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冬,七天,Seven Days

主演:王德顺,王诗雯淇,黄嵩博,徐文宇,朴政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无对白年份:2015

《冬》剧照

冬 剧照 NO.1冬 剧照 NO.2冬 剧照 NO.3冬 剧照 NO.4冬 剧照 NO.5冬 剧照 NO.6冬 剧照 NO.13冬 剧照 NO.14冬 剧照 NO.15冬 剧照 NO.16冬 剧照 NO.17冬 剧照 NO.18冬 剧照 NO.19冬 剧照 NO.20

《冬》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都会遭遇孤独

老人杀死了一直陪自己排解孤独的鱼给鸟儿吃,当我看到老人和小孩一起玩耍得十分开心的情景中鸟儿再度出现时,我隐隐感到鸟儿可能会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命运。

老人一直和鱼儿玩着捕捞与放逐的游戏,最后鱼儿竟然愿意在被抛回水里时跳上水面,等待老人将自己放回鱼缸,是已经习惯被豢养的生活了吗?

如果说老人对鱼儿的情感还比较平淡,那对鸟儿确是十分喜爱,因为鸟儿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叽叽咋咋的声音给人陪伴,分享自己的食物给老人,飞到老人温暖的帽子里回家,它很信任老人,已经在老人家筑巢,却在老人有了小孩的陪伴后的得到和鱼儿一样的宿命。

鸟儿和鱼儿都死得很惨,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想表现出被抛弃的人的痛苦。

看到老人切鱼时被割掉头的鱼儿还在大口呼吸我都不敢看了,还有鲜活的鸟儿被直接放到火上烤,最后老人化为了一只鸟儿,他也被抛弃了。

生活中有多少孤独的心在煎熬?

关于结局,放映结束后导演回答了提问,说可以理解小孩掉到水里,也可理解为他扔帽子在水里、离开了老人。

对于老人来说,小孩怎样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又离开了,用鱼儿、鸟儿换来的陪伴也没有了,到头来是一场空。

我们人生的一个一个收获、失去对我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父母、朋友不会一直陪伴我们,能永远陪伴的只有自己,漫漫人生如何与自己相处,我想记忆不会离开我,去经历吧。

 2 ) 爱在当下,被用旧爱祭奠新欢。

旧爱祭奠新欢。

因为旧爱,不是真爱。

否则怎么舍得这样做。

那不过是孤独的陪伴吧了。

如果有可能,请尊重你的旧爱,因为你蔑视了爱是双方的,不是你爱,而是因为对方也在爱,而且爱的那样努力。

每一份爱的存在都是唯一的,因为上帝想告诉你,爱在时,请珍惜,不要去复制或者追逐逝去的爱,尽心感受现在的爱,这是对过去最好的尊重,对现在最好的真心。

而且,爱只要存在,怎么会消失,消失的只是那些承载的物质实体罢了。

我想,这就是感受的力量吧!

 3 ) 生、死、情、缘

作为中国青年一代的新锐导演,邢健用自己独特的影视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电影独特的魅力。

