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时候多少有感触,最近总有保姆欺负老人的事情见报,想想人总有老的那天,会想起家里的老人,再又想自己老了又会是什么样子?
导演直击现实问题,渣男不可靠。
儿女双全却老无所养。
被父亲抛弃的女儿,却是他最终的依靠,家里被忽略的那个孩子总是在努力用行动以此换来家长的重视,然而情债那有那么容易偿还的。
老人即使已经已经有老年痴呆,却也如平常人一样渴望温情和拥抱,这才是人们常常忽略,不知如何面对的话题。
女主长得很像杨帆和杨子珊的混合体,看着就挺舒服的。
艾丽雅的戏份不多,但让人记忆深刻,生动刻画了一个丈夫外遇,孩子叛逆,父亲高龄而手足无情,外表跋扈而内心却渴望温情的中年女性,尽管她多次指责棉花,可她心里还是认可和感激这位保姆的。
电影还是颇有温情的,棉花这个朴素善良的保姆,照亮了老人最后的一顿时光。
无论是雇主的怀疑和责难,还是渣男的不负责任,性格温和的她,默默的选择坚强。
把这个难得的有极大几率会有缺陷的孩子视为上天的恩赐。
最后棉花背着孩子,带着只流浪狗,画面足够温暖。
选择在大片扎堆的十一月进入院线接受观众检阅,作为一部中小成本的文艺新作——《盛先生的花儿》,可谓是档期中的一股清流。
《盛先生的花儿》是青年导演朱员成的处女作,同时也是他电影学院研究生的毕业作品。
电影在未上映前就斩获了今年上影节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新人导演、女主角、女配角等四项大奖,首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上最佳编剧奖,受到诸多肯定。
电影根据美籍华人哈金的短篇小说《养老计划》改编,并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做了本土化处理:把美国唐人街的生活搬到了北京郊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增加了市井气息。
毋庸置疑的是,老龄化问题将是中国未来越来越热门的社会话题,此次影片聚焦了老年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也探讨了当今社会大环境下产生的一些伦理问题。
和《桃姐》、《飞越老人院》等影片中关注的养老问题不同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更多的诉诸了个体化表达,正视了这个有着性压抑传统的国度极少谈论的禁忌话题:性意识问题。
影片中,颜丙燕饰演的棉花是一位负责照顾独居老人的外来务工保姆,她身上交织了诸多复杂的问题:家暴、婚外情、务工人员的性需求、患先天性疾病儿童等等。
她是一个很“悲情”的角色:因为不能生育被老公抛弃,当了小三怀孕后再次被抛弃。
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底层人,连生活无法保障的时候,何谈道德。
“小三”这个有缺点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使角色更加有厚度,让棉花更像一个真实的活人。
在雇佣关系之外,她的到来,实际上弥补了老人缺失已久的情感(对苗华的愧疚与怀念)。
但这种微妙的感情关系同时又是互补的,两个感情缺失的人朝夕相处产生情感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颜丙燕把棉花的善良和纠结,羞愧和坚强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她的表演把整部影片撑起来了。
盛先生由“最潮老爷爷”王德顺饰演,与日常健康活力的形象截然相反,他在影片中的角色是一位患痴呆症的孤独父亲。
因为患病的缘故,盛先生呈现的是一个无言和失语的状态,需要通过更多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细节。
他要表现出老人不自觉流露出的原始冲动,但行为之间又要是美好的、干净的。
女配艾丽娅饰演的女儿也面临着困境:外表看似强悍泼辣,内心却脆弱压抑。
她有着中年女性共同的自我焦虑,上有老下有小,对于自己年少时父亲的身份缺失既往不咎,已经经历了很大的心里挣扎。
在自己能力最大范围给父亲建立了一个最舒适的物质生活,但却无法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颜丙燕看来,老年人的性压抑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会导致很多更深层面的问题:“生理问题其实会造成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结合起来就会造成身体问题。
”在这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中,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焦虑的中年女性、不负责任的男人共同构成了一幅当下社会的图景,所有的情感都变得可疑,但导演依旧把这样略显沉重的话题以一部轻喜剧的形式呈现,充满生活流的质感。
最后棉花抱着孩子回到了盛开着棉花的陕北老家,也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结局。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盛先生的花儿》是在国内著名导演谢飞的积极推动下,由“青年导演扶持计划”推出的第一部影片。
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扶持方式,为中国电影创作输出更多成熟的电影新人,在大荧幕上见到更多有诚意的国产片。
“棉花之歌”——鸡汤营养不饱肚子将安之暑期观看了王德顺老爷子的《冬》,大为赞赏。
80高龄的老腊肉,表演丝丝入扣,每条皱纹都会传情,着实惊艳。
颜丙燕,把个《万箭穿心》演绎得“万箭穿心”,泼辣不失善良,坚韧地道的汉妹子深入人心。
如此“实力派”扛鼎,《盛先生的花儿》会有怎样极致地绽放啊?
