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老兽

老兽,日月星辰,老混蛋,Old Beast

主演:涂们,王超北,伊丹纳,王铭硕,苏枫,阿拉腾乌拉,王子子,孙加琴,黄伟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晋语年份:2017

《老兽》剧照

《老兽》剧情介绍

《老兽》长篇影评

 1 ) 夕阳中的民营企业家和基层老百姓

基层老百姓和儿女们?

他们太需要助力了。

需要挣钱,子女需要人带,父母需要人养。

民营企业家随时会破产,破产后可怜的企业家。

找不到新的生机和新的途径。

可能一块钱都掏不出来的窘境。

妻子需要钱看病,儿女们给不出一分钱,要的人照顾不了。

当两者在碰撞的时候,体现出的还是动物的本能,年轻力壮且人多势众的儿女们用武力搞定了年老体衰的民营企业家。

看病的医保在哪里?

当民营企业家的个人能力退却的时候,需要依靠社会体制的福利的时候,社会福利所体现的价值在哪里?

总是探索成功者的诀窍,不如总结失败者的因素。

总是探索成功者的诀窍,就误以为这行业中成功者遍地,随意一个机会都能成功。

多去总结失败者的因素,你就能发现很多时候,缺少一个因素都可能失败,成功者不过千分之一。

当权者如果有远大抱负,被伤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和民营企业家。

大概国内外的体制不同,国外是小鱼长成大鱼。

然后大鱼带着鱼群去抢夺食物。

而国内是养蛊的方式,抢夺小鱼的机会来催熟其他小鱼为大鱼。

所以这种大鱼除了在蛊盅内对小鱼作威作福,一旦离开蛊盅就毫无战斗能力。

而且被推上一线和其他大鱼战斗的也都是蛊盅里的小鱼。

医保降额,退休延期,养老金降额。

这些制度的真正受益者,只有当初那一代跟着毛的那一带。

他们享受了东方红的光辉和现在所有的制度福利。

如果不被制度和当权者抢劫,尽早跑。

如果你的挣钱能力抵不过制度和政策剥削。

还是要跑。

 2 ) 老兽——刻意的故事不配满分的演技

荒诞的生活总会孕育出各种奇葩,“老杨”就是其中之一。

他曾经风光过,现在落魄了。

从他落魄后的种种行为可以看出,风光时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他无非是从一个风光的小混蛋,变成一个失意的老混蛋而已。

不识时务,分不清情势,讲不通道理,谎话随口就来,装逼理直气壮。

总结一句话就是,老则老矣,没活明白!

这电影,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皓首匹夫,苍髯老贼”!

清冷肃杀的鄂尔多斯,老杨成天在麻将馆赌钱。

偶遇老熟人上县城给骆驼看病,放着自己瘫痪在床的老婆不顾,偏要瘦驴拉硬屎,请人家吃饭、喝酒带按摩。

没钱付账,只好押了自己的电动车。

为了赎电动车,前脚答应老熟人找兽医,后脚就把人家的骆驼卖到了肉铺。

你说你有了钱,赎回了车,总该看看一天没得照顾的老婆了吧。

那你就想多了,人家用这钱买了件新衣服,拿了一堆骆驼肉来找自己的情妇鬼混来了。

眼看人家老熟人要来跟他取骆驼了,竟然偷了孩子们好不容易才凑到的他老婆的手术费去周转。

自己捅出来的篓子从来不补,自己拉完屎的屁股从来不擦。

孩子们为了逼他签保证书,捆了他,把他锁在柴房里。

这下可没理变有理,原地炸刺儿了。

又是报警,又是起诉,折腾了一溜十三遭,看不到孙子后,又后悔了,开始跟法院耍无赖。

之后,画风突变,又给老婆筹手术费去了,又对老婆深情告白了,又喂老婆安眠药了,又说自己再忍几年随后就到了……这一番操作,属实把我给看麻了。

如果是单纯讲述“坏人”的故事,原本是很有看点的,比如《疤面煞星》,比如《末路狂花》,比如《小武》。

你可以通过主人公的毁灭过程去感知善恶,品悟人性,剖析社会,反思自我。

但该片除了展示一个老作精作天作地的光辉战绩外,别无他物。

甚至影片的后面竟然试图给他的薄情寡义,自私顽固找洗白的理由,这是何苦又何必呢?

这个前后逻辑失调的故事,刻意尽显,浪费了涂们近乎满分的演技。

这些刻意让人出戏,看不到人物的行为动机。

导致看过影片后,我不会同情他的遭遇,不会在乎他的结局,我只想让他再多挨几次生活的毒打,大声告诉他,你这叫人贱自有天收!

这是导演想反映的主旨吗?

如果是的话,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

学贾樟柯者生,像贾樟柯者死。

还不如索性让他混蛋到底。

他自认没有被信任,没有被温暖的对待。

所以他选择了放弃信任,抛弃了温度。

他一方面不得不屈服于令他难堪的现实,一方面又得益于现实中作恶带来的好处。

他斗不过生活,变成了雪崩中那片作恶的雪花。

至此,他成为了真正的老“兽”,不过这“兽”,与兽性无关,仅仅是牲口、畜牲的另一种描述而已。

 3 )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的评分:6.5影评:这电影好就好在十分的真实,把一个贫困家庭的悲欢离合,演绎的十分的真实,人性,本身就是这样。

老兽的老伴瘫痪了,他却正常出去跟朋友喝酒,通宵打麻将,去洗头房玩女人。

发现自己的子女给老伴凑得手术费3万元,放在老伴的枕头底下,就立刻偷走1万元去潇洒。

当然后来也为老伴的手术费去低三下四找自己的子女借钱。

影片中年轻时的老兽对于子女也尽心给他们找工作,对自己的一帮朋友们更是真心对待。

老兽玩耍了一辈子,晚年屡屡碰壁后,选择与老伴服药自杀,我觉得这也是挺好的。

他后半生注定享受的只有贫苦与病痛,这一点,他已经体会到了。

他潇洒一辈子,他自己将要面对是自己选择的生活。

每个人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4 ) 老兽现象

一步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剧情长篇,导演用自己家乡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很好诠释了当代社会在金钱面前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不择手段地对亲人和朋友以“蒺藜”式生存法则在社会中苟延残喘,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导演都淋漓精致的将当今社会人们在金钱和欲望的刺激下的本性体无完肤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涂们老师用他精湛的演技恰恰体现了他对这部电影剧本的深度理解和对金钱社会下人性的贪婪完美的体现!

