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的友谊比较厉害,现实中应该没有这样出生入死的闺蜜花吧,终究是电影了。
“塑料姐妹花”的斗嘴充满了趣味,增加了不少笑料。
废柴组合的一些无脑计划让人爆笑不已。
随时开启的自黑模式增加了亮点。
反派智商感觉经常不在线,所有npc都为双女主角开了绿灯,支持二傻一路过关斩将,也让我们观众有了代入感,原来我们女性也可做特工。
这个梦不错。
那天我记得刚刚结束师门组织的会议,会议准备工作做的不好,结束后被大家被师姐和老师狠狠骂了一顿,我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那段时间住在医院附近,舍友去美国旅游,外面刮着大风,我在路上走着买了张电影票,心情不好去看个电影是我日常的排遣方式。
当时去看电影还要坐6站公交车,就为了那个电影票便宜一点。
贫穷的大学生哎。
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以为是个俗套爱情剧,谁知确实挺俗套,即使它有悬疑、恶搞因素,看着依然很疲劳,没什么新意,但是确实是个爽剧,看着结局很欢喜,算是如愿以偿了。
就这样吧,这个电影三颗星
同类的普通人被迫卷入间谍事件的电影并不少见,但比较少见的是两人均是女性,两个普通的女性,因为一人的男友是间谍而被迫卷入了一场国际间谍风波中,然后不意外的,这两个普通人“偶然”的杀死了追击而来的敌人,其中不乏已经混迹间谍多年的高手,并且凭已之力干掉大BOSS,拯救了人类!
而两人也从此走上了专业的间谍之路!
这类不用大脑费神,简单的剧情,不太差的动作戏,还看得过去,通常我都会在睡觉前看,被我称之为“催眠电影”,对了这部电影与其他R类电影有些不同的是,露点的不是女性的大咪咪,而是男性的大丁丁!
果然是一部觉醒的女性电影!
本片单就片名来看就是一部充斥着爆米花的电影,一定程度上似乎说明本片并无亮眼之处,但小编看过这部电影之后还是觉得本片值得推荐给大家,首先本片如果单看片名可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兴趣,但好在本片全程和前男友没有太大关系,整体是围绕双女主的设定,前男友的出现不是被打就是被杀,所以本片可以说是一部间歇打渣男的双女主特工电影,喜剧和动作在本片中各有侧重,笑点不俗,动作戏也是拳拳到肉,并无任何偷工减料之感,整体剧情的节奏把控和发展都有着出人意料的亮点,一部简单的喜剧片,却确确实实的做出了令人惊艳的成绩,一部电影除了精雕细琢之外,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之处亦是其可傲立于世之根本,一味投机混迹于世者,可能会跟随着潮流分一杯羹,但其势不长,其运不济,终将被时代抛下。
就本片而言,也许并没有多么大的设定和剧情做支撑,但本片就是在一个平凡的题材之下,将其仍然演绎的有声有色,化腐朽为神奇才会更被世人称道!
穷尽一生追寻的那一抹虚无,死神面前的那一丝不惧的从容,奋不顾身的背后,是一颗无所羁绊的狂妄,奋不顾身的决绝,是否少了一丝该有的迟疑,也许已经是时候回头,毕竟,漂泊并非终点!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诗词里的影院》
诗词里的影院
起初无意间看到这部电影的预告片想起自己好久没看过冒险喜剧片,索性就看了吧。
电影节奏适中,不会特别紧凑,其中以插叙的形式描写了女主与男主的相遇经历,算是我比较反感的地方,因为叙事经过不是特别清晰。
故事围绕着女主角的男友突然的人间蒸发,任何联系方式都不回。
而为了帮女主角出一口恶气,女主角的闺蜜怂恿女主角烧掉男主让女主保管的箱子。
而就是这件事让男主角突然现身。
同时出现的还有自称特工的人。
正当女主角要搞清事情真相的时候男主角便被人杀害,并且让女主角把信物带到一个人的手中,信物中隐含的阴谋,以及真真假假的真相,让本片蒙上了悬疑的影子。
这就不在这里细说。
这里我要说的是女主角的闺蜜,本片大多笑点围绕在闺蜜身上。
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好闺蜜,讲义气,大胆、幽默、所有女主角干的事情都是在闺蜜的“鼓励”下进行。
而闺蜜的家人也是有着非常特别的三观,女儿杀人,律师父亲谈定的说可以搞定。
而母亲看到女儿上电视,更是“引以为荣”。
所以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下的闺蜜我认为是一个崇尚自由,爱打破规则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人。
用一个词语形容是“YOLO”即You Only Live Once,寓意是人应该享受人生,即使需要承担风险。
也要大胆去做。
鼓励人们不怕冒险,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享受人生,因为只会活一次。
闺蜜很好的诠释了这个词语。
她曾说对女主角说:这是一件很值得去做的事情,可能你的人生再也遇不上这样的事情。
也是因为如此女主角才会走上冒险之路。
总之我在闺蜜身上看到太多YOLO的标签。
事实上我们有很对事情会不敢去做,担心失败,担心被嘲笑。
如果身边有这样朋友鼓励自己去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甚至愿意陪自己一块。
我想人生会有趣很多故事的场景是围绕在欧洲进行的,对我来说真是值回票价,虽然没有亲身去过,但是导演的拍摄手法让我看到欧洲不同国家的风情。
也燃起了我对旅游的热情,毕竟YOLO嘛我也想大胆去做自己想做事情。
把生活中闺蜜间的幽默和友情通过一个具有无数谜团的特工男友展开,剧情很精彩,不知道结局所以更吸引人,知道结局又有未解谜团,值得一看。
闺蜜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相互了解对方的优缺点,才会有非常默契的配合!