灼灼其华的桃花?
孤男寡女共居一室,整点情情色色撩眼球哦,木有;出淤泥不染的荷花,清纯保姆质本洁来还洁去,道德榜样哦,木有;傲霜斗雪的菊花,底层人民乐观打拼,人穷志不短哦,木有……好吧,花儿,也的确是有的。
“盛先生的花儿”,不止一朵。
棉花,棉——花?
棉花!
百度一下: 棉花并不是花,棉花植物开的花卉是乳白色或粉红色花卉。
平常说的棉花是开花后长出的果子成熟时裂开翻出的果子内部的纤维。
多用作服装织物,防寒保暖。
棉花奉献出的是自己全部的果实,给人温暖。
不是花,胜似花?!
导演很有才华,想表达的很多。
作为女性观影者,窃以为:影片就是一曲赞歌,“棉花之歌”!
众多棉花般的女人们成就了“盛先生”们,她们都是“盛先生”们的“花儿”,绵绵软软的“棉花”!
盛先生何其有幸!
盛琴、盛鼓,憧憬“我敲鼓来你弹琴”的盛先生如愿,儿女双全。
可是,给他孕育一双儿女的两位女子(他青年和中年时期的“棉花”)都过早的离世。
前妻苗华,姑且给这个女子一点点安慰吧,称其为“前妻”(至死都没有得到过那一纸文书)。
公元1968年,冷眼和唾沫就足以将未婚产女的她推向绝境。
盛琴的哭诉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苗华被抛弃的凄苦。
盛鼓在母亲离世后定居澳洲,对年迈的父亲不闻不问。
无疑暗示了另一个女人不快乐的人生。
透过苗华照片背后的“爱妻苗华”几个字,我分明看到了《雷雨》里的周朴园……刻意的,女主角叫棉花。
43岁的她被诬不能生育,遭丈夫遗弃。
委身于打工的“成人用品”店老板,辛苦地讨生活。
尽管被命运蹂躏得千疮百孔,仍不怨不恨,不狡不诈,朴质善良。
她的确是“花开不为人赞美,花放不求谁闻香。
只是献花送温暖,只是用花作衣裳”(《棉花》现代诗人:叶千华)的棉花,绵绵软软(包括声音),给人温暖。
她闯入老年盛先生生活的全部要义就是——圆梦。
圆盛先生的“青春梦”,圆盛先生的“良心梦”,圆盛先生的“圆满梦”……难道不是吗?
悉心照料患“老年痴呆症”的盛先生,吃喝拉撒,无微不至。
更重要的,是满足耄耋之年的盛先生的精神需求。
棉花来自盛产“花儿与少年”的甘肃,盛先生插队的甘肃,以呼应盛先生的青春。
“棉花”、“苗华”,同样刻意的谐音。
场景切换中,真假虚实间,既交代清晰了情节主线,又诠释了人物的心路历程。
早年抛弃妻女的盛先生,辗转反侧,心心念念,终于了却夙愿,圆满地“结婚”了。
红妆的棉花,不,“苗华”——棉花和苗华的共同体,给予了他(那个深深伤害过她们的男人)最温暖的“临终关怀”。
风流叱咤的男人们往往会得到圆满的一生,只因众多棉花般女性的存在。
棉花们的温暖时刻都在,触手可及。
盛琴,豪车华服,颐气指使。
但骨子里仍是棉花,与棉花的隐忍不同,她是一朵挣扎的“棉花”。
等待始终“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张国庆,夜夜空守夜夜空,花开花谢自凋零。
有名无实的丈夫,桀骜不逊的儿子,“老年痴呆”的父亲,远走他乡的弟弟,至亲的四个男人木有给她一丝暖意,反让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而她始终坚守,如扎根的棉花,守着脚下的泥土,不离不弃。
棉花的闺蜜,回收废品,挣扎于都市边缘地带(同样是一个父亲缺位的家庭)。
善待拾荒老人的细节彰显其本性的质朴。
可是,她那已经有了N个溜溜球(或是陀螺之类玩具)的儿子,竟然闹着还要再买,只是因为又出新款了。
少年的形容间看不到一丁点寒门孝子对母亲应有的关心体谅。
这样的儿子长大后可能回馈“棉花母亲”温暖吗?
