能點出劇中主人翁的苦命吧。

古人云:『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輝耀姬之所以美,源自於她對‘真’的執著。

『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不論是以機智打發五位求婚者,還是與象徵傳統禮敎之枷鎖的相模鬧彆扭,公主都矜持著這份‘真’,對高畑勳而言,這種勇於擺脫父權社會的桎梏,衝破長期壓抑所展現的女性自覺,才是真正的女性之美。

輝耀姬一生都在追求‘真’,真近乎‘自然’——也就是‘不刻意’。

‘不刻意美而美’,就是美的最高境界。

賞櫻的一幕,一片赤子之心的かぐや姫一溜煙跑上山坡,望著飄落的櫻吹雪興嘆,洋溢的是對生命的喜悅。

由作為躺在母親懷抱裡的嬰兒,因聽見鳥語松濤而發出嘻嘻笑聲,到長大後陶醉於天地之美,這一份,是許多都市人早已失去、對生命的熱情。

看她一個人在櫻花樹下跳跳轉、翩翩起舞,猶如落入凡間的折翼天使,把日本文學中物の哀れ所刻劃之淒美推向高峰;不論是舞姿,還是天真爛漫的笑容,都是一曲對生命無上的禮讚,美得令人痛徹心扉。

櫻花飄落如雪,誰知背後藴藏的,是世間美倏忽即逝、以及伊人終將香消玉殞的悲命?

及後與捨丸翱翔天地間,公主張臂叫天地接納她,表達的何嘗不是“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情懷!

當這樣一位天真無垢的陽光少女,下凡到這齷齪的世間來,最終都無奈被紅塵種種迫得萬念俱灰、屈服於厭世的絕望底下,所給世人的警示,又是甚麼呢?

總評:層次高・意涵深・韻味濃這套費時8年、耗資51億日圓的鉅製,可謂高畑勲晚年集大成、登峰造極之作。

能夠把一則古代平平無奇的神話改編至這個地步,把主人翁的公主塑造得這麼有血有肉,為人物角色注入如此豐沛的靈魂,並把一人的人生昇華到普世寓言的層次,是超乎所有預期的,可謂青出於藍,頗有點石成金之妙。

(原作《竹取物語》雖不至於是‘石’那麼糟,但故事中的公主始終給人高不可攀、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勾不起讀者心中的共鳴。

)電影猶如一面鏡,映出社會百態,又,原作中對禮教文明的虛偽,以及人性‘貪、嗔、痴’之醜陋的批判,穿越時空,至今依然擲地有聲,看完在人的心靈迴蕩,不乏繞梁不去的餘韻。

返璞歸真的水墨畫風,恍如觀賞一軸會動的繪卷,畫中有詩,令人耳目一新;寥寥數筆,東方的女性美便躍然於紙上,又豈是如今氾濫的CGI動畫所能企及?

在日本的票房成績雖不如理想,只夠回成本的一半(只及宮崎駿同期電影《風起了》的1/5,囧),但是意涵比起那些商業化、華而不實的荷李活電影好上不知多少倍,堪稱動畫史上最高傑作;這樣一塊藝術瑰寶,說要把它納入人類精神文化遺產之列也不為過。

觀乎宮崎駿電影,以至西方動畫公司製作的動畫(包括迪士尼),沒有一套曾帶給我如此震撼,有種此套已成絕響、一覽萬山小的感覺。

票房不滯,只可以說是曲高和寡。

(我敢說,連日本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錯過了甚麼。

)我認為,一套片若能如此帶起觀眾對生命的反思,也就履行了文藝熏陶人心的社會責任。

(尾段雖有『Problem Scene』的遺憾,但無損整套作品的深度。

)因此,我給予這部電影最高的評價:A++[★★★★★★★★★★ + 2.5★]破格的12.5/10星,經典神作的『A++』級

 6 ) 隐含的偏离 ——对《竹取物语》的电影改编及其接受度的一点想法

《辉夜姬物语》是根据日本物语文学鼻祖《竹取物语》改编而成的动画电影,由大名鼎鼎的吉卜力制作,耗资51.5亿日元,却以24.7亿日元的票房(制作成本、票房均见于百度百科)惨淡收场,而在中国,它却以8.4分荣登豆瓣2014年动画片评分榜单第四名。

