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死人电影《无主之地》的背景是波黑内战时期,分属交战双方的三个士兵被困在两军阵地当中的一条壕沟内。
其中一位士兵受伤昏厥过去,被敌方在身下设置了一颗脉冲地雷。
联合国的排雷专家赶到后,说在这种情况下:这颗地雷是无法排除的。
这个士兵等于死了,一个活死人。
为避免媒体的追究,排雷专家被当作受伤士兵从壕沟里抬了出来。
真正的兵士还无助地躺在地雷上,听着车轮声远去。
他是个活死人。
另外两个兵士,在被联合国兵士救出战壕之后,因内心无法压抑的仇视开枪对射,死在了躺在地雷上的兵士之前。
谁是活死人?
《肖申克的救赎》一个被叛了两个无期徒刑的银行家在从未有人逃脱的监狱里服刑。
这种境遇不知道比躺在地雷上的兵士要好多少?
在监狱里呆了五十年的老布释放后因无法适应外面的社会吊死在暂居处。
对外面的世界来说,老布是否也是活死人呢?
不甘赴老布后尘的银行家凭着一把探矿锤挖通了求生的地道,这地道据说要挖六百年。
躺在在那颗据排雷专家说不可排除的地雷上的滋味,是否比六百年还长?
谁能获得救赎?
其实那个地上的人,还是有救的,比如把水泥灌到地雷上。
不过,恰恰这个人的“不能拯救”,折射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
无主之地 No Man's Land (2001)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6303/?sugest=6. 无主之地这是一部小语种电影,若没记错的话,是塞尔维亚语的(也可能是克罗地亚语,因为很近似),讲述的是波黑战争的事情。
它的小众之处没有止步于此,它还是一部“战争喜剧片”,一部用让你捧腹大笑的黑色幽默来感慨战争之无意义和残酷的电影。
我们更习惯于血肉模糊、哥们义气的热血战争片,而幽默的战争片?
在很多人看来,是对严肃的战争的亵渎。
相信这部电影足以改变你的这种看法。
“笑过之后,叹一口气,更想哭”,这是我看完之后的最大感受。
它是2002年的好莱坞最佳外语片,2002年的金球奖最佳外语片,2001年欧洲电影奖的最佳编剧。
众多专家都说,它是值得一看的。
全文源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608ce201019rz6.html
描写战争的残酷,可以像《士兵之歌》那样从战争以外的角度去描写,也可以像《光荣之路》那样从内部矛盾的角度去描写。
可以大角度,也可以小角度,而本部电影则是从敌对双方的三个人的小角度。
战争为什么爆发,作战的双方队员都不知道具体原因。
波斯尼亚士兵指责是塞尔维亚挑起的,塞尔维亚士兵指责是波斯尼亚挑起的,然而彼此都说服不了谁,所以只能由手中的枪来决定,谁有枪就能逼迫对方承认是己方引起的战争。
战争的起源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战争中是谁占据了主导位置,强权就是真理。
战争从来不是正义的,所谓师出有名不过是对利益蠢蠢欲动的掩盖,不然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一袋洗衣粉引起的战争。
在战争中没有谁是所向披靡的,时态总是在瞬间改变,主动变被动,被动变主动。
波方士兵Djuric一开始处于劣势,不久就杀了对方的老兵成为主动方;没有枪的塞方士兵Nino在对方疏忽的一瞬间就占据了主导,然而不过一会又被压住地雷的波方另一个士兵胁迫。
三者之间的较量,其实算起来彼此都没有什么私仇,然而却被没来由的战争牵扯到了一块。
Djuric打中了Nino的大腿,Nino砍中了Djuric的肩膀,最后互相扫射、同归于尽。
全世界都看到了他们的互相厮杀,却没有人能去拯救他们。
身处无主之地,自己的军队不能拯救自己,新闻媒体拯救不了自己,维和部队更加不能拯救自己。
新闻媒体是真的想要拯救这三个人吗,难道不是为了新闻价值?
维和部队真的没有能力去拯救这三个人吗,难道不是层层推诿推卸责任?