毫无悬念,答案必定是否定的。
那蹒跚前行的拾荒婆婆,不就是她的明天?
影片中的男子们,从精英阶层的张国庆到底层残喘的小老板,都如盛先生一般,造就了一个个“父亲缺位”的家庭,辜负着摧残着一朵朵的棉花……盛先生的一生是千百年来男权世界的极致模板!
影片结尾:大片的棉田,吐蕊的棉花,绽放的棉朵,努力地将身子挤出棉壳,释放柔情,蓬蓬的,暖暖的。
背着孩子的棉花舒心地笑着,轻快地从棉田中走向远方,家,希望……小宝宝的神情绝对是神来之笔:惊艳于棉花的美,惊奇、赞叹、喜悦……小表情,天籁一般。
可是,宿命般的“父亲缺位”——绵绵软软的棉花能给他一个健全的家吗???
“棉花之歌”,精心熬制的女性专属心灵鸡汤。
可是,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鸡汤有营养,不饱肚子啊!
祝福天下棉花女子,站成木棉!
用“红硕的花朵”将“沉重的叹息”演绎成“英勇的火炬”……PS:也许是期望值过高,两位主演的表现乏善可陈。
倒是艾丽娅的表演张弛有度,神形俱佳。
最佳镜头奖颁给小狗(盛先生拳击小老板时的特写)和小宝宝。
颜丙燕的花儿一直都比较关注颜丙燕老师,从《甘十九妹》的尉迟兰心到《女人一辈子》的大兰子再到《万箭穿心》的一个母亲,颜丙燕演技成熟,人物拿捏准确,表演有张有驰、真实自然而不做作,看后让人记忆深刻,意犹未尽。
有幸参加了颜丙燕的新作品《盛先生的花儿》“治愈”首映发布会,能够成为《盛先生的花儿》的首批观众并能与偶像相见让我激动不已,电影中的一些桥段也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盛先生的花儿》中颜丙燕所扮演的角色叫棉花,甘肃人,是王德顺所扮演的盛先生家的保姆。
在电影中颜丙燕说了两种语言,一种是普通话,一种是甘肃方言,当她跟老乡在一起时说的是方言,还有当盛先生因“调戏”而激怒她时,她心直口快地说出了方言。
在语言表达上,颜丙燕还能过正常语速和慢语速来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当她跟盛先生对话时的慢语速,一个字一个字的说,就像妈妈在教自己的孩子说话和识字一样,让我倍感温暖,也体现了棉花温柔善良的性格。
颜丙燕观察生活入微,一些细节的表演表现了她对真实生活的还原,也表现出了她对演员职业的敬业。
当棉花知道自己怀孕后从医院跑出来,抬头看着天空,正午灼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也灼痛着她的心,上天喜欢跟人开玩笑,当你想要的时候,上天偏偏不让你心满意足,当你已心灰意冷时,上天偏偏又后给你一惊喜,上天就是这么喜欢玩弄人。
棉花此时的内心是喜的,因为她怀孕了,她的前夫因她不能怀孕跟她离了婚,此时她怀孕了,证明了不是她的错;棉花的内心又是悲的,这孩子不是她丈夫的,而是一个有妻室的一个男人的,说难听点也就是这孩子是个野孩子。
此时颜丙燕的棉花是喜而又喜不起来,是悲而又不能太悲,是喜中带泣,乐中带悲,笑中有泪,哭笑不得。
这段表演让我印象深刻,表演自然不做作,如果太过就会煽情至深,如果没有情绪又体现不出人物的内心世界,颜丙燕的表演征服了我,相信也能征服其他观众。
当盛先生悄悄地走进她的房间,躺在她的床上对她说想跟她结婚时,既像开玩笑一样好笑,又像自己梦寐以求想要的那样一种幸福,只不过是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人说出了自己内心渴望的话。
棉花希望她的情人跟她说想跟她结婚,因为她怀了他的孩子,可是他的回答刺痛了她的心,让她失望,让她无助。
盛先生说出了想要跟她结婚,如果这话是从她的孩子的爸爸嘴里说出来的话,那她肯定是无比激动和幸福的,可以事与愿违。
此时颜丙燕的棉花看着躺在她的床上盛先生像个孩子一样,我觉得可笑;她两腿蜷曲坐在床上,蓬乱的头发,双手搭在膝盖上,想想自己,又觉得可悲。
可笑又可悲,孤独的她在床上是那么渺少,那么无助,时而抬头看盛先生,时而把头靠在搭在膝盖的胳膊上,眼神悲伤而又坚强。
影片结尾时,棉花背着自己的孩子,望着眼前一望无际的盛开棉花,这一次她真的笑了,笑的是那么可爱,那么轻松,那么释然。