评价上的巨大差异,或许是由于影视改编的主题远远偏离了原作。

无论是原作还是电影,故事的大体框架是相似的,都是化生人间——拒绝求婚(包括五位贵族和天皇)——返回月宫,但二者对于叙事重点的把握则有天壤之别,因而含义也有所不同。

在贵族求婚的部分,原作中辉夜姬的要求凭空提出,实为刁难,之后用浓墨重彩描写了五位贵族为获得宝物而花费的力气,突出了他们的徒劳;而电影为辉夜姬的要求设置了前提,即五位贵族把她比作世上罕有的宝物,于是她的要求有了积极的意义,是为了反抗男性对女性的物化而提出的合理要求,至于贵族们的不幸下场,则是其自身虚伪的报应。

改动最大的是石作皇子,原作里他送了辉夜姬某山寺中的石钵并附上一支人造花,而电影中他只是送了一朵路边的野花,假装认识到了辉夜姬真正想要的是真心而不是宝物,结果被拆穿。

电影的改动完全围绕男性对女性的欺骗展开,可原作的重心却在于描写男性因色心而招致的种种灾祸。

因此,前者表现的是女性努力摆脱男性的控制,拒绝成为附属品,而在后者中恰恰是男性恐惧女性的诱惑力,两性的力量是颠倒的。

这一点在天皇的人物形象上能再次得到印证。

从父系社会的逻辑出发,如果帝王想要得到某位女性,那他们会用强硬的手段得到对方,并认为这是对方的荣耀,至于这位女性的想法、心情并不在考虑范围内。

电影中的天皇也是这样的,他充满占有欲,认为辉夜姬是他的所有物。

在辉夜姬抗旨后,他造访伐竹翁家,在偷窥辉夜姬时一把抱住她,不料她消失了,于是用记住她的身影后就回宫为借口骗她现身,再次想抓住她却扑了个空,总算给明白了自己没能力抓住她,最后扔下一句“朕还是深深地相信,成为朕的人,是你的福气”就离开了。

相较而言,原作中的天皇表现得更为痴情。

一开始,他也想把辉夜姬强行带走,但至少没做出强抱的唐突之举,只是拉住了她的衣袖,且在辉夜姬消失又出现后,他遵守自己看一眼就回宫的约定,没有继续纠缠她,而是奖赏了伐竹翁(之后参加伐竹翁办的宴会和辉夜姬本人没有关系)。

在被拒绝之后的三年里,他一直和辉夜姬往返书信,倾诉衷肠,在阻止她返回月宫时也出了力,甚至在辉夜姬离开后也对她念念不忘。

原作中天皇的行为不同于父系社会帝王的行为,他愿意花时间去感动女性,而不是单纯的占有,故原作从男性视角表现了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度时的情景,而电影则表达了受平权思想冲击下的父系社会中,一名男性对男权的反思。

由此,电影中出现了原来不存在的批判性。

通过添加辉夜姬的乡村生活情节及她和青梅竹马的感情线,电影批评上流社会的偏好戕害了人的自然天性、损害了人的自由,以及虚伪之人用物质扭曲了本应两情相悦的两性关系,这针对的是进入文明后的普遍现象,包括现代社会。

与此相对,原作的意义更适合从民俗学的角度解读,它反映了一段时期内日本人对佛教的接受情况和他们的生死观,故事中男性的徒劳在佛教视女性为不净的思想下产生,辉夜姬对追求者的拒绝也是因为佛教的修行观,而伐竹翁和天皇为情感拒绝不死药则可能是对本国神道传统的回归。

在文明与自然、道德与天性、男性与女性的冲突都不剧烈的状况下,原作根本无从批判。

综上所述,主题上,《辉夜姬物语》和它的原著《竹取物语》完全不同,由此造成人物形象上的差异。

对于儿时就接触原作的日本人来说,难以接受完全沦为丑角的贵族及天皇似乎也合情合理,甚至女主角辉夜姬的形象转换也可能是他们难以接受的事——高冷的、事实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女神怎么就成了疯疯癫癫的、被动逃离自己不喜欢的异性的野丫头了呢?

