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性侵永远都不是一个只关乎受害者的话题。
这个社会议题最重要的家庭疏导和儿童性教育的及时到位。
我们都知道遭受性侵的儿童这一生都会背负心理创伤,所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受害家庭能够一起携手面对这个创伤。
可事实上和很多的家长都不会和受害者共情,反而会认为自己的小孩因为从小叛逆乖张所以制造一场闹剧来博得关注。
Odette的母亲在事发20年后知晓真相时的反应是怀疑和指责,她觉得自己多年的好友不会是娈童癖,即使事情真的发生过,现在说出来对施害者的家庭也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她从头到尾没有安慰过自己的女儿,没有说这不是她的错,只是一味地指责Odette选择此时说出真相对自己的家庭和对方的家庭都带来了困扰。
很多人会觉得,小时候被性侵,当时没有说出来,就该永远保持沉默。
说出来,会让父母陷入永恒的自责中。
可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被性侵,她能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吗?
她能说得出口吗?
又有多少体贴而敏感的家长能察觉到自己的小孩遭遇了性侵呢?
所以我们必须要尽力推广性教育。
告诉小孩什么是性骚扰和性侵犯,也指导家长学习儿童心理学,及时发现伤害,及时止损。
可悲的是,我们现如今活在一个越来越无法公开讨论性教育的社会。
一个结了婚,夫妻恩爱,有三个儿子,和自己父母是多年好朋友的邻居的男人。
没人会想到他会向一个八岁的女孩子伸出魔爪。
奥黛特的治疗断断续续维持了五年,找心理医生,应该已经是她迈出的最大的一步了。
她想摆脱,可她又不由得逃避。
我难以想象,那个恶魔还一直围绕在她周围,甚至父母仍旧视他为好朋友的情况下,要怎么让奥黛特走出阴影。
其实小时候她尝试过很多次想和母亲说,可每一次都被打断。
毫无疑问的,母亲是个强势的人,甚至掌控欲爆棚,包括奥黛特长大后,她也是这样。
这对父母不称职,他们有很多次机会发现真相,拯救女儿,但他们没有。
我不知道怎么描述奥黛特的坚强,影片就像是她混乱的人生,舞蹈是她唯一的光。
狂派真的很适合抒发情绪,每次的舞蹈都恰到好处,我希望她再用力些,尽情些,将自己的压抑都宣泄出来。
但这段阴影,毫无疑问的,用舞蹈来摆脱是不够的。
当我看见那个恶魔的儿子结婚妻子怀孕,甚至有了孙女那一刻,我和奥黛特一起开始耳鸣。
凭什么?
他凭什么安然无恙?
一个对八岁女孩都能下手的人,我甚至恶毒的想,他不会不安,担忧他的孙女吗?
甚至他会不会变态到丧失人伦,对着自己孙女下手?
如果不会,那凭什么别人家八岁的小女孩,就要遭他毒手?
第一次泪目是奥黛特对着两个朋友说出自己被侵害,可这不是现实,只是在治疗的回忆中,她才有这样的勇气。
这种事情是一辈子的阴影,不是每个人都有说出来的勇气,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获得别人的支持。
如果没有这个恶魔,奥黛特会是一个优秀,优雅的舞者。
奥黛特没有任何错。
所有指责她为什么不告诉父母的人,都冷漠近乎于残忍。
首先她才八岁,其次那恶魔是父母好友。
她尝试过说,甚至拒绝和他一起出去,可结果呢?
她母亲还是将她推出去了。
正常的父母,就算把孩子交给一个关系好的男人带,在孩子对这个人表示厌恶后,都应该觉得有问题,他们没有。
奥黛特毛巾黏黏糊糊,他们说奥黛特不讲卫生。
奥黛特十岁不到就来了初潮,母亲一边说好早啊,不太正常,一边说你应该高兴,你成为了一个女人。
这是正常母亲吗?