全国这种鄂尔多斯现象不在少数,这些当地官员在GDP和政绩的刺激下一味畸形发展经济,导致出现了很多的高利贷,地下融资,炒房热,等等的“弄潮儿”,而这部影片用老杨的故事向我们映射了社会现象!

期待导演继续关注这种社会现象!

 5 ) 老了的我该怎样的活着

时代变了,左冷禅(老兽)老了。

投资失败的他,老了以后自然失去了自己的地位,钱和威严。

电影仿佛纪录片一样冷冷的看着这头“老兽”。

在年轻时儿女结婚,女婿工作,出钱出力的他是父亲是老丈人,老了,没钱没势了,就变成一头被打断脊梁骨的“老兽”。

就算照顾着自己瘫痪的妻子,子女也觉得理所应当。

老兽为老不尊的一面,嫖、偷、打架惹事生非,暗示着老兽年轻时也不是安分守己之辈。

但是对于子女,年轻时的他还是尽到了责任。

道德标准能评判老兽的行为,但是不能作为父亲的笼子。

可能老兽的子女意识不到当自己老了以后,会不会有一天自己也要变成一头新的“老兽”。

没有狗血的剧情,一切都如此写实,如此贴近生活。

老兽每次冲突后,眼神里面对生活的光,在一点点的慢慢消散。

也许在老兽眼里生活确实比活着更难。

没有一次次冲突,可能子女也只会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着,无暇顾及他这头“老兽”。

子女也是不易,所以对于老兽关心,似乎也是生命里的奢侈品。

无奈最后选择的路,可能也是绝望到一定程度的唯一的选择。

如果要归类老兽和隐入尘烟其实可以看成一个类型的影片,全部都是素颜出镜。

一个城市一个乡村。

一个比一个绝望。

越写实越真实,越真实越绝望。

没什么大道理和口号,一切都在导演们的镜头里。

生活本就不需要多少笔墨去雕琢,越原汁原味越感同身受。

像面镜子好的坏的想看的不想看的全在里边,没有一丁点的美颜。

 6 ) 呵,男人。

曾经我很爱一个男人,有那么两年他时运不济,我救不了他,急得失眠流鼻血。

后来我妈知道了,跟我说:“你不要小瞧男人。

男人没那么容易被打倒的。

”以上描述一半真一半假,当做话头写两句《老兽》观后感。

如果不是金马影帝和时代失意者的角色,我也懒得去看,故事讲得慢条斯理,左右两边的女观众后半程都焦灼地玩起了手机。

但其实她们都错过了。

假如能耐着性子看这浑老头造到最后,大概会恍然,这是多么生动的一堂认识男人的生物课哈?

《老兽》别名《老混蛋》,很是精准,但其实叫《老不死》也不错。

看别处有人吐槽,“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老男人?

向本片男主学习就是”。

老混蛋是教科书般的渣男,老伴瘫了他去轧姘头,不要脸到连老伴救命钱都偷。

朋友的骆驼他偷偷卖了钱立刻给姘头买大衣,勾勾手指让姘头穿上再半脱下来。

红色是情欲的象征,年轻的肉体更是最灵的媚药——但终究抵不过他五下还是七下就兵败如山倒。

老混蛋讪讪解释一句:“我太累了。

”是累了,还是老了,谁都心知肚明。

老了,软了,软了就是老了,二者不分先后。

若是性也无法让男人在老之将至前奋力挣扎一会儿,那男人就是真老了,所以老混蛋算是居中,属于薛定谔的老。

但结局从这一刻又注定了,因为“everthing is about sex, but sex is about power",挣扎与恐惧的根源是power没有了,甚至连重新追逐的资格都失去了。

他在这事上挣扎,也在别处挣扎。

老混蛋年轻时富过,辉煌过,在洗脚房之外的地方当过货真价实的大老板,意气风发,无事儿不铲。

只是人生在世时也命也,经济空壳了,城镇变成鬼城,人也就只剩下个壳,心仿徨着,架子还要像大冬天的墨镜,必须得有。

你看着他拆东墙给姘头买衣送肉,又拆西墙回馈哥们情谊,把孩子们告上法庭“绝不和解”,嘴贱得坐公交车跟售票员吵到跳车,走路上跟发传单的房产中介对骂——直到两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把他给打了。

看着他折腾那么久,好像就是等着看他被打。

但其实他被打过无数次了,打脸也算打,但没有会心一击就不会垮掉。

老混蛋老了以后,直接选择死亡,这大概也是他这种未经驯化的男人所能想象的唯一方式,从权力的游戏中退席。

这个故事里的男人也都是一样的激烈,针锋相对,习惯大声讲话。

相比之下,女人是沉默的,瘫在床上而静止的,是被动地承受老混蛋行为的后果的。

哪怕是最后,老混蛋也以自己的逻辑替始终失声的老伴做了决定:“你先走,我稍后就来陪你。

”——与老混蛋那翻腾的斗志相比,她早就是等死之人了。

据说男人和女人的种种差异都源自远古时代的集体生活,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集,如此分工造就了俨然两个星球的思维差异。

而老混蛋最后一次戴墨镜骄傲的样子,还让我想到之前在微博看过的一个小知识,关于野生动物的:“野生动物有一个本能,就是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不会倒下。

哪怕鲜血浸透胸膛,也不会露出一丝病容,因为它们不能在任何天敌面前示弱。

示弱,就等于放弃生命。

”由此联想,远古时代作为狩猎者的男人们,在挥着火把与石器在大自然中搏斗时,算不算野生动物?