电影的最后,镜头升起,那个躺了一天的士兵,那个原以为死了的士兵,终究是没有人来救他。
正如升起的镜头离他越来越远,这个世界也离他越来越远。
过程是绝望,绝望的终点是死亡。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高一的时候,热热闹闹的运动会结束之后的下午,语文老师放的,看不懂一点喜剧背后的悲剧内核。
只看懂了是一场战争中各方人马滑稽可笑的演出。
然后在读书报告里可能会写:一段无序的混乱背后的悲剧,最后士兵的死亡是对于政治的讽刺。
这么多年以后回过来,了解了南斯拉夫那段漫长的仇恨史,充斥着各方利益算计以后被完全扭曲成仇恨与矛盾的土地与人民,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时代屡见不鲜的悲剧。
我不确定我现在是否看懂了电影,但在了解了以上这些之后,我至少可以理解,最后结局的死亡就是无可避免的了。
这不是一个悲剧,这是一个注定的结果。
被注定的事情不应该称之为悲剧。
两个民族的士兵的那种敌视是“正义凛然”的,但是他们的仇恨不针对的应该是彼此,而是一种被植入的信念。
在Nationalism Study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想象中的文化,这里可以套用为:想象中的仇恨被具像化了。
而在这些小人物自认为伟大而崇高的信念之上,凌驾的是现实政治中,大人物的层层算计和“无可奈何”。
因为这部电影而完全否定联合国维和部队是一种无知的偏见,他们在过去的失败中反复学习。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过去犯下过诸多的错误是没有办法扭转的悲剧。
而某种意义上他们最大的错误在于:当真正弱势的群体对它抱有期望时,它什么都不能做。
卢旺达大屠杀时维和部队驻军的总负责最后名声狼藉,大部分理由不是因为他没能阻止大屠杀,而是他的指挥失误造成了数个比利时士兵的死亡。
人生而平等,但有些人注定更平等。
同样的观察可以直接化用到这部电影中。
不是无主之地,而是无“人”之地。
这部电影中没有一个角色代表的是“人”。
因为真正的“人”,在全世界镜头下不合时宜想拉屎的小人物,是一定要死去的。
这是一部很奇怪的战争片,因为其实这只是两个人,或者说三个人之间,在军事对垒战壕中的“战争与和平”。
其中一个是黎明时走进敌军范围,雾散后被打伤,被迫进入空无一人战壕中的波斯尼亚士兵西基,另一个是入伍不久跟着老兵来到战壕搜寻敌人的塞尔维亚士兵尼诺。
很不幸的是带尼诺的老兵被幸存的西基打死了,而另一个波斯尼亚被炸晕的士兵身下压着老兵死之前埋下的跳雷。
有趣的是,这三个关系剑拔弩张的人都说着相同的语言,而西基的前女友还和尼诺同校,似乎通过另一个人他们有了关联。
但,不是,战争,仇恨,烧毁的村庄,发出的炮弹都不能收回,虽然联合国维和部队在记者的干预下不得不介入此事,但结果还是一样的糟糕:西基和尼诺互杀而死,而联合国派来的拆弹专家无法拆除跳雷联合国官员与士兵不得不联合撒了个谎,只留下那个永远无法动弹无法言说的士兵,孤单的躺在那里。
无主之地没有主的世界 电影开头,深沉的女声,夹杂着整齐的有节奏的踏步声……浓雾中的镜头,几个吊儿郎当的老男人在寻找着敌人的阵线。
坐在大树下,闲谈,调侃,抽烟,打呼噜,毫无紧张气氛,如果不是他们手中的枪,我实在难以将战争与士兵和他们联系起来。
闲谈也偶尔透露出点儿智慧,在迷路后,一个在士兵说,乐观派与悲观派的区别:悲观派认为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而乐观派认为这件事的确很糟糕。
这无心的闲谈却道出了人类的渺小以及难以避免的永久的悲剧性。
结局由于这一句话也变得理所当然。
天亮了,看清了这几个连军装都穿不整齐的老男人的睡眼惺忪,也清晰地看见了塞军的旗帜,没过多久,昨晚倚靠的大树就成了他们的坟墓,几十秒的狂轰乱炸,片刻归于宁静。
故事发展并不复杂,小股波斯尼亚部队在寻找敌人中迷路了,天亮才发现闯入了塞族阵地前沿,最后只有西基归入战壕侥幸得生。
塞族准备派出两人查看,这一场戏颇为有趣,当指挥官说出任务后,镜头依次给在场的人,莫不心不在焉,战争的厌恶感一显无遗,本来刚刚紧张起来的战场经此又变得松弛起来,最后只能无奈的派出一老一小,无名老兵和新兵尼诺。
不得不说导演Danis Tanovic对细节的把握与表现确实很有功力,苍蝇的嗡嗡声,新兵扭曲的腰带和笨拙的动作,老兵随身携带的猛男照片,这些声音或画面成功使角色立体化,导演利用镜头肆意的调侃使沉闷的战场也颇为有趣。
