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大多数的评论都是在说调音师最后是被杀了的,但如果从妻子的心理来分析的话,调音师反而没有被杀的理由。
先讲讲妻子杀夫时的心理状态,从枪口的状态和没有挣扎这一方面来看,丈夫死前是没有准备的。
所以第一种情况:妻子是有预谋的杀人,并非临时起意,有可能就是丈夫在沙发上小憩的时候来了一枪。
在这种情况下,她会给自己找好退路,所以丈夫死后是不会有亲盆好友来找他的,因为妻子不会考虑不到这点,所以她肯定计划好了。
那么现在的她就是安全的。
第二种情况:如之前部分人的猜想,丈夫是盲人。
因妻子说丈夫出门了才遭邻居怀疑,那丈夫平时是不出门的。
我们可以认为丈夫的交际是极少的,所以一时半会是不会有人发觉丈夫死了的。
所以妻子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是安全的。
这两种情况推出同一个结果:妻子目前来说还没有被发现的危险,所以她可以淡定得布置,比如用油漆掩盖血腥味?
那么在一个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妻子的求生欲是强的。
那么当调音师进入屋子后,她理所当然要试探他。
但是,调音师的表现非常不好,可以说是破绽百出。
(不知道具体破绽在哪的可以看看别的分析破绽的评论)在露陷的时候心凉了的不只是调音师还有杀人犯。
假设你自己是个杀人犯,本来你是不会被发现的,但是现在你的屋子里来了个疑似装的盲人,你的内心肯定是奔溃的。
如果调音师是假盲人,那放他走罪行会暴露,杀了他罪行也会暴露(老板和邻居都能作证,第一个调查的就是她)。
但是我们注意到现在为止所有的调音师暴露的东西中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他不是盲人,比如说公然反抗。
所以妻子这个时候如果坚定得相信他是假的,她就没有活路了。
她此时的心理状态是不是和调音师相似呢?
调音师:“她肯定没有发现我,我演技那么好,没关系的。
” 妻子:“他也许是真的呢,日程本也许是老板塞给他的,不然他从一开始就可以反抗啊。
”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意外的相似,这也许会是导演的两条人物心理线。
所以这就是她接二连三的试探,那么多破绽后还不杀他的原因。
她的试探其实是为了找一个放过他的借口,而不是杀他的借口。
不然她开始就能杀了他,宁可错杀。
还有一点是在调音师弹琴时,有段时间妻子不在,而是回去拿了钻枪。
如果她肯定调音师是假的的话,不会放他独处那么久的。
这也许还是种试探,其实妻子一直在他背后远处看着他的反应,但是调音师没有逃。
这加重了妻子原先的认为:他也许是个真盲人。
(但她没有放松警惕) 那一枪不会是用来杀调音师的,因为杀了调音师她也没有活路。
所以推断她打的别处,用来试探调音师的反应。
如果推翻上面的分析,假定妻子就是觉得调音师是假的,她就真的会杀她吗。
最合理的结局可能是这样的:妻子拿枪顶着调音师,告诉他她已经揭穿他了,威胁他保密。
因为如果调音师去报案的话,他装瞎的事实警察就会知道,他也会犯欺诈罪,所以妻子有把握他不会报案。
妻子拿枪也是为了在谈判中夺取主权。
这于二人都是完美结局。
那么问题来了,调音师会不会报案呢?