我更希望这是个爽剧,那个男人被大卸八块,被折磨致死。
可我知道就算是那样,奥黛特受的伤一样愈合不了。
希望世界上没有这种恶魔。
希望世界上多一些称职的父母。
希望每一个奥黛特都明白,这不是你的错。
希望每一个奥黛特,都有勇气站出来。
正因为有太多像片中妈妈这样的人 那些性侵受害者才不敢站出来 一辈子都活在心理创伤之中 最后他们还反过来怪你: “为什么当初不说” “为什么不拒绝”爸爸的态度也间接造成了这种伤害 我深刻的记得有个场景 吉尔伯特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带小女孩去山里度假 小女孩的爸爸和妈妈因为意见不合相互争辩了几句 最后爸爸对妈妈说了句“你随便吧”很无力的四个字
真是好久都没这么愤怒了,真是令人发指,就凭这罪犯法庭上说的那几句,真是枪毙你一万遍都不嫌多,更令我愤怒的就是这小女孩的妈,我真是恨不得钻到屏幕那边去,活活扇死这个碧池,很残忍那种,真是枉为人母,深度怀疑是不是亲生的,太不像话了,这个当父亲的也是个糊涂虫,人家隔壁邻居都善意提醒你了,你去看看不行么,泳池有那么好玩么
奥黛特不愿意让吉尔伯特接她,如果妈妈能听听奥黛特为什么不愿意,而不是觉得吉尔伯特经常送女儿礼物,女儿应该高兴。
或许就没有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看到黏糊糊的浴巾,如果妈妈和爸爸能够问一下奥黛特擦了什么东西,而不是自顾自的吵架。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奥黛特说不愿意和吉尔伯特一家去郊游时,妈妈能问一下为什么,而不是作为女儿不听话的惩罚,强迫她去。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妈妈在看到10岁奥黛特的内裤就有了血渍,妈妈能够问问女儿身体有没有什么不舒服。
而不是自顾自的感叹女儿长大的真快。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如果当奥黛特骨气勇气想跟妈妈说一下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妈妈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听听女儿想说什么,而不是问一些根本不用回答的问题时。
或许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了……但是……如果奥黛特在小时候就告诉了妈妈所发生的一切,妈妈会相信她吗?
——我不觉得她会。
奥黛特所受的伤害一半来自吉尔伯特,还有一半来自她的妈妈。
成年的奥黛特告诉父母所发生的的一切时,妈妈的反应是什么?
妈妈问她,你确定吗?
你跟他那么亲近,可能是你幻想出来的呢?
妈妈觉得恋童癖这个控告太严重了,觉得他们应该私下解决这个事情。
当奥黛特去警局报案时,妈妈觉得她是想搞垮吉尔;她毁了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吉尔的妻子苏菲变成了恋童癖奶奶;吉尔的儿子儿媳们不会再带孩子们回来度假;吉尔儿子的妻子可能觉得恋童癖会被遗传。
妈妈考虑了所有人因为这件事可能会遭到伤害,唯独没考虑过自己女儿所受的伤害。
吉尔伯特被判了刑,妈妈觉得奥黛特已经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一切了。
该做的不是看心理医生,调整所谓的受伤心态,而是该好好看看她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麻烦。
父母的世界里,不愿意自己的孩子给别人造成麻烦,即使这个麻烦是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狠狠地伤害了……
或许每个小孩或者大多数小孩多多少少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自己选择了忘记 因为害怕。
当他们看到这些电影时 早已长大成人 或许以为类似的事情仿佛发生过却又像是一场梦。
长大了 有了自己的生活也就选择原谅、不计较、或是继续遗忘 因为他们也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发生过。
孩子往往是人一生中最脆弱、最弱软的时期。
而电影中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她并不关心孩子的想法,甚至可以说她只是一味站在作为一个“家长”的角度在处理女儿的事情。
直到女儿说出真相,妈妈的态度依旧违背了一个众人心中应有的母亲形象。
她似乎不仁慈 或者说对自己的女儿过于残忍。