从性别角度看,原作的观念或许比改编的观念更健康,因为它虽然意在告诫男性不要受女性诱惑,但最后却肯定了世俗的感情,在一刹那的感情中发掘出了超越不死的价值,由此男性和女性有交流的余地;然而电影改编中的男性和女性处于对立状态,男性在意财富和地位,忽视了女性在意的情感,而且就算是有感情的男性,也像《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写的一样,心里老惦记着得不到的那个女人,忽视身边任劳任怨的妻子,舍丸看到辉夜姬后就想抛下妻子和孩子和她一起逃走就是明证。

电影敢于揭露这些实属不易,但原作中表现的既徒劳又值得追求的感情更有魅力。

不过,中国观众和日本观众很不同,从小学到高中,凡是涉及古代婚姻家庭的文章,其官方解读总是批判权贵的虚伪和封建家长制的压迫、追求婚姻自由,所以这部电影刚好符合中国观众的批判式解读逻辑,因此豆瓣网友对于电影中辉夜姬的形象大多表示赞同,而无法理解原作。

撇去教育给人的先见,中国几乎从有历史记录以来就处在父权的掌控下,而日本父权化的进度则要缓慢许多,如果集体无意识确有其事,那么从文化心理层面看,两国人民对于反映男女关系的作品的口味也会有巨大差异。

《竹取物语》原作和改编的不同接受度,就是在文化、教育差异下形成的巧合。

 7 ) 宅女升天物语

看得出高畑勋深受中国水墨动画的影响,辉夜姬婴儿时期憨态可掬的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充满了对老一代中国水墨动画致敬的意味。

不过这不是我最大的感受。

我最大的感受是,看完这部动画觉得自己膝盖中箭了。

高畑勋想表达的主题并不是大部分评论认为的女主热爱自然追求自由一类老生常谈。

他在很多关键情节上重构了这个故事——其实原本的传说要表达的倒是蔑视权贵那一套——而高畑勋的这一重构比较模糊,不足以让观众注意到二者差别,这也是我认为《辉夜姬》票房惨败的原因:对日本人来说这个传统故事耳熟能详缺乏新鲜感,改编后也没玩出什么明显的花样。

而很多国内观众只要看见高畑勋就不管内容,跟风吹一句神作大师就算完事——现如今左右很多人评价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谁拍的,这人名气大不大,得奖了没,别人怎么说——瞅准了这个就乱评价一气,不过是拿人云亦云代替自己的思考罢了。

高畑勋实际要说的和他的《萤火虫之墓》差不多。

那部电影被几乎所有人认为是反战电影,可角度刁钻的高畑勋大概觉得这误解太普遍,实在坐不住了,忍不住出来评价自己的作品,他说:这部动画与‘诉求反战’这件事完全没有任何关系,作品里头的任何一幕一景也完全没有刻意去传递反战思想的意思,主要想借由故事中清太与节子脱离社会群体、想以仅仅两人来建立一个家庭生活的行为,来影射出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特别是一些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们。

” 据高畑勲解说道,(本片)描绘的兄妹二人虽然成功构建起的闭合的家庭生活、但因为拒绝依赖周围的人活着而最后失败掉的这种生活状态,和生于现代的人有共通点。

换言之,他想描述宅男宅女是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失败的。

他的观点是,主角本来可以活下去,放弃一点自尊,回到亲戚身边(动画中曾经有人劝告过主角),但是主角不听劝告离开社会自己生存,最后以妹妹和自己双双死亡告终。

如果不是高畑勋本人证词,谁要是如此评价《萤火虫之墓》大概会被认为精神错乱吧。

而这部《辉夜姬》的潜在主题和《萤火虫之墓》相差无几。

豆瓣有条评论很有见地地指出公主“不明不白地来了世间一遭,因为什么都没有努力体会过,没有真的活过,所以才遗憾……这才是创作者想要我们思考的——我们为何来世间一趟?