当然会。
因为之前从他逃避不反抗的状况下就能看出他是个内心怯弱的人。
所以他会报案,哪怕会暴露自己。
因为他是个失败者是个以欺骗他人取得快乐的可怜者。
所以在生命威胁下他定然不会在乎自己的面子。
所以结局妻子被判死刑,调音师被判相应处罚。
犯了多大错,就得到多大的处罚。
这样主题才完整。
不然让调音师付出生命代价,似乎对于他犯的错来说过重了。
而且这样更易反应人性中的侥幸心理,无论对调音师还是妻子而言。
但最终没有可侥幸的地方,都将复出代价。
这样的主题是不是要更完整呢?。。。。
突然发现分析分析着就续写了个结局。
仅仅十三分钟的悬疑微电影《调音师》就像一颗原子弹一样,虽然微小却极具杀伤力,表现力极为震撼。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一名调音师伪装成盲人为客户调钢琴,在伪装的过程中他得到客户更多的优待,也发现客户许多的隐私,一切都在顺利地伪装下去,直至有一次目睹了谋杀现场,调音师继续伪装着自己是盲人试图获得老太太的赦免,然而,调音师最后还是被杀死了,影片虽然没有明示,但是许多细节都揭示着这样的结局:首先,调音师在进入老太太家的时候,画面定格在深严的大门上,老太太严严实实地把大门上了几道锁,这一刻老太太已经准备好灭口;当调音师摔倒在油漆上的时候,老太太让调音师把衣服脱下来,并且说“我不会看你”,而老太太却是非常仔细地看着他脱下衣服,目的还是要观察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盲人,说明老太太对他抱着很大的疑心;而且让人不解的是调音师满手的油漆还在调钢琴,如果老太太有意放他一马的话,至少会让他洗手,不过这对于老太太来说已经没有必要了;当调音师调钢琴的时候画面转向老太太的背影,她在屋内翻看调音师的衣服——里面放着日程本,一个正常人用的日程本,这一点已经让老太太杀心已定,因此,老太太坚定地拿着消音枪对准了调音师后脑。
仔细听“嘭”的一声,相当震撼人心,影片中有意录入一次关门的声音,这两次声音完全不一样,前者听得惊魂,后者笃实。
导演试图从这样微小的电影中传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首先,这个世界是偷窥与被偷窥的世界。
调音师乐以为盲人,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客户的优待,更多的满足在于可以看到客户更多的隐私;然而,报应还是返到了他的身上,在他敲老太太的门的时候,老太太并不愿意为他开门,但是此时邻居好奇地探出头来,看到底怎么回事,邻居的这一举动把调音师推向了死亡,老太太让他进门了……其次,“别再吃糖了”,吃得太多会死掉的。
糖,这里寓意为人们误以为对自己好的东西,亦即诱惑,当人们在反复地做某些不当行为,在侥幸自己能获得许多利益的时候,往往不愿意退一步放弃这样的“糖”,所以调音师在意识到自己的日程本会被老太太发现的时候仍然安慰自己说不会被发现的,这根本就是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如果他及早地停止自己的欺骗行为的话,不管是在按门铃时,抑或是在发现谋杀现场时,他都有生存的机会,但是,他还是一意孤行地“吃糖”。
在现实生活当中正在“吃糖”的人或许应该警醒了!
再进一步,不仅仅是不当的行为,亦包括许多不当的想法和观念,正如《谁偷了我的奶酪》所要表达的一样,我们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人生的步伐,随时做好应变的准备。
再次,“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美丽的泰姬陵是在建筑师的妻子被处死之后建起来的,同样,人们觉得一个人如果失去视觉,那么听觉就会更发达,调音师利用这一点把许多人都骗了,可笑的是餐厅里的服务员却没有因此而优待他。
或许如果我们更为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灵魂,不因其强于自己而打压,不因其弱于自己而轻视,那么我们的心灵会更加平和一些。
抑或许我们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所持有的特质,更为宽容地对待每一个人。
微电影,寓意无穷。
调音师是一个在双重的边缘身份当中获得存在感的人。
他梦想的存在方式是一个能在舞台上驰骋的演奏家,但是这种成就感却很难获得。
在失败的折磨之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能获得存在感的方式。
作为盲人,他能成功地有一份调音师的职业,这是获得存在感的一重理由。
而作为调音师,他能演奏那么好的钢琴曲,这是获得存在感的第二重理由。
他能够受人欢迎,乃在于人们对于他的信任和依赖。
人们会对于一个盲人有更多的同情,同时又认为盲人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会是一个耐心的听者。
于是很多人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他。