连一个简单的拥抱与安慰都没有 反而还责怪自己女儿考虑的太少,从而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若是对人性或者母爱依旧抱有希望,从这样的角度或许能看到的是母亲或许后悔了 自己以前的不细心、自私没想到让女儿失去了像自己求救的机会。
妈妈怪女儿让自己的孩子陷入了一生的自责,或许有那么一点点的可能 她也在自责。
有一个镜头 high angle shot is used to her mother.伴随着女儿的舞蹈 她飞了起来。
导演这里的隐喻仿佛就像是 她想要逃离 逃离自己的母亲,她想追寻自己的梦想 因此她才能飞那么高 而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在那个时刻 在她跳舞的时候 她妈妈在high-angle shot下是那么的渺小,她不再被自己妈妈束缚。
是父母亲自把孩子推向深渊,自责根本毫无意义 因为他们无法替自己的子女受害,他们只会后悔自己没有能力保护好孩子。
那又如何,这部电影的妈妈就是对现实生活妥协的典型代表。
她就像熔炉里小男孩的奶奶,好像不得不对现实所低头,似乎没什么比活下去更重要了 尽管奶奶留下了泪。
伤害了就是伤害了,无法因为任何形式抚平孩子们受伤的心。
但她们无能为力。
而父亲则是呈现另一种 他似乎看起来想要为女儿出口气 因为他很懊恼自己没有发现。
他其实跟妈妈一样 由于对女儿缺乏关心 才让他们的朋友有机可趁。
跟熔炉的手法虽然不同。
熔炉更具有视觉冲击力,不过大致的限制了观众的想象,引导观众在一个特定区域中。
我们能看到孩子的无力、脆弱、恐惧,以及那些大人面目可憎的模样。
对这些镜头尤其是其中对校长面部特写的镜头到现在依旧记忆犹新。
电影中许许多多的场景 让观众直面了孩子受害的全过程 被暴力或是被侵犯。
即便是他们最后选择了断的结局。
而这部不能说的游戏,多是给一个暗示,比如门后的厕所,疯狂的舞蹈,女孩的人生变化。
我们看不到那些真实的镜头,但却同样也能在脑海里想象到那些场景,或许这样的拍摄更可怕因为每个人所幻想到的情况或是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程度的拍摄给了观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的确前者更能激起观众愤愤不平的心情,因为观众不需要想象太多画面,电影已经以它尽可能的残忍去展现了。
不过有时候后者却能让观众看到更多的可能。
最可怕的不是这些电影的出现,而是每当我看到这些类型的电影,都在想现在世界上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孩子在受到伤害。
国内的一线城市或许少,但那些穷乡僻壤像熔炉那样的地方,国内会少吗?
我们自以为自己生在太平盛世,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和平的年代。
是,我们所看到的是平安幸福的生活,但我们看不到的地方 或许正有很多很多的小孩深处在这个看似太平的乱世中饱受折磨。
他们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
错的或许是因为生而为人 注定饱受折磨。
生在这个现实的世界,我们没办法去救每一个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孩子,但我希望伤害孩子的大人们不仅仅只是得到所谓的“法律”的制裁…我们都害怕 害怕所谓的公平后面藏着多少肮脏的交易…孩子们 我若能遇到你们 我希望我可以保护你们 、每一个。
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拉康看完《不能说的游戏》,对于电影中带有拉康心理分析色彩的疗愈,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想来做一个还原。
一、拒绝与防御奥黛特长期的“拒绝”,所呈现出来的“防御”有,1.缄默、超合理性
2. 幻想、与幻想认同
3. 压制,试图忘记
4. 理智化,投入且苦恼于某种异常的行为理论中,以此帮助你不必去面对自己的感受。
5. 疲劳
6. 躯体化
7. 物质滥用
8. 冲动化
9. 粘人
10. 回避
11. 理想化,电影中表现的是理想化的爱情
人不能从外在于自身的地位来看待自己,只能借助于以自身为媒介而产生的image(拉康,用意象,image,这个词来揭示镜像阶段自我认证的特点。
)来认识自己。
但是这种image却是虚幻的事物,是主体的映像,它缺乏主体本身在世界上存在的那个特定的空间的部分,这个image只在时间里存在,而在空间上却是空缺,那它必定是虚无不真实的,如痛镜花水月的东西。
它的功用就在于折射出来关于“我”的想象性的整体性,给我们稳定和整合的感觉。
(曹建斌,试论拉康的镜像理论)二、奥黛特是如何完成疗愈的?