她回到了她的家乡,一个盛产棉花的地方,在这里她要开始她的新的生活,她有了孩子,有了希望,有了可以更好地生活下去的激情。
此时颜丙燕的棉花没有开怀大笑,更没有皮笑肉不笑,很真实地自我陶醉自然地笑。
最后,棉花背着孩子,拖着行李,牵头一条狗走向远方,我们希望她能有着跟这条狗原来的主人(一位孤独的老奶奶)不一样的人生,希望棉花能够走向幸福,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片子完全是为了看王德顺老爷子才来看的,不出意料的是,即使是在上海这种超大城市,拥有庞大的观影人群,这个片子的排片率也非常低,我这一场只有四个观众,大多数地方大概只有早场或晚场一场而已吧。
片子本身拍的中规中矩,导演是谢飞的学生,处女作拍成这样也算是合格了吧。
主演颜丙燕真的不记得之前有什么电影作品了,倒是记得N年之前的一部电视剧《红十字方队》应该有她的,这个电视剧我想是充分暴露了年龄了吧,小朋友们应该连听说都没听过的吧。
最关注的王德顺大爷依然表现抢眼,即使老糊涂了,行动也不方便了,依然从头到脚都是戏,小孩子一样任性,对小保姆动手动脚,跟着凤凰传奇哼唱歌曲,一直到后来那有力的一记拳击,依然把个壮年的汉子击倒在地,真是非常了不起。
片子内容涉及了太多社会问题,结果就是用力分散,哪个问题也没能深入,可以讲完全是靠演员撑起来的电影,所以评分似乎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反正大多数人也不会去看这片子就是了,这就是国产电影的现状了。
《盛先生的花儿》是2016年华语片的惊喜之作,这部影片投资有限,当然不能和《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样的好莱坞大剧作比拼,但电影内容却能够触及人的心灵,让人看到社会现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这部戏剧最大的亮点就是有王德顺和颜丙燕的表演,主要配角艾丽娅和李乃文的表现也很好。
这部电影首先是写出了一个好的故事,然后找到了合适的演员,从而成就了演员们集体出色的表演。
环环相扣,每个环节上都没有大的问题,从而筑就了这部精彩之作。
最最主要的是,本剧讲述的养老问题非常现实,尤其是当下中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身边到处都是老人,如何让他们安享晚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值得全社会关注。
我是不惧怕死亡的,死都死了,还有什么好怕的。
但是我怕衰老,我怕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慢慢离我远去,我怕有一天我得到了全世界却再也看不到他的脸。
我怕我在他们不再强壮的时候不会好好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孤单、无助,委屈和心伤。
我明明如此爱他们,如同他们也非常爱我,而我却不能够坦然面对自己对此的一展莫愁和烦躁不安。
我试图,通过一些思考和探索的方式来转移我的惶恐内心。
如果女人能嫁给安全感,那男人们都可以歇息了,如果社会能滋生安全感,那民众们都洗洗睡了,如果孩子们能生来无畏无惧,那母亲们就笑了。
这是一个说安全感的故事,故事中,有你的影子,有你父母的影子,还有你不愿意承认的那个人影子。
故事中,有你不愿意面对的焦虑,有你不愿意承受的事实,还有,你不愿意相信的天真,是的,老年的天真,和指引我们走向老年的美好。
《盛先生的花儿》——直面天下儿女的焦灼。
每个场景的反复推敲
带着使命来的孩子
网上是这样说
网上还这样说
盛先生和棉花都是不幸,也都是幸运的。
毕竟,棉花替盛先生圆了梦,了了一生的心愿。
而棉花也在这过程中得到了盛先生的精神支持,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孩子。