当他弹奏音乐的时候,听者会受到感动。
他们需要通过音乐得到倾诉。
人们在一个盲人面前会比较少地顾及戒律,这样会获得一种轻松感。
这些都是与比赛时众目睽睽之下的舞台和正襟危坐的考官形成鲜明对比的因素——一个是轻松的,抛开很多面具的个体面对个体的小环境;另一个是大众的,规范森严的,社会环境。
而艺术真正发挥其价值的地方,在于那个体之间的小环境当中,而不是规范林立的社会大环境。
人们需要借助音乐来倾诉自己,乃在于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孤独感。
而造成孤独感的原因,在于社会格局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交流。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偷窥癖和暴露狂,依然在于每个人的寂寞。
杀人的老太太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杀人犯。
因为调音师很清楚,即使她开枪,也一定是在他弹完了曲子之后。
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杀人犯不会这样等待,她一定会抓住最佳机会除掉目击者,以杀人灭口。
要知道,这样的等待,会给自己造成危险: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想制服一个老太太,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在此意义上,调音师与老太太之间就已经不再是目击者与杀人犯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相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信任。
这种信任的平衡究竟能维持多久,取决于曲子弹的整个过程两个人的内心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在于音乐而不在于杀人的事态。
如果老太太被音乐感动,她可能会放手。
但这样的放手会不会引祸上身?
那就看她在音乐当中是否能读到什么了。
而在我看来,这种信任感还是可能建立起来的,原因在于调音师演奏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音乐。
他不但在大赛之后不能演奏一首完整的曲子的阴影之下走出来,而且还在极度紧张的重压之下成功演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
这对于调音师来说,是一次壮举。
调音师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击者,因为作为一个目击者,并不是想着怎样赶快脱身,而是“为了身后的人”而演奏,这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心思。
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完完全全成了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有什么能比这样的音乐对话更加微妙的呢?
杀人与否并不重要,导演并没有想把电影搞成一个悬疑片,而是关注对于艺术的接受和解读方式。
究竟有没有被杀,并不重要,法国人不是美国人.
首先想说我看到这个片子觉得导演所要表达的寓意:一个人撒着谎,演着戏,慢慢的自己以为那才是真的自己,然后把自己绕进去,被结果了生命。
如同调音师,本来可以不装瞎子赶紧逃跑,却以为自己还是个瞎子,忘了原来可以破了这个谎言逃命去。
却坐下来接着演瞎子,还暗自祈祷,“她不会杀我!
”影片开头那个声音是关门声还是钉枪声,是影片的双关,就是导演留给你自己去理解的。
那我的理解是,调音师可能没死。
理由如下:片名出来的扳机响是在钢琴演奏中出现的从0'3''一直到0'56''共持续53'', 但片尾的钢琴音乐是一直演奏到结束。
姑且不论演奏到结束的事情,影片后段音乐是从10'44''一直持续到11'49''画面才转黑,中间持续了1'5''。
也就是说,在开头音乐响起'咔'一声的时候,后面的同一时刻调音师并没有死,好好地活着。
如果调音师在演奏中就死了, 片尾的钢琴音乐也应在持续53''的时候中断。
结论是:那声'咔'不属于前面那段音乐,而是属于后面调音师上台演奏的关门声。
解释下其他的一些细节:1.有人说女主人有在偷看,不然。
在调音师按门铃后,在女主人回答前,有段由远及近的脚步声,是女主人的,说明调音师在按门铃的时候女主人并没有在门后偷看。
2.有人在争论滑倒时那些是血还是油漆,那不重要。
但这里有不合理地方:女主人说那是油漆,但是在影片9'27''开始,你会发现调音师竟然带着那些油漆在调音,而之前女主人只让调音师脱衣服而没让他洗手,试想你是那女主人你会让一个满手都是油漆的人动你家的钢琴么?