看过电影《冬》的观众可能第一印象就是这部影片没有一句对白、独白和旁白,并且全片是黑白色的表达。

没有语言的表达无疑是艰难的,但是电影的声音并不是只有语言,还有音效和音乐。

《冬》这部影片的音效和音乐对于电影影像的烘托、渲染和诠释,在笔者看来远远超越了语言,“语言的表达在此出现可能会让影片更加苍白无力”。

这部影片在2015年第十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获得了“最佳录音奖”,回到影片中漫天飘雪的的深山,寒风凛冽的呼啸、踩踏雪地的跋涉、主人公与鱼、鸟、小孩的各种交流,这一切都在音效的描绘下,让人们去感受到那种孤寒冷清和短暂的情感宣泄;相比而言这部影片的音乐更是极浪漫主义的一种表达,著名音乐家刘索拉老师为这部影片做的音乐,据说完全是因为这部影片极致的影响表达和邢健的执着感动了刘索拉,最终音乐选择的主要乐器是古琴,将影片所要表达的生死和情缘进行了画龙点睛的勾描,弦敲肺腑,使影片更具有东方文化表达的存在,同时更具有国际性的共鸣,此片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获得了“最佳艺术贡献奖”,电影节主席、创始人Serge Losique先生诙谐的告诉邢健:“我不喜欢你电影里的老人、小孩、鱼、鸟还有那古怪的音乐,但是我就是喜欢这部影片……“生《冬》这部影片的英文名字叫做”seven days",(七天),这七天里,由王德顺老先生饰演的主人公孤独的在雪山脚下钓鱼开始,而钓鱼并不是为了去食用它,吊起的鱼在影片中称为第二号角色,鱼似乎与老人之间是一种陪伴,老人并不伤害鱼,似乎只是用鱼线和鱼钩来完成把鱼接回家的仪式,于是大家就看到了电影中的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捕杀”的垂钓,反而是一种“生”的交流,寒风大雪中,主人公用自己的棉帽捧回了冰封江中的鱼和差点冻死的鸟,鱼和鸟以及自己寻来的小孩都成为孤独的老人的陪伴,将那冷漠幽暗的房子带来了“生”的气息。

死鱼在影片中因为鸟的到来,离开了鱼缸,被“残忍的鱼刀”肢解,这是影片中最血腥的画面,鸟因为小孩的出现也成为了炭火加工的美食。

这样看来,“死”是残忍而冷漠的,然而对于老人的孤独而言,这里的“死”似乎更具有一种超然的魅力,应当称之为“牺牲”。

影片最后小孩离开老人,只在鱼所在的江面冰窟窿中出现一顶小孩的帽子,我们无从判断小孩是死是生,若是死,便是一道轮回,若是生,便是对孤独一种微不足道的安慰。

情对于这样一部表达方式“怪异”的影片,细细品味,最让人们感动的应当是其中的情感。

深夜游弋在鱼缸中的小鱼,为老人衔来小虫的鸟儿,陪老人一起吃土豆的小孩,总能让人们感受到那一丝的情感,这种情是在生与死、陪伴与孤独的缝隙中轻轻一跃,然而对于电影却是击中要害的张力,可谓丝丝入扣,相比较于那种轰轰烈烈的情感表达似乎更有穿透力,这也是这部影片在风格上超凡脱俗的魅力所在。

缘如果界定这部影片是一种“寓言式”的表达,梦幻主义或者魔幻主义似乎都有所触及,在结构上的独特和标新立异,终究还是回归到电影的故事本质,为了让故事顺畅的发展和完成,影片在众角色之间树立的有机联系就是“缘分”。

大雪深山与冰封三尺的江水阻碍着鱼和老人,万物沉寂的雪山中鸟的出现也是面临死亡时的相救,小孩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由江上垂钓和儿童嬉闹的交集,缘分让这一切有了欣然而看似残酷的的命运碰撞。

而影片中一条暗线的铺设——老人的亡妻,更将缘之来去、命运使然的感受强烈的刺入到观众内心深处。

最后《冬》在国际国内收获了不少的荣誉,对于影片的导演和创作人员是不小的鼓励,据导演称他的第二部片子也已经进入筹备阶段,并且已经入围台北金马应战的创投单元和法国戛纳电影节的创投单元。

可见作为艺术电影创作者得到了应有的目光,在中国电影市场近乎爆仓的情况下,关注电影艺术本身,为艺术电影的发展的创作提供应有的平台是电影产业对文化的良心工程。

我们也期待邢健导演以及其他中国的电影艺术家佳作不断。

 4 ) 暑期三部国内电影之一,超过北纬40度的日常。

我是昨天晚上十点看的本片,那是我们这里全城最后一场《冬》的拍片,看完十一点多一个人走出来,感觉被冬天的气氛凉到了。

全场四个人,除了一个中年男子坐在我这一排,前一排还有两个叽叽喳喳的小姑娘,当然只是开场前叽叽喳喳,开始放映后竟安安静静聚精会神地看电影,貌似也一直没有把手机掏出来拍照啥的。

难能可贵,当然也可能是睡着了。

开头对影院的描述,是我觉得珍贵的地方,因为买票时我还没说要看什么,小姐就问:“寒战是伐,看一下位子,已经开始了赶紧的....” “我看冬....” “啊?