特工也是人,也有感情,但是往往会以为要完成秘密任务而把危险带给亲人朋友,所以和特工有瓜葛的人最终都会被伤害。
女主人公无意间打破了这种规则,把运气变成了最好的保护伞。
但是男友真的值得信赖吗?
他到底是真是假的爱她?
美国人自黑起来,真是谁都拦不住,不管你是中情局还是MI6,更何况还是一对儿逗比女二货。
虽然看到LIONSGATE狮门影业,我已经做好了心里准备,但还是被这对儿满嘴荤段子,敢于自黑和互黑的闺蜜给都乐了。
我相信这翻译已经是够努力了,为了过审多少会过滤掉一些笑点。
这是一个中规中矩标准的好莱坞商业喜剧,故事也很老套,通过一段惊险刺激的欧洲特工之旅完成女主(从来没有完成一件事儿到真正的制服强敌)的个人成长,最终上位升级。
但是其加入特工元素,对于之前经典的特工电影都来了一遍借鉴和改编,比如谍影重重,碟中谍,007等。
其中体操女杀手还算十分抢眼,像极了王牌特工里的刀腿女。
除了这些迷影梗之外,这片子还有似乎那么一些政治讽刺。
不服的是竟然还要黑我DC的蝙蝠侠。
最后吐槽:中国人在外国坐优步也不安全啊。
上映第一天我就看了。
当然,是冲着毒sir的推荐去才去看的——即便之前毒sir信誓旦旦推荐的《西虹市首富》和《李茶的姑妈》,让我接连上了两个大当。
看完电影一周了,今天想起来,倒不太记得电影怎么样,也不太记得双女主中很女主的那一位。
反而想为稍微不那么女主的那位写写观后感。
先说我的感觉,影片真正迷人的角色,其实是摩根吧。
影片整个出发点是奥黛丽,结局也是奥黛丽。
如果一句话概括,可以说是奥黛丽从一个自卑loser,成长为一个大女主,不仅顺手拯救了世界,还收获了一个超帅男友的励志故事。
而摩根不过就是她身边的二货闺蜜。
对比一下,最终对决时,奥黛丽已经是这样。
▼棕发变成金发,俨然是传统美貌的女特工。
如果我没听错的话,有一句她特意喊Sebastian为伊森(碟中谍阿汤哥的角色)
而摩根呢?
是这样▼金发变成棕发,还穿着膨腿儿可笑的像小丑的服饰。
(抱歉,我都没找到这个造型的全身剧照)
但我却觉得她是片中最有味道的角色。
对她的第一印象。
金发碧眼,拥有一个超级律师老爸,人生赢家的感觉;戏精、中二,胸大无脑,仿佛时常帮倒忙的那种存在。
But!
我从散落在电影里的各种碎片,却拼凑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她。
比如,经济状况奥黛丽好歹是超市收银员,算是有份正经工作的。
而摩根呢?
虽然影片没有她干啥的。
但有一幕Sebastian对她说,“你已经3年没交税了”什么人能不交税呢。
要么就是收入5K以下(手动微笑),要么就是1分钱不赚。
我估计是后者。
比如,异性缘奥黛丽虽然失恋,但是交往的是阳光帅哥。
而摩根说,她把程序员斯诺登迷得死去活来?