电影中,一条明线,心理分析一条暗线,舞动心理先用倒序的方式来还原心理分析的部分。
7.整合性,电影末尾的桥段用了pac理论,“内心小孩”的引导语。
“你真好看。
我都记不得你有那么的可爱。
”“你有很多路可以走。
”“你会成为一个好人的,一定会的。
”“你愿意和我一起吗。
”“我知道,亲爱的,对不起。
”“我不应该把你一个人丢在这里这么多年,这不是你的错。
你没有错。
”“我们再也不分开了好不好。
”“来吧。
”
6.自我的觉醒
这里的门是一个“隐喻”,除了像催眠词一样,打开了一个“内心小孩与成人对话的世界”之外,这代表的是通往整合性,或者叫做同一性的“无门之门”,代表了一种觉醒。
门是象征,而具体的,是一句对着母亲的质问:“我呢?
”
5.抵抗与抗争最主要的当然是现实世界中揭露他人的罪行外,但其中与母亲的抗争也不可忽视。
这位缺失加自恋型的母亲。
4.滋养与支持形成抗争的条件在于他人的支持与滋养。
揭露罪行,父亲的支持表现是最佳的疗愈催化剂。
虽然奥黛特的情感经历并不一帆风顺,但是当她“需要”的时候,他还是会再次出现。
3.现实世界中的袒露在象征界中被拒绝的东西又重新出现在了现实界中。
2.自救意识电影中虽然是心理咨询师的一句提醒,但是个体没有自救的愿力,仅仅指望心理咨询师是于事无补的。
1.防御的“升华”并不是说防御就是糟糕的,它有“保护”的那一面特性。
同时在心灵疗愈的过程中,防御也有“升华”与“退行”,即有呈现出好的防御和使情况更糟糕的防御。
如果没有在幻想中的袒露,电影中也可以看做真实世界中的袒露,(拉康的三界理论,是互相影响和融合的。
所以,这里即可以看做是幻想的,也可以看作是真实的。
)那么,也就不会有之后和父母的袒露。
三、舞动心理心灵发生的变化实则也在舞蹈中展现。
前面说的是拉康,现在是拉班。
简单说一下拉班的动作解析体系。
构成:主题,躯体动作现象的辩证对立。
肢体,对动作分析者来说,看:个体的呼吸;肢体的活动和僵硬程度;启动序列;连接性与分裂性努力,在空间、力度、和时间上使用动作能量的方式,描绘的是,与情感或情绪关联时刻间的冲动表现。
基本动作,包括:漂浮、击打、滑翔、弹拂、削砍、拧扭、抹擦、按压基本的内心驱动力,包括:梦幻状态、清醒状态、远程状态、节奏状态、稳定状态、活动状态造型,包括:静止型,如:墙壁型、球型、针尖型等;改变模式型,如,雕刻型、辐射定向型等空间,描述与环境相关的躯体移动。
要素包括:动作氛围、氛围途径、空间拉、空间意象、空间几何、空间和谐关系,指躯体、努力、造型、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
下面,我们来看舞蹈这条暗线的前后变化。
舞蹈老师对于“创伤”的发现并不难,原因在于奥黛特的舞蹈中“额外”强烈的情感主题,以及肢体动作中猛烈的“身体摔打”。
在和情侣所拍摄的试镜用的舞蹈中,也能看到“击打”、“滑翔”、“拧扭”的基本动作,这反应了亲密关系中的个体不足。
前文中的“粘人”这个防御,是通过这些舞蹈肢体分析得出。
舞蹈的疗愈,从和黑人的“愤怒之舞”开始。
这种节奏型很强的舞蹈,代表了一种宣泄,即,心灵开始产生流动性。
这也是现代白领很多人选择这种兴趣爱好的原因。
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心理释放。
这是揭露他人罪行时,出现的舞蹈,已经呈现出了平稳的动作、改变的造型。
这代表的,是自我认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以及在哪里。
安静地、舒缓地仿佛“回到母体”。
这是一支配合了“抗争”意味的舞蹈,但结尾处是平稳的站立,而不是犹如之前在舞蹈室中以“摔倒”作为结束。
这是整部电影中“起承转合”最为完整的一段舞蹈,从舒缓开始,到激烈,再到平静,这就是她“心路”的反映。