可能也继承了一点那种本能吧。

只要还未game (of throne) over,就没那么容易打倒,老不死老也不死,如困兽之斗斗到力竭,再夸嚓一下嗝屁过去。

 7 ) 边疆丛林中的『老兽』,时代困境的绝佳样本

去年,在去做一场观影团的路上,看到了演员涂们因食道癌离世的消息。

61岁的年纪,对一位经验丰富的表演者来说,本该是艺术生命一段新黄金期的开始,很可惜。

2017年,涂们凭借导演周子阳的作品《老兽》获得54届某华语电影最高奖的影帝。

当年冬天,影片登上大陆院线。

4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乌海》双丰收|专访周子阳

在那之前的两年时间里,“老炮儿”成为舆论高频热词。

《老兽》和《老炮儿》似乎很像。

但其实并不难发现,《老炮儿》呈现的冲突只是一个精致却虚假的共情装置。

影片只是“六爷”对“恶少”的训话而已。

“六爷”拥有道德和情感的双重保险,有戏内戏外的光环,“恶少”只是一个集中仇恨情绪的标签,对“江湖”充满遐想的市民观众可以毫无障碍地加入对“官二代”的讨伐,宣泄愤怒。

《老兽》完全不同。

更纯粹的在地性带给影片更广阔的现实空间。

试图寻求共情的观众发现自己陷入了难解的具体冲突。

他会感到被冒犯,甚至羞耻。

所以《老兽》不可能是票房大作和国民话题。

我也明白,“涂们去世”这个传媒“热点”也会很快过去的。

文:金恒立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老兽》的故事发生在内蒙古鄂尔多斯。

某一时刻,我意识到,真正定义鄂尔多斯这座城市底色的,不是近十多年煤炭产业带来的财富传说,不是近十年经济泡沫更新经历的阵痛,当然也不是“现代性”评论者比附的关于“鬼城”的猎奇。

早在地下的煤矿被开采之前,这块被黄河“河套”三面包围的高原就已经失去了持存的、由长久定居的族群所赋予的性格。

这里是“边疆”,是由千年军事屯戍、流徙、大规模政治移民和自然移民所定义的“丰旷之野”。

不同于纯然游牧的北方,当然也不同于南方并不遥远的农耕政治中心,延续的民族杂处、权力关系纵横的“边疆性”让这里的人们习惯了境遇的无常,以及秩序不断崩毁的不安。

甚至,他们从秩序的不断崩毁中,建构了一套生态。

这生态空洞、扁平,因高度“去中心化”而达到了真正的中心化:人们崇拜当下于平等,在酒精中勾连自由与真诚,抱持自然主义的距离与具体的权威狎戏,却对遥远的抽象权威虔敬不疑。

他们的执行力和对价值的漠然程度都令人惊异。

这一切最好的象征,大概并不是城区或荒漠中矗立的那些高楼,而是早已成为当地象征的成吉思汗陵园——一座富丽的衣冠冢,纪念一个以“开疆拓土大一统”式汉族政治理想被遵奉的蒙古族英雄。

其实,此时此刻,这些描述能适用的场域远比鄂尔多斯广阔吧。

这个时代的政治大概就是徘徊在游牧和安居之间的扁平政治吧。

只不过,在游牧与安居之间,在生产与侵略之间,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已经有超过两千年的历史了。

鄂尔多斯,是更广大时代困境的绝佳样本。

我不是很赞同之前的悼念舆论赋予涂们的“草原”特质。

他的确来自草原,但他的表演呈现的,毋宁说是一种出离草原的状态。

他出离于游牧的开放空间与反叛性,在其边界上更倾向于拥抱封闭的、中心化的的既成规则。

这种出离状态养成了他气质中混杂的滞重、狡黠和强韧,具象为“成吉思汗”、“左冷禅”(并不太符合原著的描述),当然也具象成了《老兽》中生活在鄂尔多斯城区的“老杨”——涂们赋予了这个角色惊人的现实性。

“老杨”并不具有反叛性,他有的只是对特定封闭环境潜规则的熟悉。

他无比自如地顺应这套规则,本能地对它充满自信。

于是他可以见招拆招地把自己拥有的资源置换成当前困境的解法,不做更复杂的权衡和计划。

对“老杨”来说,家人是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可以轻易消耗,但终究是可以消耗的。

最亲近的人情与自己的欲望以及一种动物性的、领地意识一般的自尊紧密联系在一起,既相互补充又彼此证成。

但欲望和自尊又有更根本的地位。

真正的“兽性”,或许就是表现为欲望和领地自尊的自我延续,并以此为目的不断地做出只能应对眼前障碍的残忍选择。

“老杨”是一只“老兽”,他狡黠,惊人地自私,坚韧,毫无道德,目的明确,行动高效。

似乎这样的人完美地顺应了丛林法则的要求。

但,就像“丛林法则”这个词本身暗示着的,如果丛林不存在了,最适应规则的物种会成为最先灭绝的那一个。

自然的丛林很难在短周期内消亡,社会的丛林却可以,尤其是在本来就缺乏持留性格的鄂尔多斯高原。

“老杨”的前史是很容易补充的。

他成长的时代,上世纪的中后期,是鄂尔多斯地域政治结构不断崩毁的年代,民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无政府的社会运动冲刷回最原始和贫瘠的动物性,也只有更残忍、自私、紧紧攀咬住当下欲求的动物性才能适应这块土地千年边疆史上最晚近,或许也是尤为深密血腥的丛林。