冬?

” 片头算是相当吸引我了,冷冽的画风糅合了中国古画与古文字的气质,一个大大的冬字出现,下面还有两个小小的英文词,seven days,想估计又来个什么生死啊循环啊,最后讲个人生大道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啥的,我就想这片子里肯定有明确的时间节点来记录这七天,于是一路认真地看生怕错过了什么。

接着就是王老爷子出镜了,大老远看过去,呵,刮着暴风雪一个人坐空地上干啥呢这么想不开....原来是在钓鱼,原谅江南长大的孩子- -....慢吞吞(艺术性)地进行到了第三天,鸟和孩子同时出现,那孩子躺在冰面上不知道犯了什么病,王老头儿没去管,鸟也躺在地上像是快被冻死了,王老头儿又没管,接着王老头儿走着走着就摔倒了,就回去把那死鸟捡起来了。

好了,平静地看了三十分钟,第一个冲突终于来了,王老头儿把陪着自己的鱼直接就砍了,我当时就我曹这也太突然了吧,虽然每天陪着他的可能都不是同一条鱼,就这么切成了渣滓...原来是喂鸟。

王老头儿开始变了。

接着就如大家看的那样,又把鸟烤了,喂给小孩儿,就像喂一只牲畜似的。

看到这儿才觉得,原来是个生命的循环。

完了王老头儿就开始在雪地上跳breaking了,没了小孩儿夜不能寐开始出现幻觉了....总之影片进行到后半段儿出现了几处超现实的镜头,比如小孩儿的身影从王老头儿背后闪过,小孩儿远去留下一串脚印等等。

至于小孩儿是在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会掉到冰窟窿里呢,这个,就随它去吧。

最后王老头儿变成了鸟,驾鹤西去。

生死轮回,天命有定。

总体看下来还是非常对我胃口,第一次在国内院线看这种片,见识少于是激动不已,上一次看类似的估计还是....只是片尾的那两行屌大的字幕有点儿刺眼什么“谨以此片....”“这是....”,这我想有必要么这个。。。

还记得看完我们四人走出来,工作人员还问,这么快就不看了?

我们说,看完啦。。

总之整个影院的工作人员就跟不知道他们有《冬》的排片似的。

 5 ) 唯有孤独是永恒

华语电影节第二场之《冬》–人生第一部默片,很惊喜。

摄像和美指以前一定是学国画的,每一祯都美得像幅水墨画,恨不能截图拿回家做桌面。

剧组不容易,大冬天在长白山顶风冒雪工作,简直是用生命在拍戏啊!这是一个轮回的寓言,讲述得略显刻意,有点像大学生作品。

不断地牺牲旧爱来取悦新欢,只为在孤独中换取一点长久的慰藉。

杀鱼喂鸟那段触目惊心,钝刀子发出的吱吱声让我厌烦又恶心,到了老人在雪地中哑剧般抚摸幻想中的孩子那段时,我心里却只剩疼痛与怜悯。

谁能苛责茫茫天地间一个孤独的老者呢?也根本无人苛责。

然而这最后的七天,从一人起也必一人终,当灵魂化身为鸟钻出茅屋飞向雪山,我恍惚看到雪山下,冰湖中央,仍坐着一个独钓寒江雪的老人。

 6 ) 老人式的孤独没能hold住《冬》的深度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老人式的孤独没能hold住电影深度放映结束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电影呈现的视觉场景让我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导演选择了冰天雪地是否有受此关联的灵感?