说明一个问题:女主人分寸乱了,调音师分寸也乱了。
3.在女主人替调音师开门后,关门时有反锁的声音,4下,表明女主人当时已经不想让调音师走人了,动了杀机。
4.男主人死的时候穿皮鞋(8'28'')衬衫打着领带,领带很齐。
说明:要么他刚要出门,要么他刚回来,否则不可能在家穿皮鞋还把领带弄得那么齐。
那这里推论是刚回来,所以当女主人说她丈夫不在家时邻居才开门出来看一下是什么情况。
5.有人说邻居一直在偷窥,看调音师扯谎,不然。
试问,如果你在偷窥,而且还发现别人在撒谎,你会继续偷窥下去还是去开门探出头去让别人知道你在偷窥?
当然是继续偷窥下去。
所以邻居并没有在偷窥,否则她没有开门的理由。
6.有人说在8'43''时女主人推倒调音师去测试他是否是瞎子,不然。
首先,如果测出他不是瞎子,女主人想怎么着?
女主人觉得她自己能办得了一个健全的小伙子?
即使她有打钉枪这种“重武器”,所以女主人没有测调音师是不是瞎子的动机。
其次,注意观察推倒后女主人的表情,一脸的“你死定了”的表情,还搓手!
然后让调音师脱衣服,这是女主人不让调音师的第二步。
第一步是反锁门,第二步是脱衣服,很明显,女主人动杀机已久,不论调音师是不是瞎子,反正你跑不了了。
7.男主人是坐着被射死的,而不是死在别处被移到沙发上的。
理由是,男主人做得很正在沙发上,脖子也很直,并且左右还拿着上衣。
8.有推断说男主人是盲人,我觉得这是过分推断了,而且是多余推断。
其实最后想吐槽一句: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
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
女主人发现调音师假盲似乎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但一定要杀吗?
可以从杀和不杀的后果看。
杀掉的后果:调音师失踪,顾客在约,老板在找,调音师有自己的行程,邻居看到调音师进门……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女主人自己不杀:1 调音师盲的话,没有威胁(基本可忽视这点)2 调音师不盲,一个男人VS一个女人,还是个老女人,谁会赢?
而且男的有很多抗争的机会。
而他没与自己抗争,为什么?a 这个男的蠢到极点、懦弱到极点、对自己演技自信到极点(最后这个显然不是,调音师已经很紧张了;此外,还有记事本);b 他将自己盲人的身份看得很重,甚至也许高于自己的生命(不想连累老板之类的)。
而调音师弹琴也许是在跟女主人说,“我不会说出去的”其他暂时没想到,那就暂时分析ab吧:a……算了,太无聊了,直接排除算了,或者算个小概率吧,要不真的太无聊了;b既然没反抗,那么为了维持盲人身份,调音师走后也不太可能会报案,洗完衣服、洗完手之后,别人也不会怀疑,还可以打消邻居的怀疑。
就算b中调音师可能会抽疯或者良心不安之类的 走后报案,那结果也跟1一样。
所以杀掉的话,很大可能被抓。
不杀的话, 大有可能 不被发现。
理智的人会放过调音师
开片是倒序,剧情在后面展开,男主角采用自我铺述的方式把故事的前后因带开出来。
1.调音师应该死了,而且这个可能性非常高。
开片到00‘57时,镜头黑幕然后发出的一个声音,最大的可能性应该就是钉枪发出的声音,不少人猜测是关门声,其实不然。
在08’14的时候调音师走进门后,女屋主连续锁了三下的发出的声音,认真听其实很明显,因此假设女屋主最后放调音师走的话,在00‘57应该会有对应的三声开锁声才对。
2.调音师确实没有闻到血液味,这不是bug。
假设盲了的话其他器官应该很灵敏,而片里调音师也的确有说到如此的台词。
所以不少人会认为调音师的嗅觉应该可以闻出满地的血腥所以不解为何女屋主会骗调音师地上的液体是油漆以及调音师为何不提出疑问,认为这是一个bug。
但其实在08’19,你是可以看到调音师走进房子时的一个角度,仔细看可以看到油漆桶,所以我偏向认为地面上的一大摊液体的确是油漆,而且在调音师倒地起来那一刹,也就是08‘30那里,仔细看可以发现死去的老人坐着的沙发,脚下那一片的地板其实是干净的。
那假设老人可以在地板上流出一大摊血液的话,按理沙发下的地板应该也有血迹才是,但事实相反,因此做出该液体是油漆的结果并不未过,而且还非常有可能。
另一个镜头也证明了这个可能性,09’29镜头明显拍到调音师进行调音时手上的[血迹],其实也应该是油迹,只有如此才能说明为何调音师没有要求洗手,或者女屋主没有如是说。
因为已经是油漆沾手,洗不掉。
所以片里不存在bug。
而这些细节倒是反映了编剧的细心。
3.调音师本质上是被邻居的好奇杀死的。
这是一个猜测,但有点毛骨悚然。
如下:1)首先为何调音师按门时,女屋主会前来应门?