地域的封闭性是丛林的后果,因为丛林只会确立被“文明”排拒的动物规则,形成的动物规则也会严守丛林的边界。

在边界以内,更纯粹的动物会拥有,并带给自己的家庭(领地)更多的资源。

“老杨”是更纯粹的动物,他过去生活的蛛丝马迹在影片中三个子女的家庭里,在他虚虚实实的自述中。

他是个混蛋无赖,但在他的时代,他很难不变成这样。

然而,在他老去的同时,更强大的力量迅速地,砍伐去了他曾经生存的整片丛林。

他失去了他的封闭环境,也就失去了可以依靠的生存合法性。

对他来说这当然是后知后觉的,也就是从他发觉的那一刻起,他开始展现出暴力的冲动。

与崇拜“野性”的都市人那动物园游客式的浪漫幻想完全不同的是,“老兽”没有血气。

“老兽”只在两种情况下会亮出獠牙,一种是他确信自己比对方强大得多(“六爷”?

),而另一种就是,他发现自己得以自我确信、熟悉和依赖的生态突然不存在了。

后一种情况,他才可以,如同影片中呈现的,直接地,不计后果地和年轻人冲突。

因为他没有能真正对抗的东西了,他只能以此确证自己即将到来的灭亡。

而“老杨“的子女们,是新的一代人。

他们创造了这座城市更为人所知的形象。

新时代的规则,是地下的黑色黄金,是资本与官僚两架机器的合谋。

这合谋以另一种方式更彻底、更集中地剥削着当下,并用市民道德和相对等级秩序伪装出了一幅虚幻的”经济“蓝图。

其中的个人,体面,却平庸无能,面目模糊。

他们温和、算计、抱怨、妥协、争吵、冷漠。

新时代的故事是: “女婿“主导的,针对岳父鲁莽又愚蠢的暴力和他在厕所面对上级领导的唯喏谨慎形成鲜明的对比。

而我们也都明白,当领导在镜子前,挺着肚子,手扶皮带扣,指点他要”努力“,要”注意影响“时,他立刻就领会了其中的暗示。

 8 ) 不想也无法同情这只老兽

无意间看到了这部电影,一时间觉得这真的是个混蛋,但是评论却大都在于老杨共情,说什么不过是一个猛兽在无法接受垂垂老矣的自己所做出的挣扎,即使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很明显得想让观众体会这么一个看起来混蛋的人其实也有他自己的难处,而导演却对他的子女没有过多的刻画。

但是如果你的父亲是这么一个老兽的话,你可能会对在这个家庭里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哀叹一个老兽的暮年,因此我拒绝去理解他、体会他。

老杨在外吃喝嫖赌,这不是年老之后才有的习惯,势必从他年轻时就是这样,而这样的人你希望他能为家庭付出多少呢?

还有人说他仗义,对朋友有情有义,可是我看见的是他为了自己的面子请朋友吃饭喝酒,不过是喜欢被朋友吹捧,因为他面对朋友的托付,毫不犹豫地就卖了朋友的病骆驼。

有人说老杨在法庭说自己照顾了病妻五六年,而子女们却没有付出,这一点在电影中没有展开很多,但是我并不认同很多人认为子女面对年迈的父母时拒绝赡养,因为在电影中,他的妻子为了喝一口水摔到地上,打电话给他时,他是在喝酒、赌牌、按摩;而最后发现并把他的妻子送到医院时是他嘴里那个不关心父母的女儿,在他的妻子送到医院后,三个孩子很快就赶到了医院,他呢?

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就是他嘴里不关心父母的孩子,虽有抱怨但还是凑齐了手术费,甚至都没有通知在城里的小女儿,可见子女在对父母的赡养问题上并没有过多的推诿。

而他,却在这个时候偷走了妻子的救命钱,我不知道电影播到这里观众怎么可能还能对这个人物产生任何的理解,拿走妻子的救命钱,可能他并不是想致妻子于死地,但是最起码能说明一只老兽,却一点都还没有学会承担责任。

其实看到这里后面的情节我已经不想再看了,因为任何情节都已经不能挽回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了,可能是我的观点过于浅薄,但是我是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我不能也无法与这样的人产生共情。

写在后面:全篇我都以他的妻子来称呼这个家庭的母亲,一是因为我觉得夫妻关系是比亲子关系更加亲密的,因为孩子最后都要离开家庭;二是因为这个妻子她病了,她唯一能依靠的就应该是她的丈夫。

作为一个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看到这个老兽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亲,可能他没有老兽这么凶猛,年轻时没有这么凶猛,老了也没有这么离谱吧,但是时至今日我仍然生活在这只老兽的阴影下。

年轻时,自己在外吃喝嫖赌,却不肯拿生活费回家,现在却叫嚣着我没有让你饿死,你凭什么不给我钱?

可笑的是他要的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钱,而是要钱自己去买车,好在外人面前有面子,是不是像极了这只老兽?