怎样走才不遗憾。

”正是如此。

公主的人间父母很爱她,她有很多次机会清楚表明自己的意思。

听到别人侮辱她,可以站出来反驳,面对不喜欢的相亲对象,可以拒绝不见。

不喜欢城市生活,可以声明自己要回村里。

路上遇到舍丸,可以跳下去叫官兵住手和舍丸在一起。

整个过程没有人逼她,是她自己一直被动不肯面对。

她不拒绝不主动,含含糊糊态度暧昧,导致父母从始至终误解她的意思。

最后还产生了逃避思想,像月亮发出请求要离开人世。

当天宫的人来接她回去时,她后悔了,在那一瞬间觉悟了,可惜已经无法回头。

有别于原作里一开始就就是要嘲弄权贵们的女主,动画里的女主没有勇敢追求过,没有站出来彻底拒绝大声说不。

对人间还谈不上什么深度体验。

而女主真正留恋的只是她的童年。

舍丸是她的童年记忆的组成部分,她也不是真的爱舍丸。

一切的一切,究其原因就在于,女主是被加速成长的,身体已经长大,心智依旧停留在儿童阶段。

之前看的一本书里引用过日本学者柄谷行人的话,他“曾比较过传统和现代社会对待孩子的方式,其结论似乎让人大吃一惊:在传统社会中,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是不存在的。

儿童,乃是近代才被“发现”或“发明”的一种新生事物。

柄谷认为,现代人与儿童打交道的方式,是建立在将儿童视为一种特殊动物的基础上的。

由于这种动物在成长过程中与成人世界的人为隔绝,等到他们在18岁之后被投放到社会中去,他们与这个社会的紧张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交往恐惧等精神问题只不过是后果之一。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该爱谁,对亲密关系社会交往充满了警惕和恐惧,却又不敢真的独立,不具备独立活下去的能力。

被逼着相亲,被逼着面对,既不敢要,也不敢拒绝。

以追求自由为借口逃避责任。

辉夜姬的身上有着多少现代青年的影子,我承认这个电影让我坐立不安,因为我看到了自己。

辉夜姬从月球回眸的一瞬,望到了宇宙中的地球,这景象很科幻和传统故事不怎么搭调,很滑稽。

她毕竟是神,有选择有退路,而我们是凡人。

威尔杜兰说,只有神和天使才有资格在人生舞台上旁观。

像辉夜姬一样内心还没有长大的宅男宅女们该怎么面对现实如何成长,这才是高畑勋要人思考的地方。

 8 ) 吐槽

1.老翁从竹笋中抱出小公主2.口口声声说着为了小公主的幸福,父母俩真的就一点都没看出来小公主不快乐吗,非得要小公主说出自尽这样的话才清醒吗3.御帝一脸的猥琐相。

“将五位皇亲国戚玩弄于股掌之间啊,真有趣居然如此顽固拒绝,那么原因,肯定是因为这位辉耀公主,想到朕的身边来““来 跟着朕一起回到宫中吧只要朕愿意这么做没有女人会感到不高兴的”“一旦朕下了决定想要你,你就已经注定要成为朕的人 了”那个淫荡的御帝一上来就搂着小公主。

小公主拒绝了御帝,然后御帝就大喊着快把轿子抬过来,然后强行使劲的拖着小公主走。

【这形象很生动的,但是强行费劲的拖着,再看看那御帝的脸,还有这么霸道的台词。

噗呲】4.小公主自从不情愿的被御帝抱过后。

整天晚上一个人看着月亮弹琴。

父母尽心尽力开导。

小公主总算是开口说出了自己的烦恼。

“妈妈,我不想回到月亮去,虽然,我一直苦苦哀求,请让我继续留在这里,这个...世界但是不可能,这个月十五日会有使者来迎接我”我以为你是被强抱了不开心,万万没想到是因为月亮。

5.本片的男主角??