由此可见,电影画面的“潜台词”的作用远远大于戏剧对白。
最喜欢尼诺和西基躲避炮轰在战壕里面的戏,一个塞族士兵和波族士兵关于战争的二律背反的讨论,两人在战壕门口一左一右,前景画面看似对称,但不同民族士兵的相对以及一人有枪一人徒手、后景的炮火场面却极其的不对称,似乎预示着在战争的死亡面前人类的平等与现实世界的不平等以及暴力逻辑的荒谬。
两个人都不愿承担战争的罪恶的责任,谁也不愿承认是自己的民族发动了战争,不过最后这复杂的争论竟然由简单的暴力威胁结束,可笑的人。
看的很多电影中,男女主人公面对无数危机与矛盾都能奇特的化解,我们这些傻了吧叽的观众不论看没看懂,也无论什么超现实主义理想主义的手段,都皆大欢喜,以至于看到电影中的任何矛盾,我比主人公还要笃定,莫不信心十足。
所以当发现“尸体”下有跳雷时,我们都乐观的想象着等待着英勇的拆弹专家的到来,想象着中士英雄般的顶撞上司,想象着记者曝光维和部队的丑闻,但当准时的德国专家跳进战壕,当中士无奈的只说出战争没有中立者,当维和部队的总指挥官牵着满脸幽怨的小蜜来到现场,Danis照样抛给我们沉重的现实,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一群注定悲剧的人类,不仅如此,无休止的自私、猜忌、误会、仇恨、报复毁掉了尼诺和西基,注定那个地雷上的士兵只能望着天空,望着奇迹,等待着真主,等待着死亡回头想一想,是谁发起了战争,是谁埋下了地雷,塞族波族都不愿承认,尼诺也不愿在镜头前承认,这些其实都不重要了,我们连个错误都不敢承认,我们什么事不敢做?
片尾曲,轻轻的深沉的女声夹杂着整齐的踏步声,人类义无反顾的在悲剧的道路上走下去,没有主的世界我们无所顾忌。
波塞战争期间。
雾色中,一队波斯尼亚士兵向塞尔维亚阵地接近,不幸天明时被对方发现,波斯尼亚士兵西基(Branko Djuric 饰)中弹滚入战壕,战友则全部牺牲。
塞方派出新兵尼诺(Rene Bitorajac 饰)在一老兵带领下检视战场,老兵将弹式地雷塞入波方士兵尸体下面充作陷阱,找到了武器的西基突然出现,击毙老兵后将尼诺俘虏。
不久“尸体”突然醒转,西基看着地雷上的战友无能为力,只好与尼诺二人在波塞阵地之间的无主地带请求帮助。
联合国维和部队接到求助赶到现场,维和高层领导本着避免麻烦的原则拒绝施救,英国女记者珍妮获得这一消息后借媒体力量对维和指挥部施压。
但是维和部队与媒体的介入,并没能扭转混乱战争中的又一悲剧事件。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
背景摘:“波黑战争”是波斯尼亚与黑塞哥维那之间三个民族发生的战争,也是前南斯拉夫内战的一部分,这场战争与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相互交织,与宗教争端和领土纠纷相互混杂,而从战争的主要矛盾和形式上看,将它定性为民族战争更为恰当些。
铁托逝世后,各加盟共和国陷入了“民族矛盾”的泥坑。
从1991年开始,实际上的加盟共和国皆已经形成了真正的分裂,尤其是克罗地亚推行西方式的民主,直接导致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分别与塞尔维亚的内战,继而相继独立。
1992年3月底爆发的“波黑战争”也是南斯拉夫内战的一部分。
波黑位于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之间,人口约436万,民族结构复杂,宗教信仰各异,其中穆斯林190多万,信奉伊斯兰教;塞尔维亚族130余万,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族70多万,信奉天主教,由于历史和宗教的原因,这三部分居民历来不和,民族矛盾尖锐。
1991年10月,在塞尔维亚族的反对下,克罗地亚族和穆斯林族宣布波黑独立,自此孕育了战争的诱因。
前南斯拉夫的地理位置
战争总是少数人打着捍卫"国家""正义""民主""尊严"的幌子制造出来和平总是多数人以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为此买单少谈什么空泛如幻影般的"国家""正义""民主""尊严"我不懂更不想懂,我不信更不想信,我只知道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人,只不过上帝让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自由自在的活着就是真正的道理谁TMD爱动武,单挑才算英雄