 9 ) 《老兽》人物分析:老混蛋的兽性与人性

★这篇五千字左右,三部分分别是观众如何理解人物,主创如何塑造人物和最后如何审视人性。

可以跳着看。

欢迎土豪打赏★昨天参加《老兽》导演见面场,在上映前一天观影,并在映后和周导进行了现场交流。

有人说,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这份剧本的温度和力度让人嫉妒。

也有人说,有多喜欢《一次别离》,就有多喜欢《老兽》。

随着曝光度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周子阳,在观影现场,主持人用“0123”来介绍了周导。

“0”是说他阴差阳错把手机带进考场,成了他所在中学第一个高考得0分的学生;“1”是说《老兽》是他的第一部电影;“2”剧本做了两年(可能有误,记不太清楚了);“3”是说《老兽》以黑马的姿态斩获了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特别奖”,第5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影帝、最佳原著编剧以及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三项大奖。

《老兽》映后见面会

《老兽》映后 周子阳导演到场观影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把老杨定义为一个为老不尊、性格偏执的“内蒙老炮儿”,把电影想象为对家庭失和、代际紧张的刻画。

事实上,这只是故事的一面或者是浅层,电影真正的意图是通过真实、冷静和克制的方式表达更深层的人性问题。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对得起这个生猛的名字,也回应了这个生猛的时代。

我一直认为,决定电影灵魂的是故事折射出来的思想,上一篇《引爆者》的影评就是从这个角度切入(戳《引爆者》的隐喻——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review/8946699/&dt_dapp=1)在昨天的导演见面会上,周导略带生涩,但不乏真诚,对影迷问题的回答直接而有条理,其中有一点印象深刻:导演说,好的电影往往能够留下人物,深刻的思想也是经由人物来传达的。

这些年很多中国电影缺少这样的人物,让你看到后被他纠缠、难以忘记。

因此,这篇文字是关于人物的。

【人物理解的处境化】影片简介具有明显的导向性:老杨是财富激荡年代的炸富阶层,破产后生活困顿,某日他挪用老婆的救命手术费让子女们忍无可忍,一出儿子绑架老子的荒诞情节上演,老杨怒其不念养育之恩,毅然把不孝子告上法庭……这出现代家庭闹剧终以悲剧收场。

这样的剧情梗概想来是隐含着一种意图,让观众在走进影院之前,通过简介和预告片先设定一个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老家伙,而在真正观影之后,颠覆观众的认知,进而促进深入的反思。

如果导演是有这种想法的,那么他成功了。

法庭上的父子

老杨的色厉内荏如果要真正解读老杨这个人物,我们可以借助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在人与环境关系的视域下看待人的发展。

具体说,我们可以从微观层、中间层、外部层和宏观层四个相互作用又层层嵌套的动态系统来进行人物理解处境化的尝试。

微观层是指发展中的人与即时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朋友等。

老杨所处的微观环境是老婆久病瘫痪,儿女家境平平,朋友寥寥无几。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久贫家中无贤妻。

很多人可能有类似的经验,导演也现场解释:久病的人是家庭的磨难和累赘,无论是病人还是亲属,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非常的压抑和难受,甚至想要逃离。

因此老杨看到老伴电话的时候直接不接。

同时他的精神和肉体需要释放,他也有很多人性的东西,他会去找莉莉。

去莉莉所在的按摩城是和吉布森一起的,破产赋闲在大街上偶遇了给骆驼看病的吉布森,虽然囊中羞涩也执意要请老朋友吃吃饭,“泡泡澡”,并答应帮他看骆驼,这就导致了家庭矛盾的升级:老婆子病重,家里人认为老头子还在外面鬼混。

家庭矛盾的另一个原因,也是老杨面对的另一种微观环境,是几个儿女家境都一般,因此就有了日常生活中最不愿见却最常见的丑恶嘴脸,大家都不愿意出老人看病的费用。

以上微观层的环境直接构成了中间层,影片的剧情也正是在生病老伴、一众子女、吉布森和莉莉等人的交叉中展开。

接着是外部层,是指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的,但不包括主体主动参与的大环境。

大环境就是鄂尔多斯。

写到这下意识想到“温暖全世界”,鄂尔多斯最为人知的就是“羊煤土气”,羊毛衫、煤矿、稀土、天然气,后面三种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在国内占据绝对的大比例。

因此,鄂尔多斯的人均GDP一度超过香港,我曾在鄂尔多斯待过一个暑假,一个红绿灯的功夫你会看到几十辆路虎,丰田车都是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那种大。

然而资源依赖性的经济发展模式向来不稳定,加上鄂尔多斯城市摊大饼式的疯狂扩张,民间借贷频繁,现在这座城市为人所熟知的另一个标签变成了“鬼城”。

临离开那里前,我特意去了康巴什,当时想找个什么公园,大街上几乎没有问路的人,空旷的城市让人害怕。

据说拍摄老杨在宽阔马路上骑电动车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清场。

老杨就是在这种外部层环境中从暴富滑向了破产,影片开头出现的麻将馆拿刀讨债的妇女就是对这一外部层环境的简单写意。

吉布森的窘境也正是在工业蚕食传统畜牧业的大语境下遭遇的。

同时,鄂尔多斯地处北方,选择冬季在此地拍摄,影片的冷峻、凛冽和荒原感浑然天成,无需刻意寻找。

最后是宏观层,是指一系列包括信仰、生活方式、伦理观念、价值观等在内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这个层面,老杨面对的确实是市场经济渗透过程中无所不在的道德沦丧,导演也在介绍背景的时候提起灵感的来源:他自身经历过的儿子绑架老人的现象。

老杨是这个信仰缺失、价值畸变和观念转型时代的千千万万个见证者之一,当然也是推动者、受害者。

这种“老无所依”的悲凉晚景让人想起日本电影《楢山节考》,这种聚焦于失败者在家庭中如何自持的故事又似乎是在与《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隔空对话。

引入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做到人物理解的处境化,老杨就是在多个层次相互叠加的生态变迁中上演着他的困兽之斗。