舍丸哥哥舍丸哥哥的孩子还在吃奶的阶段,就信誓旦旦的说要带着小公主私奔!

你到底是为了小公主,还是为了你自己搞婚外情啊!

6.如来?

来接小公主回月亮上。

小公主手呈僵尸状飘走。

最后小公主说“这里(凡间)根本不污秽,不论喜悦,或者悲伤,这土地上的生物,全都散发出光彩,鸟,虫,野兽,草树花,还有人情味”这里小公主的话应该还没讲完。

菩萨?

趁着小公主不备之际赶紧把羽衣(披上就会忘记凡间的一切)披上。

然后小公主就不说话,冷漠的离开了。

关于月亮上下来迎接公主的站队,我怎么看都觉得,好像如来?

喜欢小公主似的。

 9 ) 辉夜姬物语

这部动漫最大的看点就是画面和剧情。

画面上,该影片的有一种东方水墨画之美,是纯手绘的动画作品,首次采用将人物动作和背景合而为一,最能体现的就是影片中表现辉夜姬在自己的命名宴会上逃离世俗奔向山林的想象的情节,狂放写意的线条与色块将辉夜姬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由的向往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欧洲动画作品图像里浓烈鲜艳的色彩、精致的内容相比起来,东方美学的古朴气质会更显得恬淡一些,大量的留白和古朴的线条也依旧可以让人感受到那种绘画构图的精细和倾注。

这种画面的特色不禁让观众眼前一亮,很有看点,很有新意,能在众多的动画作品中脱颖而出。

剧情上,辉夜姬生于自然,也在自然中成长,却最终被迫里来到了日本的京都,但是心里却一直牵挂着从小长大的山林,即使到了最后的日子,也要涉水千山回到那片最初生长的山林里。

这种剧情反映了对于山林质朴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于纯真的渴望和不懈追求内心的自由。

 10 ) 高畑勋最后的物语?

据说此片可能是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最后一篇长动画作品。

闻之此讯,心中难免有一些遗憾之意。

对于一位许久没有写过长篇文章的low货影迷来说顿时可谓是文思泉涌。

于是在这里侃天谈地准备写一则关于缅怀吉卜力动画和《辉夜姬物语》观后感的low文。

去年宫崎骏带着《起风了》离开了他的动画仙境,而今高畑勋也是带着《辉夜姬物语》准备从缤纷的动画世界里离开。

两位大师的相继离去也标志着成立了近20年的吉卜力动画工作室的长动画制作走到了尽头。

所以以后不会再见到宫崎骏再打造出类似《龙猫》的萌人龙猫,《千与千寻》的隐秘世界,《幽灵公主》的魔幻现实。

也不会再见高畑勋再创造出类似感人至深的《萤火虫之墓》,美妙初恋的《岁月的童话》,神秘独特的《百变狸猫》。

独特而美丽的手绘画风动画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标志。

手绘的画面背景看上去更有质感。

这是三维技术和cg技术制作的好莱坞动画所不具备的(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蓝天动画工作室、梦工厂动画工作室)。

吉卜力动画工作室在当今世界动画电影领域具有显赫的地位,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和哲学思考,给当今的世界动画电影带来了猛烈的冲击。

独特的美学风范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不仅作品的人物形象丰满、思维奇特、人文关怀厚重,还有让人陶醉的丰富内涵。

好莱坞的动画和他们的无脑商业电影差不多(不要误以为笔者喜欢这些无脑特效片。

笔者最讨厌的就是《变形金刚》《银河护卫队》这些无脑特效片。

笔者喜欢好莱坞动作剧情片和悬疑片以及部分文艺片),没什么丰富内涵,强调特效和娱乐效果并用普世价值观(亲情友情爱情)打动人。

宫崎骏和高畑勋有什么差异呢?