在爸爸朋友家避难时候跟奥黛丽的对话中,也可以看出,经常什么叔叔、亲戚、老师一类的喜欢她。
不是孤僻宅男,就是变态老男人。
再比如,个性摩根“威胁”奥黛丽男友Drew的那一幕。
我记不清她具体说了什么。
不过可以参照这句来体会:“我就抓住苍蝇挤破它的肚皮把它的肠子扯出来再用它的肠子勒住他的脖子用力一拉,呵--!
整条舌头都伸出来啦!
我再手起刀落哗--!
”对,就是这种调调,再加上点儿下流的感觉。
然后Drew说了句:“你不觉得你有点儿过了?
”这个评价很有意思。
什么叫“过了”?
用力过度,或者说做得太满。
当这个社会流行说话做事7分满的时候,像奥黛丽那种畏畏缩缩只能做到4分的人是loser,但像摩根这种横冲直撞想做到10分的人,就是“过了”。
这样的人,嗯,怎么描述呢,可能很 “边 缘”。
一定程度上来说,奥黛丽这种小loser是幸福一点儿的,因为至少能被社会接受,获得社会评价。
而摩根这种比较“边缘”的人,可能获得评价的机会都没有。
电影中摩根唯一伤心的桥段,是她跟奥黛丽说世界上只有3个人接受她,爸爸妈妈和奥黛丽。
这可能才是她中二外表下的心声吧。
我反而有点儿理解她的戏精。
不是她选择,而是她无所选择。
金发碧眼听上去人生赢家般的长相,对她来说反而是一种束缚。
她用戏精与夸张,获得了毁容的效果。
不夸张的说,全片最靓的造型,可能是她通缉令上面的那张照片。
其他时候我印象中她都是这个样子的▼
这时再回过头看影片开头,摩根像一个导师教奥黛丽演戏,说得头头是道,还会觉得是两者之间更强的那个人吗?
其实,故事的开端,她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勇敢。
当奥黛丽第一次开枪,摩根脸上的表情,是惊喜多过欢喜。
Maybe她心里想的是,奥黛丽能突破自己,是不是我也可以?
片中有几次摩根鼓励奥黛丽的场景,我觉得她更像是在鼓励她自己。
当时看电影的时候就深深感觉,摩根让奥黛丽继续作下去,更像是她不顾朋友死活的“一己私欲”。
现在想起来,确实是。
难怪她会说:这个星期是她人生中最开心的时光。
(大意)这一周她终于抛开了过往,勇敢去追求那万众瞩目的高光时刻。
即便最终回合,穿得像小丑,也在人前坚定的举起双臂,尽情接受众人欢呼和掌声。
所以,就我来看,这不是塑料姐妹花拯救世界的故事,也不是奥黛丽屌丝逆袭的故事,这就是摩根小姐一个人的冒险旅行。
影片的结尾,奥黛丽抱得美男,而摩根只是电话告诉爸妈她实在太爽了。
这就是她,不用给她什么外在东西。
经历过,即是自我升华。
加油吧,摩根!
10月19日内地要上映一部美国电影《我的间谍前男友》(The Spy Who Dumped Me),台湾译作《老娘也要当间谍》。
瞧这海报画风,这译名,很不像好莱坞正经大片的架势,估计也就是部B级喜剧动作片。
我说过,特工啊间谍啊之类的片子我还蛮喜欢看的,但这部无需去影院看了,因为网上已经有高清熟肉资源——心疼内地发行商啊,估计票房得扑街了。
话说火箭少女101的Yamy给这电影唱了宣传曲《别惹女孩》。
之前《西虹市首富》、《快把我哥带走》、《悲伤逆流成河》、《李茶的姑妈》都搭了火箭少女的歌,而下周要上映的刘镇伟导演的《功夫联盟》,也还要继续搭。
这俨然成了火箭少女刷资源的固定操作了,当然影片发行方也是想沾一沾粉丝经济的流量。
但除了段奥娟的《陪我长大》还能一听,其他的都难听极了,也谈不上和电影契合。
《我的间谍前男友》有点类似于2015年那部杰森·斯坦森和裘德·洛都来做配的《女间谍》(Spy),不是主打硬桥硬马的特工,而是都市小妞的笑闹间谍风格。
女主Audrey某天意外发现前男友Drew竟是一个CIA间谍,Drew在她家留下一座藏了U盘的奖杯,引来各方正邪势力抢夺,因此她与闺蜜Morgan被迫卷入到这场惊天大阴谋之中,两人迷迷糊糊踏上拯救世界之路,在欧洲一路闯荡。
演“间谍前男友”的是贾斯汀·塞洛克斯,是《霹雳娇娃2》里德鲁·巴里摩尔的重金属渣男友,是詹妮弗·安妮斯的前夫(跟布拉德·皮特有了同样的身份),来头不小,在片名里也刷足了存在感,却在影片开始十几分钟就中枪身亡,想必不会打个酱油就挂的——果然尾声时反转复活了。
影片要说最好看的地方,是环球打卡。