正如导演所说,“电影中的人物,之前经济情况比较好,后来因为整个经济的因素而落魄。

这样,对人物的反思就更加立体。

如果本来就一个个平淡无奇的人,可能一直是被排除到边缘之外的”。

“他之前的能量很大,对家庭的重要性很强,几个孩子的工作、买房都仰仗他。

现在成为了一个没用的人,进而整个家庭和社会逐渐将他边缘化,这样更加写实”。

老杨就在这种巨大的落差中像困兽一样在挣扎,品尝着人间的冷暖。

【人物塑造的辩证法】涂们老师的表演已经有金马影帝回馈,似乎不必多谈,电动车骑出哈雷的感觉真是演技炸裂。

需要分享的是导演关于人物塑造的一些独立判断。

周导说:对于演员,有几个想法,一是全面用方言呈现,所以没有找外地演员,当然也有成本的关系。

二是如果用明星或者知名演员演这个电影,可能会使故事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因为这会让观众产生抽离感和跳跃感,试想一个大碗昨天晚上在电视剧上是这个角色,今天突然变成老兽,似乎确实会产生对人物形象的伤害。

从导演的话语中可以发现,他对真实性的近乎苛刻的追求。

以上是本地演员和外地演员、知名演员与普通演员的辩证法。

第二层,是影像语言与镜头表现方式的辩证法。

影片中多次的大特写与单一人物入画、背景虚化,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纪实感,让受众紧紧贴着老杨,跟着老杨来体验这个世界。

在周导的眼中,分切镜头并不高级,对表演也是一种伤害。

他认为现在的镜头表现更加完整和高级,而且能以此凸显表演的张力。

第三层,是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辩证法。

《老兽》的剧本改了16次,周导坦言,最耗心理的部分是思考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家庭出身、成长背景,以及由此决定的思想和生活状态。

然后又要花很大的精力设计每个人说什么才能表现出这种状态。

他说,这种人物的塑造就像是在水面下构建冰山,大量的幕后工作都指向一个诉求:希望能够使他们的语言和行为在大屏幕上自然流淌。

观影后,我觉得编剧的深度和力度得到了证实,老兽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尖锐、令人难忘,甚至会让人觉得有点用力过猛,造成了主演鲜活,配角暗淡的感观。

最后一层人物塑造的辩证法是现实和超现实的衔接。

周导说,他深受库斯图里卡的影响,荒诞、深刻、有力量,包括动物的元素都在《老兽》中得到呈现。

电影在鄂尔多斯拍摄,上文已经交代,这本身就是一座有超现实气质的城市。

影片中出现过很多动物,这些超现实的部分起到了帮助主题的复现作用。

比如洗浴中心的鸟,也是在困境中挣扎,它的生命和老杨一样是压抑的。

白色的视觉符号(马路边像鬼一样的人形)是在鄂尔多斯能够经常看到的,冬天一些人套上白色的袍子抓野鸡(有些野鸡是白色色盲),这一幕传达出的意向即是一种动物伤害另一种动物,同时有一种扭曲的表象感觉。

这和老杨当时的状态非常相像,他刚从法院中吵完架走出,庭前调解失败,内心因痛苦而扭曲,因此这二者也是一种呼应关系。

再有就是老杨在莉莉家里梦见的那匹马,也许是吉布森骆驼的变形?

毕竟他刚刚卖了骆驼而去讨好莉莉去了。

影院中有个高中生说,意识流并不需要被理解,那是一种感觉。

其实超现实也没有这么玄,在导演的眼中,超现实是更加深邃的现实。

【人性审视的立体化】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这部电影最深层的思想。

霍尔的编码和解码理论认为,信息在流通过程中是以符号为载体形式传播意义,这一过程既有赖于技术和物质工具,也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各自的社会关系。

导演是电影这一文化符号的编码者,观众是解码者。

由于观众的社会特征、知识背景不同,他们在接收信息时必定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

我的解读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是提示我们注意到人性的立体。

我们不去讨论性善论与性恶论的中西理论分野,至少需要明白,人都很复杂,都有多张面孔,扮演着多种角色。

因此不能粗暴的把老杨当成一个不受待见的老渣男,也不能简单的把他当成有血有肉、人老不衰和传统道德的代表。

老杨身上承载着导演最重要的表达,电影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既通过前面的简单铺陈勾勒出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坏老头形象,又通过幽微细致和剥丝抽茧的方式使观众接受这个坏老头,甚至觉得这是个好老头。

其实有很多细节可以佐证老杨所内涵的责任和道义等行为准则和传统价值观:拆东墙补西墙不是为了他自己;给小孙子买玩具,因为他对家人的爱遭到其他人的拒绝,只有灌注在不设防的小孩子身上,然后让他“跟爷爷好”;他给吉布森买奶牛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体现;给莉莉戴的“阳光手镯”是他温情和浪漫的一面;说在树上开外星酒店、洗浴城不能刷卡是他自尊和不可一世的写照。

尤其是影片中老杨的两次笑和两次哭,把复杂的人物诠释的淋漓尽致。

第一次笑是看着莉莉穿上红呢大衣后的笑,笑后和她搂搂抱抱却没折腾几秒;第二次笑是给小孙子看骆驼;第一次哭是感到子女与自己形同路人;第二次哭是对老伴说“你是我最重要的人”,并一起与老伴静静等候死亡。

两次笑和两次哭的是同一个老杨,但又是不同的老杨,这就是我说的人性审视的立体化。

多面是人性的本来面貌,也是生活的本来面貌。

复杂的人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理想化的人物。

因此这部电影的可贵恰恰就在于很生活化、很真实。

有人说,这是一部老混蛋洗白,人性回归的故事,看似有情的子女其实很无情,看似无情的老杨其实很有情。

其实这些都不重要,解码的方式不同而已。

也有人说,影片看起来有叙事太平的地方,我也感觉全篇都很沉闷的,但真实的生活和家庭的故事不就是平淡、沉闷的吗?