细想下,如果你是女屋主,你已经杀了老人,这时有陌生人来按门铃,是我的话,我就不会去应门了,所以为何女屋主还是跑去应门了呢?
即使是再怎么胜券在握的杀人犯,也不会这么蹉跎的回应才是。
为此只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原因,也许外国不像中国,邻里邻居相对来说比较八卦、“热心”,喜欢观察隔壁的动向。
所以假设女屋主之前真的是在装修,也或者杀害老人时发出了足够大的响声,足够引起隔壁邻居的好奇心,所以调音师前来按门铃而无人回应就会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了,女屋主于是不得不前来应门。
2)女屋主开门后其实并无邀请调音师进屋的本意,而调音师在进门前的台词本意也只是“应该出来解释下”,所以推测女屋主其实有可能真的只是想出来解释下打发他。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都杀了人了,还会让陌生人进来么?
即使对方是盲人,但进屋后也还是非常麻烦,比如现场还没处理,尸体还没处理,女屋主也不像是忙乱的杀人犯,反而应该是相对淡定的杀人犯,既然如此就不可能会做出邀请陌生人进入案发现场的事情来。
为此也只有一个比较靠谱的原因,那便是顾及到邻居的窥探。
于是拉调音师进入。
而事实上再从导演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13分钟左右的短片,为何导演还要花费这么珍贵的1分钟时间来展示邻居开门探出头来看的镜头呢,很诡异,如果邻居要窥探应该从猫眼看即可,为何还要开门-探出头-奇怪的眼神看着?
以上我偏向推论是导演留下的一个伏笔。
以上推论,调音师其实是因为邻居的好奇心而被陷入杀局,至少被杀是有一半的原因来自看似无关紧要的邻居,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巧合]。
4.邻居应该是下一个被杀简单来说如果调音师已经被女屋主杀死了,那么接下来应该是邻居。
邻居亲眼看到调音师走进屋里,同时如果调音师死了,以后也许新闻也会通报该人失踪之类的信息,那么邻居有很大程度上会怀疑女屋主甚至报案,所以推测女屋主应该会开始计划灭口邻居。
以上。
更新于2.19以上的推论倒也不是玩[过度推论],只是既然它都是一部开放性的影片了,就不妨抛砖引玉,集合大家的演绎推论,很想看到这部片能有多少种可能性而已,今天细看了评论,才发现的确很精彩。
杀人回忆里面凶手到底是不是小白脸?盗梦空间里的陀螺到底停了没有?