其实差异还是有的。

宫崎骏显然名气更大优秀作品更多。

但是高畑勋的作品也是质量颇高。

宫崎骏的动画更强调普世价值观的传递,有着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和未知世界的呈现。

高畑勋的情感表达更加的东方儒家化,也显得更细腻一点。

在此我也无意比较两位大师孰优孰劣,只是说一些不同点。

下面是《辉夜姬物语》的观感,有一定的剧透,慎入。

《辉夜姬物语》取材《竹取物语》。

我不了解《竹取物语》,据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故事。

看完整部动画,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觉得这个故事似曾相识。

因为我们能在自己国度的神话故事亦或是民间传说中觉知与其相似的人物设定和故事桥段。

我看到网上一些观众认为这个故事乏力。

这个观点我并不否定。

电影的前半部分为我们带来一个小桥流水般安逸的世外桃源。

辉夜姬发生在这里的无论是她成长的故事还是与舍丸哥哥青梅竹马的故事都让我感受到了一股清新之美。

也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兴趣盎然。

但是随着伐竹老翁变得利欲熏心和举家赴京开始,剧情便开始走向了俗套化。

辉夜姬接受礼仪和修养教育、“被逼婚”、“逃婚”等一些俗套的桥段来支撑电影叙事走向时,一部分观众估计也失去了观看的兴趣。

那些类似的“皇子夺宝献美人”的重复设置令我有点接受不能!

但是电影于此同时还是保持了一定美学诗意。

无论是辉夜姬月夜飞奔还是重回故里欣赏樱花都让我感受到水墨手绘画风的精美和诗意。

另外一些亲情的煽情段落也能俘获一些与之共鸣的观众的心。

最后一段西域阿三伴着优美的音乐来召回辉夜姬的时候,我甚至有点不知所措。。。

这可能是高畑勋独到的手法想要去表达故事更深层次的佛学、哲学含义。

但是对于一名像我这样庸俗的观众来说无意或者确定的说也没有能力去探究其在佛学和哲学上的意义。

而我只能去感受整个电影。

而这个故事我自己最能感受到的是成长的代价、亲情的无价以及浅显的罪与罚的轮回。

辉夜姬这个人物设定应该会让很多少女有着一定的共鸣。

她们也许能从她的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其余配角的设定来看也都做到了令人印象深刻。