一个老无所依的老头儿,一个是无所依的保姆,成为彼此支撑的力量,不仅仅是一场生命尽头的临终关怀,而是互相支撑,完成了彼此生命中的那些未完成。
这部作品真的太不像处女作了,无论从影片内容、主题、细节来说都显得那么成熟。
关于影片内容:人物身上都是各自故事的线头,就像生活本身,千头万绪,但是一旦找到了头,顺着理,总是能理清的。
同父异母的孩子,60年代的整个大环境、小家庭的内在矛盾、进城务工者的情爱生活和选择……聪明的电影是撷取,撷取生活中能够凝缩主旨的片段,而高明的电影是不断地给出线头,于是,顺着一个又一个线头的出现,影片就有了一种内在的节奏和秩序,同时,也就抓住了观众的观影心理,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发散性结构,而高潮是叠进的。
不得不说,说故事的技巧非常令人佩服。
关于影片剪辑:几处用镜非常好——女主得知怀孕后在阳光下的脸部表现特写、保姆与雇主在房内镜子边交涉(双人+双影,似乎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关于演员:男女主演的细节功力实在是好,这种好是一种对表情变化的掌控感,是对人物情绪的克制与释放的节点把握,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虚,这种好没法细摹,但你一看就能直点头“对对对,就这样。
”最后说说片名:我琢磨了“先生”二字好久,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对于一个普通老人的称呼,都不会用到这个词,而导演用这个称呼,我是情愿把它看作是导演对长辈,这个代群的一种尊敬,而反过来再想想,似乎这个词语的身上也多了一些“尊严”的意味。
而“花儿”是一种正当美好,是一种极度开放,更是一种自然,就像生命,自有它的规律一样。
我们日日在老去,但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各安一处安静盛放。
这部电影1不让我们为思考累、为镜头累、为人物命运累,它让我们边笑边得到安慰和启示。
如果对于人物肢体、表情的细节能够再多加细致展现的话,那我就会给精彩了——比如:手部动作、脚部动作等、空镜头运用。
看到《盛先生的花儿》这样的文艺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影片要冲破院线的重重“围堵”,我则要非常幸运地周边正好有一家影院肯上映这部电影。
不过,值得。
《盛先生的花儿》最漂亮的一个镜头,是为着能成为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盛先生的全职保姆而去医院检查身体的棉花,被告知怀孕以后,一路小跑冲出阴测测的医院大楼跑进户外火辣辣的太阳下,这时候,电影镜头对准了仰头直视太阳的棉花的脸,棉花的扮演者颜丙燕先是无辜加委屈,渐渐地要哭了出来,又变成了一张灿烂的笑脸。
从《万箭穿心》到《爱情的牙齿》,颜丙燕把我给彻底俘虏了。
李宝莉和钱红叶,一个是武汉市汉正街上替人看摊而后更退一步替人挑担的棒棒女,一个是北京城对爱情执着得有些执念的知识女性,被颜丙燕演来,同一张面孔却判若两人,那么好的演员在颜值当道的今天,真的少见,于是,只要有颜丙燕出演,这电影我一定要看。
《盛先生的花儿》,就这一场戏,就值了票价。
看过电影以后还要在这里唠唠叨叨,是因为我想跟电影导演探讨一个问题:直至今天,女人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最佳方式,还是身体吗?
43岁第一次怀孕的棉花,何以会给出银幕外的我们一张表情如此丰富的脸?
这位甘肃的花儿,因为不能生育,被丈夫遗弃了。
一个女人丧失了生育能力而被迫离婚,且女人会带着原罪的心态逆来顺受,不要说棉花这个甘肃的农村妇女了,即便是在大城市,不也有不少女人因为丧失了生育能力从此只能愧疚地活着吗?
《盛先生的花儿》用了尖锐的曲笔告诉我们,对丧失了生于能力的女人的伤害,不止于婚姻内,那个在北京靠开一家小店赚了一点小钱的何顺,如果知道与棉花婚外相通奸有致女方怀孕之虞,他还会替棉花买裙子吗?