讽刺又悲哀。谁有枪谁就有了权力。镜头前的枪击。独自沉默躺在地雷上的士兵。
幸亏只是一个寓言不想再看第二遍
Lavacourt 是塞纳河对岸维特伊 (Vétheuil) 的一个小村庄,莫奈于 1878 年定居于此。虽然创作于 1881 年,但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可能稍早一些。这位艺术家经常在作品完成后很久才签名,添加有时不准确的日期。
能理解这个故事的切入点,波塞战争环境下,一个倒霉鬼躺在跳弹上但无人真心想解决的讽刺反战故事,但文本单薄,地点也局限在交战区无人之地,镜头和节奏缺乏变化,比重最大的是人物对话,低沉的碎碎念,没有惊艳的表演,人物塑造也忒多刻板印象了,没凸显出任何关于电影的技巧和作用,故事的面又太小又不够支撑98分钟的量,改舞台剧不就好了?这种战争现实中年年上演,都快看腻了,UN联合军还用黑?负面新闻网上一搜一大把,本来就是冠冕堂皇搞出来用来遮羞的玩意,记者一如既往地很典,看得人直打瞌睡😪
无奈的生而无奈的死无奈的到来而无奈的离去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和平与宽恕的寓言故事,文明体面下,也埋着一颗没法拆除的跳雷,同所有寓言一样,不戳穿这层体面是含蓄,或者是电影对现实的妥协
黑,太黑了,关于战争,关于人性。让我感到无奈又有趣的是,两方的敌人,谁拿到枪,谁就成了正义的一方。其实谁也没有占着理儿,不过是战争中的炮灰罢了,为了所谓的信仰,付出生命。
是你们先发动的战争!-是你们-是你们-是你们-是你们.....就像两个幼儿园儿童打架 彼此饱含愤怒和委屈指责错在对方 不幸的是这种事情上升到民族国家的层面到最后就是听枪杆子的了;人类的感情并不相通 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 共享着相同的记忆却彼此最后能瞬间成为彼此的仇敌 而人性在这样的悲剧前也并不见得高尚--“你们只会拍拍怕 通过我们的不幸和痛苦赚了多少?”;官僚主义横行的国际组织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反而只会让容易有答案的问题变得更难解;最后一幕太令人绝望;很喜欢女记者的演员凯特琳·卡特利吉 她也出演了1994年类似题材的暴雨将至
2020年年度观影十佳第八部,这是部讲述1993年波斯尼亚战争的剧情片,剧本十分精妙,冲突升级十分合理,通过三名受伤的士兵在战场三不管地带的遭遇,对人与战争进行了双重讽刺,将意识形态与战争的荒谬性展示的淋漓尽致。虚伪、贪婪,草菅人命,到处都是自相矛盾的谎言,电影的言外之意是现代政治正朝着更加可悲的境地行进,十分黑色幽默。
傻逼记者的提问真的很讨厌很烦啊!傻逼!不只是记者!生活中也有这样极其有窥探欲的朋友!fuck!我凭什么所有事情都向你报备?人人表达欲都这么强呢?你谁啊?我还有真实的人生需要处理!
讽刺维和部队(联合国),战争即荒唐。
忘记结局了……
照亮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战争没有中立。we all have to do something.
9分,这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但是知名度似乎不高,大家都知道《美丽心灵》《黑鹰坠落》《指环王》《怪兽电力公司》,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士兵在战争中就是炮灰,是可以随时被放弃的棋子,所以不要歌颂牺牲。
现代社会角色重压下的人是怎么回事儿请看无主之地。
还记得联合国维和部的到来让他们欢呼雀跃,喊着蓝精灵来啦蓝精灵来啦。但什么都改变不了。媒体则让这一切更糟。三个士兵之间微妙的关系与矛盾处理得很精彩。电影看的版本只有英字,英语部则无字幕,只能纯靠认真听,还是很投入。主题刻画相当成功,奥斯卡最佳外语当之无愧。
虚高
豆瓣两千,2015-10-01 标记,今日得看。 屁股决定脑袋,什么主义,什么政见,什么民族,什么仇恨,无非是利益取舍。两难之境,何以自处。稳定压倒一切,团结才能兴旺,历史积怨,非一日之寒。 面对战争,拒绝中立,帮助不了任何一方。宿敌,世仇,不可化解,结局预示。 战地记者和UN身份态度很暧昧。2019.4.13 有点 无主之地, 欢迎来到东莫村 的感觉,敌我双方机缘巧合在一起,碰撞。 金橘 Mandariinid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