总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兽性?

什么是人性?

什么是混蛋?

在困顿的人生和多舛的命运笼罩下,你会选择做困兽之斗,还是默默忍受?

昨天看严歌苓的小说《审丑》,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高一层的审美,恰是审丑”。

这句话用来评价《老兽》也是恰当的:通过对老杨、老杨的家庭以及老杨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展示,《老兽》经由审丑实现了更高一层的审美。

★以上部分观点来自于武汉博纳影城观影后的现场讨论,特致谢忱。

 10 ) 如何评价《老兽》主人公老杨这个人物?

少吹些过去的牛逼,才能走好现在的路欢迎关注!

那些念念不忘的曾经,才是你最应丢弃的包袱。

01前些天跟朋友聊天提及冯小刚,朋友对其颇为好感,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再到前些个日子的《芳华》,滔滔不绝,大谈特谈。

朋友说,从冯小刚的电影身上可以看到一种六七十年代人生活的痕迹,尤其是他怀旧系列的电影,更是能让现在的年轻一代一窥当年岁月残留的风霜。

其实,我到现在也并未清楚的了解到何为六七十年代人特有的气质,在脑海中能有的大概印象的就是冯小刚出演的电影《老炮儿》中那个不服输的六爷了。

《老炮儿》剧照脱下许晴的裤子冲上去哆嗦几下的就完事的京城老炮,并不是只会在生活的刀锋之下安享现世,遛鸟、管闲事、还会发牢骚,他也会提着军刀在结成冰的湖面上重温曾经年轻的岁月。

就像《老炮儿》中的晓波不相信父亲曾是横行老北京的老炮儿一样,《老兽》中的女儿女婿们也不相信眼前这个不堪的老爹曾是暴富的有钱人,而父辈们依旧沉浸在过往的荣誉中不可自拔。

如果说冯小刚借着《老炮儿》在重温他那一代混江湖时年少轻狂的模样,那么《老兽》这部电影则是从年轻一代的视角告诉曾经的老炮们:少吹些牛逼,好好过日子。

当初的风光无限,现实的无情打磨,岁月饶过谁?

02《老兽》这部电影借杨海川这个角色,通过超现实的特写镜头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撕破了、揉碎了展示给荧屏之前的观众,将曾经的“炮”与“兽”、现的“作”与“虚”刻画的淋漓尽致。

头发花白,身着皮夹克上衣,骑着电动车来来往往,脸上架着一副墨镜耍酷,抽烟的动作老到有范,时不时的飙几句脏话……老杨的出场形象让观众自觉的从这个穷困潦倒的老头身上想象出几分他以前曾有的荣光。

杨海川在别人口中是“杨老板”,他很享受“杨老板”这个称呼带给他短暂的荣耀感,而至于是别人的揶揄还是讽刺,他并不在意。

影片只负责刻画老杨现实的落魄,并未用笔墨与光影把镜头转向曾经,老杨的过往究竟是如何风光,别人终究没有说出来。

如何证明自己曾经很牛逼呢?

老杨的办法是有意无意的在言语之间提及,然后撇下一句“好汉不提当年勇”显示自己也曾很有钱。

但无论他曾经多么风光,在儿女心中的杨海川就是个不靠谱的爹。

麻将桌上他欠了别人的债无力偿还;银行卡内的余额只有75块钱取不出来;碰到老朋友后主动请他去洗脚却因没钱付账只得将电动车暂作抵押;卖了朋友的骆驼有了钱之后立马拿着礼物找姘头解馋救渴。

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并不上心,出去赌博洗脚置妻子一人在家;女儿拿来给母亲做手术的钱被他偷去拆东墙补西墙;儿女合谋绑架他逼其签下协议,他一怒之下将儿女告上法庭。

老兽杨海川尚未真正的从过去的生活中走出,就被丢进时代剧变的车轮里沦为灰尘。

直到影片结束,他还在跟瘫痪在床的妻子说着,我们这辈子,好日子也过过……过去的“炮”与“兽”,若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不能继续招摇过市,再三提及当年的荣光就显得矫情与软弱。

03其实,很多人都活在自己过往的光环中负重前行。

经常听到身边的朋友三十不到的年龄,动辄就是“想当年……”,一副忆往昔峥嵘岁月的模样,而过度的消费过去只能说明现下过的并不好。

现实的无情打磨慢慢消减曾经的意气风发,而在苦逼的现实世界又无法找到出口继续奔跑前行,所以与其被现实一次次的告知你不行,还不如活在过去的光环里证明自己也是个人才来的告慰自心。

这是走不出过去人最本真的心态。

一个人活在过去的时间越长就越难以自拔。

通过对记忆中的自己反复的咂摸与重塑,一个关乎自己不可战胜的过往与曾经就会在意识世界生根发芽,悄然生长。

然而,真实的我们并不是这样!

我们与想象中那个牛逼的自己差的不止一点儿。

就像《老兽》中的杨海川一样,看到麻将屋外有讨债的人拿着刀就脚底抹油,赶紧溜掉;以为自己可以创造一个规则,自以为是从公交车窗跳下去摔倒在地,还要被人投之以鄙夷的眼神;自以为可以横行霸道,一口一个“他妈的”,实则也会被拖到转角处拳打脚踢,弄的鼻青眼肿的,狼狈不堪。

若不能从过去的荣光中大步走出,面对现实的惨淡就会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那些念念不忘的曾经,才是你最应丢弃的包袱。

到了六七十岁模样,谁还没有一两件这生值得炫耀的事情拿出来显摆?