“跌倒”、“挣扎”、“站立”,这也是人格发展的反映。
当然,电影中通过“舞蹈”这门艺术作为疗愈的“载体”,在现实世界的咨询中,所用的“艺术疗法”,那可以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的。
最后,还是留下一段拉康思想的内容,作为结尾:那个镜像本身并没有主动占“我”之位,而是通过人们的主动认同“他”才侵占了“我”的位置,成为人们意识中的自我。
由于镜像是虚幻的,所以通过其所形成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象)也必然是虚假的,并且并且这个镜像认同过程是人类的宿命,每个人都无法逃脱。
(张艺蕾,拉康的主体理论及其现实性研究)
人有时候真的是会被虚荣、数据捆绑的物种。
比如看完一部电影,明明感慨万千,但是一想到写评论的时间可能还够看完另外一部,就会犹豫。
有的人甚至可能完全没有犹豫就选择了后者。
另一种悲哀。
欧洲,跟我们想象的不同。
这里每五个儿童中就有1个遭受过性侵,每年有700多个孩子死于性虐待。
喜欢舞蹈和绘画的Odette童年时最大的阴影,就是父母亲的朋友Gilbert,他总是想跟自己玩“挠痒痒”的游戏。
实际上就是利用孩子的无知、羞耻感还有母亲的漠然来满足自己邪恶的生理欲望。
主人公通过“说出来“的方式,先是将自己的困扰告诉心理医生,再将它告诉自己想象中的朋友和家人,然后回到现实寻求解决方案。
先不说路子现不现实,影片有逻辑、不单一、不刻意、不主题先行,已经算得上优质。
顺带提一句,从字面上来讲,我对恋童癖并没有什么反感,甚至还有些同情《洛丽塔》(原著)中的亨伯特。
喜欢男人、女孩、猫猫狗狗、小孩、物品、女人的脚,我觉得本身都没有问题(虽然很多有怪癖的人确实存在心理创伤,但也不全是)。
但问题是,不能因为自己的癖好来伤害别人,剥夺别人的选择权。
这是两码事。
写了一个月剧评,虽然叙述能力得到了一定训练但还是不喜欢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剧情提要到此为止。
人活着,其实像一条锁链,环环相扣。
在考研的时候我跟舍友说过这样的话:“总觉得做好了一件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好更多的事情。
“我当时希望完成的,当然是考研这件事。
每背完一道题,我都会对自己这样说。
舍友当时不以为然,我也对自己产生了一点怀疑。
结果当然是考上了。
不过那应该是幸运之神眷顾的结果。
对于奥黛特来说,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在非常小的时候遭受到的性侵,即使三十年之后,依然不能完全走出它的阴影。
自己在与朋友、亲人、爱人的相处中都会出现问题,特别是爱人。
在女孩仍十分懵懂时,性侵给她们种下了对于异性的可怕印象。
这绝对不是哭一场,跑个步就可以消除的。
因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能呈现的内容毕竟有限,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奥黛特成年后的爱情观受到性侵和自己母亲很深的影响。
她喜欢逃避问题(被喜欢的公司录用,但是因为知道男友可能不太支持所以隐瞒,态度像她妈妈一样有些理所当然。
导致男友因为自己不够坦诚而生气,被录用本身倒是没啥。
这种沟通障碍很多人身上都有)。
不与自己的男友进行实质性的、深度的沟通,有时会突然离家出走几个周。
她用情非常专一,不愿忍受别离,不能忍受背叛。
但自己却难有常性、非常独立、共情能力不足(母亲也是),爱她的人常常陷入痛苦,而她又把自己长久地关了起来。
别说什么敞开心扉一切都会好,一户人家的铁门被严重地打变形了,你试一下好不好开?