2.电影题目为什么叫“冬”?

可惜导演不在,不能给到我答案。

我为什么会提出这两个问题呢?

因为影片结束时出现字幕“献给爷爷”,之后有人分享感受时也提到了老人的孤独,这大概就是导演想表达的“老人的孤独”,因为老人和萧肃的大自然画面,观众成功的领略到了导演传递的“老人“和”孤独“的主旨。

影片中文片名取名叫“冬”,冬有萧条之意,跟生命老去关联性很强,垂垂老者往往又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回忆各种往事,子女忙碌,很容易爆发精神危机,孤独感很强烈。

但我觉得只是“老人的孤独”是撑不起电影中让人心生敬畏的大自然寒雪选景和蒙太奇拍摄手法的。

为什么呢?

如果只是拍老人的孤独,为何不放在偏远地区、因为子女各自成家生活而导致荒芜的村庄画面呢?

我相信在荒芜的村庄背景里,老人式的孤独,会展露无疑。

但可能因为导演印象深处直觉般的对美感的追求和对于文艺片力求展现出文艺片特质(即深刻)的要求(个人胡乱猜测),导致他选择了冰雪皑皑的大自然。

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把老人换掉,放进去一个年轻男人、女人、老太太或小孩,任何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天与地白茫茫的世界,透过电影屏幕迎面而来,我相信观众第一感受也是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孤独感”。

这种是在大自然中,在作为“尊贵的”万物之灵的人类没有群体同伴、单独面对自然的渺茫的孤单感。

没有同伴的回应,甚至没有多的鲜活的生命,更别提情感连接和精神的寄托,(所以才有他先后把鱼、鸟、小孩当做陪伴对象,他也是按照生命形态一个比一个高级进行选择的,为鸟杀鱼,为人杀鸟)。

这是孤独,但不再是“老人式的孤独”,这是直面生命和灵魂深处的孤独,这种“孤独感”是更深刻而任何人无力抵挡的。

很遗憾,这种深刻的生命和人性的孤独感在电影中呼之欲出,但是导演没有表达,因为他选择了表达老人式孤独。

老人的孤独也并没有不妥,它和人性的孤独比起来,也没有高级低级的分别,只是可惜了这部影片呈现出来的深远立意。

但是作为导演处女作,仍然大赞。

很好奇导演首次作品给自己树立了这样一个高起点之后,下一部电影及以后拍摄的电影题材会是什么类型,以及效果会如何。

接下来再谈影片中带给我的启发,当多次出现老人一个人时,我想到了我曾经向往自己遁入人烟稀少的地方,想切断与他人连接后进而自我对话、自我修行、“顿悟”。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被放置在这样一个人的场景,长时间下来,我不敢保证,我是否表现得会比这位老人更好。

没有电脑、没有纸笔、再多的思想和闪耀的灵感都无法被表达,更无法交流,时间一长,绝对会开始怀疑人生怀疑自我“我是谁、在哪里?

为什么在这里?

来到这个世上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 失去了同伴,失去了情感上的连接,生命出了大片大片的孤独,毫无任何可施展之处,这时恐怕会被逼疯成精神错乱吧。

所以,尽管我们在俗世中遇到麻烦、遇到各种让我们疲惫的事情,想到远离这一切,想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不被人情事俗束缚,当然没问题,可以自己寻找一个心灵避难场“容身之处”来调息自己。

但这是暂时性的,自我独处结束后,还是应该敞开门投身于生活里,活在爱里,活在与他人建立关系里,活在能够与他人连接,或生命、或情感精神、或思想。

当然不需要在关系中生活的人,逆人性者非仙即妖,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在同伴之中照见自己,看到与被看到,关注与被关注到,从而知道自己是谁,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等。