如果计较男主最后死了没有。
显然,这没有太大的意义。
试想你只是一个观众,面对的只是这一部短片,你去推敲那些bug亦或是无关紧要的问题。
作为片子的导演,他要面对的是全世界的观众,他难道考虑的不比你周全么。
可能是楼主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但是这确实是我看过最优秀的短片了。
导演对人物的刻画,细节的把握,伏笔的运用,开放式的结局,只能用完美二字形容。
我不是柯南,我只是爱电影。
反正我是好久没有看过这么酷的片子了。
我给满分。
本片类型定义为悬疑,所以很多影迷热衷于解析其中的细节,推论结局。
但我宁愿把它作为一部惊悚片来看,因为它深刻揭示了我们的心理定势或者惯性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哪怕是面对死亡威胁。
男主角在生死关头,考虑的仅仅是怎样把盲人完美的表演下去,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就像他在偷窥美女跳舞、戏弄侍者时一样。
但是,如果突破思维定势,他还有多种选择,而且都比继续装盲人主动的多,危险性也小得多,比如,他在发现凶案以后,完全可以立即恢复正常人的思维和状态,乘机逃跑、报警,或者制服老女人,恐怕都不会太困难,然而,我们的男主角囿于惯性,把自己置身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完全被动地等待别人的裁决。
因此,当伪装成为一种习惯,当逃避成为一种习惯,我们很容易把自己逼入死角不知变通,这恐怕是这部短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刚刚看完朋友推荐的这部短片,果然十分精彩。
浏览豆瓣上的影评,大多数都在讨论逻辑和推理方面的问题,个人认为短片的寓意才是灵魂所在——即审查者,表演者和窥视者之间的关系。
审查者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十分清晰的感觉到了两个“审查者”的存在:男主人(这时我们还不知道他已死)和女主人(没有面孔,站在男主角身后)。
主人公明确的告知我们,男主人并非真正的审查者,背后的人才是。
紧接着,时间轴滚动到最初,主人公被置于一个音乐厅中,成为彻彻底底被审查的目标。
他想要赢得演奏比赛,可是他失败了,这个场景中“审查者”没有出现,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另一名审查者就是那位女邻居,也正是因为她的审查行为(打开门观看)使得女主人由一名“审查者”转变成了一名“表演者”。
表演者主人公是一名“表演者”,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奏家,还是假扮成盲人,都没有脱离“表演”的本质。
作为一名“表演者”,绝对的准则就是必须将表演进行下去,无论这是否出于你的本意,否则“审查者”将会摧毁你的生活。
在片中,这一准则表现为:1、主人公因为紧张等个人因素没有完成演奏,他作为一名演奏家的梦想就被彻底毁灭。
2、从主人公和老板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如果主人公假扮盲人的事情败露,他的生活将再次被摧毁。
3、已经成为了“表演者”的女主人必须继续扮演“杀人犯”的角色,杀死主人公,否则她将面临牢狱之灾。
窥视者严格来说,“窥视者”应该属于“表演者”的范畴,因为二者都面临着“审查者”的审查。
主人公通过假扮盲人,非常巧妙的成为了一名“窥视者”,进而可以观察到所有“表演者”面具下的生活: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女人为美丽所付出的努力,一个衣着得体的上班族穿底裤的样子,一个女孩脱离衣物束缚的舞姿,以及服务员卑鄙的欺骗行为……主人公说他需要这些,正是源于他在“审查者”面前表演失败后,内心的挫败感。
他想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像表面上那样,时时刻刻表演得如此得体。
当他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如他一般真实但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他坦然了,也因此而深陷其中。
“窥视者”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也被报以各种不同的视角。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爱情短片》中描绘的“窥视者”形象,脱离了对于肉欲和猎奇的渴望,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探索。
本片的主人公,不能说没有猎奇的心态,但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猎奇,他也在试图探索自己和他人精神的世界。
于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当然,也有恶的一面……关于三者的关系主人公作为一名“表演者”,因为表演的失败,被“审查者”剥夺了做一名演奏家的资格。
他感到挫败,于是化身成为“窥视者”,发现所有的“表演者”身上都有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也是所有的“表演者”极力想掩饰的一面。
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失败”,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除非他们压抑真实的自我,继续表演下去……马路边,主人公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忘记了自己“盲人”的身份,要扶身旁的老人过马路。
从老人的表情中就能看出,他的这一中断“表演”的行为,决定了他之后悲剧的命运……影片的高潮段落,主人公来到一扇门前,先是装作盲人敲门,发现无人应答后,再次中断了“表演”(他拿出了记事本)。
女主人开门后表现得有些慌张,这也激发了主人公的好奇心,这时,邻居打开了房门观察他们,这样一个“审查者”的动作,使女主人立刻意识到自己“表演者”的身份,于是虽不情愿,她只能继续扮演“杀人者”的角色,并将一切隐藏下去。
关于女主人如何识破主人公的身份,以及相关的推理,其他网友已经描述的很到位,不再赘述。
这里只说一点:为什么杀人的凶器是一只钉枪?