我发觉人有淡化他人痛苦的本能,说白了就还是那句老话:人无法感同身受。
人每一秒都在新陈代谢,刚考完试的你,甚至无法同情昨天还被压力折磨得拉肚子的自己。
是的,我们无法彻底理解任何人。
可是我们也许可以试着,不去低估他人的苦难。
消除不了他人的痛苦,那能不能试着陪伴?
陪伴不了,那少说话总行吧……正例:心理咨询师。
反例:奥黛特她妈。
这个女人真是个美艳动人的奇葩,是女儿痛苦的源泉之一,但确实也有她的无奈、魅力以及理由(她爱自己的女儿,无法原谅女儿离开家出去学芭蕾这件事,并且无法面对女儿被性侵的事实)。
但是,本来没打算让Gilbert带女儿出去,却因为女儿不愿意跟这个禽兽出去,为了修理修理(不听话的)她,就答应了禽兽的要求(前提不知道Gilbert有恋童癖)。
WTF???
这位母亲想到了,报警和上诉会让G的妻子不适,想到了会让G的儿子遭受歧视,但为什么不是先替自己的女儿考虑一下?
父亲的形象倒是特别感人,知道真相之后就处在愧疚当中。
这样强烈反差的父母亲,跟中国完全相反,很有意思。
不过要说的是,千万不要因此而对法国家庭和法国女性妄下论断。
我们对一个国家怀有偏见,渴望某种特征、某种典型性,其实原因主要有二:1)脑容量不足以让我们装下各个国家各种各样的人;2)见识短。
没见过各种各样的人,所以看到个中国女人丹凤眼就觉得全中国女人都是丹凤眼。
同样的例子是,经历少的人的世界往往非黑即白。
最后说几个惊喜。
1)节目组竟然邀请到了法国男爵yanis。
2)芭蕾主题本来就已经很喜欢了,隔三差五出现的舞蹈小桥段更是得人心。
中断靠后疑似在美国背景下看到了街头krump,中译“狂派舞”。
3)剪辑、场景切换优秀,BGM比较清新,还不错。
4)角色颜值高。
题目想要表达的意思是。
说出来吧,我们未来见。
seeya.
看了电影之后很久都走不出和看嘉年华很像最让人痛苦的不是对自己作恶的人而是你妈真的不爱你同时还有个愿意为你杀人的爹。
这真的太撕裂了为什么会有妈妈不爱女儿呢妈妈也可以不爱女儿吗还只是女性之间相处的问题呢心理医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性格不合解释不了这个问题。
我一直觉得我很爱自己把自己保护得非常好,甚至到了薄情自私的地步。
同时愿意夸奖赞美自己。
但还是会在现在这种时候分不清自恋和自卑分不清我到底喜欢自己哪里分不清你是不爱我,还是仅仅性格不合。
希望所有的痛苦都能有出口
影片看得令人崩溃!
小女孩遭受的一切,没有告诉妈妈,真的是有原因的。
我不能理解她母亲的想法和作为我能体会母亲可能不够细心,没有观察到孩子的异样。
但是在女主说出罪犯恶行的时候,母亲的作为令观众失望,更令女主心碎。
原来不是所有母亲都爱孩子的。
她只是以自己舒适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希望女主走出阴暗,远离伤痛!