身边所有一切与我们关联的人,和我们有情感联系的人,都值得我们去珍惜。

 7 ) 唉

看完 电影 想给差评 看了十分钟 可以看出 故事进展的乏味 镜头的平庸 情感的麻木唉 这样讲 是否真的太残酷 可是看完 拍摄纪录片 又感到真的很难 那种环境下 只能说 各位青年导演 电影难做 千万不要在执念于某种偏执了 无台词 一个老头 在冬天 雪山 一切都是安排的 臆想的 意淫的 感觉 自我的沉迷 封闭 从而 陷入自我泥潭 不可自拔 这部电影 就是青年导演 很好的教训 这种电影 这种场景 一个导演最好五十岁之后再去拍吧 看看 贝拉塔尔 场景单调下的叙事和力度 只能说 导演出发点是对的 只是 功力好弱 好做作的叙事 一次失败的经验而已 失败是成功开的一次玩笑 以后不要再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电影了 青年导演 想好了再干

 8 ) 漫漫长夜过后仍是漫漫长夜

一个孤寡老人,一条鱼,一只鸟,一个小孩。

整部影片没有台词,只有翻来覆去流动着的、粗重疲惫的喘息声,和着生生不息呼啸着的、狂野的北风,以及不遗余力乱舞着的、尖利的白雪,还有那在时钟的警示声中马不停蹄奔腾着的、在长白山的体脉中肆无忌惮蔓延着的、沧桑的,荒凉和寂寥。

它们同时都归属于,孤独。

撇开善恶是非的道德判断,这个故事呈现的是,或者说探讨的是,当衰老和孤独如约而至,人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自处。

也许沉湎于虚无缥缈的往昔回忆中,获得形而上的拥抱,并以之对抗漫漫长夜;也许耽溺于具体实在的形色物质,获得形而下的充实,并以之填塞寂寂白昼;或临阵倒戈,弃甲曳兵而走;或俯首贴耳,自甘臣服,苟延残喘;或心平气和,与之把酒言欢,相从款款。

影片中,老人为了排遣孤独,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的日常,却为了获得鸟儿的陪伴,宰杀鱼儿,又为了获得小孩的陪伴,烧烤鸟儿,最终小孩离开,老人孤独如旧。

就像他在夜不能寐的烦躁中打破镜子,玻璃破碎的声音虽然劈开了亘古长夜的寂静,却也不过须臾,紧随其后的是更深重冷瑟的孤苦。

怎么办?

也许,他可以在对已逝妻子的深切想念中获得精神慰藉;也许,他可以在不断失去用以排遣孤独的依靠的经验中涅槃重生,平静归来;也许,他仍会重复着,重复着,重复着钓鱼、放生、再钓鱼、再放生…… 当然,影片给出的答案是超然的,老人化而为鸟,纵情从容地翱翔于纷飞白雪中,却将灵魂的精华注入寒冷孤寂的冰天雪地,它被按照他灵魂的模样重新构造,永世长存。

从此,他可以与天地自然往来,在形而上的层面,完成对孤独的坦诚接纳。

这种接纳,当然与年龄无关,只是,可能在衰老中,人也许会不期而遇更多以及更深的领悟契机。

每个人,最终都应该学会在孤独中从容不迫,平静自处。

 9 ) 唯美风光与真实人性包裹下的雄心壮志

鉴于与导演相识,电影的影评就异常难写,生怕写过了得罪人,写不够还不如不写,尺度的拿捏比批评本身还难以把握,好在豆瓣上也默默无闻,所以就当永远不会有人看到这部影评来写吧《冬》是导演出道也是搏击的作品,赌性的程度很大,导演很用力,稚嫩之处是无法遮掩的,同时也展露了导演的野心。

作为一部艺术电影,导演对一些经典电影采取了借鉴,同时也努力迎合西方,特别是四大电影节的口味,这是无可厚非的,对于国内独立电影人的现状,文艺-获奖-出名-商业-文艺,成为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闭环影片的叙事十分简单,有些宗教意味,是基督教的壳、禅宗的核,导演想用寓言的方式,讲述一些人性的特质,普世的人的优点与缺点。