为什么女主人会如此慌张,编造一个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为什么血迹会洒落一地以至于需要用油漆来掩盖?
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是一起意外事故,而非谋杀。
杀死丈夫的行为本身,就是作为一名妻子“表演者”不可饶恕的中断“表演”的行为。
夫妻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了,在你我的眼里,女主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冷血的杀人犯,我们此时也成为了一个“审查者”,审查着女主人的罪行。
而女主人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处境,于是她只能将主人公杀死,来继续自己的表演……而主人公反复在心里默念的那一句“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
”也正是寄希望于自己这种继续“表演”的行为能够得到“审查者”的宽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表演者”,为了“审查者”所制定的规则和要求,不停的表演着。
回到片头,主人公面对着的“审查者”——男主人其实已死,这正像是我们周围那些评判我们的人——父母,老师,领导,他们并非自发的行使“审查”的权力,而是处于那个位置身不由己。
真正的“审查者”是那些在我们身后,看不见的东西,就像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他们虽然虚无缥缈,却不知不觉控制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也变成了一个“审查者”,不断评判着其他人“表演”得是否得体,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则的东西,就马上摧毁它……
一个人在被推到绝望的边缘的时候,总会本能的寻找办法逃出这样的处境。
要是你遇到这样的境遇你会如何选择?
要是突然间你找到那个办法,可是这次要走的路不是那么的正,你回去选择这条路么?
要是你获益后,觉得虽然这样做不对,但却是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了你的生活,你会继续么?
要是你身边的朋友,好意相劝,让你放弃眼前的甜点,告诉你医院的诊断上说你已经得了糖尿病,你会埋怨他么?
你会放弃么?
还是会告诉他,我还年轻,多吃一次甜点,不会有害,或者告诉他,这是最后一次么?
你知道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么?
你知道,也许下一次,你就会面临死亡么?
看完这个短片,我只想说,调音师,你想的太简单了,或许你知道,失去了可以得到更多,可是你想调出什么样的音乐去麻痹自己,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这也算悬疑,悬疑在哪里了?看了开头不就知道结尾了。
算不算是一种提醒,生活不能因失去信仰就寄望于伪装,而自作聪明其实是另一种自寻短见。
又一部匪夷所思的高分片,故事虽有创意,但情节却极其简单……没什么韵味。
.....
他利用挖掘他人痛苦的方式来实现自己久违的快乐,就如同那个泰姬陵的故事一样。
不错的片子。但逻辑上……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还对付不了一个老妇人么?都有生命危险了还继续装盲人干嘛?进去看到尸体直接一个过肩摔不就行了……文艺青年逃生模式就是希望用文艺感动一切?
藝術家可以失意,但千萬別變成娘受啊
看完了又看了一遍开头。。
就是反感任何被炒作的厉害的东西。
补
果然不能先看印度版...看到这个版本意犹未尽了
很精彩
极棒,张力十足
如果我是先看的这个再看的印度版,我可能会觉得这个短小精悍印版悬疑的同时还有点黑暗幽默,我印象很深,先入为主了,缺少了惊喜,所以并没有觉得这个短片很好
饿……神马样的美瞳可以伪装瞎子啊……长草了…… 情节细想挺假的小伙子完全可以一巴掌pia飞老太婆的嘛真替他捉鸡啊入戏那么深不过不假也就不文艺了吧那也就不是导演要的效果了啊……
看到很多关于这个开放式结局的讨论,我觉得调音师之生死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当他进入那个房间的时候就已经为自己的恶性付出了代价。PS:短短十多分钟的表达如此淋漓尽致还留有无限遐想。PPS:如若警示教育题材作品好生思忖,可有如此创意,定当收效甚佳是也。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懂 & 非懂
=
专业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