聚焦于女童性侵,有几处是很动容的。但太痴迷于形式,回忆与现实,过去与现在的交叠破壁,导致很多时候挺破坏情绪的。
视听很有特点,用记忆和谈话来重构童年受侵经历的画面,但花式的转场设计和不同时空场景的融合,甚至歌舞元素,对于这个题材的故事来说,或许有点花俏,技术层面的喧宾夺主(不是说不好),也削弱了本该有的那份沉重感。影片除了现实性,还是鼓励人要勇于直面不幸遭遇,完成自我救赎并与曾经的自己和解的那一套,3星半。(母亲这个角色的自私程度,看得人想扇飞她)
黑暗夺走了她的优雅,无处安放的愤怒成就了另一种舞蹈。回忆打通时空,可以戏谑无法改写。但还是可以努力,把被丢掉的自己带出那个空间。恸哭到虚脱(好像是第一次感觉到场子里这么多男儿泪),冲击力太大了,但至少于我不是煽情也不为剪辑,完全是舞台式的力量,深夜小狗那年学开车的残酷往事。果然改编自亲身经历自编自导自演的独角戏。1tuHgBt0B-9rCx5DN_eFRlw无字fhwj
这是我在戛纳看的所有电影里,鼓掌时间最久,哭的人最多的一场。最后她喊到:protégez vos enfants!
一般能在帮助女儿走出性侵犯困境,或者性侵犯阴影这件事上表现的如此无助进而扭曲为一种混合着羞耻、愤怒、仇恨、嫉妒、逃避、指责的状态的母亲,在家庭中通常一定是一个一生受父权夫权压迫的女性,她的极度离谱但却通通合理的情绪来自于自己的女儿、妻子、母亲----这每一种角色中所接受的所有规训和压迫。而这一切来源于一种原罪:男性。
微创或无创
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恋童癖的人往往相处起来很温柔,脾气也好,在社会中大家都很尊敬和喜爱。但巨大的生活压力以及欲望需要发泄,儿童成为容易下手的目标。
题材是好题材有社会意义 只是不喜欢影片结构及表达方式
看了半小时 真无聊
看不下去 总之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看似花俏的手段来表现心理分析,也可能是一种掩饰与缓冲,展示伤口的过程并不容易,宣泄能得到出口与结果可真的太好了。母亲的反应很真实也很无奈。
原来是自导自编自演,剪辑和舞蹈张力太强……对精神分析的运用是期待中欧容《感谢上帝》的模样Orz
一部心理分析式的电影,导演借着让女主角见心理医生的过程,将她的过往、幻想和伤痛一并展开,用摄影和剪辑重塑角色脑中的幻想,重回童年时被性侵的现场,成年后如何用幻想去掩盖痛苦,害怕去面对童年的心理阴影,以及性侵对她的舞蹈生涯和感情经历的影响,最后直面性侵者的部分了,跟童年的自己和解也好了,对比一下,母女线处理的就非常法国电影了。导演视听的部分很惊艳,但情感上的力度多多少少被花哨的形式冲淡了。
第2667。有的小孩真是不敢告诉父母,就像片中的父母,只会指责,顾及自己面子。
题材很敏感,女童性侵相关,所以看的时候还挺有触动的。真是一生噩梦的感觉。另外,摄影和剪辑也很突出。
儿童,行为艺术,街舞,你TM到底想讲一个什么故事!!... = M =
成长和面对伤害,表现形式再多样或再加入喜剧元素,也只令人明白要面对这一切和说出口有多难。
这么好的题材怎么拍成这样
虽然我不太喜欢欧洲电影片段式闪回式叙事,但这部的记忆片段串联的恰到好处,很符合主题的气质——痛苦如影随形。
故事中规中矩。剪辑形式很绚。(啊突然后知后觉,这并不能让我感同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