在颜色上采用黑白,增强了光影的对比,但是有些刻意的做作,其实当老人的孤独中进入了生命的光辉,影片刻意进行颜色的切换,但从电影构图、光影、景深等技术角度而言,导演的科班出身还是展露无遗的,没有特别耀眼,但是非常程式化的标准鱼和鸟的意象是写实的,孩子和去世的爱人部分是抽象的,导演处理的很模糊,给了受众遐想的空间,但是也因而不够完整。

说作者关注的是空巢老人,这是牵强的,但如果说是结合自己的童年,还是比较可信的,对于一部志在国外红的电影而言,名字只是一方面,叙事还是有待加强的,毕竟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太不明显,大部分是参照默片与哑剧,是靠演员撑起电影的时间虽然影片在节奏上还有待提高,但是画面的唯美确实可以成为一部长白山的旅游宣传片,对于一位新人来说,这样一部作品是可以完成一个及格成绩的,但是对比贾樟柯出道时的突破而言,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上升空间

 10 ) 冬

第一次看这种文艺片。

黑白片,无对白,夏天观影一定会倍觉凉爽的一部片子。

主演是中国最帅的隔壁老王-王德顺大爷。

他是重返十七岁里的帅老头,是T台年龄最大的实力新人,是大鱼海棠里椿的爷爷的配音。

可以说这部《冬》不是他大概也不会这么精彩。

整个片子一小时多一点,前三分之一基本只听得到王大爷的喘息,慢慢地你发现原来他也会哭,会笑,会抽泣。

在我理解这个片子讲的是孤独。

当你孤独的时候,似乎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即使只有照片也是安慰,渐渐的你会需要个活物,哪怕是只不会发声的鱼,于是你不再看照片了。

再后来来了一只会跳会叫的小鸟,为了讨好它,鱼就变成了小鸟的盘中餐。

而当一个肯陪你的孩子出场后,小鸟也就只能变成烤串了。

最后孩子夭亡的时候,你又想起来原来还有照片陪着你呢。

电影的形式我不懂,这样的故事却看得人从心里向外发冷。

你越孤独,越能体会这份寒冷,至少我今天是不用开空调了。

这样一部先锋性的电影,我想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但是比起白天看的那两部片子,我还是要积积极向大家推荐一下这部《冬》,看电影也并不是全都是为了图个乐的。

《冬》短评

还行 寓意很明显,水墨拍的确实缺少层次感不是说转成黑白逼格就一下上了摄影还是不行感觉导演应该是想效仿“都灵之马”可是不想费劲拍长镜头并且该多学习下国画室内太暴露缺点了,有段配乐真心不错。第一部作品真的值得表扬。

6分钟前
  • 了花
  • 还行

在「邢健的第一部电影」处女作中,观众不知《冬》从何而来,又将去往何处。看完《冬去冬又来》之后愈发「自我」怀疑,仿佛流变的「历史」时空永远处于「固态」冰封当中。人越体会到寒冷越本能地靠近「烟火」人迹,人越感受到孤独越自然地寻求「沟通」理解,去看北欧风格,去看《处子之山》是不是想要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孩子尚能「知晓」做到,为何成人反倒举步维艰?我们的新一代「迷影型」创作者都只关注「电影」浮华的表面,而不去往「生活」深处走。属于人的故事不屑「开口」讲,属于人的东西不敢「伸手」要,却要人像动物一样活着抑或死去,而且对人充满了误解和敌意。养鱼钓鱼,喂鸟吃鸟——这并不是长者「智者」要做的事,遭遇「虚无」的《罗塞塔》才这样「糊口」度日。倘若作者想要表达的《定理》主题不成立,那么只剩下炫耀「书画」技术了。

7分钟前
  • Muto
  • 较差

看过都灵之马再看的冬,除了王老和鸟的演技以外,毫无可圈可点,黑白只是个噱头,电影只是去颜色毫无光影层次,影片的构图布局更是没有。单留着仅以此献给天上的爷爷就够了。一个朋友说这个片子导演是想表现空巢老人,呼吁大家关爱孤独的老人,当时我不觉得,后来我想想可能真是。