即使话最少的那个女仆都挺有特色的。

精美的水墨手绘画风加上久石让悦耳的配乐对于我来说真是绝赞的视听享受。

吉卜力一直在亏损将不会再制作长动画。

不知道这么精美的手绘画风作品以后是否还能得以一见。

不过听说岩井俊二(《情书》《四月物语》)要加入手绘动画创造中,蛮期待其在动画领域的作品。

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辉夜姬物语》是一部不错的动画电影。

高畑勋想象力是相当的不错,手法也算是巧妙,完成度也很高,艺术品质也不错。

不过基于其在剧情层面的略乏力还是给个80分吧。

2014年12月9日

《辉夜姬物语》短评

实在不喜欢这种画风…

9分钟前
  • DavidMom
  • 较差

“原来我生下来就是为了活着。”因为我们终有一天会老去、死去,所以真实地活着的每一天才是那么珍贵。这是我看过的对“物哀”诠释得最好的日影。画面和配乐都实在太棒了。

11分钟前
  • Halcyon
  • 力荐

「我生下来就是为了活着」看之前以为包子脸侍女才是女主

13分钟前
  • 还行

论外星美女无法忍受人类父权

16分钟前
  • PushWorldAway
  • 力荐

太难看了,看了无数四星评论完全不能感同身受

20分钟前
  • 孤独心俱乐部
  • 较差

美得不知说什么好。

21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the tale of the princess kaguya,英配。idk我对这个是真的没感觉,就画风虽然不太喜欢不过也不讨厌,kaguya这个父亲是真的好烦啊,其实就老老实实过也没那么多事,非要宣扬感觉很贪财和势力还要打着“为了你好”“为了你幸福着想”,差点看不下去,听到kaguya声音感觉有点熟悉,查了下是ChloeGM,果然。还有我不喜欢的是,K给了找那些treasure要求,为什么要去找呢,非得这个不娶吗,而且两边都是没见过面,就这么笃定啊?她母亲想是能看出不开心,也不迷恋钱财地位但是就是不愿意反对父亲,可能这就是东亚吧。更别提那个男农夫了,啊见了她,自己妻子孩子不要了,就要和人家私奔,就给我一种把传统东亚糟粕做精致一点还要把人感动的意图,还有kaguya一天天坐着毫无想法意见吗?

24分钟前
  • 失去梦想的柴犬
  • 较差

最后那个什么月亮使者出场要不要这么带感那个配乐233啊哈哈哈哈,还好没去电影院看听说好多人看到后来都哭了。那个胖胖的女侍是整个片子最可爱的了,但是没人觉得这个画风其实不连贯吗。

28分钟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还行

水墨画一样的画质,OST很好听,不过感觉小时候看的《西游记》完爆此片啊~

31分钟前
  • 桑田巫
  • 还行

几年前开播的《古昔日本传闻》大电影既视感……佛前的石钵,蓬莱的玉枝,火鼠裘,龙头上的珠子,燕子的子安贝,感觉随着老艺人们的退去,总觉得以后不会再见到这样的动画了。不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是时代积韵的缺失。真希望入围之后能一举拿下奥斯卡,作为一个时代逝去的见证。不过不太现实。

34分钟前
  • Kaito
  • 力荐

动画两个小时看着真是很吃力,画面一帧一帧美到忘掉呼吸——匠人之心,但感觉逻辑不通,对日本神话真的无力。。

36分钟前
  • 凯撒不爱我
  • 较差

道理跑得快,情感跟不上-12/31/15 at IFC Center

37分钟前
  • sheepfield
  • 还行

水彩画的背景,特别是前半段对自然青草鲜花野兽的描摹好美!让人想起上美影的水墨时代。两个梦境特别妙—起名宴会时逃跑的公主,和与舍丸在空中嬉戏。但整体故事有点简单且转合过于突然了。那个猫猫脸的侍女好可爱哈哈哈

42分钟前
  • 派特里克星
  • 还行

一般我讨厌的东西,可以对我做一个更真实的侧写。

47分钟前
  • 理解一切OvO
  • 较差

画风绝赞,只是两个半小时实在坐不住啊,所谓罪可能就是生来美丽所谓罚便是失去自由甚至和所爱的人分离……月宫来的佛和丢下老婆孩子不管的大哥简直太丧失了……音乐赞

50分钟前
  • 面苏
  • 推荐

松风犹似唤侬归 自当速速就归程

53分钟前
  • H的小小星球
  • 力荐

这不就是原封不动的《竹取物语》么?这么简单的故事做个短片不就行了?2小时17分钟的时长1.5倍速都嫌长,是真的很无聊。主题和内核虽然深刻但也真的过于普遍,都没必要多探讨什么,要不是画风是我喜欢的,这个两星我都不想给。

54分钟前
  • 南宫非攻
  • 较差

我竟然看的是粤语配音,好神奇的感觉。

56分钟前
  • 嵬名之名
  • 还行

三星半。煽情和诗意都很棒,但是最后却违反了东方叙事的美学原则,不但没有留白还非要把故事讲完整,完整到天神下凡,具体到地球是个圆的。真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粥。

1小时前
  • Manyo
  • 还行

本片获第87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提名。中日两国的民间神话、风俗和观念还是挺相似的,难怪让西方人常常傻傻分不清两国的区别。本片也是一样,如果将人物服装稍微换一下,估计就是中国动画了。不过故事性太差,整片不知道要表达什么。剧情也是忽然就变,大有一言不合就翻脸的气势,让人反应不过来。

1小时前
  • 洋葱仔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