让何顺得知棉花怀孕以后先是沉默数日随后坚决迫使棉花打胎的情节,与其说是在打何顺之流的脸,也是在不露声色地击打社会这么多年来对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女人的态度。
有一阵子,我甚至觉得,《盛先生的花儿》是以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对女保姆的复杂感情为幌子,所要行的实事是想关怀丧失了生育能力而备受屈辱的女人们,而让失智的盛先生一次次地爬上棉花的床,我更是解读成了:哪怕丧失了记忆,完成对女人身体的征服才算是真正的赢家,依然通过潜意识左右着盛先生——然而,影片到了结尾处,画风一转:背着孩子的棉花离开了大都市,回到了养育她的家乡,此时,阳光明媚棉花盛开,棉花脸上的笑靥,比阳光更明媚比棉花更怒放。
这一场戏,在暗示什么?
在我看来,是棉花在用背上的孩子骄傲地向那些曾经鄙视过她的人们宣告,她是一个能够生育的女人,这个孩子帮助了脱净了原罪,她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到家乡扬眉吐气地生活了。
难道,一个真的失去了生育能力的女人就应该被丈夫抛弃也只能夹着尾巴逃离家乡任由何顺们使唤?
对一个女人来说。
身体真的胜于雄辩?
这个,真的说服不了我,所以,我觉得《盛先生的花儿》距离文艺片有一点距离,它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思考,落入了窠臼。
作为毕业作品还行 进院线太差了 对老年病完全不理解还硬套缘由 只显得编剧很猥琐 老头真人特开朗 演技高也不该总被这么虐待 为了能看到更多正常的电影 坚决差评!
在底层妇女这一类型角色塑造里,颜丙燕已经做到浑融、驾轻就熟,没有其他的同段位女演员能演得超过她。并且她很爱惜自我的这种自带气质,不像郝蕾多多少少还是在后来受了一些商业片的荼毒。这是我喜欢她的原因。但这也局限了她的戏路。
少一星大抵因为剧情老套,甚至乏味。但四星给两位女主,我觉得特别爱看她们这样的,即便是仅仅包饺子,看电视我都爱看,通过镜头,不着一语,我也深知她们是有故事的。
故事性较强的文艺片。细节把控很好,情感点也挺到位,很现实很生活化;两个主演都很到位。
颜丙燕!我服!
一男一女住一块真不合适,哪怕男人是个弱智老头他还是男人有性欲,去看看金赛性学报告,七八十岁有性生活的大有人在,就算硬不了也有被爱抚的需求。全程尴尬癌,对旧爱愧疚的梗很假。
什么傻逼
前半段稍显沉闷 后半段才从情感上发力 片中演员都在水准之上 王德顺把老年痴呆的那种木讷呆滞演的活灵活现 不过影片最终还是没有挖得更深 止步于情感而没有探究情感背后的人物关系和人性道德。
暗线是老人家惦记一生无法弥补释怀的事是没能跟为他产儿女的心爱姑娘结婚。暗合了棉花不得结婚的失败感情。结局棉花带了新的精神寄托幸福归隐。而盛女士这个角色也很善良 忙于工作而亲子夫妻情分寡淡 唯独对老人有着复杂的纠葛眷顾。片末老人回光返照诉说真情时超感人。演员表里的猥琐男异装男神马鬼
隔空喊话李乃文,颜丙燕十年之后又给你生了个儿子 !导演你是故意的
未标待补系列~颜丙燕自《万箭穿心》后,演技真的是稳~艾丽娅俨然已是恶女、恶婆婆代言了~参见《我经过风暴》~
片子不错,反映的社会问题很现实。颜丙燕一直就很喜欢她,低调的演技派。王德顺老戏骨,赞一个。
颜丙燕中国的gretagerwig
人生之苦:求不得。
演技不错,但拍的力度差点
影片深度不够,但已足够观众体味,演技派举手投足都是味道
有些人文关怀,但深度有限。颜丙燕和王德顺演得挺好。
王德顺老人的一记勾拳打醒了冷漠。想起安藤樱的0.5毫米,颜丙燕演技固然没话说,但是只有可怜未见可爱之处,就像映射的社会诸多大问题一样,触及表面。结尾的圆满像看一则励志报道。棉花地的莞尔令人难忘。
颜丙燕演苦情母亲真是游刃有余了。
故事性强,影片镜头运用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