片中角色的足迹遍布洛杉矶、维也纳、布拉格、柏林、巴黎、莫斯科、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也不管剧情是否真的需要,但风光还是美的。
影片里致敬或者说作为一个梗,出现了碟中谍一般的爆破和大闹剧场演出、007一般的型男人设,还出现了爱德华·斯诺登和中国黑帮(the Chinese mafia)。
也有些重口味场面或台词,例如生切大拇指,例如闺蜜给母亲发自己炮友的dick photo还大肆讨论,例如女主把U盘藏在自己的vagina里,这些在汉译字幕都会净化吧。
哈哈,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片子开始后没多久的一场室内打斗戏时,一个伪装成闺蜜炮友的杀手在搏斗时清晰可见地正面露鸟了,明天上映版本里肯定是要删掉的。
To summarise,作为一部爆米花片还是看得下去,娱乐性较强,在不打球的工作日夜晚陪你度过近两小时,还是能杀杀时间。
题记:这部喜剧满足了普通女性对“世界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与其憧憬完美男友,还不如趁着年轻,与闺蜜疯狂一回。
文 | 口公子图 | 口娘自从国产小妞电影的主力军白百何“下线”以后,周冬雨就接过了接力棒,开始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也随之变成审美疲劳。
《我的间谍前男友》这部美国小妞电影,一部女性版的《憨豆特工》,飙车、枪战、阴谋反转、欧洲美景...这些特工片元素全都不缺,可真正执行起来却满是笑点。
毕竟大部分人的生活是如此平淡,这部喜剧满足了普通女性对“世界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与其憧憬完美男友,还不如趁着年轻,与闺蜜疯狂一回,这也算是《末路狂花》留下的精神遗产。
奥黛丽和摩根两位好闺蜜,因奥黛丽前男友的间谍身份,意外被卷入一场国际阴谋,她们开始与各位杀手斗智斗勇,在一名可疑但有魅力的英国特工带领下,实施拯救世界的计划,在欧洲大陆上演惊心动魄又啼笑皆非的国际逃亡之旅。
负责耍宝的女闺蜜角色很容易就招人烦,但Kate McKinnon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界线,是不得志又多话的可爱女演员,总是不忘给好姊妹以最大的鼓励,有可以打掉所有离奇罪名的律师父母,关键时刻还能祭出厉害的暧昧对象。
故事前半段挺有趣,喜剧性做得很好,充满颠覆、自黑、戏仿。
两个女主的人设都很成功!
中间开始渐入平庸,从维也纳开始就完全没有间谍电影样子,而是纯粹的恶搞喜剧了。
结尾一幕可以说是故事线及角色彻底崩塌,前男友的反转毫无逻辑莫名其妙,极其生硬——拜托编剧,你刚刚通过男二号之口表示过前男友是有真情的啊!
几个反派及幕后团伙的设定还有什么U盘情报全然不管,让人有种到时间了老子要下班了就这样吧的感觉!
虎头蛇尾也是这类商业片的通病。
虽然是位新晋女导演,但影片还真有不少低成本B级片的恶趣味,这点把握得比较好,不但突出了喜剧性,也多了些新意。
说白了其实就是美国大龄女意淫欧洲片,一些自黑桥段足够搞笑。
出乎意料的欢脱,大概也可以算是《王牌特工》的姊妹篇了吧。
让女性在雄性气质爆棚的间谍片里唱双簧,居然也能毫不违和。
种种蠢萌的喜剧桥段,其实是在吃透了间谍片套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过的反类型手法。
戏精本精凯特·麦克金农全程高能带节奏,还是要为摩根·弗里曼点赞。
小妞喜剧嫁接特工动作。
视角在直女癌与直男癌之间切换自如,同时不断对二者进行调侃、收获笑点,最终走向又挺符合新型女权风尚,不讨人厌。
导演是女性,女人果然更懂女人,而令人意外的是,动作场面并不含糊,不输钢铁男导。
至于拿斯诺登编段子,玩笑开到R级,这创作尺度,国内的喜剧从业人员比如李诞他们,多少会有点羡慕吧。
鼓吹是女性主义,可是还是老套的王子公主剧情;加上少数裔群体在这里要么蠢要么邪恶,可以说非常白人优先了。
虽然够无聊,但一想到在这个月上映的片子里已经算是质量过得去的了,还要啥自行车?