吹牛逼谁不会呀?

真正的智者从来不会活在过去走不出来,他们不问过去,只问将来。

一二十岁也好,六七十岁也罢,只要人生的道路尚未终止,就应朝着前方看。

过去的光环再大,也不能套住余生,曾经的光环再亮,也不足以照亮余生。

少吹些过去的牛逼,才能走好现在的路。

这样看,老炮们跟老兽们大张旗鼓的叫板曾经,就多少显得有些可悲。

毕竟,路都没得走了,除了回忆还能剩下什么呢?

-End-喜欢点个❤哦!

致谢90°

《老兽》短评

怎么说呢?好像哪里都还行,但又哪里都不太对的赶脚。

7分钟前
  • 超级玛丽·苏
  • 较差

我喜欢老兽,主题上和《老炮儿》和《钢的琴》有相似的地方,都有没落与无奈的表达,也有一些残存的勇气与担当。只不过,老兽的故事不那么“体面”,而且画风更粗粝、结局更悲凉。老兽的家庭像社会的缩影,曾经辉煌过,如今正面临困境,人性也异化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空。涂们既可大汗也可老兽。

9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11th FIRST# 感觉最后15分钟删掉一点问题都没有(结在老杨被那俩销售打就行),其实是个混蛋加撕逼版的「东京物语」,谁想到最后突然变成「爱」……最佳男主角应该没悬念。宋雨喆配乐。

10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还好金马评委不是你们这些白莲花玛丽苏……

12分钟前
  • 真绪
  • 推荐

除了演员 其他的部分都不行啊

16分钟前
  • eneri
  • 较差

有血有肉又不急燥的非自我投射的人物塑造在处女作中很难得了

18分钟前
  • 还行

靠演员拯救电影,没意思;拍的如此做作,刻意; 我讨厌家庭;(还有,混蛋和老不老没有关系);

20分钟前
  • Foriverwx
  • 较差

如何收拾资深直男癌真是千古难题!

24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整部电影的真实让我几乎觉得是在看纪录片,涂们的演技金马奖实至名归,故事看似繁琐却处处透着马原小说式的写实,调色用光也都不落俗套

27分钟前
  • 大头冢
  • 推荐

内蒙老炮儿在“动物世界”横冲直撞出来的“东京物语”。涂们将一个自作自受、令人极度生厌却又非常有趣的角色演的很生动。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开头、结尾充斥着“独立电影”套路般的生硬无力,情感的升华透露出虚伪与不能自圆其说。出彩的更多是与几位家人冲突的戏份与写实/诗意并包的摄影。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图们表演确实好,老炮儿的老无所依还是差了股子劲儿,前面的混蛋让人想起无耻家庭中的弗兰克,后面突然转入悲凉是刻意升华。那股子大陆独立电影的影像风格刻意摆拍缓慢表现状态弱化戏剧性和人物特点真是够了

32分钟前
  • 摩西不夜奔
  • 还行

名不符实,同类做个对比,没有《耳朵大有福》好。最佳原创剧本,这么宽容了吗。

33分钟前
  • 魏老师
  • 还行

6.0·当下中国一切向钱看后遗症的展现,聪明的选择了鄂尔多斯这个城市,缺点是废篇幅过多,现实和超现实段落的剪辑有时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涂门被绑的那场戏的情绪程度完全不能让人相信与后面冷静起诉的是同一个人,而且包养一个比自己女儿还小的女人、偷妻子救命的手术钱,最后却要说要死一起死?

34分钟前
  • 辛波卡
  • 还行

涂们在《告别》里的表演已经惊鸿一瞥,这部更是如同仲代达矢在《海边的李尔》一般,一人独撑全场。但是如果故事没有表演,整体显贫乏,那段老年激情戏,不输老炮儿的情欲贲张。

35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戴着墨镜昂着头,我是你爹哇!

38分钟前
  • Wanyili
  • 还行

快速膨胀和畏缩的鄂尔多斯就是衰老的野兽,透过一个具化的城市和老头,能看到中国大地上生存着一帮老混蛋,他们是曾经世界下的蛋,生成了怪胎,但这事能怨谁?无解。然而,导演显示这个小人物就是把文学作品里的众生又隔着笼子把玩一下而已?

40分钟前
  • 全面回忆
  • 较差

这样的主题和拍法本应是一部三星起评的片子,但影片在很多推进情节激发矛盾的细节设计上,随意突兀,生硬做作,把一个现实色彩浓重的故事肢解得四六不靠。故事的起承转合出了问题,加上聚焦的又是一个就算他无力绝望到自杀都很难产生同情的人物,可想而知观感会多么古怪。别奢望能贴到MH作品的调性上!

43分钟前
  • 麦兜
  • 较差

三观严重不合 越看越生气 这样的old dick我行我素、不负责任、自以为是、一边吃喝嫖赌养情妇一边对病床上的妻子说“你是我最重要的人” 吐了 好于一星的点在于人人欠债人人无奈的环境实在是太熟悉了

44分钟前
  • igrɛkonze
  • 较差

镜头无比贴近每个人物,用气吞山河的势头精准捕捉到现实和梦境碰撞出的强劲火花,现实主义在此被升腾到一种癫狂的高度。与[老炮儿]如出一辙的江湖气尽,肉体与灵魂合奏的靡靡低音最终也在家长里短的纠纷中悉数流尽,时代更迭之后小人物如你我到底魂归何处,万物万灵也没有答案。

48分钟前
  • ChrisKirk
  • 推荐

只有涂们的表演可以支撑人看下去,其他部分完成度很一般。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人物很难写,尤其是中国家庭伦理的范畴中。导演只有呈现,没有态度,也没给观众提供寻找立场的空间。

51分钟前
  • 王写写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