10分钟前
  • 鲤鲤鲤
  • 很差

很有意思!有种“物哀”美!小孩洗白有点烦……

15分钟前
  • Genies
  • 推荐

中国的都灵之马?画虎不成反为犬。

17分钟前
  • 阳光普照
  • 较差

尽管大片留白的雪景提升了画面的美感,但是后期调出来的黑白色调、廉价的打光,让这部电影居然散发出了电视剧的质感。故事、运镜都显得功力尚浅。老实讲,虽然我对贝拉塔尔不感冒,但就这部片体现出来的水准,还都灵之马呢,差了贝拉塔尔十条街。

19分钟前
  • Breeze
  • 较差

前所未有的孤独感

22分钟前
  • 王建国
  • 力荐

试着从导演的视角来理解这部电影,大概就是说老人特别想念死去的妻子,鱼、鸟、孩子都成了他填补孤独的代替物。但归根到底老人还是特别孤独。

27分钟前
  • 李盒子
  • 推荐

虽难掩借鉴《都灵之马》,但独树一帜的文艺气质值得称赞,寓言式的故事讲得有模有样,仙气上虽不及《都灵之马》,作为内地年轻导演的处子作,已经够惊艳

29分钟前
  • kobie
  • 推荐

画面感抵消不了枯燥的整个过程,反复的钓鱼,吃土豆,睡觉,吃早餐镜头,只是渐次多了鱼,鸟,小孩,然后为了鸟杀了鱼,为了小孩杀了鸟,穿上老棉袄的王德顺依旧是个糟老头罢了。当然我是相当佩服能盯着这黑白银幕,事后给这部电影打五星的文艺范们,您的内心绝对比我强大,比我能装逼。

32分钟前
  • 齐柏林飞船
  • 很差

《冬》终于要公映了,夏夜看这片子,心生寒凉,冬雪化成了夜雨。处女作拍成这样,惊喜,“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的唐诗意境,孤与寒都是无需言说的,就这般白如雪,灯如豆,被褥薄,屋外冬风嚎,长河雪下流。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3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7.7分 拍的不恨 立意浅

34分钟前
  • 忞赭
  • 推荐

黑白默片,很有水墨画的意境。其实就是讲的当今“空巢老人”的处境,孤独得有点残忍,“钓鱼放鱼是活之寄寓,杀鱼喂鸟,杀鸟喂孩,孩钓鱼给老翁罹难,老翁化鸟,是禅的轮回。”

36分钟前
  • Lucas刘
  • 推荐

剧情过于简单,故事起承转合没有重点。这个片子的艺术情怀完全可以用一个五分钟动画来替代。不是运镜拖时长和黑白就可以称为艺术电影,顶多这就一自我陶醉型实验长视频。

39分钟前
  • ChaosLio
  • 较差

导演和电影都有点傻…

43分钟前
  • underthinking
  • 较差

杀鱼喂鸟,继而又杀鸟喂人,而后人走屋冷,老人只得一人终了。化作鸟的象征,无非是又一个轮回,也许他是下一个代替品。人还是孤独的吧。 6.3

47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王德顺挺火啊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一个风雪世界、一个老人、一个小孩、一只鸟,呈现了一片令人绝望的孤独。

53分钟前
  • 执念兔子
  • 推荐

《冬》可能是一部小众影片。哑剧及形体表演大师王德顺老先生担纲主演,这几乎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不可否认王老爷子表演非常到位,因此让这部没有对白的黑白长片变得有看点、有回味。不过我从一开始就感觉本片很像《都灵之马》。不过《都》最后有一句台词。最后一镜头,老人举着土豆说:we must eat。

56分钟前
  • lgowen
  • 还行

千山,过于直白了……

60分钟前
  • 旅行者二号
  • 还行