本文为口电影原创,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联系。
如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
全世界热爱电影的人都在这儿,关注这个最有趣的电影号。
喜剧片 ??一点都没感觉到喜剧的氛围
尴尬的演技配乐节奏选角,尴尬的剧情走向
手指唇膏还真的能让我笑一会,最后两位闺蜜真的成为特工了
6.0/感叹,乌克兰人真的容易显老,笑点几乎集中在Morgan身上,女权主义崛起,各种屎尿屁施虐actor都是正道,但是,我的脸盲症什么时候才会治好,塞巴斯蒂安认成始祖家族的约瑟夫……哎,哎,反正都是英国人嘛(自我安慰……)
欧洲还是很好玩哒
逗逼、狗血+丧失,哈哈,米拉很美,闺蜜很贱,难能可贵的是,间谍部分拍的又惨又硬。对那个俄罗斯女间谍印象深刻。
和闺蜜去维也纳,拯救地球不是闹着玩的,但是有她在,就闹着玩呗。
很适合工作日的中午带点儿吃喝去看,无脑逗乐,很可爱啊。男主辣么帅!Kate太搞笑了哈哈哈哈 但是我们楼下只排了4D厅,不时就冒出烟雾好烦啊!4D去死!
既没有动作,也没有笑点,几个主演在片中跟傻子一样,说着不好笑的笑话。
很好笑很打发时间的“双妹喜剧”,但是非要在后面故事拐八百个弯强行延伸片长...自打演了《坏妈妈》以后,Mila Kunis把所有的电影都演成了《坏XX》;Kate妹子的戏路也和早几年的Melissa一样,全是扁平化的插科打诨,无甚新意。倒是里面两位男士值得一提:1.Justin Theroux wayyyyyy tooooo quuuuute,各个电影大厂做个人吧,就冲前面10分钟近身动作戏,敢不敢给他开一个动作片单人电影;2.以前怎么不认识Sam Heughan此等尤物?
果然是女导演,想着男性导演也不大会有这么细腻真实的视角。一些女生间的乐趣被拍得如此真实有趣,散发着女性独有的魅力,给一本正经的特工片加了不少新奇的视角。相同想走搞笑特工的《特工保镖》由于是双男主搞怪,我看的时候就觉得很不搭调,一种尬弥漫全片。而放在本片,由女性演绎,就自然很多,不刻意,女性也有自己的有趣。
很久没有看动作喜剧了,还是很好笑的,高大版Ronan Keating男主又那么帅,再加上像跟着重游了一遍欧洲,对这种片子来说就够了啊,期待它有什么深度的以及试图解读出点什么来的人是你自己的问题吧。anyway,喜欢男主出场方式的设计。
6.2这个女人真奇葩,u盘直接插菊花,一路开挂到反杀,辜负老娘就是渣。
就算主角光环强大,也是很带感很好看~节奏紧凑也没有刻意搞笑,欧洲旅游宣传片模范,空中杂技那一段简直高能到爆炸。
合格的爆米花电影,意料之外的满足可以多加一颗星。不用动脑的笑料给很足,故事结束得太潦草,逻辑有点弱。但是很适合周末的下午,笑点很开心,打斗的部分很爽,虽然双女主毫无姿色可言,但是东欧妹子好美,酷得不行。
还不如东京那几十年
不用过脑子,纯解压爆米花电影。
First Europe trip.. 米拉老了
和朋友一起去看的,有些部分挺搞笑。发现自己看的喜剧真的超级少!感觉有一阵子没进影院看纯粹的商业片了,很难转换感觉,在看片的时候竟然还在思考这部电影的主题、情节、台词、人物塑造等等,我肯定是学傻了,哎。不过还是可以让大脑放松的。以女权主义为噱头,披着间谍、动作片的外衣,本质上是喜剧片。朋友说很血腥很暴力,而且旁边座位的观众还被吓得捂着眼看,我……我觉得这部电影太“清淡”了,可能我口味重😂看来这几年,我的心理承受能力猛增啊
比想象中好看。有点像女版的昆汀角色的嘴炮,还有一点喜剧版末路狂花,挺有趣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